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教案15篇
生物教学教案15篇
生物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学教案1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而且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观察、操作、探究、研讨、交互学习等融合一起,紧密联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认识过程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下面就结合自身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案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并简单介绍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和不足,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和多媒体技术整合,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的优势:
(1)图文声像并举,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能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其合理的利用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课的教学中,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通过图片和录像适当地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使枯燥的描述和数字转化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生物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其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2)变枯燥抽象为形象直观。直观性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例如在学习在学习“DNA”分子结构也可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DNA”分子结构的立体模型的图像,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从而将微观领域的世界宏观化,给同学们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得以解决。
(3)化静为动、促进理解。教材中的照片、图像、挂图,以及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往往缺乏动态变化,而许多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往往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仅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挂图和模型等难以理解。如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对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学生难接收,特别是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半传递,而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其次,在上血液循环时,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学生一目了然;再次,讲述人的生殖过程时,展示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动态课件。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4)省时高效,增加容量。多媒体技术运用了视、听并用的感觉机制,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虽然课下教师的工作量大了,但是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却大大增加了。
毫无质疑,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其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具体表现在:
(1)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有些课件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但是视频、图片过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有时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所以,喧宾夺主的声色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注意力,也会削弱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信息容量大、呈现速度快,无法让学生完整地做笔记。多媒体向播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较短,学生很难作笔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课件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
(3)淡化了师生情感交流。其实在黑板上讲解、板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思想与灵感相互碰撞的过程。而多媒体授课时,若教师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这就容易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
多媒体教学迅速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是生物新课改的要求,是以往传统的生物教学中的一次新的改革。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教师们要灵活的应用、深入的研究、适时、恰当的设计课件的思想和意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应用好多媒体,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正确认识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盲目的滥用多媒体教学,更不能套用别人现成的课件。要科学地选择多媒体辅助工具教学,一方面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点为生物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其缺点给生物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生物教学教案2
伴性遗传(第一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1、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讲述
六、教具: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问题1: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要很好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学习探究“伴性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性别决定
通过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型推进: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2)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介绍:XY这对同源染色体结构;无性染色体:
玉米和蜜蜂)
(3)性别决定类型
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
(举例:所有哺乳动物,某些种类的两栖类,鱼类、很多种类的昆虫,果蝇)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鸟类、蛾蝶类)
注意:性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与常染色体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佝偻病等(初步理解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讨论1)2、色盲的遗传:
(1)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学生阅读故事;
总结: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患者不能分辨同样亮度和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
(2)学生分析家系图谱,思考课本34讨论1和2;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一代中的一号把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几号?
一代中的一号是否将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二号?
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还是Y染色体上?
为什么二代三号和五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
师: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那么:既然在X上,女性有两个X,会不会得病机会更多呢?男性的Y上没有b,那么说不定男性得病的该少啊?
我们分析一下: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3)色盲遗传的几种情况(课件展示6种婚配方式)
例1:P:XBXB(女性正常)×XbY(男性色盲)
配子XBXbY
F1XBXbXBY
表现性: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比例: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
例2:P:XBXb×XBY
配子XBXbXBY
F2XBXBXBYXBXbXbY
表现性:
比例: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学生练习: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女患父必患)
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婚配遗传图解(母患子必患)
批改学生的书写情况,之后以课件形式展示结果,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特点。
(4)遗传途径:组合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解释隔代交叉遗传
3、伴性遗传的研究应用
举例:遗传病的预测,为优生服务;指导生产实践
八、总结、习题巩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1、常染色体
2、性染色体
3、性别决定的方式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性的概念
2、人类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7%,女:0.5%
(2)隔代交叉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
外孙子)
3、研究应用
生物教学教案3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旨在改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旨在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巨大的空间,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力求实现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现标准、教科书、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
1.通过分解标准和探明学情制定表现性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国家对相关年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水平的期望,但内容标准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因其在教学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是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出建议以及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基石。本节课运用“一对多” 的拆解法分解课程标准。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与价值观念。
本教学设计将依据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与格兰伦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维课程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路径、发展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最终形成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关键。
2.基于教学目标开展符合逻辑条件的目标导引教学
“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是将课堂教学引向优质高效的关键途径和逻辑条件 。本教学设计将实施“目标导引教学”:基于教学目标统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过程;基于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支架,发展学科思维;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及时调适学习过程,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由吴相钰和刘恩山主编的必修3《稳态与环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8月),教学内容属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中的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该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接种。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规定教学时数为2课时。本学习内容的特点是:
(1)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
(2)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且有诸多未探明事项。免疫知识难度大,目前在学理上对免疫机制还并不完全清楚,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如淋巴细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识,如建构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的方法;图式知识,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概念性知识,如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识,如学习免疫知识的知识线索。如此众多类型的知识一齐涌现,是难得一见的。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各种免疫概念(过程)、免疫细胞、免疫物质交织在一起,使本学习内容头绪繁多,要将这些知识结构化,难度是比较大的。四是生理过程抽象。不论是细胞识别,还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涉及了微观环境的多种物质变化及多种变化途径,加上课本静态的呈现方式,对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学科思想方法丰富。本教学内容涉及了系统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模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稳态的思想,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学习本教学内容的灵魂,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本学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必修1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的种类与功能)、细胞质(溶酶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坏死与凋亡;与必修2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必修3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功能异常。除免疫功能异常外,其它都是前备性知识。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教材2课时的教学任务分配如下,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细胞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第2课时学习内容为淋巴细胞的起源、免疫接种等其它内容。这种安排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1课时教学内容的。
三、学情分析
依据教材分析、教师经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情展开调查研究。以此明晰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指向、学习难点、学习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化教学流程的基础。
本次对学情的了解,主要采用访谈法。访谈对象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前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预习。访谈的几个问题及探明的学情如下:
问题1: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就是消灭病原体,经历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阶段。
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就是识别病原体,并消灭它们。
③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先产生淋巴细胞,通过先进行细胞免疫后进行体液免疫消灭病原体。
……
可见,学生认为特异性免疫过程就是消灭病原体的过程。从广义上说,这也不错,但学生无法说出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是先识别后清除,这说明学生不清楚特异性免疫的机制。认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两个阶段,更是错误的认识,或者说,对特异性免疫的途径不清楚。
问题2: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病原体的物质是什么?免疫细胞的识别能消灭病原体吗?若病原体有数百万种,则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也有数百万种吗?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是用MHC来识别病原体的。
②巨噬细胞用MHC识别,T细胞和B细胞有受体和抗体识别。
③识别能消灭病原体。
④识别不能消灭抗原。
⑤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可能有多种,也可能只有一种。
……
可见,学生不能区分MHC与MHC分子,对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也不清楚。对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识别机制不清楚,对识别与清除的关系不理解,对不同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不理解。
问题3:细胞免疫涉及了哪些细胞和物质?这些细胞和物质有什么作用?说说细胞免疫的顺序?细胞免疫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毒性T细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质)MHC、多种蛋白质。
③(主要涉及了)MHC、受体、多种蛋白质。
④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多种蛋白质,毒性T细胞能与被感染的细胞结合。
⑤受体能与巨噬细胞结合,多种蛋白质刺激毒性T细胞。
⑥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与T细胞接触→毒性T细胞分裂产生效应毒性T细胞→效应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结合→消灭病原体。
⑦细胞免疫消灭病原体。
……
可见,学生对细胞免疫涉及的物质有了解,对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有大致了解。遗漏抗原-MHC的产生及作用,说明对巨噬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很不清楚;对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也不很清楚;对各种细胞的名称叙述不准的根本原因是不了解这些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和特点不清楚。
问题4:体液免疫涉及了哪些细胞?哪些物质?体液免疫有什么作用?说说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能消灭任何病原体吗?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质)MHC、抗体、白细胞介素-2。
③体液免疫能消灭病原体。
④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细胞→B细胞分裂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抗体消灭病原体。
⑤(体液免疫)能消灭任何病原体。
……
可见,学生对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有大致了解。但对B细胞获得抗原信息的过程、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的条件、效应B细胞的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巨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都不很清楚,对体液免疫的功能和特点不很清楚,不了解记忆细胞的作用。
问题5:特异性免疫的“特异”体现在哪些方面?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异性免疫的“特异”体现在它们能消灭了特殊的病原体。
②特异性免疫能消灭抗原不能消灭的病原体。
③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一起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④先细胞免疫,再体液免疫。
⑤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同时进行。
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巨噬细胞参与。
⑦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都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
……
可见,学生对这些问题只有大致的模糊的了解,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从学生的回答看,他们不能说清楚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特点不清。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说明,关键是对识别与清除的机制不理解,更谈不上找出学习特异性免疫的线索。
问题6:你还希望老师能提供哪些学习帮助?
①帮我们找一些有关免疫的学习资料,看不太懂课本。
②重点讲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最好有动画让我们看看。
③知识很多很乱,教我们整理方法。
④怎么记住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⑤概念很多,帮我们整理一下,能否做个概念图帮我们总结。
⑥很多细胞的名字和作用都记不住,有什么方法。
……
可见,学生还是有兴趣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的。他们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学习资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多采用媒体等教学手段,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地直观地学习。希望老师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大的和小的学习线索,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结构。
四、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可对内容标准“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进行如图1的分解。
根据以上分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通过比较,用专业术语概述特异性免疫对象,说出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胞模型,用专业术语说出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效应细胞与记忆细胞的名称与作用,并区别MHC、MHC分子、抗原-MHC复合体、受体、抗体、抗原等物质及它们的功能。
3.通过观看动画、模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用比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概述以巨噬细胞为核心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以T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过程,以B细胞为核心的体液免疫过程。
4.通过比较与讨论,准确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的知识体系,认同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构建线索,体验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学习意义。
五、重点和难点分析
依据学情调查结果以及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结构看,特异性免疫过程处于核心地位,也最为抽象难懂。以特异性免疫过程为基点,向下看,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是学习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知识基础;向上看,只有理解了特异性免疫过程,才能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各类免疫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和特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建构。
六、教法与学法
1.动机激发。学习心态的积极维持是保持学生课堂关注度的关键。本课时,将通过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动画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水平加工,激发内部动机,维持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化,形成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体系,促成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模型方法。模型有提供观念和印象的作用。通过模型的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为学生深刻理解识别与清除的过程及特点提供支持,发展学科思维;并让学生体会模型方法是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合作学习。本课时内容概念众多、体系复杂、抽象难理解,借助同学间的智慧,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合作学习的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系统分析的方法。按照“识别—清除—稳态维持”的逻辑实施教学,实质是引领学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开展学习。即先对特异性免疫进行解构,找出知识要素,然后再进行建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6.板书结构化。通过板书结构化,使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程序、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板书中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上的高度统一,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学中起导向和过渡的作用。
七、教学手段
1.媒体。媒体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手段。制作交互式动画,呈现细胞模型和过程模型,促进学生的理解。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这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作用。
2.板书。板书是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板书起到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的总结、归纳、提炼的作用,对呈现并保持清晰的学习线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3.学案。学案是本课时的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是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提供图式信息和问题导引,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支架,对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教案4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CAI展示化石图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
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
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讨论:鸟的进化过程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
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
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拼图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
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分析植物以及动物的进化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图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生物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生物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教学重点】
1、说明顺序和方法
2、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两段顺序安排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资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局部揣摩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1、列数字:
⑴“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⑵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⑴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⑵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⑶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⑴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①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②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⑵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四、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
预防、治理、利用。
五、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
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
从课后附录中选四个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揣摩其情味和作用。
生物教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蚯蚓的身体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植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提供知识的铺垫。
在本课中,教材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首先提出问题: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存的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及生存环境的图片,讨论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并列举其它事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蚯蚓》一课中,已经学习了蚯蚓的身体结构及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对蚯蚓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认识动物选择环境的一个知识突破点。同时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就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需要潮湿、黑暗的生活环境。并了解所有动物生活都
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认识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并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来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
择,并把这一实验方法用于以后的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去。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实验——收集数据——合理解释”的实验过程,并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爱护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对比实验研究、认识蚯蚓需要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是:设计对比实验并应用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对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
生物教学教案8
【显微镜操作口诀】(记一记)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课堂探究
1、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
【指点迷津】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反物正”,即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 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越_________,细胞数目越________)
3、视野中,物象在左上方,你会如何移动玻片,使它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同方向移动装片(例如:物像偏左,则向左侧移动装片,会把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课堂检测
引导并组织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体分析帮助解决,教师补充并加以肯定。
我的收获
1、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2、计算物像放大倍数
3、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个数就越少,反之则反。
课后巩固
答案:
课前充分预习课本10分钟,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标记疑点。
对照教材图及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作用。
尝试说出正确的操作步骤,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动手操作并注意观察。
注意规范操作步骤,默记操作要领,通过操作观察,解答问题。
自己动手操作,及时询问老师不懂的地方。
生物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物教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5.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地看第二部分的内容,第四段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来了这样两句“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明确:作者这样说,是模仿传统生物学家的语气,妆他们的逻辑来说的。传统生物学家们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这一事实,作者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调侃与讽刺。
6.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7、大家觉得课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明确:“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9、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是、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晨,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规律总结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欺也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七)学与练: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明确: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明确: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明确: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九)板书设计
蚂蚁 能思考 科学发展
密蜂 有智慧 人类社会
生物社会黏菌 靠集体 探索新解
鲱鱼
生物的社会组织同人类的极为相似
生物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地预防;正确对待传染病病人。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一般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关键
结合实例和概念认真分析、讨论。
学情分析
对于传染病,学生了解不多,但课前的调查对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应让学生做好。同时可以联系遗传病的知识作为比较。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具学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激发阶段
1、 知识准备:
l 什么是健康?
l 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传染吗?
2、 激趣导入:
肆虐的传染病曾经危害过多少人的健康,夺去过多少人的生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传染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二、导学阶段
1、展示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哪些,传染病有哪些类型。
2、导学、自学、讨论和交流:
l 你患过哪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哪些是不传染的?为什么?
l 什么是传染病呢?
l 什么是病原体呢?
l 猜一猜,它们能引起什么疾病?
sp; 想一想,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l 阅读69页资料,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l 小组交流
l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l 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l 讨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各是什么?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l 以组为单位交流
l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应措施进行预防?
l 下列图片中所表示的是采取了什么措施?
l 在具体预防中,往往采取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收到最佳预防效果
l 猜一猜: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l 简介人类四大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和常见病举例
l 艺术归纳:
传染病的概念(略)
特点(略)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略)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略)
按病原体分(略)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略)
三、应用评价阶段
1、激趣练习:
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课后练习题
2、达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回答《学习与检测》上的练习题,每个学生回答两个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播放课件导入部分
讲述(或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相关部分
出示传染病的概念
出示病原体的图片
打出传染病的特点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以流感为例,三个基本环节动画演示
强调概念的关键词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教师引导
展示图片
结合实例讲述
引导学生结合本节已学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
出示图表并讲解
给予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给予评价(对的该同学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课件,从而产生对学习本节的渴望。
思考和判断
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它们引起的疾病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学生思考或看书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回答
认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并踊跃回答问题
认真思考每一个题并时刻准备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按病原体分: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教学后记:
本节按照和谐教学法的基本规则和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
生物教学教案12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56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7人,男女生比例为29:27≈1:1。现在我把这枚硬币抛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生: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国徽面向上,或者是字面向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老师抛的硬币出现国徽面和字面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生:各占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十。
师:对了。如果我们听说某某人生了小孩,大家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婴儿是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孩、女孩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生:也各是二分之一,各是百分之五十。师:那生男孩生女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男女染色体的情况。
板书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异。
生:阅读课本P37的观察与思考。
师:通过阅读、观察、大家看出男女染色体的不同之处吗?
生:第1-22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23号染色体的差异较大,通过阅读,我们知道第23号染色体确实与人的性别的决定有关,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分别表示为男性:xy,女性:xx。
师:那么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我们得出
xy(男性)xx(女性)
x.y(精子)x(卵细胞)
xx(女孩)xy(男孩)
也就是说,当男性提供含x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x,发育为女孩;当男性提供含y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y,发育成男孩,因为女性只能提供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可提供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的精子。由此我们知道,生男生女主要由谁决定?生:男性。
师:回答正确。但不仅是在古时候,就是在现在边远的农村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并且把生不到男孩都怪罪到女性身上。有些长辈还煽动一些过激行为:离婚、把老婆赶出家门、把女婴抛弃、把女胎打掉,照此下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生:思考、交流、勇跃举手回答。(略)
师:多么可怕呀!但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基本能认可生男生女都一样了,加之现在规定胎检性别要保密,据统计,大范围的男女比例接近1:1。所以
板书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生:进一步理解生男生女图解,从理论上得出男女比例接近1:1的道理。
师:开动你们的脑筋,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自已设计方案,模拟随机受精的过程,验证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
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略)
师:课后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有些人想生个男孩或女孩,去求神拜佛,吃所谓的“转胎药”,他们能如愿吗?
2、我们平时知道的通过动手术而成的“变性人”或“人妖”,他们体内的性染色体改变了吗?
3、男同学以后生不到自己想要的男孩或女孩,能怪自己的老婆吗?
三、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有23对,人的性别是由其中的那对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是可以遗传的,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四、课下作业:课本P391、2、3、4
学习指导:P32-35
教学后记:
1、设计意图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具有环保意识,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2、成功之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男生女主要是由男性决定的,并且性别是可以遗传的,破除他们自身可能存留的封建思想,了解重男轻女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是这节课的闪光点。
生物教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 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 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本节关键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企鹅,珊瑚虫,雪莲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习。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
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 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常听说 “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 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近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 再也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宝宝 ;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 宝宝……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看看彩图,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构成了海 底的花园。那么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平常看到的珊瑚, 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 ,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 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 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 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 ℃;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习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 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但我认为它很美— —雪莲。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西藏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 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 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 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西藏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 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
3.学案之二: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比如我们校园植物的生活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可以参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一张表格。
4.课堂小结
师:总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 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汉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
作业布置
完成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 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环境
3.察校园植 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后反思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 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习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生物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
● 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2、比较动物的骨骼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1、说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
四、拓展性活动: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生物教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重点】
生物净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污水处理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 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来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山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2)富集作用(3)降解作用
3.生物净化污水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随堂练习】
1、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 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 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2、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3、生物净化的原理是生物通过( ),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A.自身的代谢 B.生存斗争 C.变异 D.种间关系
4、下列叙述不是体现绿色植物净化作用的是( )
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B.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C.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 D.将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
5、下列生物中能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的是( )
A.月季 B. 丁香 C.山毛榉 D.圆柏
答案:ACADD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
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污水处理为主题,带领同学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调查当地水源的净化情况,也可以对城市的某处治理成功的水域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对某处污染水域进行调查,尝试提出治理方案,并将建议提交环保部门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选择植物的净化作用为主题,就可以对学校和小区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查阅资料,评价目前选择的树种和栽种密度是否适合,提出方案,并向学校或环保部门提交建议等。
-
- 小学新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2023-06-22 01:03:39
-
-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2023-06-22 01:00:53
-
- 《装饰色彩》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58:06
-
- 手拉手 地球村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0:55:19
-
- 《逐梦令》第四章梁燕无主攻略
-
2023-06-22 00:52:32
-
-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23-06-22 00:49:45
-
- 《趣味文学》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0:46:58
-
- 《前任攻略》第4章攻略
-
2023-06-22 00:44:11
-
- 节能降耗方案(精选16篇)
-
2023-06-22 00:41:24
-
-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38:38
-
- 唐诗《寄李儋元锡》赏析及译文注释
-
2023-06-22 00:35:51
-
-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0:33:04
-
- 语文试卷分析及反思
-
2023-06-22 00:30:17
-
- 营销的方案
-
2023-06-22 00:27:30
-
- 五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新课标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24:43
-
- 隐患排查治理方案(通用20篇)
-
2023-06-22 00:21:56
-
- 小区停车管理方案15篇
-
2023-06-22 00:19:10
-
- 《假如》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16:23
-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13:36
-
-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说课设计一等奖稿
-
2023-06-22 0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