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北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一等奖
1、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回扣专题,激趣导入
1.导入语: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祖国东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有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北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每一寸土地都上演着迥异的风景。银装素
裹的北方,小雨润如酥的江南,每一位诗人又通过自己的心灵演绎了别致的精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艾青的世界感受特殊的北方。(PPT展示不同的风景图片)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理解诗中的意象。
(2)反复诵读,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1)生字词
科尔沁(qìn) 颓垣(yuán) 荒冢(zhǒng) 惶乱(huáng) 笳笛(jiā) 瘦瘠(jí) 骸骨(hái) 淳朴(chún)
(2)多音字
混浊(hùn) 混水摸鱼(hún)
挣扎(zhá) 扎根(zhā)
挣扎(zhēng) 挣钱(zhèng)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 听录音,心里跟读。 学生齐读。 分组接力朗读(1、2组第一节,3、4组第二节,5、6组第三节,7、8组第四节,9组点评) 教师朗读指导。(注意节奏“/”表示短停顿,“//”表示长停顿,“.”表示重读。
以第二节的部分内容为例: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阴蔽天的南方去了……
二、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师:(ppt展示)通过朗诵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别样的韵味,那么诗人所描绘的北方是何种色调呢?又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这种色调的?
老师指导意象的界定: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展示:生1----北方是一片暗淡的灰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塞外吹来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生2--北方是荒凉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
生3--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混浊的黄河。
(PPT展示)荒漠的原野、塞外出来的沙漠风、惶乱的雁群的图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能够把握住意象的定义去寻找诗中表现暗淡色调的`物象,那么银装素裹的北方为何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暗淡调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潼关,当时抗日战争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感想。
生1:诗人被当时的环境感染,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战争的憎恨 以及对祖国的哀叹。
生2: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暗淡。
师: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中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北方是当时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结合时代背景,前面三节出现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战火下的事物,如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可以象征弥漫的硝烟,惶乱的雁群可以象征惊慌失措的人群。当然这些意象也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能是两者的合并体。大象无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意象而不是用眼睛发现意象。
2.师:(ppt展示)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苍凉、灰暗,第四节是否依旧在延续这种暗淡,在这一节诗人又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生1:写了祖先奋斗拼搏的历史,他们沉浸在大漠的黄昏中踏着古老的黄土层,写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感。
生2:这一节写了祖国为保卫国与自然殊死搏斗,用淳朴的言语和广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最艰苦和古老的名族, 歌颂了祖国的坚强。
师:很好,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三次反复吟诵“xxxx”来抒发感情,这与前面三节的描写有所差异。
师:诗人通过描写祖先的拼搏奋斗史写出了祖国的自强不息。那么诗人在前三节苍凉的基调塑造了一个暗淡的北方第四节却抒发了对悲哀祖国的爱,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形式上收到了反衬的效果
内容上通过前面的铺陈渲染更能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师指导:做诗歌或者散文写作效果这一类题目时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课堂拓展,能力提升
(PPT展示)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北方》是一致的,诗中写了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被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等意象。结合背景,以鸟喻人,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教师指导:注意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师: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艾青用他的心书写了自己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艾青的浓浓爱国情。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语文》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附记
通过反复吟诵诗歌,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了荒凉、阴郁的北方意象,体会艾青别样的爱国情感,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爱国理念。痛之切,爱之深,在反衬的写作手法下把握了意象的象征含义。
设计亮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文通过反复朗诵品味意象,没有将意象具体化,让学生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自己组建的意境中继而体会诗人特殊的爱国情感。
2、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回扣专题,激趣导入
1.导入语: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祖国东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有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北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每一寸土地都上演着迥异的风景。银装素裹的北方,小雨润如酥的江南,每一位诗人又通过自己的心灵演绎了别致的精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艾青的世界感受特殊的北方。(PPT展示不同的风景图片)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理解诗中的意象。
(2)反复诵读,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1)生字词
科尔沁(qìn) 颓垣(yuán) 荒冢(zhǒng) 惶乱(huáng) 笳笛(jiā) 瘦瘠(jí) 骸骨(hái) 淳朴(chún)
(2)多音字
混浊(hùn) 混水摸鱼(hún)
挣扎(zhá) 扎根(zhā)
挣扎(zhēng) 挣钱(zhèng)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 听录音,心里跟读。 学生齐读。 分组接力朗读(1、2组第一节,3、4组第二节,5、6组第三节,7、8组第四节,9组点评) 教师朗读指导。(注意节奏“/”表示短停顿,“//”表示长停顿,“.”表示重读。
以第二节的部分内容为例: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阴蔽天的南方去了……
二、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师:(ppt展示)通过朗诵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别样的韵味,那么诗人所描绘的北方是何种色调呢?又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这种色调的?
老师指导意象的界定: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展示:生1----北方是一片暗淡的灰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塞外吹来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生2--北方是荒凉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
生3--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混浊的黄河。
(PPT展示)荒漠的原野、塞外出来的沙漠风、惶乱的雁群的图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能够把握住意象的定义去寻找诗中表现暗淡色调的物象,那么银装素裹的北方为何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暗淡调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潼关,当时抗日战争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感想。
生1:诗人被当时的环境感染,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战争的憎恨 以及对祖国的哀叹。
生2: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暗淡。
师: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中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北方是当时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结合时代背景,前面三节出现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战火下的事物,如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可以象征弥漫的硝烟,惶乱的雁群可以象征惊慌失措的人群。当然这些意象也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能是两者的合并体。大象无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意象而不是用眼睛发现意象。
2.师:(ppt展示)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苍凉、灰暗,第四节是否依旧在延续这种暗淡,在这一节诗人又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生1:写了祖先奋斗拼搏的历史,他们沉浸在大漠的黄昏中踏着古老的黄土层,写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感。
生2:这一节写了祖国为保卫国与自然殊死搏斗,用淳朴的言语和广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最艰苦和古老的名族, 歌颂了祖国的坚强。
师:很好,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三次反复吟诵“xxxx”来抒发感情,这与前面三节的描写有所差异。
师:诗人通过描写祖先的拼搏奋斗史写出了祖国的自强不息。那么诗人在前三节苍凉的基调塑造了一个暗淡的北方第四节却抒发了对悲哀祖国的爱,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形式上收到了反衬的效果
内容上通过前面的铺陈渲染更能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师指导:做诗歌或者散文写作效果这一类题目时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课堂拓展,能力提升
(PPT展示)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北方》是一致的,诗中写了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被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等意象。结合背景,以鸟喻人,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教师指导:注意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师: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艾青用他的心书写了自己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艾青的浓浓爱国情。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语文》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附记
通过反复吟诵诗歌,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了荒凉、阴郁的北方意象,体会艾青别样的爱国情感,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爱国理念。痛之切,爱之深,在反衬的写作手法下把握了意象的象征含义。
设计亮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文通过反复朗诵品味意象,没有将意象具体化,让学生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自己组建的意境中继而体会诗人特殊的爱国情感。
3、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
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
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5.作者在第一节苍凉的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累加,作者通过第二节的意象,要突出什么呢?
(强调的是“不安”“悲苦”“逃亡”,也象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
6.朗读第三节,谈谈第三节的作用。
(可以看作是多前面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命运)
7.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爱)
8.作者为什么要化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灰暗、苍凉?
(为了突出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
9.诗人三次用了“xxxxx”,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xxxx国土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总结: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用的。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4、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
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
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5.作者在第一节苍凉的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累加,作者通过第二节的意象,要突出什么呢?
(强调的是“不安”“悲苦”“逃亡”,也象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
6.朗读第三节,谈谈第三节的作用。
(可以看作是多前面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命运)
7.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爱)
8.作者为什么要化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灰暗、苍凉?
(为了突出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
9.诗人三次用了“xxxxx”,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xxxx国土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总结: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用的。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5、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第一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第一节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二、自主研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区及行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过渡: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蚀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的自然特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合哪些农作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12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面的内容并画在课本上:2、讨论北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的条件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6、初一男生『球课》教学设计及课时计划-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初一男生『球课》教学设计及课时计划-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兴趣中形成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促进同学间、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对同学热情帮助;对集体善于关心的良好品质。通过小组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交流与协作,从而达到提高机能,发展体能,增进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与对象
1.教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篮球熟悉球性、运球技术。
2.对象:初一男生。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参与、促进协作、熟悉球性、提高篮球运球技能。
2.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教法、手段与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语言激发、表扬鼓励、纠正错误、分组练习等。
2.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推车、体育教学课件等。
3.学法:观摩思考、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互纠互勉等。
五、课的程序与构思
1.常规导入: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集中注意力练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
2.愉悦热身:
(1)在教师或体育委员的带领下,做慢跑和“喊数抱团”游戏。
(2)采用迪斯科音乐带领学生做热身操。
3.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分四小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各小组长的带领下,应用教学课件,确定本小组的复习内容
(1)熟悉球性;
(2)传球。
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同学间的互学、互纠、互帮、互勉,达到共同探究和掌握篮球运动技术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参与与协作。
4.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教学课件,学习篮球的运球技术,逐步掌握篮球的直线运球、曲线运球技术,提高运球的实际运用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5.展现与评价:全班集中,小组推荐1~2位同学参加全班运球技术的`大比武──评选“每日之星”。通过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由此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勉励的目的。
6.恢复身心: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愉快的放松动作──“托起心中的太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六、预计运动负荷
安静心率:80次/分、最高心率:150~170次/分、平均心率:130~140次/分、练习密度:约50%。
七、场地器材
球场,多媒体手推车,篮球等。
7、初二年级体育和健康课《集体舞》教学设计-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初二年级体育和健康课《集体舞》教学设计-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一、构思
全课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主动性和立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提高主动参与精神、求知欲、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我判断、自我调控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展。
二、教法的选择
本课的主要教材是集体舞,由于内容较单调枯燥,我采用了一材多教的方法。在教学中增设音乐伴奏,变换角度、方位,运用竞赛、学生自编、自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韵体感、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体现了课程的精神:“玩中学、学中练、练中指导、练中提高”。
三、课程资源开发
在教材的`搭配上,准备部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自编舞蹈操。分组活动中安排打布袋、舞蹈表演、羽毛球、篮球、足球、土保龄球、橄榄球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组织简单,器材可以自己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放松活动中配上音乐集体跳“兔子舞”,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学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学、练为主,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生能尽情发挥,充分活动,培养了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
课时安排: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
1.复习集体舞中青少年十六步基本动作。
2.学习集体舞中青少年十六步的队形变换。
3.自选项目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青少年十六步的动作要点,通过练习有70%以上的学生基本完成十六步的队形变换。激发学生舞蹈兴趣,主动参与。
2.在合作与交流中积极探究,塑造美好形体,以强健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增强学生的自练意识和创新能力。
8、《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9、《日》《月》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231246060
(7、4、1)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个月1日=小时
1小时=分1分=秒
讨论1年=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8时22时30分5时13分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早晨3:20下午2:25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4、5、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生报生写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单元检测
目的:系统回顾查漏补缺
10、《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谬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习:
诗人离开了亲人,平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平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习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师生共同介绍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习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适乡明,人适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谬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谬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11、《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月、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月和小月,了解平年和闰年的知识,探究判断闰年的方法。
3、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支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的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老师的出生年月是1976年6月19日,你的出生年月是多少呢?谁愿意告诉老师。
师:在你们的汇报中,都用到了哪些常用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了哪些?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个月,31天,30天,28天等信息。
二、借助年历,探究新知
1、观察年历,初步感知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啊,那到底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呢,请你们拿出年历,细观察一下,然后把你蜜察的结果向小组长汇报,小组长做好记录。
师:填好了吗?请你们仔细观察填好的'表格,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说说。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认识大月和小月
(出示课件)
师:老师把你们填写的表格汇总起来,请看大屏幕。这12个月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那么有30天的月份叫什么呢?还有一个特殊的月份是2月,2月起什么名字好呢?(完成板书)
师:一年12个月中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要想记住每个月的天数,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介绍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3、探究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师:记住了吗?这么快就记住了呀。真不简单,那老师得奖励你们,玩个游戏怎么样? 师生游戏,教师说月份,学生判断是大月还是小月。
师:为什么说到2月,大家都不站起来?
生:因为2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师:如果要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只要知道哪个月的天数就行?
生:2月。
师:年历中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真不少,生:为什么2月的天数有的是28天,有的又有29天呢?
师:2月里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让我们听听数学小博士的介绍吧!(补充知识)听了小博士的介绍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天。
师生游戏考老师,生说出年份数,师判断平年、闰年。
师:老师能这么快做出判断,因为我有一件秘密武器。(出示1993-2004年2月的天数)根据表格,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小组合作探究,根据表格判断哪些年份是闰年)每隔3年就有1个闰年。
生:单数的都是平年。
师:啊!多么直观的判断平年的方法啊,祝贺你!
生:4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能根据你们的发现推算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吗?
生:2008年,因为4年里有1个闰年,2004再加4就是2008年。
师:能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是一种宝贵的能力。2008年我国有一件大喜事奥运会。
既然每4年里有1个闰年,请大家猜想一下,闰年的年份和4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是4的倍数。
生:4乘一个数就等于它们。
师生通过计算机验证猜想。
师:正如大家的猜想一样,这些闰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数。老师的秘密武器正是大家刚通过年历发现并验证的这条规律。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用年份除以4,如果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三、情境练习,巩固运用
1、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49年、1928年、2005年、2100年
师:(根据学生的判断出示答案)并结合1949年新中国成立、2005年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生根据计算结果判断2100年为平年。
师: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让我们通过万年历查寻一下。(打开网页验证2100年为闰年)这到底为什么呢?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补充知识:百年不闰,400年又闰。
2、淘气的故事,判断故事中信息的对错。
(1)姑妈去北京开会,要11月31日回来。
(2)弟弟1999年2月29日出生。
(3)今年7月、8月共62天。
(4)10月30日的后一天是11月1日。
师:通过大家的判断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同学们已经牢记在心了。
四、拓展延伸
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考考家长。
12、《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xx年日历。
2、揭示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赎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自观察后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3)你能根据20xx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课件展示万年历来让学生观察)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2、记忆大、小月
(1)课件展示:拳头法。全班齐数一次。
(2)课件展示:儿歌法。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实践应用(课件出示)
1、一年有()个大月,有( )小月。
2、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你的生日是( )月( )日;
4、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
2、猜谜语。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13、《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第4446页,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大月、小月的记忆和掌握。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年历卡,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 了解学生的知识
1. 大家对年、月、日肯定不陌生吧?你知道哪些,能告诉大家吗?
2. 大家知道的可真多。下面把你们小组得到的结论写在卡纸上,准备向全班同学展示。
3.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4. 教师取出几张贴在黑板上。
5. 大家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真了不起。让顾老师大吃一惊。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些话对不对?
6. 这是谁写的?读给大家听!对吗?(一年12个月)
什么是大月?(每月31天的)那你蜜察一下手中的年历卡,哪些是大月?有几个?
什么是小月?(每月30天的)那你蜜察一下手中的年历卡,哪些是小月?有几个?
大月和小月一共有多少个?(11个)怎么少了一个?是哪一个啊?(二月)
教师随意放。对吗?它是大月吗?是小月吗?(不是)因此我们把它放在下面,因为它很特殊,我们来看看大家对二月有了哪些了解?
二月怎么一会儿28天?一会儿29天?到底是几天啊?
你手中二月是28天的举手;你手中二月是29天的举手。果然是真的啊!!你们真厉害!!
一年365天,这句话对吗?怎么还有366天的啊?谁能告诉大家怎么回事吗?
原来还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啊?
随意的摆!对吗?谁知道应怎么摆才正确?学生上来摆!是这样吗?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月里面包含着这么多的知识啊!!
板书完整了吗?还缺少什么啊?
那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教师取出1~12月份,学生报出大月还是小月。
7. 大月、小月排的这么的乱,你们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啊?
(1)讲授左拳记忆法,也可由学生来教。出示幻灯片一起数一遍。
(2)为什么月份的天数这么乱啊?为什么七月和八月都是大月呢?介绍小故事!
(3)刚刚大家提到了平年与闰年,那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啊?
原来可以看二月份的天数来判断,如果是28天,那么是(平年)如果是29天,那么是(闰年)。
还可以用年份除以4来判断。教师板演,果然真的啊!!你好厉害啊!!
那大家用这个好办法计算一下你手中的年份是什么年?
学生计算。有问题吗?不一样的发现吗?
记录年份,怎么回事啊?明明除以4没有余数,怎么却是平年呢?有谁知道原因啊?
(1) 那你知道为什么整百年份要除以400吗?其实除以4和除以400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有趣的地理知识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2) 大家可以观察这些年份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整百年份)
一般的年份是除以4而整百年份需要除以400。有同学觉得这样好麻烦啊?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实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有趣的地理知识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原来四年里就有一个闰年。但由于整百年份的特殊要求所以通常四年一闰。
8. 下面自己看书44页与45面,找找看还有哪些知识仕老师没有讲的?
学生看书并介绍世纪与季度。教师出示。
三、练习
1. 四月、六月、八月都是小月。(错。八月是大月)
2. 7月1日的前一天是6月31日。(错。六月是小月,只有30天)
3. 1992年的上半年有182天。(对。通过计算可知:31×3+30×2+29=182)
4. 每个月至少有4个星期日。(对。28÷4=7)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许多知识。介绍年、月、日的由来。如果你还对年、月、日的知识很感兴趣的话,不妨课后自己也去读读相关的知识。
14、《日》《月》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第二部分: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理解“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1、标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体裁:诗 格律:七言律诗
2、写作背景: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3、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思想感情: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首先通过讲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文章中的事物以及事件进行系统地描述,描绘概述的讲授。
(2)其次运用阐释,说明,分析,论证,概括等手段讲授知授容,以揭示整篇文章的思想。
(3)解释式讲解。
1、解释全文
2、结构式说明
3、翻译性解释
4、附加说明,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讲读
(1)讲述有关。理解课文必须具有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谈话。
(2)全文阅读与讲解。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及诠释。了解全文所表达的思想。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反复阅读课文。
第五部分:教学难点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三、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在异乡为客
:孤身一人;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第七部分:作业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2、这首诗中你最喜荒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诵(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15、《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习《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习,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诗,复习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二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二首诗。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二首诗。
16、《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习王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近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噪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每当孤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噪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17、《日》《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通过课前预习调查,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愿学乐学的兴趣。
4、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学情分析
年月 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定了解,但对平、闰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已能利用相关教学平台及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获得比书本更丰富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 月 日;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究年 月 日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精神。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 月 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并熟记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xx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 认赎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xx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观察年历卡,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提问:每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哪几种情况?每个月都有多少天的?(31天、30天、28天)
(3)讨论:31天的月份有哪几个?30天的月份又有哪几个?28天的是哪个月?
(4)提问:谁能告诉大家,31天的月份有哪几个?(板书: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月份又有哪几个?(板书:30天:4月、6月、9月、11月)28天的是哪个月?(板书:28天:二月)
(5)小结:不管哪一年31天的都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都是4月、6月、9月、11月。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板书: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
2月即不是大月,也不小月,二月是个特殊月我们把它叫做平月。
(板书:平年二月28)
(二)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提问:一年中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
1、拳头记忆法
(1)师:我们研究了大月、小月,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我门代的劳动人民特别聪明,想出了一种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有同学会吗?
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2)电脑演示:出示拳头示意图,小组同学尝试数出各月,再指名数给同学看。
(3)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会利用拳头帮助记忆大月和小月吗?
(4)反馈:凸起的月是哪几个月?每月有多少天?(1、3、5、7、8、10、12,每月31天。)凹下去的是哪几个月?每月有多少天?(2月28天,4、6、10、11每月30天。)
2、儿歌记忆法
谁会用儿歌形式教给大家记住大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3、记7月8月
(1)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8月后什么月是小月?
(2)师:注意7、8两月都是大月。
为什么7、8两个月都是大月呢?
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古罗马有一个叫恺撒的皇帝,他的生日在7月,7月是单数,于是他就规定一年的12个月中,单数月是大月,双数月是小月,他死后,他的侄子屋大维继位,可屋大维的生日在8月,8月是小月,他觉得这样有失尊严,便把8月改成大月,8月变成大月后,后面的月份也就变成单数月是小月,双数月是大月了。
4、师:你还可以这样记忆,这两个月正在放暑假,都是大月,我们可以多休息几天。
(三)反馈:
1、师:你出生在几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二月份是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
2、提问:谁能很快地把它记下来?(生生互动练习说)
3、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的知识,下面大家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要求:男生做大月,女生做小月,我说的月份是大月男生站起来,我说的月份是小月女生站起来。看谁做得快。(学生愉快地做游戏)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你的生日是()月()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 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3、师: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18、《日》《月》教学设计
一、 教材:苏教版数学第6册P17-18。
二、 课题:认赎、月、日(新授)
三、 教学目的: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协助同学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同学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商同学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五、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年历卡片等
六、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T:Today, I’ve brought something interesting.Could you guess what it is?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同学不难猜出是“日历”(Calendar),随后,教师出示20xx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T:同学们,我们学习一天、生活一天,我们就会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Day)字。
(2)T: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How long to go through?
同学答问后,教师板书:“月”(Month)字。
(3)T: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How long to go through?
根据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年”(Year)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Year、Month、Day)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Hour、minute、Second),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
- 唐诗《寄李儋元锡》赏析及译文注释
-
2023-06-22 00:35:51
-
-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0:33:04
-
- 语文试卷分析及反思
-
2023-06-22 00:30:17
-
- 营销的方案
-
2023-06-22 00:27:30
-
- 五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新课标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24:43
-
- 隐患排查治理方案(通用20篇)
-
2023-06-22 00:21:56
-
- 小区停车管理方案15篇
-
2023-06-22 00:19:10
-
- 《假如》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16:23
-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13:36
-
-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说课设计一等奖稿
-
2023-06-22 00:10:49
-
-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
-
2023-06-22 00:08:02
-
- 《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05:15
-
- 产品质量管控方案(通用15篇)
-
2023-06-20 17:06:26
-
- 《后妃一小时》东银剧情攻略
-
2023-06-20 17:03:39
-
- 天火之谜的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0 17:00:52
-
- 医院营销方案15篇
-
2023-06-20 16:58:05
-
- 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
2023-06-20 16:55:19
-
-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0 16:52:32
-
-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0 16:49:45
-
- 关爱留守儿童方案(20篇)
-
2023-06-20 16: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