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教案一等奖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一等奖
1、小学数学说课教案一等奖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2.情感目标:
(1)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2)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各种水果卡片(每组9张),各种铅笔(每组各8支)。
教具准备:各种文具盒、各种玩具、各类书、若干个瓶子。
教学策略选择: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对单一标准分类生活中接触的较多,不必教学一课时,可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为一节课来上,重点放在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块内容上。同时,我认为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因此,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怎么分,孩子就怎么分的幼儿分类水平上,而应重点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让学生能较快的从事物的大小、形状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学习单一分类)
1.【设计意图:学生6人一组,教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文具盒、玩具、书各若干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室讲台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2.引出分类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看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你们瞧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生:乱七八糟、不舒服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堆放好;文具一类、玩具一类、书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学生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齐了、美观了。)
师:是呀,这样一分,看过去就非常得整齐。刚才,我们把一大堆的杂物按照同一类物品为标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这堆瓶子,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设计意图:预先把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9张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6人小组的小组长保管。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师:现在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么呀?(学生倒时,请上来整理的四位学生把讲台上的物品装进袋子。)
(生看好后,答:水果卡片。)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分类前我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你们小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谁做介绍员,谁配合拿卡片。
听口令开始操作,教师巡视。等学生操作完后,请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请一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指导:按什么分,分了几堆。)
师:下面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的?(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后来学生又指出可按水果有没有叶子分,卡片有没有角分,水果有没有柄分等多种分类方法是我课前所没预料到的,所以这个环节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上得很精彩。)
师:同样是这9张卡片,我们刚才按照形状、颜色、种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了分类,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再动手把自己小组没分过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原来同一类物品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请大家把(2)号信封倒出来,现在大家的桌面上有很多铅笔对吗?请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有几种?请分的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汇报前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看看他们分的是否合理。如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向他们小组提问。(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四、活动,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让学生把全班同学按不同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分类,最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把我们一(4)班全班同学分分类,好吗?(学生自由分类,分完后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可请其余学生按汇报学生要求进行配合。)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为什么?
2、小班数学说课教案:点点虫虫飞
【教案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按点卡匹配相应数量食物的图片。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案准备】
胸前有兜兜的绿色围裙,供幼儿系上扮毛毛虫,与故事内容相应数量的食物小图片若干,根据故事(附后)制作的大图书一本,1-5点卡、毛毛虫贴画、纱巾各若干条,欢快的音乐伴奏带。
【教案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师:今天天气真好,毛毛虫们快到草地上来玩吧!
(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模仿毛毛虫快乐地在草地--绿地毯上爬行、嬉戏,教师不时地用头轻轻触碰幼儿的头或用脸轻轻地贴近幼儿的脸,并大声地招呼:"你好!""你真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幼儿也快乐地相互碰碰头、贴贴脸,整个气氛轻松、快乐而友好。)
二、寻找食物--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师:宝宝们肚子有点饿了吧?我们去找些东西吃。
师生在草地上边爬边寻找食物,教师依次向场地撒小图片(一个苹果一两只梨-+三根香蕉-+四颗葡萄一五片树叶)。根据幼儿在场地上聚集的情况,可不断变换着方向向空处撒小图片,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数数有几个?
师:赶快把这些好吃的食物吃掉吧。--幼儿"啊呜啊呜",将图片放进胸前的兜兜里。
(教师通过集体、个别提问的形式,中班数学教案引导幼儿观察并手口一致地点数图片中的食物数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此环节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也能准确点数出图片中的食物数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欣赏故事--拓展对数量的'认知
1、师:宝宝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幼儿围坐在老师身边)有一只有趣的毛毛虫,它也出来找东西吃,它找到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2、师生共同阅读大图书,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数数、猜猜中,巩固对数量的认知。
(色彩鲜明、富有童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幼儿,教师适时的提问--"毛毛虫找到了什么""有几个""一起来数一数"……不断引导着幼儿去观察和思考,让幼儿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点卡找朋友--匹配相应数量的食物
1、师(出示点卡,点子数代表第×天),提问:毛毛虫第一天吃了什么?第二天又吃了什么?第三天……
2、操作活动。幼儿每人取一张点卡,将兜兜中的小图片,按数量匹配到卡片中相应点子下面的空格里。(图片的反面贴有双面胶,操作时,幼儿只需撕去面纸,即可将图片贴在卡纸上。)
3、活动评价。操作正确的小朋友在其额角上贴上毛毛虫贴画以示奖励,在同伴和教师帮助下完成的幼儿同样在其额角上贴上毛毛虫贴画以示鼓励。
五、毛毛虫变蝴蝶--感受快乐
1、师:毛毛虫吃饱了,它找到了一片树叶,大班美术教案趴在上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毛毛虫的脚不见了,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毛毛虫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2、师:你们想变蝴蝶吗?让我们也趴在草地上睡一觉吧。(主、配班老师悄悄地在幼儿背后粘贴上翅膀--纱巾,解开围裙。)
3、师:宝宝们,醒来吧!看看你们长出翅膀了吗?
(幼儿惊奇地发现自己真的长出了"翅膀",音乐声中,师生一起挥舞着"翅膀"飞出活动室。)附故事毛毛虫一条绿色的毛毛虫。爬呀爬呀,它的肚子饿了,想找一些东西吃。
第一天,它看见了一个红苹果,"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二天,它发现两只黄梨子,"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三天,它找到三颗紫葡萄,"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四天,它又发现了四块咖啡色的巧克力,"啊鸣、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五天。它找到五片绿树叶,又"啊呜、啊呜"托班社会教案大口吃掉了。
毛毛虫的肚子不再"咕噜咕噜"叫了,它快乐地趴在叶子上说:"我要结一个茧,把自己包起来,好好睡一觉。"过了几天,毛毛虫醒来了。它的脚不见了,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它说:"我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啦!"
3、小学数学说课教案一等奖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2.情感目标:
(1)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2)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各种水果卡片(每组9张),各种铅笔(每组各8支)。
教具准备:各种文具盒、各种玩具、各类书、若干个瓶子。
教学策略选择: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对单一标准分类生活中接触的较多,不必教学一课时,可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为一节课来上,重点放在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块内容上。同时,我认为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因此,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怎么分,孩子就怎么分的幼儿分类水平上,而应重点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让学生能较快的从事物的大小、形状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学习单一分类)
1.【设计意图:学生6人一组,教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文具盒、玩具、书各若干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室讲台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2.引出分类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看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你们瞧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生:乱七八糟、不舒服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堆放好;文具一类、玩具一类、书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学生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齐了、美观了。)
师:是呀,这样一分,看过去就非常得整齐。刚才,我们把一大堆的杂物按照同一类物品为标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这堆瓶子,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设计意图:预先把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9张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6人小组的小组长保管。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师:现在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么呀?(学生倒时,请上来整理的四位学生把讲台上的物品装进袋子。)
(生看好后,答:水果卡片。)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分类前我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你们小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谁做介绍员,谁配合拿卡片。
听口令开始操作,教师巡视。等学生操作完后,请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请一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指导:按什么分,分了几堆。)
师:下面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的?(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后来学生又指出可按水果有没有叶子分,卡片有没有角分,水果有没有柄分等多种分类方法是我课前所没预料到的,所以这个环节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上得很精彩。)
师:同样是这9张卡片,我们刚才按照形状、颜色、种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了分类,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再动手把自己小组没分过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原来同一类物品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请大家把(2)号信封倒出来,现在大家的桌面上有很多铅笔对吗?请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有几种?请分的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汇报前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看看他们分的是否合理。如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向他们小组提问。(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四、活动,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让学生把全班同学按不同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分类,最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把我们一(4)班全班同学分分类,好吗?(学生自由分类,分完后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可请其余学生按汇报学生要求进行配合。)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为什么?
4、初中化学说课教案一等奖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二)实验探究
1.发现问题
通过实例引出问题: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可能原因。教师进行总结归纳: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逐步让学生养成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时量变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2.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内容为:根据碳酸饮料的气泡及上述实例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出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参照下图进行演示实验,并提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也不支持燃烧。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点燃“阶梯形”铁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溶解性。请学生参照书上114页图6-13,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往醋酸、盐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指导学生取刚才可乐瓶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课件展示课本实验6-6.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
学生继续分组实验探究:将实验7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又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得出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
4.得出结论
由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用课件展示,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布置作业
1. 课本119页-120页,第1题(①、②、④、⑥、⑦、⑨)
第3、4、7、9题
2. 举例说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2.溶于水
3.与水发生反应
5、初中化学说课教案一等奖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二)实验探究
1.发现问题
通过实例引出问题: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可能原因。教师进行总结归纳: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逐步让学生养成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时量变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2.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内容为:根据碳酸饮料的气泡及上述实例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出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参照下图进行演示实验,并提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也不支持燃烧。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点燃“阶梯形”铁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溶解性。请学生参照书上114页图6-13,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往醋酸、盐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指导学生取刚才可乐瓶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课件展示课本实验6-6.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
学生继续分组实验探究:将实验7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又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得出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
4.得出结论
由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用课件展示,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布置作业
1. 课本119页-120页,第1题(①、②、④、⑥、⑦、⑨)
第3、4、7、9题
2. 举例说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2.溶于水
3.与水发生反应
6、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
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由于三种语言
AD⊥BC”和“BD=CD”中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
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
(即文字语言),然后
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呢?(如图),
?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1=∠2,CD⊥AO,CE⊥BO,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1=∠2,CD⊥AO,CE⊥BO∴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
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
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
7、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3、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4、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初步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上节我们曾经学到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它反映了圆中两弦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准确叙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针对具体图形学生很容易得到数量关系,但把它用语言表达,学生感到困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圆的另外的比例线段。
二、新课讲解:
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O,在⊙O外一点P引⊙O的切线PT,切点为T,割线PBA,以点P、B、A、T为顶点作三角形,可以作几个三角形呢?它们中是否存在着相似三角形?如果存在,你得到了怎样的比例线段?可转化成怎样的积式?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按要求作⊙O的切线PT和割线PBA,后研究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画图,完成证明,教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得到数量关系式时,教师打开计算机或幻灯机用动画演示。
最终教师指导学生把数量关系转成语言叙述,完成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1、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关系式:PT=PA・PB
2、切割线定理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数量关系式:PA・PB=PC・PB。
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也是圆中的比例线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务必使学生清楚,真正弄懂切割线定理的数量关系后,再把握定理叙述中的“从”、“引”、“切线长”、“两条线段长”等关键字样,定理叙述并不困难。
练习一,P128中
1、选择题:如图7-86,⊙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AC和DB的延长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PC・CA=PB・BD
B、CE・AE=BE・ED
C、CE・CD=BE・BA
D、PB・PD=PC・PA
答案:(D),直接运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进行选择。
练习二,P128中
2、如图7-87,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作圆与斜边AB交于点D,求BD的长。
此题已知Rt△ABC中的边AC、BC,则AB可知。容易证出BC切⊙O于C,于是产生切割线定理,BD可求。
练习三,P128中3。如图7-88,线段AB和⊙O交于C、D,AC=BD,AE、BF分别切⊙O于E、F。
求证:AE=BF。
本题可直接运用切割线定理。
例3P127,如图7-89,已知:⊙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cm,AB=8cm,PO=10.9cm。
求⊙O的半径。
此题要通过计算得到⊙O的半径,必须使半径进入一个数量关系式,观察图形,可知只要延长PO与圆交于另一点,则可产生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而其中一条割线恰好经过圆心,在线段中自然可以参与进半径,从而由等式中求出半径。必须使学生清楚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图形,正确使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则关系式中必有两条线段是半径的代数式构成,只要解关于半径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设⊙O的半径为r,PO和它的长延长线交⊙O于C、D。
(10.9-r)(10.9+r)=6×14r=5.9(取正数解)
答:⊙O的半径为5.9。
三、课堂小结: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看教材P127―P128。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1、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圆的重要比例线段,它反映的是圆的切线和割线所产生的数量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从圆外一点,才可能产生切割线定理或推论。切割线定理是指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推论是指两条割线,只有使学生弄清前提,才能正确运用定理。
2、通过对例3的分析,我们应该掌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2中10;
2、P132中11。
8、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教学说明]: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教法]: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在Rt△SOD中,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教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三、练习
二、新授 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mm)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xx=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宽为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法]: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最短距离为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最短距离为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 活动2:
1.
二、练习
2. 三、小结:
9、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教案模板范文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
∴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AD⊥BC”和“BD=CD”中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由于三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文字语言),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如图),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
∠1=∠2,CD⊥AO, CE⊥BO,
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
∵∠1=∠2,CD⊥AO, CE⊥BO
∴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程。
10、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能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得到相应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 法:通过观察能画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三视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视图是描述几何体的重要工具,使学生明白看待事物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方法,画出三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三视图,由三 视图判断几何体。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研究立体图形的又一重要手 段,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学好本课的关键是尊重视觉效果,把立体图形映射成平面图形,其间要进行三维到二维这一实质性的变化。在由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时,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所以本节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体来降低难度。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简单实物、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创
设
情
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 并说说诗中意境。
并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赏美景
思考“岭”与“峰”的区别。 跨越学科界限,营造一个崭新的教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新
课
探
究
一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组合体,请三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并让他们画出草图,其他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个同学,也分别画出 所见图形的草图。
2、看课本13页“观察与思考”。
图:
你能说出情景的先后顺序吗?你是通过哪些特征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通过以前经验,我们可知,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
3、从实际生活中举例。
观察,动手画图。
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按时间先后排序。
利用身边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潜能,感受新知。
让学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学能力。
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新
课
探
究
二 1、感知文本。学生阅读13页“观察与思考2”,
图:
2、上升到理性知识: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
(2)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
(3)右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
3、练一练:分别画出14页三种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并回答课本上 三个问题。(强调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错) 学生阅读,想象。
学生分组练习,合作交流。 把已有经验重新建构。
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
体会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 悦。
新课探究三 1、连线,把左面的三视图与右边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立体图形
2、归纳: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两个图为依据,进行组合,用第三个图进行检验。
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
把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过程逆转回去,充分利用本课前阶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难度。
课堂反馈
1、考查学生的基础题。
2、用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搭建这样的几何体,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主视图 俯视图 学生独立自检
学生总结出以俯视图为基础 ,在方格上标出数字。
简单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
课堂总结
1、学习到什么知识?
2、学习到什么方法?
3、哪些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4、哪些知识是讨论得出的?
学生反思
归纳 让学生有成功喜悦,重视与他人合作。
附:板书设计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教学反思:
从 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高参与状态。最终实现 了素材与实际相结合,经验与挑战相作用,立体与平面相转换。本课中引入了课本中没有而学生也能接受的三个概念: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教者很难把握学生的
11、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教学说明]: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教法]: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在Rt△SOD中,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教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三、练习
二、新授 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mm)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xx=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宽为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法]: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最短距离为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最短距离为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 活动2:
1.
二、练习
2. 三、小结:
12、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怎样学好数学,是刚步入初中的同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四多”谈一谈我的建议。
一、多看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多问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
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13、小学数学说课教案一等奖(二)认识左右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听说小朋友的歌唱得可好听了,给老师们唱一首歌吧。学生唱《左手和右手》。
提问: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左手和右手》)小朋友,哪只手是你的左手,哪只手是你的右手?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提问: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呢?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帮动作”的游戏。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4.各种方位介绍同座位。
谈话: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很想认识你们,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生说一说,再同位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课室的摆设。
[评析:用学过的各种方位来介绍自己的同座位,对“左右”这一方位进行延伸。学习“左右”,并将这部分知识用到生活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评析:设计目的有三年:一是通过“蓝猫商店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你能介绍吗?”,这一开放式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介绍文具的位置。二是铅笔对于不同的文具来说,它的位置也就不同。体现左右的相对性之一。三是“第二个文具是什么”的设计,引发学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不同的色论,进一步明确物体的位置,认识学习左右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三、练习
1.提问: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吗?
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游戏:猜一猜。
小朋友们,你们在课间喜欢做些什么游戏呀?这些小动物想和你们做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欢迎吗?
蓝猫的右面是小兔 米奇在蓝猫的上面
孙悟空在蓝猫的左面晓熊在米奇的左面
哈利在米奇的右面
师生共同活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老师表现得怎样?
14、小学数学说课教案一等奖(二)认识左右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听说小朋友的歌唱得可好听了,给老师们唱一首歌吧。学生唱《左手和右手》。
提问: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左手和右手》)小朋友,哪只手是你的左手,哪只手是你的右手?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提问: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呢?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帮动作”的游戏。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4.各种方位介绍同座位。
谈话: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很想认识你们,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生说一说,再同位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课室的摆设。
[评析:用学过的各种方位来介绍自己的同座位,对“左右”这一方位进行延伸。学习“左右”,并将这部分知识用到生活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评析:设计目的有三年:一是通过“蓝猫商店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你能介绍吗?”,这一开放式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介绍文具的位置。二是铅笔对于不同的文具来说,它的位置也就不同。体现左右的相对性之一。三是“第二个文具是什么”的设计,引发学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不同的色论,进一步明确物体的位置,认识学习左右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三、练习
1.提问: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吗?
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游戏:猜一猜。
小朋友们,你们在课间喜欢做些什么游戏呀?这些小动物想和你们做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欢迎吗?
蓝猫的右面是小兔 米奇在蓝猫的上面
孙悟空在蓝猫的左面晓熊在米奇的左面
哈利在米奇的右面
师生共同活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老师表现得怎样?
15、大班优秀数学说课教案《去超市购物》含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超市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幼儿。为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超市”开展主题活动。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1、通过购物,学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2、初步了解加减法算式所表达的实际意义。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5以内得加减法。难点:学会用算算式表达。
在教法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在"猜猜5元可以买哪两样"时,孩子知道两样加起来是5就对了,孩子的答案较多。在"我们来做营业员"时,让幼儿用5元钱买一样东西,应该找多少钱?幼儿非常感兴趣,在购物、付款的过程中感知到了加减法的有用性,知道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5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要求掌握了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是后面学习加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最后,"去超市购物",要求幼儿一次只能买两样,加起来不能超过5元,由于答案的多样性,好多孩子就不知道该买哪两样,也就不会列式了,主要原因是本次的操作答案多种多样对能力弱一点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总之,在本次教学中,我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孩子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孩子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初步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运算方法都是孩子根据自己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尽管效果不是很好,但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幼儿教育)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贯穿“超市购物”这一主线,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不断的超市购物中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从认识硬币到探索1角、5角、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再引导幼儿发现多种付钱方法,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16、初中化学说课教案一等奖(二)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17、初中化学说课教案一等奖(二)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18、中班数学说课教案《小刺猬的项链》含反思
一、说活动内容的选择
1、中班幼儿学习的排序活动是多种多样,有按规则排序的,也有按物体数量的差异排序的,而现实生活本身就具备多种排序条件,如:服装花纹上的排序、栏杆颜色上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马路边花草种植的排序等等。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即使不经教师暗示,孩子们也会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又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正是因为生活中这些排序的美,我们教师才可能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也可能是幼儿今后创造有规律的美的启蒙者。同时符合《纲要》要求: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排序主要是指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排列成序。排序有助于形成数的序列。幼儿在排序活动中获得了按照物体差异进行排列的经验,了解到每个物体按照一定规则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这将有助于幼儿理解数的顺序,理解序数的意义,形成数的序列。排序有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另外,排序还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排序过程中,幼儿要对物体的大小、数量、颜色、形状进行观察,然后排序、推理、比较,这些都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大小等特征差异上的简单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的多个特征和数量进行不同的排序。
3、《指南》里的典型性表现说:中班的孩子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喜欢动手动脑。他们常常在游戏时进行排列。比如用拼插玩具做的头冠,你会发现头冠的一圈是有规律的。做的桥,你也会发现桥的支柱是有规律的。这些都说明他们对排序感兴趣。
二、说教法的选择
1、为了避免幼儿学起来枯燥,被动,所以我选择了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的这一方法。希望孩子们在色彩丰富的画面里,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学起来觉得轻松有趣。活动最后时以开火车的游戏形式结束。这些都是为了活动有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也符合的《纲要》指出的各领域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2、操作法是排序活动中的基本方法,排序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幼儿通过大脑思维的活动和小肌肉群的活动来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幼儿一直处于享受欢乐、体验成功的高涨情绪中,真正体现了幼儿在学中玩和玩中学。
三、说目标的制定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中班的孩子已经对简单的排列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我们把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能自发地发现其规律。根据这些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技能、情感这三方面的目标和重难点:
目标:
1、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内容同时巩固间隔排序的经验。这一目标就是为幼儿学习新的排序做准备。因为我觉得应该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2、学习简单的按规律排序并大胆尝试自编规律。4~6岁幼儿几种排序能力的发展顺序依次为:正排序、逆排序、传递性、双重性。我们这是中班的后期,马上要升大班了,所以选择了简单的传递性排序和双重性排序。但中班的幼儿在运用策略完成排序任务上表现还是较弱,幼儿也往往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中班的孩子喜欢动手动脑探索,并乐在其中;基于这些原因制定了"学习简单的按规律排序并大胆尝试自编规律"的目标。
3、懂得并感受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中班的孩子"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情绪反应,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所以希望孩子们也能分享到小动物们有了项链的喜悦,小刺猬有了朋友的喜悦。
突破重点:(发现规律并能延长序列,学会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间隔排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小刺猬的项链里只的有一个颜色的规律;小兔的项链有了简单的两个秘密,既有颜色的规律,还是两种颜色,但已经有了大小的规律;小猴的项链里有大小的秘密,有颜色的秘密,颜色还是三种,两颗小豆子的颜色也不一样。
我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小刺猬的项链就是引发幼儿已有的经验,颜色简单只有两种。大小没区别。后面的小兔和小猴的项链就是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要求孩子一边看一边说规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语言的加入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清晰的思路,知道小动物的项链是怎样的规律。
化解难点:(按规律尝试不同排列方法,实现自由排序。)小朋友们都爱模仿,为了孩子能有大胆尝试的想法和行为。我每讲下一个小动物的排列方法,都要问"它和小猴子会穿成一样吗?""它和小兔会穿成一样吗?"有意无意的暗示幼儿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操作时也提醒幼儿要有不一样的秘密。
四、说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有三部分准备:
1、《小刺猬的项链》绘本制作成的PPT。PPT使用方便,节能环保。
2、排序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材料都是幼儿园常备的。节省老师的时间与精力。
3、 操作中和结束时的音乐。操作中的音乐是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优美安静,清爽舒适的音调。适合作为背景音乐。结束时的《火车开啦》活泼快乐。符合孩子们做好项链后的成就感的心情。小朋友们听这音乐开着火车走了,也让孩子们体验学中玩和玩中学的理念。
五、说活动过程
根据活动目标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第二步:欣赏故事,学习排序。
第三步:幼儿操作,巩固排序。
第四步:展示作品,请幼儿跟朋友介绍自己按什么规律串的项链。欣赏美丽的项链,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五步:在开火车的游戏中结束活动。我们已经帮小动物们做好了项链,现在请小朋友送小动物们去参加舞会。
我们已经帮小动物们做好了项链,现在请小朋友带着项链给森林里的动物们送去吧!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通过运用数学和绘本相结合,由故事的形式导入,活动中幼儿在欣赏故事内容时,融入了数学活动,促使幼儿观察小刺猬项链的排列顺序,学会了简单的规律排序方法(如:ABB、BAA……)。;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甚至很多孩子有自己的新的排列顺序。这样使孩子在阅读绘本的同时,学数学更快更有效。活动不足之处在于:
1.个别幼儿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没有创新;
2. 排序时材料准备不够丰富,数量也应该多准备些。如可以用废旧材料吸管、彩色笔盖子等。供孩子选择效果会更佳。
3.幼儿缺乏语言交流。做完项链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跟朋友说出自己项链的排列规律。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开展关于语言表达方面的活动。比如看图说话,讲故事比赛等。
19、初中数学几何教案一等奖模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3、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4、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初步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上节我们曾经学到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它反映了圆中两弦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准确叙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针对具体图形学生很容易得到数量关系,但把它用语言表达,学生感到困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圆的另外的比例线段。
二、新课讲解:
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O,在⊙O外一点P引⊙O的`切线PT,切点为T,割线PBA,以点P、B、A、T为顶点作三角形,可以作几个三角形呢?它们中是否存在着相似三角形?如果存在,你得到了怎样的比例线段?可转化成怎样的积式?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按要求作⊙O的切线PT和割线PBA,后研究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画图,完成证明,教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得到数量关系式时,教师打开计算机或幻灯机用动画演示。
最终教师指导学生把数量关系转成语言叙述,完成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1、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关系式:PT=PA·PB
2、切割线定理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数量关系式:PA·PB=PC·PB。
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也是圆中的比例线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务必使学生清楚,真正弄懂切割线定理的数量关系后,再把握定理叙述中的“从”、“引”、“切线长”、“两条线段长”等关键字样,定理叙述并不困难。
练习一,P128中
1、选择题:如图7-86,⊙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AC和DB的延长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PC·CA=PB·BD
B、CE·AE=BE·ED
C、CE·CD=BE·BA
D、PB·PD=PC·PA
答案:(D),直接运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进行选择。
练习二,P128中
2、如图7-87,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作圆与斜边AB交于点D,求BD的长。
此题已知Rt△ABC中的边AC、BC,则AB可知。容易证出BC切⊙O于C,于是产生切割线定理,BD可求。
练习三,P128中3。如图7-88,线段AB和⊙O交于C、D,AC=BD,AE、BF分别切⊙O于E、F。
求证:AE=BF。
本题可直接运用切割线定理。
例3P127,如图7-89,已知:⊙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cm,AB=8cm,PO=10.9cm。
求⊙O的半径。
此题要通过计算得到⊙O的半径,必须使半径进入一个数量关系式,观察图形,可知只要延长PO与圆交于另一点,则可产生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而其中一条割线恰好经过圆心,在线段中自然可以参与进半径,从而由等式中求出半径。必须使学生清楚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图形,正确使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则关系式中必有两条线段是半径的代数式构成,只要解关于半径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设⊙O的半径为r,PO和它的长延长线交⊙O于C、D。
(10.9-r)(10.9+r)=6×14r=5.9(取正数解)
答:⊙O的半径为5.9。
三、课堂小结: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看教材P127—P128。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1、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圆的重要比例线段,它反映的是圆的切线和割线所产生的数量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从圆外一点,才可能产生切割线定理或推论。切割线定理是指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推论是指两条割线,只有使学生弄清前提,才能正确运用定理。
2、通过对例3的分析,我们应该掌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2中10;
2、P132中11。
20、初中数学几何教案一等奖模板
怎样学好数学,是刚步入初中的同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四多”谈一谈我的建议。
一、多看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多问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
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21、初中数学几何教案一等奖模板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
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由于三种语言
AD⊥BC”和“BD=CD”中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
-
-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等奖
-
2023-05-24 19:50:19
-
-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一等奖模板
-
2023-05-24 19:47:33
-
- 张衡传获奖教案一等奖
-
2023-05-24 19:44:47
-
- 守财奴教案一等奖
-
2023-05-24 19:42:01
-
- 热爱生命教案一等奖
-
2023-05-24 19:39:15
-
- 阿房宫赋教案一等奖
-
2023-05-24 19:36:29
-
-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40篇大全
-
2023-05-12 23:50:18
-
-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40篇优质课
-
2023-05-12 23:47:32
-
-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40篇精选
-
2023-05-12 23:44:46
-
- 大班数学教案40篇合集
-
2023-05-12 23:42:00
-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精选
-
2023-05-12 23:39:14
-
- 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50篇大全
-
2023-05-12 23:36:29
-
- 幼儿园优秀教案50篇精品
-
2023-05-12 23:33:43
-
- 幼儿园优秀教案50篇大全
-
2023-05-12 23:30:57
-
- 幼儿园优秀教案50篇公开课
-
2023-05-12 23:28:11
-
- 幼儿安全教案100篇通用
-
2023-05-12 23:25:25
-
- 学前班公开课教案100篇优选
-
2023-05-12 23:22:39
-
-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200篇及反思
-
2023-05-12 23: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