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北宋大臣吕蒙正赶斋的故事

2023-08-27 16:06 来源:学河网 点击:

北宋大臣吕蒙正赶斋的故事

北宋大臣吕蒙正赶斋的故事

吕蒙正赶斋

吕蒙正赶斋是一个民间故事,最早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所作,该剧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共四折,分别是讲一富家女扔彩球选中了穷秀才吕蒙正,她被父亲赶出家门两人在一个破窑居住,吕蒙正高中状元,父女和好。

image.png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赶斋的故事就出自这部剧的第二折。所谓“赶斋”,就是赶着去寺庙讨要斋饭。吕蒙正是一个穷人,民间传说里穷困只能和母亲在一座寺庙旁边的石洞里居住,一住就是九年,而他们每日的伙食也基本上就是依赖寺庙。所以富家女刘月娥只做了他的妻子,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跟着他过这样的苦日子。还好吕蒙正聪颖好学,高中状元才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一出楚剧,名字就叫《吕蒙正赶斋》。元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的主角可以说是那个富家女刘月娥刘月娥,而截取其中个一小段故事的这出楚剧的主角自然就是吕蒙正。因为原本的故事情节很单薄,所以该剧也增加了新的情节,妻子的名字也改为了刘玉兰。吕蒙正有一天赶斋回来,发现他们住的破窑前面有男人的足迹,就怀疑其他的妻子有外遇不贞洁。所以他回去后对妻子冷嘲热讽,两人发生了争执。原来足迹是妻子的母亲派来送钱送粮食的人的。知道真相后,吕蒙正和妻子又和好如初。

增加了情节后,剧本就有了冲突所以很好看。据说,1960年的时候,该剧的表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都观看并且赞扬过。

吕蒙正雅量

《吕蒙正雅量》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节选自的是司马光的《湅水纪闻》。全文只有一百字出头,内容是说北宋宰相吕蒙正“不计人过”。从题目可知,赞扬的就是宽宏的雅量。

吕蒙正画像

原文是在说,吕蒙正是一朝宰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错。他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差不多就是副宰相的时候,有次刚刚进入朝堂,有一位上朝的中央官员在帘子里指着吕蒙正说:“这么个小子也可以当副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正常地走过去了。但是和他同样在朝廷做事的官员非常愤怒,让吕蒙正去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却立马制止了他们。

下朝后,那些同样在朝廷做事的官员还是愤愤不平,懊悔当时没有追问到底。而吕蒙正却说:“一旦知道了那个官员的名字,我就会终身都忘不掉这次受辱的事情;那还不如不知道他的名字,不问又有什么损失呢?”世人都因此十分佩服吕蒙正的雅量。

中国民间一直有句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它的上一句是“将军额上能跑马”。一个额头上可以让马奔跑,一个肚子里可以让船撑着走,都是以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一个人度量大。而将军和宰相作为主语,是因为这两个都是朝廷高官,而一个身居官位的人都应该度量大。而“宰相肚里能撑船”用在吕蒙正雅量上,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都的确是十分恰当。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

吕蒙正是一代贤相,后世评价很高。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自认,就气量而言,不如吕蒙正。所以,同为北宋的欧阳修后来评价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史》也赞扬他是“质厚宽简”,逐字解释的就是质朴、敦厚、宽容、不苛求。

吕蒙正故里照片

所谓宽厚,就是待人宽容厚道,这就是一个人雅量的体现,用在一个高官身上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有许多事实依据的。有次,宋太宗问吕蒙正哪个官员适合出使辽国。吕蒙正推荐了一个人,皇帝不同意。第二天皇帝再问,吕蒙正还是推荐这个人,皇帝就再次否决。没想到第三次问起,吕蒙正还是在呈上来的文书上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太宗就气得把文书扔在地上。

皇帝说吕蒙正太固执,而他回答说是皇帝不能体察谅解,还说他推荐的那个官员是可以用的,别的人都不如这个人,他不想阿谀献媚来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那样会耽误国事。这句话指责皇帝的意味是很重的,所以当时朝廷的官员都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后来事实证明,吕蒙正推荐的人的确非常正确,所以太宗就感叹:“蒙正气量,我不如。”

1994年有部电视剧名叫《东方小故事》,每集一个故事,讲的都是我国历史上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名人。其中有一集名叫《蒙正气度》,由此可见,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一件历史公认的事情。

穷过吕蒙正

“穷过吕蒙正”是民间的一句俗话,意思就是贫穷超过了吕蒙正当年的程度。为什么要拿吕蒙正和穷人来比较呢?因为吕蒙正虽然后来成为了北宋的宰相,但少年时非常贫穷,甚至沦落为乞丐。

吕蒙正故事画

在民间传说中,吕蒙正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和,他和母亲就被父亲赶出了家门。母子俩居住在洛阳山上的一座寺庙里,方丈很可怜他们,于是就派人在寺院旁边的山上凿出一个石洞给他们安身。据说吕蒙正母子俩在这个石洞里一住就是九年,虽然方丈好心照顾,但生活自然还是贫困无比。这个故事在他的《破窑赋》里也有记载,这个石洞就是他所谓的“破窑”或者“寒窑”。当时他们的处境是“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不过因为这篇文章应该是后人托其名所作,但至少是有这个故事的。

也有传说是,吕蒙正小时候家道中落,父母都双双早逝,所以他是无家可归,而且求助亲戚朋友都被他们嫌弃拒绝。于是,吕蒙正只能在外漂泊,风餐露宿,沦为了一介乞丐,处境非常凄惨。

相传,有一个很出名的灯谜或者说是对联也和吕蒙正的贫穷有关。就是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上联和下联少的是一和十,所以指的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少了东和西,所以指的是没有东西。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民间传说,所谓无风不起浪,吕蒙正小时候应该是很穷的,所以才有“穷过吕蒙正”这种说法。

吕蒙正破窑赋

《破窑赋》是北宋初期宰相吕蒙正的诗作,也称作寒窑赋,他早年中举前生活在破窑里,他创作此赋是为了规劝太子,写了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加以历史上诸位名人坎坷起伏的命运,来向太子诉说一种人生的自然规律。

吕蒙正破窑赋塑像

吕蒙正出生贫苦人家,因此深知穷人的困苦,从而发奋读书,金榜题名后为官清廉爱民,是个贤相。年轻时他在破窑中苦读,直到后来做了宰相,他深知人情冷暖与人心宠辱,因此特意作了此赋。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极深,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主张过于消极饱受,因此他有很大一部分著作都已失传,而这首赋被看做他的经典佳作。

据悉当年吕蒙正三次入相,作为太子的老师,由于太子年少气盛、目中无人,又没有太傅敢当面教训太子,于是吕蒙正决定写此文来告诫太子。这篇诗赋虽然篇目不长,但字字皆精髓,内含大智慧,明智的太子一读便理会了吕蒙正的深意和良苦用心,传闻太子在读过以后,还一改往常的面貌,变得虚心受教了。

破窑赋中吕蒙正写出了人生命运的多变以及天地自然自有其循环规律,全篇内容讲述了自己从凄凉的境况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富贵之位,还举了很多自古以来历史名人们命运多舛的磨难与经历,通过事实来叙述其中的道理,证实世界上人生路途遭遇起起落落是难免的,以此来警示太子。

吕蒙正命运赋

北宋初期金榜题名入仕的宰相吕蒙正留有一则流传一千三百多年的奇文《命运赋》,这篇文章甚至被刊登在多处日历上被人们拿来警戒、解读人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读到不同的味道并得到自己独有的感触。

吕蒙正画像

此文讲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难料,因此万万不可恃宠而骄,比如蜈蚣固有千足却不如蛇行动快,鸡徒有翅膀却不能像鸟一样飞,马虽然能行千里但失去人的驾驭也无法到达目的地,一个人就算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机遇也无从实现。

此外吕蒙正还列举了许多比如孔子、尧舜、韩信、诸葛亮、冯唐、屈原等多个人的生平事例,来讲述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起起伏伏迂回反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与机遇。他还叙述了天时地理等自然环境的规律变化,草木生长,日月变迁都遵循其固有的法则。

最后,吕蒙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年轻时生活贫寒,在破窑中寒窗苦读,人人都瞧不起他;如今功成名就做了丞相,出门前呼后拥,吃穿宽裕。他也在这样反差中看尽了人情冷暖,因而宠辱不惊,他表示他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机遇垂青于他,而不是自己命贵,以此讲述了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规律。

在此文中,吕蒙正表达了他遵循天地变化、富贵不可尽享、贫贱切莫自欺的人生大智慧,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须坦然相对。

吕蒙正为相

吕蒙正是北宋初期的著名宰相,担任了太宗、真宗两代皇帝,是两朝元老。吕蒙正为相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先后担任了三次宰相,这一情况在宋朝除了他只有之前的赵普,就是帮助赵匡胤以宋代后周的开国功臣,还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相前,有整整十二年是在担任各级官职,从底层官员做上来的并非一朝蒙受恩宠就平步青云之辈。他在33岁时参加科举高中状元,从此不入官场,最早的官职只是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将作监丞是从六品下,掌管了皇宫建筑、刺绣、器具等的制造,而通判也就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一个副官,管理各种事项和监督长官。

因为吕蒙正自身有德有坚持,所以得到了皇帝以及赵普等人的赞许和认可,在李昉被罢免宰相后升任为宰相。不过没过多久,吕蒙正因为母亲去世而去守丧,所以就解除了宰相职务。不过三年的守丧时间还未满,他就被朝廷重新起用成为宰相。

后来,宋沆上奏疏违逆皇上旨意,因为是吕蒙正妻子的族人,所以他也受到了牵连,宰相之位被罢免,担任礼部尚书一职,李昉重新为相。不过后来李昉又再次被罢免,所以吕蒙正第三次担任宰相,同时礼部尚书的职位仍然继续。

而等到宋太宗驾崩,真宗继位后仍然沿用吕蒙正为相,还给他加封,之后他还成为了太子太师,封爵徐国公。

吕蒙正的品格

吕蒙正是北宋的一代贤相,三次为相是对他能力的认同,也是对吕蒙正的品格的肯定。同时代或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大多集中于对他品格的赞扬,比如“宽厚”、“气量”、“质厚宽简”等。

吕蒙正戏剧照片

吕蒙正的品格中被赞扬最多的要属他的度量。有个故事说,吕蒙正刚当上副宰相的头一次上朝,就被人指着说:“这小子也可以当副宰相?”而他却假装没听到,还制止了想要帮自己出头的官员。下朝后,吕蒙正还劝那些还是愤愤不平的官员,说“一旦知道了那个人的名字,我就会终身都忘不掉;那还不如不知道他的名字,不问又有什么损失呢?”

吕蒙正的度量,是很好地印证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所以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就才曾经说过“蒙正气量,我不如”。不过身为宰相,不能只靠度量服人,更重要的是能力。吕蒙正有一特长就是,知人善用。

宋太宗说不如吕蒙正,就是因为他推荐了一个官员来出使辽国,而且被皇帝两次否决了还是依然坚持,而结果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比皇帝要好。此外,据说富言曾经做过吕蒙正的宾客,他让其见了自己的十几岁的儿子。吕蒙正见了惊讶地说,这个儿子以后名位会和他一样,而功勋甚至会超过他。的确如此,这个儿子就是后来也官至宰相的富弼。此外吕蒙正也举人不避亲,不过他推荐的不是儿子而是侄子,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成器,但这个侄子有宰相之才。

吕蒙正建噎瓜亭

“吕蒙正建噎瓜亭”的典故据说是出自北宋邵伯温所作的《邵氏闻见录》一书,作者生活的年代比吕蒙正只晚上一百年左右,所以记载的故事可信性还比较高。“噎瓜亭”的确就是一个亭子,“噎瓜”是它的名字。

吕蒙正戏剧照片

原文很短,只有七十几个子。“吕蒙正于龙门时,一日行易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然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公取而食之。后作相,买洛阳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噎瓜”为名,不忘贫贱也。”

“吕蒙正建噎瓜亭”的故事发生在他还未高中状元前,那时候的吕蒙正非常贫困。故事说,吕蒙正当时正在洛阳龙门,应该是读书求学。有一天他在易水河边走过,看到有个商贩在卖瓜,他很想买一个瓜来吃吃,然而他贫穷得连买一个瓜的钱都没有。恰好,那个商贩偶人把一个瓜遗落在地上,吕蒙正见到了就捡起来吃了。后来他官至宰相,就在洛阳城的东南买了一块地,在临近伊水的地方,建造一个亭子,以“噎瓜亭”,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当年贫贱时候。

人说不能忘本,就是指富贵了发达了不要忘记过去贫穷为此奋斗时候的精神和品质,也可以说是指要知恩图报。就故事来看,吕蒙正建造这个噎瓜亭就是要警示自己不要忘本,至于有没有像韩信千金谢一饭那样对那个瓜贩报恩就不得而知。也正是吕蒙正一直保持自己的本质,“富贵不能淫”,所以才能三次为相,官居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