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范文 > 正文

​早行陈与义阅读答案

2023-08-23 19:24 来源:学河网 点击:

早行陈与义阅读答案

1、早行陈与义阅读答案

一、陈与义早行主要用什么手法表现?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虫草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的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寂寞.

二、刘方平《月夜》与陈与义《早行》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image.png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晨的寂静。

三、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四、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寂寞之感。

五、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与陈与义《早行》的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

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

2、早行陈与义阅读答案

1.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2.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早”字。

2.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早”,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

3.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3、早发竹下诗文阅读及答案

早发竹下诗文阅读及答案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1、颔联描写了诗人清晨一路跨马山行时所见景色,简析诗人是怎样写雾写山的?(5分)

2、颈联和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1)运用叠词 用“薄薄轻轻”写雾的虚无飘渺,用“重重叠叠”写山的连续不断,写出了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2分)

(2)采用动静结合(或者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手法)一个“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纬缦,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一个“放”字,仿佛一座一座的`山,千姿百态般从身边奔放而出,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3分)

2.(1)诗人描绘了一幅早春秀美的山村画面。(2分)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2分)(2)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和愉快的心情。(2分)

4、《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

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①)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⑴沿溯阻绝( )⑵然不动(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不见曦月( )

⑵虽乘奔御风( )

⑶往来翕忽(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sù ⑵yí ⑶cī

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

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原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意思对即可)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6.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5、《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3分)

⑴沿溯阻绝( ) ⑵然不动( )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3分)

⑴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 ⑶往来翕忽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3分)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参考答案:

1.⑴sù ⑵yí ⑶cī (3分。每小题1分)

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3分。每小题1分)

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共4分。每小题2分)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共2分。每点1分)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共3分 每要点1分)

6. 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

(共4分 每要点2分)

6、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读文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粗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

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7、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

2.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参考答案:

1.最爱

2.C

3.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4.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8、李白《从行》阅读答案

从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廷将,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廷,匈奴贵族,这里是敌的一员悍将。

15、诗中放映了眼前这战场的严酷的词语有

16、“碎”、“”二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将形象?

参考答案:

15、(2分) 数重围。 领 残兵 千骑 (每个0.5分 )

16、(2分)“碎”.“”二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将形象 。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豪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 “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困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量人突围的悲惨结局。(2分)

9.(6分) 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 以一“突”字写出英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字,写出了孤奋战、力压千的豪迈气概,败中见豪气。(2分)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形象。首句写将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领残兵千骑归”,“”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9、《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尾联作者多次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的情感。(2分)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4分)

阅读答案:

14、用典 尽忠报国

15、“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开” 写出了守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形成鲜明对比。

10、《行道树》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道树》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天,每天,我都看见他们,他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忽然,我又看到他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

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了解他们所说的一则故事: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他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氖事至少感动了他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1.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加点的词“固执”换成“不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3.行道树的形象也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在你的生活和经历中,你一定接触或了解许多如行道树般的无私奉献者,请举一例具体说说他(们)的奉献精神。

 答案

1.行道树的痛苦:被安排在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飞尘里,承受着不被了解的孤,它们选择这样的命运,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2.“不断”表明不间断,连续,语气平淡;而“固执”表明坚持己见不动摇,更见其坚定。

3.(略)

11、《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五、诗歌鉴赏(共7分)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分)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1分)②这里形容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④衬托守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1分)

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

(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2分)

12、《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逝乐府曲 名,“行”逝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1.(2分)C

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13、《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古诗词阅读(4分)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气氛。(1分)

15.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分)

阅读答案:

14.(1 分)苍凉悲壮。

15.(3 分)“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14、《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逝乐府曲 名,“行”逝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1.(2分)C

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15、《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 )C

(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6、《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逝乐府曲 名,“行”逝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23.(2分)C

24.(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17、《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古诗词阅读(5分)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乙】诗表达了。(2分)

14.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3分)

答案:

13.(2分)诗人愈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14.①“压”字,写出了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的阵营和士气。(1分)(任答一点即可)

18、《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 分)

【解析】

“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 (2分)

A.“雁冂太守行”逝乐府曲名,“行”逝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境,我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

C.诗中“不起”指的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