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范文 > 正文

​上将与下士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04 02:58 来源:学河网 点击:

上将与下士教学设计一等奖

image.png

1、《上将与下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两个生字,积累课文中有启发意义的句子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

感悟在伟大的人与凡人之间其实没有差距,真正伟大的人绝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

重点难点:

抓住上将与下士的不同表现,感悟人生道理学习伟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

搜集资料教法:

读出感悟。学

法:自主探究。

流程:1.组织教法: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气度课题,质疑。3.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字所带出来的词画出记号。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流利。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本上。 5.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读课文(1)默读、填表:事件 人物表现 下士 上将 (2)讨论:华盛顿是一个怎样的人?(3)从两个不同的表现中你获得了什么启迪?6.读了这个故事,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人物的赞美。7.积累内化:(1)识字: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2)复述这个故事。8.拓展活动: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华盛顿的故事。

板书: 此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上将与下士 下士: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人物表现. 伟人之所以伟大 上将:普普通通平等待人

2、教科版《上将与下士》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两个生字,积累课文中有启发意义的句子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在伟大的人与凡人之间其实没有差距,真正伟大的人绝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

重点难点:

抓住上将与下士的不同表现,感悟人生道理学习伟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

搜集资料

教法:

读出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1.组织教法: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气度课题,质疑。

3.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字所带出来的词画出记号。

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流利。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本上。

5.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读课文

(1)默读、填表:

事件 人物表现

下士 上将

(2)讨论:华盛顿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两个不同的表现中你获得了什么启迪?

6.读了这个故事,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7.积累内化:

(1)识字: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复述这个故事。

8.拓展活动:

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华盛顿的故事。

板书: 此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上将与下士

下士: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人物表现. 伟人之所以伟大

上将:普普通通平等待人

3、上将于下士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两个生字,积累课文中有启发意义的句子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在伟大人与凡人间其实没有差距,真正伟大的人绝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

重、难点:抓住上将与下士的不同表现,感悟人生道理学习伟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搜集资料

教法:读出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1.组织教法: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气度课题,质疑。

3.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字所带出来的词画出记号。

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流利。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本上。

5.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读课文

(1)默读、填表:

事件

人物表现

下士

上将

(2)讨论:华盛顿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两个不同的表现中你获得了什么启迪?

6.读了这个故事,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7.积累内化:

(1)识字: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复述这个故事。

8.拓展活动: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华盛顿的故事。

板书:上将与下士

下士: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人物表现.伟人之所以伟大

上将:普普通通平等待人

4、下士的解释及造句

下士拼音

【注音】: xia shi

下士解释

【意思】:军衔,军士的最低一级。

下士造句:

1、他被提升为下士。

2、那位下士因作战英勇而受到嘉奖。

3、作为惩罚,这下士被降为士兵。

4、他被降为下士。

5、在攻占意大利的过程中,他因为射击技术高超晋升为下士,与此同时感染了疟疾,直到战争结束前一直患有该病。

6、其中一个是亚历山大·哈里斯,25岁的曾在阿富汗服役的下士。

7、最近关于哈马斯可能释放一名名为吉拉德·沙利特的以色列下士的消息流传开来。沙利特在加沙被哈马斯抓捕,判刑三年。

8、一位下士S,谈到他所属部队在墨索里尼政府的崩溃之后进入意大利的村庄,第一个任务总是杀戮两名平民。

9、下士亨利.基勒1862年8月20日服役于第十四康乃狄格步兵团C连。

10、达伦·钱特遇难时身边还有马修·泰尔福得中士、掷弹兵近卫团的詹姆斯·梅杰、代理下士史蒂文·布特(StevenBoote)以及皇家宪兵队的尼古拉斯·韦伯斯特-史密斯下士。

11、这些年轻的下士不能像我一样和一位老练的专家竞争。

12、我无以想象准下士伯纳德的死给他的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13、现在一个在巴格达或费鲁杰站岗的的下士做出的一个决定可以在战略上影响到整个战役的结果。

14、我亲爱的妹妹。(对下士)没什么事了,下士。

15、他们是26岁的凯文?马力根,有一个未出生的孩子,23岁的准下士戴尔?霍普金斯和21岁的列兵凯尔?亚当斯。

16、“你只听一声‘开拍’,然后你肾上腺素的水平马上就升高一点儿,随后你就期望当摄像机过来的时候你不会把事情搞砸,”敦克下士说。

5、一条腿的四星上将作文素材

弗兰克斯少校躺在死气沉沉的病房内,凝视着圣诞树发呆。这本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而弗兰克斯却伤感不已。7个月前在柬埔寨时,一块手榴弹片戳进了他的左腿。医生已确定为他做截肢手术。

弗兰克斯毕业于西点军校,在校时是棒球队队长。他曾下定决心终身从军,但现今看来,退伍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尽管弗兰克斯感到自己仍有许多东西,比如作战经验、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贡献给部队,不过他也知道,受过重伤的军人很少有回到现役的:他们必须通过每年一次的健康考核,包括徒步行军两英里。弗兰克斯吃不准自己戴着假肢能否胜任那种事情。

手术后最让弗兰克斯感到悲哀的,是他再也不能在棒球场上一展雄姿了。在每周举行的棒球赛中,轮到他击球时,都得靠别人代他跑垒。

有天在等候击球轮次时,弗兰克斯注意到一名队友滑进了第三垒。他寻思:如果我做同样的尝试,情况会怎样呢?当弗兰克斯击球时,他一棒把球击到了场中央。他挥手叫替其跑垒者让开,自己迈动僵硬的腿,开始了痛苦的.跑步。在第一垒和第二垒之间,他瞅见外野手将球抛向第二垒的守垒员。他于是闭上眼,拼命使自己往前冲,一头滑进了第二垒。裁判喊道:“安全入垒!”弗兰克斯欣慰地笑了。

几年后,弗兰克斯率领一个中队穿越恶劣的地形进行战地训练。上司怀疑一位截肢者能否接受这种挑战,但弗兰克斯用行动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使我跟士兵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说,“每当我的假肢陷入泥泞时,我就叮咛自己:‘这便是你无腿可站时的情形。’”今天,弗兰克斯已晋升为四星上将。“失去一条腿使我认识到:限制因素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态度。”他感慨地说,“关键是要全力集中于你所拥有的,而不是你所没有的。”

6、中考语文复习:《陈太丘与友期》与《咏雪》原文与翻译

中考语文复习:《陈太丘与友期》与《咏雪》原文与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7、小河与青草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一: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意在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好处。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较深的寓意呢?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觉得,这篇课文重在朗读领悟。课堂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预习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步骤我一直是放在课前就开始进行的,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就在家进行预习读,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最好读流利。上课开始,通过检查读,了解学生的朗读娴熟情况,在认知生字的基础上,再去指名学生读课文,然后提问: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集体讨论、教师指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潜在的寓意。

(感受:我觉得预习读是很重要的,课堂中节省了很多时间,对学生来说,上课轻松了许多,增加了很多自信,逐步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二、及时读,感悟故事寓意。

这个以对话为主的故事,学生是很感兴趣朗读的,为了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相机穿插了朗读。比如,在理解“感谢”时,及时让学生读一读,读出感受来,又演示了“清”与“浑浊”的图片对比,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感谢”的深沉内涵。朗读形式多样,有: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开火车读等,学生的兴致很高,情绪饱胀。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从他们热情洋溢的朗读中,从他们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河与青草话语的理解,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情意。

(遗憾:还是有遗憾的,我的语言啰嗦了一点,对全体学生关注的还不全面,一些弱势群体在朗读方面还有待发展。)

三、思考读,升华学生情感。

朗读并不是盲目的,并不是小和尚念经,每一次朗读都是应该以思考为前提的,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比如,当读到小河的话:这要感谢你呀!我让同桌之间分角色读读两人之间的对话,并思考一个问题:小河为什么要感谢青草?在思考的前提下,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在这样带着问题进行朗读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朗读的收效,更多的是找问题的源头,那么,在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他们的朗读也会有提高,因为朗读就代表了他们的思维,代表了他们的理解。特别是学完课文之后,再让学生想想,小河与青草在自己心中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再一次读读课文,想想、谈谈时,学生对它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对它们之间的品质更加明确,自己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遗憾:我觉得自己每次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朗读时,指导的还不够到位,严格地说,还是不够艺术的,所以总感觉学生并不是很清晰地理解我的意思。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啊!努力!)

《小河与青草》教后记

《小河与青草》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意含蓄。课文以童话的形式,通过小河和青草的对话,描写出小河水之清、小草色之绿的特点,及小河与青草的相依相存的关系,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而让学生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上课前,我对这一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主要从抓朗读关键词入手点拨,采用的方法比较多,有根据图画找词朗读,有老师引导找词朗读,也有学生自主找词朗读,还有通过设疑找词朗读,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由扶到放的学习,并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今天这节课,基本能够按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当然也出现了教学遗憾,学生问题表达不够明确,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明确的要求,评价语言比较贫乏。我课堂语言显得有些罗嗦,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课堂上尽管我努力地鼓励学生读,不同形式的读,从今天课堂上,有些学生读课文的表现的也不够。他们的读只局限于形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使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篇二:《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主要由4段对话组成。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4段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文明白小河与青草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提供学生宽泛的学习空间,给他们绝对的自由,和教师朋友般的相处。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对话的形式或商量的语气表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乐于思考。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教师赞扬,肯定的话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教学要求,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与突破重难点的关系。但我觉得自己在朗读的指导上还有所欠缺,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声音要悦耳、仪态呀大方,其次告诉学生要用心读书,避免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况,还要边读书边想象。只有教给方法,才能有所提高。 总之,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好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让我们共同在课堂上成长!

篇三:《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们觉得自己在执教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复习时设计了认读词语到短语,为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教多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逐段教学注重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如: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强调“看到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强调“一眼”说明一下子能看到底,水真够清的。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教学小草和小河的对话时,采用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掀起了一个个朗读的高潮。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表演读给家长看,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了一个合适的平台。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其次,注重了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在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河?”我采用观察实物,让学生亲眼观察“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浑浊的泥水是什么样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读中,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课中游戏的设计,让全体学生“动”了起来,快乐起来了,在愉悦中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小草”,真心感谢起小河来,达到了实现情感目标并与认知目标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提供学生宽泛的学习空间,给他们绝对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教师赞扬,肯定的话语,以及“小草”和“小河”头饰的发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注重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

本课教学中,我们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习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习“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设计“树”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树碧绿碧绿的”是因为小鸟为他捉去害虫,“小鸟的歌声这么动听”是因为大树给了它一个温暖的家。在试着让学生续编对话的.同时,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总之,在本课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们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篇四: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课是上完了,反思还是要有的,让自己在每一节课中成长吧。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同时尝试在低年段学生中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本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是,课上起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习的精力;读的时间多了,识字的时间就相应的少了,影响了识字教学;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

篇五:《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二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的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适时组织、引导、点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读入手,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如:学习本课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可是,课堂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精力。

2、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如:我在初读时,向学生提出了:把你们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并向小组的同学讲一讲。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使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8、从众与自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剖析从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例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

班长:起立

(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

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

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

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讲授新课】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二则)

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

称为从众现象。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

生:……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都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现象,难道从众现象就没有积极的一面吗?

生:有。

师:请你们说说看。

生:……

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都属于心理从众

师:我们再看两组材料,下面这两种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生: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两种现象都属于行为从众。

师:以上我们分析的是从众现象的表现。

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

⑴    心理从众

⑵    行为从众

师:从众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同学们会有什么影响?请看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一:放扫把

(主要情节:周末大扫除,两位同学扫完地后,将扫把从远处扔向卫生角,劳动委员看见后,默默地将扫把摆放整齐。两位同学看见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劳动中将劳动工具整齐归位。)

小品表演二:穿衣方式

(主要情节:两个学生把外套系在腰间,故作潇洒地走进教室,旁边的几个同学议论纷纷,说这样穿衣服真好看,于是也跟着模仿。)

师:通过观看小品表演,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从众现象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从众现象的作用。

师:请听小故事“沙鸥学飞”

(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沙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在那只飞的沙鸥引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师:可见,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从众现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小结)

从众的积极作用:

①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②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师:小兰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备受班主任的钟爱。小兰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队,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兰被这些同学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委屈。

师:小兰前后变化是受什么影响?

生: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师:从众心理对小兰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影响小兰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利益。

师:盲目地跟从他人,就象俗话说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都是消极和有害的。

师:盲目从众有哪些消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从众的消极影响(即危害):

①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③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案例分析】

王某刚上初中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但从初二年级起开始跟着几个无业青年,沾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认为“赌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跟着大家赌,才有好前途。”父母教育他,他就和父母顶撞,讥笑父母“太古板,赶不上时代潮流”。终于在初三下学期,因参与赌博和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

师:是什么心理害了王某?请你说说这一心理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

师:从王某的经历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生: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盲目从众的危害性,依法自律,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课堂小结】 从众现象的含义、主要表现、作用

【课堂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从学生的主体感受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设计采用的是对话与交流的形式。综合来看,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性特征,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课的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活动设计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会更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9、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教学内容: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5—86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

生:喜欢

师:那好,今天樊老师就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如果你能够完成,老师就奖励你10包糖果。如果你不能够完成,那你就得给我10包糖果。任务就是在10分钟内1人喝10千克重的汽水,你们敢不敢试啊?

生:敢!

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

生:不敢了!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

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课桌上的东西,用手捻一捻,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估计一下他们有多重?(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课桌上出示一些食品或标有重量的物体)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

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

一个果冻重150克、、、、、、

(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我想你们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吧!现在大家再观察包装袋,袋上标有了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家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啊?(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可是为了方便,我们国际上就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板书:克)

2、认识“克”与“千克”

师:同学们,现在观察你们课桌上的小石子,用手捻一捻,猜一猜有多重?

生:大约1克重。

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吧,它就是1克重。现在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到各小组去指导)

刚才你们已经感知了1克的重量,现在看看你们桌子上的小豆子,大约几个有1克?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猜一猜,我左手的小石头重还是你们捻的这1克小豆子重?(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最后教师要强调:1克的小石子和1克的小豆子一样重,只是体积不一样。

师:(出示糖果)现在老师手上有包糖果,里面有9颗糖果,共重18克,那你们告诉老师,每一个糖果有多重?(复习前面的除法)

现在看看你们桌上的盐,观察一下,一袋有多重?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师:对了,两袋有1000克,可是如果有更多的盐,那我们用克是不是数字很大啊?也就不方便计算?

生:是。

师:那今天老师就在告诉你们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

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并齐读1000克=1千克)

现在大家分别用手再掂一掂,这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看看1千克有多重?

比一比:1克和1千克谁重?

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克比较好,什么时候用千克比较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一般说来,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轻的'物体用克。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用克?那些用千克?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在学生说了后,可补充并举例说明,为课后作业打基础)

3、游戏

左边一位小朋友手拿“克”,右边小朋友手拿“千克”,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听老师说题,学生自己选择该站在哪一边。例如:

师:一个苹果重150()学生马上选择该站在哪一边。

教师也可出示实物。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2)、小明体重30克。()

(3)、一袋面粉重35千克。()

(4)、一头大象重500克。()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1、与生活相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汽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汽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桌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捻一捻、掂一掂,等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教具直观、形象

在课堂上我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0、课程与教学中的有效预设与生成

语文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因此,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成新知识与新经验的机会就比较多;与此同时,学生为母语课程与教学提供素材性资源的可能性也就比较普遍。有研究者统计,语文科与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学相比较,在同一教学班级中,学生能够以一个完整的语段为单位提供素材资源的比例,大致为25:3:1(欧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78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如此丰富的素材性资源,不仅预示着学生极有可能生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也对语文教师的课前预设、教学智慧、专业水平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见课程与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虽是“旧话”,却仍有“重提”之必要。

未能有效生成的遗憾

让我们先叙述菖菖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学习《范进中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执教教师已经培养学生具有了课前预习课文、提出疑问的良好习惯,学生是带着各自的问题来到课堂的。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提出自己预先准备的问题,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一部分,解决不了的就形成小组问题;再把小组的问题带到大组里交流,筛选出大组的共同性问题;而后再派代表把大组里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于是,黑板上就呈现出如下问题系列:

1.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送去房屋、银子,并对范进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这话是真是假?他为什么这么说?

2.范进从20岁直到50多岁,为什么就没有放弃过考功名?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范进发疯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4.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他,与本文故事有什么联系?作者要反映什么问题?

5.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发疯的丑态,是否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6.范进发疯的情节是否真实?

7.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8.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和人们对他的态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9.用打嘴巴的方法治愈范进发疯,这个设计是否可信?

而后教师就逐一解答这些问题。于是,原本活泼的课堂气氛就逐渐沉闷起来;而且,在后续的课堂上,仍未能把这些问题完全解释清楚。

笔者以为,这个教学片断最值得称道的是: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为课程与教学生成可供利用的资源。

首先,这位教师十分重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任何一位学生都不是带着空白头脑进入课堂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由表浅到深刻的。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更是如此。因此,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有效学习语文课程的前提。不过,学生的问题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大都以感性的直觉状态,以缄默的知识形式存在,都带着他们各自生活环境的鲜明“情景性”,难以言说的“非逻辑性”,以及强烈的“文化性”等特征。但是,这些缄默的问题与知识经验的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理智力量”。这里所说的“理智力量”指的是:这些问题虽然水平参差、向度不一、价值各异,但都是经过了学生的思考,烙印着他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水平,成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学情的现实依据。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突破教师原有的教学预设,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素材性资源,引发出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这些问题大都具有宽泛的应用可能性,教师如果能够适当地利用这些问题,就很可能适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满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智力劳动的需要。但是,这种潜在的理智力量,不独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连教师也往往缺乏发现和发掘它们的价值的自觉性。

因此,这位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前、课上或课后的时间,通过个人预习和准备、小组和大组交流以及全班讨论等方式,以及口说、书写等形态,让学生把他们的问题、已有知识与经验,用语言文字显现出来。因为只有把这种缄默知识“显性化”,学生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交流和反思、修正和批判;教师才能从学生已有的理解和困惑中,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或者在学生写作构思与计划中发现新的素材;并且把它们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其次,这位教师坚持用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过程。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所谓“教学空间”,指的是教学过程开始前学生的原有状态,与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末状态之间的距离;教和学就是要消除这种差距。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当然需要确定教学过程的终末目标,但更为关键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准备状态,以便确定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等基础条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内部前提。恰当地确定教学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过程的成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期待、疑问和困惑,才能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和兴奋点,了解他们的存疑和困难,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切入点、突破点,才能预先设计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学的“起点意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具备或更新的一个重要观念;它要求教师从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确定教学起点,展开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不是为自己的表演进行教学的。对此,有研究者呼吁:

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最紧迫最重要的莫过于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它是学生之间交流、对话与合作的基础。正如波普尔所说,知识并非起源于观察,也非起源于理论,而是起源于问题。人类知识的发展就是从旧问题经由猜测和反驳的过程进入新问题的过程。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够有新的知识产生,能够提出深刻的问题才能更有深刻的知识产生。那些连问题都没有都不会提出的人很难成为有知识的、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看起来很“荒谬”,但可以相信的是,在这些荒谬的问题中都包含着学生的积极思考。让他们把问题提出来,引导他们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修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促进他们的积极思考,就会逐渐将他们引入到真正地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堂课不是以教材知识为线索,也不是以教师的问题为线索,而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的话,那么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该是多么有意义、多么有吸引力的一节课啊!

笔者还认为,这个教学片断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教师未能及时有效地分析和判断学生提出问题的性质与价值,从而把它们转化为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当学生在小组、大组和全班言说与书写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些宝贵的素材性资源进行及时的思考?

1.难易程度

难易程度,指的是学生提问质疑(包括学生的阅读初感、阅读评论、阅读反思等)的难易。比如,上面记录的9个问题,其中第1、3、4、5、8五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经过同伴之间的讨论、协商,学生自己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而第2、6、7、9四个问题,就可能要涉及到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文学创作理论等领域的知识。

尤其是第6题和第9题,就比较有难度了。因为它们已经关涉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如果学生根本不相信范进中举以后可能发疯,不相信胡屠户打了范进的嘴巴,范进又能恢复常态,那么小说的其他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也就不足信了。因而,就更谈不上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了。这两个问题超越了小说文本本身,指向了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与规律,蕴蓄着许多有分量的课程资源;阐释清楚这两个问题,就会使课堂出现新的教学高度和难度。这两个问题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期待,反映出学生以文本为基础的较高的智力活动需求。只有满足了学生智力活动需求的教学,才是真正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但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却不在小说文本之中,它需要教师具备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常识。因此,教师能否及时快速地从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调动出这些相关的知识,并且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言辞进行讲解,这无疑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机智的极大挑战。

2.生成条件

生成条件,指的是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包括学生的阅读初感、阅读评论、阅读反思等)等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思维品质、语言表述等。比如,有的问题是在学生已有的小说知识范围之内平行移动,而有的问题就超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呈现出跨越式、立体式的思维灵活性。有的问题只回答“是”或“不是”即可,而有的问题则带有怀疑、不轻信的凌厉气势等等。

3.关联性能

关联性能,指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已经显现出来的、或者可能具有的关联性。比如,以上9个问题大致可分为四类:(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第1、4、7题);(2)小说的环境和社会现实(第2、8题);(3)小说技法(第3、5题);(4)小说的情节(第6、9题)。这四类问题事实上已经涉及到小说创作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这些问题,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读解这篇小说不可回避的,也是学生以后自主阅读其他小说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又如,这9个问题之间有的可以互为问答,如第3题与第5题;有的可以组合在一起,如第1题与第4、8题;有的可以编织成一体,如第2题与第7题。找到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简化教学头绪,而且又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之间水平对话的优势,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张扬。

4.课程与教学价值

课程价值,指的是从学生提出这些材料中可能引发或衍生出什么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或新的思想观点与价值观念。教学价值,指的是这些素材对开阔教师思路、丰富教学内容、促建教师反思、研究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作用;对延伸或拓展教学过程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注意、巩固学习效果等等方面的作用。

5.应用方式

应用方式,指的是教师如何及时地把这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转换为课程与教学的有效资源。有的问题可以原封不动地引用,并把它融合于教师的预设和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比如字词的音义,文本有现成答案或与教师预设相吻合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以顺应生成,比如第2、7题。有的则需要分析加工,甄别判断,重新构建内容和意义,借以深化或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比如,为了解释第6题、9题,则必须说明文学创作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文学真实要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但科学的真价值与艺术的美价值之间也存有错位与转化的关系。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扩展阅读如下材料——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记有: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亟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到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转自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见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7(上半月)第31-37页、63页)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及时准确地作出以上各种判断,确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机智的极大挑战。好在利用这些信息具有十分宽广的时空。有研究者指出:它们可以即时利用或延时利用;可以专门应用或兼作他用;可予以加工或不予加工;可限于课堂使用,也可走出课堂使用;可限于本课程使用,也可跨学科使用。关键在于,教师一定要具有引领学生质疑提问、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的自觉意识;一定要具有判断与应用学生问题价值的意识与能力。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014030)

看上去很美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郭伟

今年包头市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展示课活动,活动前,我们就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预设,轻生成”问题与各位教师进行了交流、辨正,期待教师能就“预设与生成”的活动主题做出应对。展示活动选择了一所小班教学的学校,该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应该说具备了较好“生成”的客观条件。但从活动整体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下面我们研讨这次活动中《端午的鸭蛋》的一节课堂实录,以便进一步探究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师:同学们,小的时候,我们就从李白的《静夜思》知道,这世间还有一种情感叫做“思乡”;后来,在九月九日,我们忆起了自己的山东兄弟,感受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再长大一些,《天净沙秋思》让我们体会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苦楚。一个人,无论在何地诠释着怎样的人生,故乡,都永远是你心中最难舍的温暖。让我们怀着这样一种情怀,一起去看看故乡那《端午的鸭蛋》吧!

师: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读完课文之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十分怀念故乡的端午的鸭蛋。

生:我觉得作者家乡的鸭蛋很有趣,我也想去看一看尝一尝。

生:我觉得孩子们玩鸭蛋很有趣,让我想起了过端午时妈妈给我编的五彩绳,戴在手腕儿上,很漂亮。

生:我觉得作者一定很爱自己的故乡,要不然他不会去写一颗小小的鸭蛋。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先问问自己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

师:究竟是什么样的鸭蛋,让作者至今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并且用这个句式回答:是什么样的鸭蛋,因为什么。

生:这是美味可口的鸭蛋,因为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生:这是独特的鸭蛋,因为高邮出双黄蛋,并且可以成批输出。

生:这是历史悠久的鸭蛋,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就有对高邮鸭蛋的记载了。

生:这是色泽鲜艳的鸭蛋,因为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生:这是多功能的鸭蛋,因为既可以食用,还可以挂在衣襟上玩,敲破空头还可以装萤火虫。

生:这是远近闻名的鸭蛋,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生:这是寄托着作者思乡之情的鸭蛋,因为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忘记。

生:这是有趣的鸭蛋,因为孩子们用鸭蛋络子把鸭蛋挂在衣襟上玩耍。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鸭蛋络子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大家看看吧。

生:太有趣了,我们很喜欢。

师:是啊,小小的鸭蛋,却具有如此多的特质,作者在写它的时候,又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对鸭蛋的赞美。

生:还有自豪之情,作者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鸭蛋而骄傲。

师:对,你们说得太好了。一枚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富有生活情趣,这是源于什么呢?

生: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吧。

师:是的,一枚小小的鸭蛋,诉说着对家乡的无限衷肠。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情感去读课文,去替作者诉说情思吧。

师:那么,大家再来看一下,课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是不是开篇就让“鸭蛋”出场呢?

生:不是。

师:那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呢?

生:先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接着写家乡的鸭蛋,最后才写端午的鸭蛋。

师:对,这就是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

师:一枚小小的鸭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它就那么趣味盎然,那么打动我们的心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了。汪曾祺在语言艺术上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1.平淡而有味;2.淡淡的幽默;3.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请同学们读文章,从课文中找出最具有汪曾祺语言艺术特点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是“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我觉得这个“吱”用得特别形象,让我们对样子和声音都有联想,虽然平淡,但是很有味道。

师:这就是给语言造型了。

生:我找的是“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空头”是方言吧?

生:我找的是“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觉得这句话有淡淡的幽默。

生:还有文章的结尾处说“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信手拈来,平淡而不乏幽默。

师:关于汪曾祺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其实课文中还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让大家说出,请大家下去以后继续去学习。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并不是每天都是惊涛骇浪,也不必处处正襟危坐,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任何一个平凡的东西,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不是吗?从今天开始,留意你身边的小物件,品味其中的趣味吧!

从教学现场看,这位教师基本素质较好,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完整流畅,学生状态也很活跃。这节课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总体程序是“知内容——明思路——探美点”。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谈到,为了使学生“知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设定为“让学生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乡情”,而不是感受民俗民风。因着这样的教学初衷,教师精心预设了一段课堂导语,也就把学生桎梏在“思乡”这个教师限定的主题中,而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多向、个性化理解的可能了!那么,教师对解读范畴硬性规定,对文本意义删繁就简的用意何在?大约是这样预设既能保证教学顺畅进行,又便于制造课堂高潮,于是就拣选最易“用力”和最有“看点”处凸显延伸,而有意回避了有关“民俗民风”的内容。但“体会乡情”和“感受民俗”这二者能分得这么开吗?汪曾祺对家乡的怀念正是从其娓娓叙来家乡风俗之细细碎碎中自然流淌出的啊!如不去感受民风民俗,那乡情之浓又怎一个鸭蛋了得!如果没有家乡端午诸多风俗的铺叙,鸭蛋的出现不也太突兀了吗?那也就不是汪曾祺散淡从容的笔调和文风了吧。

关于“明思路”,教师虽有一个较好的设疑:“本文是如何让‘鸭蛋’出场”的,但上课之初,教师只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于是,学生的回答都识趣地集中在了“端午的鸭蛋”这个教师欲聚焦的话题上了;而且还得遵循“是什么样的鸭蛋,因为什么”这样统一的句式,这就更进一步地从言语方式上幽禁了学生!是不是就没有孩子(尤其男孩子)注意到“放黄烟子”呢?为什么就不可以说说端午时节的种种趣事呢?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遵循“简约”“有用”“省时”原则,使教学顺利地行进在预设的轨道上。这时如果学生旁逸斜出,就是脱轨,甚至是事故!而我以为,可能正是在教师预设之外,教学才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开阔地,而不至于显得那么逼仄、瘦瘠、单薄。对于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只在一名学生回答出“先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接着写家乡的鸭蛋,最后才写端午的鸭蛋”后,就立即止步。其实课文思路的特征是用逐步缩小概念的方法,锁定话题,这其实是一种很有普适意义的思维方法。但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认为“本文结构没什么特别之处,点明即可”,因而未给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稍微高于他们已有经验的理性概括;也未就回避了的“民风民俗”内容做一些弥补。可见教师的预设在不知不觉中减损着学生学习的内容。“探美点”也是教师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她在课后反思时说:“原来的教学预设是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去品味一个字、一个词、一种修辞、一种情感。通过这样的赏析,一步步总结归纳出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但是又觉得有一定难度,所以又改为用多媒体出示汪曾祺散文的语言艺术特点,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去对号入座,这样是降低了难度,但是没有教给学生赏析句子的方法,有点小遗憾。”

这节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隐含一种示范课、公开课追求的价值取向,即:完美呈现预设,相机加些生成。教学中每个教学步骤、学习内容都是固定的,时间、方法也是确定的,甚至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规定好的,只为顺利完成预案,显现预期效果,制造教学圆满完成的外在印象。倪文锦教授在《问题与对策——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条,因此一次性地通过教学手段一般不能直接得到与目标完全一致的结果”,“成功的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反馈逐步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我们的课堂却习惯于编制线性的因果链条,习惯于满足一次性地通过教学手段就达成与目标完全一致的结果。这就必然形成“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想什么”的局面,教师想要接收的是预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面对学生真实的学情。这样的课必然导致预设重于生成。

此类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大抵要付出如下代价:一是矮化教学目标,二是简化教学内容,三是降低教学难度。这是现今很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此种精心预设的课堂,必然会削弱课堂教学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和动态生成性。预设之重要毋庸多言,但这样的预设,并不是基于满足学生需求的、“为生成”的预设,并未给生成创造更多条件,更多是在课堂上按预设的线路演绎既定的教学内容,务求预设步骤环环相扣,严丝合缝,颇为精致,甚至沦为一场表演,看上去很美!

当教学的价值追求只是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很美,教学过程看起来流畅精巧,学生看起来颇为积极踊跃,就往往会出现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随意化,对教学难度的把持趋向浅易。此种预设固然能让我们找到意料之中的安全感,拥有得心应手的掌控权,甚至获得虚假的如意感,但逼近教学本质去审视,它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性,丧失的是真正有思考价值的、必须学习的教学内容。只有为学生真实有意义的学习认知去设计教学,并在预设实现的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验性表达、个性化读解,使教与学时刻处于思考、发现的状态,使学生领略和感悟到的东西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再反馈到教师头脑中,构成一种强烈的刺激,使得教师也灵思飞扬,在对话中碰撞,在交流中超越,学生的心田得以滋润、灌溉,教师仿佛听到了拔节声,这才是师与生、教与学相生相长的理想境界,是收获大于预期的有效教学!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朴素而生动,真实而美好,确实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完备的学科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断求实求新的学术追求。只有这样,他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创造力和应变力去化合一节节景观不同的生态课堂!让预设不再是切割丰满文本的手术刀,不再是挤压师生活动的僵硬框架,不再是诱使学生入瓮的圈套;让生成不再是教师另一种精心的预设,不再是一种不得不化解的意外,这样才会创造出师生真切体验和相互激赏的课。让我们孜孜以求这理想的真美!

11、韩愈《原毁》原文与与翻译

韩愈《原毁》原文与与翻译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讲仁爱守道义的人。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周公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同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这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他对别人,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取他的一点优点,不再强求他还有第二点;只就他的现在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不能得到做好事应得的好处。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学会。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了。”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吗!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对别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难以做成好事;(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本来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却)说:“我做好了那个,这也就够了。”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才能,这也就够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太少了吗?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有这个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称道。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道。”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举出他的一个缺点,不考虑他其他的十个优点,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好的名望。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虽然这样,这些人这样做是有思想根源的,那就是懒惰和嫉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愤怒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反对的神色。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高兴的神色。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望提高了,攻击的话也随着来了。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唉!读书人处在这个时代,希望名誉能够光大,道德能够推广,实在太难了。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身居高位而想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那么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选自《古文观止》)

1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面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 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liuxue86.com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气

3、 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1)是混合物。(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4.CH4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讲解的化学课教案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

13、《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习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习

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14、《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

教材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查找有江的介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 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 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5. 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6. 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全文背诵下来,最好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

三、深入探究

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1. 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2. 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

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 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四、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两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 古文画意。

2.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在网上搜集的有关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提倡文配画,大家共同愉悦欣赏.

3.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

4. 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所

蕴含的自然美,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

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资料备忘

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15、《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巧设话题,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谈论关于“爱”的话题。(师红粉笔板书“爱”)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你出生至今的生活中,是谁,接送你风雨无阻?是谁,为你起早贪黑?是谁,为你洗衣做饭?……

生:是妈妈。

生:是爸爸。

师:你从这些生活细节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

师:那么,你们爱你们的亲人吗?

生:爱。

师:人世间充满着许多的爱,今天我们就来体会另一种爱。(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跟着轻轻书空课题文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贴近学生生活的爱,引入人与鸟类之间的爱,让学生通过谈话在不经意间走进了课文。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学生跟着教师书写课题,让语言文字的学习显现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设计独到而精心。)

二、默读课文,感知爱的场景

1、师: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的哪个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开始默读。)

师:默读时不出声,读的时候还要带着问题思考,这样才能读好。

(有同学读完,举起了手。)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完,举手示意我了。因为课文太长,再认真仔细地读一读吧。

2、全班同学读完。反馈。

师:(指名)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个画面?

生:(读文)

师:谁用一句话概括她读的内容?

生:老人喂海鸥的过程。(师随即板书“喂”)

(继续指名同学交流)

生:(读海鸥念老人段落)

3、回归板书,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师:(指板书,小结)课文主要按照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

(评析: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教学中教师在以学生默读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矫正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提问教会学生概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课文内容,习得学习方法。)

三、赏析送别,体会“爱”

1、换词方式读句子。师:将“扑”换成“扇”读读。

师: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生:因为海鸥不舍老人离去。

生:“扑”更显得海鸥那种情感的无私。

2、诗意过渡,于字词中体会“爱”

师:这一扑,扑得难舍难分;这一扑,扑得不离不弃……

师:将“念”可以换成什么?

生:思。

师:换了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字表示同一种意思。

师:因为两个字表示同一种意思所以不用换。从“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

师:因为爱,不忍、不舍、不愿……

生:(接口)无悔。

四、课文链接,朗读体会“爱”

出示课文中海鸥为老人送行的语段,指导学生朗读。

师:读了以上的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海鸥用这种形式为老人送行?

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情?

师:要了解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还得回顾课文,从课文中去找。

生默读喂海鸥一节,并画出关键词句。

生:很小心、撮起嘴……

师:你画的这么多?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撮起嘴……

师:为什么都画了“撮起嘴”?

生:这是老人在唤海鸥。

师:老师也在这一段里画出了关键词。(出示文段,“饼干丁”用红色字体突出。)

师:饼干丁是什么样的?

生:小的、碎的。

师:为什么要把饼干弄成丁?说明了什么?

生:老人细心。

(评析: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重点词句中的深刻含义,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换词、画词理解等方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应用的技能,使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行之有效。)

五、巧用课外资源,对比中体会“爱”

师:是啊,在老人去世以后,他的塑料袋里还装着许多这样“饼干丁”。在饼干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老人当时的工资收入只有308元,而当时的饼干是4.5元一斤,老人为海鸥要么几十斤这样的饼干。老人会抽烟,但他购买的仅仅是0.3元一包的香烟。(师随机板书:308元、4.5元、0.3元)

(生有点惊讶,感到震撼)

师: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生:把海鸥的生活看得比自己重要。

师:这位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生:慈祥……

师:在写老人的时候,文中几次用到“褪色”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生:老人的生活十分简朴。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课程资源整合利用,教师把主人公背后的故事引入课堂,为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配乐朗读,深入体会“爱”

1、师配乐范读。

2、生配乐朗读。

(评析:通过画面与音乐的渲染,师生在其中感动着,在读中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七、观看视频,想象写话,课外拓展,升华“爱”

1、观看老人喂海鸥的视频。

师:这是老人在喂海鸥时的情景。看到此情此景,相信在这幅画面的背后一定还有许多老人与海鸥相处的幸福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几句话写一写那些老人与海鸥幸福相处的情景。

2、出示本文作者博客的一段话。

师:这是本文作者在博客中写下的一段话。想了解更多关于老人与海鸥的故事,请同学们登录作者的博客了解更多。

(评析:有了课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深入的体会,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拓展了思维,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听课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非常强调把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针对长课文教学的取舍,以及切入点上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认识与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环境浸润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语文教学还具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维、实践能力的使命。如果我们每堂课通过恰当取舍,做到引导学生领悟文意、挖掘内涵、训练语感、自主积累,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鲜活而富于个性又不是灵动的,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6、《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景】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

一、导入情境

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

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

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师:根据你的学习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下你背诵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诵,化整为零。

生:我觉得根据译文背诵效果也很好,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记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写景,它是有层次的,比方本文是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依照这个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师:所谓背无定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理解文章的脉络就很好背诵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坐在小船上,随着江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异水,这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请大家齐背第 1段。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眼前呢?

生:这个问题我看出来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较喜欢这一句,用比喻、夸张修辞,抓住水急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

师:如此清澈、急湍的异水怎不令人神往,齐背第2段。

生:写山抓住了山的高峻这一特点来写。

师:请举例说明。

生:高山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四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险。

师:对语句的品味很到位,诵读原句。

生:我发现作者通过泉水声、鸟鸣声、蝉叫猿啼来写山的美,这组美妙的声音让人留恋忘返。

师:不错,作者正是怀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向往之情来描绘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齐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同学开头的疑问,书信中的写景目的是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身处美景忘却俗世烦忧,放弃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劝朱元思到大自然中来,唾弃名和利。

师: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齐背原句。

构思:让同学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同学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师:谁自告奋勇背诵全文?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身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们积累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谁来推荐?

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山随平野尽,江如大漠流。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构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同学积累的过程。

三、作业

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和两文相映照的句子。

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联系,前后关联,比较阅读,可以加强同学对课文的感知体验。

【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同学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优秀教案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同学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同学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沛引发同学的想象,让同学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同学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同学。

17、《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

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

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

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等)

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20+4

2x =24

x=24÷2

x =12

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

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

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18、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

时间稍纵即逝,人生短短几十载,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正确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3.知道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的关系。

4.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板书:时间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时间的谚语或格言吗?交流

2、板书:鲁迅你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分不开的。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是我们学了《鲁迅与时间》一课后必须弄清的问题。

3、完整课题

4、检查预习:字

解释

二、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学生只要找到文中的句子读出即可。)

师: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或先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示2句话)

三、深读课文,仔细品味:

1.出示句子:

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

(1)找:找出重点词语。(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说一说。〈时间给勤奋的人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而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

(3)联: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鲁迅活了55年一生写作640万字写作时间18年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ˉ ˉ

①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生命比较短暂)一生写作640万字,相当于本册语文书122本左右,平均每年写7本

②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③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呢?(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力量。)

朗读训练(句子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4)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是:时间,每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2.出示句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照前学法,先小组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愿挤。

(2)学:学懂词义,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句子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叹之情。)

②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缩写”及“字数”由学生填写)

年代编写字数

1925年除夕编成《华盖集》写《题记》1200

1932年除夕编成《南腔北调》写《题记》1000多

1934年除夕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95年除夕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近10000

讨论:表格中填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4)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问。时间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

3、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所以要概括他的辉煌一生,完全可以用文中的一段话来形容:

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出示句子: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仍按前方法,先自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巨大贡献、争取。

(2)学:学懂词义,“巨大贡献”是极大的贡献,文章中指“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争取”的意思是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3)联:联系课文的有文内容。(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4)想:想想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鲁迅一生写了640万字,为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他的巨大成就,是跟他一生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分不开的。)

四、总结全文,搜集鲁迅作品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鲁迅一生的巨大成就跟“时间”有关系呢。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2、搜集鲁迅作品

板书设计

鲁迅与时间

(1881---1936)55岁

作品:640万字

抓紧时间

善挤时间

上面就是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你学会了吗?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论睁了眼看教案最新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鲁迅

漏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简短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

鲁迅留学校园课本剧剧本《藤野先生》

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说课稿

19、品德与生活《与诚信签约》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与诚信“签约”》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基本是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进行的。本课设计的理念是让同学们以诚信为标准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与不足,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整堂课设计的流程是以故事引入新课,以同学们熟悉的故事《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纷纷举手告诉我这两个故事的意思,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情绪也高涨了,我也放松了很多。

(一)品尝“诚实果实”,本环节是让学生举例说自己诚实守信的故事;说说身边发生过的诚实或不诚实的故事。由于在本环节刚开始时没有及时地把这个问题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没有及时的反映出诚实或不诚实的故事,所以造成了本环节一些尴尬的现象,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目的是要学生以诚信为标准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与不足,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他们基本都能找出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做的不足的地方,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明白了诚实守信的人会得到回报,不诚信的人会付出代价。

(二)学生自主看书讨论,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如:老师出示几组事例,请学生诊断事例,让学生阅读教科书10~11页的3个小故事后,让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给小明、劝小娟、送乐乐,这一环节的时间有点拖沓,抽的同学针对性不够强,有的同学提出的意见很好,但我没有及时地把有效问题抛出来给同学争辩、讨论,而是简单地评价了一下他们提出的观点,没有做到深入问题的`探究精神,比如:画图3的内容乐乐是个热情、豪爽的人,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帮忙,可是这次,他也遇到了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提出的观点很好,但我就一提代过了,没有及时地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所以我觉得自己在这课延伸、深入问题方面还做的不够。

(三)收集“诚信格言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做到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bi,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这是让同学们动手、动脑的过程,同时也遵循了我们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要求孩子们自己收集或自己创作诚信的格言,并让他们说出这句格言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目的在于要求他们时刻用诚信的警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意图是正确的,但是在备学生这方面还要细致些,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反思是很有价值的,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年轻的我才会成长的更快。

以上是我就本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愿我们携手同行!

20、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案课时

时间如果不好好珍惜就会流逝,而且再不会回来,也有很多名人珍惜时间的事迹,可以为我们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鲁迅紧抓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2.知道课文中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上述特点的关系。

3.理解“往往、总、才、一直”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4.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

教学重点:

了解鲁迅紧抓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布置课前预习,并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包括作品]和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

2.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引出课题

1.出示鲁迅肖像图,启发谈话:

小朋友,你们一定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板书:鲁迅)

那么,你们对他了解多少呢?[组织简单交流对鲁迅的了解,伺机出示鲁迅作品资料]

2.评价鲁迅。[出示高度评价鲁迅的一段话,并组织读一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把课题完整,并组织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第1小节,完成以下填空题:[出示]

鲁迅一生只活了岁,可是他却写作字,写作时间年,平均每年写作字。

2.组织交流。

1) 指名口述上面的填空题。

2) 启发说说:

①课文第1小节在写作上的有什么特点?

[引导初步领悟列数字表达法的作用: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②为什么课文第1小节最后说这是“惊人的数字”?[引导理解“惊人”的含义]

③读了这些惊人的数字后,你想说什么吗?

3.过渡:课文最后一句说,“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那么,为什么说鲁迅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他又是怎样争取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带着上面的问题[出示],默读课文2~4小节。

2.组织交流。

1) 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附参考答案:从两个方面:①鲁迅自己说的话、②文中的具体事例,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对时间抓得很紧,并且善挤时间的人。] (伺机板书:紧抓、善挤)

2) 帮助理解鲁迅说的两句话。[借助多媒体课件]

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出示]

[注1:过程中,注意学法指导并组织朗读以体会句子的含义。]

②“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出示]

[注2:理解这句话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仿照上面一句的理解方法进行理解,然后组织交流。组织交流时,同样组织朗读以体会句子的含义,并伺机引导理解“勤勉”和“懒散”这对反义词。]

3) 引导说说文中的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鲁迅是一个对时间抓得很紧,并且善挤时间的人的。

[注3:重点组织品读以下这三句话:①白天,他往往……②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③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 [出示]

[注4:重点引导理解第③句中的“往往、总、才、一直”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表达的意思具体、准确)。]

4)出示如下“鲁迅除夕工作表”,要求默读课文第3节,用“____”划出。

时间工作内容

1925年除夕夜

1933年除夕夜

1934年除夕夜

1935年除夕

5)组织交流[出示答案] ,并再次引导领悟列数字表达法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反映鲁迅紧抓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6)引导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出示]

现在,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理解了吗?[先组织读一读]

四、回顾全文,谈谈感受

1.启发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注意联系实际]

2.总结、归纳。[略]

五、拓展练习

组织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略]

六、布置作业

1.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本课“说写双通道”的要求,摘录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

附板书设计:

2、鲁迅与时间

紧抓

善挤

巨大贡献

上面就是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案一课时】相关推荐文章: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

错误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分析

论睁了眼看教案最新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鲁迅

华南虎教案设计 华南虎教案及课件

黄河颂教案设计 黄河颂教案一等奖

21、语文教案-与自护相伴与平安同行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

2.用快板、舞蹈、知识竞答等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形成学习、宜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活动过程

中队长:队员们,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我们未来的生活将是多么美好。但是,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我们需要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2000年,我国有1.6万多名中小学生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导致非正常死亡。少先队员们,面对危险和困难,我们该怎么办?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和掌握自护自救的知识,国结起来,互帮互助,从容地面对危险和挑战,让我们与自护相伴,与平安同行!

主持人合:XX小学五(4)中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甲:江泽民爷爷说:“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少先队员们要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乙:自学自强,奋发向上,我们能做到。

甲:自护自救,学会生存的本领,我们也能做到:

乙:首先请我们的小护士小队先相。

小护土小队长:全体起立!敬礼!礼毕!

我们是——小护士小队,请坐。

我们小护士小队的队员勤学知识,善练本领,已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信,请欣赏小品《爷孙俩)。(略)

小队长:队员们,你们看了他们的表演,有何感想呢?

队员甲:我很佩眼,他们掌握的自救知识真多,我要向他们学习。有一次,我在家炒菜,油锅突然起了火,我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队员已:你应该迅速用锅盖盖住锅,锅里的火没了氧气,很快就会熄灭。

小队长:我们小护士小队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到了郊外,我们也能沉着应付。请欣赏小品《郊游》。(略)

小护士小队长:少先队员要知道,学习知识很重要,

小队队员合:自我保护不可少。

小队长:自我保护第一条,

合:学习方法最重要。

小队长:请欣赏三句半《少先队员要学法》。

锣鼓敲得震天响 听我来把新事讲

千万注意别走神 快讲!

少先队员要知道 学习知识很重要

自我保护不可少 重要!

健康成长第一条 知法用法最重要

运用方法保自己 高招!

夏天中暑别急燥 清凉油擦别忘了

再用凉水轻轻喷 记住!

如果不幸烫了手 快冲冷水降降温

再用酱油、牙膏涂 有效!

嗓子不巧被鱼刺儿扎 不要硬用饭块压

合上一口加水的醋 慢咽!

观看电视学问大 预防辐射2米8

少吃零食防肥胖 锻炼!

我是家中小主人 管好钥匙锁好门

陌生人儿要想进 没门!

遇到坏人别害怕 冷静思考动脑筋

呼救报警打电话 制服他!

咱是社会小主人 应急电话记心中

火警119匪警110急救请拨120

健康成长靠大家 自由涣散纪律差

团结合作力量大 真理!

大家同来学自护 幸福生活属于你

永远属于我 属-于-大家!

主持人甲:小护土小队的表演让我们学到不少自护自救的知识,

乙:前方的路有更多的挑战,

甲:学会生存更需要智囊。

乙:下面行智慧小队露一手吧!

智慧小队队长:全体起立!敬礼!礼毕!

我们是——(齐)智慧小队。请坐!

队长: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都需要我们积极动脑才能解决,下面先让我们的小机灵来考考。

1.请你说说怎样从地震中逃生?

2.请说说你对“病从口入可预防”这句话的理解?

3.当你的小伙伴遇到坏人的袭击时,你该怎么做?

4.集体出外活动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5.夏天游泳该注意哪些问题?

6.你能说说在学校中哪些危险游戏绝对不可做?

7.要是两个同学突然相撞,一个同学被撞得鼻孔流血,该怎么办?

小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