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范文 > 正文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2 02:23 来源:学河网 点击: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1、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感受音乐情绪及节奏,通过音乐律动及歌曲聆听感受体会

image.png

劳动辛苦,引导学生要珍惜粮食、乐于劳动。

2、能够用轻快又活泼的情绪,朝气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并能通过音乐实践创造活动,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为歌曲伴奏。

3、认识十六分音符,能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十六分音符的特点,并能准确掌握。

教学重点:

1、能用朝气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

2、认识并能掌握十六分音符

教学难点:

1、准确地用欢快的歌声演唱歌曲

2、歌曲伴奏的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小乐器(双响筒、碰铃、串铃、三角铁)、十六音符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课前律动《郊游》

2、引出音乐小精灵(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今天的音乐上,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嘛?

她就是音乐小精灵,看,她跟我们小朋友打招呼了!

小精灵: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可爱的音乐小精灵。在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件礼物,瞧,就是这只漂亮的小篮子。希望你们能在这节音乐课上收获到许多有趣而有用的音乐知识。你们能做到吗?

二、聆听《拾稻穗的小姑娘》

过渡:小朋友们回答的真是有精神。音乐的世界真美妙,接下来,我就请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吧!

1、观看图片展示丰收的田野。观后回答:音乐小精灵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呀?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呀?。

2、初听歌曲,边听边要求:在美妙的歌声中,音乐小精灵邀请大家一起随音乐轻轻摇动你的身体。老师会跟大家一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好的歌曲。从歌曲中,这位拾稻穗的小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师介绍拾稻穗。从而引导学生要珍惜粮食。

4、再听歌曲,并随师简单的歌曲律动,感受歌曲节奏及情绪。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提起我们的小篮子,一起走进田野,参加拾稻穗的活动吧。请你带上轻快的步伐,轻松的心情,跟我一起来!

三、学唱《采山》

过渡:听《采山》的伴奏音乐,

师:小朋友们,快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音乐小精灵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呢?

图片出示:森林

1、认识十六分音符

师:在这神秘的大森林中,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要把这些好吃的好玩的装进你们的小篮子吗?

师:那么你们就得去听听音乐小精灵送我们的神秘声音。

A、 用钢琴弹奏一个短而快的音,请生听这神秘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引导生回答出这个音短而快的特点。

B、 师敲奏示范十六分音符,生用短而快的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试奏

C、 师:十六分音符,是个特别团结的好孩子,他经常有许多好伙伴。比如说:两个十六分音符在一起组成了请生试着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敲击双响筒表示。

比如:四个十六分音符小伙伴在一起玩,就组成了请生试着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敲击双响筒表示。

2、难点十六分音符解决

师:我们的音乐小精灵,要在十六分音符上加上他的小魔语了。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它念准确,唱准确。

A、采呀采蘑 菇采呀采木耳

B、花呀花满 篮果呀果满篮

C、 加旋律后的十六分音符演唱 | 采 呀 采 蘑菇采 呀 采 木 耳

花 呀 花 满篮果 呀 果 满 篮

过渡:小朋友们把音乐小精灵的魔语学的太好了,音乐小精灵非常喜欢大家,接下来,他要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

3、初听歌曲

设问:音乐小精灵的歌声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4、复听歌曲,请生随音乐有节奏的拍手感受歌曲情绪与节奏。

师:音乐小精灵的歌声这样美妙,她希望大家用热情的掌声为她加油,并化作轻轻的有节奏的伴奏。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好。

5、练唱歌曲,解决难点。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小精灵非常高兴,她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唱她的歌曲。你们能完成地比她好吗?

A、干脆而轻快的声音

B、从山顶往山下走去——从高音到低音。 高而轻的声音。提示:做梦又回到山顶上。不要吵醒他的美梦。

6、完整地随琴练唱歌曲。

7、完整的随音乐范唱演唱歌曲,生在心里默唱歌曲。

师:快乐的小精灵又开始歌唱了,她请大家一起来演唱歌曲。比一比谁的歌声更美!

唱后引导说一说小精灵的歌声与自己歌声的区别,找出不足之处。

8、完整的随琴演唱歌曲。演唱之前提示:坐姿、声音状态、心情等。 师:许多同学都对我们的演唱提了意见,大家都有一双灵敏的音乐小耳朵,那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歌曲。

9、师与生合作接唱歌曲。

师:小精灵的歌太好听了,我也忍不住想唱了,我能加入你们吗?

10、完整的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练习的不错,很多同学学习的非常认真,歌声也特别好听。那么就让我们随着好听的音乐,一起把歌曲演唱一遍吧!

11、介绍小乐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伴奏。请个别几个小朋友上台演奏小乐器,其他生演唱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咱们给它来点伴奏吧。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小乐器。

大致指导乐器的伴奏方式。

四、课堂小结

1、音乐小精灵:在送给大家的小篮子你收获了哪些有用的有趣的音乐知识?。

2、出示音乐小精灵:小朋友们,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音乐小精灵要跟我们说再见了

2、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感受音乐情绪及节奏,通过音乐律动及歌曲聆听感受体会劳动辛苦,引导学生要珍惜粮食、乐于劳动。

2、能够用轻快又活泼的情绪,朝气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并能通过音乐实践创造活动,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为歌曲伴奏。

3、认识十六分音符,能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十六分音符的特点,并能准确掌握。

教学重点:

1、能用朝气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

2、认识并能掌握十六分音符

教学难点:

1、准确地用欢快的歌声演唱歌曲

2、歌曲伴奏的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小乐器(双响筒、碰铃、串铃、三角铁)、十六音符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课前律动《郊游》

2、引出音乐小精灵(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今天的音乐上,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嘛?

她就是音乐小精灵,看,她跟我们小朋友打招呼了!

小精灵: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可爱的音乐小精灵。在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件礼物,瞧,就是这只漂亮的小篮子。希望你们能在这节音乐课上收获到许多有趣而有用的音乐知识。你们能做到吗?

二、聆听《拾稻穗的小姑娘》

过渡:小朋友们回答的真是有精神。音乐的世界真美妙,接下来,我就请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吧!

1、观看图片展示丰收的田野。观后回答:音乐小精灵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呀?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呀?。

2、初听歌曲,边听边要求:在美妙的`歌声中,音乐小精灵邀请大家一起随音乐轻轻摇动你的身体。老师会跟大家一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好的歌曲。从歌曲中,这位拾稻穗的小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师介绍拾稻穗。从而引导学生要珍惜粮食。

4、再听歌曲,并随师简单的歌曲律动,感受歌曲节奏及情绪。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提起我们的小篮子,一起走进田野,参加拾稻穗的活动吧。请你带上轻快的步伐,轻松的心情,跟我一起来!

三、学唱《采山》

过渡:听《采山》的伴奏音乐,

师:小朋友们,快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音乐小精灵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呢?

图片出示:森林

1、认识十六分音符

师:在这神秘的大森林中,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要把这些好吃的好玩的装进你们的小篮子吗?

师:那么你们就得去听听音乐小精灵送我们的神秘声音。

A、 用钢琴弹奏一个短而快的音,请生听这神秘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引导生回答出这个音短而快的特点。

B、 师敲奏示范十六分音符,生用短而快的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试奏

C、 师:十六分音符,是个特别团结的好孩子,他经常有许多好伙伴。比如说:两个十六分音符在一起组成了请生试着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敲击双响筒表示。

比如:四个十六分音符小伙伴在一起玩,就组成了请生试着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敲击双响筒表示。

2、难点十六分音符解决

师:我们的音乐小精灵,要在十六分音符上加上他的小魔语了。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它念准确,唱准确。

A、采呀采蘑 菇采呀采木耳

B、花呀花满 篮果呀果满篮

C、 加旋律后的十六分音符演唱 | 采 呀 采 蘑菇采 呀 采 木 耳

花 呀 花 满篮果 呀 果 满 篮

过渡:小朋友们把音乐小精灵的魔语学的太好了,音乐小精灵非常喜欢大家,接下来,他要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

3、初听歌曲

设问:音乐小精灵的歌声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4、复听歌曲,请生随音乐有节奏的拍手感受歌曲情绪与节奏。

师:音乐小精灵的歌声这样美妙,她希望大家用热情的掌声为她加油,并化作轻轻的有节奏的伴奏。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好。

5、练唱歌曲,解决难点。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小精灵非常高兴,她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唱她的歌曲。你们能完成地比她好吗?

A、干脆而轻快的声音

B、从山顶往山下走去——从高音到低音。 高而轻的声音。提示:做梦又回到山顶上。不要吵醒他的美梦。

6、完整地随琴练唱歌曲。

7、完整的随音乐范唱演唱歌曲,生在心里默唱歌曲。

师:快乐的小精灵又开始歌唱了,她请大家一起来演唱歌曲。比一比谁的歌声更美!

唱后引导说一说小精灵的歌声与自己歌声的区别,找出不足之处。

8、完整的随琴演唱歌曲。演唱之前提示:坐姿、声音状态、心情等。 师:许多同学都对我们的演唱提了意见,大家都有一双灵敏的音乐小耳朵,那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歌曲。

9、师与生合作接唱歌曲。

师:小精灵的歌太好听了,我也忍不住想唱了,我能加入你们吗?

10、完整的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练习的不错,很多同学学习的非常认真,歌声也特别好听。那么就让我们随着好听的音乐,一起把歌曲演唱一遍吧!

11、介绍小乐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伴奏。请个别几个小朋友上台演奏小乐器,其他生演唱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咱们给它来点伴奏吧。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小乐器。

大致指导乐器的伴奏方式。

四、课堂小结

1、音乐小精灵:在送给大家的小篮子你收获了哪些有用的有趣的音乐知识?。

2、出示音乐小精灵:小朋友们,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音乐小精灵要跟我们说再见了

3、《在山的那边》优质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文导入: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1、教师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2、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老师一定要作示肥读,不要害怕普通话不标准,关键要给学生一种语文感觉。

4、音乐课《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云》

授课时间:14周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能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2、在演唱歌曲《郊游》、《云》、《旅行之歌》时能较准确地表现出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等节拍的特点。能背唱歌曲《云》,能较流利地用唱名分句模唱该曲的歌谱。

3、通过欣赏,体验多种情绪,感受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复习歌曲《郊游》

四、导入新课

五、新授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意境,说一说《云》和《郊游》不同的感受

(《云》的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亲切动人,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描绘出一幅由蓝天、白云、春雨、田野构成的美丽图画。)

2、完整聆听范唱,边听边跟老师做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跟琴轻声哼唱歌词

4、齐唱

要求:根据歌曲的情绪,演唱歌曲时声音不要太高,音与音之间要连贯,引导学生用自然、柔和、亲切的歌声表现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5、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6、分小组创编各式表现云的动作

7、和学生共同讨论有关云的科学知识

8、模唱歌谱

六、欣赏《快乐的小熊猫》

1、欣赏,讲故事

2、欣赏,启发学生感知乐曲所描绘的不同音乐内容

3、画一画小熊猫憨厚的形象

七、小结

5、音乐课《云》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框架和实施方案

认识和发现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是孩子们最热衷做的事情。从小注重培养孩子们用一颗热爱音乐的心去热爱大自然,是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歌曲《云》,就是要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美,把大自然的美融入到美妙的歌曲中去,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及对大自然细心的观察能力。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律动《海》,把孩子们带入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

②通过体验云的不同情绪“喜、怒、哀、乐”,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力和演唱情绪。

③围绕“晴空下的云、狂风下的云”有感情地演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表演歌曲。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孩子们熟悉的情绪“喜怒哀乐”把“云”拟人化,从而培养孩子们较强的歌曲情感表现力,引导孩子们融入歌曲的意境中去,并通过音乐游戏来达到学唱、表演歌曲的目的。

3、课前准备

①布置音乐教室:椅子呈半圆依次排开,留出中间足够的空间可进行表演。

②准备好“云”课件。

③教具准备:白纸、钢琴。

4、教学设计思路:

本堂课以“海”的复习律动拉开本课序幕,很快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大自然的课堂中。通过与老师一起体验云在不同自然现象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喜、怒、哀、乐”(为了让孩子们更直接地感受,老师把云拟人化),让孩子们在情感上更好地表现歌曲:通过让小朋友们扮演晴空中的云、狂风下的云等情节性的表演,引导孩子们进行相应的歌曲情感体验;通过用白纸“创造”孩子们心中不同的云,充分发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与其他孩子合作的纽带。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学得快,也记得快。

5、教学活动课堂

(1)律动:《海》

师:“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去了海边,大海美吗?我们把美丽的大海表演给今天来听课的老师们,好吗?” (媒体播放《海》,全班孩子一起律动)

(2)导入:“大海真美啊!有太阳,有月亮,有浪花,还有白云呢。”

①“小朋友你们见过云吗?”(出示蓝天白云图)

②“你们知道云是从哪里来的吗?”(太阳照在地面上,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飞到了天上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③“你们见过什么时候的云呢?”

3、发声练习:

师:“闭上你们的眼睛,现在你们的身体越来越轻,变成了一朵白云飞到了天上,这时候云儿唱起了动听的歌声。”

1=C—D 2/4

① 3 5 i | 6 — 5 | 3 1 5 | 3 — —|

啊……(抒情、优美地弹奏)

“小朋友们也像陈割币一样来唱一唱吧!”

“这是一朵怎么样的云呢?”

② 3 5 i | 6 — 5 | 3 1 5 | 3 — —|

啦……(节奏明快的三拍子弹奏)

“听……小白云跳起了……我们一起来跳跳吧。”

③师:“天空越来越暗,云朵越来越黑,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云肚子里装满了雨,天空快要……”

3 5 i | 6 — 5 | 3 1 5 | 3 — —|

呜……(情绪沉重的立柱式弹奏)

4、教唱歌曲:

(1)导入:“的确,云儿就像我们小朋友刚才用歌声表现出来的一样,在晴空下轻轻地飘呀飘,在宁静的夜晚甜甜地睡在月亮的身边。云儿也像小朋友的心情一样有喜怒哀乐。陈老师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表现得那么出色,也迫不及待地想变成一朵云,一朵晴空下的云。” (范唱《云》)

(2)哼唱旋律:

师:“现在让我们都来做一做晴空下的云,用啊来哼唱一下。”

师:“晴空下的云儿是明朗的。我们再来做做快乐的云,怎么样?一起在阳光下跳跳舞吧。”

(3)歌词接龙:

师:“唱得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做个小游戏吧,请你 学我 这样 念:白云白,蓝天蓝……(放歌曲旋律)

(4)学唱歌曲:

师:“云儿在天空中飘呀飘,小朋友们的.歌声能不能也像云儿一样飘起来你?”

师:“下面,我们和天上的白云一起歌唱吧!”

师:“老师来当云妈妈,小朋友们来当云宝宝。我们一起来表演吧。”

师:“在云妈妈的怀抱里,云宝宝们真高兴啊。(出示阳光下的云图)你们瞧,这些白云也很高兴,它们为什么高兴呢?你们看,这天的天气怎么样啊?在晴朗的日子里云宝宝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所以它们很高兴。我们能不能用歌声来唱一唱云宝宝高兴的心情啊?”

师:“白天的阳光过去了,小朋友们你们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出示月光下的云图)我们的云宝宝该干什么了?云宝宝要睡觉了,我们来学学云妈妈给云宝宝唱唱摇篮曲吧。”

师:“呼……呼……小朋友你们听,什么来了?什么风?狂风来了,(出示乌云图)狂风来了,你们看云宝宝的心情怎么样啊?”

师:“狂风的力气大吗?我们能不能用狂风的‘呼’来唱一唱这首歌?”

师:“好吧,我们接下来让大力士男孩子们用‘呼’唱这首歌,女孩子来做狂风下的云。”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请男孩子做云,女孩子做风。你们喜欢做狂风还是轻风呢?轻风是怎么样的呢?”

5、创编活动:

师:“云儿可调皮啦,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变换着各种不同的图案,像个小小的魔术师。(拿出一张白纸)你们瞧!这是一朵长方形的云,陈老师现在就来做个魔术师,把它变成一朵什么样的云呢? (播放音乐《云》,教师范唱自己准备的《火车云》)小朋友们能不能拿着手中的白纸也来变一变呢?”

6、课堂小结:

师:“真高兴和云宝宝们上了一堂有趣的音乐课,现在请云宝宝们带上你们的云,轻轻地飘出我们的教室!”(播放歌曲《云》)

 二、教学思考:

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的美来源于人的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灵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大多数孩子培养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和体验者,而非音乐专家。所以,一直以来我一直坚定不渝地坚持着。今天当我筋疲力尽地上完这节课的时候,我看到洋溢在孩子们脸上那美丽的“浪花”,我已经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因为我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

6、音乐课《郊游》教学设计

音乐课《郊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课《郊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郊游》使学生喜爱春天,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的三、四、五乐句。

教学方法:

启发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美丽的野外去做什么呢?你们听!

教师范唱《郊游》歌曲。

学生回答去郊游,揭示了歌曲题目。

二、新课讲授——熟悉旋律:

1、学生随着歌曲伴奏音乐做乘车动作去郊游:

请学生用动作模仿出坐交通工具去郊游的样子。

2、PPT出示春天的田野等一些图片,并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春天。进而引出歌曲歌词,让同学们熟悉歌词。

3、学生随着歌曲伴奏音乐用舞蹈动作表示出春天美丽的景色。

4、熟悉了旋律和歌词,教师开始弹奏钢琴教唱。

5、歌曲中三、四、五是难点,学生唱歌时容易出错,因此多次重复,带领同学们反复演唱。

6、播放伴奏,完整地唱歌曲。

7、增加难度,让同学们用手拍桌子,敲打节奏。

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分小组上来表演歌曲,一组唱歌、一组跳舞、一组用打击乐伴奏,之后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最后老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四、小结与作业

请学生一起总结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家把这首歌曲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7、初一男生『球课》教学设计及课时计划-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初一男生『球课》教学设计及课时计划-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兴趣中形成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促进同学间、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对同学热情帮助;对集体善于关心的良好品质。通过小组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交流与协作,从而达到提高机能,发展体能,增进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与对象

1.教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篮球熟悉球性、运球技术。

2.对象:初一男生。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参与、促进协作、熟悉球性、提高篮球运球技能。

2.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教法、手段与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语言激发、表扬鼓励、纠正错误、分组练习等。

2.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推车、体育教学课件等。

3.学法:观摩思考、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互纠互勉等。

五、课的程序与构思

1.常规导入: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集中注意力练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

2.愉悦热身:

(1)在教师或体育委员的带领下,做慢跑和“喊数抱团”游戏。

(2)采用迪斯科音乐带领学生做热身操。

3.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分四小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各小组长的带领下,应用教学课件,确定本小组的复习内容

(1)熟悉球性;

(2)传球。

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同学间的互学、互纠、互帮、互勉,达到共同探究和掌握篮球运动技术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参与与协作。

4.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教学课件,学习篮球的运球技术,逐步掌握篮球的直线运球、曲线运球技术,提高运球的实际运用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5.展现与评价:全班集中,小组推荐1~2位同学参加全班运球技术的`大比武──评选“每日之星”。通过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由此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勉励的目的。

6.恢复身心: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愉快的放松动作──“托起心中的太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六、预计运动负荷

安静心率:80次/分、最高心率:150~170次/分、平均心率:130~140次/分、练习密度:约50%。

七、场地器材

球场,多媒体手推车,篮球等。

8、初二年级体育和健康课《集体舞》教学设计-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初二年级体育和健康课《集体舞》教学设计-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一、构思

全课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主动性和立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提高主动参与精神、求知欲、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我判断、自我调控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展。

二、教法的选择

本课的主要教材是集体舞,由于内容较单调枯燥,我采用了一材多教的方法。在教学中增设音乐伴奏,变换角度、方位,运用竞赛、学生自编、自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韵体感、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体现了课程的精神:“玩中学、学中练、练中指导、练中提高”。

三、课程资源开发

在教材的`搭配上,准备部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自编舞蹈操。分组活动中安排打布袋、舞蹈表演、羽毛球、篮球、足球、土保龄球、橄榄球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组织简单,器材可以自己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放松活动中配上音乐集体跳“兔子舞”,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学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学、练为主,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生能尽情发挥,充分活动,培养了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

课时安排: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

1.复习集体舞中青少年十六步基本动作。

2.学习集体舞中青少年十六步的队形变换。

3.自选项目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青少年十六步的动作要点,通过练习有70%以上的学生基本完成十六步的队形变换。激发学生舞蹈兴趣,主动参与。

2.在合作与交流中积极探究,塑造美好形体,以强健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增强学生的自练意识和创新能力。

9、美术课《设计生活标志》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课《设计生活标志》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

课程内容: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课

课 型:

设计应用

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的构 思、设计要领。

2、过程与方法:

用画或剪贴造型的方法设计班级标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时实践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望。

重 点、难 点:

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标志的创作实际方法。实际的标志识别,见解、美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几种不同的标志设计作品、彩色纸,胶水。

学具准备

彩笔、彩纸、毛线、羽毛、剪刀 、 双面胶 、 胶水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用语言组织教学)

兵兵和妈妈去购物,看见了许多图案,有学生回答这些图案的意思和表达的信息内容。

你们知道课件上的其他图案各代表什么意思吗?(生答)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图案,他们叫做标志,是用来表示一定含义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设计生活标志》。

二、讲新课

出示课题:板书:《设计生活标志》

1、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标志,也认识了许多标志。那么这些标志对我们的行为会起到了么作用?(生答)

师总结:起到指示、引导、说明的作用。

2、同学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出现标志?

(生答)

3、课件:出示一张照片(麦当劳的标志)

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标志?他有什么作用?(生答)

原来标志还能告诉大家,它自己是谁,自己是干什么的。这种作用叫识别。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标志?

生答:(用识别、指示、引导这三个词可以概括)

4、请看老师给你们的资料上的这些标志都表示了什么意思?

(学生看图回答)

三、学习标志的组成:

A、组成:

1、课件:出示各种标志,让学生分辨并分析标志的组成。

请大家互相说一说,这些标志是由那些组成要素构成?(生答)

师总结:标志一般是由图案、文字和色彩三个组成功能要素构成。但多数标志还是以有色的图案为主体构成,文字内容较少,使得图案更显得简洁、大方、明确。

2、你能看懂这些图案的意思吗?这些图案与所传递的信息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周围同学介绍你认识的标志。(学生回答并介绍)

B、色彩:

1、课件:出示禁烟标志。这是什么标志?你能说一说图案上的红色斜杠表示什么意思吗?禁止什么?

(生答:红色斜杠表示禁止,禁止吸烟)

2、出示各种色彩搭配的禁烟标志,哪个色彩更容易看清楚?选用什么颜色才能更醒目?(生答)

3、请学生谈一谈标志设计中如何使用颜色。(生答)

师总结:在各种标志设计中,要求颜色醒目、明确。

在标志中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个代表什么意思?

(生答:红色表示禁止,黄色表示提醒、警告,绿色、蓝色表示允许、提示,比如街口的红绿灯。)教师肯定、表扬学生对标志中的色彩的认识和总结。

C、特点:

1、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家乐福标志的设计特点是什么,能不能发现他特的表现方法?(生答)简洁、大方、明确。

2、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并详细说明家乐福标志设计的`方法和其所具有的、特的法兰西风格特点。

结合学生的总结说明标志的特点:

简洁、大方、明确。

标志在能清楚表达含义的同时,越简洁越好,越醒目越好。

四、学生课堂练习:

1、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一些指示牌和各种活动室,大多数是用文字来表示的,我们能不能用今天刚刚学过的标志知蚀美化各种指示牌、活动室的门牌,以图案的形式表现这些指示牌和活动室。让我们把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吧!(课件出示各个活动室、班级、指示牌图案)(由学生回答)

2、作业要求: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我们的校园设计各种指示标志,要求简洁大方,表达准确。

3、提出设计方法:绘画、剪贴都可以。

4、图案设计步骤:

A、构思;

B、起稿;

C、勾线或剪贴;

D、修改;

E、着色(绘画方法)

七、评价:

1、结合学生创作的标志互相交换观察、交流看法,并讨论自己设计的标志的特点。从色彩的角度进行探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互相猜标志的意思。

2、自评,对同学讲解自己设计标志的思路及含义,课后为自己的班级、小组设计一个标志。

关键词:

讨论、研究。动手设计、制作。

10、美术课《设计生活标志》教学设计

美术课《设计生活标志》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课《设计生活标志》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

课程内容: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课

课 型:

设计应用

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的构 思、设计要领。

2、过程与方法:

用画或剪贴造型的方法设计班级标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时实践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望。

重 点、难 点:

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标志的创作实际方法。实际的标志识别,见解、美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几种不同的标志设计作品、彩色纸,胶水。

学具准备

彩笔、彩纸、毛线、羽毛、剪刀 、 双面胶 、 胶水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用语言组织教学)

兵兵和妈妈去购物,看见了许多图案,有学生回答这些图案的意思和表达的信息内容。

你们知道课件上的其他图案各代表什么意思吗?(生答)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图案,他们叫做标志,是用来表示一定含义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设计生活标志》。

二、讲新课

出示课题:板书:《设计生活标志》

1、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标志,也认识了许多标志。那么这些标志对我们的行为会起到了么作用?(生答)

师总结:起到指示、引导、说明的作用。

2、同学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出现标志?

(生答)

3、课件:出示一张照片(麦当劳的标志)

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标志?他有什么作用?(生答)

原来标志还能告诉大家,它自己是谁,自己是干什么的。这种作用叫识别。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标志?

生答:(用识别、指示、引导这三个词可以概括)

4、请看老师给你们的资料上的这些标志都表示了什么意思?

(学生看图回答)

三、学习标志的组成:

A、组成:

1、课件:出示各种标志,让学生分辨并分析标志的组成。

请大家互相说一说,这些标志是由那些组成要素构成?(生答)

师总结:标志一般是由图案、文字和色彩三个组成功能要素构成。但多数标志还是以有色的图案为主体构成,文字内容较少,使得图案更显得简洁、大方、明确。

2、你能看懂这些图案的意思吗?这些图案与所传递的信息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周围同学介绍你认识的标志。(学生回答并介绍)

B、色彩:

1、课件:出示禁烟标志。这是什么标志?你能说一说图案上的红色斜杠表示什么意思吗?禁止什么?

(生答:红色斜杠表示禁止,禁止吸烟)

2、出示各种色彩搭配的禁烟标志,哪个色彩更容易看清楚?选用什么颜色才能更醒目?(生答)

3、请学生谈一谈标志设计中如何使用颜色。(生答)

师总结:在各种标志设计中,要求颜色醒目、明确。

在标志中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个代表什么意思?

(生答:红色表示禁止,黄色表示提醒、警告,绿色、蓝色表示允许、提示,比如街口的红绿灯。)教师肯定、表扬学生对标志中的色彩的认识和总结。

C、特点:

1、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家乐福标志的设计特点是什么,能不能发现他特的表现方法?(生答)简洁、大方、明确。

2、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并详细说明家乐福标志设计的方法和其所具有的、特的法兰西风格特点。

结合学生的总结说明标志的'特点:

简洁、大方、明确。

标志在能清楚表达含义的同时,越简洁越好,越醒目越好。

四、学生课堂练习:

1、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一些指示牌和各种活动室,大多数是用文字来表示的,我们能不能用今天刚刚学过的标志知蚀美化各种指示牌、活动室的门牌,以图案的形式表现这些指示牌和活动室。让我们把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吧!(课件出示各个活动室、班级、指示牌图案)(由学生回答)

2、作业要求: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我们的校园设计各种指示标志,要求简洁大方,表达准确。

3、提出设计方法:绘画、剪贴都可以。

4、图案设计步骤:

A、构思;

B、起稿;

C、勾线或剪贴;

D、修改;

E、着色(绘画方法)

七、评价:

1、结合学生创作的标志互相交换观察、交流看法,并讨论自己设计的标志的特点。从色彩的角度进行探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互相猜标志的意思。

2、自评,对同学讲解自己设计标志的思路及含义,课后为自己的班级、小组设计一个标志。

关键词:

讨论、研究。动手设计、制作。

11、《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 访 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的青翠( )的溪流( )的瀑布( )的悬崖

( )的身躯( )的白云( )的峡谷( )的纹理(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查字典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12、《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 访 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的青翠( )的溪流( )的瀑布( )的悬崖

( )的身躯( )的白云( )的峡谷( )的纹理(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查字典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13、《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课: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进行一场采松果的比赛。经过激烈的比赛,结果出来了。你想去看一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从屏幕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说一说。

2. 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这几个(大屏幕列出,一共有采了几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松果?在此说明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其实就是求小松鼠比妈妈少几个)。

同学们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会解答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出示: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3.师:我们要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必须知道什

么条件?怎样列算式呢?(25+4)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采几个松果,要用加法计算)究竟应怎样解决25+4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4.组织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要求: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5.指名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叙述。(1.先把4根和5根合并在一起,再把2捆和9根合并在一起一共是29根,2.在计数器上先拨上25,在个位上再拨上4,)(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6.揭示算理: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强调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设计意图:因为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7.课堂小结:一边演示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算法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同学们25+4= 29(个)你会算了,那么 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吗?(为什么25+4= 29(个) 4+25=29(个)也等于29呢?(在此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因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其实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8.讲解完成后出示第二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究竟应怎样解决呢?请各学习小组用小棒和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学生在前面加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9.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

14、《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故事)

教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头,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师:听完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讨论探究。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预设:

生1: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3: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4: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最先列出算式?

生齐:25+4=?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算器等。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生预设: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的。

生2:我用拨计数器的.方法解决的。

生3:我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些种算法。那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算器、口算、摆小棒、列竖 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

(三)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它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 法却是一样的?

学生预设

生: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三、 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出示课件“练一练1”,学生看课件,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有22只小熊,小猴比小熊多6只,由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

怎么列式计算?

学生立完成后,小组集体订正,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出示课件“练一练2”.

问;图中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了大恐龙和小恐龙的身长,就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求“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或小恐龙比大恐龙短多少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学生做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爬杆比赛.

31+6=

46-4=

66-5=

33-3=

3+=

53+6=

82+5=

25+3=

67-2=

69-3=

5+=

79-7=

同桌的两人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

学生立做,教师巡视,及时纠错

4、发现规律,提高速度.

填一填,看你能发现什么.

(1)42+3=□ (2) 62+5=□ (3) 7+40=□

3+42=□ 5+62=□ 40+7=□

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再观察,或先观察再计算,说一说发现什么,怎样能很快地填出得数.

试着给同桌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很开心吧!当然,开心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知识,

有很多收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数学课堂因有你们会

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加减

25+4=29(个) 25-4=21(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15、《采松果》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后,初步认识、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本课时利用“采松果”童话情趣,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设计练习1、2题,目的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第3题和游戏活动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第4题的计算探索,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 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 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本节课主题图)、游戏棒、计数器、有算式的萝卜卡片若干个、小兔头饰若干。

学具准备: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 探索计算方法:

(1) 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师:我们一起结局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  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 怎样计算25+4和25  4,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学具)。

(3) 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 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23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 试一试:(课本23页第3题),立解答,同桌交流。

4、 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 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 13+5= 7+40= 62+6=

5+24= 5+13= 40+7= 6+62=

(1) 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 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 口算:

15+3= 27  4= 38  7= 22+6=

2、 比大小:

28 20+6 32+7 7+32 46  4 40+6

13+6 20 19 26  6 63 68 - 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16、《采松果》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一(11)班

授课内容: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采松果》

教学用具: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2、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松鼠卡片)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师: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特别的开心,因为松鼠妈妈带小松鼠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讲解一下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谁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问题一: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个松果?

问题二: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问题三: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个松果?

请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9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问学生4根小棒是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

拨计数器解决问题,4个珠子是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个位上,为什么?

(总结应该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4、出示数学卡片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

5、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请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问学生是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

拨计数器解决问题,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

(总结应给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6、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请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学生这个问题的算式和上个问题的算式一样,算法也是一样。)

7、小游戏(我出几你出几,它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书本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采松果

25+4=2925-4=21

5+4=95-4=21

20+9=2920+1=21

17、《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诗句。是啊,分离让人思念、忧伤。 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活动2【讲授】介绍文学常识

介绍文学常识

PPT展示:古诗十九首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古诗”的原意逝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活动3【活动】朗读,初步感知

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PPT展示,疏通字词。

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兰草。 泽:湿润的洼地。

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终生。

3、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4、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接下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课上检查。

活动4【活动】品读鉴赏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背全诗。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板书)

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板书)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恢的采莲背景上,写自思念(板书)爱人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板书)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伤(板书)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回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活动5【活动】研读探究问题

五、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问题2.以花草赠亲朋逝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逝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

问题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板书)

问题4.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爱人之间因分离而思念忧伤的思想感情。

活动6【练习】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元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活动7【讲授】总结

六、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

活动8【作业】课堂课下作业

七、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八、作业

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背诵并默写全诗两遍。

活动9【活动】反思及板书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解读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如:看标题,抓题眼。看作者,学会知人论世。看注释,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缘景明情。把握“情感关键字”。 了解诗歌主旨类型。分析表达技巧。并用这些方法自己赏析一首诗歌。

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 兰泽 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18、《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二篇,它出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对于《诗经》的四言,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诗歌的音韵、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此诗,对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演变是有帮助的,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可在课前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新课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逝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元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