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儒家代表人物曾子杀猪的故事

2023-08-27 16:28 来源:学河网 点击:

儒家代表人物曾子杀猪的故事

儒家代表人物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杀猪

曾子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观点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观点中,他认为言出必行,做人要诚实,哪怕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也要兑现,一言九鼎。

image.png

曾子杀猪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傍晚的时候,母亲回来了,他赶紧迎接上去,喊着:“快点做猪肉,我快饿死了,杀猪杀猪。”

曾子的老婆笑着说:“咱家就这一头猪,还要长膘呢,他抵得上咱家两个月的口粮了,怎么能随便杀了呢?”曾子的儿子一听哇哇大哭起来。曾子出来之后看见孩子在哭,于是问出了什么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曾子听完后默默的回到家里,到厨房拿了一把刀直奔猪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干嘛要去猪圈,于是跑过去。没想到曾子正要杀猪,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节的,你杀猪了,日子怎么过。”

曾子严肃地说:“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更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曾子老婆惭愧的低下头,两人把猪杀了,宴请了乡邻。

曾子学习刻苦

曾子除了奉行孝道,严以律己至外,还有一个品格被大家认可,就是学习态度很端正,认真刻苦,在环境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曾子像

曾子在学习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懂,找老师请教,找朋友探讨。连孔子都说,曾子是“参也鲁”,就是说曾子性格上纯真质朴,为人老实可靠,不会有花花肠子,对待学习也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不懂装懂,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会损伤自己的品行。孔子其他的弟子就向曾子请教如何能够保持一直如此,曾子回答说,只要“忠恕而已矣。”孔子听到了之后倍感欣慰,认为曾子是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人。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的时候十六岁,但是孔子已经年迈了,所以曾子是一个辈分晚的,跟随孔子的时间不长,思想体系也没有那么纯熟,但是好在他具有刻苦和沉稳坚持的性情,让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具有难以匹敌的悟性,将儒家思想中加入了“礼、孝”,让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曾子除了编纂了孝经,主张孝道为先之外还在注重对自己道德品质的磨练,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每天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和礼数,天下是由一个个单位个体来组成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独善其身,天下就能和谐大同。

曾子拜母噬指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曾子拜母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在变小了。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于是拿着砍刀,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后,他跪在母亲床前说道:“娘,您以后想儿子就轻轻地咬一下手指,儿子就能感受到了,别用力咬了,儿子会心疼的。”周围人知道了,都赞叹他的孝行。

宗圣曾子政治理念

曾子参与了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编纂,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至善也提倡生财。主张唯心主义,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古语说要想明德于天下,必须要让一个国家泰兴昌盛。

曾子像

要振兴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每一个家庭都做到和谐稳固,要想让每个家都和谐必需让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个人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高尚。从个人做起才能让这个天下明德。这个链条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他的政治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至善,一个就是生财。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通过诚心修身修养道德,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让政治和道德相互作用就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描述一个大同社会。作为当政者,必须要了解民心,尊重人民,知道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不乱加赋税,用一种谨慎的态度治国,民众用一个谨慎的心做事,因此,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生财”讲的是做官的目的论,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权利,有的人是为了敛财,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委以重用,财富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敛财的君臣就是国家的窃贼。其次当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举才,用人唯才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让人才埋没,这样的小人比贪腐更可怕。

曾子受杖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曾子的小故事,在这些小故事里面都体现出了曾子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品格。首先就是孝顺,他的孝道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至今仍在流传。

曾子像

曾子从小就很孝顺,并且对乡邻很礼貌。有一天曾子和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但是曾子不是特别熟练农活,父亲在前面干,他在后面干,一不小心就把瓜秧锄断了,他父亲很生气,举起手里的大棍棒就往曾子身上打去,曾子没有躲避,生生承受了。

他看见自己让父亲生气了就跪在地上,虽然自己的身体很难受,但是他没有站起来,一直坚持着,却还是昏了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赶紧整理衣冠,回到家中,恭恭敬敬的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对不起,是儿子不孝顺,让您生气了。”然后回到房间里取来琴谈给父亲听,希望父亲能够心里开心点。听到的人都说曾子很孝顺,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生气,对弟子说:“如果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来拜见孔子的时候没有见到孔子,于是惶恐不安,在门前跪着,后来孔子让他进去了。

曾子问孔子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孔子说:“你父亲用小棒子打你的时候你可以受着,但是你父亲用大棒子打你的时候,你身体已经严重受损,你就不应该受着。你以为你这样是孝顺,其实不是。你这样已经有损你父亲的名声,你陷他于不仁不义之中,这是儿子应该做的么?”曾子受教。

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的品行和名声在外被人广为流传,当时处于乱世时期,很多君主都有招揽人才的心思,于是鲁国君主便请人前去请曾子到鲁国。

曾子像

曾子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服,自己在田里耕地,鲁国国君知道之后就派人派人对他说:“你所居住的附近区域就当做你的封地吧,然后你在这里收租金,就可以买好点的衣服,过好一点的生活了。”曾子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放弃,又派人去了好几次。国君派出的特使劝他:“这不是你自己求来的,这是国君赠予你的,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曾子摇摇头:“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又没有什么回报,如果不接受又会对不起人家一番好心,让别人觉得傲慢,虽然你们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觉亏欠。”来使心悦诚服的离开了。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敬佩,觉得曾子保全了气节。

这件事情体现出曾子无功不受禄,他要靠自己的实力吃饭。鲁国君主给了他一片封地,虽然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容,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让曾子不敢接受。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都会有亏欠之心,过分的拒绝也会让亲友之间的感情受损伤,如果接受了,又会让自己的品行有损伤。不过亲友之间多是情谊,这和君主对自己的馈赠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接受亲友馈赠还有可能不谈报答,但是用城镇想赠送,真的没有办法接受。

曾子是谁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像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孔子选曾子接班

曾子师孔子的学生之一,入学时间并不长,资历不是最老的,才学是中上等。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亲孙子子思,而是将门下包括子思全部托付给了年轻的曾子,这是为什么呢?

曾子像

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就事论事,不迁怒别人,能够对人不存二心,颜回也相当好学;在个人生活上,他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宴会时最能懂他心意的人,他说的话,做的事,都不需要孔子多加指导,一个眼神或者只言片语,颜回就能懂他的意思,颜回死之后,孔子悲痛万分,像死了儿子一样。

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必须找一个接班人,他的身体也非常不好了。曾子并不是最聪慧的,孔子曾经说他鲁莽迟钝,遭受父亲的杖责也不知道躲避,生生受着,不仅让自己的身体损伤,也损坏了父亲的名声。但是最后孔子还是看中了曾子的“鲁”。正因为曾子恪守礼数,可以控制,他才能安心的将孔门心法传给他。在孔子死后,他的很多弟子都开始自立门派,唯独只有曾子恭恭敬敬的维护着孔子的地位,传承着孔门的思想理念,不激进的人至少不会犯什么大错。他的弟子和孙子他的性格都特别了解,把位置传给曾子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曾子吊唁黔娄

曾子有一个好友叫做黔娄,也是鲁国人。黔娄死了之后办丧事,曾子肯定要去祭奠。黔娄也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曾子很尊敬他,他的夫人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

曾子像

曾子带着弟子前去祭奠,黔娄的夫人出门迎接,几人进了内堂,这时候还没有发丧,黔娄的遗体刚刚整理好,衣帽换了新的,但是还是很破旧,被安置在窗下,用草席垫着身子,头下枕着砖头。议题上盖着一个麻布的单子,但是因为麻布太短,盖住头就盖不住脚,盖住脚就漏了头,看起来很不庄重。

曾子有点疑惑,于是就问黔娄夫人:“您为什么不能把单子斜过来,对角的距离很长,应该可以盖住黔娄,这样就可以安葬了。”谁知道黔娄夫人这样回答:“不可以,我丈夫一生正直,从来不搞歪风邪道,他虽然到死都是贫穷,衣不蔽体,但是方方正正,怎么能斜着盖,这有辱他的名声。”

曾子听了之后痛苦流涕,觉得自己愧对了黔娄,让他死的时候都不能完整的收敛衣冠,哭到伤心处坐在地上念叨:“人生一世,最终归为尘土,想我们俩好友一场,他走了,先我一步走了。他可有什么谥号?”黔娄夫人擦擦眼泪,让曾子弟子将他扶起来,对他说:“先生有谥号,叫做康。”曾子纳闷:“黔娄活着的时候穷困一生,吃不好穿不暖,死的也不厚葬,为什么取了谥号叫康呢?这不是高调么?”黔娄夫人说:“我家先生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品格,他的品格足够叫做康。”曾子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