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范文 > 正文

​《亲爱的回声》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0 12:48 来源:学河网 点击:

《亲爱的回声》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亲爱的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认识6/8 2、 学唱《亲爱的回声》

image.png

教学目标:

1、 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的旋律。

2、 通过歌曲的学唱,培养学生爽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用鲜明的力度对比表现回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6/8拍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想坐在这教室里上课,还是想走出去,与大自然拥抱呢? 我也想,可是……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感受自然。你听:(范唱)

二、发声练习

1、 模仿回声 师:你们了解回声吗?谁来介绍一下回声的。能把回声表现出来吗? 其实这里就有了音乐,很具有表现力,也就是力度上的变化。

2、节奏、视唱 师:喂   | 喂   ||我们来合作一下,模仿亲爱的回声。 你 好  | 你 好  || 哈 罗  | 哈 罗  || 回声是……那么可听好了哦。 6 5 || 5 1 || 1 6 || 1 5 || 演唱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为旋律划分小节线 2、 听音选择填空 教学目标: 通过做一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教学重点难点: 6/8拍的巩固和听记 教学过程: 一、寻找精灵(听音选择填空) 师: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弹奏完整的旋律),住着快乐的人们,因为这里有着三个可爱的小精灵。他们唱着恢的歌。分别是 弹奏 5 6 5 || 3 4 3 || 4 5 4 ||有一天,这三个小精灵到森林里去玩,可是却一直没有回来。小镇上也失去了原来的快乐。只有找到那三个小精灵才能恢复小镇原来的恢。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 再来好好听一听这三个小精灵的声音。(弹奏) 那么,究竟他们在哪里呢?1=C 4/4

第三课时

一、教学安排

八孔竖笛《四季歌》

二、常规练习

1、 师生礼仪。

2、 发声练习。

三、八孔竖笛《四季歌》。

1、 教材分析:

《四季歌》原为一首日本歌曲。全曲共四个乐句,旋律反复时为节奏同步的二声部。该曲的旋律基本处于竖笛的中、高音区,演奏的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宜于表现。合奏部分为平行三、四、五度的进行,其和声效果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有所区别,请学生自己感受、体会其和声效果。

2、 演奏要求:

(1) 要奏得连贯、流利,四拍的长音一定要奏足时值。

(2) 保持二声部的和谐,吐音不要过于用力。

3、 学习过程:

(1) 出示旋律

听范奏,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

(2) 视唱旋律,熟悉该乐曲。

(3) 练习吹奏,明确要求。

四、作业:

练习吹奏八孔竖笛《四季歌》。

2、《亲爱的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唱《亲爱的回声》

2、认 6/8拍

3、做 为旋律划分小节 听音选择填空

4、听 《樱花》《故乡的亲人》

5、八孔竖笛 《四季歌》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学唱,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旋律。

3、通过做一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4、通过欣赏,熟悉《樱花》、《故乡的亲人》这两首歌曲的音调,感受歌曲情绪的特点,比较和感受合唱及不同音色的不同表现力。

5、八孔竖笛 提高演奏能力,学生表达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掌握6/8拍的含义及其运用。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八孔竖笛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6/82、学唱《亲爱的回声》 教学目标:

1、 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的旋律。 2、通过歌曲的学唱,培养学生爽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用鲜明的力度对比表现回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6/8拍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想坐在这教室里上课,还是想走出去,与大自然拥抱呢?

我也想,可是……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感受自然。你听:(范唱) 二、发声练习

1、模仿回声 师:你们了解回声吗?谁来介绍一下回声的。能把回声表现出来吗? 其实这里就有了音乐,很具有表现力,也就是力度上的变化。

2、节奏、视唱

师:喂   | 喂   ||我们来合作一下,模仿亲爱的回声。 你好  | 你好  || 哈 罗  | 哈 罗  || 回声是……那么可听好了哦。 6 5 || 5 1 || 1 6 || 1 5 || 演唱评价

三、学唱歌曲

教材分析:《亲爱的回声》是一首美国童谣。它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群山幽谷中与回声对话的动人情景,形象地表现了人声与回声形成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抒发了孩子们欢愉的心情。歌曲采用C大调,6/8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其间穿插对唱“哈罗、哈罗”,前者表现“人声”,后者表现“回声”。第二部分以较紧凑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表现出孩子们对好朋友“回声”热情企盼的情景。全曲节奏平稳、旋律舒展、语气亲切、感情真挚,音域仅有7度。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亲爱的回声》

1、 出示歌谱

2、师:谁能解释一下6/8拍呢?

2、认识6/8拍

师:2/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3/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4/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那么想一想6/8的含义会是什么呢?强弱规律又是什么呢?

2/4 X X | XX ||

● ○●○

∨ ∨∨ ∨

3/4 X X X X | X X  ||

● ○ ○● ○ ○

∨ ∨ ∨∨ ∨ ∨

4/4 X X X X |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6/8 X X X X X X | X X X X 0 ||

●○○ ◎○○ ●○○ ◎○○

∨∨∨ ∨∨∨ ∨∨∨ ∨∨∨

看这两句6/8拍的节奏,听一听我是弹奏的哪一乐句? 6/8 X X X X X X | X X X0 || 6/8 X X X X X X | XX X0 || 3、跟磁带轻轻哼唱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和亲爱的回声对话吧。跟着轻轻的唱一唱。

4、解决难点

(1) 教唱时,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仅句末的“哈罗”二字不同,可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乐句的异同。

(2) 结束部分的简短合唱,注意倾听声部的和谐,高音要有气息支持,不喊叫,唱出悠远的效果。

(3) 演唱全曲时,要求歌声连贯、绵密、富于韵律感,回声的模拟可由少数同学轻声演唱,注意连接的准确,时值充分。

师:还有哪里感觉较难把握的?(换气、二声部)

(4) 让学生边唱、边想象,边倾听集体创造的“回声”的效果。

5、完整表达歌曲

思考:(1)括号中表现回声的旋律应该用什么力度演唱?

(2)用分组唱的形式表演这首歌效果会更好。

师:我们来分配下角色,我先来扮演回声。我一定能表演好的。那么你还想对亲爱的回声说些什么呢?把歌词改一改,唱一唱。

四、总结下课

五、作业: 1、复习巩固6/8拍。2、复习歌曲《亲爱的回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为旋律划分小节线 2、听音选择填空 教学目标:通过做一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教学重点难点:6/8拍的巩固和听记

教学过程:

一、 寻找精灵(听音选择填空)

二、 师: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弹奏完整的旋律),住着快乐的人们,因为这里有着三个可爱的小精灵。他们唱着恢的歌。分别是

弹奏 5 6 5 || 3 4 3 || 4 5 4 ||有一天,这三个小精灵到森林里去玩,可是却一直没有回来。小镇上也失去了原来的快乐。只有找到那三个小精灵才能恢复小镇原来的恢。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 再来好好听一听这三个小精灵的声音。(弹奏)

那么,究竟他们在哪里呢?1=C 4/4

34 5 ( )  65 42 ( )  23 4 ( )  54 27 1-‖

5 6 5 3 4 3 5 4 4听唱填空

二、解救精灵(为旋律划分小节)

师:真是太好了,找回了精灵,快乐的小镇又要回来了。可是奇怪的是,小精灵们不歌唱了。原来是被森林里的女巫施了魔法。

(出示6/8拍的旋律)只要我们能为这一旋律划分小节就可以解除精灵身上的魔法了。首先来看这是几拍子的旋律?那么6/8拍的含义是?你能为这一旋律划分吗?

1、要求:根据拍号为下面的旋律添上小节线,并标出强弱,再唱一唱。

2、出示旋律:

1=C 6/8 【奥】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

典雅的行板

34 3 5 5 23 2 4 4 1 1 2 2 3 54 3 2

34 3 5 5 23 2 4 4 1 2 3 4 3 2 1 0

3、 注意不要把6/8拍唱成3/4拍,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感受。 好了,这下我们又可以听到小精灵们的歌唱了。听一听吧,我们可要轻轻拍手为他们伴奏呀。(范唱)

我们都来唱一唱吧。

这就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片段,从这样的片段中你感受到什么心情。

三、总结下课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和小镇上的人们感受小精灵的乐章吧。(听全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 樱花 故乡的亲人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熟悉《樱花》《故乡的亲人》这两首歌曲的音调,感受歌曲情绪的特点,比较和感受合唱及不同音色的不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不同演唱形式和不同音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歌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抢答:哪里的《凤阳花鼓》?谁能完整的演唱《凤阳花鼓》?

二、听《樱花》

教材分析:

《樱花》是一首流行世界的日本民歌。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天都开花。歌曲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人民在阳春三月观赏樱花时的喜悦心情。全曲共14小节,乐段结构(4+6+4),4/4拍,调式为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由“3、4、6、7、1”五个音构成,旋律进行多为大、小二度和大三度,各乐句的落音分别为4、7、3,偶尔出现增四度的大跳音程,这些都是这首歌的特点。歌曲的旋律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日本民歌色彩。

1、出示《樱花》歌谱演唱

师:我们来唱一唱这样的旋律。

2、感受乐曲的曲调

师:正如大家想到的,这是日本的民歌《樱花》,日本民间特色的曲调跟我们中国的民歌比较一下。由“3、4、6 7 1”五音构成的,便是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而中国的民歌中以“6 1 2 3 5”五音构成。

3、感受乐曲的情绪 师:那么我们来感受一下日本的樱花,从中你感受《樱花》的旋律怎样?歌曲是通过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表达歌曲的?其中发生了变化,你又感受到什么?

4、跟录音学唱歌曲。

三、听《故乡的亲人》

《故乡的亲人》是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于1851年创作的歌曲,全曲由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形成高潮,第二乐句则再现第一乐段的末乐句结束。歌曲旋律质朴、深情,表现了噪家乡的漂泊者怀念故乡亲人的真挚感情,具有浓郁的赞美诗风格。现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州歌。

1、 感受乐曲情绪。

2、 师:现在我们从日本在飞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听那里的人们正唱着他们的州歌来欢迎我们呢!(听全曲)

3、 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故乡的亲人》,由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写于1851年,那么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我们来轻轻跟着哼一哼。

2、感受演唱形式和音色

师:那么是通过怎样的演唱形式来表达的?其中有一段是男声领唱,你觉得怎样?如果用女声来领唱,效果怎样?看来设计演唱的形式也得巧安排。

四、完成课后的作业:

(1) 先欣赏,后选择。

《樱花》的旋律是 。

a舒展、优美的 b欢快、活跃的 c刚劲、有力的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 。

a二重唱 b齐唱 c童声合唱

跟着录音学唱这首歌。

(2) 先欣赏,后讨论。

《故乡的亲人》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这首歌是用什么形式演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一、教学安排 :八孔竖笛《四季歌》

二、常规练习 :1、 师生礼仪。2、 发声练习。

三、八孔竖笛《四季歌》。

1、 教材分析:

《四季歌》原为一首日本歌曲。全曲共四个乐句,旋律反复时为节奏同步的二声部。该曲的旋律基本处于竖笛的中、高音区,演奏的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宜于表现。合奏部分为平行三、四、五度的进行,其和声效果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有所区别,请学生自己感受、体会其和声效果。

2、 演奏要求:

(1) 要奏得连贯、流利,四拍的长音一定要奏足时值。

(2) 保持二声部的和谐,吐音不要过于用力。

3、 学习过程:

(1) 出示旋律 :听范奏,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

(2) 视唱旋律,熟悉该乐曲。

(3) 练习吹奏,明确要求。

四、作业:练习吹奏八孔竖笛《四季歌》。

3、《亲爱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感受6/8的韵律感,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6/8的旋律。

3、通过学唱歌曲,创编回声效果,发挥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控制声音的强弱表现人声与回声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

2、唱准六度音程、唱出6/8的韵律感。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从而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和表现。

2、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的感知音乐,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5、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及艺术愉悦原则。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具准备:打击乐若干、多媒体电脑、歌纸

教学过程:

一、听拉索的《回声》(时间:5分钟)

1、你有什么感觉?歌曲创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回声效果?

3、你能制造回声吗?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愿望。]

二、以小组为单位,用所给的教具制造回声,鼓励用其他方法制造回声(各种打击乐器、或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时间:5分钟)

1、小组实践活动、讨论。

2、分小组表演。

3、结论:回声可以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复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创编《xxx的回声》(时间: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回声的创编。(《小雨沙沙》、《布谷》∷哟乃》)

2、各组表演并说出创编的根据与意图。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学习歌曲(时间:20分钟)

1、揭题听范唱。

问: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声的效果?

2、老师唱人声,学生模仿回声。

问:这首歌除了用完全重复及强弱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回声效果以外,它还运用了和声的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句。

3、学习和声部分歌谱。(出示歌谱)

问:出现了哪两个和声音程?

学生进行和声练习。

视唱整句歌谱。

4、第二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要求人声部分用“a”回声部分用“o”

[设计意图:运用元音进行声音的练习,并利用两个音发声时嘴形的大小不同来形象表现人声和回声的强弱区别,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寻找强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强弱的对比。

比较认识3/4与6/8的特点,3/4是舒缓优美,6/8轻巧欢快。

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

每句人声的最后一个音的时值要拖足。

问:想让回声清楚点,一般我们会怎么喊?引导学生感悟每句人声的最后一个音的时值要拖足。

6、注意节拍特点,分角色演唱,更好的用歌声表现人声与回声交相辉映,美妙生动的艺术效果。

[采用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音乐,在愉悦的心情下掌握音乐技能,同时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六、小结下课。

4、《亲爱的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唱《亲爱的回声》

2、认 6/8拍

3、做 为旋律划分小节 听音选择填空

4、听 《樱花》《故乡的亲人》

5、八孔竖笛 《四季歌》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学唱,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旋律。

3、通过做一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4、通过欣赏,熟悉《樱花》、《故乡的亲人》这两首歌曲的音调,感受歌曲情绪的特点,比较和感受合唱及不同音色的不同表现力。

5、八孔竖笛 提高演奏能力,学生表达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掌握6/8拍的含义及其运用。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八孔竖笛

 五、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6/82、学唱《亲爱的回声》 教学目标:

1、 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的旋律。 2、通过歌曲的学唱,培养学生爽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用鲜明的力度对比表现回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6/8拍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想坐在这教室里上课,还是想走出去,与大自然拥抱呢?

我也想,可是……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感受自然。你听:(范唱) 二、发声练习

1、模仿回声 师:你们了解回声吗?谁来介绍一下回声的。能把回声表现出来吗? 其实这里就有了音乐,很具有表现力,也就是力度上的变化。

2、节奏、视唱

师:喂   | 喂   ||我们来合作一下,模仿亲爱的回声。 你好  | 你好  || 哈 罗  | 哈 罗  || 回声是……那么可听好了哦。 6 5 || 5 1 || 1 6 || 1 5 || 演唱评价

三、学唱歌曲

教材分析:《亲爱的回声》是一首美国童谣。它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群山幽谷中与回声对话的动人情景,形象地表现了人声与回声形成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抒发了孩子们欢愉的心情。歌曲采用C大调,6/8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其间穿插对唱“哈罗、哈罗”,前者表现“人声”,后者表现“回声”。第二部分以较紧凑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表现出孩子们对好朋友“回声”热情企盼的情景。全曲节奏平稳、旋律舒展、语气亲切、感情真挚,音域仅有7度。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亲爱的回声》

1、 出示歌谱

2、师:谁能解释一下6/8拍呢?

2、认识6/8拍

师:2/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3/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4/4的含义是,强弱规律是。

那么想一想6/8的含义会是什么呢?强弱规律又是什么呢?

2/4 X X | XX ||

● ○●○

∨ ∨∨ ∨

3/4 X X X X | X X  ||

● ○ ○● ○ ○

∨ ∨ ∨∨ ∨ ∨

4/4 X X X X |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6/8 X X X X X X | X X X X 0 ||

●○○ ◎○○ ●○○ ◎○○

∨∨∨ ∨∨∨ ∨∨∨ ∨∨∨

看这两句6/8拍的节奏,听一听我是弹奏的哪一乐句? 6/8 X X X X X X | X X X0 || 6/8 X X X X X X | XX X0 || 3、跟磁带轻轻哼唱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和亲爱的回声对话吧。跟着轻轻的唱一唱。

4、解决难点

(1) 教唱时,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仅句末的“哈罗”二字不同,可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乐句的异同。

(2) 结束部分的简短合唱,注意倾听声部的和谐,高音要有气息支持,不喊叫,唱出悠远的效果。

(3) 演唱全曲时,要求歌声连贯、绵密、富于韵律感,回声的模拟可由少数同学轻声演唱,注意连接的准确,时值充分。

师:还有哪里感觉较难把握的?(换气、二声部)

(4) 让学生边唱、边想象,边倾听集体创造的“回声”的效果。

5、完整表达歌曲

思考:(1)括号中表现回声的旋律应该用什么力度演唱?

(2)用分组唱的形式表演这首歌效果会更好。

师:我们来分配下角色,我先来扮演回声。我一定能表演好的。那么你还想对亲爱的回声说些什么呢?把歌词改一改,唱一唱。

四、总结下课

五、作业: 1、复习巩固6/8拍。2、复习歌曲《亲爱的回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为旋律划分小节线 2、听音选择填空 教学目标:通过做一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教学重点难点:6/8拍的巩固和听记

教学过程:

一、 寻找精灵(听音选择填空)

二、 师: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弹奏完整的旋律),住着快乐的人们,因为这里有着三个可爱的小精灵。他们唱着恢的歌。分别是

弹奏 5 6 5 || 3 4 3 || 4 5 4 ||有一天,这三个小精灵到森林里去玩,可是却一直没有回来。小镇上也失去了原来的快乐。只有找到那三个小精灵才能恢复小镇原来的恢。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 再来好好听一听这三个小精灵的声音。(弹奏)

那么,究竟他们在哪里呢?1=C 4/4

34 5 ( )  65 42 ( )  23 4 ( )  54 27 1-‖

5 6 5 3 4 3 5 4 4听唱填空

二、解救精灵(为旋律划分小节)

师:真是太好了,找回了精灵,快乐的小镇又要回来了。可是奇怪的是,小精灵们不歌唱了。原来是被森林里的女巫施了魔法。

(出示6/8拍的旋律)只要我们能为这一旋律划分小节就可以解除精灵身上的魔法了。首先来看这是几拍子的旋律?那么6/8拍的含义是?你能为这一旋律划分吗?

1、要求:根据拍号为下面的旋律添上小节线,并标出强弱,再唱一唱。

2、出示旋律:

1=C 6/8 【奥】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

典雅的行板

34 3 5 5 23 2 4 4 1 1 2 2 3 54 3 2

34 3 5 5 23 2 4 4 1 2 3 4 3 2 1 0

3、 注意不要把6/8拍唱成3/4拍,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感受。 好了,这下我们又可以听到小精灵们的歌唱了。听一听吧,我们可要轻轻拍手为他们伴奏呀。(范唱)

我们都来唱一唱吧。

这就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片段,从这样的片段中你感受到什么心情。

三、总结下课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和小镇上的人们感受小精灵的乐章吧。(听全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 樱花 故乡的亲人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熟悉《樱花》《故乡的亲人》这两首歌曲的音调,感受歌曲情绪的特点,比较和感受合唱及不同音色的不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不同演唱形式和不同音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歌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抢答:哪里的《凤阳花鼓》?谁能完整的演唱《凤阳花鼓》?

二、听《樱花》

教材分析:

《樱花》是一首流行世界的日本民歌。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天都开花。歌曲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人民在阳春三月观赏樱花时的喜悦心情。全曲共14小节,乐段结构(4+6+4),4/4拍,调式为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由“3、4、6、7、1”五个音构成,旋律进行多为大、小二度和大三度,各乐句的落音分别为4、7、3,偶尔出现增四度的大跳音程,这些都是这首歌的特点。歌曲的旋律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日本民歌色彩。

1、出示《樱花》歌谱演唱

师:我们来唱一唱这样的旋律。

2、感受乐曲的曲调

师:正如大家想到的,这是日本的民歌《樱花》,日本民间特色的曲调跟我们中国的民歌比较一下。由“3、4、6 7 1”五音构成的,便是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而中国的民歌中以“6 1 2 3 5”五音构成。

3、感受乐曲的情绪 师:那么我们来感受一下日本的樱花,从中你感受《樱花》的旋律怎样?歌曲是通过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表达歌曲的?其中发生了变化,你又感受到什么?

4、跟录音学唱歌曲。

三、听《故乡的亲人》

《故乡的亲人》是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于1851年创作的歌曲,全曲由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形成高潮,第二乐句则再现第一乐段的末乐句结束。歌曲旋律质朴、深情,表现了噪家乡的漂泊者怀念故乡亲人的真挚感情,具有浓郁的赞美诗风格。现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州歌。

1、 感受乐曲情绪。

2、 师:现在我们从日本在飞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听那里的人们正唱着他们的州歌来欢迎我们呢!(听全曲)

3、 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故乡的'亲人》,由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写于1851年,那么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我们来轻轻跟着哼一哼。

2、感受演唱形式和音色

师:那么是通过怎样的演唱形式来表达的?其中有一段是男声领唱,你觉得怎样?如果用女声来领唱,效果怎样?看来设计演唱的形式也得巧安排。

四、完成课后的作业:

(1) 先欣赏,后选择。

《樱花》的旋律是 。

a舒展、优美的 b欢快、活跃的 c刚劲、有力的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 。

a二重唱 b齐唱 c童声合唱

跟着录音学唱这首歌。

(2) 先欣赏,后讨论。

《故乡的亲人》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这首歌是用什么形式演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一、教学安排 :八孔竖笛《四季歌》

二、常规练习 :1、 师生礼仪。2、 发声练习。

三、八孔竖笛《四季歌》。

1、 教材分析:

《四季歌》原为一首日本歌曲。全曲共四个乐句,旋律反复时为节奏同步的二声部。该曲的旋律基本处于竖笛的中、高音区,演奏的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宜于表现。合奏部分为平行三、四、五度的进行,其和声效果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有所区别,请学生自己感受、体会其和声效果。

2、 演奏要求:

(1) 要奏得连贯、流利,四拍的长音一定要奏足时值。

(2) 保持二声部的和谐,吐音不要过于用力。

3、 学习过程:

(1) 出示旋律 :听范奏,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

(2) 视唱旋律,熟悉该乐曲。

(3) 练习吹奏,明确要求。

四、作业:练习吹奏八孔竖笛《四季歌》。

5、《亲爱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感受6/8的韵律感,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6/8的旋律。

3、通过学唱歌曲,创编回声效果,发挥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控制声音的强弱表现人声与回声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

2、唱准六度音程、唱出6/8的韵律感。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从而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和表现。

2、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的感知音乐,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5、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及艺术愉悦原则。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具准备:打击乐若干、多媒体电脑、歌纸

教学过程:

一、听拉索的《回声》(时间:5分钟)

1、你有什么感觉?歌曲创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回声效果?

3、你能制造回声吗?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愿望。]

二、以小组为单位,用所给的教具制造回声,鼓励用其他方法制造回声(各种打击乐器、或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时间:5分钟)

1、小组实践活动、讨论。

2、分小组表演。

3、结论:回声可以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复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创编《xxx的回声》(时间: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回声的创编。(《小雨沙沙》、《布谷》∷哟乃》)

2、各组表演并说出创编的根据与意图。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学习歌曲(时间:20分钟)

1、揭题听范唱。

问: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声的效果?

2、老师唱人声,学生模仿回声。

问:这首歌除了用完全重复及强弱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回声效果以外,它还运用了和声的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句。

3、学习和声部分歌谱。(出示歌谱)

问:出现了哪两个和声音程?

学生进行和声练习。

视唱整句歌谱。

4、第二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要求人声部分用“a”回声部分用“o”

[设计意图:运用元音进行声音的练习,并利用两个音发声时嘴形的大小不同来形象表现人声和回声的强弱区别,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寻找强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强弱的对比。

比较认识3/4与6/8的特点,3/4是舒缓优美,6/8轻巧欢快。

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

每句人声的最后一个音的时值要拖足。

问:想让回声清楚点,一般我们会怎么喊?引导学生感悟每句人声的最后一个音的时值要拖足。

6、注意节拍特点,分角色演唱,更好的用歌声表现人声与回声交相辉映,美妙生动的艺术效果。

[采用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音乐,在愉悦的心情下掌握音乐技能,同时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六、小结下课。

6、《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1)知士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 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7、《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 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水的波纹 河岸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声音的波纹 石壁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水的波纹 河岸

奇怪 明白

声音的波纹 石壁

8、《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出图文对应的段落。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一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

⑵“倒影”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的理解)

⑶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成的圆形比作大月亮)

2、指导朗读描写美丽景色的第二句话,注意句间停顿。

3、齐读第一段。

二、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桥洞底下)

提问:

1、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的的景色”指什么?结合图(一),联系课文第一段说明。

2、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齐读第二段。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小青蛙为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第四、五自然段,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3、借助图(二)理解画出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四、五自然段。

6、填空练习

⑴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⑵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

7、引导学生说一说:

⑴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荡”和“返”的意思。

⑵什么是“回声”?你曾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用自己的话说)

五、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全文,点明课题〗

〖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1、指导读好句子末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揭示学生注意小青蛙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读得稍慢些;再是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气读;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非常高兴,读的节奏要稍快些。

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二、识记生字字形

1、读生字词卡片。

2、分析、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藏”和“荡”。“藏”: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荡”:上面是草字头,下半部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扬”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三、指导正确书写

四、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

半圆的()欢快地()

美丽的()高兴得()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阅读《看浪花》。

9、《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 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 :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课题

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

2、你知道回声吗?(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吗?

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

3、再次聆听回声(出示歌谱)感受乐曲中强弱的对比

三、发声练习 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么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么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么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

A 、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问:这个记号是什么?(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声回声…可爱的回声。师自唱一唱,请学生为老师伴奏(拍手拍腿)述:这里有一个休止符,表示后半拍起唱,请同学们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注意一下,这里的休止符是怎么把握的(师再唱,生伴奏)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师弹琴,生边拍手边唱,逐步脱离拍手拍腿)

3、随老师弹琴,生轻轻演唱歌曲第一段 “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导。

4、学唱第二段,师弹琴,生轻轻唱一唱,个别地方纠正。

5、随琴轻轻唱一唱歌曲。

6、歌曲处理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我们要用怎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7 、 让我们带者对友谊的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拍打节奏,轻声来演唱)

8 、纠正歌曲中错误的地方,跟琴演唱,提示带者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9、用强弱来打拍的形式,再次用情演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回声,你现在知道音乐中是怎么表现回声的吗?对,运用了两个力度记号,那就是强、弱。除了这两个力度记号,音乐中还有一些记号也是表示力度的,也有表现力度的变化过程的,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接着学习。

10、《回声》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声音,好像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他明白那声音是自己的声音。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以童话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了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帮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带后鼻韵母的生字,如“藏”、“扔”、“荡”的读音及“哪儿”、“哩”等语气词的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自然段,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词句、朗读等训练,懂得什么是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和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这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怎么形成的?童话中的小青蛙和老师也想知道呢!咱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弄明白这些问题吧。

二、学习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板画半圆的桥洞)

(过渡:这个地方怎么样呢?)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地方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的?

⑶ 理解第二句。第二句是什么句?为什么觉得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

⑷ 出示课件,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以渲染美景。

⑸ 学生以自读、指名读、评议后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其美景。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引读第二自然段(教师读叙述语,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和它的回声)相机引导激发学生读书的情感。

⑵ 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它的回声,问: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觉得怎样?指导朗读小青蛙奇怪极了的语气。(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河岸上以后是怎么做的?

⑵ 画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捡、扔)

画出河水变化的有关动作的词(激、碰、荡)

⑶ 用找出来的动词连起来说说妈妈是怎么做的?河面有什么变化?

⑷ 课件出示课后填空题叫生填空: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⑸ 做实验:(出示水槽)

第一次认识“水的波纹”。

第二次观察“水的波纹的变化”。

第三次观察“水的波纹荡回来的样子”。

(相机板画水波)

⑹ 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青蛙妈妈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咱们看看青蛙妈妈是怎么给小青蛙讲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勾出妈妈说的话,想想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

⑵ 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情况。

⑶ 出示课件结合二、三句讲解声波和水波的相似之处及回声形成的原因及什么是回声,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⑷ (课件出示填空):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⑸ 课件播放有关回声的录像。

⑹ 课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生再齐读。

⑺ 你们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形成的,高兴吗?小青蛙也和你们一样呢,看,他高兴得怎样?(让生做动作体会小青蛙的高兴心情并朗读小青蛙的话。)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⑴ 课件出示小青蛙又游回桥洞的画面,问:小青蛙干什么去了?生齐读课文最后第六自然段。

⑵ 问:小青蛙为什么要回到桥洞底下叫个不停?体会小青蛙这次高兴与前一段中高兴的不同原因,并用课件来渲染小青蛙高兴的气氛,朗读好小青蛙的话。

三、总结激趣

1、结合板书总结。

2、激趣:孩子们,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人汇报。)

3、总结:孩子们,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回声这样看似神奇但并不神奇的科学知识,还等着我们去探究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究,就一定能弄明白的。

附板书:回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通过课后练习和分角色朗读,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略)

11、《回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回声}

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

呱 哩 圈 纹 碰 返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师:一起读!

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师:请大家齐读。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

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

4.读词语。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你还会读吗?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读这些词,如果你的同桌还读不准的,请你帮帮他!一起读读!

5.了解“返回”

师:最后一个词“返回”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吧!(齐读)

6.读词、句子(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师:大家看“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你会读吗?你读,你读。师:这就是一圈圈波纹,一起读。师:(电脑屏幕用鼠标点)现在老师把词语放进句子里,你还会读吗?自己练一练。请你读!师边做动作,边读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请大家带着动作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同学们生字宝宝我们已经掌握了,那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呀?

2.师: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他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呀?

3.师:是呀!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呢?

师:你能不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请你来!师:我听到他读得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是呀!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注明:师引读,点击屏幕。

师:这时桥洞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师轻读)“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小青蛙紧接着又问?

师:“你是谁?你在哪儿?”

2.师:(出示这句话:呱呱呱,多好看哪!)仔细看,这句的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呀?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师:那我们一起来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谁再来读读?他读得真高兴呀,我们再来读读!

师:(出示这句话:你是谁?你在哪儿?)这句是什么标点符号呢?师:那该怎么问呢?请你来!(我们在读问句的时候,要稍微地往上扬一点,像老师这样,){范读}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3.师: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小青蛙这时听到有一只青蛙在学他说话,他心里会感到怎样?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于是,他就去问?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我听到他读出了那种奇怪的感觉。我们也一起来奇怪地问问吧!

(四)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师: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同学们,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这时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读读第四自然段,再来填一填吧。师:谁来填?师:我们一起读。

(2)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河水是怎样变化的吧?

(3)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我听到你的碰字字音读得比较重。

师:谁再来读?你的荡字也读得比较重了。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吧!

(4)师:是呀,石子一扔,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水的波纹{板书:水波}碰{板书:碰}到了?{板书:河岸}又怎么样?(师边做动作演示){板书:荡}

(5)师:我们再来读读这河水的变化吧,会做动作的同学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还有什么波纹也跟河水的波纹一样呢?读读第五自然段,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师:请你说!你找到了什么?(生:声音的波纹)

(2)师:哦,声音的波纹,那声音的波纹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填空: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师:请你来填!师:一起读。

(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感受下小青蛙的回声吧!

(4)师: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5)师:是呀,声音的波纹{板书:声波}碰{板书:碰}到了?(生:桥洞的石壁){板书: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返}。(手演示)这样我们的耳朵就听到回声了。(一只手指着耳朵)这就是回声。(手指着板书课题)

(6)师:声音的波纹可真有趣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恩,我听到你的返字读得比较重,大家再来读读吧!

(7)师:是呀,这就是回声,青蛙妈妈就是想把这个道理告诉小青蛙的,我们把青蛙妈妈说的话读一读吧!

(8)师:小青蛙明白了回声,高兴得一蹦老高,说:“(生: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师:妈妈笑着点点头。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师: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生: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生:多好玩啊!)”

(2)师:小青蛙懂得了道理,多高兴呀!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小青蛙,高兴地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学写生字

(一)学“影”字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也和小青蛙一样,带着欢快的心情来学写两个生字吧!看到“影”字。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呀?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呀?这个三撇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部首,我们仔细观察写这三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呀?要注意这三撇起笔在同一条线上。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还要注意左边要写得比较(生:宽)右边写得比较(生:窄),(师:加上手势)这就叫左宽右窄。

(二)学“游”字

1.看看这个字,游的左边是?(生三点水),中间是?(生方),右边是?(生撇,横,子,)老师有个好方法来记这个字:大人带着孩子到一个方方的池塘里游泳。

2.这就是什么字呀?闭上眼睛记一记,记住了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书空)小手拿出来。预备齐,点(生继续读)。(师生一起写,师注意面对学生书空)同学们注意这三个部件要写得瘦长一些。

3.下面老师把两个字送进田字格!{板书“影和游”}请你们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现在你们也把这两个字送进田字格里吧,描一个,写一个。(师范写“影和游”,生描和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学生作业展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某的影字三撇的起笔在同一条直线上,(用笔指着书上)整个字摆在田字格的正,而且写得左边宽右边窄。哎呀,真棒!打钩。

5.这个学生的游字三个部件写得瘦长,而且挨得很紧,像一家人,真不错!打钩。

五、拓展

1.师:同学们,生字我们就学到这,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回声》,平时你们听到过回声吗?(生:听到过)你们是在哪听到的呢?

2.师小结:除了回声,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用你们的眼睛,用你们的心到生活中去发现吧。

3.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读懂了课文,还学写了两个生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剩余的生字,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回声优秀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12、《回声》教学设计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师生间的对话虽刚开始,但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形成。]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年里的故事。在一个春暖花开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结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顽皮,跟大山开了一个玩笑。他先问候大山:“你好!”只听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着又喊:“你是个坏蛋!”只听得大山也生气地说:“你是个坏蛋!”在旁边的我十分不解,山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对话?今天我与大家一样都明白是“回声”的作用,但对童年的这段趣事,却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也从中获得启发?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教师点拨: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对回声关系。台湾女作家、大学教授龙应台在《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等文章中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如学生能阅读而不会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只是在台湾,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正在上演这一幕。同学们,出现“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的原因何在?你们会不会成为不会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不仅要读书作文,而且要注意提高人格修养,增强全球意识。]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教师点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们认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办法?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给《回声》写一篇读后感是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最后的说明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学生信心,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13、《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四、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找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学生听。

2. 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 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 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观看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 学习二、三自然段。

1.) 小声自由读。

2.)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 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jian reng

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3.)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bo dang

波纹 荡

7.)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 齐读这个自然段。

9.)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

5.)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 填空练习:

1.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2.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7.) 小结板书:明白

8.)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 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 小结质疑。(略)

1、 按板书小结。

2、 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节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 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回声

水的波纹 河岸

奇怪 明白

声音的波纹 石壁

六、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14、《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课件或投影)

⑴观察水的变化。

⑵口述水的变化。

⑶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15、《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16、《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 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水的.波纹 河岸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声音的波纹 石壁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水的波纹 河岸

奇怪 明白

声音的波纹 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