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1、《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
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归纳词的活用。
6、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2、高二语文《窗》说课稿
一、说教材,确立目标、重点和难点
微型小说《窗》是高教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提出了什么,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窗》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很短但完整且有波澜;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从对“人与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性的美与丑”、“是粉”、“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士标:赏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探究对比及结尾艺术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②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特的见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透过对优美句段含蓄凝练语言的欣赏,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的思路与分析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还需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本课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法:“读赏议悟究”这个方法符合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跨越障碍,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读熟悉本文,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赏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词汇丰富,对环境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我们不难从中体会人性的善恶和灵魂的尊卑
(3)议互动合作,拓展思路学生就“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要“长善抑恶”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对“窗”多种含义的探究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成长,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阅读习惯,追求高尚情趣
2.赏析优美语段,理解意境美
3.合作讨论学习,体会寓意美
4.总结积累方法,领悟情感美
5.探究文本、拓展思维,增强创意美
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指导预习
这一步骤利用早读、自习等时间完成这种指导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制定预习方案。
指导目标:根据课文导读和课后思考练习题,与学生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完成预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建议:思考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习效果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互助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查找资料,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多、更新,如上网搜索等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的问题信息素质是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决定从有关“窗”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一位诗人说:“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我们透过窗户欣赏五彩缤纷而又美丽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常说“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们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三)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1.复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2.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环境通过对小说知识的回忆和复习,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精巧的构思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这个环节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打好了基础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这个极为省俭笔墨又具体可感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化,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结合点。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三个原则
(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学生的思维上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立思考,共同讨论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突出重点
“再读课文”中,通过对情节发展和情节高潮的分析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面对两位病人之间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多种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结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补”了,那就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问题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认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为他能够在自己重病时,鼓励病友战胜病痛,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第二步问题中渗透德育,分析评价中突破难点。
中等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为,让学生有个心理的道德行为的底线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不靠窗病人”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五)课堂训练,总结升华
训练题目:最后,当即将离开病房时,让我们一起关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特的心得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这个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议析理解性评价和练习形成性评价的反映,实现了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可以使重点知识落到实处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们个人都应该反思,用我们的心灵去关爱他人,去鄙视那些丑陋的行为这样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和灿烂的阳光。
(六)练笔阅读,拓展思维
1.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2.第二个关于语言的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好语言的感受力,训练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强化了对难点的掌握。
3.对比阅读欧8226;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能够发展立阅读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
反思《窗》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
1.由于重视学情,方法适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2.导语和结束语设计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束语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精美而智慧的语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课堂上注意了课文的一些大问题,但课文中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4.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深入挖掘课文;二是“放”学生之后不能及时地“收”回,致使课堂后半部分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时间,课堂节奏拖沓;
5.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3、高二语文《兵车行》说课稿
高二语文《兵车行》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而且,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其审美上的理解难度使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兴趣的激发。本学期第四单元精选了唐代两大创作高峰李白和杜甫的几篇作品,我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研读唐诗的兴趣。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想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愈忧民的感情。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在处理写作背景时,我就弱化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时代的前提,毕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守于安史之乱,学生历史课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他们能够基本把握当时的背景。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又节约了宝贵的课时,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诗歌鉴赏本身。同时,为了保护学生出初读课文的自我体验,我准备把对于背景的介绍放在朗读课文之后,给出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课文,让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时代背景下分析作品。学习诗歌要能够鉴赏诗歌,在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把握鉴赏要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实施过程。
杜甫愈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思想。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愈忧民这条主线。《兵车行》正是诗人标志着诗人沉郁顿挫诗风形成的作品。因而在这篇文章中,我把体会诗人深切的愈忧民的感情作为了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通过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读来引导学生去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把握沉郁。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诗歌富于音乐美,在体会中把握顿挫。
初步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以后,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赏读诗歌。本诗开头和结尾各是一副画面,惨别图和鬼哭图。首先让学生描述诗句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这样设问,能够做到把形象具体化,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近几年的高考题,这样的设问也越来越多。用两幅图来连缀全篇,追根究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之后是鉴赏诗歌的重点句。我选择了两句作例子,带领同学赏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噪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然后发言交流。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配乐。
四、教学预期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诗圣杜甫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同学学习唐诗的兴趣,真正愿意读诗,背诗,喜欢诗。更希望他们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认识到语文不仅仅看成是考试科目,更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把语文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求知。
4、高二语文《雾凇》说课稿
高二语文《雾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正确精炼的语言,刻画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特壮美,科学简便地形容了雾凇形成的缘故原由和颠末,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凭据新课标理念,联合我班学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的
1.知士的:
学会本课9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合详细语境明白词语。明白氛围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知识。
2.本领目的:
通过寓目电视录象,阅读课文,能分析归纳综合出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颠末,造就和进步学生的视察分析本领,造就学生的阅读归纳综合本领。接洽课文内容进步学生的想象本领。
3.情绪目的:
通过语言笔墨感悟吉林雾凇的特优美,引发学生喜好雾凇、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2两点,通过观看录象,阅读课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能准确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诗的含义。我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感知雾凇的.壮观。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未。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快速默读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导入本节的教学。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凝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让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荒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到达热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致,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惊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以这一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川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异景的隽誉,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让我们把对雾凇的称赞和喜好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了解与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5、高二《师说》语文说课稿
《师说》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集中反映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从师与学习的认识的论述。该单元所选课文都逝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
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本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由于本文是论说文,韩愈对比论证的手法是其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习作中借鉴。因此,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学生们学习过的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导入,介绍写作背景。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单个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全体学生共同诵读三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论述的中心。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分析课文的第一段,明确课文的中心。第五,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当堂成诵。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当堂成诵。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背诵最后一段。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背诵全文。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同时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市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6、高二《师说》语文说课稿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5、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6、教师范读课文。
7、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8、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10、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2、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3、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4、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6、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7、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7、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
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处之苦,余音绕梁。
2、肥读:听老师示肥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献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献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献,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8、《一剪梅》高二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未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9、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我授课的班级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成绩都很一般,但学习态度都尚可,根据这个现状,我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统一,尤其强调课前预习。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整理生字新词与重点文言现象到手册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读、自疑、自解,体会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治理想,沂水春风图)引入材料:杨树达《论语疏证》,《朱子语类》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丈人身处乱世,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
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
10、《黄山记》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这是一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2、教学要求: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⑴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⑵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⑶通过和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对比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⑷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和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⑵难点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对比阅读时对比点的确定上。
二、说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本文感彩鲜明,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深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并且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课内自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一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此我采用“点拨法”。所谓“点拨法”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点拨教学分五步:
1、导入
2、研究
3、鉴赏
4、反馈
5、迁移。
其目的让学生学会然后达到会学。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各部分特点,帮助学生把握训练的重点。
四、说教学程序
㈠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计算机软件《黄山风光》在屏幕上显示配乐的黄山风景镜头:险峰,云海,日出,摄身光等奇景。用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激发情感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㈡研究性点拨(明确自读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全面理解课文)
1、然学生用两个字概括黄山特点:险、奇。
2、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拟定各部分小标题(要求尽可能用诗的语言概括)。
3、学情预测:甲、能概括但语言不简练。
乙、语言简练。
丙、诗句。
丁、四句话连成一首诗。
4、选诗句板书:①黄山胜景天造就(险奇)。
②千古黄山几人登(险)。
③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㈢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解决难点,突破重点)
1、幻灯投出自读讨论题目:课文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有人说,如果把这两部分删去,三、四部分也可以立成篇,且不失为一片优秀的游记之作,你怎么看?二、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3、教师点拨总结,板书要点。
㈣反馈性点拨(复读课文,巩固提高)
1、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道理。
2、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
3、点拨总结: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热爱黄山的美景。
②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③谋篇具匠心。
㈤迁移性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是知识转化为能力)
1、导入语:美的表现形式是无比丰富的,徐迟大手笔写黄山气势磅礴的美,同学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雄壮是美,平凡中也有美;华丽是美,质朴同样也是美。
2、让学生将《黄山记》与另一篇写黄山的文章《黄山三天》(作者叶圣陶)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3、指导方法,教学生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会对比阅读。
板书:
对比阅读
①、对比什么
②、怎样对比:对比要又广度(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
对比要有深度(作者写作目的)
4、幻灯投出阅读对比表格,组织学生自读讨论,发挥群体作用。
5、组织评价,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
3、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
11、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俘。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士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12、《荷花淀》高二语文说课稿
《荷花淀》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30分)
1、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10分)
《荷花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小说。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高一年级学习现代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在此基础上则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培养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能力,后一单元的重点则是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这里体现了知识结构循序渐进、能力培养不断加深的逻辑顺序。
2、教学目标(5分)
这个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根据这个目标和本文的特点,设订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三个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还有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依据(10分)
教学重点: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的依据:
小说的三要素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本单元的重点就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荷花淀》塑造了一群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形象,她们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而作者主要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她们的,因此,我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依据: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孙犁作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具艺术魅力。《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作品,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各知识点简析(5分)
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说教法:
1、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依据(7分)
1)朗读法: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对话中潜藏的深层含义,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2)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碰撞,并且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练习法: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准备使用的教具、学具和其他教学手段(3分)
《荷花淀》是一篇意境优美、语言请丽的诗化了的小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特色,本课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播放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审美享受的境界,同时运用课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INTER网上去浏览有关孙犁的生平、创作特色,《荷花淀》的评价、关于“诗体小说”等知识,然后在进行信息的筛选,从中选择有效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制成POWERPOINT,用于课堂交流。这样将会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让学生感觉到自主学习、资源共享的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10分)
1、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其依据(5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不断地学习,因此,学校教育决不是学习的终点。学校教育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本课主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5分)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40分)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老师再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教学目标,作为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因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简单明了地揭示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让他们把学习目标指向掌握目标。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然后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情节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本文没有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等,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来描写人物丰富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栩栩如生。因此,通过品味人物的对话,让学生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文章精彩的对话有好几处,老师通过精讲“话别”这一段,然后通过练习法,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
“话别”这一段,先分角色朗读,然后让学生来评价他们读得如何,是否把人物的语气,人物的感情读出来了。通过讨论评价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看教学电视片中演员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集体朗读(女生扮水生嫂,男生扮水生,老师读旁白)
关于“探夫”前的一段对话,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法来揣摩。先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选择每一句话对应的人物的性格,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其他的对话则由学生课后去品味。
在对语言的品味的基础上由学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总结出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法。
五)、品味鉴赏,把握特征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
1、对于“月夜编席”的描写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1—3,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老师读完后,学生凭记忆回忆描写的景物,然后补充完整第3小节中抽掉的有关景物描写的修饰性的词语和比喻性的句子,让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艺术效果,然后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境。然后播放有关的视频,加深学生对于这段描写的理解。
通过分析,得出文章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选择了优美的景物,运用了富有韵味的语言,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即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使孙犁的小说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2.学生分析“伏击前的景物描写”
学生根据前一段的分析,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
3.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分析,让学生概括诗体小说的特征,并且介绍“白洋淀派”,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体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
六)总结课文,加深理解
通过总结,了解《荷花淀》特的艺术魅力,巩固本文所设定的目标。
七)课外练笔,能力迁移
从孙犁的另一篇小说《风云初记》中选出一段人物对话和一段景物描写,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能力去鉴赏,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13、《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采草药》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课,两篇短文中的一篇,是一篇阐说事理的说明文,从课文设置上看,是一课精讲课。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科教材说明及考试说明中都有明确要求。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编者正是应大纲的要求才将两个文言单元编入三册课本,旨在加强文言阅读训练,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采草药》是文言文单元的第一课,被确定为精讲课,由此可以看出它在实现由现代文阅读到文言阅读的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篇课文文句有一定难度,但对于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而言,文句疏通不会太难。但本文篇幅虽短,要放在一个课时完成却显得紧张。而且课文本身逻辑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如果将其断开,难免有割裂感。所以只能在一个课时完成,这也就大大增加了这节课的密度和强度。
基于此特点,并依《大纲》、教材说明、考试说明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体会和学习文中所表现出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和方法。
这篇课文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是文言文,文句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疏通文句,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和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意、体会和掌握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本文逻辑性较强,而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加之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文言分析的能力层级定位较高,所以对于文章的脉络分析就必然成为本文的难点。
鉴于本节课密度大、强度高、难度适中的特点,依据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我选用了目标教学法。它由前提测评、目标认定、导学达标、达标检测四个环节组成。前提测评可以了解学生基础、查漏补缺。目标认定可以明确方向,协调行动。导学达标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下融入各种教学方法,达到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导学中我选用“导—疑—论—结”的导学方法和“读—思—论—结”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达测检测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查漏补缺。目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基于以上的设想,这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即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前提测评、认定目标;讨论分析、导学过标;目标测评、练习正误。
第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先由初中学生的课文《活板》引出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简述沈括的历史地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创设情境氛围。
第二、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引导学生完成前提测评,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们明确方向,自觉协调行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讨论分析、导学过标。达标规程为逐段研读——总体达标。在课文的两个部分的研读中教师采取“导—疑—论—结”的方法导学,学生采用读思论结的学法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学习和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虚实词,尤其是“花”、“实”、“芽”等词的活用和判断句,倒装句等句式,疏通文句、理解课文,体会和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突出重点。之后,在逐段研读的基础上,利用逐层写就的板书设计进行文言分析,掌握本文的脉络,弄清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突破难点。导学达标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环节,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启发性,因材施教,自觉性、积极性等教学原则。
第四、目标测评、练习正误。进行达标检测,反馈信息、补救矫正,体现了目标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特点。
本课的作业是第二题,题量适中,难度适宜,与本文的重点相符。
这就是我设计的《采草药》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构想,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14、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选读》中的第十三课。《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
二、说教法
关于《选读》,《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提到它的教学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思考人生价值何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三、说学法
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语文成绩一般,但对《论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热情的,这从他们每次朗读时,声音都很响亮可以看出来。根据这个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小组落实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同时师生合作,分配任务。预习时,文言基础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监督反馈;上课时,教师引导、点拨,适当发表倾向性言论,学生自主探求、认真研习,深入理解文本;复习时,教师讲解练习题重难点部分,对错误较集中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落实,学生查漏补缺,补充预习和课堂中落实不到位的知识点,加强对文言基础和课文内容、思想、特点等的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这个课时是研习文本内涵,另一课时则是练习讲评,落实基础知识。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1、课堂导入。我设计了一段能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向课堂内容的导入语,希望借这个导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这堂课定个感情基调,同时顺利地引入到新课教学中。
2、整体感知。这是对文本的一个熟悉过程,用朗读全文和概括文章内容两个步骤完成。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下面的对比探究做铺垫。
3、对比探究。这个环节是课堂重点,计划用时25分钟。这里有三个对比,一是三子之间的对比,一是三子和曾皙之间的对比,还要一个是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和对曾皙之志的评价的对比。三子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而他们和曾皙的对比还要结合对“沂水春风图”的想象和概括。孔子对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管要理解文本中相关语段的意思,还要明确他一贯的治国策略和终极治理想。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整篇文章应该能比较深入地理解。
4、总结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反思整个课堂学习,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做到既深入文本,又出乎文本,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是设计了一个表格,以此来展示教学流程和思维流程,既对主要教学内容起一个概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觉得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能比较明确地展示出各个环节的进行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教学内容,也便于他们的记忆。
六、说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我个人觉得学生比较配合,师生互动开展得不错,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对这节课的预设。最大的问题我感觉在于拓展不够,基本上只是立足文本,没有结合课外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从课堂反映可以看出,学生文史知识掌握得并不充足,这就使得他们在分析、概括时只能拘泥于文本,而无法结合课外知识,根据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而我在上课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课外资料补充,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够,这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15、《沂水春风》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我授课的班级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成绩都很一般,但学习态度都尚可,根据这个现状,我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统一,尤其强调课前预习。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整理生字新词与重点文言现象到手册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读、自疑、自解,体会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治理想,沂水春风图)引入材料:杨树达《论语疏证》,《朱子语类》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丈人身处乱世,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
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
16、高二语文《看花灯》说课稿
高二语文《看花灯》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看花灯》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第一单元以“元宵节”为主题,元宵节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更加热爱生活。其中第二篇主体课文《看花灯》这首儿歌以生动活泼、极富动感的词语配以充满年味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元宵节看花灯的欢腾场面,抒发了看花灯的奇妙感受和“明年我也做花灯”的愿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能力。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体验看花灯的奇妙感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
教学难点:体验看花灯的奇妙感受。
二、说教法
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富于想象,但生活经验和词汇量有限,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我多处创设了情境,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在积极奋发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又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文本。
三、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上课伊始,我为学生们展示各种漂亮的`花灯,勾起学生对花灯的喜爱。接着我问:感觉怎么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元宵夜去看更多、更好看的花灯。(板书:看花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元宵之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初读课文时我先为学生范读,然后学生模仿跟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时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出示词语和生字,采用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识字游戏“我来问,你来答”等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师只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识字任务。
(三)感情诵读,感悟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里写的那种花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扶助、引导的作用,采用追问、反诘等方式,使学生更深入的体验课文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板书:金鱼、猴子……)其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金鱼怎么吐泡泡?猴子怎么眨眼睛?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元宵夜花灯的奇妙。(板书:奇妙)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来,如果学生需要,我可以带读,同时采用自读,小伙伴互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你想设计什么样的花灯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五)指导书写
出示重点生字,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我先示范写,然后学生尝试书写,教师指导。
交流其他生字应注意的地方。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是按照课文的主线来设计的,力求体现课文的精华,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看花灯
金鱼
猴子 奇妙
-
- 语文试卷分析及反思
-
2023-06-22 00:30:17
-
- 营销的方案
-
2023-06-22 00:27:30
-
- 五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新课标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24:43
-
- 隐患排查治理方案(通用20篇)
-
2023-06-22 00:21:56
-
- 小区停车管理方案15篇
-
2023-06-22 00:19:10
-
- 《假如》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16:23
-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13:36
-
-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说课设计一等奖稿
-
2023-06-22 00:10:49
-
-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
-
2023-06-22 00:08:02
-
- 《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0:05:15
-
- 产品质量管控方案(通用15篇)
-
2023-06-20 17:06:26
-
- 《后妃一小时》东银剧情攻略
-
2023-06-20 17:03:39
-
- 天火之谜的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0 17:00:52
-
- 医院营销方案15篇
-
2023-06-20 16:58:05
-
- 陶潜,字元亮阅读答案
-
2023-06-20 16:55:19
-
-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0 16:52:32
-
-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0 16:49:45
-
- 关爱留守儿童方案(20篇)
-
2023-06-20 16:46:59
-
-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0 16:44:12
-
- 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0 16: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