学河网 > 范文 > 正文

​建高塔教案一等奖

2023-05-24 21:14 来源:学河网 点击:

建高塔教案一等奖

image.png

1、六年级科学建高塔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准备

1. 教师材料:课件、

2. 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2、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3、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地震,狂风暴雨…)

4、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5、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

6、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师随机板书)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

2、为了证实这一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

3、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

4、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5、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6、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7、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8、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9、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你们预测下哪一种更稳?

10、师演示实验.

11、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

12、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1、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2、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

3、学生动手建塔,教师随即指导。

(开始汇报)

4、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可以怎么检测?

5、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6、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7、那么,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先前的那些猜想,哪些猜对了?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没想到需要修正或补充的?

四、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口头完成。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板书设计:

6、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2、六年级科学建高塔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准备

1. 教师材料:课件、

2. 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2、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3、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地震,狂风暴雨…)

4、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5、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

6、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师随机板书)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

2、为了证实这一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

3、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

4、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5、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6、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7、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8、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9、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你们预测下哪一种更稳?

10、师演示实验.

11、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

12、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1、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2、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

3、学生动手建塔,教师随即指导。

(开始汇报)

4、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可以怎么检测?

5、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6、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7、那么,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先前的那些猜想,哪些猜对了?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没想到需要修正或补充的?

四、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口头完成。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板书设计:

6、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3、《建高塔》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建高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本节课是在研究物体框架结构的牢固性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研究物体的整体稳定性。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也对认识其他物体的形状结构有益。教材内容包括四部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有所感悟,能通过通过实验展示、实验操作等进一步加强科学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较独立的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方法。通过给材料,研究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小组汇报结果,得出物体不容易倒的方法,这是后面制作高塔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总结“高塔”为什么不容易倒?这个问题是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这不仅证实了先前的猜想,还要在猜想的基础上修正补充,是全课的总结,是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学生在实验中无法亲历的因素——风的阻力,学生总结起来有些难度。

4、大班游戏我为灾区建家园教案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拼搭出灾区重建后的美好家园;

2、学会合作,提高合作意识;

3、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体验为灾区人民建家园的快乐心情。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各种建构游戏材料、幼儿为灾区设计的重建图、各种包装纸盒、音乐磁带《爱的奉献》

活动过程:

1、谈话:以“我为灾区建家园”为题引发幼儿的兴趣孩子们,日本地区发生了9.0级地震,倒塌房屋3000幢,现在灾区的人民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天气渐渐变冷了,帐篷里很冷,我们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好吗?

2、讨论建构主题及分工合作方式

3、提出建构游戏要求

4、放音乐幼儿合作建构、教师观察指导

5、作品展示,评价作品

6、幼儿对作品整体进行小结,并为搭建的作品命名。如:《爱心小区》、《爱心屋》。

活动方案反思、评价:

(一)幼儿发展情况评价

1、幼儿知识面得到拓宽,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亲身体验过的`一种自然界现象。活动前,幼儿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几乎是零。通过主题活动,幼儿了解了许多地震灾害和自然界其它灾害的知识,危机时刻的自救方法。在活动中,幼儿求知欲强,与同伴、教师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游戏活动,幼儿能主动与教师互动,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并在游戏中学到技能,体验成功、快乐的心情。

2、幼儿学会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安全自救的技能得到提高。

在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高,幼儿不仅了解各种场所的避震方法,以及各种危难时刻的自救方法。通过游戏模拟,幼儿能在安全的时间内,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救。

3、培养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丰富的活动环境创设、幼儿主动参与身边的社会活动使幼儿直接感受到每个人都在为灾区献爱心。通过我和灾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幼儿不仅能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也会关心起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如班上小朋友生病了,会打个电话问候;摔倒了,会有很多人把他扶起来;谁有遇到困难了,我来帮助你等等。幼儿学会了从身边事做起,会关心关爱他人,得到帮助的小朋友也能深深体会到身边人对他的关爱和帮助。

(二)教师活动中的自我反思

1、活动目标明确,围绕幼儿的发展水平开展,环境创设与时事和幼儿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孩子们参与环境创设的主动性较高。

2、加强了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在活动中幼儿和教师一起参加捐助活动,孩子们更能体会到活动的意义。

3、活动中,家长的参与为幼儿的知识经验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

4、活动中注重幼儿亲身体验,通过看、听、说、做、想来让幼儿感受爱的温暖。

5、活动内容的安排还不够丰富,幼儿生成了许多活动,由于知识经验受限,无法把活动做得更大更丰富。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5、神奇的音箱温建霞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

2.初步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生态农业的好处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植物“神奇的音箱”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知道它带给植物的好处。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农业现代科技的信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你知道音乐从哪儿传出来的吗?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音箱的知识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谈话。

2.有一种音箱,它能播放出一种特殊的音乐,使植物长得又快又好,你们想了解这种音箱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神奇的音箱》一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呢?自己快速阅读课文吧。

2.汇报自己从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3.你在课文中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农业”、“植物经络学说”、“草木知音”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神奇”

1.神奇的音箱还有一个科学名字,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植物声频发生器)

2.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神奇的音箱”神奇在哪里。作上记号,读一读再交流。

“这些声波听起来像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风笛声,它可以扩张植物叶面的气孔,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刺激植物快速生长。”

“要是定期给植物‘听音乐’,植物就能随着音乐茁壮成长。”

“在棉田里,棉花听了音箱里的声音特别高兴,苗蹿得高,叶子更绿,结出的棉桃比以前多了一半……”

3.播放课件,帮助理解“神奇”之处。

4.默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在本单元的说明文中,我们已学到了不少说明方法,你看看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勾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

“关于声音和植物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所发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举例子)

“在棉田里,棉花听了音箱里的声音特别高兴,苗蹿得高,叶子更绿……”(举例子)

(2)“它跟我们家里的音箱差不多大小,四面都有扬声器,可以放在地里向四周发射声波。”(作比较)

(3)“这些声波听起来像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风笛声,它可以扩张植物叶面的气孔……”(打比方)

四、了解农业科技,拓展延伸

1.生态农业保护环境,利于健康,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潮流。交流你搜集的有关农业科技的新成果。

2.播放课件:现代农业科技的一些知识短片。

五、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1.生态农业真好!发挥想象,你希望还有哪些成果出现?

2.教师小结:让我们共同去关注生态农业,也希望科学家们将来推出更多、更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附:板书设计

16神奇的音箱——植物声频发生器

(保护环境,利于健康)扩张叶面气孔

增强光合作用

刺激植物快速生长

6、我为灾区建家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拼搭出灾区重建后的美好家园;

2、学会合作,提高合作意识;

3、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体验为灾区人民建家园的快乐心情。

活动准备:

各种建构游戏材料、幼儿为灾区设计的重建图、各种包装纸盒、音乐磁带《爱的奉献》

活动过程:

1、谈话:以“我为灾区建家园”为题引发幼儿的兴趣孩子们,日本地区发生了9.0级地震,倒塌房屋3000幢,现在灾区的人民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天气渐渐变冷了,帐篷里很冷,我们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好吗?

2、讨论建构主题及分工合作方式

3、提出建构游戏要求

4、放音乐幼儿合作建构、教师观察指导

5、作品展示,评价作品

6、幼儿对作品整体进行小结,并为搭建的作品命名。如:《爱心小区》、《爱心屋》

四、活动方案反思、评价

(一)幼儿发展情况评价

1、幼儿知识面得到拓宽,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亲身体验过的一种自然界现象。活动前,幼儿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几乎是零。通过主题活动,幼儿了解了许多地震灾害和自然界其它灾害的知识,危机时刻的自救方法。在活动中,幼儿求知欲强,与同伴、教师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游戏活动,幼儿能主动与教师互动,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并在游戏中学到技能,体验成功、快乐的心情。

2、幼儿学会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安全自救的技能得到提高。

在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高,幼儿不仅了解各种场所的避震方法,以及各种危难时刻的自救方法。通过游戏模拟,幼儿能在安全的时间内,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救。

3、培养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丰富的活动环境创设、幼儿主动参与身边的社会活动使幼儿直接感受到每个人都在为灾区献爱心。通过我和灾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幼儿不仅能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也会关心起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如班上小朋友生病了,会打个电话问候;摔倒了,会有很多人把他扶起来;谁有遇到困难了,我来帮助你等等。幼儿学会了从身边事做起,会关心关爱他人,得到帮助的小朋友也能深深体会到身边人对他的关爱和帮助。

(二)教师活动中的自我反思

1、活动目标明确,围绕幼儿的发展水平开展,环境创设与时事和幼儿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孩子们参与环境创设的主动性较高。

2、加强了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在活动中幼儿和教师一起参加捐助活动,孩子们更能体会到活动的意义。

3、活动中,家长的参与为幼儿的知识经验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

4、活动中注重幼儿亲身体验,通过看、听、说、做、想来让幼儿感受爱的温暖。

5、活动内容的安排还不够丰富,幼儿生成了许多活动,由于知识经验受限,无法把活动做得更大更丰富。

7、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搭高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限定数量的纸杯垒出尽可能高的塔。

2.尝试解决在垒塔中出现的平衡、高度等问题,并能主动和同伴分享探索结果。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纸杯搭建高塔。

活动难点:利用辅助材料塑造不易倒的高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过东方明珠、艾非尔铁塔等建筑。

物质准备:纸杯每人10只,纸片、橡皮泥若干,记录表格一张等,各色记录纸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搭高塔,初步探索搭建的方法。

1、幼儿猜测自己能搭出多高的塔。

2、教师统计幼儿的猜测。

3、幼儿搭建高塔并记录自己搭了几层。

4、请幼儿说说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

(二)第二次搭高塔,再次探索搭高的方法。

1、两两合作搭高塔,"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记录搭的层次。

2、说说成功的经验和存在困难。

(三)第三次搭高塔,探索又高又不倒的方法。

1、介绍借助辅助材料搭建。

2、选用相应的辅助材料进行搭建高塔。

3、小结成功的经验。

(四)活动延伸:

请失败的小朋友到教室里尝试他人成功的经验,成功的小朋友探索搭更高的塔。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8、大班教案《建城堡》

活儿目标

1、通过观察城堡图片,感知房子有高有低,有尖有圆等不同的形状。

2、认识幼儿园的外貌特征,鼓励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大胆设计出未来的幼儿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3、通过创造活动,体验大胆创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难重点

1、重点:用各种几何图形大胆设计出未来的幼儿园。

2、难点:设计出未来的幼儿园。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画建筑物的经验。

3、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

4、绘画用纸、油画棒、勾线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1、老师和幼儿边唱“我爱我的幼儿园”边进活动室。

2、老师:最近,北极的小企鹅在参加一个热气球旅游活动,今天它们坐着热气球来到了我们美丽的义乌,你们看它们来了……(播放)

3、老师:它们在天空中飞啊飞,突然一只小企鹅,高兴地叫起来(播放):“你们看,好漂亮的一座城堡啊,我们下去看看吧!”

4、老师:你们猜企鹅们看到了?(个别幼儿回答)

5、老师:(播放)原来它们看到了美丽的福田幼儿园!

(二)认识福田幼儿园。

1、老师:看到小企鹅们,小朋友可开心了,主动当起了小导游,带小企鹅们参观了整个福田幼儿园!(播放)

小企鹅们高兴得连连拍手,真漂亮啊!有圆圆的柱子,还有尖尖的屋顶呢,就像一座城堡幼儿园!

2、老师:嗨,小企鹅你别急,我们还设计了两所城堡幼儿园呢,现在就带你们去吧!小朋友也跟着一起去参观,好吗?

3、老师:小朋友和小企鹅一起观看美丽的城堡幼儿园,开不开心啊?小企鹅知道了我们福田还要造第四、第五所新的幼儿园,就想了个好办法: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比赛,看看谁设计的幼儿园最漂亮!敢不敢?

(三)观察讨论三所幼儿园的外貌特征。

1、老师:小朋友先仔细回忆一下刚才参观的三所幼儿园里,你找到了哪些形状?(幼儿讨论)

2、老师:让我们再来参观一下三所幼儿园,找找你认识的图形宝宝!

3、幼儿再次讨论。

(四)欣赏范例,讲解创作要求。

1、老师:小企鹅们已经设计好了未来的福田城堡幼儿园,我们来看一下。幼儿边欣赏边讨论小企鹅请了哪些图形宝宝来设计未来幼儿园。

2、老师:现在论到我们小朋友大显身手了,有信心赢吗?

3、教师讲解一下比赛规则:

A、要积极动小脑筋,设计出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城堡幼儿园。

B、邀请你认识的各种图形宝宝一起来设计未来幼儿园。

C、设计的幼儿园颜色要鲜艳,要漂亮,外墙要粉刷得均匀。

D、设计的幼儿园要大,这样才能住很多的小朋友。

(五)幼儿作画,教师指导要点。

(六)欣赏作品,评出最佳设计师

1、评价较有特色的作品。

2、老师:小企鹅们看了小朋友设计的作品可喜欢了,它们说每个小朋友都设计得很棒,还为你们鼓掌了呢,小朋友们也为它们鼓鼓掌吧!

3、老师:现在小企鹅们要启程了,我们跟它们说“再见”吧!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9、《建桥梁》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自己设计建造几种桥梁,并能发现不同形状桥梁的承重力不同。

学会在研究过程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能清楚地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能够利用课内所学知识重新审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获得全新认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桥梁的作用和结构。

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面的形状等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建桥梁的艰辛和快乐,意识到科学研究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桥梁图片课件。

2、每组准备,二年级试验盒(桥墩)、铅笔(吊桥的支架)4根、A4纸三张、线绳、一角硬币30枚、一次性塑料杯底一个、记录单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桥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桥?

2、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桥,说明你们平时都很留心观察生活。

3、谁愿意把你们收集到的桥梁资料向大家汇报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播放桥梁图片的课件)

4、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到22页,看图,这几种桥都有什么共同的结构?有几部分构成?(板书:桥梁结构:桥面桥墩)

5、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桥的桥面,这些桥面有什么不同?

6、点拨:桥面表面是平的,叫做平板桥;表面是弯曲的叫做拱形桥;表面有绳索牵拉的叫做斜拉桥。(板:平板桥拱形桥斜拉桥)

7、预测:这三种形状的桥面承受力相同吗?那种桥的承受力大一些?为什么这样想呢?

8、今天,我们就来仿照这三种形状桥面来建桥梁,研究这三种桥的特点及承受力有什么不同。(板书:3、建桥梁)

二、引领探究,解决问题

1、老师跟大家准备了相同的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2、用两个实验盒做什么?(桥墩),用A4纸做什么?

3、用这些材料如何来建平板桥和拱形桥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两种桥的建法。

4、思考:要比较这三种形状的桥面谁承受力大?建桥梁时要注意什么?让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同:桥面宽度、厚度A4纸对折、桥墩距离15厘米。不同:形状分别搭建平板桥、拱形桥、斜拉桥)

5、怎么比较哪种桥承受力大?(往桥面上放重物)

6、怎么放?(放的重物相同,放的位置相同,放的方法相同。)

7、如果放4枚硬币桥踏了,说明它能承受几枚硬币的重量?(3枚)

8、现在老师演示斜拉桥的建法,请仔细观察。

9、现在请同学们依次建三种桥,分别测它们的承受力,注意合作,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10、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1、汇报:汇报你们的数据,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12、教师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破坏桥梁进行试验,只要桥面稍有变形,就说明到了它承受力的极限。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桥面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那么相同形状的桥面承受力大小又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三、拓展与应用

1、以平板桥为例,研究它的承受力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桥面厚度、宽度、材料、桥墩距离……)。请同学们选择桥面厚度和桥墩距离这两个条件,设计实验研究桥梁承受力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

2、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汇报结果。

3、教师总结:看来影响桥梁结构结实程度的因素还真不少,课后请大家用这种方法继续研究桥梁承受力与与身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建桥梁

桥梁结构:桥面桥墩

形状:平板桥

拱形桥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

斜拉桥

10、《建桥梁》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2、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教学重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教学准备:课件、瓜皮、紫沙泥、硬纸片、木筷、橡皮泥、纸巾、木块、胶带、粗绳、胶水、小车、砝码。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桥的特点,给桥分类

1、请学生说说都知道哪些桥梁。

2、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种桥梁图片。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按自定的标准分类。

4、小结

桥分为1。梁桥(平板桥)2。拱桥3。吊桥(斜拉桥)

二、实验探究三种桥梁的承重能力比较:

(1)导入

老师指着分好的三座桥问:同学们,你能不能猜一猜看,哪一种桥最坚固?

让学生自由猜测

师:同学们猜的各不相同,要想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想不想?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欲望。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

(2)注意事项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要说几点注意事项。1、做实验要有一个实验记录(师展示记录表),组长负责填写。2、实验要在这张实验纸上做。(师展示实验纸)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一人汇报其余三人演示。

(3)实验师指导小组实验。

(4)汇报演示

(5)小结

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最适合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斜拉桥比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三、搭建“瓜皮桥”

(1)师:你能用提供的瓜皮和桥墩搭建一座“瓜皮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一小组搭建的桥最坚固?

师: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了五小块切好的西瓜皮、两块紫沙泥的桥墩、四小片纸巾。

图片出示这些实验材料和搭成的“瓜皮桥”。

(2)注意事项

把两块西瓜皮拼在一起的时候,要在它们之间放一片纸巾,这样西

瓜皮之间就不滑。

(3)搭建师巡视。

有的小组很快搭起“瓜皮桥”,个别小组没搭成功。

(4)汇报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没有。不过没关系,下面请搭建成功的说经验、不成功的说失败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搭建成功了,我们先把五块瓜皮依次排好放在桌上,然后就是注意两块瓜皮之间一定要放一张纸巾,这样就不滑了。

生:我们小组没有搭建成功,我们没有配合好。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小组忙活了半天却没有搭成。不过没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桥工人建一座桥梁是不是很辛苦?

生(齐):是。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同学不仅认识了桥梁,还亲手搭建了桥,课后我们同学可以分小组出一份关于桥梁知识的手抄报,选出优秀的作品,张贴到班级文化长廊内。

11、《建桥梁》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收集调查各种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历史、种类、功能、造型、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桥的文化的传承。

(2)通过观察、回忆桥的特征,收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利用剪、折、挖、捆、搭建等多种方法,运用对称、节奏等组合原理创作一座造型美观独特、功能强而适用的桥。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桥在工农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拱形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2、情感目标:

欣赏讲述收集来的桥的资料与图片,并能对自己对他人设计的桥进行合理性的评述,并且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中外名桥,体会桥的造型美,并感受人类创造的伟大;通过课前的调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拱形瓜皮、钩码。

学生准备:方便筷子、胶带、厚书、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桥梁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交通障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在江河上架设了无数座千姿百态的桥,给人们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便利。你看,我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贡献多大啊!(课件出示我国古代桥梁的图片)

2、桥梁分类

(1)课件介绍赵州桥、钱塘江大桥、金门桥、立交桥、铁索桥、木桥等国内外著名大桥。

(2)让学生说出把桥进行分类,可以有哪些标准。(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

(3)你能说出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作

3、比较它们的坚固程度。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桥?需要哪些材料?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三座桥的坚固程度?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桥梁并测试承重。

(5)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三座桥的承受力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的知识解答。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实验结论

4、总结

(1)教师出示瓜皮拱,向学生介绍下节课任务。

(2)你认识哪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记下它们的名字,了解这些桥梁的类型、建造历史、所在位置和桥梁特征。

板书:

梁桥

建桥梁:拱桥

吊桥

反思:

本节课自我感觉不太成功,缺点很多。第一、紧张。本来在桥梁类型介绍后应该是桥梁的分类,结果这个环节被忘掉。第二、课件出示的不够及时,桥梁分类的总结课件和后来的桥梁实验结论的课件出示的都不及时。第三、实验指导不够到位。在这之前,用一节课来指导学生先做桥梁了,但是真的听课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总之,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

12、科学探究《建高楼》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自主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能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掌握了一定难度的架构技能,但单一的架构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甚至会对建构失去兴趣。最近我园针对大班幼儿开放了“拼拼搭搭”建构区体验活动,孩子们对“拼拼搭搭”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搭建技能,让幼儿扮演建筑工人,在趣味游戏中进行搭建训练。具有挑战性、合作性的活动内容,满足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需求设计此活动大班科学探究《建高楼》。

活动目标

1.积极自主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2.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

3.能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索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难点: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对生活中的高楼有初步的认识。

(2)有使用透明胶的经验。

2.材料准备:记录纸、音乐、5种不同颜色的一次性杯子各20个、宽透明胶5个、剪刀5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导入语: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拼拼搭搭,喜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今天我也请来了我的好朋友,看看是什么?(一次性杯子)

二、基本部分

1.引发用杯子建高楼的兴趣。

师:这些杯子到底能不能建高楼?能建多高的楼房呢?

点击课件。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在哪里?在干什么?(建构区)

(环节评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说看到的课件内容,唤醒幼儿关于建构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在了解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出新的建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及积极性。)

2.自由探索,大胆尝试用杯子建高楼。

(1)第1次操作(目的:积极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方法)

●教师提操作要求

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想一想可以怎样用这20个杯子建高楼?音乐结束前完成。

●幼儿动手操作

师:让我们当一次建筑工人用一次性杯子搭一搭吧!赶紧到前面的桌子上试试吧!

关注要点: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知道幼儿运用了几种方法,讨论交流搭建的方法。

●分享交流

(目的:分享搭建的方法,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谈谈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建高楼?(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记录。)

师:用口对口的搭建方法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把这些杯子连接起来,让它变牢固吗?(出示透明胶)

(环节评析:欣赏幼儿用一次性杯子搭建的几种不同的方法,给幼儿提供大胆发言、自主创作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尝试、自由操作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掌握了一次性杯子的可变性,为后面搭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经验和能力的准备)

(2)第2次操作(目的:尝试使用连接材料辅助建高楼的方法,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提操作要求

同样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比一比,在音乐结束时哪一组建的高楼最高,但不同的是,先找同伴商量,怎样合作?商量好后再进行合作建高楼。

●幼儿动手操作

关注要点:幼儿是怎样合作的?

幼儿是怎样使用透明胶来连接杯子的?

●交流杯子建高楼的经验

(目的:分享操作经验和协作的方法,引发新的探究问题)

师:比一比,哪一组胜利了?

师:请建得最高的组来谈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幼儿说,教师记录,目的是提炼协作的好方法,正确使用辅助材料的使用经验。)

●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同样是用杯子建高楼,为什么有的建得又高又直?有的建得歪歪扭扭的呢?以现建的高楼让幼儿进行分析,教师并记录,小结用杯子建高楼时得将杯口对准,用连接材料连接牢固,才能将高楼建得高。

(环节评析:如何辅助杯子叠高,成为了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在尝试多种叠高和辅助连接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幼儿请透明胶来帮忙,于是,幼儿又积极投入到使用透明胶辅助建高楼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哪怕是作品歪歪倒倒的显现在孩子的眼前,这样既可以放在桌边与同伴交流分享,又可以在大家面前展示。最后,在幼儿操作的几组高楼对比下,引发了幼儿的又一次讨论:如何用杯子把高楼进得又高又牢固?)

三、结束部分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高楼建得又高又稳呢?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接下来让我们去建构区试试,怎么样?

活动总结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建筑工人是幼儿熟悉的角色,扮演建筑工人搭建高楼,这种有趣且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建高楼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与生活相连接的模拟情景及开放的操作环境中,身临其境,根据问题选取材料进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两次操作。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升用杯子建高楼的已有经验。

2.教具的巧妙性,引发操作与探究,最后达到合作共赢。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与投放了非常巧妙的教学具(白板记录纸、一次性杯子等)这些东西操作性强,可重复使用且多变,能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发现,自由自主尝试与操作,有效的解决了活动中的重难点,确保了活动的有效性。根据平时我们在建构区对幼儿运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情况进行观察。教师在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由易到难的操作环节。从自由的拼搭到多人合作的拼搭。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3.自主探索,引发创造。操作的主动性,氛围的平等性,让幼儿借助别人的设想开拓自己的思路,尝试更新奇的搭建方法,或补充他人的搭建方法,或将他人若干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搭建方法。在利用一次性杯子搭建高楼的过程中形成了新颖有趣的高楼造型,在幼儿的表达交流分享中获取到独特的想法,体验了创造后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此过程中,幼儿一会儿动手操作,一会儿交流讨论,一会儿合作探究,专注地完成了搭建高楼的任务。活动结束后。师生就第二次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共同的探讨,留下悬念,把材料投放到建构区,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3、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收集调查各种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历史、种类、功能、造型、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桥的文化的传承。

(2)通过观察、回忆桥的特征,收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利用剪、折、挖、捆、搭建等多种方法,运用对称、节奏等组合原理创作一座造型美观独特、功能强而适用的桥。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桥在工农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拱形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2、情感目标:

欣赏讲述收集来的桥的资料与图片,并能对自己对他人设计的桥进行合理性的评述,并且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中外名桥,体会桥的造型美,并感受人类创造的伟大;通过课前的.调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拱形瓜皮、钩码。

学生准备:方便筷子、胶带、厚书、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桥梁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交通障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在江河上架设了无数座千姿百态的桥,给人们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便利。你看,我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贡献多大啊!(课件出示我国古代桥梁的图片)

2、桥梁分类

(1)课件介绍赵州桥、钱塘江大桥、金门桥、立交桥、铁索桥、木桥等国内外著名大桥。

(2)让学生说出把桥进行分类,可以有哪些标准。(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

(3)你能说出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作

3、比较它们的坚固程度。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桥?需要哪些材料?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三座桥的坚固程度?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桥梁并测试承重。

(5)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三座桥的承受力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的知识解答。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实验结论

4、总结

(1)教师出示瓜皮拱,向学生介绍下节课任务。

(2)你认识哪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记下它们的名字,了解这些桥梁的类型、建造历史、所在位置和桥梁特征。

板书:

梁桥

建桥梁 : 拱桥

吊桥

反思:

本节课自我感觉不太成功,缺点很多。第一、紧张。本来在桥梁类型介绍后应该是桥梁的分类,结果这个环节被忘掉。第二、课件出示的不够及时,桥梁分类的总结课件和后来的桥梁实验结论的课件出示的都不及时。第三、实验指导不够到位。在这之前,用一节课来指导学生先做桥梁了,但是真的听课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总之,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

14、大班教案《建房》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跳跃和跳跃障碍物,发展幼儿下肢耐力。

2.练习持物平衡走和曲线跳跃,发展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能够与同伴合作建房,培养幼儿间的协作能力。

4.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方垫26块、积木盒8个、平衡木、呼啦圈、音乐

活动重难点:

练习持物平衡走和曲线跳跃。

跳跃障碍物和持物平衡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准备活动:老师知道小朋友跳《江南style》跳的非常棒,让我们来给老师们展示一下吧。

二、展开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喜欢喜羊羊吗?可是最近大草原上失火了,喜羊羊的房子被烧没了,他想邀请小朋友来帮忙盖新房,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忙吗?

请小朋友站成两队,师:“喜羊羊请小朋友帮忙盖新房,可是通往羊村的路很艰辛,我们要选出一批勇敢的小小建筑师,小朋友你们有信心吗?我们要双腿并拢依次的跳过圆圈,为了不让小朋友拥挤,我们请前面的小朋友跳过两个圈以后,后面的小朋友再跟跳。听明白了吗?

小结:老师刚才看见小朋友是屈膝,双手抡起来这样跳的又高又远,你们是这样做的吗?

2.呼啦圈单—双—单—双摆放,“小朋友这样一次你会怎样跳?谁来试一下?请1—2名幼儿尝试。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好,开始。

小结:刚才小朋友顺利的通过第二关,现在我们来看灰太狼给我们设置了很多障碍,你要怎样才能通过障碍?请小朋友示范。小朋友是勇敢的跳过障碍,你可以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要求和上次一样,前面小朋友跳过两个以后,后面再跟上。勇敢的小勇士老师祝你们成功。

3. 小朋友顺利通过第三关,现在马上就要到达羊村了,可是通往羊村有一条河,灰太狼把桥给毁掉了,还在前面设计了很多陷阱,不过没关系,喜羊羊给我们架起了独木桥,只要小朋友顺着圈圈跳过去你就会躲开陷阱,你想不想尝试一下,谁来试一下?请1名小朋友示范,你们想不想尝试?好,开始。

4.下了一场大雨,河水涨高了,独木桥也变高了,小朋友你们还不害怕?现在请小朋友来尝试一下。你们想尝试一下吗?一定要注意安全,祝你们成功。

5. 请小朋友拿好盖房子的物品,尝试着盖新房。看那个小朋友能盖一座基建股有漂亮的新房,小朋友过去以后在羊村盖新房就可以了,先不用回来了,明白了吗?小朋友这一次盖的新房有点慢,也有些乱。我们再来一次,但是这一次我们要选出小组长来,请小组长指挥,让我们把新房子盖的既漂亮有坚固好吗?

6.第二次盖新房。刚才小朋友为喜羊羊盖了一座新房子,喜羊羊非常感谢你们,还夸你们是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小朋友,希望小朋友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的克服他们,通过小朋友今天的表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到的,对吗?

三、结束。

现在小朋友也有些累了,让我们来做一下放松运动吧!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模仿并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后的一节体育活动。通过模仿学到了很多关于体育方面怎样由易到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也感知到了一节好的优质课应该怎样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结合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以选拔“小小建筑师”的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由双脚跳的基本技能到双脚跳跃障碍物,到最后的持物双脚跳跃和持物平衡走,由易到难,逐一来突破重难点。

在活动环节中,对幼儿的耐力、体能、合作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活动中在跳跃障碍时,幼儿表现得比较勇敢,能顺利的跳跃障碍,在平衡木高度提高时,也能勇敢的前进,比如,班里的刘长宇小朋友,体重较重平衡掌握的不是很好,在走平衡木的时候有一点点胆怯,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自己,顺利的通过,也从中锻炼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

不足:

1.在通关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对幼儿活动进行小结,只是简单的讲述了游戏玩法及要求。

2.整个活动有些匆忙,每一个环节总是在刚刚结束就开始下一环节,过渡的比较快。

15、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建高楼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自主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2.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

3.能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探索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难点: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对生活中的高楼有初步的认识。

(2)有使用透明胶的经验。

2.材料准备:记录纸、音乐、5种不同颜色的一次性杯子各20个、宽透明胶5个、剪刀5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导入语: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拼拼搭搭,喜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今天我也请来了我的好朋友,看看是什么?(一次性杯子)

二、基本部分

1.引发用杯子建高楼的兴趣。

师:这些杯子到底能不能建高楼?能建多高的楼房呢?

点击课件。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在哪里?在干什么?(建构区)

(环节评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说看到的课件内容,唤醒幼儿关于建构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在了解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出新的建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及积极性。)

2.自由探索,大胆尝试用杯子建高楼。

(1)第1次操作(目的:积极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方法)

●教师提操作要求

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想一想可以怎样用这20个杯子建高楼?音乐结束前完成。

●幼儿动手操作

师:让我们当一次建筑工人用一次性杯子搭一搭吧!赶紧到前面的桌子上试试吧!

关注要点: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知道幼儿运用了几种方法,讨论交流搭建的方法。

●分享交流

(目的:分享搭建的方法,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谈谈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建高楼?(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记录。)

师:用口对口的搭建方法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把这些杯子连接起来,让它变牢固吗?(出示透明胶)

(环节评析:欣赏幼儿用一次性杯子搭建的几种不同的方法,给幼儿提供大胆发言、自主创作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尝试、自由操作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掌握了一次性杯子的可变性,为后面搭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经验和能力的准备)

(2)第2次操作(目的:尝试使用连接材料辅助建高楼的方法,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提操作要求

同样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比一比,在音乐结束时哪一组建的高楼最高,但不同的是,先找同伴商量,怎样合作?商量好后再进行合作建高楼。

●幼儿动手操作

关注要点:幼儿是怎样合作的?

幼儿是怎样使用透明胶来连接杯子的?

●交流杯子建高楼的经验

(目的:分享操作经验和协作的方法,引发新的探究问题)

师:比一比,哪一组胜利了?

师:请建得最高的组来谈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幼儿说,教师记录,目的是提炼协作的好方法,正确使用辅助材料的使用经验。)

●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同样是用杯子建高楼,为什么有的建得又高又直?有的建得歪歪扭扭的呢?以现建的高楼让幼儿进行分析,教师并记录,小结用杯子建高楼时得将杯口对准,用连接材料连接牢固,才能将高楼建得高。

(环节评析:如何辅助杯子叠高,成为了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在尝试多种叠高和辅助连接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幼儿请透明胶来帮忙,于是,幼儿又积极投入到使用透明胶辅助建高楼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哪怕是作品歪歪倒倒的显现在孩子的眼前,这样既可以放在桌边与同伴交流分享,又可以在大家面前展示。最后,在幼儿操作的几组高楼对比下,引发了幼儿的又一次讨论:如何用杯子把高楼进得又高又牢固?)

三、结束部分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高楼建得又高又稳呢?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接下来让我们去建构区试试,怎么样?

活动总结: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建筑工人是幼儿熟悉的角色,扮演建筑工人搭建高楼,这种有趣且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建高楼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与生活相连接的模拟情景及开放的操作环境中,身临其境,根据问题选取材料进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两次操作。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升用杯子建高楼的已有经验。

2.教具的巧妙性,引发操作与探究,最后达到合作共赢。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与投放了非常巧妙的教学具(白板记录纸、一次性杯子等)这些东西操作性强,可重复使用且多变,能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发现,自由自主尝试与操作,有效的解决了活动中的重难点,确保了活动的有效性。根据平时我们在建构区对幼儿运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情况进行观察。教师在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由易到难的操作环节。从自由的拼搭到多人合作的拼搭。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3.自主探索,引发创造。操作的主动性,氛围的平等性,让幼儿借助别人的设想开拓自己的思路,尝试更新奇的搭建方法,或补充他人的搭建方法,或将他人若干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搭建方法。在利用一次性杯子搭建高楼的过程中形成了新颖有趣的高楼造型,在幼儿的表达交流分享中获取到独特的想法,体验了创造后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此过程中,幼儿一会儿动手操作,一会儿交流讨论,一会儿合作探究,专注地完成了搭建高楼的任务。活动结束后。师生就第二次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共同的探讨,留下悬念,把材料投放到建构区,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16、中班游戏教案《建飞机》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建飞机

环境材料:

各种建构区的材料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发展空间意识。

3、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4、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5、让幼儿学会听口令玩游戏,锻炼反应能力和倾听能力。

游戏规则:

1、可以用老师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来搭建飞机。

2、飞机的形状可以由幼儿自由想象。

3、会按收拿玩具的规则进行。

游戏指导:

1、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2、启发幼儿为飞机增设多种部件、功能。

3、友好地合作。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17、小班优秀科学教案《建高楼》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建高楼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态度。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堆高,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

3、通过操作,让幼儿懂得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挂图:图一,小长颈鹿开心地住在小房子里;图二,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

2、大小各不同的积塑,纸筒,纸盒(大小不同),小篮子,托盘,各种罐子和瓶子,纸杯,纸皮……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故事内容:小长颈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乐,后来小长颈鹿长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没有房子住哭了。

1)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你们说怎么办呢?

2)我们一起建一间高高的房子让小长颈鹿住好吗?

2、介绍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堆高。

教师⑴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东西,它们有什么?

⑵你们能用这些东西建一间高高的房子吗?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做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做。

2)注意拿了材料找个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挤在一起。

4、小结。

1)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建房子的?

2)老师刚才看到有个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这样建的,你们看房子为什么会倒?(楼底部太小,不平。)

3)我们怎样建房子才又高又稳?(楼底要平和宽,建的时候要轻拿轻放。)

启发幼儿用托盘,纸皮等辅助材料来建房子。

5、鼓励幼儿再一次进行尝试,并用多种材料来建房子。

1)提醒幼儿行走时要注意,手脚放轻点,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重点引导幼儿如何利用辅助材料建高楼

6、评价结束活动。

请幼儿比比谁的房子又高又稳,请他说说他建楼的方法。

活动反思:一、有效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而教学设计是基于对本班孩子的了解以及对于教材知识熟练把握上做的较高层次的教学课堂管理。结合小班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选择了故事《鳄鱼和长颈鹿》作为活动的导入,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展开环节分为了两部分:首先设计选择同样形状、大小的积木玩具引导幼儿合作盖高楼环节,借此给幼儿提供一个盖高楼的初步经验,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第二部分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操作,从而学会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的方法。第三部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幼儿成功搭建高楼的照片,引导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总结出搭建高楼地方法。结束部分没有特意设计,在幼儿自由操作中自然结束活动。本教学设计的不足:首先知识目标的制定偏于简单,幼儿很容易完成。其次,活动流程设计不是很合理孩子坐下站起来频率太多,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第三,照片的放映设计虽很有新意,但效果不是很好,孩子过多的关注的是人而不是高楼。二、有效的分配课堂时间。有效的分配课堂时间,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出更准确的阐释、叙述从而引导孩子参与各项活动,最终完成活动目标。本次《盖高楼》活动的不足在于没有合理分配好课堂时间,使得各环节活动开展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显得都不够扎实,尤其是自由操作环节的活动提供的时间不够充分。

18、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2、抽查学生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围绕重点,议读课文

切入点: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四)拓展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五)小练笔

19、教案

一、我对课文的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外国小说作品,准确地说是翻译文学作品。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是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别里科夫形象的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

如果我们知人论世,联系19世纪末俄国沙皇****统治的社会现实来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别里科夫既是沙皇****的支持者、维护者,也是沙皇****的受害者、牺牲品。当然,我们今天阅读文学经典,尤其需要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努力发掘隐含在形象之中的丰富意蕴。如果说鲁迅的阿Q传刻画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世界意义,这里的别里科夫形象也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典型。其典型意义,可以概括为“蜗牛人格”。这蜗牛人格的基本内涵就是保守、封闭、畏惧、软弱。在原文中作者也借布尔金的话写到:“有些人生性孤僻,他们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这种人世上还不少哩。也许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即返回太古时代,那时候人的祖先还不成其为群居的动物,而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洞穴里;也许这仅仅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异──谁知道呢。”

2.小说的艺术技巧。

主要包括三点:一是象征手法,小说中的“套子”是一个象征,象征的是沙俄的****、旧的思想观念、非人性和反人性的种种禁锢。

二是以具体的富有夸张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入神刻画。

三是框架结构。在小说的开篇和结尾写到了米罗诺西茨村的马芙拉。但是,选入课本时,编者可能是因为文本太大,就删去了开头和结尾。这自然不能显示文本的框架结构,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作品主旨的表现。因为开头和结尾中所写道的马芙拉其实也是一个“别里科夫”。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我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理念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为智慧而教,智慧地教,智慧地成长。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智慧境界。智慧境界的最大特征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就是: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来教;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应当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通俗的说,就是不要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要老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和学生一起走。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所谓“自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用王富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用曹文轩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思去读,用自己的直觉去读,用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就是要和学生一起读书,和学生一起感受,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策略去解读文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文本。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别里科夫性格的典型意义。要注意的是,理解和概括别里科夫性格的典型意义,并不是空泛的、抽象的思想说教,而是要结合别里科夫这一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来具体把握其思想内蕴。这本身就是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是属于艺术鉴赏的重要内容。

2.理解作品以具体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技巧及表达效果。北大教授曹文轩在分析沈从文的《边城》时提出了一个艺术原理:降格艺术。所谓降格艺术其实就是淡化,分解,将激烈的、集中的冲突分解、分散、稀释,甚至省略,使之显得平和,冲淡。自然,与降格相对的就是升格,与降格艺术相对的就是升格艺术。所谓升格艺术那自然就是要将分散的、平淡的一些矛盾集中、升华、突出,以形成一种更激烈、更集中、更典型的矛盾冲突。其实,《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应该是升格艺术的典范。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涉及这些概念,但是要涉及这些原理。

3.了解作品的框架结构。通俗的说,所谓“框架结构”就是故事里套故事。这是叙事文学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比如德国小说家施托姆就习惯于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前面两点是教学重点,第二点是教学难点。再有,到底要让学生学多少,学多深,其实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随机应变地处理。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最要紧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化解读。作为教师的“教”其实就是组织、引导、监督、评价、激励。所以,我认为对于高中自读课文的教学,完全可以采用“4T教学法”。 “4T教学法”包括提示、提问、探究、提炼四个环节。因为这四个词语的汉语拼音的开头一个字母都是“T”,所以,我们名之曰“4T教学法”。在涉及教学时,每一个环节要考虑到教学任务、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教学环节提示提问探究提炼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备注

1.提示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了解本节课语文学习的基本材料和内容,了解学习过程的安排。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文,结合小说体裁的基本特点来欣赏小说;通过勾画来找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教师不必多讲,只要提醒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祝福》《边城》《荷花淀》等三篇小说的基础上,总结阅读现当代小说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现代眼光来审视文学经典,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文学作品;教师要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语文学习”“文学鉴赏”的正轨上来;特别是在学生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所引起的分心的时候,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就《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而言,如果学生没有预习,对课文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将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勾画出来(包括别里科夫、华连卡、科瓦连科、布尔金),并简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思考作品中的主要的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充分阅读,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补充课文省略了的作品的开头和解为部分的文字,引导学生快速复读课文,迅速写出作品中主要的人物(除了别里科夫、华连卡、科瓦连科、布尔金之外,还有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员布尔金,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等),并分析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2.提问

教学任务:复读课文,在整体了解作品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核心。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课文后的思考和联系来提出并筛选问题,为深入的阅读和探究作准备。

教师指导:教师新重要明确值得深入研讨的重难点问题,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主要的问题上去。

就《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而言,研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别里科夫形象及其现代意义。自然,问题表述的语言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问题要突出;而且,作为教师还要善于将看似简单的问题逐渐的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你的循循善诱中进入文本的内部。

参考选题:

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别里科夫的典型性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作者是通过那些具体细节来表现别里科夫的典型性格的?

3.探究

教学任务:研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来解释、分析、解决问题;对本文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生活动: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最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学会层层剥开,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要在巧妙地评价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规律;要努力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解释文本,理解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绎的毛病;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评判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合理引导,要恰当评价,要有效归纳。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作为教师要特别善于因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别里科夫的现代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问题:

标题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么?“套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来做解答。

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

课文结尾写到:“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这里包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村长的老婆马芙拉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好不好?为什么?

4.提炼

教学任务:总结反思,提炼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总结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己所学得的东西,学会与同学分享。

教师指导:关键是要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要总结提炼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教师要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写学习后记或学习反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比如,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阅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或周记):

别里科夫葬词;别里科夫日记;别里科夫遗书;别里科夫之死;别里科夫祭文。

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性格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存在“套子”吗?还需要“套子”吗?请您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不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因而对问题的探究也就不具体不深入;

3.不能结合文本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4.不能通过科学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随机应变,相机诱导。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1.引导学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自己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新鲜、最深刻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感受”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解释、分析、解决问题

从分解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和选择有利于解答问题的材料;

扣住问题解释和分析材料,以求对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出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

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琐碎的问题组织起来,使之围绕主要的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来概括提炼有价值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策略的教学来概括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本中的具体的细节,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结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运则要注意扣住情节结构来理解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挖掘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刻的原因。

20、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韵母ou、ong,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能准确拼读韵母是ou、ong的音节。

3、试着自己拼读儿歌,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相关的拼音卡片或者投影等。

学生:《自主拼音本》或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抽读卡片a、o、i、u,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指名认读ao、ao,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二、学习ou、ong

1、学习ou。

(1)看图,读准“藕”。

(2)出示ou,试读“ou”(由“藕”推测;依据复韵母发音方法拼读),范读,领读,齐读。

(3)练读ou的四声,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抽卡片读。

(4)总结学法:看图――读音节――想韵母的读音。

2、学ong。

(1)小组合作学ong。

(2)分组汇报:你们所学的韵母由哪两部分组成?你推断出这个韵母念什么?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3)教师指导正音,读准ong。

(4)练读ong的四声。

三、拼读练习

1、练习拼读n、l与ou、ch、r与ong组成的音节。

2、分组赛读拼音句子。

(1)tài yang chū lái hóng tōng tōng,

(2)dòu dou gēn bà qù wā ǒu,

(3)lián ǒu pàng,lián ǒu duō,

(4)wā huí xiān ǒu yí dà lǒu。

A.老师把四部分内容印出来,分发给各小组。每一组员拼一两个音节词,再将拼读内容合起来。

B.全班交流,把自己小组拼的内容教给大家。

C.齐读儿歌。

21、教案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材简说:

这首小诗就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1)我国地处北半球,正午时太阳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阳成了我们的指南针;(2)晚上,北极星可以为我们指示北方;(3)阴雨天,大的枝叶稀稠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树叶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少的一边就是北方;(4)冬天里,沟坡积雪的多少,也能帮我们判别南北的方向。这一切多有趣啊!丰富的知识,秀丽的小诗,一定会把我们和学生带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要是在大自然的旷野中迷了路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名字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识字写字

1.读文识字。

(1)自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或请教周围的同学。

(2)读课文给同桌听,请同瞫帮助正音。

(3)选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节展示读给同学、老师听,请他们评价。教师注意就比较难读的字词进行指导。如?指南针、辨别、忠实、一盏、枝叶稠的、枝叶稀的等。

2.积累生词识字。

(1)默读全文,画出自己喜欢的生词。

(2)交流自己所选的生词,在积累生词中巩固识字。

3.找反义词识字。如,南-北、稠-稀、快-慢。

4.联系实际记字。出示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把方法讲给同学听。如:针,我是在读《铁杵成针》的故事中认识的。故事讲的是李白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棒在磨,准备把它磨成一根细细的、尖尖的针。针就是一根铁针的针。我是这样记忠字的,我们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翘舌音:忠、盏、稠、针同偏旁:积、稠、稀同结构:上下--忠、导、盏;左右--积、稠、稀、针、碰、慌

(2)重点指导。盏:上半部分可以借鉴浅字的右边进行书写的迁移,要强调这里的两横更加向右上方斜了。皿字底应尽量写扁,下横要长,起托住全字的作用。禾字旁:①上撇要短而平,最后一笔捺变点。

②禾字旁在左边时,字形一般为左窄右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初读

同学们,如果你在城市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呢?要是你在茫茫的野外迷了路,那可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告诉你在野外迷了路辨别方向的一些方法,想知道吗?请在书中找答案吧。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交流初读的体会。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请把你了解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选段,细读。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3.倾听,品读。读后把你读明白的内容讲给同学听,并按你的体会把你喜欢的一节读给老师、同学欣赏。

4.推荐,边读。

(1)听了刚才同学的选读,你认为哪一节谁读得最好,请这些同学上台把课文串联起来读。

(2)其余同学听听,课文告诉我们几种辨别方向的办法?5.小组合作,研读。

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读,填写下面的读书报告,或小组自己设计报告内容。要是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什么时候 观察什么 怎样辨别白天 太阳 中午时,太阳在南边;树影正指着北方黑夜 北极星 永远高挂在北方阴雨天 大树枝叶 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是北方下雪天 积雪 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 你还有其他办法辨别方向吗?1.2.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野外 沟渠 向导 忠实 指点分辨 辨别 永远 高挂 天然大自然 北斗星 指南针

2.小组开展一字开花的活动,进行开火车扩词比赛。别:特别 分别 别处 _____指:指挥 手指 指南针 _____方:方向 地方 千方百计 _____导:____ 积:____忠:____ 慌:____

四、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

22、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23、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韵母ou、ong,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能准确拼读韵母是ou、ong的音节。

3、试着自己拼读儿歌,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相关的拼音卡片或者投影等。

学生:《自主拼音本》或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抽读卡片a、o、i、u,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指名认读ao、ao,问:它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二、学习ou、ong

1、学习ou。

(1)看图,读准“藕”。

(2)出示ou,试读“ou”(由“藕”推测;依据复韵母发音方法拼读),范读,领读,齐读。

(3)练读ou的四声,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抽卡片读。

(4)总结学法:看图――读音节――想韵母的'读音。

2、学ong。

(1)小组合作学ong。

(2)分组汇报:你们所学的韵母由哪两部分组成?你推断出这个韵母念什么?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3)教师指导正音,读准ong。

(4)练读ong的四声。

三、拼读练习

1、练习拼读n、l与ou、ch、r与ong组成的音节。

2、分组赛读拼音句子。

(1)tài yang chū lái hóng tōng tōng,

(2)dòu dou gēn bà qù wā ǒu,

(3)lián ǒu pàng,lián ǒu duō,

(4)wā huí xiān ǒu yí dà lǒu。

A.老师把四部分内容印出来,分发给各小组。每一组员拼一两个音节词,再将拼读内容合起来。

B.全班交流,把自己小组拼的内容教给大家。

C.齐读儿歌。

24、教案

<荷叶圆圆>教案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古诗《小池》,还记得池塘里面有什么吗?学生回答:(荷叶)

2、展示画面,大家看现在池塘里多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荷花、莲蓬、青蛙、蜻蜓、小鱼、小朋友)。

3、小朋友们在池塘边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请

4、大家一起打开14课。教师板书课题:荷叶圆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荷叶,提问:老师这里的荷叶是什么样呀?

3、跟老师一起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4、文章中谁还赞美荷叶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

5、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指名分段读听准字音。

6、指出问题,及时纠正,重点放在音准上。

(二)分角色朗读,感悟文意,练习背诵。

1、图上的这些小动物,你们喜欢谁就选择写那个动物的自然段,练习朗读练习表演。

2、教师出示小动物头饰:谁来扮演这些小动物?请4名学生上台表演。

3、老师举起大荷叶提问:你们看见荷叶会说什么呢?

4老师提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就赶紧找到台上的伙跟他站在一起。根据老师提问进行回答。

5、老师提问:“小水珠们,荷叶是什么?”扮演小水珠的学生们回答:“荷叶是我的摇篮。”依次进行。

6、同学们,这些小动物们又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到座位上再找一找,读一读,记一记。

7、请学生到前面指着图画向大家介绍。

8、这时候,小动物们都什么心情呢:(高兴、愉快、美滋滋)

9、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跟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引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学生接读: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请大家眨眨眼睛。

同上完成第三至第四自然段的引读、接读、表演。

(四)课后延伸实践‘

1、同学们,那圆圆绿绿的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呢?

想一想,说一说。

2、课后,请把你喜欢的课文中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填空

()的荷叶()的眼睛()的翅膀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知

1、检查背诵课文。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接下来,我们分析词语中出现的生字。

(二)利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四人为一个小组,讲座交流记忆生字。

2、全班展示交流。

(1)利用形声字记忆

(2)利用象形字记忆

(3)做游戏识字:教师说生字,学生完成动作。

3、抽读生字卡,读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1、读一读要写好哪些字?

2、体会描写,寻找关键笔画。

3、教师展示范字,学生提示关键笔画。

4、学生根据提示再临写。

5、交换课本再书写。

6、自荐展示。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猜字。

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来。打一个字()

(2)人来小亭边,停步看竹篮。竹篮竹子编,月亮在旁边。旁边有翅膀,一飞部云天。打三个字()()()

2、写出正确的笔画。

(1)“是”第5笔是()(2)“朵”第2笔是()。

(3)“美”第5笔是()(4)“我”第5笔是()。

25、教案

第五组导读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己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口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17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26、教案

<17古诗两首>教案

第五组导读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己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口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17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27、教案

课前谈话:

放《好汉歌》

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师:好听吗?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好汉?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老师认为刚才能够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出自己观点的,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同学一样是好汉,大家说对吗?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都能让老师竖起大拇指!有信心吗?

一、再读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把这则生动的故事再潜心地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一节拿出来再细细地品一品!

2、分析第三节

(1)

你喜欢第三节,这节真长啊!不错,你真勇敢,有魄力,有好汉风采,来,说一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一节?能给大家念一念吗?(评:学习是有层次的,刚上课他能把这么长的小节读得如此通顺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相信他一定在后面读得更好!对吗?老师期待你的表现!

(2)

听了他的读书,你觉得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谦虚忍让/狂妄自大)

(3)

大家下面自己练一练,看看能否读出林冲的谦虚和洪教头的狂妄!

指名读

指导:躬身施礼(你的诚意不够)谁来试一试!

洪教头说的话(你读得不够狂妄,傲慢)谁再来试一试!

冷笑(这句话真长,不好读,大家都练一练吧)

跳起来(读得怎么样,这句读得好,把洪教头急燥的样子读得绘声绘色,有进步!)

(4)

大家再连起读一读!

(5)

检查(真不错!继续努力)(还是第一个人)

(6)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就这样林冲和洪教头的比试拉开了序幕,战况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自己自由地把下面的课文读一读,尽情欣赏林洪大战

生读课文

4再读课文

同学们,从大家刚才的读书中,老师还以看出大家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什么叫身临其境,什么叫情意深长,也不过像同学如此嘛!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可以看出大家是全身心走进了故事,介于此,我决定让大家表演个够,先各自组合,或独自练习,配上自己的动作,带上自己的声音,练一练,待会儿,老师给你们展示自己的空间,不过和注意人物动作!(有的同学以做不住了,要做个像林冲一样一个谦虚的人啊)有什么不理解的,记住导演在你们身边,随时听候你们的召唤!)

5、检查

指导:掂量

恨不得

把火烧天

拨草寻蛇

评:不错,配合得真默契!如果再自信一点更好!再去练一练)

你们表演得真是太好了,如果能评奖的话,一定会是最佳男主角!再次给他们掌声)

你们的表演使老师想起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啊,古人说得真对啊!送给她们掌声)

二、就这样林冲大胜洪教头,在大家一片哄笑声中,洪教头是----满面羞惭……

结局

真是骄者必败,志者必胜,同学我建议大家再次把那首《好汉歌》献给我们的林冲,也送给今天跃踊发言的好汉们,以及坐在后面所有的老师们,好吗,大家都会唱吧!

28、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马、小鸡、小鸭、小狗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习性。

2.学习7个生字,两个部首:“雨”(雨字头)和“⺮”(竹字头)。理解生字和熟字组成的新词:“雪地、画家、竹叶、月牙、用、笔、几”,懂得暂不要求掌握的词的大致意思。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

1.生字卡片。

2.竹叶、梅花、枫叶等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课题。

2.看题目讨论:“雪地”什么样?(下雪后,地面上盖上一层白雪,走上去会出现一串串脚印)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年龄不大,有很高的画画本领的人)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雪地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画什么样?他们怎么成为雪地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的字音。

1.看拼音读课文,用铅笔画出本课生字,标出诗中有几句话。

2.再看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求记住生字字音,把句子读连贯。

3.指名读课文,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连贯。

4.读生字卡片,检查离开拼音是否记住生字字音。

5.再读课文,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主要讲谁的事,讲他们的什么事。(讲小动物的事,讲它们在雪地上画画的事。)

三、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意思。

1.读第一句。说说天气怎么了(下雪了),小动物们要在雪地画画,看到下雪心情会怎样(非常高兴),请带着非常高兴的语气读第一句诗。

2.读第二句。说说雪地里谁来了(一群小画家);看图说说“一群”是多少(好几个)。

3.读第三句。

①说说这群小画家都有谁?它们各画的是什么?(这群小画家有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小鸡画的是竹叶,小狗画的是梅花,小鸭画的是枫叶,小马画的是月牙)

②出示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实物或图画,认识它们的形状,说说它们的名称。

③看插图并与实物做比较,说说这些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的画与实物像不像。

④再读第三句。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我们画画用什么(我们要用铅笔画,再用蜡笔或水色上色)这群小画家是怎么画出这么美的画的呢?(读第四句后回答:小画家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几步就成一幅画”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这些小动物走过雪地,爪子踩在雪地上,就留下自己的爪印,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读第四句。

5.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脚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鸡、鸭、狗、马的爪子或蹄子,了解它们的脚趾的不同形状,小鸡的爪子形像竹叶,小狗的蹄子的形状像梅花,小鸭的脚趾之间有蹼连着,印出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是圆形的,在雪地走过印出的蹄印像月牙)

6.读最后两句话。前一句是个问句,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青蛙怎么没参加)青蛙为什么不到雪地上画画呢?(它躲在洞里睡着啦),青蛙为什么躲在洞里睡觉呢?(因为青蛙是一种冬眠的动物)。老师简介青蛙冬眠知识:冬天寒冷,食物、水分缺乏,青蛙卧在洞里不吃不动,像睡觉一样,等到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它再恢复正常活动。要求学生用问答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7.读全文,想想学习这篇课文之后,你增加了哪些知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脚趾不一样,青蛙是冬眠的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生字词卡片:画家、竹叶、月牙、用、笔、几。

二、识记生字字形。

1.师生共同分析“雪、笔”的字形。雪:上边是新部首“雨”(雨字头),下边是“日”没有一竖。笔:上边是新部首竹字头,下边是毛字。

2.学生独立分析其它生字字形,老师要表扬识记字形方法好的同学。画:上面一横,中间一个“田”字,下面竖折、竖。

叶:左边口字旁,右边是十字。

牙:书写笔画:横、竖折、竖钩、撇。

用:书写笔画:竖、横折钩、横、横、竖。

几:书写笔画:撇、横折弯钩。

3.在田字格中写生字,一字写两遍。

三、指导背诵课文。(可用填空的办法指导学生背诵。)

四、综合练习。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一两个字,填在括号里。

口——()()⺮——()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29、教案

教案<<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棒打洪教头》设计

课前谈话:

放《好汉歌》

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师:好听吗?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好汉?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老师认为刚才能够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出自己观点的,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同学一样是好汉,大家说对吗?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都能让老师竖起大拇指!有信心吗?

一、再读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把这则生动的故事再潜心地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一节拿出来再细细地品一品!

2、分析第三节

(1)

你喜欢第三节,这节真长啊!不错,你真勇敢,有魄力,有好汉风采,来,说一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一节?能给大家念一念吗?(评:学习是有层次的,刚上课他能把这么长的小节读得如此通顺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相信他一定在后面读得更好!对吗?老师期待你的表现!

(2)

听了他的读书,你觉得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谦虚忍让/狂妄自大)

(3)

大家下面自己练一练,看看能否读出林冲的谦虚和洪教头的狂妄!

指名读

指导:躬身施礼(你的诚意不够)谁来试一试!

洪教头说的话(你读得不够狂妄,傲慢)谁再来试一试!

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