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范文 > 正文

​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2023-06-20 16:55 来源:学河网 点击:

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1、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image.png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屋舍俨然()(2)黄发垂髫()

(3)颖脱不羁()(4)亦雅咏不辍()

9.把下面句子用“/”线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出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3分)

8.(1)整齐的样子(2)特指小孩(3)束缚、约束(4)停止

9.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

10.(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不用说,更不必说魏代和晋代。

(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建威参,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堪:忍受,禁得起

B.素简贵,不私事上官私:暗地里

C.既绝州郡觐谒觐:拜见

D.未尝有所造诣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不受世俗羁绊的一组是(3分)()

①征著作郎,不就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③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⑥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潜为了有隐居之资,应对年老家贫的尴尬局面,做了州祭酒,但不堪吏职,不久便自解归,躬耕自资,又得了病,执事者便让他当了彭泽县令。

B.陶潜担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别人告诉他应当束好腰带去拜见督邮,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解印而去。

C.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D.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5分)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2)(5分)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参考答案:

12.D

13.B

14.C

15.(1)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2)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

3、“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①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勋虽在外,每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事。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后汉书·盖勋传》有删节)

注①句(gōu)就:羌别种也。②蹇硕: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案:报案

B.促来杀我促:赶快

C.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厚:厚道

D.而欲杜人之口乎杜:杜绝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B.甚见亲信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D.且污我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出,火且尽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盖勋不畏权贵的一组是(3分)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②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③具以事闻,并连党父④非贤不举,死亦何悔⑤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⑥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

A. ①③⑤B. ③④⑥C. ②④⑤D. 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勋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畏惧权贵,想借机会杀害苏正和,便询问盖勋。盖勋没有乘人之危,使苏正和得以免罪。

B.盖勋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率兵救助,却被羌人精锐部队夹击,身受三处刀伤,仍然坚持不动。叛将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但遭到拒绝。

C.盖勋刚直不阿,将长安令杨党贪赃枉法的事实全部上报,皇上下诏要将案件追查到底。后来,盖勋还断然拒绝了他人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D.盖勋只对董卓行一般礼节,而当时公卿以下的百官都不敢这样做。因此,盖勋虽然聪明,刚直不屈,但被董卓厌恶,在朝廷不能得志。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3分)

②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3分

参考答案

5. B(A.案情;C.厚待;D.封堵。)

6.A(其: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第三人称代词,译为“那些”。B.见:表被动,“被”。C.因:介词,译为“通过”。D.且:副词,译为“将要”)

7. D(①说明盖勋秉性耿直;②说明盖勋视死如归;③说明盖勋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8. B(以战马相赠的是句就种羌滇吾,不是叛将。)

9. (1)(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2)(6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B、E。

①盖勋身上三(多)处受伤,坚立不动,指着旁边的木标(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着眼“创、表、尸”,并注意句子通顺)

②当时人民遭受饥荒,互相掠夺食物,盖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着眼“渔、调、禀”,并注意句子通顺)

 参考译文

盖勋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人。开始被推举为孝廉,任汉阳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横,无所顾忌,从事苏正和查办他的罪恶。凉州刺史梁鹄害怕贵戚,想杀了苏正和以免掉自己的罪责,向盖勋征求意见。盖勋平日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因此报复他。盖勋说:“不行。谋划杀害好人,不忠;乘别人在危难的时候,打击他,不仁。”于是劝谏梁鹄说:“系食鹰鸢原来是想得到鸷,现在得鸷而烹杀它,那还有什么可用呢!”梁鹄采纳了他的话。苏正和高兴自己免于被杀,跑到盖勋那里感谢他。盖勋不接见,说:“我是为梁使君献谋,不是为苏正和。”

当时,叛羌在畜官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联合出兵援救夏育,到了狐盘,被羌兵打败。盖勋收集败兵百多人为鱼丽之阵。羌人精锐的骑兵两面夹攻,士卒死的很多。盖勋三处受伤,坚守不动,指着旁边的木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句就种羌滇吾,平日受了盖勋的恩情,于是用兵器拦着众人说:“盖长史是个贤人,你们杀他便始负上天。”盖勋抬起头来骂说:“死反虏,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兵你看我,我看你,惊呆了。滇吾跳下马来,要盖勋上马,盖勋不肯上,被贼兵捉了。羌戎佩服盖勋大义凛然。勇冠三,不敢加害他,送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上表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闹饥荒,人互相掠夺食物,盖勋调拨粮食救济百姓,救活饥民一千多人。

盖勋被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仗着父亲的权势,、胡作非为,盖勋查实杨党贪赃千多万。贵戚都为他说情,盖勋不听,将全部事实上奏了皇上,并且牵涉到杨党的父亲,诏令严办,盖勋威震京师。当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被皇太子宠爱,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要盖勋推举高望的儿子高进为孝廉,盖勋不答应。有人说:“皇太子竖家的副主,高望是皇太子所宠爱的人,蹇硕又是帝的宠臣,你却违背他们的意愿,俗话说‘三怨成府’,这就是所谓的“三怨成府”啊。”盖勋说“:选举贤能的人为孝廉是报效国家,不是贤能的人,就是不举,死了也不后悔!”盖勋虽在地方上作官,但有国密事,灵帝常常下手诏问他。屡加赏赐,很受皇帝亲近信任。

灵帝逝世,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百官,对董卓没有不卑躬屈膝的,只有盖勋行长揖而已,与之抗礼,在场的人都因此吓得脸色变白了。当时,河南尹朱俊为董卓报告情。董卓斥责朱俊说:“我百战百胜,一心主事。你不要胡说,将要玷污我的刀了。”盖勋说“:从前武丁那样精明的皇帝,还求别人谏诤,何况像你这样的人,而想堵塞别人的口吗?”董卓说“:我这是开玩笑的。”盖勋说:“没有听说怒骂可以说是开玩笑。”董卓于是向朱俊表示歉意。盖勋虽然正直刚强,不屈服于董卓,但实际上被董卓厌恶,在朝不得志,脊背发毒疮而死。年五十一岁。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适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呼尔而与之 公与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4.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丽选取大义了。

(2)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不食嗟来之食

4.舍生而取义;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

5.示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答案不唯一)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敬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患有甚于死者。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讨厌

D.所患有甚于死者——憎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索扁鹊

B.二者不可得兼 弗得则生

C.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

D.死亦我恶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说理透避,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的特点又为显著。

B.选文先用比喻论证,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C.接着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明道理,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D.最后用“贤者能勿丧”强调了古代圣贤是极力推崇和赞赏“舍生取义”的。

4.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D

4.(1)当这两者(生死)不可同时得到时,要舍弃生命来获取大义。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不能够丧失罢了。 (意思对即可)

6、“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役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道御史改:改任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等到

D.褒表忠节节:节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诏求直言②时勉言营建之非③对不屈

④时勉正立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参考答案】

4.D。(节:有节操的人)

5.B。(①叙述主体是皇帝;②反对皇上大兴土木,符合题干要求;③回答皇上诘问时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说的是李时勉能自尊自重,不符合题意;⑤劝诫皇上,皇太子不宜噪左右,也是以天下为己任;⑥派他的孙子帮他送奏章到朝廷,关心国家大事)

6.C。(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

7.(1)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5分)

(2)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有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5分)

【评分细则参考】“扑以金瓜”,状语后置,1分。“肋折者三”,定语后置,1分。补出主语“仁宗”或者“皇帝”、“李时勉”各1分。“饯都门外”状语后置,1分。“几”,1分。“发”1分。“去”1分。句子通顺各得1分。

 【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中,诵读不止。永乐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永乐十九年,三殿遭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不久,李时勉被谗陷下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事。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第二天,李时勉被改任交陆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入锦衣卫监狱。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此人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这天晚上,仁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快告诉我!”李时勉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噪皇帝身边。”宣宗皇帝听剑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同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宣德五年,《成祖实修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宣宗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国子监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英宗皇帝没同意。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英宗皇帝身陷北方,李时勉日夜悲恸,派他的孙子李骥到朝廷上书,请求朝廷选拔将领,训练士兵,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褒奖表彰忠臣节士,把英宗皇帝接回来。景泰元年得到代宗皇帝的嘉奖回信,然而此时李时勉已经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封谥号为“文毅”。当初,陈敬宗和李时勉都供职于翰林院。陈敬宗仪容魁梧,李时勉相貌稍丑,后来二人同时做了两京祭酒。李时勉为人平和,能推己及人,士人多与他交好,陈敬宗正直严厉。整个明代为世人称为贤能的国子监祭酒,就是“南陈(敬宗)北李(时勉)”。

7、“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

正统三年,从都督蒋贵征朵儿只伯,先登陷阵,大获,擢都指挥佥事。十年以守边劳,进同知,始赐姓。明年,从总兵官任礼收捕沙洲卫都督喃哥部落,徙之塞内,进都指挥使。十三年率师至罕东,生絷喃哥弟伪祁王锁南奔并其部众,擢都督佥事,始赐名忠。寻除右参将,协守甘肃。

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忠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贼来益众,中皆失色。忠意气弥厉,拊循将士,复殊死斗。贼见终不可胜,而援亦至,遂解去。忠竟全师还。七年,永昌、凉州、庄浪塞外诸屡为边患。忠与总兵官卫颖分讨之。忠先破巴哇诸大族。昝咂、马吉思诸族,他将不能下者,忠复击破之。论功,忠止增禄百石,而颖乃得世袭券。忠以为言,遂封伏羌伯。

成化四年,固原贼满四据石城反。诏忠移师讨之,与总督项忠等夹攻贼巢。忠由木头沟直抵炮架山下,多所斩获,贼稍却。冒矢石连夺山北、山西两峰。而项忠等亦克山之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贼大窘,相对哭。忽昏雾起,他哨举烟掣,贼遂并力攻忠。忠力战不已,为流矢射所中,卒,年七十五。从子海、孙铠前救忠,亦死。

忠为将严纪律,善抚士。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事闻,赠侯,谥武勇,予世券。弘治中,从有司言,建忠义坊于兰州,以表其里。又从巡抚许进言,建武勇祠于甘州城东,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毛忠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顺逝代年号名,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正统、成化、弘治。

B.巡抚是中国明清地方大员之一,是巡视各地的、民大臣。

C.喃哥、孛来、巴哇、诸番、昝咂、马吉思等都代指西北某个少数民族。

D.擢,在原官上提拔;封,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除也表示仟命授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忠本命哈喇,因为他率兵到罕东,生擒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奔和他的部众,后以功被皇上赐姓名,同时被升为都督佥事。

B.毛忠意志顽强,孛来入侵时,他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仍殊死搏斗,一直坚持到援兵到来,贼寇撤兵而去。

C.毛忠功卓著,同时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时伐番人边患时,毛忠击破了巴哇等族立下大功,却得到很少封赏,他就向朝廷提出意见。

D.毛忠英勇战死,受到朝廷和地方的表彰。在兰州建忠义坊,又因巡抚许进的建议,在甘州城东建武勇祠,春秋致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哨举烟掣,贼遂并力攻忠。忠力战不已,为流矢射所中。(5分)

(2)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事闻,赠侯,谥武勇。(5分)

4.B

5.C(诸番)

6.A(毛忠被赐“姓”与“名”并非同时,也不只因一事)

7.(1)别的哨点起烟火报警,牵制了毛忠的部队,贼人于是并力攻击毛忠;毛忠奋力战斗不停歇,被流矢射中。(举烟,掣,被动句,各1分,大意2分。)

(2)毛忠死后,为他凭吊痛哭的西陲人满道都是;事情上报到朝廷,赠给他侯爵,给他的谥号是武勇。(卒,闻,谥,各1分,大意2分。)

参考翻译:

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

正统三年(1438),他随从都督蒋贵征讨朵儿只伯,为首陷阵,俘获极多,升为都指挥佥事。十年,他以守边之劳,进升为同知,并得到皇上赐姓。第二年随从总兵官任礼收捕沙洲卫都督喃哥的部落,将他们迁到塞内,毛忠进升为都指挥使。十三年他率兵到罕东,生擒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奔和他的部众,他被升为都督佥事,这时才得赐名为忠。不久他充任右参将,协助守甘肃。

天顺二年(1458),贼寇大部队入侵甘肃,巡抚芮钊上奏弹劾诸将领误事之罪。部里的意见认为毛忠功足以赎罪,对他置而不问。三年,他以在镇番破贼之功,进升为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兵分别抢掠西宁、庄浪、甘肃等道,进入凉州。毛忠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而敌人来得更多,中将士都失色。毛忠意志更坚,他安抚将士,又殊死搏斗。贼寇见终不可胜,而官援也到了,便撤兵而去,毛忠竟得全师而还。七年,永昌、凉州、庄浪塞外各番人多次制造边患,毛忠与总兵官卫颖分头讨伐。毛忠先击破了巴哇等大族。昝咂、马吉思等族,别的将领攻不下的,毛忠又将其击破。论功时,毛忠只得增加禄米一百石,而卫颖却得世袭诰券,毛忠向朝廷提出意见,遂得封为伏羌伯。

成化四年(1468),固原贼人满四占据石城造反。诏令毛忠移师讨伐,与总督项忠等人夹攻贼人巢穴。毛忠由木头沟直抵炮架山下,多有斩杀和俘获。贼人稍稍退却,毛忠亲冒矢石连夺山北、山西两峰。而项忠等也攻克了山的东峰,进到石城的东、西二门。贼人处境非常窘迫,相对号哭。突然起了浓雾,别的哨点起烟火报警,牵制了毛忠的部队,贼人于是并力攻击毛忠。毛忠力战不已,被流矢射中而死,终年七十五岁。从子海、孙子铠前来救他,也战死。

毛忠为将严申纪律,善抚士卒。他死后,西陲人为他吊哭的相望于道。事情传到朝廷,赠给他侯爵,谥武勇,给予世袭诰券。弘治年间,听从有关官员的意见,在兰州建忠义坊,在他的故里表彰其功勋。又因巡抚许进的建议,在甘州城东建武勇祠,春秋致祭。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阅读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临危受命和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自叙三顾茅庐之恩。

追忆白帝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2.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三顾茅庐 白帝托孤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5.当奖率三,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阅读答案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督江北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陆逊乘流断围,南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封育阳候,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否。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遣左右诏权,末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司马宣王深器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子邕嗣。邕无子,绝。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近,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崇帅厉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选自《三国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风景附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B.然卒破杜澧、朴胡卒:结果、最后

C.及先主薨问至问:诘问、询问

D.累催相属属:接连

9.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不赂者以赂者丧

B.乃诣降先主乃悉发国中兵,深入击秦

C.权笑而答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则主有累卵之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权曾经进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人蜀,但刘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是让他去把刘备迎了进来。

B.先主刘备袭取益州后,别人纷纷投降,黄权却坚守不降。等到刘璋臣服于先主之后才投降。于是先主让他做了个代理偏将。

C.黄权降魏后,有人说刘备杀了黄权的妻子儿女,但黄权知道刘备不敢,所以没有为家人举丧。

D.文章写到黄权的儿子黄崇率部誓死抗敌,英勇牺牲,与反复变节投降的黄权形成对比,可见作者对黄权的为人暗含讽刺和鄙弃。

1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2分)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取材于明洪应明《菜根谭》)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败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4分)

(2)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崇帅厉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4分)

 参考答案:

8.C(问:消息)

9.C(C表修饰的连词A用/因B才/于是、就D定语标志的/补语标志得)

10.B(A不是“让他去”C“刘备不敢”不对。D并非形成“对比”,没有“暗含讽刺和鄙弃”)

11.(10分)

(1)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2分)

(2)①况且败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4分)

②正遇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退至绵竹作战,黄崇统帅队激励将士,要求(期望)与敌决一死战,在阵前被敌所杀。(4分)

 附参考译文: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人。他年青时作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还是派人迎请刘备,并将黄权外派作广汉县县长。及至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占领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黄权紧闭城门,直至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归降刘备。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待曹操击破张鲁,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国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率领诸将去迎接张鲁。其时张鲁已退回南郑,北往投降曹操,然而刘备最终还是打败了杜、朴胡,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这都出自黄权的原来计谋。

刘备为汉中王后,仍兼任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及至刘备登基称帝,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镇北将,督领江北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等到后来吴国将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的包围,蜀国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完全阻断,黄权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魏国。蜀国有关衙门依法行事,向刘备报告说已将黄权妻子儿女收捕。刘备说:“事有负黄权.而黄权并未负孤啊!”对待他的家小仍同过去一样。魏文帝曹丕对黄权说:“您背弃叛逆效命顺从天意的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的作法吗?”黄权回答说:“为臣受过刘蜀主的特殊恩遇,既不能投降东吴,又无路返回蜀地,故此前来归顺。况且败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曹丕颇为赞赏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封育阳侯,加官侍中,并恩待他陪同乘坐同一辆车。蜀国投降的`人有的说黄权的家小被杀,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故未马上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如黄权所言。刘备病逝的消息传来,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黄权无一丝笑意。曹丕观察到黄权很有器量,想试着惊惧他一下,于是派遣身边的人诏知黄权,黄权未进宫廷之前,来催促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使者坐骑奔驰不绝道路,黄权的部下莫不胆战心惊,而黄权却举止谈笑脸色自若。

后来黄权兼任益州刺史,又调任河南。大将司马懿非常器重黄权,问黄权说:“蜀中人物像您这样的有几人?”黄权笑着回答说:“没想到明公您如此看重我!”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信说:“黄公衡,豪爽之士,无论何时谈起您,总是赞叹,不改初言。”景初三年(239),即蜀延熙二年,黄权被升为车骑将、仪同三司。第二年黄权即去世,谥号为“景侯”。其子黄邕继承侯位,黄邕无子,所以绝嗣。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为蜀国尚书郎,跟随卫将诸葛瞻抗御邓艾。出兵至涪县,诸葛瞻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说诸葛瞻应当迅速前行守住险要之地,不让敌得以进入平川之地。诸葛瞻犹豫不足而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黄崇为此进谏以至流涕痛哭。等到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退至绵竹作战时,黄崇统帅队激励将士,要求(期望)与敌决一死战,在阵前被敌所杀。

10、贺,字长吉,郑王之孙文言文阅读答案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逝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日《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味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B.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C.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D.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记檀弓》说:“幼名,冠字。”古时婴儿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候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名。

B.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诗经》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C.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的并称,后云韶指宫廷音乐。晋曹毗《江左宗庙歌歌哀皇帝》有“云韶,尽善尽美。”

D.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滕王阁序》有“无路请缨,等终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诗文便震动京城。

B.太夫人赞同李贺创作态度,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

C.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2)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14.李商隐☆贺小传》有:“京兆杜牧为☆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联系文章内容概括李贺之“奇”。

【答案】

10.B

11.A

12.B

13.(1)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2)如果稍微宽限他经历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

14.(1)外貌之奇;(2)创作之奇;(3)性情之奇;(4)临终之奇。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贺诗稍尚奇诡”句意是李贺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句中“贺诗”作主语,“尚”作谓语,“奇诡”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这样应在“奇诡”后停顿,所以排除A、C项。“所得皆惊迈”句意是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句中的“惊迈”译为“高超惊人”,都作谓语,所以应在“惊迈”后停顿,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A项,“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名”错。正确的是“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本题,B项,错在“太夫人赞同李贺的创作态度,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原文,“太夫人……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该句意思是李贺的母亲……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由此可见,太夫人并不赞同李贺的创作态度,而是非常生气。也不认为唯有呕心沥血才能写出佳作,而是责怪李贺这样做。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书”,写的诗句;“足”,补足;“吊丧”,参加丧礼;“率”,全都。第二句关键点:“少”,稍微;“假”,宽限;“行年”,经历的年岁;“涵养”,动词,修养、使……涵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文中重要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概括为:外貌之奇,突出其清奇之气。“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概括为:诗歌创作之奇,其间隐含李贺性情之奇。“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概括为:李贺临终时出现了天帝召升的幻觉,表现了李贺临终之奇。

参考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奇特却不相信,说:“如果逝人,我们也许不知道;如果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

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字字都有文采,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到找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别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贺集》五卷,流传至今。

孟子说:“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群,二十岁声名就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微宽限他经历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真是令人痛惜啊!

1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文段中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小题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小题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之,结构助词,的;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已,停止,放弃。(4分)

小题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小题3:举例 义 生(3分)

小题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之”在文言文中既是常考词,又是个多义词: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指人,事,物或者是一句话;③语气词,无意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立性;⑤动词,去、往、到。在这里“之”是结构助词,的。“蹴”在这里是“用脚踢”的.意思,而在“一蹴而就”中是“踏”的意思。“辩”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辨”,“辨别”的意思。“已”在文言文中常当“停止”讲,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在“事已至此”中是“表示过去”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此”是“这”的意思;“之”虚词不译;“谓”是“叫做、称作”的意思;“其”指“自己”;“本心”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可见“义”是切实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的,“义”比“生”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小题4:试题分析:选文除了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12、《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阅读答案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阅读试题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B项的“以前”的意思是“因为之前”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文中涉及的是李卫、於苏、卫、世宗四个人的对话,根据大意即可划分。

【思路点拨】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这一说法曲解文意。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征,非清查也。(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

答案:(1) 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

(2)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征,不是清查。

解析:

(1)关键词 “追比”追查;“虚日”没有一天;“固”坚持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关键词“顾名思义”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徒”只是;“是”这是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

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先后又开垦三百余顷天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

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

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诬陷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

1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

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脚踢(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14、“毛吉,字宗吉,余姚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毛吉,字宗吉,余姚人。景泰五年进士。除刑部广东司主事。司辖锦衣卫。卫卒伺百官阴事,以片纸入奏即获罪,公卿大夫莫不惴恐。公行请属,狎侮官司,即以罪下刑部者,亦莫敢捶挞。吉执法不挠,有犯必重惩之。其长门达怙宠肆虐,百官道遇率避马,吉举鞭拱手过,达怒甚。吉以疾失朝,下锦衣狱。达大喜,简健卒,用巨梃之。肉溃见骨,不死。

天顺五年擢广东佥事,分巡惠、潮二府。痛抑豪右,民大悦。及期当代,相率吁留之。

程乡贼杨辉者,故剧贼罗刘宁党也。已抚复叛,与其党曾玉、谢莹分据宝龙、石坑诸洞,攻陷江西安远,剽闽广间。已,欲攻程乡。吉先其未至,募壮士合官得七百人。抵贼巢。先破石坑,斩玉;次击莹,馘之。复生擒辉。诸洞悉破,凡俘斩千四百人。捷闻,宪宗进吉副使,玺书嘉劳。移巡高、雷、廉三府。时民遭贼躏,数百里无人烟,诸将悉闭城自守,或以贼告,反被挞。有自贼中逸归者,辄诬以通贼,扑杀之。吉不胜愤,以平贼为已任。按部雷州。海康知县王骐,云南太和人也,日以义激其民,贼至辄奋击。吉壮其勇节,奖励之。适报贼掠乡聚,吉与骐各率所部击败之。荐骐,迁雷州通判。未闻命,战死。赠同知,荫其子为国子生。

成化元年二月,新会告急。吉率指挥阎华、掌县事同知陶鲁,合万人,至大磴破贼,乘胜追至云岫山,去贼营十余里。时已乙夜,召诸将分三哨,黎明进兵。会阴晦,众失期。及进战,贼弃营走上山。吉命潘百户者据其营,众竞取财物。贼驰下,杀百户。华亦马踬,为贼所杀。诸遂溃。吉勒马大呼止。吏劝吉避,吉曰:“众多杀伤,我生可乎?”言未已,贼持趋吉。吉且骂且战,手剑一人,断其臂。力绌,遂被害。是日,雷雨大作,山谷皆震动。又八日,始得尸,貌如生。事闻,赠按察使,录其子科入国子监。

(选自《明史毛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行请属,狎侮官司属:通“嘱”,请托

B、简健卒,用巨梃之简:精简

C、或以贼告,反被挞告:报告

D、会阴晦,众失期失:错过

答案:B简,挑选。

5、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毛吉“护佑百姓”的一组是()

①吉执法不挠,有犯必重惩之②痛抑豪右,民大悦

③诸洞悉破,凡俘斩千四百人④吉不胜愤,以平贼为己任

⑤日以义激其民⑥众多杀伤,我生可乎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①征治犯错的锦衣卫,与护佑百姓无关;⑤是王骐的做法;⑥是毛吉与将士同生共死的坚决态度。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吉待人恩怨分明。对忠诚为国之士,毛吉尽力提携,并厚待其后代;而打击侵害百姓利益之徒,毛吉则毫不手软。

B、毛吉行事嫉恶如仇。他看不惯锦衣卫的横行无忌,轻慢锦衣卫长官,这种做法招致了对方对他的非人折磨。

C、毛吉剿匪除恶务尽。对敢于叛乱的盗匪,毛吉一直铁腕,他的出击收到显著效果,朝廷对此非常认同。

D、毛吉杀敌身先士卒。云岫山之战,毛吉一马当先,率直捣敌营,因身陷敌重围,终寡不敌众,被敌人杀害。

解析:“毛吉一马当先,率直捣敌营”与原文不符。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卫卒伺百官阴事,以片纸入奏即获罪,公卿大夫莫不惴恐。(5分)

译文:.

(2)有自贼中逸归者,辄诬以通贼,扑杀之。(4分)

译文:.

答案:(1)锦衣卫卒窥伺百官的隐秘之事,有片纸之字上奏,官员即获罪,公卿大夫无不惊恐不安.(关键词:伺、阴事、补出“官员”、惴恐)

(2)有的.人从贼人那里逃回,常被诬陷为勾通贼人,将他杀害。(关键词:逸、通、扑)

参考译文:

毛吉,字宗吉,余姚人。景泰五年中进士。被授予刑部广东司主事。该司管辖锦衣卫。锦衣卫卒窥伺百官的隐秘之事,有片纸之字上奏,官员即获罪,公卿大夫无不惊恐不安。他毛开请托,轻侮官员,就是因罪下到刑部的,也没有人敢鞭打他们。毛吉却执法不挠,有罪的必定重惩他们。锦衣卫长官门达仗着皇上的宠爱,肆行残虐,百官路上碰到他都避马躲开,唯毛吉举鞭拱手而过,门达很愤怒。毛吉因病没能上朝,被投进锦衣卫监狱。门达大喜,挑选出健壮的士卒,用大木棍打他。毛吉肉烂见骨,没有死。

天顺五年,毛吉升为广东金事,分巡惠州、潮州府。他痛惩豪门大族,百姓非常高兴。到期后他应该被替代,百姓纷纷挽留他。

程乡贼人杨辉,数去大盗罗刘宁的党羽。本已受招抚,后又反叛,与党羽曾玉、谢莹分别占据宝龙、石坑等洞,攻陷江西安远,在福建、广东之间抢掠。后来又想攻打程乡。毛吉在他们没到之前,招募壮士,加上士兵有七百人。抵达贼人巢穴。先攻破石坑,斩杀曾玉;再攻击谢莹,杀了他。又生擒杨辉。各洞都被攻破,共俘虏和斩杀一千四百人。捷报传到朝廷,宪宗升毛吉为副使,颁给玺书嘉奖慰劳。毛吉被调去巡抚高州、雷州、廉州三府。当时百姓遭贼人蹂躏,数百里没有人烟,各将领都闭城自守,有人报告贼情,反被将领所打。有的人从贼人那里逃回,常被诬陷为色勾通贼人,将他杀害。毛吉不胜愤怒,以平贼为已任。他巡行雷州。有海康知县王骐,是云南太和人,每天以大义激奋他的百姓。贼人来了便奋起抗击。毛吉觉得他们的勇气节操雄壮,奖励他们。正好有报告说贼人来抢掠乡村,毛吉与王骐各自率领所部击败了他们。毛吉推荐王骐,升为雷州通判。王骐还没接到任命,即已战死。赠同知,庇荫他的儿子为国子监生。

成化元年二月,新会告急。毛吉率指挥阎华、掌县事同知陶鲁,合一万人,到大磴击破贼人,乘胜追到云岫山,离贼营只有十余里。当时已经是半夜,毛吉召来诸将,将人马分为三哨,黎明时进兵。正好是阴天,众人错过出发时间。到进战时,贼人已弃营逃上山。毛吉命令潘百户占领他们的营寨,众人竞相取财物。贼人从山上驰下,杀死百户。华的马也被绊倒,被贼人所杀,各于是溃败。毛吉勒马大呼止住部队。官吏劝毛吉躲避,毛吉说:“众人多被杀伤,我能自求生吗?”话没说完,贼人持奔向毛吉。毛吉边骂边战,剑砍一人,断了他一条手臂。毛吉力量不足,终于被害。这一天,雷雨大作,山谷都震动。过了八天,才找到他的尸体,其貌如生。事情传到朝廷。赠予他按察使,录取他的儿子毛科入国子监。

15、“唐重,字圣任,眉州彭山人”阅读答案

唐重,字圣任,眉州彭山人。少有大志。大观三年进士。授蜀州司理参。先是,朝廷以拓土为功,边帅争兴利以徽赏,皆诱近边蕃夷献其地之不可耕者,谓之纳土,因置州县,所至骚然。重以其利害白之宰相,因是荐之,召对。迁吏部员外郎。金人入京师,或献议远避,重闻卫士语,以告于朝,始定守城之计。擢右谏议大夫,时宰执各主和战二议,重上疏乞命其廷辨得失。又言:“近世不次用人,其间致身宰辅,有未尝一日出国门者。乞先补外,以为之倡。”上开纳,而宰相执奏以为不可。明日,台谏皆得罪,重落职知同州。金人将及同,重度不能守,乃开门纵州人使出,自以残兵数百守城。陕西宣抚使范致虚提五路兵勤王,至陕州。致虚锐于出师,为金将所败,重募人间道走京抽报。高宗即位,重上疏论今急务有四,大患有五。欲救此者,宜守祖宗成宪,登用忠直,大正赏刑。长安谋帅,乃以天章阁直学士知京兆府。重前在同州,凡三疏上大元帅府,乞早临关中以符众望。且画三策,又六上疏,皆以车驾幸关中为请,朝廷未有所处。又乞节制五路兵,俱不报。金将陷韩城,重度势不可支,以书别其父克臣曰:“忠孝不两立,义不苟生以辱吾父。”克臣报之曰:“汝能以身徇国,吾含笑入地矣。”及金人入境,重遗书转运使李唐孺曰:“重平生忠义,不敢辞难。今关陕又无重兵,虽竭智力何所施,一死报上不足惜。”及金兵围城,城中兵不满千,固守逾旬,外援不至。而副使傅亮以精锐数百夺门出降,城陷,重以亲兵百人血战。战不已,众溃,重中流矢死。上哀悼之,谥恭愍。

(节选自《宋史唐重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开纳开:开怀B.重落职知同州落:下降

C.朝廷未有所处处:处置D.重遗书转运使李唐孺遗:留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唐重在抗金斗争中的忠义言行的一组是(3分)()

①重以其利害白之宰相②始定守城之计③上疏乞命其廷辨得失

④乃开门纵州人使出⑤一死报上不足惜⑥重以亲兵百人血战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扩张疆域,导致当地不安。边关的将帅为求奖赏,诱骗蕃夷献出他们的土地,禁止他们耕作,趁机设置州县,引起当地人的情绪波动。

B.唐重直言不讳,论及用人之法。他认为,近代的用人程序不当,有些身处高位的人,从来也没有到过外地;要求让这些官员先到外地任职。

C.唐重行事执着,遇事敢于担当。他在同州时,曾屡次上疏,请求皇帝驾临关中;又请求由自己统领五路的队,但都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唐重誓死报国,其父深明大义。在危难之际,唐重在给父亲的信中表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自己绝不苟且偷生;他父亲对此深表赞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致虚锐于出师,为金将所败,重募人间道走京抽报。_____

(2)欲救此者,宜守祖宗成宪,登用忠直,大正赏刑。

参考答案

4、D(遗:送交。)

5.D(①不是抗金斗争中的行为②唐重不是制定决策的人,③仅仅是客观的态度)

6.A(“禁止他们耕作”理解有误)

7.(1)范致虚急于出兵,被金将打败,唐重招募人从小路赶回京城报告情况。(锐:急切。为……所败:被……打败。间道:走小路。一点1分,句意2分)

(2)要想挽回这一切,应当遵循先皇定下的制度,提拔重用忠诚正直之人,让奖赏和惩罚完全合乎规则。(守:遵守。宪:制度。正:使……合乎规则。一点1分,句意2分)

1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阅读答案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阅读答案

倾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已经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齐等,同样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蒙受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0。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3分)

译: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分)

译: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分)

译: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3分)

译:

参考答案:

8。 C(宽容,原谅)

9.B(B均为介词,按照;A①连词,于是,就②副词,仅,只C①介词,趁着②介词,凭借D①连词,表修饰,不译②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10.A(荆轲并未屈于权势)

11.①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落实“函”“庭”“唯”)(3分)

②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落实“还”“走”“卒”“度”)(4分)

③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2分)

④难道大王您要发动战争,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受到危害,跟诸侯结下仇怨,然后心里才感到痛快吗?(3分)

17、“张,字仲明,慈溪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字仲明,慈溪人。举成化八年进士,授铅山知县。性刚明,善治狱。有寡妇惟一子,为虎所噬,诉于。与妇期五日,乃斋戒祀城隍神。及期,二虎伏庭下,叱曰:“孰伤吾民,法当死。无罪者去。”一虎起,敛尾去。一虎伏不动,射杀之,以畀节妇。一县称神。铅山俗,妇人夫死辄嫁;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欲变其俗,令寡妇皆具牒受判。署二木。曰“羞”,嫁者跪之。曰“节”,不嫁者跪之。民傅四妻祝誓死守,舅姑绐令跪“羞”木下,判从之,祝投后园池中死。邑大旱,梦妇人泣拜,觉而识其里居姓氏,往诘其状。及启土,貌如生。哭之恸曰:“杀妇者,吾也。”为文以祭,改葬焉,天遂大雨。诸异多类此。

擢南京御史。弘治元年七月偕同官上言:“内幸虽斥梁芳,而赐祭仍及便辟,是复启宠幸之渐也。外戚虽罪万喜,而庄田又赐皇亲,是骄纵姻娅之渐也。愿陛下以为戒。”帝嘉纳之。

先是,以雷震孝陵柏树,与同官劾大学士刘吉等十余人,给事中周亦与同官劾吉,吉衔之。其冬,、奉命阅,多缺伍。两人欲劾奏守备中官蒋琮,琮先事劾两人。章下内阁,吉修隙,拟黜之外。尚书王恕抗章曰:“不治失伍之罪,而罪执法之臣,何以服天下!”再疏争,言官亦论救。

久之,用荐迁四川佥事。富豪杀人,屡以贿免。御史檄治,果得其情。寻进副使。守备中官某将进术士周慧于朝,擒慧,论徙之极边。岁余,引疾归。环堵萧然,拥经史自娱。都御史王以振荒至,馈百金,坚拒不得,授下户饥民粟以答其意。知县丁洪,令铅山所取士也,旦夕候起居,为具蔬食。曰:“吾诚不自给,奈何以此烦令君。”卒弗受。炊烟屡绝,处之澹如。及卒,含敛不具,洪为经纪其丧。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一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伤吾民,法当死当:判罪

B.觉而识其里居姓氏觉:觉察

C.再疏争,言官亦论救再:两次

D.及卒,含敛不具具:备办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①哭之恸曰:“杀妇者,吾也。”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富豪杀人,屡以贿免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守备中官某将进术士周慧于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严明执法,惩治恶行”的一组是()

①射杀之,以畀节妇②欲变其俗,令寡妇皆具牒受判③为文以祭,改葬焉④两人欲劾奏守备中官蒋琮⑤擒慧,论徙之极边⑥炊烟屡绝,处之澹如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铅山知县之职。他性格刚强明慧,擅长处理诉讼。在侦破寡妇子被老虎吃掉一案时,他向城隍祷祝,终始吃人老虎伏法。

B.张想改变铅山妇女不为丈夫守节之俗,在木头上写下“羞”“节”二字,并依据妇人所跪之木判决妇人是否改嫁,直接误导了祝氏,致使其投水而死。

C.张曾和同僚因为雷电震击孝陵的柏树一事弹劾刘吉等人,这令刘吉怀恨在心,因此,张等人遭蒋琮诬陷之时,刘吉趁机报复,打算将他贬往外地。

D.王趁着赈济灾荒的机会前往张家探视,赠送给张一百金。在坚决推拒而无法谢绝之后,张就用这些钱给属下的饥民买来粟米来答谢王好意。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幸虽斥梁芳,而赐祭仍及便辟,是复启宠幸之渐也。(4分)

(2)不治失伍之罪,而罪执法之臣,何以服天下!(3分)

(3)环堵萧然,拥经史自娱。(3分)

 【解析】

(1)觉:醒来

(2)A项,①代词,代人;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立性。B项,①代词,代事;②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介词,用、拿;②介词,用、拿。D项,①介词,到;②介词,比。

(3)②张力图改变当地恶劣风俗;③张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悔改;⑥张固守清贫

(4)直接误导祝氏投水而死的是其公婆,并不是张。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1)宫内宠臣虽然排斥了梁芳这一类人,但是赐祭仍然施及左右亲信,这又是渐渐开始了宠溺幸臣的风气。

(2)不治缺失员的罪过,却治执法大臣的罪,用什么来让天下人信服!

(3)家中四壁空旷无物,他手拿经史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张,字仲明,慈溪人。考中成化八年进士,授官铅山知县。他性格刚强明慧,长于处理诉讼。有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被老虎吃了,向张告状。张和寡妇约定五天的期限,于是斋戒祭祀城隍神。到约定的那天,二只老虎伏在庭堂下,张呵斥道:“谁伤害我的百姓,按法律应当判死罪。无罪的离开。”一只老虎起身,收敛着尾巴走了。一只老虎伏地不动,张用弓箭射死它,把它交给守节的寡妇,全县都称他为神。铅山风俗,妇人丈夫死了就要再嫁;还有丈夫生病没有死,便先接受聘约供奉汤药。张想改变这种风俗,命令寡妇都准备诉状接受判决。他在二块木头上写字。写“羞”,再嫁的人跪在下面。写“节”,不嫁的人跪在下面。平民傅四的妻子祝氏发誓到死都守节,公婆哄骗她,叫她跪在写“羞”的'木头下面,张按木头判决她改嫁,祝氏跳入后园水塘中死去。县中遇到大旱灾,张梦见妇人哭着行拜礼,醒来后记起她居住的地方和姓氏,前去查看她的情况。等到挖开泥土,她面貌像活着的人一样。张哭着悲痛地说:“杀死妇人的,是我。”写文章祭祀她,改葬其他地方,天上于是落下大雨。各个奇异的事大多于此类同。

提升为南京御史。弘治元年七月,和同僚上书进言:“宫内宠臣虽然排斥了梁芳这一类人,但是赐祭仍然施及左右亲信,这又是渐渐开始了宠溺幸臣的风气。对外戚虽然加罪于万喜,但是庄园田地又赏赐给皇亲,这是渐渐骄纵姻亲。希望陛下以此为戒。”皇帝嘉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在此之前,张因为雷电震击孝陵的柏树,和同僚弹劾大学士刘吉等十多人,给事中周也和同僚弹劾刘吉,刘吉怀恨在心。这年冬天,张、周奉命阅,队大多缺少员,两人准备上奏弹劾守备宦官蒋琮,蒋琮抢先弹劾两人。奏章下发内阁,刘吉报复过去的怨恨,打算贬黜他们到外地做官。尚书王恕直言上奏章说:“不治缺失员的罪过,却治执法大臣的罪,用什么来让天下人信服!”王恕两次上书谏诤,谏官也陈述理由援救。

很久以后,张因人举荐升任四川佥事。有富豪杀人,屡次用免于罪罚。御史传檄文命令张审理,最终得到真实情况。不久升任副使。守备宦官某人打算推荐术士周慧给朝廷,张擒拿周慧,审判发配到边远的地方。一年多之后,称病回家。家中四壁空旷无物,他手拿经史自得其乐。都御史王因赈济灾荒来到他家,赠送张一百金。他坚决推拒不能谢绝,便给属下饥民粟米以答谢他的好意。知县丁洪,是张做铅山县令时所选拔的士子,早晚侍候他起床和睡眠,为他准备蔬菜食品。张说:“我固然不能自给,但怎么能以此烦劳你?”终于不接受。炊烟多次因无食物而断绝,他恬静淡然对待。到死的时候,殡殓的东西都没有,丁洪为他操办了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