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完璧归赵的故事具体是怎么样的

2023-08-27 13:28 来源:学河网 点击:

完璧归赵的故事具体是怎么样的

完璧归赵的故事具体是怎么样的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年间,赵王得到了一块原是楚国丢失的宝玉即和氏璧,秦王听闻后,遂送信表示自己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看了信以后十分不安,他认为秦王不会这么大方,无非是想骗走宝玉罢了,可是又不敢违抗,于是不知所措。

image.png

蔺相如完璧归赵

此时,赵王手下的一员大臣,蔺相如主动请命由他带着和氏璧面会秦王,表示他能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愿以城池交换,一定可以将该宝玉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赵王深知其才智与为人,就应允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将和氏璧奉上,秦王爱不释手,还传给群臣、爱妃们一一观看,唯独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站在一边等了很久,见秦王并无交换诚意,也无归还宝玉之意。于是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十分珍贵,但是有一处瑕疵,让我来指给你看。”秦王一听十分紧张,立马将该玉交到蔺相如手上,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之后,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说:“当初大王承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大臣都说秦王不可信,我却不认同,认为秦王作为堂堂大国君主,岂能言而无信。因此我执意劝赵王将和氏璧交于我带来秦国。谁知您丝毫没有换城之意,如果大王只是想强取此玉,我愿与此玉一同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听闻,连连阻拦,声称愿意割城交换,而蔺相如看出了秦王并无真心,于是假借令其斋戒五日之名,偷偷将和氏璧运回赵国,直到交换仪式当日,秦王才发现和氏璧已经回到了赵国,却也已经无济于事了。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讲述的是他作为使者出任秦国,利用自己的才智,将珍贵的和氏璧从觊觎宝玉已久的秦王手中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都城邯郸的故事。

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年间极具才能的杰出政治家、外交家,他的生平事迹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记载,其中十分著名的事件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件。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的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在位期间,秦王送信来声称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手中的和氏璧,赵王唯恐秦王只是为了骗到宝玉并不会真的如此大方,于是蔺相如自荐表示愿意出使秦国。果然秦王无意换城,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完美周旋,将和氏璧拿回手中带回赵国。

前279年,秦王欲与赵国联合攻楚,便主动向赵王示好,约于渑池会晤,赵王十分恐惧又不能不去,于是让蔺相如陪同。蔺相如在会面时,据理力争,改变了赵王的被动局面,获得两国平等的地位,且在商议过程中寸步不让,保全了赵王的颜面不受屈辱,也维护了赵国的国家利益。

而负荆请罪,指的就是蔺相如因为获功而官位廉颇之上,廉颇身为武将,居功自傲十分不服,有意辱之。而蔺相如顾全大局,处处忍让避免,他这种以国家利益为上的精神被廉颇知道后,领廉颇十分内疚,自愧不如,于是亲自背着荆棘上门请罪,二人从此成为了至交。

蔺相如智勇双全,心系国家,胸襟宽广,是我国古代十分伟大的政治家,名垂千古。

完璧归赵的璧是什么意思

“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极其珍贵的美玉,被认为是未经雕琢的无价之物,也称作荆玉、和璞,是世间难得的珍宝。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是指赵王得到了一块本属于楚国的镇国之宝,被秦王看上后,赵臣蔺相如如何出使秦国又将玉完好带回赵国的故事。

和氏璧

历史上的和氏璧早已经失传了,因此真正的和氏璧什么样子当下已无法再现,仅依靠有限的相关记载描述来看,由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玉玺,我们可以得知和氏璧与其它玉佩有所不同,至少有10厘米厚,且并不是古人常戴的环形圆玉。但由于秦始皇的这块玉玺也在唐朝之后失传,因此和氏璧究竟何样,也难以考证。

和氏璧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与新序之类的记载中,没有过大的出入。据悉,春秋战国年间,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宝,而和氏璧就是楚国国宝。最初,楚国有一个名为卞和的玉匠得到一块极其难得的璞玉,便捧着要将之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细细查看,玉工看来看去,却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被戏弄了,便下令砍了卞和的右脚。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拿此玉去进谏,结果武王又认为此玉是石头砍去了他的左脚。接着文王即位,卞和手捧璞玉痛哭,眼中流出血来,文王听闻后,问他为何哭,卞和说:“我哭不是因为失去双脚,而是诚心进献宝玉却被当做欺君的石头。”文王听后,命人将其剖开,璞石之中果真是稀世奇玉。

正是这样一块稀玉,在历史上几经流转,留下许多典故,成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谜。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除了蔺相如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有声称欲拿十五座来交换氏璧的秦昭襄王,以及唯恐秦王只是为了骗取宝玉,并无真心以城池交换之意的赵惠文王。

完璧归赵 秦王

我们都知道秦王在看到宝玉之后,绝口不提换城之事,当时秦国势力强大,他想要白白得到和氏璧,并不会真的割城换之,那么这样一位精明的秦王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呢?

秦昭襄王,战国年间的秦国君主,也称秦昭王,其父是秦惠文王,是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秦昭襄王早年间曾经是燕国的人质,与前307年武王去世以后,与弟弟争夺皇位得以登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秦昭襄王掌权时,经过不断向外扩张,壮大秦国实力,其中最出名的要属其晚年爆发的长平战役,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命运。

秦昭襄王在位初年,由母亲宣太后执政,即芈八子,历史上第一位太后,此时由宣太后弟弟魏冉担任宰相一职,外戚当朝,权倾朝野。在此期间,白起作为秦国大将,依次战胜多个诸侯国,夺得魏、楚多地。

后来,秦昭襄王长大以后,采纳范雎的意见,夺回政权,赐范雎为宰相,在对外扩张上改为远交近攻的政策。此时秦昭襄王手下有不少良将,长平一战战胜赵国后,于前256年歼灭西周公国,为秦国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

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岁。

完璧归赵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秦王不过是想要骗取和氏璧罢了,并不会真的割让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然而赵王迫于秦国强威,不得不派蔺相如出使秦国,那么蔺相如是如何智斗秦王,拿回和氏璧完好归赵的呢?

完璧归赵

秦王胸有成竹又略带得意洋洋地接见了蔺相如以后,蔺相如便将带来的宝玉献上,秦王接过来后甚是欢喜,爱不释手地左看右看,看罢还传给身边的爱妃与群臣一一观赏,就如同在炫耀一件属于他自己的宝物,朝上议论纷纷,十分热闹,可秦王完全沉浸在看到宝玉的兴奋中,一言不提割城之事。

蔺相如见状,便也明白了秦王的意图,于是他便想了个主意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他上前一步,对秦王说:“大王,这玉虽然甚是美观,但也有一处小瑕疵,让我来指给您看。”秦王一听,立马紧张下来,马上把和氏璧拿回来递到蔺相如手中。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捧在手中后退几步,靠在一根房柱上,对秦王说:大王千里迢迢派使者来表示愿意割城交换,赵王是信任秦王作为一国国主的威严,于是派我来此,可我来此已久大王却丝毫不提换城之事,如今大不了我与和氏璧一同碎于此处。”说罢便举起和氏璧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王见此,连连阻拦,马上拿出地图,假装指出要割让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早已看穿秦王的虚假之心,于是要求秦王如若诚心,便斋戒五日后再举行交换仪式。

秦王心想,此玉已是囊中之物,便同意了,将蔺相如安置在旅馆中。谁知在此期间,蔺相如暗中叫随从乔装打扮后将和氏璧偷运回赵国,等到五日之后的交换仪式,和氏璧早已不在蔺相如手中。

谁完璧归赵

发生在秦国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流传了千古,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是谁完璧归赵。让我们通过这个历史故事的发展情节来分析一下。

蔺相如雕像

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了名闻天下的和氏璧。这个消息被秦王嬴则知道了,他觊觎这块玉,就派遣使者到赵国,说是愿意城池来交换这块玉。赵王一筹莫展。在大臣的推荐下,他接见了素有才名的蔺相如。

蔺相如劝说赵王将和氏璧交给秦国。蔺相如根据形势分析无论秦王会不会将城池交给赵国,赵国都只能将玉交出去,否则秦国有此理由出兵。为了赵国利益着想,蔺相如自愿出使秦国,还保证城池或者和氏璧一定会带回其中一样。赵王同意了。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

秦王拿着和氏璧给自己的大臣们看,蔺相如一看秦王没有丝毫提起城池之事,就假借玉上有瑕疵的理由拿回了和氏璧。他高举和氏璧,大斥秦王言而无信,并且要求秦王斋戒五日。秦王同意后,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无耻,就私下了命人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而自己仍旧留了下来。五日过去后,秦王斋戒结束,要求蔺相如交出和氏璧。但蔺相如义正言辞地说出了秦王真正的目的是强行夺取和氏璧。在秦王狡辩时,蔺相如却说只要秦国现将城池交给赵国,赵国害怕秦国绝对不敢言而无信。在蔺相如犀利的言辞之下,秦王哑口无言,只能认栽,放蔺相如回国。

赵国最后之所以能够要回和氏璧,其实全是靠了蔺相如一人之力。通过故事介绍,对于谁完璧归赵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了解了。

完璧归赵是谁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故事鼎鼎有名,就连小学生的课本上都记载了这个故事。那么完璧归赵是谁的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是怎么样的呢?

完璧归赵漫画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发生在公元前283年的秦国。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的事被别的国家知道了,于是引来了强国秦国的觊觎。秦国派来使者说是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玉。赵王不敢得罪秦国,但又舍不得这块玉,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有大臣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在蔺相如的建议下,赵王同意由他带着玉前去与秦国谈判。于是,蔺相如就带着玉前往咸阳来到了秦王宫。

当秦王拿到玉时爱不释手,炫耀地给大臣和自己的爱妃们看。蔺相如在下面等了许久见到秦王完全没有要给赵国城池的样子,就灵机一动,他告诉秦王和氏璧上面是有一点小瑕疵的。秦王立马就将玉交还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一拿到玉就立马走到墙柱边,作出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样子。他大声地职责秦王言而无信,说好要给城池结果什么表现也没有,而且十分不尊重赵国,拿玉时连沐浴斋戒都没有。

秦王投鼠忌器,只能装模作样指了十五座城池给蔺相如看,还真的却沐浴斋戒了五天。但他不知道的是,蔺相如看穿了他的狼子野心,就派手下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当秦王得知这个时已经来不及了,而他也舍不得拿城池换玉,就只能放走蔺相如。

完璧归赵发生在

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原本是由楚文王所有的楚国国宝,在楚国君主手中世世代代传承了三四百年。后来,诸侯争霸,谁都想把这块宝玉据为己有,而完璧归赵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完璧归赵

战国末年,七雄争霸,即秦韩赵魏楚燕齐,加上名义上的中山与周王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成为了那个年代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秦国君主是秦昭襄王,他为人英明、野心勃勃,从宣太后和国相魏冉手中夺回政权,任用范雎为相、白起为将,推行远交近攻的扩张政策,国力始终在不断的增强,此时的秦国已经初显统一六国之势。

此时的赵国国君是赵惠文王,其父赵武灵王为了壮大军事势力,因此使文王年幼继位,由肥义任相国辅佐他。赵惠文王登基四年以后,由于其兄赵章安阳君造反,将肥义杀害后,兵败逃往赵武灵王的沙丘宫,最终被围困所杀。此后赵惠文王下令,以赵武灵王私藏叛贼的罪名将父亲杀害,从此自己执掌政权。

完璧归赵一定程度上,也是秦赵两国的外交之争,秦王生性持重,深谙权谋,而赵王则略显悠游寡断,猜疑心极重,好在他懂得用人,手下不乏文武贤臣良将,为赵国的壮大以及能与秦国抗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在完璧归赵的六十几年之后,强秦还是吞并了赵国,和氏璧也最沦到秦始皇手中做成了他的玉玺。

完璧归赵比喻什么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战国年间蔺相如将和氏璧带到秦国与秦王谈判,与其斗智斗勇,最终利用自己的计谋从秦王手中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都城还给赵王,如今这个词比喻的是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它的主人。

完璧归赵

在这个典故中,蔺相如主动请命由其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试探秦王的诚意,并向赵王承诺,如果秦王有意拿割十五座城池交换则与其换之,如若秦王并没有真心换城之意,则蔺相如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赵国。果然,蔺相如没有辜负赵王的信任,在明白秦王的意图以后,他便与其机智周旋,毫不退让,誓死捍卫赵国的利益。在朝堂上欣赏和氏璧时,他设计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之后又找借口使秦王推迟交换仪式,并趁此期间将和氏璧偷偷派人运回赵国,最终没有落入秦王手中,使和氏璧原模原样地回到主人手中。

如今,完璧归赵比喻成物归原主的意思,完比喻完好无损,原封不动;璧原来指的是和氏璧,在该成语中如今指的是物品,即借出去的东西;归赵也就从和氏璧归还给它的主人赵国衍生为将借出去的物品归还给其主人。一定程度上,完璧归赵也有赞扬蔺相如本人的聪明才智与外交水平,以及随机应变的意思,指他不辱使命,智斗秦王,使和氏璧有惊无险,最终按照自己的承诺将和氏璧带回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