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短小的十个民间故事精选

2023-05-17 20:26 来源:学河网 点击:

短小的十个民间故事精选

image.png

1、“敖包”的由来民间故事

蒙古族有一个风俗,就是祭敖包。什么是“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堆子”。《清会典》说:“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它通常用石头、石块垒起来,也有用土堆起来的,还有用柳树枝条围建的。

“敖包”大多数都筑在山顶或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高约数丈,顶端种有柳树枝条或者榆树枝条;此外,在敖包顶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玛尼杆”,挂着部落的旗帜,正面紧靠敖包安放着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钢叉,包前有石制的贡桌。

关于“敖包”的由来,在蒙古族牧民中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比如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就流传着“红格尔敖包”的传说。传说有一个蒙古族牧民的母亲得了重病,无法医治。该牧民就徒步赶往圣山五台山,准备烧香拜佛,为母亲祈福。他一步一磕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五台山。等他烧完了香拜过了佛,就一下子晕倒了。五台山上有一座神奇的敖包,里面的神佛感念他的虔诚,就将信徒供奉的食物放到了他的面前。

牧民醒来后,认为佛祖真的显灵了,老母一定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来。他将贡品包起来,快步的往家走。在漆黑的夜里,他迷路了。正在这时,一盏明亮的灯在他前面亮了起来,为他指路,这盏灯就是敖包里的神幻化出来的。在明灯的指引下,牧民很快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在红格尔山包上,那盏明灯突然站住不走了。当牧民回到家里,看见母亲已经完全康复了。

第二天,牧民搀扶着母亲,来到红格尔山包上,用石块垒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红格尔敖包”,他希望让五台山敖包的神灵永远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这一天,是中国的农历五月十八。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来祭祀红格尔敖包。

研究者认为,“敖包”大抵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用来标明旗(县)、省界的界标;一种是幸福为了镇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设置的;一种是用来安葬苏木达日嘎(乡一级的长官)、扎萨克(旗长)、英雄、名人、活佛、喇嘛的;最后一种是作为道路的标记用的。

不过,“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具有神圣的位置,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是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一路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或者几捧土,然后才跨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时路过这里,总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块石头,以保佑人畜两旺。

祭敖包的历史十分悠久。《汉书·匈奴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续这种古俗而来。大概在清朝时期,“祭敖包”的习俗才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中旬,一般持续三四天。远近牧民,都要来参加,还要请众多的喇嘛诵经,如同过节一样,非常热闹。据说,吃了祭品,人会得到福气。

2、斜谷怪医民间故事

正午时分,在通往斜谷的小路上,奔驰着一匹白马,马背上是一个青年剑客,他紧皱眉头,似有急事。

很快到了斜谷,青年剑客一勒缰绳,凌空翻身,悄无声息地落在地面上。这时,他听见一阵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喜悦之意。只见一个人在不远处的花丛中站了起来:“太好了,我终于找到合适的药材了。”

青年剑客赶紧问道:“这位兄台,请问,斜谷怪医在吗?”

那人这才注意到有人来了,他收起笑容问:“你找他有什么事?”

“有个人病得很重,想请神医出一趟诊,诊金是黄金一千两。”青年剑客说完,就见那人露出不耐烦的神色说了句“我没空”,然后就要往谷里头走。

青年剑客赶紧施展轻功,拦住了斜谷怪医的去路,急急地道:“病的人是‘灵狐’诸葛智,他中了剧毒,生命垂危,还请神医济世为怀,救救他吧。”

那怪医斜睨了青年剑客一眼,道:“你们来了多少次了?我都说了,我的医术太差,还是另请高明吧。”

青年剑客心想,这怪医还真是名不虚传,当年宣称悬壶济世,以精妙的医术救人无数,而在三年前,却突然再也不肯出斜谷半步,也不再帮人治病了。青年剑客暗暗叹气,自报家门道:“神医,我是顾轻尘,诸葛智是我的好友,您若肯治好他的病,日后若有吩咐,我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斜谷怪医面色大变,他吃惊地问:“你就是那个大战百毒魔君的顾轻尘?”

顾轻尘点点头道:“正是。”

提起顾轻尘,那可是大大有名的人物。多年前,江湖有个魔头,自号百毒魔君,为人阴险,心狠手辣,搅得江湖腥风血雨。终于,在三年前,数十名正道高手联合起来,一举将百毒魔君除掉了,参加围攻的数十名好汉,只活下来五个人。

顾轻尘正是幸存者之一。自那一战后,顾轻尘成了江湖中人人景仰的侠客,而顾轻尘却并不快乐,因为在那一战中,从小青梅竹马的师妹梅吟雪被百毒魔君打落山崖,等到事后顾轻尘再去寻她时,山崖下只剩下了几根零散的白骨。

那怪医皱着眉头,面色数变,最后终于开口道:“好吧,我就随你走一趟吧。你先在斜谷外面等我,我马上就回来。”说完急促促地走回斜谷深处,过不多时又匆匆地返回,肩上多了一个药箱子。

斜谷怪医的手段果然高明,给诸葛智喂了几粒丹药,然后给他金针过穴,没过多久,诸葛元吐了两口黑血,竟然从昏迷中醒了过来。怪医擦擦头上的汗水道:“我再给他开几副药,喝完之后,自然就会痊愈了。”说完,不收诊金,也不理顾轻尘的诚意挽留,匆匆地背着药箱回去了。

几天后,诸葛智果然痊愈了,他备下丰厚的礼物,和顾轻尘一起到斜谷感谢怪医的救命之恩。没想到刚到谷口,就被怪医拦住了,他冷冷地看着顾轻尘和诸葛智,挥挥手,让他们赶快带着东西离开。

诸葛智好话说了一堆,斜谷怪医就是不听,他转过脸看着顾轻尘,想让他帮自己说两句。没想到一转头,就看到顾轻尘竟然瞪大了眼睛,直盯着斜谷里面,还没等诸葛智发问,顾轻尘就将轻功用到极致,像一溜轻烟绕过怪医,窜到斜谷里面。

在谷里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个女子正在阳光下采花,那身影顾轻尘再熟悉不过了,三年来,她不知多少回出现在顾轻尘的梦里。

“师妹!”顾轻尘来到近前,激动地大叫。那身影猛地一颤,接着慢慢地转过身,出现在顾轻尘眼里的不是梅吟雪俏丽的容颜,而是一张黑乎乎丑陋的脸。

顾轻尘大失所望,刚要说抱歉,就见有两行清泪顺着那女子的眼角流下,顾轻尘这才注意到,在那女子的唇边有一颗细小的美人痣。

没错,她就是自己日夜想念的师妹啊!虽然样子变了,但那双眼睛里饱含的深情,却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那女子望着顾轻尘,嘴唇动了几下,终于低声叫了句“师兄”。声音如黄鹂出谷,不是梅吟雪又是谁?

明月高悬,留宿斜谷的顾轻尘怎么也睡不着觉,他从屋子里走出来,长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乱成一团的心绪。

白天,自己与师妹相认,并从师妹的口中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原来三年前师妹被打落山崖,幸被斜谷怪医——青烛所救,她本打算马上去找顾轻尘,可惜她虽然性命保住了,但余毒却不能完全清除,原来欺霜赛雪的肌肤变得漆黑如墨,原本清丽无双的脸也变得像厉鬼一样丑陋不堪。师妹万念俱灰,几次想要自尽,都被青烛所救。青烛劝她不要灰心,说自己一定会想尽办法恢复她的容貌,可是这三年多来,却始终没有什么进展。

顾轻尘要师妹跟自己回去,可是师妹却道:“师兄,你来晚了,我已经答应了青烛,下个月就要嫁给他了。”

正想到这,顾轻尘听得花园里似乎有人,过去一看,果然又见到了师妹的身影。顾轻尘和梅吟雪无声地凝望着,谁都没有说话。就在这时,青烛提着一坛酒走了过来。坐在石凳上,青烛给每个人都斟了一杯酒,然后他举起杯说:“第一杯酒,是祝贺顾兄与梅姑娘重逢之喜。”

顾轻尘苦笑着将酒一饮而尽,只觉得平时香醇的美酒,此刻竟也和自己的笑容一样苦涩。放下酒杯,顾轻尘正要说话,忽然觉得腹痛如刀绞,顾轻尘大惊,再看看梅吟雪,她也痛苦地弯下腰,用手捂着肚子。

这时,青烛狞笑着站起来说:“哼哼,实话告诉你们吧,我其实是百毒魔君的弟子。这几年来,我故意救活姓梅的丫头,就是要找机会把你引来,然后将你们一起杀了,好替师尊报仇。”

说完,青烛大叫一声,掏出一把匕首向梅吟雪刺去,却被顾轻尘拦住,青烛的武功太差,顾轻尘没用几下子就将他制服。顾轻尘沉声道:“快把解药交出来。”

青烛只是冷笑。顾轻尘一用力,喀嚓一声将青烛的左臂折断,青烛顿时痛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喊道:“大侠饶命!”然后哆哆嗦嗦从怀里取出一个青瓷瓶。

顾轻尘先让青烛吃了一粒解药,见没事,然后才给梅吟雪和自己各服一粒。解药是真的,毒很快就化解了。顾轻尘转头问梅吟雪:“师妹,这厮怎么处治?”

梅吟雪沉默了半天,然后才道:“他毕竟救过我一命,又照料了我三年,今天就放过他吧。”顾轻尘放开青烛,青烛捂着自己的左臂,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斜谷。

看着青烛离去,顾轻尘转过头,忽然发现梅吟雪的头在轻轻地发抖,顾轻尘赶快过去扶住师妹的脸,却感觉有些不对劲,他用手一揭,揭掉了一层像是人皮面具一样的黑膜,露出了里面莹白如玉的脸颊……

青烛踉踉跄跄地走在小路上,也不知走了多久,忽然看见一个人拦在前面,仔细一看,那人却是“灵狐”诸葛智。诸葛智叹口气说:“你骗得了他们,却骗不了我,其实你根本不是百毒魔君的徒弟。”

青烛大惊:“你是怎么知道的?”

诸葛智淡淡地说:“你的话里漏洞太多。若要对付顾轻尘,你又何必等上三年。再说,你下的毒也太轻了,一点也不像百毒魔君一样霸道。”

青烛苦笑。他从梅吟雪的眼里看出来了,顾轻尘才是她心里最爱的人。可是,梅吟雪却说出了与自己已有婚约的事,那一刻,自己完全可以感受到顾轻尘内心的痛苦。为了成全这一对有情人,青烛决定编一个谎言,让梅吟雪以为自己只是个欺骗她感情的小人,从而心无顾忌地回到顾轻尘的身边。

在这之前,青烛用刚刚配好的解药除掉了梅吟雪的余毒,算是送给梅吟雪离别的礼物。

诸葛智眨眨眼睛对青烛说:“你现在也没地方去,不如一起去喝一杯吧。常言道,一醉可以解千愁。”

青烛皱皱眉头道:“酒太辣了,我喝不惯。”

诸葛智笑着说:“多喝两口就感觉不到辣了。我告诉你,酒可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你忘掉一切烦恼……”

半年以后,边疆的小镇里来了一位神医,医术高明,性情古怪,尤其喜欢杯中之物,每喝必醉,醉后就喊一个人的名字,可惜谁也听不清。不过大家都知道,那一定是个女人的名字。

3、除夕夜的敲门声民间故事

天快黑下来了,佳莲不停地往门外望,盼着老公林强早些回来。一早,林强就回乡下老家去了。虽然林强的父母都谢世了,但要过新年了,族里的长老们得回去见一下。临走的时候,林强说自己会早些赶回来,和佳莲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佳莲不安地在房间里忙碌着,一边逗着刚满周岁的儿子涛涛说话。整幢楼,除了他们家,其他所有的人都回家过年了。独自走在黑漆漆的楼道里,佳莲有些害怕。刚搬进来的时候,佳莲曾听邻居说过,这楼里闹过鬼。

一想到楼里曾闹过鬼,佳莲不由打了个冷战。突然响起了敲门声,佳莲以为是林强回来了,赶快打开门,门外站着林强的同事门岗老范。佳莲听林强说过,这老范因为孤身一人,每到过年,看厂的差事就由他一人承包了。老范走进门来,笑眯眯地给正在玩耍的涛涛一把包着红纸的糖果,说自己刚在厂里巡查了一遍,现在上家属楼来看看,大家都回家过年了,这安全得注意些。佳莲赶快给老范搬张凳子放在炉火边,让老范坐下歇会儿。老范在炉边坐下来,一边逗着涛涛一边对佳莲说:“佳莲呀,这火炉还是搬到外面吧,放在屋里不安全。”佳莲边切菜边说:“那怎么行,天这么冷,孩子又这么小,屋子里不生火,要冻坏人的!”

包好饺子,炒好菜,林强刚好也进了门。一看老范在,林强赶紧从柜子里拿出酒,非要拉老范坐下来吃饭。老范本来是想要走的,被强子硬拉着,便不客气地坐下来,几个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一直待到午夜时分,老范才起身告辞,走的时候,老范又对林强说:“小林呀,还是听老叔一句话,把火炉弄出去吧,楼上就你们一家了,大过年的得注意安全……”一听这话,佳莲顿时不高兴起来,大过年的,这老范说话也太不吉利啦!看佳莲的脸色不高兴,老范就闭了嘴,下楼去了。两口子收拾了一番,也休息了。

不知过了多久,佳莲和林强被一阵“砰砰”的敲门声惊醒,林强支起头问是谁,门外却没声音了。以为是听错了,两口子也没在意,又翻身睡了。谁知刚睡熟没多大一会儿,又被一阵敲门声给惊醒了,林强一肚子不高兴,扯着嗓门问:“谁!”门外又没了响动,夫妻俩面面相觑。林强悄悄地下了床,蹑手蹑脚走到门边,拎起门后放的一根棍子,然后猛地拉开门。门外是黑漆漆的走廊,一个人影也没有。佳莲顿时想起闹鬼的事,心里害怕起来,直埋怨那个老范,大过年的说什么安全不安全的话,看看,把鬼引来了吧!

到了初三,回家过年的人陆续回来了。佳莲把大年三十闹鬼的事绘声绘色地讲给邻居们听。正从外面回来的林强笑哈哈地说:“不是鬼,是老范,刚在楼下看到他,他对我说的,那天晚上敲门的是他……”

林强的话还没说完,佳莲就生气地叫起来:“这老范,怎么这样啊!亏我们还热情地留他在家里吃年夜饭。”林强叹了一口气,告诉佳莲,有一年,老范留厂值班,大年初一回家的时候,老伴已经煤气中毒死了。从那时起,老范最害怕的事,就是看到别人在屋子里生炉子。除夕晚上,老范担心林强屋子里的炉子,一夜他都没睡好,隔不多时就上楼敲敲门。佳莲听到这里,感动不已。

4、秀才行医民间故事

话说京城有个张半仙,看相算命特别准,因此名满天下。每天来找他排忧解难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多半是满面愁容进来,满面春风出去。

这天上午,张半仙刚刚开门,就有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走了进来。张半仙正在低头点烟袋,连头也没有抬,习惯性地问道:“有什么难事儿,请直言。”

不料来人摇摇头,说:“没有难事,倒是喜事连连。”

张半仙不由抬起头,把来人好一阵打量:“有喜事你自个儿在家乐就是了,找我干什么?”

来人说自己是个乡村医生,最近在皇宫里听差,深受皇帝青睐。昨天一个太监捎话儿,说是皇帝后天要接见他,不仅要赏一笔银子,还要给个官做。猛得了这么大的好处,他心里不踏实,因此才来找张半仙问个吉凶。

张半仙来了兴致,破例给来人看了座:“愿闻其详。”

来人落了座,自报家门姓白,原是一个乡村秀才,三榜不第,改行做了医生,他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拿出当年攻书的劲儿习医,三更灯火五更鸡,把诸多医家经典读得滚瓜烂熟;然后又拜镇上一个老中医为师,老老实实当了三年徒弟。自立门户以后,悬壶济世,很快成为一方名医。

不料,半月前白秀才被带入皇宫,平静的日子便被打破了。

原来宫里的太子得了怪病,不吃不喝却又腹胀如鼓,百药无效,众御医束手无策。皇帝只有这一个宝贝儿子,焦虑得坐卧不宁,杀了几个御医以后,传令各级官府推荐本地良医火速进京。

白秀才在当地名气大口碑好,被县官推荐给了皇帝。进了皇宫,白秀才才知道给太子看病如履薄冰,弄不好就会掉脑袋。前边已经有几个同行被杀了头,白秀才也把心悬得老高。

这天轮到白秀才瞧病,走近病榻才知道那五岁小儿已经奄奄一息,命悬一线。一番望闻问切,白秀才头上就有冷汗冒出来,尽管使尽浑身解数,到底也没有弄明白太子得了什么病。查不出病因,也就无从对症下药。治不了太子的病,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白秀才当然不想就此送命,打算回到下榻处闭门静思,破解太子身上的怪病。可是瞧过病不说出个子丑寅卯,太监根本不让离开。白秀才只好对太监说:“俗话说用药如用兵,如何排兵布阵,运筹帷幄,请给我一点时间。”

太监却说:“太子的病已经耽误不起了,留给你的时间只有半天!”

如果挨到天黑还拿不出起死回生的良方,那就只有等死。因此,白秀才回到下榻处根本静不下心来,无奈只好走出屋门,漫无目的地在后宫踱步。后宫的花园好大,各种花儿姹紫嫣红,争芳斗艳。

白秀才心情不佳,也没有心思观赏,只是踩着花径漫步。突然,一朵蘑菇挡着了去路,让白秀才不得不睁大了眼睛。那蘑菇竟有一把雨伞大小,把一条花径拦腰截断。白秀才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蘑菇,不由得驻足观看。蘑菇的色泽、纹理与平时在林子边、水沟旁采摘的一般无二,不同之处就是大,大得令人吃惊称奇。

看着看着,白秀才心头一亮,俗话说怪物治怪病,太子那病眼见是没治了,何不死马当作活马医?自己眼看要没命了,何不拼死一试?反正这蘑菇就是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想到这里,就找了一块破瓦片,将大蘑菇连根挖起。蘑菇的根长在半截旧木梳上,可能是宫里的女人们平时爱蘸菜油梳头,木梳浸透了菜油,被废弃以后落在地里成了肥料,才使这朵蘑菇长得如此肥硕。

白秀才用大蘑菇熬了一锅汤,亲自给太子喂食。说来也怪,太子刚刚喝下半碗蘑菇汤,忽然腹中隆隆作响,来不及下床就大泻起来。那一摊秽物之中,夹带一团东西,圆滚滚的比鸡蛋略小一些。白秀才暗想可能就是这团东西阻塞了肠道,才导致太子茶饭不思,腹胀体瘦。用刀子剖开那团东西,竟是一团头发。白秀才想不明白,太子的肚子里怎么会有一团头发?为什么半碗蘑菇汤就给冲了下来?白秀才还在百思不得其解,那太子已经缓过劲来,口口声声要东西吃。

这么说太子的病被白秀才给治好了?后宫里一片欢腾,很快就有人把喜讯报给了皇帝。皇帝挥挥手说,既然太子已经被白秀才找出了病症,那就把先前准备杀掉的另几个庸医放了吧。对妙手回春的白秀才要好生招待,好好奖励。

白秀才总算松了一口气,排在他后边的几个医生纷纷跪倒在地,感谢白秀才的救命之恩。

白秀才说:“我就弄不明白,一个大蘑菇怎么会治好了太子的病,救了我们好些医生的命?”

张半仙看相,最善察言观色,边听边琢磨。白秀才话刚落音,他就接上了茬儿:“怎么弄不明白?那太子一离娘胎,就被一群宫女轮流捧着。宫女们个个青春年少,青丝如云,这太子也许喜欢玩弄宫女们的青丝,不经意间就把一段段头发吃进了嘴里,日积月累的,那头发就结成了团。至于蘑菇汤之所以能够打下发团,不在蘑菇,而在蘑菇的根部长在那半截木梳上。木梳是干什么用的?梳头发!对,梳头发,轻轻那么一梳,就把一团乱发给梳了下来!”

这个说法也许有些道理,可是白秀才依旧有弄不明白的地方:“这好事儿怎么就让我碰上了,歪打正着治好了太子的病?”

张半仙微笑着说:“什么歪打正着?应该是天意使然。”

白秀才纳闷道:“我一个乡村医生何德何能,敢劳上天?”

张半仙说:“治病救人,解人苦难,就是无量的功德。”

白秀才摇摇头,说:“那是医生的天职,就如农人一定要种好庄稼,谈何功德!”

张半仙问:“你想一想,在你行医期间,可曾有过义举、善举,乃至壮举?”

白秀才连连摆手:“医生的职分之外,我并没做过你说的‘三举’,相反,倒是因为受了侮辱,打过一个病人家属的耳光!”

张半仙“哦”了一声:“你一个文弱书生,竟然出手打人?说说看。”

白秀才说,有一天,他外出行医,途中被一个小媳妇拦住了,请白秀才到其家中为其丈夫治病。白秀才也没有多想,就随小媳妇走进一户农家小院。来到病榻前,白秀才对病榻上的男人一番望闻问切,忍不住暗自叹息,患者已经病入膏肓。

这时,小媳妇说:“我去把后边书房收拾一下,待会儿先生过去开处方。”

既然备有书房,想来患者也是个读书之人。惺惺相惜,白秀才决定使尽浑身解数,来治好他的病症。诊过病情,白秀才来到书房,却不由大惊失色。书房里有一张小床,小媳妇已经玉体横陈,无限娇媚地朝白秀才招手。白秀才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可一时也无法判断这穷乡僻壤会有什么桃色陷阱在等着自己。他略一定神,不动声色地问道:“什么意思?”

小媳妇竟然一跃而起,抱住了白秀才:“请你救我丈夫一命!”

白秀才赶紧推开,说:“你让我过来看病,我并没有推辞。”

小媳妇热乎乎的身子紧贴着白秀才:“可我家徒四壁,付不起药钱。因此甘愿献身侍寝,换取灵丹妙药。”

白秀才说:“对于付不起药钱之人,我可以不收任何费用。放手!”

小媳妇没有松手,反而抱得更紧了:“我不相信天上会有馅饼掉下来。只有拿身子换药,我心里才会踏实。”

白秀才感觉受了侮辱,抬手给了小媳妇一个重重的耳光,小媳妇这才松了手。白秀才刷刷刷写了处方:“速去抓药,看我是否收取分文!”

白秀才没有食言,白送半年的药,一直到小媳妇的丈夫病愈为止……

白秀才还没有说完,张半仙就站了起来,满怀敬意地说:“怀揣岐黄之术,却不乘人之危,如此高风,堪为世人楷模。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人世间许多事物,看似偶然,冥冥之中自有因果相连。”白秀才连说惭愧惭愧。

张半仙说:“既是天意使然,那皇上的奖赏你也不必推辞。官位也好,金钱也罢,到了你手里只有一个用途,那就是替天行道。”

一番话解开了白秀才的心结,来时的愁容渐渐消散了。

5、马头琴民间故事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因琴柄顶端刻有马头而得名。关于马头琴的来历,传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呢。

1.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少年叫苏和。苏和很喜欢唱歌,他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上。

2.一天,在放牧回来的路上,苏和发现了一匹白色的马驹,马妈妈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苏和抱起白马驹,说:“你要是遇到狼就糟了,我把你带回家吧。”

3.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白马驹一天天地长大了,长成了一匹健壮的骏马。它浑身雪白,在奔跑的时候,就像是一道闪电。苏和把它当成最好的朋友,每天骑着它去放牧。

4.这一年春天,草原上举行赛马大会,苏和骑着心爱的白马来参加比赛。

5.赛马开始了,骑手们骑着马在周围人们的呐喊助威声中你追我赶地奔向前方。苏和骑着白马,超过了其他的骑手,飞一般地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6.王爷见苏和的白马是匹不可多得的宝马,就要据为己有。他蛮横地说:“我给你这个穷小子3个金元宝,你把这匹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把白马卖给你!”王爷很生气,叫手下的人把苏和痛打了一顿,苏和被打得昏倒在地。王爷趁机抢走了白马,得意洋洋地回家去了。好心的牧民们把苏和救回了家。

7.王爷得到了白马,自然想在别人面前显摆一番。没想到,他刚骑上去,还没坐稳呢,白马突然腾空跳了起来,把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白马冲出人群,飞快地向苏和家的方向奔去,它要回到苏和的身边。

8.王爷爬起来,气急败坏地喊着:“快给我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于是,弓箭手们张弓射箭,无数支箭嗖嗖地射向了白马。白马不幸身中数箭,虽然受了重伤,但它仍然拼命地跑,一直跑到了苏和家。

9.苏和被救回家后,他的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惦记着白马。忽然,他听到外面凄厉的马嘶声,赶快跑出来看。啊,是白马回来了!看着白马身中七八支箭,流出的血染红了它雪白的身体,苏和的心里难受极啦。白马终于见到了苏和,它的伤实在是太重,再也支持不住了,倒在地上死了。

10.白马死了,苏和就像失去了一位亲人,伤心得吃不下饭,几天几夜都不能入睡,眼前总是闪现着和白马在一起时的情景。

11.一天晚上,苏和梦见白马活了,只听白马轻轻地说:“小主人,你用我的身体做成一把琴,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

12.苏和醒来后,就按照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皮、尾巴做成了一把琴,这就是最原始的马头琴。每当苏和拉起马头琴,唱起歌,就像在和白马一起度过着快乐的时光,琴声清婉悠扬,歌声袅绕。

6、乾隆增益状元联民间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韩城才子王杰,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应试中独占鳌头,中了状元。同一批赴考的山东举子嫉妒王杰的才学,策划一番后,准备“挫挫”王杰的锐气。

不久后,王杰来泰山脚下的岱庙祭孔子,正要返回的时候,这帮人出现了。

王杰见来者不善,早有几分戒意。

众人彼此寒暄后,一个尖嘴猴腮,容貌猥琐的矮个子,两眼贼溜溜地对王杰说:“王兄,小弟恭喜你金榜题名,荣华富贵。今天,我们几个想请您一同登泰山,不知老兄肯不肯赏脸?”

说完,其他几人也一齐附和起来,王杰见推辞不了,只得答应。

登上泰山顶,那矮个子又开口道:“王兄,众人之中,你是鹤立鸡群。小弟想与你对对,王兄肯否赐教啊?”

王杰心想:这帮人邀我登泰山是假,想捉弄我是真,今天我得显显身手,让他们瞧瞧。

王杰定下心了,从容地说:“请先对吧!兄弟愿意领教。”

这时,人群中一位白面书生首先出了上联:

泰岱千峰,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王杰一听就听出了,书生炫耀自己瞧不起他这名西北才子的意思。他略加思索,毫不示弱地回答:

黄河九曲,文王谋,武王烈,历代道统在西齐。

一“拳”挥去,这帮人个个瞠目结舌,心中暗暗佩服,不敢再放肆了。

不久,乾隆皇帝也得知了这件事为,他十分赏识王杰的才华,仔细一斟酌,又将下联改成:

岐山一脉,文王谋,武王烈,历代道统在西齐。

这一改,整个联语的气势就更加宏大了。

7、公主捉猫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皇帝,他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芍药公主。芍药公主15岁那年,邻国进贡来一个珍稀宠物,叫做燕猫。燕猫可不是普通的猫,眼睛像两颗夜明珠,夜里发出夺目的亮光,更奇特的是,燕猫的四肢和身体之间长有皮膜,展开后犹如翅膀,能像燕子一样凌空滑翔。

芍药公主和燕猫形影不离,不过小燕猫既可爱又顽皮,一天和芍药公主嬉戏时,把公主的花瓶碰碎了。芍药公主恼了,打了燕猫一巴掌,燕猫便从公主身边跑开了,任凭公主怎样呼唤,就是不回来。

芍药公主无计可施,成天哭鼻子。皇上听说了,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只猫吗?捉回来不就得了!”于是传令宫中的守卫捉住燕猫,给公主送回去。

皇帝一声令下,皇宫内立即布下天罗地网。其实,燕猫并没有跑远,就在芍药公主的住处附近转悠。卫士们原想这是小菜一碟,不料燕猫行动敏捷,捉起来真似水里捞月,看得见,捞不着。

燕猫捉不回,芍药公主就不吃饭,皇上没办法,让人在城中贴出皇榜,谁能把燕猫捉住,赏银子一千两。不过,有奖也有罚,要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捉不住燕猫,就要被赶到“御河堤”上去做苦工。

老百姓看了皇榜乐了,捉个小猫就有一千两银子,这种好事哪里去找?于是,只要会点三脚猫功夫的,都争先恐后来揭皇榜。

在这些揭榜人中,咱们只说两个最厉害的角色。第一个叫“鹰头”,是个名声远扬的猎人,他夸下海口,别说皇宫里的小猫,就是月宫中的玉兔,他都是手到擒来。他进了皇宫后,拿出他“鹞眼鹰爪”的看家本领,可是,燕猫在他眼皮下面跑来跑去,他却招招扑空,猫没抓着,人倒碰得鼻青脸肿,逗得宫女们哈哈大笑。限定时间过了,他灰头灰脑地被押送到河堤上去抬石头了。

第二个角色人称“饵王”,“饵王”是做啥的?是专门做捕捉动物的诱饵的,他也夸下海口: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只要他下了诱饵,没有不心甘情愿来上钩的!他精心调制了猫最爱吃的鱼食,放在燕猫经常出入的房间里。哪知道燕猫进屋后,见到一盘盘美食,就像一只受惊的燕子掠出窗外,从此再不来了!规定的时限到了,卫士对“饵王”说:“这些东西你自己吃吧,吃饱了好去抬石头。”

这以后好长时间,再没有人敢来揭皇榜了。老百姓都说,这个皇榜是修御河堤的“招工榜”!

这天,京城来了一对母女,母女俩来到闹市,在路边放下一个包袱,嗓声一亮,吆喝起来:“卖酒曲儿啊!我们的酒曲做出的甜酒,香味赛过天上的琼浆玉液,甜味赛过山间的百花蜂蜜。”原来母女俩是卖甜酒曲的。京城人无事,有点热闹就围了上来,母女俩见人多了,顺手就从墙上扯下一张纸,在地上摊开,把酒曲倒在纸上拣卖。

刚把纸铺开,一队官兵匆匆走了过来,对母女俩说:“走吧!”母女俩奇怪地问:“到哪里去?”官兵说:“哪里去?你们揭了皇榜,当然是进宫去!”母女俩慌了,母亲说:“揭啥子皇榜啊?咱不认得字!要不,我们还是把它贴上去吧?”官兵说:“你以为皇榜是你额头上的膏药,想揭就揭,想贴就贴?要么就进宫去捉猫,要么就治你们一个欺君之罪!”

母亲把眼一瞪,说:“去就去,说那么多做啥子?皇宫里头总比外头安逸!”

一个士兵说:“过两天送你们去河堤上抬石头,那才叫安逸呢!”

母女俩稀里糊涂地被送进宫,照例拜见了芍药公主,芍药公主和小女儿还是同龄呢!公主好奇地问:“你们会捉猫?”小女儿说:“我们不会捉猫,我们只会做米酒,做的米酒可香甜呢!要不,我们做点儿你尝吧?”公主也不生气,只说:“捉猫限定时间是三天,在这段时间内,我不管你们做什么。”

宫女把母女俩引到一间房里,这是燕猫经常活动和睡觉的地方。以前揭榜的人为了诱猫捉猫,把房内弄得到处是鱼腥气、鼠腥气,还暗藏了好些笼呀套呀的捕兽器,所有门窗也关得紧紧的,只留了一个小猫洞让猫进来。

母亲进来一看,高兴地说:“这地方好,风吹不到雨洒不着,住着可舒服呢!”母女俩真像到了家一样,收拾起来。她们先把那些笼呀套呀,连同那些诱饵残食,统统弄到外面烧了个一干二净;又将屋里收拾得清清爽爽,擦拭得窗明几净,把所有门窗都敞开;末了,找来熏香点着,房里的污浊气息散尽,弥漫着一股怡人的清香。

宫女们都很奇怪,这母女俩不像捉猫,倒像搬家。更让她们想不到的是,母女俩又弄来一缸糯米,忙着做起甜酒来。一个昼夜过后,芍药公主醒来,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味,原来是母女俩做的甜酒熟了。母女俩热情地用碗分盛了,请公主和宫女们品尝,大家一吃,嘿,香过琼浆,甜过蜂蜜,宫中还从没有酿过这样好的米酒呢!

芍药公主一高兴,就和母女俩拉呱起来,母女俩就把那乡间的奇事趣闻、商人的艰难、农家的辛酸,讲给公主听。芍药公主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有时听得哈哈大笑,有时听得伤感落泪。好心的宫女见母女俩根本不在意捉猫的事,就暗地提醒她们:你们是揭了皇榜来捉燕猫的,到时捉不住猫,就会被送去做苦工,任何人都不能说情!母女俩听了,只是若无其事地笑笑。

很快,三天时间到了,执法的大臣来了,宣布:“揭榜人听着,捉燕猫的时限已到,捉不到的,着卫士押送到河堤做苦工。”虽然母女俩和芍药公主已经混得很亲热,可此时公主听了,也无可奈何。

押送母女的卫兵走了过来,这时,母亲说了一句:“慢着,不就是捉个猫吗?”她对女儿使了个眼色,小女儿嘴一抿,发出一声好听的哨声,只听得轻微的“扑腾”响声,燕猫不知道从哪里跳了过来,跳到小女儿身上,依偎在她的怀中。小女儿用手捧起燕猫,说了声“去吧”,轻轻放在地下,然而燕猫却不肯离开,又跳到她的怀里。

小女儿捧着燕猫,走到芍药公主面前,轻轻把猫放在公主怀里,说:“好好跟着公主吧,再不要乱跑了!”真是奇怪,燕猫一下子变得分外听话,驯服地伏在公主怀中。

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立刻有人禀报了皇上,皇上还挺重视这件事,不一会儿,一群大臣簇拥着皇上赶了过来。

皇上细细地打量了母女俩一会儿,说:“有人说,民间藏有奇人奇技,看来这话不假,你们母女一定是捕猫的高手吧?”母亲说:“回皇上话,我们不是捕猫的,是做米酒曲儿的。我们做的酒曲儿,方圆几百里没有不说好的。”

皇上“哦”了一声,一旁的大臣说:“皇上还有很多要紧事,这母女俩捉住了猫,按榜文给她们赏银算了,让她们早早出宫。”

一个太监端来一千两银子,要交给母女俩,谁知母女俩却摆手不要。母亲说:“我们是误打误撞揭了皇榜,不是来挣银子的!”

皇上想了想,说:“我明白了,你们不要银子,一定另有所求,说吧,想要什么?”母亲说:“要说有事相求,倒真有点事,不过咱们老百姓的事,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怎么好麻烦皇上?”皇上说:“甭管大事小事,你就说吧。”

母亲就说:“我们会做点米酒曲儿,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原指望这里人口多,好赚点钱养家糊口,谁知只要一上街,官差们就像撵山兔似的,把我们赶来赶去,哪里还能做生意?不如皇上开个金口,叫差役不再赶我们,让我们安心做小生意,强似给我们赏银!”

“原来是这件事……”皇上想了想说,“这事稍后再说,现在我有一事不明,要问你们—自从燕猫跑了后,无论是宫里身手不凡的卫士,还是来揭皇榜的高人,都竭尽所能,却没人捉住燕猫。你们既非猎手,又无异技,为什么能轻松将燕猫降服呢?”

母亲停顿了一下,说:“皇上,这燕猫天性聪慧,非比寻常,即使网罗天下高手,也无法捉住,因此,我们捉燕猫的办法,就是不捉!”

皇上听了,心中震撼不已,大声说:“请你细说一遍!”

母亲说:“我们大开门窗,让燕猫能够来去自如;我们熏香扫污,彻底消除屋内的肃杀之气;我们做米酒,让屋里充满甜香平和之气。我们自知捉不住燕猫,也没有想过要去捉它,是它自己跑回来的。第三天晚上,它就和我的小女甜甜地睡在一起!”

皇上听罢,半天没做声,低头若有所思。母亲笑着说:“皇上的问题小民已回答,我们求皇上的事还没有答复呢!”

皇上猛地一拍书案,说:“不是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吗?从此以后,让官差大开京城经商大门,让你们来去自如;让官差们言行举止和蔼可亲,彻底消除肃杀之气;还让他们为你们操劳服务,营造平和的气氛。你们安心做你们的小生意,多多赚钱养家,怎么样?”母女俩对视一眼,欣喜地说:“那就多谢皇上了!”

母女俩高高兴兴地出了宫。

8、黄来栋巧析诗谜民间故事

传说宋朝时,螺阳县城里有一位王历钦员外,在城郊西面建置一座花园,内中有楼台亭榭、名花奇卉、回廊雕栏以及曲径荷塘,十分幽雅美观。

一日,王员外心血来潮,在花园前挂起一块木牌,上写道:余挚爱天下贤明俊杰人士,于花园中隐匿名贵玉器数件,价值千金,欲赠一位聪慧者,藏处见于诗谜中:

玉阶磴磴围楼榭,莹镜溶溶见螺城。

大字寻时分上下,千金之处在前门。

此举一时轰动了县城内外。不知有多少名卿贤士前来猜谜,但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却说前黄村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黄来栋,专程前来猜谜。他一边冥思苦想,一边在花园内徘徊,最后在花园一口名叫“白露甘泉”的水井旁停了下来。这井的直径约四尺,井沿向山脚处有一个缺口。黄来栋脸向井底,张开双臂按住井沿,伏身凝望,然后欣喜地站起来,进屋见王员外,说:“玉器藏在‘白露甘泉’井缺口下面,从上往下数的第二层石中,对否?”

王员外一听,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

黄来栋答道:“玉阶磴磴围楼榭:井石像玉阶,又如一围楼榭,一解。莹镜溶溶见螺城:清水如镜,即井水;见螺城:人伏井上,可见螺阳城的倒影,二解。大字寻时分上下:寻找时张开双臂伏于井沿,正成‘大’字,井底水中,也有一‘大’形的人影,恰分上下,三解。千金之处在前门:井沿缺口似门,所藏的物件就在缺口的那边,四解。又,玉阶磴磴围楼榭,磴磴——二层,五解。”

“妙?妙?妙?……奇才?奇才?……”王员外连声赞叹,即刻唤仆人前往井处,取出名贵玉器,亲手奉赠黄来栋。后来,王员外见黄来栋年少才高,又将三女儿嫁给他。

9、被盗贼吓得拉裤子的家丁民间故事

大清同治年间,王官屯村的王财主,是十里八乡的富户人家,金银万贯,地有千亩,深宅大院,亭台楼阁,无所不有。

时逢兵荒马乱,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土匪打家劫舍时有发生,贼患更是泛滥成灾,天下百姓不得安宁,有道是树大招风,为防盗贼夜入家宅偷窃,王财主雇了几个家丁看家护院。

这天午夜时分,王财主起来小解,听到院内有动静,撩开窗帘,发现一个黑影,鬼鬼祟祟地向西厢房摸去,不好,盗贼进院子了,金银财宝都在那里边放着,还有价值连城的古董和字画,就大声招呼家丁:“贼人进院子了,快抓贼呀。”

喊声惊动了熟睡的家丁,院内一片光亮,几个家丁持械慌慌忙忙跑到院子里抓贼,盗贼一看被发现,难以得手,一闪身纵身跃上高高的院墙,转眼消失在夜幕中,几个家丁跟着咋呼了几声,眼睁睁地看着盗贼逃之夭夭,束手无策。

第二天,王财主检查了一遍,看看家里是否丢了东西,还好,什么也没丢,心想,要不是自己发现得早,损失就大了,盗贼进了院子,这么大的动静,几个家丁都竟然没发现,把几个家丁叫到面前,训斥道:“你们一个个都是白吃废物。”然后责成管家,“给他们把工钱结了,让他们滚蛋。”

几个家丁被赶出家门,王财主这么大的家业,没有看家护院的怎么行,王财主思来想去,鸡多了不下蛋,龙多了靠着不下雨,让管家公开张贴告示,就招一个护院家丁,条件必须是习武之人,会搭弓射箭,管家有点疑惑不理解,王财主告诉管家,凡是能进入本府高墙大院的都是飞檐走壁,落地无声的梁上高手,招的这个家丁,必须会搭弓射箭,因为箭比人速度快。

管家心领神会,按照王财主的吩咐,贴出了招聘告示,告示贴出后,去应聘的人络绎不绝,王财主亲自把关,面对众多摩拳擦掌的应聘者,是骡子是马得溜溜,现场鸣锣开场,比武比射箭开始,应聘者个个舞刀弄枪,耍吧的都很卖力气,经过几轮的角逐,一个叫马小六的年轻人,此人身强力壮,自幼习武,武功出众,骑马搭箭百米穿心,百发百中,力压群芳,一眼被王财主选中,成了王府的护院家丁。

马小六去王府一年多,也没有盗贼进入过王府行窃,一切都很平静,王财主捋着胡子高兴地夸赞马小六:“盗贼听到你的名字,就吓得不敢来了,你是我家的保护神,我没看错你。”

马小六被主人一赞誉,高兴的有点儿忘乎所以,气满志骄,趾高气扬,以前还到外面伸伸胳膊踢踢腿,拉拉弓射射箭,真的假的耍吧耍吧,现在每天吃饱了睡,睡醒了就吃,养起了一身肥膘,天天腆这个大肚子,气势凌人地出入王府,无所事事,王财主哪里知道,马小六现在的状况,别说一蹦跃上墙头,就是爬也爬不上去了。

时值中秋之夜,明月当空,秋风清爽宜人,王府张灯结彩,琴声悠扬悦耳,王财主一家欢聚一堂,饮酒赏月之后,都各自回房歇息,马小六喝了好多酒,早已“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

王财主熄灯后还没有入睡,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响声,机灵一动,撩起窗帘向院子里一瞅,一个黑影在院子里到处乱串,不好,进来贼了,那贼猫着腰,贴着墙根向西厢房摸去,心想,有马小六在,盗贼跑不了,一会儿就会倒在马小六的神箭之下,王财主不眨眼地瞅着那贼的一行一动,等了一会儿,觉的盗贼现在的位置,正好在马小六的射程之中,怎么没动静呢?是不是马小六睡着了没发现盗贼进了院子?就叫来管家,让他去马小六那里看看,怎么还不拉弓射箭捉贼?不能让贼跑了。

管家悄悄地去了,这时,盗贼已经进了屋子,动作敏捷地拎出一个箱子要跑,那里面可都是金银财宝啊!

王财主还不见马小六开弓射箭,有点儿急了,一着急说话也丢三落四,就大声地喊:“管家,马小六怎么还……还不拉呀?”

管家即刻回话:“他已经拉了。”

王财主急不可待地嚷:“拉了,怎么没有射中那个贼呀?”

管家哭笑不得地说:“老爷,马小六吓得躲在旮旯里,拉……拉了一裤子。”

原来,这个马小六是假的,他叫马小五,自幼胆小,是马小六的双胞胎哥哥,不会习武不会射箭,真正的马小六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世道所逼,做了绿林响马,打家劫舍,但从来不伤害百姓,专门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王财主招聘时,哪敢得罪马小六,马小六只不过是哥哥马小五的替身,替哥哥骗过了王财主,让哥哥马小五有吃有喝荣耀了好几年,要不是这个外地盗贼入王宅盗窃,马小五还露不了馅。

10、虎王闹开封的传说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青年叫王天亮,以打柴为生。

一天他上山打柴,忽然看见一只老虎,伸着滴血的舌头,走到他面前,摇头摆尾似有所求。

天亮问:"虎大哥,你若是有病,就把头点上三点;若不是,把尾摆上三摆。"老虎听了把头点了三点。

天亮看后又问:"虎大哥,你若是病在嘴里,再把头点上三点;若不是病在嘴里,把尾摆上三摆。"老虎又把头点了三点。

天亮奇怪地说:"虎大哥,你坐起来让我看看。"老虎听罢果真坐了起来。

天亮仔细往老虎嘴里察看,原来是一根骨刺扎进舌里,舌上肿了个疙瘩,有一只胡桃大,流着脓血。

天亮轻轻把手伸进虎口,拔出了那根骨刺。接着他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朱红瓷瓶,倒出一点祖传自制创伤灵药,敷到老虎伤口上。

不一会儿,老虎的伤就好了。老虎很感激,对天亮说:"我们拜为兄弟吧!"天亮欣然答应。

从此,天亮便按照虎大哥的意思,每天到南山湖边打柴。那里山清水秀,林茂花繁,百鸟和鸣,犹如仙境一般。

有一次,天亮打完柴依着苍松坐在青石上休息,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枚大得出奇的鸟蛋。

天亮见了如获至宝,把蛋揣进怀中,挑着柴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天亮十分珍爱这枚鸟蛋,用棉花把它包得厚厚的,晚上睡觉也放在被窝里紧紧贴在身边,盼望有朝一日孵出一只大鸟来。

过了不久,果真有一只壮实的小鸟儿"瞅瞅"地破壳而出。天亮母子把它看作掌上明珠,一日三餐,精心饲养,百般爱护。

日子一天天过去,鸟儿慢慢生出了金光夺目的羽毛。

"啊!"天亮母子惊异地叫道,"原来它是一只美丽的凤凰啊!"

金凤凰渐渐长大了,天亮母子却一天天瘦下去。

金凤凰忽然开口说话了:"妈妈和哥哥为我都瘦了,现在我的翅膀硬了,我要远飞了。三年后我来报答你们的大恩。"说罢,它泪如雨下,走到院中,振翼长鸣,凌空而去。

金凤凰栖息在湖边白雪山紫微蜂上。每年五月初一日出时,百鸟朝凤,和鸣如乐,响彻云霄,这一盛况很快传遍四方。

开封府尹之子听说此事,来找天亮,愿出银千两买金凤凰。

天亮不从,公子大怒,哗啦啦拔出宝剑,指着天亮威逼道:"你若不从,立刻刺死你!"天亮斩钉截铁地说:"休想!"

公子无可奈何,将天亮带回开封府关押在死囚牢中。

一晃三年已过,金凤凰化作一绝世美人来到天亮家中,向老母说明身世和来意。老母欣喜万分,感叹不已。

天亮不在家,金凤姑娘就日夜操劳,侍奉老母,体贴入微,极尽孝道。

有一天,老虎来探望天亮,当听说天亮被关在开封死囚牢中时,立即跑到高山顶上,向东吼了三声,东山来了两百只猛虎;向西吼了三声,西山来了两百只猛虎;向北吼了三声:北山来了两百只猛虎;向南吼了三声,南山来了两百只猛虎。

虎王率领着这八百只猛虎,向开封疾驰而去,吭声震天撼地,卷起滚滚尘沙。

开封府尹听说虎群拥来,惊恐万状,急令四门紧闭,军士上城守卫。虎王率领八百只猛虎来到开封城下,见四门紧闭,顿时勃然大怒,一个号令,八百只猛虎伏地一声长吼,纵身跃起,全都跳上城墙,把那守城军士一个个吓得瘫在地上,面无人色。

说也奇怪,这八百只猛虎竟无一去伤害军士和民众,一阵风都随着虎王奔向府尹大堂。霎时,大堂里里外外、房上房下都是猛虎。府尹一见,手麻脚软站立不稳,跪在地上似筛糠一般。

虎王走上堂来,痛斥府尹道:"你纵子行凶,为何害苦王天亮?身为父母官,不为百姓兴利除害,反而祸害一方,要你何用?"

府尹听着,跪在地上连连求饶。虎王命他膝行至狱前,叩首请出恩人王天亮,然后横扫一尾,将府尹甩出三丈之外,又将府尹之子吞进了肚里。

虎王请王天亮骑上虎背,率领众虎归山。王天亮只听一阵风声怒吼,快如闪电,不觉回到了家里。金凤姑娘闻知,慌忙出来迎接。

虎王见他们郎才女貌,恩爱无比,便做媒让他们结为美满夫妻。

从此,王天亮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11、天庭哑水民间故事

上古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会说话,包括人有人话,狗有狗话,鸟有鸟话,大树有大树的语言,红花有红花的对话,野兽有野兽的交流,就连那蟋蟀和蝌蚪,蜘蛛与蚊虫,也都有他们的语言呢!

这个世界乱糟糟的,被语言充斥着,好像一锅粥,震得天神们的耳朵嗡嗡响,纷纷闹起灾来。大帝见到这种情况,觉得很不好,很不像话,他只想要一种东西会说话。但谁不该说话呢?谁该说话呢?

这就使天帝很为难。他想来想去,结果想出一个办法来。

一天,天帝下达命令,叫下界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包括草木、飞禽、走兽、鱼虾、昆虫等,都到一个地方去喝仙水,喝了会说话的水就可以继续说话,喝了不会说话的哑水就再也不能说话了。天帝想啊,这样一来,也以免大家争执,怪我天帝不公平。谁喝了会说话的水那就是修来的福分,要是喝错了,那也是命运注定了。果然,大家听了都很满意,但谁也不知道哪一种仙水是说话的水。

聪叫的百灵鸟想要去打问一下消息,它飞到了许多大神跟前,亮开嗓子给他们唱歌,以博得他们的欢心,但是它们费了力气,一点消息也没探听出来,这它才知道了,天机是不可泄露的!

约定喝水的这一天到了。

这似乎是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决定下界万物命运的日子,许多生物在这一天非常激动,也有些生物却非常悲哀,因为喝到会说话的水,这种机遇是很小的,天帝存心要让下界一种生物会说话,这不是很悲哀的么?

这一天,山川绿野,湖泊河道,都变得匆匆忙忙的,好像是一群饥饿的野狼去抢一只烧熟的兔子。地上所有的生物都向天帝指定的方向赶去。为了先喝到说话的水,它们都争先恐后,担心说话的水会被先去的喝完了。

所有的动物都走了,那些植物走不了,在原地急得摇头晃脑直哼哼。动物里边,只有青蛙独自落在后面,它开始心里发慌,可是一发慌就跳得更慢了。不过,青蛙是当时世间最聪明的,只有它知道哪一碗是会说话的水。

正当青蛙着急得暴跳起落的时候,忽然人走过来。人是当时世间最仁慈的动物,人看见青蛙落在了大家的后面,就把它抱起来,向着天帝召集的地方赶去。人走得很快,青蛙被人抱着,觉得自己像飞一样,跑得真快,把一些飞禽走兽都赶过了。因此,青蛙心里非常感激人的这种无私的行为。

青蛙想:世界上的这些生物,老虎凶恶,豺狼残忍,狐狸狡猾,乌鸦丑陋,百灵鸟唧唧喳喳的真是烦人!只有人才是又善良又厚道的,如果不能喝到说话的水,人就永远不会说话,那多么可惜呀!可是说话的水只能让一种生物喝,这天帝太残酷了!人若喝了,我青蛙怎么办呢?

青蛙为难起来,怎么办呢?它仰头看了看抱着它的人,好像没有什么事一样,根本就没为喝什么水而着急,而犯愁,人镇定自若,必然是未来这个世界的主人。

青蛙为自己有想喝说话的水的想法感到内疚,也为自己有人这样伟大的朋友而自豪,便下定决心让人喝到会说话的水。

天帝的面前放着两只木碗,里边装着两种水,未来的生物能不能说话,关键就在于这一瞬间的选择。

两只同样的木碗,一只镶着金边、刻着花纹,盛着清澈的水,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另一只则很旧,碗边还缺了一块,里面盛着有点浑浊的水。

青蛙看后,悄悄附在人的耳边,告诉人说:“旧木碗里盛着会说话的仙水呢,你赶紧喝了,晚了就来不及了。”

人听了,再三推让青蛙去喝。

青蛙说:“我若喝了,就没有你的了。虽然我会说话了,但我怎能管得住那些会飞会跑的东西呢?你快喝吧,不要让别的生物喝了。”

说完,青蛙从人的怀里挣脱出来,抢先喝了大花碗里的水。

草木鱼虫见聪明的青蛙喝了大花碗里的水,也抢着去喝。

人见青蛙喝了不说话的水,便拿起旧木碗,将仙水一饮而荆从此,世界上就只有人才能说话,其它的生物,虽然能发出声音,但是却没有语言。至于植物,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瓜果梨桃,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呢!

人为了感谢青蛙的指点,就将青蛙放在自己开出来的田地里,以便天天看到青蛙。而且,人种出来的粮食随青蛙任选着吃。

可是,青蛙一见人对它这样好,不仅不吃粮食,反而替人捕捉田里的害虫。什么棉虫啦,蚜虫啦,蝗虫啦,螳螂啦,蚊虫啦……凡是祸害庄稼的虫子,就没有青蛙不吃的,从此,人更加喜欢青蛙了。

12、诸葛亮说服孙权——洞察心理,把话说到心坎上民间故事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九月,刘表最喜爱的小儿子刘琼在继承了荆州牧官职后遣使奉送降表,迎曹操入荆州。曹操占据荆州后,屯于樊城的刘备急忙率军撤退。曹操闻知刘备动向,亲率轻骑五千追赶了一天一夜,最终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大败。曹操就此占据了荆州的绝大部分领地,并收容荆州军队七八万人。实力大大增强的曹军顺流东下,准备进攻江南,彻底消灭刘备、孙权,一统天下。

生死存亡之际,刘备的谋臣诸葛亮建议刘备向孙权求救,合孙刘二人之力与曹军一决胜负。

但是,当时刘备新败于曹操,犹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可孙权所处的江东有着长江天险,进可攻退可守,未必愿意和刘备一起冒此大险?到底采用什么策略才能说服孙权和刘备合作呢?

诸葛亮首先通过孙权的重要谋臣鲁肃来到东吴,面见孙权。见到东吴集团的最具重量级决策人物孙权后,诸葛亮即以开门见山的沟通方式,直接点明孙权的“心病”“如今天下大乱,曹操已先后攻克袁术、吕布、袁绍等人,现在又乘势南下攻破荆州,声势足以威震四海。我们刘将军在汉水南岸招集兵马,欲与曹操争天下。可惜没有实力和曹操抗衡,只好暂且避难到这里。将军您起兵,据有江东,不知下一步如何打算?”

短短几句话中,诸葛亮巧妙地暗示出,刘备之所以败逃,不是其个人及集团能力不行,而是实力太弱,只好以退为进。而袁术、吕布、袁绍等一方之都早已成为曹操争霸的祭品。得胜的曹操在接下来的争天下进程中,无疑会与你们东吴集团有所冲突,不知你们将会如何应对这不可避免的战争?

诸葛亮接着施展激将法:“将军您啊,现在要尽快作出选择:如果你们的实力足以抵抗曹操,那就趁早和曹操决一胜负;如果难以抵抗,那就赶紧放下武力,向曹操俯首称臣。如今将军您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犹豫观望,事到临头还不做出决断,灾祸难免啊!”

诸葛亮一语点破孙权的内心犹豫,并讽刺他如果不能抵抗,干脆彻底投降。这无疑刺到了孙权的心痛之处。因此,孙权极为不爽地反讥道:“如果局势真像你说的那样明朗,那么你们的主公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呢?”

这一问,正好落人诸葛亮的圈套之中。诸葛亮慷慨答道:“昔日田横,只不过是齐国一个壮士而已,却能坚守大义,宁死不屈,何况刘豫州是当今皇族之后。假使举事失败,那也只是天意,怎么可能就此向曹操低头呢?”

诸葛亮所说的田横是秦朝末年齐国人,楚汉相争时,他自立为齐王,对抗项羽、刘邦。刘邦得到天下后,派人召唤,他不愿称臣,半途自尽。消息传出后,跟随他的五百人也都自杀。诸葛亮以田横来比拟刘备,为的是表明刘备反抗到底的节义,并借此反衬出孙权如果投降,将比田横还不如,将会遭受他人的指责,同时也必然使其父孙坚、其兄长孙策的美名遭到玷污。

诸葛亮用田横反将孙权一军。使得孙权若要保住父兄名声及个人尊严,只能断绝退路,硬着头皮去对抗曹操。于是孙权向诸葛亮表明绝不投降的决心,所谓“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狠话虽然巳经撂下,但他依然心存疑虑,如何抵抗曹操大军?自己的实力自己最清楚,虽然有刘备做联合,但刘备被曹操打剩下的那些残弱兵力,还能有多少加分效果?

对于孙权的疑虑,诸葛亮早已准备好应对之词,他指出:“我军虽然新败于长坂,但陆续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加起来差不多也有一万余人。刘琦集合江夏郡的战士也有_万人/

虽有两万人,然而若与曹操大军真正临阵对抗,估计无异于以卵击石《诸葛亮像是看到孙权在心里轻微叹气,因此在孙权质问之前,他又再次表明兵力数量的多少并不是最关键的,曹操的军众虽多,但未必有优势。

诸葛亮分析曹操大军虽多却不足惧的理由是:

一、远道而来疲于奔命的曹军,已是强弩之末。曹军为追击刘备军队,不惜日夜兼行奔驰三百多里,这是犯兵法大忌的,《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奔驰五十里之远展开袭击,一旦遇到意外,先头部队的将领将受挫),何况远行百千里的曹军?

二、曹军多来自北方,不习惯水上作战。

三、荆州民众虽然投降曹操,但只是形势所逼,不是真心降伏。一旦孙刘联合与曹操对抗,荆州民众必然会对孙刘集团有所归附。

最后,诸葛亮给孙权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如果孙权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备齐心协力共同作战,那么曹操军队必然被破。曹操兵败后,必北还,如此则孙、刘之势加强,最后将形成孙、刘、曹三分天下的形势。从投降曹操做个俯首低眉的臣子,到击败曹操、三分天下,两相对比,孙权怎能不心动?于是,他高高兴兴地接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刘抗曹。

13、奉旨选太子妃民间故事

这一年,当朝太子十七岁,该大婚了。皇上的三宫六院总共就生下这么一个独苗,太子的婚事自然成了皇上心中的头等大事。

这天夜里,皇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须飘飘的仙人自天而降,声如洪钟地说:“你家太子妃,须生在齐天大福之家,降生时自带金饭碗,现身时天降花雨,骑龙抱凤。切记切记!”

这个梦做得太真切了,醒来后,仙人的模样仍历历在目,皇上很激动,心想,自己的皇儿福泽深厚啊,竟能惊动仙人来指点姻缘,这下可好了,就照仙人说的几条去选太子妃!

皇上兴致勃勃地起床,眯起两眼咂摸起仙人的话来,可这一咂摸不要紧,越咂摸心里越发慌,怎么呢?原来仙人说的这几条,没一条能实现。

仙人说,太子妃要生在“齐天大福之家”,谁不知道,世间唯有他皇家才是齐天大福家,皇家娶亲,总不能自娶自家吧?

仙人说的第二条,“降生时自带金饭碗”,这也不可能啊,没听说过哪家生孩子,连带着生出一只金碗来。

后边的那两条就更不着边了,太子妃现身时要“天降花雨,骑龙抱凤”,自盘古开天地,谁见过天降花雨?那龙凤更是神兽啊,哪能让人骑着一个、抱着一个?

皇上耷拉了脑袋,正在怏怏不乐,太监来报,首辅陈桢求见。皇上心思一动:陈桢是三朝元老,见多识广,不如跟他说说自己的梦,于是立刻下旨,宣陈桢觐见。

等陈桢见过礼,皇上就对他如此这般地说了昨夜的梦。陈桢听后清了清嗓子,故作惊喜地说:“吾皇大喜啊!依臣之见,此梦实乃吉兆也。”

皇上眼睛一亮:“怎么讲?”

陈桢抖了抖精神,就信口扯开了:“所谓天降吉人,地生异象,太子妃绝非凡人,现身时才会出现异象。仙人既已指点清楚,只需按此寻访即可,想我泱泱大国,何愁寻访不到?”

皇上一想,对啊!我富有四海,何愁找不到一个儿媳妇!于是开金口降旨道:“卿所言甚是,朕就派卿去寻访太子妃!”

陈桢一听,差点哭了,悔不该信口胡说,现在这片愁云飘到自己头上来了,如何是好?他心里一慌,两腿一软,不由跪倒在地。

皇上见陈桢面色激动,咕咚一下跪那了,心里挺感动,忙双手扶起他,动情地说:“卿定能不辱使命,在一年之内,寻访到太子妃!”

事到如今,陈桢再怎么不愿意,也只得领命了。

从宫里回来,陈桢吃不下睡不着,苦思冥想仙人说的那几句话,还别说,几天后,竟真有些开闷儿了。

他想,仙人说的四条儿,乍听起来一条儿都不可能,可是变通一下,实现起来也不难。你看第一条,“生在齐天大福之家”,能生出太子妃的人家是谁?是皇上的亲家呀,俗话说“亲家亲家,亲如一家”,与皇上亲如一家,自然是齐天大福之家啦。

第二条,“降生时自带金饭碗”,孩子降生,亲友都会送“落生礼”,想必太子妃降生时,“落生礼”里就有金饭碗,那不就是她带来的嘛!

后边的两条更好说了,太子妃现身时要“天降花雨,骑龙抱凤”,到时只要观察哪个女子出现时有此异象,那个女子就是太子妃!

思路清晰了,陈桢也气定神闲了,他细细想来,老百姓家生孩子,只会收到瓷碗、木筷之类的落生礼,不会有金饭碗这么贵重的礼物,看来,太子妃多半生在官宦之家。

陈桢决定走捷径,他将朝中家有适龄女子的官员排了序,逐一遴选。结果,出生时收到过金饭碗的女子不少,可面试时没有一个出现异象的。陈桢着急了,看来太子妃不在官宦之家,得赶紧去民间寻找!

于是陈桢亲自带队,离京开赴各省。转眼间,全国十三个省已被过筛子一样过了十二个,最后就只剩贵州省一个叫桃花村的地方了。

陈桢来到桃花村,拿过案上的适龄女子花名册,见上边总共三十一位,他点了点头,按惯例问了一句:“这些女子的家中是否都愿意?”

一旁陪同的里长忙答道:“都十分愿意。这几日,桃花村家家忙着熬猪油、买豆腐……”

“什么?熬猪油、买豆腐?”陈桢不明白。里长赶紧解释,桃花村历来出美女,家家都对女儿的美貌很下工夫,村里流行一句俗语:“女儿若要好皮肤,外敷猪油,内服豆腐。”

外敷猪油就是将猪油熬好晾凉,浸入大团棉花,再用这棉花为女儿擦抹全身,日子久了,皮肤滋润得白嫩又有光泽,就像丝绸一样。而“内服豆腐”就是天天给女儿做豆腐吃,让细嫩的豆腐养出细腻的肤质。

陈桢听了,好奇地问:“这外敷猪油倒也罢了,可天天都要吃豆腐,岂不让人倒胃?”

里长连连摆手,说:“大人有所不知,桃花村有一绝,小吃‘齐天豆腐’,就是吃上一世,也不会腻的……”

刚说到这儿,那些待选女子来了,里长赶紧打住话头。陈桢命人带进一个女子,抬头一看,这女子皮肤白皙,娇媚异常,陈桢点了点头。可女子进来时并没有异象出现,接着进屋的第二个也没有……直到三十名女子择视完毕,没有出现一点异象。

“完了!”陈桢手抓长髯,绝望地叹道,“老夫要愧对皇上的重托了!”他不经意间又瞧了一眼案上摆着的花名册,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册上的适龄女子明明有三十一名,可刚才只来了三十名,最后那个叫玉珠的女子竟然没来。

莫非是抗旨行了婚嫁?陈桢不禁拍案怒喝:“胆大包天,竟敢抗旨!”说着将花名册扔到了里长面前。

里长吓坏了,慌忙叩头禀道:“大人,玉珠心智缺损,所以无法召唤。”

“心智缺损?”陈桢冷笑一声,“只怕是托辞吧!她是哪家的女子?快快从实道来。”

里长叩头如捣蒜,慌忙答道:“她是齐天大福家的女儿。”

“齐天大福之家!”陈桢心里一跳,猛地从座位上蹦了起来,这不是仙人说的第一条吗?

里长颤声解释:“就是……就是村东头,做大福的齐天大福家。”

陈桢明白了,桃花村人的口音,将“豆腐”说成“大福”,“齐天豆腐家”让他们一说,就是“齐天大福家”。

陈桢忙对里长说:“你快将这个‘齐天大福家’的情况详细道来。”

里长趋前一步说了起来—

原来,村里有个老汉姓齐名天,承继祖业做豆腐,此人厚道实诚,总是挑最好的豆子,用桃花江水浸泡,再用桃花石做成的石磨细细研磨。他做出来的豆腐白嫩似凝结的蛋清,切一块放在那,过两三个时辰也不出汤出水,进锅里一见热,立刻就飘散出一股沁人的奇香。因为好吃,“齐天豆腐”就叫出了名号。可老实人遇烦心事,齐天娶亲后,媳妇一直没有生养,直到四十岁才生下一个闺女,两口子还顾不上乐和,就傻眼了,怎么呢?这个孩子长得太丑了。

怎么个丑法呢?这个闺女自打生下来,就长着一层灰黑灰黑、皱皱巴巴的粗皮,这硬粗皮糊在脸上,连眉眼都分辨不清,能不难看?再说头发,这孩子生下来就长了一脑袋癞,结着痂,焦黄一片地糊在头顶,就没长出过一根头发来。更郁闷的是,这闺女还是个痴呆,除了偶尔呼爹叫娘,便不会说其他话了。

里长说完,试探地问:“大人,皇家选太子妃,这样的女子……”

陈桢叹了口气,心想:走遍了全国,现在就只剩这最后一个了,机缘巧合,她竟是“齐天大福”家的女儿,不管她是呆是傻,也要看上一看!

转天一早,陈桢乘轿,随行骑马,一会儿工夫就到了玉珠家附近。只见她家前拥一条桃花江,背靠一座桃花山,山上山下、江水两岸密密匝匝都是桃树。此时桃花正旺,大朵大朵的桃花缀满枝头,就连桃花江的水面上,也漂满一层粉红色的落英。

好一个灵秀之地!陈桢心中赞叹。这时,里长用手往前一指,说道:“大人,前边骑龙的那个就是玉珠。”

“骑龙?”陈桢闻言一惊,忙向前看去,只见不远处有一道蜿蜒的田垄,一个黑灰色的人儿正两腿横跨,在垄上骑坐着。

“原来是这么个骑垄!”正在此时,一阵大风平地而起,刮得桃花漫天飞舞,桃花在天空中打了几个旋,如雨点般落到骑着垄的玉珠身上。

“天降花雨!”陈桢正在惊叹,就见一只锦毛大公鸡被大风惊着了,扑棱棱展翅飞了起来,一下飞到骑在垄上的玉珠跟前,玉珠呵呵一笑,一把将大公鸡抱在了怀里。

“骑龙抱凤!”陈桢激动得大喊一声,“就是她,她就是太子妃!”

陪同前来的地方官们都吓了一跳:这个又丑又呆的女子就是太子妃?一个官员忍不住低声提醒陈桢:“大人,太子妃理应品貌出众,行步如青云出岫,吐音如流水滴泉,这女子没有一条符合啊……”

“不,四条已符合三条了!”陈桢冲口而出,“现在就差金饭碗了。”想到此,他命人将齐天请来,问:“生玉珠那年,有人送过金饭碗作‘落生礼’吗?”齐天连连摇头,他说,生玉珠那年,只有媳妇的娘家哥哥送了一口磨豆腐的缸,再没其他礼物了。

陈桢不甘心,他派人把齐天家翻了个底朝天,结果也没找出一丝儿带金子的物件。眼看寻访的一年限期将满,再不启程就来不及了,陈桢咬咬牙,吩咐一声:“来人,给太子妃备轿更衣,启程返京!”

流光溢彩的凤冠霞帔是从京里带来的,此刻穿在了玉珠身上。玉珠她娘流着不知是欢喜还是难过的眼泪,看着自己又呆又丑的闺女坐到轿子里,被皇家当太子妃抬走了。

一路上,陈桢心里七上八下,这个玉珠,虽说暗合了仙人的三个条件,可毕竟还有一个金饭碗没着落呢,皇上若是问起来怎么交待?

轿子里的玉珠可不管这些,这会儿她只知道自己难受—太热了!她长了一身厚皮本就怕热,现在又被捂进一个四面不透风的轿子里,哪受得了?开始几天,随侍的妇人还偷偷将轿帘掀开一条缝,让她凉快点,后来离京城越来越近,妇人也不敢照顾她了,轿帘遮得严严实实。玉珠热得满脸是汗,痒得难受,她懵懵懂懂地用手去抓,这一抓可不要紧,竟把脸上那层厚厚的粗皮整个儿抓了下来,露出了一张婴儿般白皙粉嫩的面庞!她又觉得身上也痒得难受,便伸手探进衣服里使劲抓,三抓两抓,身上的硬粗皮也被抓了个干干净净。

没了硬粗皮,玉珠感觉凉快多了,可脑袋上还是热得不行,于是她又伸手去抓那一头癞,这一抓,一头结成壳子的癞痂竟整个被她掀了下来,露出了里边的一头如墨青丝……

轿子里这么大的动静,轿外的人却不知道。此时轿子到了宫门前,上了拱桥,按照礼仪,轿子要落在拱桥的桥顶,太子妃得亲自步行下桥,进宫觐见皇上。

轿帘打开了,人们只觉得骄阳下一道金光闪过,不由自主向轿内看去,这一看,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轿里端坐着的玉珠面如观音,色若映雪,鬓发如黛,怀里还抱着一个金灿灿的金饭碗。

“原来这金饭碗一直顶在她头上!”陈桢心内狂喜,见人们呆立在那,他赶紧吩咐:“快扶太子妃下轿。”

玉珠毕竟是个痴人,见轿帘掀开了,心里高兴,抬腿就往外走,一不小心一脚迈了个空,从桥顶骨碌碌滚到了桥下,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陈桢顿觉天旋地转:从这么高的桥顶跌下,就是不死也得摔残啊……突然,桥下的玉珠缓缓爬起身来,轻移莲步来到陈桢跟前,端端正正地道了个万福:“玉珠见过陈大人!”

陈桢惊呆了:原来,玉珠竟是个天璞之人,多亏这一摔,震出了从胎里带来的蒙心之血,就似璞玉去掉外皮,恢复了聪慧的本性。

陈桢喜不自禁,大家前呼后拥地护送着玉珠进宫。皇上一见玉珠的品貌,龙颜大悦,下旨摆宴犒赏。

宴罢,陈桢风风光光回府了,他的夫人早已恭候多时。夫人担了一年的心,此时见老爷荣归,不由叹道:“老天保佑,没想到老爷真能找到太子妃。” 陈桢飘飘然地一拍胸脯,对夫人说:“老夫是谁?哪有办不了的事?”

正在这时,就听太监在外朗声道:“皇上有旨,宣首辅陈桢乘金顶轿即刻进宫。” 陈桢回头看了一眼夫人,笑道:“看,一定是皇上的赏赐来了。”他转身悄悄问宣旨的太监:“万岁爷要给老臣什么封赏?”

太监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说:“不,刚才万岁打了个盹,他老人家又做了个梦。

14、神童中进士民间故事

宋朝时期,苏州地界出了个神童,叫刘逸少。

刘逸少5岁时,拜潘阆为师。潘阆为宋初有名的隐士、诗人,众人赞其“文辞精敏,老成有体”。5年之后,潘阆渐觉学生刘逸少才思敏捷、聪颖过人。那年春天,师生闲聊,潘阆不经意间问学生:“日后作何思想?”刘逸少恭敬有加,朗声回答:“金榜题名,为仕做官。”潘阆先是一惊,随即“哈哈”一笑,连说三个“好”字。 翌日,潘阆带着刘逸少直奔衙门,拜见长洲知县王禹(北宋著名文学家)、吴县知县罗思纯,说明来意后,奉上学生诗文恳请指教。两知县阅后,连连称奇,但还有些怀疑,说:“这就是你11岁的学生所书?”潘阆笑答:“是。”两知县当即决定面试刘逸少。

刘逸少被引至大堂,只见他大大方方、不慌不忙,逐个向大人施礼。罗思纯微微一笑,问:“我出一上联,数到十你必须对出,可否?”刘逸少双手一拱,笑着说:“学生愿意试试。” 罗思纯略一思索,随口说出上联:“无风烟焰直。”刚数到三,刘逸少便对出了下联:“有月竹阴寒。”罗思纯颔首而笑,接着又出一联:“日移竹影侵棋局。”话音刚落,刘逸少脱口接上:“风递花香入酒樽。” 王禹一直端坐在旁,细细品味两人的对答,心中暗暗称奇:一个豆蔻少年竟有如此敏捷的才思,且答句对仗工整、意境不俗。

他慢步走到案前,提笔在白纸上写出一上联:“风雨江城暮。”然后递给刘逸少,说:“请书下联。”刘逸少接纸略微看了看,便走上前伏案疾书,下联跃然纸上:“波涛海寺秋。”王禹细阅,大喜,联句字字紧扣,韵味十足,而且字也写得很好,颇有大家风范。

王禹意犹未尽,又出一上联:“一回酒渴思吞海。”刘逸少竟然不假思索,下联应声而出:“几度诗狂欲上天。”王禹?煞是震惊,联句虽然有些“狂”,却气势逼人,志向宏大。王禹禁不住大喜,连称:“好好,不可多得之佳句。” 接着,王禹又笑问:“可否即席赋诗?”刘逸少二话没说,铺开白纸,一挥而就,诗题为《衣锦归》,最后两句云:“袍吾亦适,长揖对公卿。” 两位大人相视一笑,露出赞许神色,不日便向朝廷推荐了刘逸少。朝廷同意刘逸少破格参加殿试,之后赐进士及第,授官尚书员外郎。

15、抓酒鬼下地狱民间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绍兴有个酒鬼,嗜酒如命,每天早上起床,穿衣服前要先抿一口高粱酒,不然起不了床;晚上脱了衣服,躺在床上还得再灌半壶,不然睡不着觉。他腰里挂着个酒葫芦,走不到三五步就得拿起来喝一口,哪怕酒葫芦空了,也要凑到鼻子上闻一闻,久而久之,人们都叫他张大葫芦。

偏偏有一天,也不知道张大葫芦是没吃饱饭还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状态不好,喝得酩酊大醉了,你看他,一边走一边喝,嘴里还嚷嚷着:“好酒……好酒……好酒!”

这一晚正是年三十,除夕之夜,大家都在家里吃年夜饭,路上也没什么人。恰巧这晚天色特别暗,伸手不见五指。张大葫芦走着走着,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红薯窖里边了。

窖不深,底下全是松软的黄泥巴,张大葫芦爬起来,浑身上下摸了一遍,嘿,还真没什么事!他一仰脖子,又结结实实地灌了一口:“真是好酒啊!喝了这么多摔窖里都没事,明年说什么也得说服老婆子,再多酿个几百斤才行。”

这时,他隐隐约约听见好像有人说话,还有锁链在地上拖着走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张大葫芦只当是幻觉,狠狠掐了一把大腿,不成想一下子疼得差点叫了出来,是真的!他害怕极了,赶紧捂住嘴巴,只听一个威严的声音说道:“今天晚上我们要去原公庄抓那个张大葫芦,黑白无常,准备好铁链!师爷,查一查时辰。”

师爷应了一声,传来一阵的声音。张大葫芦想,这大概是在翻生死簿了吧,又听见是要抓自己,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这边师爷在生死簿上找了几遍,总是不见原公庄张大葫芦的名字,于是师爷就问土地公:“土地公,你知道张大葫芦这个人在哪里吗?我们这阴间的生死簿上没有,阳间怎么也不见他呀?”

土地公回答说:“你找的这个人已经入了土了,你在阳间再找也是白搭!”

师爷半天没说话,应该是在思考,最后他说了一句:“不要紧,今天晚上在这里没抓着他,以后我们在常山那里也要把他抓去。”

这句话说完,就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了。

张大葫芦听得冷汗直流,心里死死记下了--今后一辈子,一定不能去常山,千万要记牢!

他躲在地窖里一夜没敢出声,直到天亮了,才敢大喊救命。正好窖主人来取红薯,听见里面喊救命,连忙把他救上来。

张大葫芦上来后,连声拜谢,还不断地向地窖磕头,搞得窖主人莫名其妙的。不过张大葫芦倒精明,前一个晚上的事一个字儿也没敢提。

此后几十年,张大葫芦一直死守着自己定的规矩,无论何事,死活都不去附近的常山庄,落了个平安无事,转眼都活到七十多了,一直把这天机暗藏在心底。

可是无巧不成书,有一年,张大葫芦嫁到常山庄的孙女家里闹了矛盾,一家人吵得很激烈,非请他去调解不可。张大葫芦犹豫了很久,还是禁不住宝贝孙女的软磨硬泡,答应了。到常山后,他果然迅速化解了矛盾,主人家很感激他,又请他喝酒,他毫不例外地又一次喝醉了。

家人把他抬去放在床上安顿好,都回去睡了。

半夜里,张大葫芦被尿憋醒了,起床去了趟厕所。他晚上多喝了点,加上不太熟悉环境,回来后怎么也找不着原来睡的屋子了。这风一吹冷飕飕的,当时又困得不行,这可急坏了张大葫芦。所谓关键时刻好运到啊,就在又困又冷难以忍受之际,他摸到了一个柜子,里面还铺着褥子和被子,暖和得紧呢!他也顾不得这是给谁睡的了,先暖暖和和地睡下再说吧。

你还别说,这柜子里是既没风又有新褥子新被子,张大葫芦睡在里面别提有多美了。过了大概有一个时辰吧,他被一阵奇怪又熟悉的声音吵醒了,一阵脚步声伴着锁链拖地的声音向他慢慢靠近,听起来还不止一个人。

这时,一个尖尖的声音响起:“奇怪啊,阎王爷让咱俩来抓张大葫芦,出地府前查过他还在,怎么过来就找不到他了呢?”

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回答道:“应该就在这里了,我们仔细找找。”

张大葫芦一听,差点吓尿了,阎王爷真的派小鬼来常山抓他了,这下看来要歇菜了!

可奇怪的是,这两个小鬼走来走去,转了几圈却没来抓他,最后到柜子边停下来了。尖尖的声音说:“奇怪啊,怎么会找不到呢?”另一个声音回答:“我也纳闷了,我们把土地爷找来问一下吧!”

不一会儿,土地爷就来了,尖声音的家伙说:“土地爷,我们奉阎王爷之命来抓张大葫芦,出地府前查过,他该在这里,怎么会找不到?”

另一个声音接话道:“土地爷,是不是你收了好处在搞鬼啊?”

土地爷连称不敢:“不是,不是,我怎么敢?那个人明明已经进了棺材了,当然找不到了,你们还是回去再查查生死簿吧!”

这句话说完,就半天没有声响了,大概是小鬼他们在商量吧。约莫有半炷香的时间,脚步声和锁链声再次响起,只是慢慢远去了。

张大葫芦长吁一口气,精神一放松,困意随之袭来,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孙女儿早起,惊叫起来:“爷爷!你怎么睡在棺材里啊!”

张大葫芦闻言起身一看,可不是吗?自己躺着的哪是什么柜子啊,分明是一口棺材!他仔细一想,肯定是昨晚摸黑找不着床,恰好摸到人家为老人提前准备的新棺材,稀里糊涂就躺进来了,没想到歪打正着,正好再次帮助自己躲过一劫!

想明白了这些,张大葫芦乐了,自己真是吉人天相啊,阎王爷又能奈我何!不过得意归得意,他再次下定决心,以后说什么也不来常山了。

张大葫芦回家后,又平平安安地过了几年,在那个年代里已经是非常高寿了,可他喝酒的嗜好却是一点儿没变。这天,他跟几个老友聚在一起,聊起了年轻时的事儿,都很开心,于是约好晚上去老哥们常太保家喝酒。

几个老朋友喝得很尽兴,席间,有人不禁聊起为何张大葫芦嗜酒如命却偏偏能够长寿,张大葫芦一时兴起,就得意地把那两次奇遇说了出来。不料,别人根本不信,反而怪他心眼多、不够朋友,刻意隐瞒长寿秘诀。张大葫芦说了真话反倒没人信,不免有些失望,这顿酒席最终不欢而散。

当天晚上,张大葫芦就在常太保家住下了。夜里,他睡着睡着,突然感觉身体一下子变轻了,睁眼一看,身旁一左一右各有一个小鬼,手里拿着铁链锁在自己脖子上,再回头看床上,自己的身体还在床上沉沉睡着。

小鬼大喝一声:“张大葫芦,前两次让你耍诈使阴逃脱了,今天我看你还往哪里跑!”

张大葫芦一看自己的魂被勾离了身体,吓得浑身直哆嗦,说话也不利索了:“两位大……大人,你们别生气,之前两次我也不是成心躲……躲着的,不知者不罪,你们就原……原谅我吧!不过今天你们真……真的搞错了,这里不是常……常……常山啊!”

另一个小鬼瓮声瓮气地说:“怎么会弄错呢?常太保在家里排行老三,不就是常三了吗?”

张大葫芦一听,急了:“你们怎么能这样呢,这常三和常山能一样吗?”

那个小鬼一抖手里的锁链,指着张大葫芦的鼻子大喊道:“你还敢跟我们理论?第一次你躲在窖里假装入了土,第二次你躲在棺材里假装进了棺,让你逃脱了两次,阎王爷已经责罚我们两次了!这次你在常太保常三家里被抓,跟生死簿上写的一模一样,你还有什么话说!”

张大葫芦还想争辩:“这个……”

瓮声瓮气的小鬼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还挣扎什么啊?你以为偷听到我们讲话就可以永保太平啊?你抬头看看这阎王殿门口的对联!”

张大葫芦抬头一看,上联:阳世三界谁无死?下联:古往今来放过谁?再看那横批是-正要抓你!

16、狐狸“请”狗熊民间故事

狐狸形成“包围圈”

1970年,我在陕西某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队工作。当时局里将对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进行采伐,我所在的调查小分队进驻了大巴山腹地。

大巴山气候湿润,沟谷纵横,覆盖着十分浓密的森林。随着不断地向里推进,调查难度越来越大。6月的一天,我和李国庆、张大水组成的青年突击小组带上给养和仪器,深入到仙人架五道梁山区,独立执行为期6天的调查任务。

搞林调5年了,原始森林也见过不少,但如此阴森、幽闭、蛮荒的,还真是头一次见到。森林中的动物也很多,由于常年人迹罕至,它们都不太怕人。第四天黄昏时分,我们正在一条峡谷中测量,突然发现前面出现了几只白狐。它们雪白的毛皮在灰黑色的岩石间十分显眼。狐狸皮十分名贵,这种雪白的狐狸更罕见。说不定是一种特有的白化品种呢。我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李国庆麻利地举起防身用的猎枪,“啪”地一声把一只狐狸撂趴下了,剩余的这才四散逃命。

天渐渐暗下来,我们决定就地露营,支起了吊床。正在忙活,我无意中抬头,发现一片雪白的影子正朝我们飘过来。原来是一大群白狐,跟刚才的一模一样。我立刻喊:“快看,又来了那么多狐狸!送上门来了!”他俩看到后也非常兴奋。李国庆立即开始射击,接连打死了几只跑在前面的狐狸。狐狸群居然毫无退却的意思,真可谓是视死如归,潮水般涌上来。

张大水骂道:“这帮畜牲是不是发疯了?”看来我们已惹恼了这帮家伙,它们是要给同伴报仇。狐狸体形仅次于狼,也是凶猛的食肉动物,赤手空拳的我们绝对不是对手。最要命的是,我们连篝火也没来得及点!它们马上就会蜂拥而上!看来今天我们真是乐极生悲了。

李国庆仍在坚持射击,但一杆枪根本忙不过来。眼瞅着最近的狐狸离我们已不到20米了。它们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已是清晰可见。

“别打了,快上树!”我喊道。我们手忙脚乱地背起一些贵重的仪器,拼命朝旁边的一棵巴山松树上爬。刚在七八米高的枝杈处坐稳,往下一看,数十只狐狸已经把这棵树团团围住,并龇牙咧嘴冲我们发出刺耳的怪叫。

我们哥仨丢盔卸甲,气喘吁吁,身上也挂了彩。以前执行任务时也曾遭遇过不少野兽,但还从没如此狼狈过。看到狐狸们在下面肆意糟蹋我们的东西,我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畜牲,真是造反了!”李国庆咬牙切齿举枪射击,但是已经没有子弹了。

眼下只能等着这些家伙自己撤退了。它们绝对上不来,估计不会纠缠太久。但是突然响起的“嘎吱嘎吱”声又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是狐狸们在啃树!

不大一会儿,这群狐狸就啃掉了一圈树皮,多亏树干很坚硬,它们啃来啃去,收效不太大。

果然,狐狸们很快便停止了啃咬,有的围着树转圈,有的则坐在了地上,像一群白色的幽灵。它们的眼睛在黑沉沉的夜色中闪烁着绿莹莹的光。

狐狸请狗熊“帮忙”

我们用随身携带的绳索把自己与树干牢牢捆住,并尽量使姿势舒服些。狐狸们暂时不会对我们构成生命威胁,现在得跟它们打场持久战了。我们都很疲劳了,于是轮流着打瞌睡。

天快亮的时候,狐狸群仍没有撤离的意思。我们很是焦急,因为工作任务肯定无法完成了。有心下去跟它们拼命,但显然不是对手,而且正中了它们下怀。事到如今也只能死抗了,好在干粮还有一些,林中老是下雨,喝水应该不成问题。

我们正在忧心忡忡地商议,突然不约而同地发现有一头狗熊(黑熊)跑过来。在狗熊前面,有几只白狐引路,很快它们就到了树下。几十只狐狸围着它,彼此发出忽高忽低的叫声,看上去很友好。我们怔怔地观察着,感到匪夷所思。它们都是食肉猛兽,应该是互不相容的。而眼下,它们显然已经结成了联盟,狗熊是狐狸千方百计请来的援兵。

看得出双方已经商量好了,狗熊也是有备而来。很快这个黑大个便来到树下,双爪搭在树干上,身子立了起来。它的五官很怪异,很像是在“笑”,那一刻,我不得不承认,动物也是有着丰富表情的。

“大水,狗熊会不会爬树?”李国庆结结巴巴地问。

“大概会吧……”

正说着,那头狗熊已经很利索地向树上爬来。我们恍然大悟,目瞪口呆地看着,眼睛都绿了。原来狐狸知道黑熊会爬树,所以才千方百计请了一只来对付我们!得手之后,它们一起吃肉。这真可谓是千古奇谈,闻所未闻,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在眼前发生了!

狗熊看着笨,爬起树来却很灵巧,很快就到了我们屁股底下。我们手忙脚乱地解开绳子向一根粗大的侧枝上爬。

狗熊发出恐怖的吼叫,步步紧逼。“别让它上来,打它打它!”我喊着,折了一根树枝递给最后面的张大水。他接过去,对着近在咫尺的狗熊一阵猛打。但这对于皮糙肉厚的狗熊来说,只等于挠痒痒。

李国庆嫌那根树枝太小,又折了一根粗的递给张大水,催促道:“使劲打它……捅它!千万别让它再往前爬!”张大水对准狗熊乱捅一气,随即又把树枝捅进了狗熊的嘴里。本就不耐烦的狗熊被彻底激怒了,双颚一合,咬住树枝,猛地一拉,把树枝夺了过去。张大水差点被甩下树去,吓得惊叫一声,再不敢与狗熊动武。有心顺绳下树,可几十只狐狸正张着大嘴等着我们呢。

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了。我们把仅剩的咸鸭蛋扔给狗熊,企盼它能高抬贵手。但这个可恶的家伙津津有味地吃了后,居然更激起了食欲,张开大嘴,舌头吐出老长,伸着脖子径直逼上来。

我们哥仨吓得拼命往树枝顶端爬。这根树枝虽然较粗,但承受3个人显然很勉强。狗熊不再往前爬,而是挥起黑糊糊的熊掌猛击树枝。每击一下,树枝就剧烈地摇颤几下,我们在半空中上下晃悠。狗熊这一招太损了,树枝随时可能折断!一旦坠地,我们哥仨肯定摔成残废。几十只狐狸会一拥而上,把我们撕成碎片!

夺命的却救了命

在这完全与世隔绝的密林中,我从未感觉如此的孤单和恐惧。我们都已魂飞魄散,只能迷迷瞪瞪等死了。恍惚中,只听到下面的狐狸发出一阵尖利而恐惧的尖叫,偷眼往下看,这帮家伙正仓皇向北逃去,很快不见踪影。莫非有人来救我们了?奇怪的是,四处都看不见人。救兵到底在哪里?我们张望了一阵,心里又发毛了。这是咋回事,真蹊跷。狐狸和狗熊为什么会吓跑,而且逃得如此匆忙?

广袤的森林突然变得沉寂无声,刚才不时响起的鸟兽的鸣叫也彻底消失了。我们突然有一种不祥之感,莫非世界末日要来临了?

“不好,有瘴气!快捂住鼻子!”经验丰富的李国庆大吼一声。我们也恍然大悟,忙扯下衣服,堵住了脸,趴在树干上,一动也不敢动。仅过了十几秒,就感到一股阴森的冷气把我们笼罩住了,果然是瘴气!

亚热带原始森林每年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枯枝败叶和动物尸体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很快腐败,散发出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在封闭的森林中越聚越多,就会形成瘴气。尤其在一些深狭的幽沟中,由于温度低,空气不流通,更会形成密度极大的瘴气团,经年不散。如果遇到大风,瘴气团会在森林中慢慢移动,人或动物一旦闻到,轻则意识模糊,迷失方向,重则昏迷,甚至死亡。

足足过了40分钟,身上暖和了,我们才敢抬起头,嗅了嗅,没什么异味了。瘴气已经过去,总算又躲过一劫。

瘴气的到来没有先兆,人们往往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而这些狐狸竟能提前预知,真是不可思议。客观地讲,它们还真算救了我们。

我们生怕狐狸和狗熊再杀回来,忙下了树,收拾了一下东西,急匆匆向山下撤去。

回到分队后,我们把死里逃生的情况如实作了汇报。鉴于仙人架——五道梁山地峰高坡陡,瘴气弥漫,条件极为恶劣,树木的砍伐和运输都非常困难,上级决定暂停对这一地区进行采伐。今天看来,这确实是值得庆幸和欣慰的。

这是我这辈子经历的最惊险最离奇的一件事。许多年过去,每当想起狐狸“请”狗熊的情节,我仍会感到莫名恐惧。看来我们对动物了解得太少,它们之间的许多秘密是人类无法知晓和解释的。

17、螳螂挡车民间故事

有一次,齐庄公带着几十名随从进山打猎。一路上,齐庄公兴致勃勃,与随从们谈笑风生,驾车驭马,好不轻松愉快。忽然,前面不远的车道上,有一个绿色的小东西,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绿色的小昆虫。那小昆虫正奋力高举起它的两只前臂,怒气冲冲地挺直了身子直逼马车轮子,一副要与车轮搏斗的架势。

小小一只虫子,竟然敢与庞大的车轮较量,那情景十分感人。这有趣的场面引起了齐庄公的注意,他问左右:“这是什么虫子?” 左右回答说:“大王,这是一只螳螂。”庄公又问:“这小虫子为何这般模样?” 左右回答说:“大王,它要和我们的车子搏斗,它不想让我们过去呢。” “噫!真有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庄公饶有兴趣地问左右。左右回答说:“大王,螳螂这小虫子,只知前进,不知后退,体小心大,自不量力,又轻敌”

听了左右这番话,庄公反而被这小小螳螂打动,他感慨地说道:“小小虫儿,志气不小,它要是人的话,一定会成为最受天下尊敬的勇士啊!”说完,他吩咐车夫勒马回车,绕道而行,不要伤害螳螂。

后来,齐国的将士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非常感动。从此,他们打起仗来更加奋不顾身,都愿以死来效忠齐庄公。人们常说螳螂挡车,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从另一面来看,螳螂挡车之勇,也实在可赞可叹,这种置生死于不顾、敢于抗争的勇气,不是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吗?

18、婶母以瓜教贤侄,奋发成才皇甫谧民间故事

皇甫谧(音密215—282),我国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

皇甫谧自幼父母双亡,一直跟着叔父生活,不幸叔父也过早去世,婶母任氏便承担起抚育他的责任。

皇甫谧父母双亡,婶母省吃俭用供养他。他小时好吃贪玩,不爱读书。婶母利用吃瓜教育他……

婶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皇甫谧身上,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她尽量省吃俭用,而叫皇甫谧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可是没想到过分的宠爱,反而使这个孤儿从小养成了坏习惯。他既不爱读书,又不愿劳动,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鬼混在一起。人们都说他是个不成才的放荡儿。任氏十分焦急,费尽口舌去规劝他、告诫他,但他都是当面应承几句,过后依然故我,没有什么明显改进。后来,婶母决心找一个适当时机,狠狠刺一下这不争气的侄子。

皇甫谧学习不求上进,但对婶母十分孝敬,他知道婶母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十分不易,因此,皇甫谧每次从外边回来,总是向婶母问寒问暖,有时还带点东西回来孝敬老人。

有一天,皇甫谧到瓜市上去玩,一个卖瓜的朋友送给他一个刚上市的瓜。他很高兴,自己舍不得吃,便把瓜拿回家去,先让婶母尝尝新。没想到,婶母很生气地说,“你呀!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呢?都是20多岁的人了,还不务正业,不知学,不晓理,成天游游荡荡¨心思一点也不用在学业上,叫我这做长辈的怎么不为你担忧和痛心呢?你以为给我瓜吃就算孝顺吗?我就会高兴了吗?古人说过:每天早晚都能给长辈送上牛、羊、猪肉,也不能算孝顺。我对你也多次说过了,最大的孝顺是你要走正道,发愤学习,要干正事。”

皇甫谧听着婶母语重心长的教诲,呆呆地站在那里,似乎有所触动。只听见婶母继续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学好,搬了三次家;曾子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学说谎,毫不迟疑地杀了一头猪。我对你的教育比不上他们,可是为了你学好,我也没少费心思啊!你身为男子汉,怎么就这么不长志气,一点不争气呢?”说到这里,任氏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说话的声音也渐渐沙哑了。

皇甫谧听着婶母的这番肺腑之言,越发感到悔恨交加,惭愧得无地自容。他向婶母表示,今后一定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任氏故意表示不相信,她说:“我看,你改也难哩!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说完,便不理他继续织起布来。那沉重的机杼之声,一下一下地敲打着皇甫谧的心。

婶母这次煞费苦心的教育,深深感动了皇甫谧,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想,孟子、曾子经过苦学能成为有学问的人,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他跪在地上向婶母庄重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发愤学习,做一个有学问、有出息的人。

从此以后,皇甫谧果真变得勤快了。白天,他帮助婶母料理家务,下田干活;晚上,他埋头灯下,苦读书卷。皇甫谧一边辛勤务农,一面挤些时间跑到邻近的一位叫席坦那的老先生家里去读书求教。后来,他渐渐有了自学能力,更是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甚至在耕田种地的时候,也随身带著书,边劳动边学习。这样的学习生活一直坚持了好几十年,终于成为一位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皇甫谧中年患病,半身不遂,痛苦得想死。婶母又教他身残志坚,战胜困难。他终于在医学、文学、史学等多方面著书立说,卓有贡献。

皇甫谧中年不幸患了风湿麻痹症,半身不遂,行动非常困难,他痛苦极了,想自杀一死,了此一生。这时,婶母对他说:“你读了那么多书,就是要为世上做点事,这样随便就死了去,过去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况且,怎么知道病一定治不好了呢?”皇甫谧听了婶母的话,打消了自杀的念头,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攻读,手不释卷,刻苦钻研,潜心著书,常常连吃饭睡觉都忘了,被人称为“书淫”。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废寝忘食,不要命的用功,会伤害身体的,还是节制一下吧!”他回答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只要早上能学到知识,即使让我晚上死了,也不觉得命短。何况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并不决定于是否勤学呢!

皇甫谧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不仅着有大量的诗、赋、谏、颂、传等文学与史学作品,还精通医学。他翻阅了许多医书,终于找到了针灸可以治麻痹症的记载。他仔细研究《内经·明堂孔穴》等书,先在自己身上试验,以亲身体会各个穴道,并在此基础上写了《针灸甲乙经》,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并阐述疾病的针灸取穴法等,总结了晋以前针灸学成就,是我国论述针灸学的第一部完整的专着。他写的《帝王世传》《高士传》《烈女传》《玄宴春秋》等著作,也有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皇甫谧有了名气之后,不少人劝他放弃乡居生活,出去广交名流,以求得自己更大的名气。皇甫谧却不以为然地说:“一个人居住在穷乡僻壤,耕种在广阔的田野间,生活在熟悉的亲朋中,也是很有乐趣的事,又何必为了自己出名而去趋炎附势,追逐势利呢?”皇甫谧还数次拒绝皇帝的诏命,不愿到朝廷去做官,只以“著书为务”。他姑母的儿子梁柳,做了阳城郡的太守,将赴任时,有人劝他准备酒肉送行,他说:“梁柳没有做官时,到了我家,我不过拿家常的咸菜招待他,贫寒人家哪里拿得出酒肉来啊!现在他做了一郡的长官,却叫我备办酒食送行,这就变成了奉承阳城太守,而小看梁柳本人,我不干这样的事。”这反映了他为人的高尚品质。为了把自己的治学经验传给后人,他还热心地教授学生。像《文章志》《三辅决录志》《文章别流集》等书的作者挚虞,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皇甫谧铭记婶母的训诫而浪子回头,苦学成才的故事,1000多年来被传为家教佳话。

19、木兰从军民间故事

北魏年间,有一个名叫花弧的将军,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回老家养病。花弧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花木莲,二女儿花木兰,最小的孩子是个儿子,名叫花雄。

花木兰从小活泼好动,缠着父亲学了不少武艺。她天天苦练功夫,渐渐地,连父亲花弧也不是她的对手了。

这年,木兰十七岁,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武艺也更加精进了,手中一杆枪使得出神入化。

一天,父亲带着木兰姐弟外出狩猎。木兰拉弓射箭,箭无虚发,不一会儿,就射下了好几只大雁。花弧乐得笑眯了眼,小儿子花雄也乐呵呵地跟在姐姐后面捡大雁。

有了大雁,弟弟花雄又嚷着要吃鱼,于是花弧又带着他和木兰来到河边钓鱼。他们坐在河岸上,一边钓着鱼,一边欣赏着河岸的景色,不一会儿,鱼儿就上钩了。“呵!这可真是一条大的鱼啊!”花弧看着钓上来鱼,乐呵呵地说。

花雄见了,也开心地说道:“我们快拿回家去,让木兰姐姐给我们做好吃的鱼肉吧!”

木兰看看天,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于是笑眯眯地对弟弟说:“你这个馋嘴猫。不过,好吧。现在天色也不早了,是该回家了,母亲和姐姐还在家等我们呢。”于是花弧收拾好渔具,带着两个孩子,提着猎获的大雁和鱼回家去了。他们刚走到村口,妻子袁氏和大女儿花木莲就出来迎接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往家走。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花弧心中猛地一惊,心想:“最近听说朝廷要和柔然人打仗,难道是战书来了?”

果然,战马在花家门前停下,送书信的人高喊:“花弧!花弧快接战书!”

花弧赶紧迎上去,颤抖着双手接过战书。送书信的人嘱咐花弧早做准备,然后又跃上战马,急促地奔向了远方。

“爹爹,柔然人真的要攻打我们北魏了吗?”木兰接过父亲手中的战书问。

“是啊。”花弧喃喃地说,“爹爹我又要重返沙场了。”

“可你的伤还没全好啊。”妻子袁氏担心地说,“再说你这么多年都没打过仗了,又上了年纪,能不能不去啊?”

“那怎么能行!我是军人,不能临阵脱逃!”花弧严肃地说完,就急匆匆地拿起枪,激动地演练起枪法来。没想到刚挥舞了一会儿,他就累得气喘吁吁,腿也疼了起来。那条在战场上受过伤的腿,这几年一直忽好忽坏,有时候连走路都有点跛脚。

这下花弧自己也犹豫了,这样的身体上战场别说杀敌立功了,明摆着是去送死,有损北魏的军威啊!

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可是军情紧急,没几天工夫,战书就不断地传来,花弧一家愁得连饭都吃不下了。木兰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难受极了。怎么才能让爹爹不去打仗呢?木兰思前想后,最后毅然决定:自己要替父从军!

第二天一大早,木兰悄悄出了门。她买回一匹白马,配上新马鞍,又买了一身盔甲,女扮男装穿戴整齐后,回到了家里。

“花将军在家吗?”木兰装模作样地敲门问。

“这位小英雄是……”花弧看着门口的年轻人,心里不禁赞叹:“多精神的小伙子啊,简直就是当年的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花弧对这个年轻人特别有好感。

“哦,花伯父您好,我是您以前的战友王云的儿子——王飞。我替爹爹去打仗,顺便来您家里拜望拜望。”小伙子向花弧施礼说。

王云是花弧当年征战时的好朋友,花弧曾不止一次给木兰讲他们的故事。所以,花弧听完深信不疑,并热情地把王飞迎接到家里,问这问那,王飞对花弧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答。花弧问起武艺、兵法,王飞全都对答如流。这下可把花弧高兴坏了,他拍着王飞的肩膀大加赞赏:“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儿子,做梦都要笑醒。”

“非要儿子吗?女儿就不行?”王飞突然变了腔调,赌气把帽子摘了下来。哎哟,花弧这一看,眼前站的不正是自己的丫头木兰嘛。

这下可好,木兰不依不饶,说爹爹偏心,重男轻女喜欢儿子,还说爹娘和姐姐弟弟都没看出来自己是女子,她替爹爹去打仗肯定没问题。花老爹被木兰说得无言以对,他看到木兰这么坚持,就只好什么也不说了。

河水哗啦啦向北流,晚秋的风呼呼地吹着,现在已经有了冬天的气息。木兰和父母姐弟道别了,大家眼泪汪汪,依依不舍。木兰忍着眼泪,骑上马,猛地一挥鞭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木兰和同乡的伙伴们一路奔波,很快来到黄河岸边。浑浊的黄河水咆哮着滚滚向前,木兰看着奔腾的河水,突然觉得增加了许多豪气。

这一路上,木兰结识了好几位战友,他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天,又到做饭的时候了,可那帮男人哪懂这些呢。这不,他们又在喊木兰帮忙了。

“花老弟,快来帮忙。”他们已经被烟熏得头晕脑涨了。

“哦,来了。”木兰赶紧跑过去帮他们烧火做饭。

真奇怪,只见她把木柴一架,轻轻吹几口气,火就着了。

“真有你的啊,花老弟。”另一个战友拍了拍木兰的肩膀夸奖说。

“嘿,你们看花老弟秀气的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女孩子呢。别说生火做饭,说不定连织布缝衣服都会。”又有战友逗笑说。

“会织布缝衣服有什么不好?”木兰瞪着眼睛问,“女孩子又怎么了?你们在外面打仗,身上穿的衣服、鞋子可都是女孩子给你们做的呢。”

这下战友们都没话说了,他们想起了远方的母亲和妻子,她们操持家务也都不容易啊!

战士们在黄河边休息了一夜,又拔营向北走了,路越走越荒凉,天气也越来越冷,离柔然也越来越近了。路上,他们看到荒芜的庄稼地,看到那些衣服破烂、拄着拐杖讨饭的百姓,心里对柔然人充满了仇恨,恨不得马上冲上战场,杀光那些贪婪的人。

战争开始了,木兰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她的英勇很快得到了元帅的赏识,他提木兰做了小头领。木兰把从小学到的用兵布阵之法用到战场上,果然,一连打了好几次胜仗,花木兰的名字响遍了整个军营,就连柔然人也知道了,北魏有一个漂亮的花小将,作战勇敢,熟读兵书,非常有计谋。

北魏人一步步前进,柔然人一步步后退,退出了他们抢占的土地,退回了他们抢走的奴隶。战争一连打了十二年,柔然人终于被打败了。木兰他们可以得胜回朝了!

大军回到京城,元帅大力向太武帝举荐花木兰。太武帝见到年轻英俊的花木兰非常高兴,下旨封花木兰做尚书。

木兰一听就急了,她恳求说:“皇上,木兰已经多年没有守在父母身边尽孝了,现在战乱已平,请皇上恩准木兰的愿望,让臣回家陪伴父母吧。”

太武帝当然不肯失去这员前途无量的猛将,可是花木兰再三恳求,太武帝只好答应了花木兰的请求。

追随花木兰的许多将士也都请求回归乡里,他们拥着花木兰,回到花家庄。花弧一家人听说木兰回来了,早早就到村口迎接,他们见到木兰,都欢喜地流下泪来。

木兰请战友们在厅堂歇息,她回到自己的房间,摘下帽子,梳理柔顺的黑发,重新戴上女孩喜欢的头饰,穿上漂亮的裙子,走出房门,笑眯眯地看着昔日的伙伴。

“这位是花将军的妹妹吗?”战友们都觉得很好奇,这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怎么看这个姑娘都像花将军啊?

“我就是花木兰啊!”木兰调皮地用以前的声音一一喊出战友们的名字。

“啊!”战友们听了全都惊呆了,这明明是花将军的声音,可怎么他变成了女儿身呢?

花弧笑哈哈地向大家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秘密,从此,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传遍了五湖四海。

20、侠尼民间故事

顺治初年,山东莱阳县的一个差役,奉命押送几千两官银去济南,被人暗算在半路的一座尼姑庵里。

差役带了好几个人,银子是用木箱子封好的。他们一路上非常小心,只盼着快点赶到济南,交差了事。

那天晚上,一行人来到一座小镇,找到镇上的一家客店要求投宿一晚。店主人一看他们带着沉重的木箱,便婉言谢绝。众人行走一日,劳累不堪,不想再跑路,就缠着店主不走。店主无奈,对众人说:

“这镇子西北不到一里路,有一座尼姑庵,凡是带行李物品的旅客,都到那里投宿。”

说罢,这家店主又亲自领着差役一伙往尼姑庵去。

就在差役等人刚才和店主谈话的时候,门外有一个用红帕包头的男子,相貌狰狞可怖,一直注视着他们,特别是盯着他们的木箱看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一字不落听完店里众人的谈话,等到大家出门后,也闪身不见了。

店主带着差役一行人到了尼姑庵,自己就回去了。差役进门打量庵内布置,见有三间客厅,坐西朝东,里面有些床铺,被褥叠得齐齐整整,一看就知道是供过路客人住的。

北面是观音大士殿,空无人影。殿旁边有一扇小门,紧紧关着。

差役去敲那扇小门,敲了很长时间,门才慢慢打开。一个不是尼姑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走出来接待众人。差役向她说明来意,老妇人指指三间客厅说:“不妨事,就住在西边的客房吧。”

差役命众人把装银子的木箱搬到客房里。众人草草收拾一下,躺倒就睡,不一会儿就鼾声四声。

差役不敢去睡,留心察看四周动静,发现尼姑庵非常幽静,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那老妇人安排众人住下后,折回小门内,过了很久,又出来,手里拿着用朱红笔写的封条,贴在尼姑庵的大门上。差役目睹她的行踪,心下纳闷,既然留宿客人,大门上贴封条兴许我们是今晚惟一的客人。封条一贴,大概不会再有人来了。差役这么想着,看看木箱,又思谋道,这地方气氛不大对劲,为了以防万一,大家还是小心为妙。

考虑良久,差役返回客厅,挨个叫醒了其他人,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谈了自己的想法,告诫众公差夜里不要睡觉,随时以备不测。

大家把屋内所有的灯烛都点着,照得各个角落通明。然后各人手持刀剑棍棒弓箭等各样兵器,在门口、铺上、银箱旁坐着,边聊天,边坐等天明。明晃晃的灯光把众人的身影投射在窗户上,从外面看去好像些巨人似的。

前半夜,众人还有话说,后半夜,就有点精力不济,不敢打瞌睡,只是相对无语。差役不住地提醒大家,最后亲自坐到门口,侧耳倾听外面有什么异常的响动。

到了三更时分,外面似乎起风了。风把树枝刮得呼呼作响,声音越来越大。突然,又传来砰然一声巨响,好像是尼姑庵的大门被刮开了。这风力真大,客房里的众人猛吃一惊,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纷纷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接着,客房门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敲打着,震动得厉害。一个尖利的声音高声叫着:

“开门,他妈的,快给老子开门!”

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异常凶恶。差役连忙挥手让几个人过来,围在门口,做好架势,只要有人闯进来,就刀枪棍棒齐上阵。

众人虎视眈眈,门却一下子被撞开。差役看清了,来人正是他在客店外扫了一眼但没怎么在意的那个用红帕包头的人,样子比那时更吓人。差役和其他人都不禁一愣。

这个人没拿什么兵器,右手却握着一束燃着的线香。就在屋内的人不知他要干什么,一愣神的当儿,他把线香朝屋里地上一扔,站在门口冷笑起来。

众差人正要拥上前去踩灭线香,身子却不由自主地发软,头重脚轻,跌倒在地。差役心中暗暗叫苦:不好,这是“五步迷魂香”!但他还没说出话来,便在一阵清香之中失去了知觉。

等到天明,被线香熏倒的众人逐渐苏醒过来,仿佛刚从美梦中走出。差役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察看银子在不在。可是,他把屋内扫视了好几遍,也看不到银箱的半点影子。很显然,银子是被那个红帕包头的汉子拿走了。

差役气得直是骂娘,一时没了对策。手下有一个年长的差人提醒他说:既是曾在旅店门口见过那个汉子一面,倒不如跟店主人打听打听那汉子的来历,兴许能得到一点线索。

差役急忙到小镇上的那家旅店找店主人打听。店主听他说完事情经过,告诉差役。

“这个人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经常在这一带街上游荡,凶恶得很,没人敢去惹他。

昨天我让你们到尼姑庵去投宿,就是为了防备这个人。到尼姑庵去投宿的人,一般是不会出事的。我没想到昨晚这家伙也敢在那里动手!”

差役忧心忡忡地说:“这么说,那个汉子是一个大盗了。可我不明白,您说‘他也敢在尼姑庵动手’,这话是什么意思?”

店主微微一笑,说:“你不知道,尼姑庵的尼姑并非寻常的出家人。现在有人把手伸到了她的眼皮底下,她不会不管的,应该快点把这件事告诉她。不过这个尼姑性情古怪,还须我亲自去求她。

于是,店主人又带着差役返回尼姑庵。再次敲门,唤出那位老妇人。老妇人出来,一看店主和差役的神情,就仿佛洞明一切,笑着说:

“二位前来,可是为了昨夜丢失官银的事啊?”

店主、差役忙答:“正是,正是。”

老妇转身进去禀告。差役则在那里称奇,这老妇人什么都知道,那尼姑就更不用说了。

等了不大一会儿,老妇在前,后面跟着一位年轻的尼姑。这个尼姑梳着高高的发髻,身穿锦绣丝绸衣服,脚穿丝质轻软的袜子,浑身透出一股不同凡俗的富贵气。她年纪不过二十岁左右,面色清秀,真是一个绝好的女子。

差役目不转睛盯着尼姑。尼姑在老妇带来的一只蒲团上坐定,扫了差役和店主人一眼,示意他们说话。

店主人跪下来,差役不敢怠慢,也跟着跪下。店主诉说昨夜被盗的事,恳求尼姑作主。差役在一边连连点头附和。

尼姑听了事情的经过,不但不恼,反而笑着说:“这个奴才敢到我这里来耍手腕,是活得不耐烦了。看来,这次我该替你们去除掉这个祸害。”

说罢,尼姑挥挥手。那老妇人会意,进去牵了匹黑驴出来,还带出一把剑。尼姑取剑挂在身上,跨上黑驴,就朝庵外走去。

黑驴载着尼姑径直向南山驰去,疾驰如飞,一眨眼之间就不见了。差役和店主目送尼姑远去,招呼众差人出来,大家围在庵前等候尼姑归来。

这时,小镇上很多闻讯赶来看热闹的百姓聚在庵外,足有近百人。说不清楚他们是来看尼姑为民除害的,还是想一睹尼姑的风姿的。反正,大家有说有笑,给寂静的尼姑庵平添了几分热闹。

过了约一袋烟的工夫,人们远远地看见尼姑赶着驴回来了。驴背上驮着木箱子,尼姑徒步疾走,手里多了一件东西,有人看清那是一个包袱。

尼姑很快就回到了庵前,她脸不红,气不喘,风姿依然照人,那负重的黑驴倒是累得够呛。众人拥上前去,把尼姑围在了当中。

差役和店主赶紧让众差人把木箱卸在地上,然后上前对尼姑施礼。尼姑对差役说:

“来!看看你的木箱子是不是原封未动的啊?”

差役察看了一圈,箱子果然完好无损,连封条也是完完整整。看完,他用感激的目

光望着尼姑。尼姑嫣然一笑,把手里的布包扔在地上,又说:“看看这贼没有杀错吧?”

原来布包里是一颗人头。随着尼姑一扔,人头滚落在地。众人围上来定睛细看,正是那个红帕包头的汉子的脑袋。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众差人更是乐得手舞足蹈。差役和众差人扑通一声跪下向尼姑叩头拜谢。尼姑摆摆手让他们起来,转身离去。

银子失而复得,差役和差人又高高兴兴地上了路。

等到差役及其手下从济南府回来时,他们特意带着一些济南特产到尼姑庵去答谢尼姑。可是,他们发现庵门锁闭,尼姑和老妇人已不知去向。

21、油炸面人民间故事

告借

民国初年,鲁山一带有伙土匪,为首的瓢把子叫马善仁,曾是前清武举人,后来领着一杆子人干了这个行当。为了站稳脚跟,马匪不准部下在当地抢掠,所以手下喽都叫他“马善人”。

方圆百里,马善人一直与众乡亲相安无事。可他不找麻烦,这麻烦事自己找上门来了。这天午后,马善人的手下小五和小六,从山下带来了一个挑担的老头,嚷嚷着要向马善人“借”东西。马善人一听,嗨,这倒奇了怪了,竟然有向土匪借东西的?他让老头落了座,又奉上热茶,问道:“来,你慢慢说,你到底要借啥东西?为什么非要找我借?”

原来,老头姓刘,山下老鸹窝村人,是个挑担子卖油的。村里有个无赖,姓张,老赊他的油,白吃白拿。刘老头上门讨债,先是给骂出来,后来又拳脚相加往外打。前几天,竟在大街上把刘老头的油挑子踹翻了,刘老头一气之下,就要来个“油炸面人”。

“油炸面人”是本地一个古老风俗,比如这刘老头和张无赖有仇,刘老头可以向一百户人家“借”油和面,用借来的面捏成“面人”,也就是张无赖的替身,在夜深人静时悄悄放到借来的油里炸,冥冥之中张无赖就会浑身起泡,难受而死。

说来也怪,这老鸹窝村有三百多户,刘老头借了九十九户人家后,走遍全村,就再也没人借给他了。也就是说,他凑不满一百户,就不能“油炸面人”向张无赖复仇,于是他不得不向土匪“告借”,以凑满一百户人头。

马善人听到这里,站了起来,和颜悦色地说:“我老马很感念你这份情义,把我这土匪也当成了一户自己的乡亲。油和面我可以借给你,不过,刚才我琢磨出点事来,你可有耐心听我把话说完?”

马善人点了一袋烟,又给刘老头续上茶水,不紧不慢地说道:“你好生想想,这‘油炸面人’自古就有,你可听说有谁把这事办成的吗?没有吧。这借油借面,其实借的是人心,前九十九户人家痛痛快快地给你,是同情你,你借的是一份善心,可到了第一百户,你再借,那就是你真想‘炸人’了,这时,心里可就有‘恶’的味道了,为什么你再也借不到油和面,是因为没人敢把‘恶’借给你!甭说你借遍全村,就是你借遍十里八乡,怕是也没人敢借给你的!老哥,你掂量掂量,这‘下油锅’可是地狱里才有的刑罚啊……”

马善人一番话,把刘老头说得如梦初醒一般,半晌无言。

修庙

马善人挥挥手,命小五和小六去拿一撮面、半两油来。不大一会儿,两人拿来了,放在了桌上。马善人说:“你听了我这么些话,要是还想借,就把这油面拿去。我也认为那无赖该死,我敢把这第一百份油面给你,还因为我是个土匪!”

半两油,一撮面,就摆在马善人和刘老头之间的桌面上,刘老头一直没有伸手,两人就这么僵住了。

刘老头喝掉了一壶水,马善人抽了两袋烟,突然,马善人笑了,说道:“看来,这事咱俩是决断不下来了,咱来请请神明如何?”马善人吩咐小五、小六把油和面供在了关公的神案上,说:“刘老哥,我来给关老爷上炷香,你留神关老爷一直眯着的双眼,我上完香,你如果看到关老爷的眼睁开了,这油和面你就拿走;如果不睁,你就别拿,这就叫‘关公不睁眼,睁眼必杀人’,你看这样行不?”

刘老头说“好”,马善人上前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开始给关老爷上香。三支香刚举到香炉边上,却从中间“叭”地断了!

几个人神色变了,马善人叹了口气,说:“看来,关老爷也不想管咱这闲杂事……”马善人让刘老头先在他这住下,好好合计合计,啥时候想明白了再走。

就这样,刘老头好吃好喝,一直在山头上住了三天。到第四天,刘老头说想明白了,啥也不借了,这就要走,马善人又把刘老头拦下了,说:“老哥呀,你的事完了,可我的事又来啦!”那天给关老爷上香,香无意中断了,马善人心里就琢磨开了:我这平生不修善果,整天杀人放火,关老爷是不是在提醒我什么?土匪拜的是关帝爷,上个月,马善人带着几个人从老鸹窝经过,看到村里有个关帝庙,已是年久失修。现在香断了,他就寻思:关老爷是不是要他给修修这庙啊?

马善人把这事和刘老头说了,然后拿出许多大洋,对刘老头说:“你拿了这些钱,我再让小五和小六下山帮你,你找些匠人,把那关帝庙好好修修。作恶不如行善,就请你帮我把这事办好吧!”

刘老头满口答应,下了山,就请了工匠,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老鸹窝村的百姓们也纷纷赶来凑份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还没等庙修好呢,一些善男信女、老头老太也来瞎掺和,忙不迭在庙外烧香烧纸、下跪磕头,一时间这关帝庙前和赶大集一样热闹……

炸人

个把月后,关帝庙修好了,小五、小六回来复命,还带回来好多东西,都是老百姓们凑份子修庙时剩下的,有米有面,有菜有肉,有的是半瓶子香油,有的是半袋子豆子,满满当当地在大堂里摆满了。

吃过晚饭,马善人拨拉着半袋子面和半罐子豆油,对小五、小六说道:“你俩说,这面和油算不算一百户人家凑的?”两人回答:“算!”马善人又问:“你们说这‘油炸面人’灵验吗?要不咱来试试?”小五、小六先是面面相觑,随即眼神开始发亮,两人跑去找来一口铁锅,就在大堂里烧火热起了油。

马善人捏好了一个面人,说道:“咱先说好,咱这可不是炸谁,咱这是替关老爷炸的,当年谁祸害过关老爷,就算炸谁吧,反正那些人也早死了!”

马善人捏着小面人的腿,把它丢到了油锅里……

说来也巧,当天夜里发生了一件事:老鸹窝村的张无赖知道了刘老头借油借面的事,心里也惴惴不安,可后来得知刘老头没有把油面借齐,倒领人修起了关帝庙,不觉又气又恼。庙修好后的这天晚上,张无赖在家里喝闷酒,老婆劝他:“咱还是把钱还了刘老头吧,再也不能做亏心事了。”张无赖哪里肯听,摁着老婆打了一顿,借着一股子邪劲气冲冲地出去了。不是有九十九家帮刘老头凑了油和面吗?不是都帮着刘老头修庙吗?他张无赖就是要去做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把大家伙的气焰全打下去!

张无赖来到关帝庙里,爬到了关公神像上,他要在关公的头顶上拉一泡屎!当他踩着关公的双肩,褪下裤子时,脚下一滑,整个人一屁股跌了下去,顿时,一声惨叫……

张无赖死得很难看,刘老头和乡亲们赶到庙里,看了眼前的情景,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消息传到了马善人那儿,他十分惊骇,自己炸人,竟把张无赖炸了?他和小五、小六“扑通”一下就跪倒在关老爷神像前,磕头如捣蒜。

其实,“油炸面人”哪有这么神奇,马善人的“炸人”和张无赖的死,无非是凑巧罢了。不过,从这以后,当地倒是流传开了一句话:“谁要敢爬到关老爷头上去拉屎,那他真就是找死了!”

22、时迁火烧寿张县衙民间故事

这一天正巧是大年三十,时迁准备上梁山入伙,来寿张县城。此时他又渴又饿,在南北大街上,从北向南走着。走着走着,忽听街对过一个大户家里发码子。啥叫发码子呢?就是送神上天,放炮,喝酒辞日迎新。时迁想:我得听听他们说些什么?人家摆上供,祷告开啦:"财神爷爷,求求您老人家,今年能让俺多卖几口棺材,多挣俩钱,好给您老人家上供、换袍。"时迁听后小声骂:"真他娘的缺德,祷告多死人,多卖棺材好发财!"气嘟嘟又往前走去。走着走着,过了两个街口,往西一拐,走了一段路,又听见一家人,有个说:"老天爷保佑着,明春上多生灾病,我好多卖药,多挣钱,好给你老人家多上供、挂袍、放鞭炮!"时迁一听,气得小声骂:"***的,为钱忘义。梁山最讲义气,这些小子想发财,我非给你们捣捣蛋,送个'吉祥'信不中!"他拍了拍身上的土,把腰带扎了又扎,系了又系。"嘭、嘭、嘭"拍了三下药铺的大门。

里边问:"谁呀?"

"我!"时迁边答应,边想咋着说。门开开了。

"唉!咋不大认识你?"药店掌柜的开开门先是一愣,然后问道。

"这些年没在家。我是南边棺材铺的。""噢!崔掌柜家的?"

"是啊。我在河北待十多年,崔掌柜是俺哥!别提啦,我三十晚上刚到家,俺老太太病得望死不望活,我哥哥在跟前候着,不敢离窝,我哥说:'你快到北边药铺请先生。'我忘了问你贵姓啦?"

"好说,免贵姓王!"

"王掌柜,大年三十打扰你……"

"应该,应该!来,半夜多啦,没外人,先喝壶酒再说。"他俩喝了壶酒,又吃了两碗水饺。时迁十分满意,忙说:"王掌柜,咱不外,我可要先走一步了,还得给俺姑送个信。她在南边,离这四里多地。老人病得恁狠,不给俺姑说声不好!"

"那得,这样的亲戚,不说可不中!""劳驾先生,你能不能自己过去……""我路熟,准备准备,略停便去。""那好吧,拜托了!拜托了!"时迁说后出了药铺,直往棺材铺奔去,心想:"也给你个老小子送送信。"他施展开夜行术,一溜小跑,霎时到了棺材铺门外。站到门前,定定神,想好了要说的话。"嗵、嗵、嗵"一连拍了三下门。"谁呀?"

"我,北边药铺里的。"答应着,门就开了。"是王掌柜家里的吗?""对、对、对,王掌柜是我哥。"

"我咋不认识你?"

"我从小就住在河北,在河北一待待了二十年。这不,年三十,紧赶慢赶,总算赶到了家。真巧,大年三十,老太太眼看病危不行啦,俺哥哥让我先过来打打招呼,有没有喜棺,好寿衣,万一老太太不行了,怕措手不及。"

"噢!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啊!那行,咱这里货全,十朵花呀,十二段了,八仙了,十三太保,六寸的大杨木,四、五、六、三、四、五了,啥都有。愿要啥样的,咱有啥样的!"

"俺哥哥说,待会儿他来看。""好,大年三十了,先喝酒!"

说着筛了壶酒。"再吃点,大年五更,刚下出的扁食。"时迁又喝了几盅,吃了两碗。"不行,老太太病得太重,撑不到天明。这样吧,一会儿俺哥哥还要来,让他看看,相中哪就要哪,我还得到俺姑那里先送个信。""那中,王掌柜来了,俺再商量。"时迁急急忙忙走出了棺材铺。走不远,他就躲在一边想看看热闹。一会,药铺掌柜的果然来了。崔掌柜一见,你说那个热情劲啊,就不用说了。"王掌柜的过年好啊?""崔掌柜的年过得好!过得好!拜拜财神,咱们一样。"说着端来了糖开水,"吃!喝!"时迁在外偷着笑,看看你们两个杂种咋着吵骂,我听听再走。药铺的先生说:"刚吃饱喝足,不用客气。先看看要紧。"他的意思是先看病,棺材铺的掌柜的认为先看看棺材,随即提过灯笼,交给伙计,让他在前引路,走到仓库里,指着说:"这是八仙;这是十朵花;这是十二圆花;这是四、五、六;这是五凤楼;这是垛板子;这是十三太保。"一样一样的喜棺,好像都能给药铺掌柜似的。药铺掌柜鼻子里"哼"了一声。

"怎么,这样的你还相不中?"

"我不是看这,我是来给您老太太看病的!""你大年五更咋胡说八道,谁叫你看病?""刚才,不是你叫你弟弟请我吗?他说你老太太病得快死了!"

"我没弟弟,谁喊你?刚才你弟弟倒是来看棺材,说你老太太快不行了,让我等你来定。"

"你老太太才快死哩!"

"你放屁!"越吵声越高。"你放屁!你娘要死!""放屁!你娘要死!……"

时迁听着听着,乐滋滋地离开了这里,心里说:"让你两个老小子年下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