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范文 > 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教案一等奖

2023-10-06 12:44 来源:学河网 点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教案一等奖

1、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涔涔、潸潸、蒸融、游丝”等词语。

image.png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体验,感知主题

1.引发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为我们的童年记录了一段段难忘、快乐的时光,哪一段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哪一段日子,让你感受到小学生活是那么美好?

2.学生自由汇报交流,教师适当采访学生此时的心情,相机点拨,引发出学生对逝去时光的不舍、难忘之情。

3.引发思考:如此美妙、如此令人难忘的小学生活,成为我们记忆宝库中最难以忘却的记忆。可是,记忆中的那一段日子还能重现吗?(时光流逝,无法倒流)

4.引读课题

(1)是啊,时光匆匆流逝(板书课题“匆匆”),齐读课题:匆匆。

(2)是啊,那美妙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那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惋惜,再读课题——

(3)是啊,我们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快乐的小学生活没有体验完,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奈,再读课题——

5.过渡: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二、阅读课文,再悟主题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引发交流:你心目中的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2)师生交流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主要作品,例如《荷塘月色》《背影》《春》等。

2.过渡: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3.课件出示自读小贴士,学生自由读课文。

(1)将字词读正确,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将句子读通顺,遇到长句子反复多读几次,掌握好断句。

(3)将自然段读清楚,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事物?

(4)将课文读明白,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

4.汇报交流。

(1)课件出示本课难读词语,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后齐读。

伶伶俐俐 徘徊 涔涔 潸潸 蒸融 赤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针对长句、难句进行集体订正,再次朗读。

(3)集体交流: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感知写法: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在课文的哪里提出的?有什么作用?

(5)感知主题:作者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这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理清层次: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然后联系每个自然段描写的事物,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5.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验主题

1.引发思考: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给出答案了吗?

2.利用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3.创编小诗

(1)自我创编:你能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吗?

(2)互动修改:把你创编的小诗读给你的小组同伴,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

(3)朗读体验: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小诗,想一想,从自己的小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心情?

(4)教师引领: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配乐范读。

(5)共同赏析:学生交流自己听教师范读的感悟,齐声诵读。(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显示季节更替的景象,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4.教师小结: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燕子去了复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朱自清却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个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文,感知主题

1.教师引言:《匆匆》是一篇能触动我们心弦的文章。每每品读,都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在齐声诵读中抒发我们心中的情愫。

2.学生齐声诵读文章。

3.引发思考:这篇文章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描摹美丽的风景,也没有刻画一个人物的品质,那么,它是在表达什么呢?(抒发内心的情感)

4.教师小结:要想透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作者通常会以散文为主要表达形式。所以,一篇好的散文,你能从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但是朱自清这篇题为《匆匆》的散文,又和一般的散文不一样,“匆匆”这两个字到底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教师引言:一篇好文章不仅要用心灵诵读,还要用心灵“倾听”。听什么?听作者的言外之意。在刚才读的过程中,你对哪一段感触比较深,就去读哪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能从作者的表达中“听”出什么?

2.合作“听”文。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将自己从文字中“听”出来的情感简单批注在自然段空白处。

(2)将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组同伴听,再请同伴谈一谈从你朗读的片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同伴的体会补充自己批注的感受。

3.互动“听文”

(1)把你批注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

(2)其他同学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倾听,一边在同学诵读的片段中圈画出感情最强烈的句子,然后针对这个句子批注感受。

4.初步汇报:在刚才的.读文过程中,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时间匆匆,一去不返)

5.细致汇报: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又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时间不会再来,所以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那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听”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呢?

6.学生集中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并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点拨:

①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具体指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这“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这一修辞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先生24岁。“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心中无限惆怅,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2)“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点拨:

①读了这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日子来去匆匆?

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③日子还会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溜走?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本段的语言形式,也来说一说。

④小结:“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将时光这一空灵对象写得如此的新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被人格化的太阳形象。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这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点拨:

①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呢?

②课件出示:朱自清,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1948年,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

③读了这段话,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讨论: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他真的是赤地来,又赤地去吗?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⑤指导朗读: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触景生情,对自己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是呀,“我赤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

三、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欣赏全文。

2.你最喜荒一段,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或者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主题拓展,提升认识

1.回应文题:学了这篇散文,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再谈一谈对于“匆匆”的理解。

2.知识拓展:时光逝去,永不再返,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做一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人。(课件出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五、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课内作业: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名言。

板书设计

匆匆——珍惜时间

洗手时

吃饭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默默时

……

2、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涔涔、潸潸、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体验,感知主题

1.引发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为我们的童年记录了一段段难忘、快乐的时光,哪一段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哪一段日子,让你感受到小学生活是那么美好?

2.学生自由汇报交流,教师适当采访学生此时的心情,相机点拨,引发出学生对逝去时光的不舍、难忘之情。

3.引发思考:如此美妙、如此令人难忘的小学生活,成为我们记忆宝库中最难以忘却的记忆。可是,记忆中的那一段日子还能重现吗?(时光流逝,无法倒流)

4.引读课题

(1)是啊,时光匆匆流逝(板书课题“匆匆”),齐读课题:匆匆。

(2)是啊,那美妙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那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惋惜,再读课题——

(3)是啊,我们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快乐的小学生活没有体验完,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奈,再读课题——

5.过渡: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二、阅读课文,再悟主题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引发交流:你心目中的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2)师生交流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主要作品,例如《荷塘月色》《背影》《春》等。

2.过渡: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3.课件出示自读小贴士,学生自由读课文。

(1)将字词读正确,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将句子读通顺,遇到长句子反复多读几次,掌握好断句。

(3)将自然段读清楚,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事物?

(4)将课文读明白,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

4.汇报交流。

(1)课件出示本课难读词语,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后齐读。

伶伶俐俐 徘徊 涔涔 潸潸 蒸融 赤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针对长句、难句进行集体订正,再次朗读。

(3)集体交流: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感知写法: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在课文的哪里提出的?有什么作用?

(5)感知主题:作者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这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理清层次: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然后联系每个自然段描写的事物,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5.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验主题

1.引发思考: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给出答案了吗?

2.利用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3.创编小诗

(1)自我创编:你能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吗?

(2)互动修改:把你创编的小诗读给你的小组同伴,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

(3)朗读体验: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小诗,想一想,从自己的小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心情?

(4)教师引领: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配乐范读。

(5)共同赏析:学生交流自己听教师范读的感悟,齐声诵读。(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显示季节更替的景象,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4.教师小结: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燕子去了复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朱自清却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个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文,感知主题

1.教师引言:《匆匆》是一篇能触动我们心弦的文章。每每品读,都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在齐声诵读中抒发我们心中的情愫。

2.学生齐声诵读文章。

3.引发思考:这篇文章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描摹美丽的风景,也没有刻画一个人物的品质,那么,它是在表达什么呢?(抒发内心的情感)

4.教师小结:要想透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作者通常会以散文为主要表达形式。所以,一篇好的散文,你能从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但是朱自清这篇题为《匆匆》的散文,又和一般的散文不一样,“匆匆”这两个字到底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教师引言:一篇好文章不仅要用心灵诵读,还要用心灵“倾听”。听什么?听作者的言外之意。在刚才读的过程中,你对哪一段感触比较深,就去读哪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能从作者的表达中“听”出什么?

2.合作“听”文。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将自己从文字中“听”出来的情感简单批注在自然段空白处。

(2)将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组同伴听,再请同伴谈一谈从你朗读的片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同伴的体会补充自己批注的感受。

3.互动“听文”

(1)把你批注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

(2)其他同学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倾听,一边在同学诵读的片段中圈画出感情最强烈的句子,然后针对这个句子批注感受。

4.初步汇报:在刚才的读文过程中,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时间匆匆,一去不返)

5.细致汇报: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又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时间不会再来,所以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那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听”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呢?

6.学生集中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并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点拨:

①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具体指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这“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这一修辞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先生24岁。“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心中无限惆怅,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2)“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点拨:

①读了这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日子来去匆匆?

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③日子还会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溜走?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本段的语言形式,也来说一说。

④小结:“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将时光这一空灵对象写得如此的新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被人格化的太阳形象。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这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点拨:

①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呢?

②课件出示:朱自清,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1948年,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

③读了这段话,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讨论: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他真的是赤地来,又赤地去吗?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⑤指导朗读: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触景生情,对自己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是呀,“我赤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

三、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欣赏全文。

2.你最喜荒一段,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或者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主题拓展,提升认识

1.回应文题:学了这篇散文,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再谈一谈对于“匆匆”的理解。

2.知识拓展:时光逝去,永不再返,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做一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人。(课件出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五、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课内作业: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名言。

板书设计

匆匆——珍惜时间

洗手时

吃饭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默默时

……

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个星期天》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桔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媚(mèi)蚁(yǐ)叨(dāo)绊(bàn)谅(liàng)

耽(dān)糅(róu)绽(zhàn)惆(chóu)怅(chàng)

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4、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个星期天》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 挨(āi) 绊(bàn)耽搁(dān ge) 揉(róu) 绽开(zhàn)沉郁(yù) 缥缈(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三、初读感悟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整体感知。在读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总之,在读文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重点研读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5、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个星期天》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桔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矢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桔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2.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学反思

1.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6、《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_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4、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回顾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生举手回答)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给你们,它就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的四大名著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课题)

这部小说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请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探究,交流反馈。

(1)课文主要写了这几件事:

①孩子们回来前小镇上人们的悲痛心情;

②孩子瞄来时人们的欣喜;

③汤姆·索亚讲述自己和贝奇在山洞遇险的经历;

④汤姆·索亚探望生病的小伙伴哈克。

(2)课文主要记叙了汤姆·索亚在山洞历险后返回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精彩

(一)品味情节,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预设1:困难重重的历险

1、汤姆讲述冒险的这段经历很精彩。那么,在山洞里迷了路的汤姆和贝奇是怎样一步步脱离险境的?浏览第4自然段,跟随课文内容,你也来走一走。

2、师小结: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琪)→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预设2:大悲大喜的`人们

1、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孩子瞄来前后人们大悲大喜的心情?(生举手说)

2、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受人物心情。(课件出示句段)

大悲: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家都怀着悲伤和绝望的心情。

大喜: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二)品味写法

1、说说文中语言在表达上让你感到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2、各小组代表发言。

(1)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以及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历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2)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如汤姆在讲述他的历险经历时用一连串的“怎样”进行叙述,夸张和吹嘘溢于言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汤姆和贝奇走出山洞是多么不容易。

(3)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法。如先悲后喜的情绪变化,使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充满喜剧的气氛。

3、同学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明明是汤姆,可是这里却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细致入微地描写萨契尔太太、波莉阿姨和小镇上人们的悲伤绝望呢?这样写对描写主人公汤姆有什么帮助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力地反衬出汤姆和贝奇自信、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总结回顾,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如: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立乐观、勇敢、有爱心、喜欢冒险、讲义气)

2、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还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到《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来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山洞历险失踪后,人们悲痛

归来后,人们欣喜

汤姆讲述历险经历(夸张)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乐观勇敢

足智多谋

顽皮可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并且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以文中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悲大喜的句段,感受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哪些情节最吸引人,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夸张,课堂氛围良好。

7、部编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辩论》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辩论的特点,掌握辩论的技巧。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水平。

3.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一件事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找出真理,往往用到辩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辩论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二、精彩赏析,借鉴学习。

1.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可能都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佩服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其实还有一点让我们佩服的,就是他雄辩的口才,他曾在江东“舌战群儒”,一举促成了孙刘联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诸葛亮舌战群儒”。

2.观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三国演义》的内容,观察视频中诸葛亮的表现,对诸葛亮的语言、说话内容做分析,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舌战群儒”。

3.看完后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结合观察到的视频中人物辩论的特点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后组长归纳、发言。

(高超的语言技巧、各个击破、先守后攻)

三、明确要点,掌握技巧。

阅读课文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辩论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辩论必须遵守的原则。

1.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

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甚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只有遵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2.审美原则。

(1)语言美。条理清晰的语言,具有说服力的事例。

(2)形象美。美好的公众形象。

具体表现为: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庄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二)辩论的基本要求。

1.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2.要做辩论前的准备,包括搜集论证己方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

3.辩论时,要做到条理清晰,用事实说话。

4.最后要总结陈词,全面总结本方观点。

(三)辩论前的准备。

1.辩论者对于自己所持的论点要进行自我诘难与反复推敲,保证论点的正确性。

2.要搜集和掌握足够数量的支持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

3.要反复检验和推敲语言表达的清晰度、逻辑性以及表现力。

四、总结方法,巩固强化。

怎样提高辩论的'水平?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把握开局主动。

为了掌握主动权,我们首先就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对手,要保持充足的自信,显示出凌厉的攻势。还应该在开篇立论中做到稳扎稳打,尽量讲一些四平八稳、留有余地的话,既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也不把自己的退路堵死。

2.确保语言干净利落。

对准辩论的焦点,不拐弯抹角,不添加多余的语言,以酣畅淋漓的情感、干净利落的话语瓦解对手的观点。不说半句废话,确保每句话都有“战斗力”。

3.抓住对手的核心观点。

抓住对手主要观点中的核心的部分,展开你的正面进攻,这样才有效率。

4.争取牵制对方。

对方发言的时候,一定要静心地聆听。从他们的措辞、语调、音量中,尝试判断他蜜点的薄弱环节。在攻辩和自由辩论中,集中攻击这些环节,力求先声夺人。取得优势后,不要轻易松手,而应“宜将剩勇追穷寇”,积小胜为大胜。

五、及时演练,课堂小结。

将教材中列举的辩论题目写在纸条上,折起来放入盒子内。每个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随意抽取纸条,确定本组辩论题目,与其他同一题目的小组进行辩论练习。

要求:辩论的内容和语言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恰当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结语: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不仅指一般说话的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知识结构及其他有关的因素。在辩论中,每位同学发言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精练语言;另外,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对方同学提出质疑,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敏锐地抓住对方的漏洞,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地去锻炼完善的地方。能言善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锻炼自己的口才,提高自己的说话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辩论

道德原则 明确观点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8、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9、《咕咚》教案_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熟”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跟”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片、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板书:咕咚)对,就是这个声音吓跑了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

2.不会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借助连环画,图文对应学习,读懂故事内容。(或根据学生已有的读连环画的经验——“段落之间有空行”来判断逐步梳理文本信息。)

三、借助插图,学习第1~4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小兔子怎么了?从课文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来?(第2自然段)

(2)谁听见了小兔子的喊声?(小猴子)他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3)“咕咚”是什么?

(4)听到他们的喊声,还有谁也跟着跑起来了?

出示: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2.出示课文插图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根据这些动物们的表情,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

(2)引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体会小动物们害怕的心情。2.哪些动物是跟着兔子跑的?

3.小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是因为。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吓”“怕”“跟”三个生字,组词,观察结构。

(1)三个字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2)“跟”字复习足字旁笔画的变化,右边第一笔横折起笔与足字旁齐平。

2.教师范写,讲解要点。(“吓”左窄右宽,“怕”左窄右宽,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3.学生书空,描红,书写练习。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10、《咕咚》教案_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咕咚》一文,谁知道“咕咚”是什么?小动物们听到“咕咚”都是什么反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二、借助插图,学习第5~7自然段

1.出示第三幅插图,学习第5自然段。

(1)小动物们知道“咕咚”来了,全都吓得逃跑了,只有野牛没有跑,他把大伙儿拦住了,我们看看野牛是怎么说的。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

(2)出示第5自然段,找找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示出来。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3)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小动物们的对话读清楚。

2.出示第四幅插图,学习第6~7自然段。

(1)听了野牛的'话,兔子领着大家来到了湖边。他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赶快读读第6自然段。

(2)读了第6自然段,谁来说说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了吗?

(3)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大伙都笑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在亲眼见到什么是“咕咚”后,你心里会想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笑”既是虚惊一场的笑,也是不好意思地笑)

3.小结:通过这件事,动物们懂得了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的道理。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思考有哪些收获。

2.分角色进行模仿表演。

3.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先问为什么,弄清事情的真相。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家”“羊”“象”“都”四张生字卡片。

“家”和“象”撇画较多,梳理笔顺。

家:,10笔。

象:,11笔。

“都”字左宽右窄,左高右低,相互错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书写练习。

3.教师巡堂指导。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野牛学习,听了别人说的话也要动脑筋思考,别人说得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11、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不然就会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不然就会一事无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入文,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蜘蛛》。

2、出示谜语:小小诸葛亮,坐中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3、出示谜底:小蜘蛛。

4、齐读课题:《蜘蛛开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店、蹲、寂、寞、罩、编、顾、付、夫、换、颈、袜、匆、蜈、蚣。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蜈、蚣、蹲、颈、换、匆。

(1)比较认知“蜈”和“蚣”: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由偏旁加上学过的旧字组成的,比较容易识记。(配合图片识字)

(2)“蹲”由“足”和“尊”组成。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把字写好看。

(3)“匆”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4)“颈”字是多音字:长颈(jǐn)鹿脖颈(ěn)子。

5、找不同:“换”和“唤”的不同在哪里?怎样组词?

6、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你知道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吗?一起来认真学习《蜘蛛开店》吧。

1、有一只蜘蛛,每天蹲(dūn)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寞(jìmò),好无聊啊。

蜘蛛决定开一家商店。卖(mài)什么呢?就卖口罩(zhào)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jiǎn)单。

于是,蜘蛛在一间小木屋外面挂了一个招牌(pái),上面写着:“口罩编(biān)织店,每位顾(ù)客只需付(fù)一元钱。”

(注意语速的快慢,蜘蛛很无聊,所以读的时候要有一些“无聊”的语气。)

2、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fū),终于织完了。

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

(看谁读得准确,流利!注意词语的重读,读出蜘蛛的“抱怨”。)

3、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huàn)了,上面写着:“围巾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不多字丢字,读出蜘蛛“换”招牌的心情。)

4、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蜘蛛向上一看,原来是一只长颈(jǐn)鹿,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脑袋从树叶间露出来,正对着蜘蛛笑呢。

蜘蛛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

(见到长颈鹿以后,蜘蛛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试着读出来。)

5、蜘蛛累得趴(pā)倒在地上,心里想:还是卖袜(wà)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

(用无奈和痛苦的语气来读,看谁读得出蜘蛛的“招牌又换了”的心情。)

6、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可是,蜘蛛看到顾客后,却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

(用哭笑不得的语气来读,看谁读得最好。)

五、课堂展示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1)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功夫,终于织完了。

(2)蜘蛛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

2、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读通顺,读流利,不多字,不丢字,有感情。

3、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出示示意图)

4、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流利,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店、决、定、商、夫、终、完、换、期。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店、商、终、期”的注意要点。(预设:“店”左上包围写好“撇”;“商”下部里面不要写成“古”;“终”左窄右宽;“期”左右宽窄相当。)

4、学生临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蜘蛛开店》”,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词语练读。

店商店书店酒店

编编织编花篮

夫夫人丈夫匹夫

2、进行组词训练。

3、出示词语,大家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

4、出示同一偏旁的字进行练习,大家进行开火车组词训练。

偏旁一样的:寂、寞、定、完。

5、出示同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

jì:寂、记、纪、计。

zhōn:终、中、忠、钟。

6、进行猜谜语训练生字识记。

7、出示多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

二、课文赏析与交流

(一)品读第13自然段。

导入:每日捉虫子的小蜘蛛很无聊,他不想捉虫子了,他要开店了!……一起来认真学习《蜘蛛开店》吧。

有一只蜘蛛,每天蹲(dūn)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寞(jìmò),好无聊啊。

蜘蛛决定开一家商店。卖(mài)什么呢?就卖口罩(zhào)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jiǎn)单。

于是,蜘蛛在一间小木屋外面挂了一个招牌(pái),上面写着:“口罩编(biān)织店,每位顾(ù)客只需付(fù)一元钱。”

1、看谁读得好,读出了什么?

2、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3、“卖(mài)什么呢?就卖口罩(zhào)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jiǎn)单。”这是一个设问句。

4、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5、你可以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6、蜘蛛为什么觉得“寂寞、无聊”呢?

7、蜘蛛开的什么商店呢?

(二)品读第45自然段。

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fū),终于织完了。

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

1、“终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终于”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3、给河马织口罩,蜘蛛为什么觉得这么难?

4、蜘蛛为什么又改变了注意?

(三)课堂交流。

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

1、这是心理活动。

2、进行仿写。

(四)品读第69自然段。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huàn)了,上面写着:“围巾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蜘蛛向上一看,原来是一只长颈(jǐn)鹿,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脑袋从树叶间露出来,正对着蜘蛛笑呢。

蜘蛛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

蜘蛛累得趴(pā)倒在地上,心里想:还是卖袜(wà)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

1、招牌:商店的标志。

2、蜘蛛为什么要换招牌呢?

3、说一说蜘蛛看见长颈鹿要来买围巾的心情。

4、到底做什么才是简单的呢?

(五)品读第1011自然段。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可是,蜘蛛看到顾客后,却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

1、蜘蛛的招牌为什么又换了呢?

2、蜘蛛为什么吓得跑了?说一说你的感悟。

(六)课堂展示。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和原因。

(1)围巾织起来很简单。

(2)蜘蛛累得趴倒在地上。

2、“还是卖袜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用关联词语“因为”说句子。

(七)课堂交流。

1、换招牌:蜘蛛开店换了几次招牌,为什么老是换招牌呢?

2、开店:蜘蛛开店做了哪些生意?遇到了哪些顾客?

3、蜘蛛开的商店有哪些,它改变了几次主意,这体现了蜘蛛的什么特点?

4、蜘蛛由卖口罩到卖围巾到卖袜子,价格还是“一元”,你觉得这样合适吗?你有什么好主意呢?蜘蛛还有可能开什么商店呢?

三、中心点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告诉我们:做事不仅要有坚定的目标,还要有恒心,有毅力,否则只会一事无成。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蜘蛛开店》”,一起来闯关吧!

五、作业布置

1、把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

2、积累小动物的知识。

12、《鲁滨逊漂流记》优质课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8226;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浏览精彩片段,说一说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其中运用了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精彩片段十分详尽地描写了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令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2.默读节选片段,说一说,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自由交流)

3.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

(1)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

(2)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孤,是他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法太强烈,所以希望身边的狗也能开口说话。

(4)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滨逊把流落荒岛的“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5)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生活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说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

慰自己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的共识。

1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咏柳》的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咏柳》,感受歌曲优美、流畅的情绪。

2、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

3、喜欢用黄梅戏的花腔调式进行演唱。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1、制作有关春天的ppt,有花、草、树、人等等。

2、有关歌曲的音乐。

3、与歌词相关的图谱。

4、一张柳树笑了的图片。

活动重难点:

学唱歌曲《咏柳》。

能用黄梅戏的花腔调式进行演唱。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听《春天在哪里》做动作。

可以是随歌词创编的一些动作,也可以拍拍肩、拍拍腿等一些活动的动作。动作要简单,幼儿都愿意参加为主。

2、欣赏有关春天的图片,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这个问题开始本次活动,幼儿较容易进入状态,大班幼儿已经对季节有一定的认识了,所以,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会对接下来的问题充满好奇。)师:"现在,你们说一说春天都有些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春天的变化。"(先进行一个提问,让幼儿能够对春天的变化有些回忆,在进行第二个提问,让幼儿对春天有一些巩固,回答起来也容易的多。幼儿的回答会有很多种,例如:小草绿了,小花开了等等。最主要的是在最后一个放入一张大树就可以了,让幼儿自己说出树发芽了。)师:"你知道哪些树呢?"(例如:松树、桂花树、柿子树、橘子树等等)如果没有幼儿说出柳树,教师可以接着说:"老师也知道一种树,他叫做柳树,你们认识它吗?"(引出接下来的环节)

3、欣赏歌曲《咏柳》。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位诗人他写了一首诗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的美丽,名字叫做《咏柳》,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先让幼儿对诗有一些了解,教师对诗的内容进行讲解,再带领幼儿念一遍,让他们对诗有一个初步的记忆过程。也能够丰富活动的形式。)师:"你们知道吗,有人把这个诗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它是怎么唱的。"(教师用一种神秘的语气说出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听的时候也能够认真些。)

4、出示图谱,学唱歌曲《咏柳》。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谱(绿色的石头、柳树、许多绿丝带、细长的叶子、问号、两个手指、剪刀):"看见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呢?"(幼儿的回答肯定是和图片上画出来的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在他们说出一个答案后,加以修改变成歌词了。)

5、根据图示,师幼共同演唱。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吧,春天多美呀,春天的柳树更美啦,我们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感觉唱出来,好吗?"(这只是为了让幼儿更能够接受、愉快地演唱,演唱完了之后要进行一些表扬。这时的演唱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暗示的动作,让幼儿学一学。)

6、根据教师暗示,幼儿自己演唱。

师:"现在,老师把这些图片全部都拿走了,看一看谁最厉害,能唱出来的呢。"(难度加大,开始的第一遍教师要带领幼儿共同演唱,暗示的动作要做的明显些,让幼儿容易记,之后的几遍就可以只做动作不演唱了。)师:"小朋友们唱的真棒,看,柳树姑娘被你们一夸,好开心啊,它都笑了呢。"(增加幼儿的信心,对他们所学的进行肯定,之后就会更愿意学习了。)

7、结束活动师:"我们再唱一次,夸一夸柳树吧。"(最后再对歌曲巩固一遍)

8、延伸活动:幼儿自己可以将会念的诗用黄梅戏的方法演唱给小朋友们或者爸爸妈妈听。

活动反思:

《咏柳》是贺知章所写的,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直接记忆一首古诗的难度要比一首歌要难很多,所以将本次活动进行了改编,利用幼儿喜欢的歌唱来记忆。本次活动对幼儿来说非常的新颖,是一种全新的活动形式,采用的是黄梅戏的演唱方式,幼儿第一次接触戏曲,特别感兴趣。本节活动的难点就是在熟悉古诗的基础上,能用黄梅戏调歌唱出来。对此,我运用了图谱让幼儿很快的掌握节奏,并通过演唱让幼儿感受到黄梅戏曲调的特点。整个活动让幼儿对黄梅戏和古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了解更多。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挖掘更多新鲜事物利用资源来丰富孩子的视野,用孩子喜欢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14、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咏柳》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灯片,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带一盒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导语: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板书)

二、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三、逐句解释,理解美

1、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释词

4、析句

第一、二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分别表现了整棵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把“三月春风”比作什么?

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境诵读,抒发美。

1、教师诵读,配上音乐。

2、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五、小结学法

六、布置作业:

⑴抄古诗试背

⑵选择学校中一种植物试作诗一首

简评:

课堂教学中,能运用灯片图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多感官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结束时的作业

布置非常好,能使学生的这一思想感情付诸于笔端,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15、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咏柳》的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咏柳》,感受歌曲优美、流畅的情绪。

2、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

3、喜欢用黄梅戏的花腔调式进行演唱。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1、制作有关春天的ppt,有花、草、树、人等等。

2、有关歌曲的音乐。

3、与歌词相关的图谱。

4、一张柳树笑了的图片。

活动重难点:

学唱歌曲《咏柳》。

能用黄梅戏的花腔调式进行演唱。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听《春天在哪里》做动作。

可以是随歌词创编的一些动作,也可以拍拍肩、拍拍腿等一些活动的动作。动作要简单,幼儿都愿意参加为主。

2、欣赏有关春天的图片,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这个问题开始本次活动,幼儿较容易进入状态,大班幼儿已经对季节有一定的认识了,所以,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会对接下来的问题充满好奇。)师:"现在,你们说一说春天都有些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春天的变化。"(先进行一个提问,让幼儿能够对春天的变化有些回忆,在进行第二个提问,让幼儿对春天有一些巩固,回答起来也容易的多。幼儿的.回答会有很多种,例如:小草绿了,小花开了等等。最主要的是在最后一个放入一张大树就可以了,让幼儿自己说出树发芽了。)师:"你知道哪些树呢?"(例如:松树、桂花树、柿子树、橘子树等等)如果没有幼儿说出柳树,教师可以接着说:"老师也知道一种树,他叫做柳树,你们认识它吗?"(引出接下来的环节)

3、欣赏歌曲《咏柳》。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位诗人他写了一首诗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的美丽,名字叫做《咏柳》,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先让幼儿对诗有一些了解,教师对诗的内容进行讲解,再带领幼儿念一遍,让他们对诗有一个初步的记忆过程。也能够丰富活动的形式。)师:"你们知道吗,有人把这个诗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它是怎么唱的。"(教师用一种神秘的语气说出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听的时候也能够认真些。)

4、出示图谱,学唱歌曲《咏柳》。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谱(绿色的石头、柳树、许多绿丝带、细长的叶子、问号、两个手指、剪刀):"看见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呢?"(幼儿的回答肯定是和图片上画出来的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在他们说出一个答案后,加以修改变成歌词了。)

5、根据图示,师幼共同演唱。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吧,春天多美呀,春天的柳树更美啦,我们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感觉唱出来,好吗?"(这只是为了让幼儿更能够接受、愉快地演唱,演唱完了之后要进行一些表扬。这时的演唱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暗示的动作,让幼儿学一学。)

6、根据教师暗示,幼儿自己演唱。

师:"现在,老师把这些图片全部都拿走了,看一看谁最厉害,能唱出来的呢。"(难度加大,开始的第一遍教师要带领幼儿共同演唱,暗示的动作要做的明显些,让幼儿容易记,之后的几遍就可以只做动作不演唱了。)师:"小朋友们唱的真棒,看,柳树姑娘被你们一夸,好开心啊,它都笑了呢。"(增加幼儿的信心,对他们所学的进行肯定,之后就会更愿意学习了。)

7、结束活动师:"我们再唱一次,夸一夸柳树吧。"(最后再对歌曲巩固一遍)

8、延伸活动:幼儿自己可以将会念的诗用黄梅戏的方法演唱给小朋友们或者爸爸妈妈听。

活动反思:

《咏柳》是贺知章所写的,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直接记忆一首古诗的难度要比一首歌要难很多,所以将本次活动进行了改编,利用幼儿喜欢的歌唱来记忆。本次活动对幼儿来说非常的新颖,是一种全新的活动形式,采用的是黄梅戏的演唱方式,幼儿第一次接触戏曲,特别感兴趣。本节活动的难点就是在熟悉古诗的基础上,能用黄梅戏调歌唱出来。对此,我运用了图谱让幼儿很快的掌握节奏,并通过演唱让幼儿感受到黄梅戏曲调的特点。整个活动让幼儿对黄梅戏和古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了解更多。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挖掘更多新鲜事物利用资源来丰富孩子的视野,用孩子喜欢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16、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咏柳》的教案

一、活动目标:

1、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2、理解古诗中“咏”、“碧玉”、“妆”、“丝绦”等字、词的含义。练习发音咏、高、条、绦、垂、知。

3、欣赏古诗,并初步理解古诗发现古诗韵律的特点。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中“咏”“碧玉”“妆”“丝绦”等词的含义。

难点:初步理解古诗并发现古诗韵律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柳树图画; 教学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幅柳树的图画。引起幼儿兴趣。

这是一棵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教学课件。解一些关于柳树的知识。

1、教师小结柳树的特点:落叶树,柳枝细长,柔软下垂,生长很快,适合在水边生长,树皮,树枝,树根都可入药。

2、让幼儿小结柳树的特点。

你觉得柳树美不美?什么地方美?

(三)欣赏古诗的教学课件。让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内容。

1、初次欣赏古诗。

在古代有个叫贺知章的诗人也觉得柳树很美,他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2、完整欣赏古诗《咏柳》,初步理解古诗。

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记住了哪一句呢?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字词你不明白?你可以举手问老师。

4、分句理解古诗意思。

5、通过观察课件,小结古诗的特点。

你们来看一看这首古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

(四)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范读,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老师也想念一念, 你们来听一听好吗?

2、师生一起朗诵古诗:集体、轮念等多种形式。

3、请幼儿表演朗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