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关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记载这里最全,您知道几个?

2023-08-27 01:50 来源:学河网 点击:184

关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记载这里最全,您知道几个?

关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记载这里最全,您知道几个?

****************

关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记载这里最全,您知道几个?

作者:子衿读历史

image.png

发表时间:18-08-1711:28

一,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二,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七月七曰,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曰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也。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娄,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曰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 荆楚岁时记

(南朝梁)宗懔

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诗经·小雅·大东》

四,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 《古诗十九首》

五,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唐)杜牧

六,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七,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权德舆

八,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 (唐)徐凝

九,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

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

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渔家傲·七夕》(宋) 苏 轼

十,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宋)秦观

十一,金梭晓夜为谁忙, 隔水桃花满洞香。

万国尽沾尧雨露, 九重欲补舜衣裳。

绮罗光映云霞重, 机杼声抛日月长。

却笑天台有仙子, 此生谁解忆刘郎。———织 女 仙 洞(明)杨光溥

十二,沂水之西北称盛地者,曰织女洞,曰神清宫。神清宫余既游之矣,织女洞则未也。是岁九月既望,亦菴忽遣令弟子东戒期游洞,至期余至亦菴斋,同亦菴与其东人程讓者,相偕而往焉。

行三十余里至其处,洞之山,坐西向东,而余之来路,则自其西北。眺望北峰,不甚高,而崖端古柏青苍竞秀。自崖下东南转,石径欹窄,野菊飞香。数武有一涧,无水。涧中巨石皆起伏作虎豹状。过涧又一峰,石壁峭立,不可仰视。路亦东南转,不数武,石壁正东,西洞即在是焉,遂驻足小憩。洞之外为平台,绕以短墙,南为一门,己颓废。台之下即路,路之下无平地,直下数千丈。沂河自北东滚滚流其下,直趋南峰,迤东而南。南峰亚于中峰,而高于北峰,三峰并列,翠柏弥漫,枫树杂其间,窃意古诗所谓红黄枫叶珊瑚海,黑白雲花玳瑁天者,时景仿佛似之。

少间,将诣洞,见南旁一碑,国朝间立,载此山之庙,始于唐,盛于宋。入门案台不甚宽敞,西旁一卧碑,书七律二首,咏洞之清幽,本邑岁进士王松亭书,诗格雅炼,书法秀劲。洞门助以人工,极突。内为石磴,十余层始至洞,西旁一碑,宋元丰年间立,字己模糊,文亦俗俚。东设一护梯,缘之而上,架木为地。织女座在西,共叁排,座后幽深不可入。四壁游人多刻诗其上,有极佳者。东为绣涠凭就斋,凭之见沂河东有一村,树影缭绕,如在画中。程翁日:彼所谓牛郎官庄也。余问以所由名,程翁日:庄东有牛郎庙,在其地望此洞隔沂河如天汉,洞亦俨然天官。此庙之所由立,亦即彼庄所由名也。

余因与亦菴论之日:夫牛郎织女皆为列星,岂其果为夫妇哉?特以常隔天汉故,人以比人间夫妇之不相见者。杨朴七夕诗辩之详矣。若话每年一会,鹊为填桥,皆附会之说。至汉张骞寻河源,见一女纺线,问其处,女授以一石,令归问晏君平。晏君平日:此织女支机石也。尤为怪诞。惟庚郭令公曾遇织女下降,祝以大富贵,亦寿考。是织女乃福禄之神也。世果有如郭令公其人者,当夷虏犯阙,鸾舆蒙尘,独能以回天之力,扫除腥膻,收复神京,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登斯世于衽席之上,织女则畀之富贵,畀之寿考,伎常为生民所托庇,是故我辈所祈祷而默祝者也。彼附会怪诞之说何足信哉。(眉批:言之有物,泰不妄行,气盛言宜,饶有大家笔意。)

出洞迤而西南,为南峰中峰相间之峪,道观之所在也。造其门,门外有一泉,泉上有一庙,神为龙君。泉自庙下流入一池,池中有石柱,柱上有石盆,盆中有荷花。然映日之花已尽,擎雨之盖亦无。第见水光澄澈,锦鳞游泳。东南有一庙,神为大士。入道观,东屋为道房。见道士,略作寒喧。西面为小楼,复北一屋为客房,阅之前丛立,皆前明国朝间立。有云,先是有道人张某升仙于此。

周游一遍,出观西上,至山丫,有二庙,一为关帝,一为王舍人。旁有一石塔,极古。由此东北上至中峰之顶,有玉皇宫,参拜讫,凭高而望,见众山齐向,诸水毕赴,景与心会,超然云物之上,殊觉蓬莱第一,当亦不过如是也。

时天色己晚,复回道观。道士己具酒馔,佐客共话者,为王元正,沂邑之道会司也,极慷慨,善谈论,话至夜分,始各就寝。

明晨辞行,道士固留,坚辞乃脱。遂与亦菴,程翁,相偕而归。归后,因思前游神清宫,偿欲复游织女洞,而无其伴,幸亦菴相邀,遂得同往游。夫而后可以尽沂水之大观而无憾矣,是为记。——游 织 女 洞 记 (清)苏 泰 初

十三,琼楼玉宇焕丹霞,天马行空仙路遐。太乙驾翔红顶鹤,望舒坐御紫云车。

冰寒冷冷灵霄殿,碧落清清天帝家。帝子札札弄机杼,织勾云锦竞骄奢。

宛若游龙翩若鸿,飘颻广袖乘流风。常闻世上风流地,仙子相邀下碧空。

红尘烟景初相识,背谷陵山游不息。屏翳收风莲碧池,裙钗褪落去雕饰。

窈窕织女婷婷立,出水芙蓉美殊色。凝脂生香暗袭人,明眸善睐能倾国。

西驰日匿暮云开,织女失衫费疑猜。纷纷姊妹飞天去,茕茕帝子独徘徊。

岸边牛吼声如雷,雷过少年携衣来。年少牵牛幼孤贫,孤贫子弟无良媒。

喜鹊双栖鸣树巅,凤凰绕梁舞中天。粉颈低垂头羞亸,织女心中生爱怜。

月下金牛红线牵,牵牛织女共婵娟。结成比目得佳配,愿作鸳鸯不作仙。

鸳鸯交颈月移时,烛耀洞房红帐垂。梁上燕归春睡早,花间蝶落昼眠迟。

牵牛耕种无昼夜,织女飞梭倍疾驰。女织男耕身相偎,卿卿我我影相随。

倏忽又是春来早,绿柳枝头啼百鸟。冰雪消融碧水流,山花烂漫春光好。

帝子三载世间来,儿女一双添欢笑。共享天伦渡太平,仙姑不复孤星照。

凤阁龙楼云雨收,瑶台紫府日悠悠。玉帝罢朝祝万寿,王母开筵庆千秋。

缥缈仙音歌助兴,婆娑玉树舞消愁。蟠桃盛会千年宴,痛饮琼浆乐不休。

群神酩酊尚销魂,宴罢星明夜已昏。懵懂天皇呼帝子,乜斜王母唤王孙。

荷衣欲动听环佩,荷袂乍飘闻麝萱。阶下缘何无织女,鸢鸾比翼配乾坤。

园睁凤眼柳眉悬,王母雷霆怒火燃。速遣天兵凡界去,立擒织女天穹还。

雷鸣电闪黑云布,石滚沙飞老树掀。大祸从天顷刻降,生离死别瞬息间。

回天无助断柔肠,儿女悲啼泪两行。感见天神犹恻隐,情闻王母不彷徨。

烟尘回望催心裂,天地相思凝泪光。尺素不传音信绝,从今只有梦还乡。

物事人非草木凋,遭逢巨变心如焦。离子别夫云漫漫,携儿带女路迢迢。

牵牛驰电群星闪,织女回眸双泪抛。王母飞簪断云路,星聚成河白浪高。

隔岸相呼终不闻,清波欲渡落迷津。水流呜咽波涛涌,河汉唏嘘星泪噙。

织女情如碧海阔。牵牛爱比银河深,寄言王母与天帝,永远相随誓不分。

秋草缘阶荒井庐,凤凰一去敝庭梧,寒风枯木雨摧叶,白日啼鸦夜宿狐。

素手纤纤织还住,停机泣涕念儿夫。凝眸引领望川路,婉转徘徊形影孤。

御律金条焉会变,凡夫仙子何成眷。泪水不由御意回,哀求可使天心转。

一年一度鹊桥建,七月初七夜半见。天意更无恩旨颁,幽情但令片时恋。

娥眉七夕月微微,银汉钩梁喜鹊飞。悱恻缠绵倾万语,万语唯恨合欢希。

君不见女儿七夕卧看星,夜半窃听私语声。恋复恋兮诉心曲,欢复欢兮恨天明。

自古伤离别,最怕久别异心生。不能长相守,相思意难平。——鹊 桥 曲 (歌行体) (当代) 嘉 莲 居 士 (李 东 晓 )

****************

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

作者:苏家酒窖

发表时间:03-2117:55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宽广的四个爱情故事,其中之一,就是今天还被屡次改编的故事《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讲的是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受尽哥嫂虐待,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耕田养活自己。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忽然张口说话,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于是牛郎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他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的时候,小仙女却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在此时出来,和小仙女制造了邂逅。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两个人相爱了,小仙女便嫁给了牛郎,不再想回天上去。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个传承至今的爱情故事却开始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非议。故事中牛郎偷衣服强迫仙女留在人间的做法很显然不符合当下社会的道德标准,仙女对牛郎的谅解和深爱也显得不合情理,令人惊诧。不用说是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考量,就使用古代的道德标准来看,这也不是一个伟光正的正常爱情故事,然而这样一个故事却在中国民家流传了几千年,家喻户晓,广为人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星空的观察。牛郎和织女指的本来是天上的两个星宿,在周代《诗经.小雅.大东》中就出现了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记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在这个时候,牛郎和织女还仅仅是简单的星座名称,他们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关系。在此时,日后的“乞巧节”也就是今天的七月七日七夕节,也还未出现。

汉朝的时候,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了具体的人物。班固在《两都赋》中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意思是说,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两座石人像。

对于数字的崇拜中国人自古有之。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而在汉代的时候,根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可见 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认为她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于是便向她“乞巧”。七夕节本来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节日,在这一天的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男子不过是在一旁凑个热闹欣赏一下而已,男女定情也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同时,大概是因为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的故事才慢慢传开来。而之后最早将牛郎织女写作夫妻的文章,则是《文选洛神赋》了,文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至此,我们熟悉的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故事才算真正出现了一个雏形。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

而在此时,对于牵牛织女为何只有在这一天才能相会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说明。而在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这一故事题材被应用在了表达思夫苦闷的心情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写的是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的心情,而两人之间又偏偏“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在这之后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时,《殷芸小说》里写下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宋代《太平御览》引《日纬书》记载: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明代的《月令广义》中也引用了《殷芸小说》中的片段,可见直到明代的传说故事当中,牵女牛郎的身份还都是天上的星辰,在这先版本中,两人一年一会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签了天帝得钱而遭受惩罚,有的则是因为婚后不能继续勤劳织布而遭受惩罚,文章开头版本饱受争议的盗衣行为也并没出现。牛郎和织女在以上的故事中身份明显是相对等的,并没有体现出当今流传版本中天女下凡的故事倾向,自然也没有涉及到盗衣之类的情节。

开头所说的如今人们熟知的故事版本,也就是织女是偶然下凡沐浴嬉戏,被牛郎拿走了羽衣,无法回到天上去的故事。在历史上其实都并没有明确的记载,那么这个故事到底都是怎么来的呢?

要想详细了解这背后的故事,我们就必须引入另外两个民间童话,董永传和田章神话。

董永传原本是一个宣扬孝道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是二十四孝图故事的一部分。讲的是农夫董永的父亲死了,他无钱葬父,就把自己卖给别人来筹钱埋葬自己的父亲。而在其后曹植编写的《灵芝篇》中增加了“天女助人”的部分,情节大体是董永为了安葬自己的父亲找人借了一万钱,三年守丧之后,之后他无力偿还这一万钱,就去债主家卖身做奴仆抵债。路上碰到了一个女子,说不嫌他贫贱,愿意和他结为夫妻。到了债主家之后,路上遇到的女子用了十天织了一百匹布,还清了董永的债务。然后告诉董永说,自己是天上的仙女,看到他如此孝敬父母,便决定要下凡来帮助他。现在债务还清了,她也要离开了。之后便凌空飞走,回到了天上。

董永传本身有很多版本,除去上述这个版本之外,还有的版本中仙女是被天帝遣返,与董永挥泪诀别的,我们从这上面也更能看出来这个故事与如今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的苦情桥段的相似之处,可见近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明显是将十日织布百匹的仙女和传说中善织布的织女角色进行了混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明显是糅合了董永传的核心情节之后的产物。

而至于偷仙女衣服,逼迫仙女留在凡间的故事,则要考究到另一则名叫田章神话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文比较长,受篇幅限制这里不再写出,故事的梗概大概就是有个人名叫田昆仑,夺取了下凡沐浴的天女的羽衣,天女失去了衣服不得已嫁给了田昆仑,生下了孩子天章。后来天女向婆婆讨来了自己的羽衣,于是穿上衣服飞到天上逃走了。在这个故事中,天女本来就不爱田昆仑,嫁给他之后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逃走,最终也终于成功逃离了。

很明显,我们能从这个神话故事中看到牛郎织女一部分故事的影子,不出意外的话,牛郎织女中的这部分故事大概也是在近代和田章神话糅合的产物。

由此关于牛郎织女故事当中逻辑不通顺的部分和三观古怪的部分,已经被我们理清了来龙去脉,当今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是近代的杂糅版本,是由原来的牛郎织女,董永传和田章神话三个故事混合而成的。历史的动荡,文化内容传承的杂糅,酝酿了这样一个价值观相互冲突,杂糅、造作的畸形作品。可当我们把他拆开来看的时候,一切又是那么合情合理,这也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

然而今天的文章到这里还没结束。

很显然,近代版本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大的争议部分就在于牛郎盗衣强迫织女为妻这个部分,虽然在它的出处田章神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故事其实是以仙女偷会羽衣重返天上结尾的,但是我们依然会产生疑问。

这么猎奇,有冲突又颇有“黑深残”感觉的故事情节,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这个“偷衣服”的情节,本来是一个“天鹅处女型”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在亚欧大陆有着广泛分布的故事类型,都是以男子窃取仙女羽衣之后与其婚配的故事为原型的。之所被称作天鹅处女,是因为很多神话中,仙女都是鸟类脱下羽毛后变成的,男子偷走它们的羽毛,就禁锢了她们的自由,也无法变回鸟类,就更好理解了。

天鹅处女在全世界共有1200多个不同版本,在北方天女大多数是白色的大型鸟类化身比如天鹅仙鹤等,南方热带地区则多为孔雀。很多少数民族包括满蒙哈萨克朝鲜纳西傣族等,都把此类神话作为民族起源之一。

赵景深先生在1929年的著作《童话学ABC》里面则提到:

天鹅处女的童话是表现禁忌的,通常都是男主人公看见了几只鸟(天鹅,鹅,鸭,鸽子等)飞到湖畔,脱去羽毛,成了非常美丽的裸女。他取了其中之一的羽衣,逼她嫁给他;隔了许多年,她找到羽衣飞去,从此永不回来,我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也属于此系。

民俗学者刘守华先生则认为,此类传说的各种版本反映的是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变化,如本来有几只鸟,却只取其中一件的羽衣。这反映了多妻制到一妻制的变化(中国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多出来的属于妾室,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一夫多妻)。

最后让我们来做个总结,今天的牛郎织女故事之所以让人感觉逻辑诡异三观怪诞,是因为这个故事在近代的传承过程中与其他故事发生了糅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本身还是中华民族十分美好的传统爱情故事。

以上是小编阴天查找各类资料后做出的总结和分析,可能有很多不到位之处,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给予摘指。我们乐于接受大家的意见。

如果喜欢的话,请别忘了给我们点赞,或者分享给更多朋友看到哦~关注我们的百家号苏家酒窖,每天get一点新鲜的文化知识,如果你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也欢迎评论留下你的观点!每一期的留言我们都会仔细阅读哦!

****************

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然而关于他俩的诗句,你肯定更想知道!

作者:十一月的承诺

发表时间:18-11-1519:11

欢迎您光临小编的书屋,小编每天都会更新出更多更优质的文章供您阅读。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文章记得要点击关注收藏喔。

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然而关于他俩的诗句,你肯定更想知道!

我们都知道在古时候天上的一群织女下凡间游玩洗澡,结果被牛郎稀里糊涂的遇到了,于是牛郎就和那个最小的织女产生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生活。后来玉帝发现了织女下凡的事情,便命令王母娘娘来捉拿织女回天庭,牛郎在后面追王母和织女,没想到王母划出了一条银河,牛郎织女也只能隔江相望了。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的,然而关于他俩的诗句,你肯定更想知道!

古代女子

这首描写牛郎织女的诗就是秦观的《鹊桥仙》全诗内容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诗就是描写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非常的凄美和深情,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男子

这首诗大意就是天上的白云慢慢飘荡着,星星也在传递着思念,通过银河来相逢,这种深情胜过了很多人世间貌合神离的夫妻。我们在一起倾诉者相思和爱意,这重逢的日子就好像梦幻一般,分别的时候也不忍心回头看那喜鹊搭建的路。只要我们两个人至死不渝,又何必贪图每一天的朝朝暮暮的欢乐呢!这首诗全诗读起来是朗朗上口,而且意思又是比较容易理解,歌颂出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

古代男子

谢谢您观看小编的文章,如果您有不同意见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交流沟通。同时也请你给小编的文章点个赞喔。

****************

“牛郎做老赖”“织女懒婆娘”……已有6大版本,换了你,你会怎样改写牛郎织女的故事?

作者:水去法来

发表时间:17-09-0104:07优质原创作者

“牛郎做老赖”“织女懒婆娘”……如果你是编剧,你会怎样写牛郎织女的同人故事?

请在阅读以下内容后,完成帖子末尾的问题。

学法律的读者请加做最后一部分题目。

准备好了吗?

现在开始!

最近,借七夕的热点,网友把存在了2300多年的汉代牛郎织女石像的照片又翻出来火了一把。

大家没觉得什么浪漫呀之类的,只是觉得……

现标为“牛郎”,实似应为织女

怎么能

现标为“织女”,实似应为牛郎

怎么能长得这么抽象?!

像素真的是好低啊!!!

GIF

可是,不抽象又能怎样?

当时就那么个技术条件和审美水平嘛!

雕刻作品如此,你以为文学作品就不抽象了?就美了?

一、牛郎织女的文学首秀

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提到牛郎织女的是《诗经·小雅·大东》篇。

全文见帖尾,想看请拖进度条。

1.这首诗写于何年?

一方面,本诗的序中说该诗是谭国佚名大夫所作,而据《左传·庄公十年》所记,“齐师灭谭”是在公元前684年(东周初期),因此,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最晚也不会晚于公元前684年。

另一方面,从诗的内容来看,当时周王朝的统治力量还比较强大,而东周时王室已经衰微,所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不会晚于西周的中晚期。

2.这是一首情诗吗?

这篇长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通篇运用虚幻的星空(讲到了天汉、织女、牵牛、启明、长庚)来对比和暗喻现实的人间,展开大东(当时的谭国在西周疆域的东部,如下图五星处所示。方框处为周都城)人民遭受周王室沉痛压榨的困苦图景和诗人忧愤抗争的激情。思路递进而奇崛,意蕴丰富而深厚。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借天文说地理的政治诗篇,绝对不是情诗哈!

显然,最早的牛郎织女文学作品和这俩雕像一样,像素很像,很不美。

【插曲】

诗句里说到“织女”和“牵牛”,是排比对仗的两个句子。

下文还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提到了“启明”和“长庚”。

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是把“启明”和“长庚”当作是不同的两颗星的(今天的你难道就不这么认为了吗?:))。

实际上,到了汉朝,国家天文台经过长期的观测,就发现,“启明”和“长庚”其实是一颗星。

当然,要说西周的时候在人们心目中“牛郎”和“织女”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普通的俩星星,恐怕也不能够。

否则,那么多亮亮的星星,为啥用这两个名字把它们组成一对?

只不过,在西周人民心目中,这一对男女,到底啥关系,关系究竟怎样,我们现在没有资料去查清楚罢了。

二、战国时期初步明确关系

到了战国末期,现存文字记载表明,在当时社会的一般民众认识中,这俩人已经成了婚姻不长久的短命鸳鸯的代名词。

反映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最初几年的秦简文献《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

牵牛和织女已经有了明确的婚姻关系。

该部分秦简的《日书》部分提到嫁娶忌日时有开始条记载: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

戊申、己酉,牵牛以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不果”“不果”,多可怜呀!

貌似可不是今天理解的那般忠贞爱情呀、浪漫约会啥的哦:)

三、南北朝时开始有段子

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5年前后,出现了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

这本书里说了关于牛郎织女的两个段子——内容很短,只能叫段子啦,不能叫故事。

1.男耕女织过日子型

在《荆楚岁时记》中,作者宗懔引用《博物志》中的说法,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夏,走到了黄河源头,又走了一个多月,走到了天河,看到了一个正在织布的女子,和一个牵着牛的男子。

《荆楚岁时记》书影

后世学者批判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张骞传》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记载,这是宗某人乱说的:)

也就是说,这是宗某写的一个段子。

2.牛郎是渣男型

宗某某还声称自己曾经在“道书”(有的本子作“纬书”,反正就是迷信书籍啦!)中看到这样的内容:

牛郎为了与织女结婚,借了天帝好大一笔钱,作为聘礼。

真是天上如人间啊!

后来,后来,后来,

牛郎还不上钱了!

天帝就把他给赶到劳动营里去服苦役!!!

牛郎为了娶织女,欠了一屁股债,还不上,沦为了债务奴隶……

四、唐朝时开始有故事

与南北朝时只拿牛郎说事相反,唐朝时,有个叫张荐(744-804年)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拿织女说事,还牵扯到了稍早时候同为唐代的另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郭翰(生卒年月不详,但唐代历史中有载,686年他在御史任上与狄仁杰有工作交集,687年因事受牵连被贬官)。

他讲的是织女红杏出墙的故事……

听说,有的人家里拿这张图当背景墙……

故事的详情请见: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576950317304317451

五、唐以后故事分岔,出现同人作品

再后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开始出现漫长的演变分化过程。

围绕着二人的

分(为什么分)

分(怎么分)

合(合没合)

合(怎么合),

出现了好几种人物名称相同,故事结构和内容不同的所谓“同人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芬芳吐艳。

请看进化树!

总体来看,有以下三大类:

1.牛郎织女皆正面型

这就是建国后的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所采用的那一版。

这一版的故事架构,与东晋时期(317-420年)干宝所写的《搜神记》

原书已散佚,现存的是后人缀辑增补的

一书中的《董永妻》故事主干架构和人设非常相似。

有趣的事,《搜神记》的《董永妻》故事还衍生出了,同为黄梅戏的《天仙配》故事。

《天仙配》《牛郎织女》真不是一部戏?

除此之外,较少人知道的还有以下一些版本:

2.织女正面,牛郎负面型

这一版的郎织女故事则又是洗《搜神记》中的“田中毛衣女”的故事结构和人设而成。

牛郎的老牛是个妖精,知道织女和姐妹们会到凡间来洗澡(天上木有澡堂子吗?奇了怪了!)

老牛让牛郎偷一件仙女的衣服,仙女就飞不走了。那被扣下的仙女就是织女。

织女与牛郎成亲,还生了俩孩子,但织女的心一直要飞走。

活脱脱古代版《盲山》

终于有一天,织女找到了自己的“毛衣”,穿上,飞走了。

牛郎挑起俩孩子追。

眼看要追上了,织女(注意,不是王母娘娘)拔下簪子,划出了一道天河。

后来,一年一度,是为了看孩子……

这就是夫妻离婚后“探视权”的由来。

(三)牛郎正面,织女负面型

这一类型以明朝冯应京编纂的《月令广义》一书中的一小段记载为原型。

说是织与牛郎成亲后,懒惰怠工,惹怒了天帝,所以一年只能见一回了。

不对呀!

不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吗?怎么谈感情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呢?!

这不科学啊!

【插曲】上面这些文字的出处、来源寻找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了!

要不然这帖子也不止于拖了这么久才完成,一言难尽!详情另叙。

通用题(满分100分)

1.你喜欢哪个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

2.你觉得你自己(女性读者)或你的另一半(男性读者)婚后会不会丧失事业心?你对女性婚后放弃事业这一选择持何种态度?你对天帝干预自己女儿婚后的职业生活持何种态度?

3.启明、长庚和荧惑是几颗星星?

4.《牛郎织女》《天仙配》是几部黄梅戏?

5.如果让你来改编,你会怎样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扯上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法律人专用题(满分50分)

1.在“牛郎是老赖”这个版本里,你觉得这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时的法律观念是怎样的?

2.在“织女杏出墙”这个版本里,你觉得如果牛郎主张离婚的话,法律上对他会有什么优待?

3.在正统版本里,你觉得有人涉嫌违法,甚至是犯罪吗?

4.在“牛郎是坏蛋”这个版本里,你觉得牛郎依今天的法律,构成犯罪吗?如果构成,构成何罪?

5.在宋代人罗愿写的《尔雅冀》一书“鹊”字部分,提到“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牵牛)与织女会于江东,役鸟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也。”其中的“髡”字做何解释,在什么朝代这是一种刑罚的名称?其行刑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原文附后

《诗经·小雅·大东》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

“牛郎做老赖”“织女懒婆娘”……已有6大版本,换了你,你会怎样改写牛郎织女的故事?

作者:水去法来

发表时间:17-09-0104:07优质原创作者

“牛郎做老赖”“织女懒婆娘”……如果你是编剧,你会怎样写牛郎织女的同人故事?

请在阅读以下内容后,完成帖子末尾的问题。

学法律的读者请加做最后一部分题目。

准备好了吗?

现在开始!

最近,借七夕的热点,网友把存在了2300多年的汉代牛郎织女石像的照片又翻出来火了一把。

大家没觉得什么浪漫呀之类的,只是觉得……

现标为“牛郎”,实似应为织女

怎么能

现标为“织女”,实似应为牛郎

怎么能长得这么抽象?!

像素真的是好低啊!!!

GIF

可是,不抽象又能怎样?

当时就那么个技术条件和审美水平嘛!

雕刻作品如此,你以为文学作品就不抽象了?就美了?

一、牛郎织女的文学首秀

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提到牛郎织女的是《诗经·小雅·大东》篇。

全文见帖尾,想看请拖进度条。

1.这首诗写于何年?

一方面,本诗的序中说该诗是谭国佚名大夫所作,而据《左传·庄公十年》所记,“齐师灭谭”是在公元前684年(东周初期),因此,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最晚也不会晚于公元前684年。

另一方面,从诗的内容来看,当时周王朝的统治力量还比较强大,而东周时王室已经衰微,所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不会晚于西周的中晚期。

2.这是一首情诗吗?

这篇长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通篇运用虚幻的星空(讲到了天汉、织女、牵牛、启明、长庚)来对比和暗喻现实的人间,展开大东(当时的谭国在西周疆域的东部,如下图五星处所示。方框处为周都城)人民遭受周王室沉痛压榨的困苦图景和诗人忧愤抗争的激情。思路递进而奇崛,意蕴丰富而深厚。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借天文说地理的政治诗篇,绝对不是情诗哈!

显然,最早的牛郎织女文学作品和这俩雕像一样,像素很像,很不美。

【插曲】

诗句里说到“织女”和“牵牛”,是排比对仗的两个句子。

下文还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提到了“启明”和“长庚”。

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是把“启明”和“长庚”当作是不同的两颗星的(今天的你难道就不这么认为了吗?:))。

实际上,到了汉朝,国家天文台经过长期的观测,就发现,“启明”和“长庚”其实是一颗星。

当然,要说西周的时候在人们心目中“牛郎”和“织女”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普通的俩星星,恐怕也不能够。

否则,那么多亮亮的星星,为啥用这两个名字把它们组成一对?

只不过,在西周人民心目中,这一对男女,到底啥关系,关系究竟怎样,我们现在没有资料去查清楚罢了。

二、战国时期初步明确关系

到了战国末期,现存文字记载表明,在当时社会的一般民众认识中,这俩人已经成了婚姻不长久的短命鸳鸯的代名词。

反映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最初几年的秦简文献《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

牵牛和织女已经有了明确的婚姻关系。

该部分秦简的《日书》部分提到嫁娶忌日时有开始条记载: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

戊申、己酉,牵牛以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不果”“不果”,多可怜呀!

貌似可不是今天理解的那般忠贞爱情呀、浪漫约会啥的哦:)

三、南北朝时开始有段子

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5年前后,出现了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

这本书里说了关于牛郎织女的两个段子——内容很短,只能叫段子啦,不能叫故事。

1.男耕女织过日子型

在《荆楚岁时记》中,作者宗懔引用《博物志》中的说法,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夏,走到了黄河源头,又走了一个多月,走到了天河,看到了一个正在织布的女子,和一个牵着牛的男子。

《荆楚岁时记》书影

后世学者批判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张骞传》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记载,这是宗某人乱说的:)

也就是说,这是宗某写的一个段子。

2.牛郎是渣男型

宗某某还声称自己曾经在“道书”(有的本子作“纬书”,反正就是迷信书籍啦!)中看到这样的内容:

牛郎为了与织女结婚,借了天帝好大一笔钱,作为聘礼。

真是天上如人间啊!

后来,后来,后来,

牛郎还不上钱了!

天帝就把他给赶到劳动营里去服苦役!!!

牛郎为了娶织女,欠了一屁股债,还不上,沦为了债务奴隶……

四、唐朝时开始有故事

与南北朝时只拿牛郎说事相反,唐朝时,有个叫张荐(744-804年)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拿织女说事,还牵扯到了稍早时候同为唐代的另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郭翰(生卒年月不详,但唐代历史中有载,686年他在御史任上与狄仁杰有工作交集,687年因事受牵连被贬官)。

他讲的是织女红杏出墙的故事……

听说,有的人家里拿这张图当背景墙……

故事的详情请见: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576950317304317451

五、唐以后故事分岔,出现同人作品

再后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开始出现漫长的演变分化过程。

围绕着二人的

分(为什么分)

分(怎么分)

合(合没合)

合(怎么合),

出现了好几种人物名称相同,故事结构和内容不同的所谓“同人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芬芳吐艳。

请看进化树!

总体来看,有以下三大类:

1.牛郎织女皆正面型

这就是建国后的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所采用的那一版。

这一版的故事架构,与东晋时期(317-420年)干宝所写的《搜神记》

原书已散佚,现存的是后人缀辑增补的

一书中的《董永妻》故事主干架构和人设非常相似。

有趣的事,《搜神记》的《董永妻》故事还衍生出了,同为黄梅戏的《天仙配》故事。

《天仙配》《牛郎织女》真不是一部戏?

除此之外,较少人知道的还有以下一些版本:

2.织女正面,牛郎负面型

这一版的郎织女故事则又是洗《搜神记》中的“田中毛衣女”的故事结构和人设而成。

牛郎的老牛是个妖精,知道织女和姐妹们会到凡间来洗澡(天上木有澡堂子吗?奇了怪了!)

老牛让牛郎偷一件仙女的衣服,仙女就飞不走了。那被扣下的仙女就是织女。

织女与牛郎成亲,还生了俩孩子,但织女的心一直要飞走。

活脱脱古代版《盲山》

终于有一天,织女找到了自己的“毛衣”,穿上,飞走了。

牛郎挑起俩孩子追。

眼看要追上了,织女(注意,不是王母娘娘)拔下簪子,划出了一道天河。

后来,一年一度,是为了看孩子……

这就是夫妻离婚后“探视权”的由来。

(三)牛郎正面,织女负面型

这一类型以明朝冯应京编纂的《月令广义》一书中的一小段记载为原型。

说是织与牛郎成亲后,懒惰怠工,惹怒了天帝,所以一年只能见一回了。

不对呀!

不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吗?怎么谈感情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呢?!

这不科学啊!

【插曲】上面这些文字的出处、来源寻找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了!

要不然这帖子也不止于拖了这么久才完成,一言难尽!详情另叙。

通用题(满分100分)

1.你喜欢哪个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

2.你觉得你自己(女性读者)或你的另一半(男性读者)婚后会不会丧失事业心?你对女性婚后放弃事业这一选择持何种态度?你对天帝干预自己女儿婚后的职业生活持何种态度?

3.启明、长庚和荧惑是几颗星星?

4.《牛郎织女》《天仙配》是几部黄梅戏?

5.如果让你来改编,你会怎样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扯上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法律人专用题(满分50分)

1.在“牛郎是老赖”这个版本里,你觉得这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时的法律观念是怎样的?

2.在“织女杏出墙”这个版本里,你觉得如果牛郎主张离婚的话,法律上对他会有什么优待?

3.在正统版本里,你觉得有人涉嫌违法,甚至是犯罪吗?

4.在“牛郎是坏蛋”这个版本里,你觉得牛郎依今天的法律,构成犯罪吗?如果构成,构成何罪?

5.在宋代人罗愿写的《尔雅冀》一书“鹊”字部分,提到“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牵牛)与织女会于江东,役鸟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也。”其中的“髡”字做何解释,在什么朝代这是一种刑罚的名称?其行刑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原文附后

《诗经·小雅·大东》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

七夕来了,喜鹊为什么要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

作者:呗妈美学

发表时间:18-08-0814:17

七夕将至,“鹊桥相会”是人们最美好的愿景。你知道喜鹊为什么要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吗?我们分析后发现有三种可能。每天读写绘,探索和发现生活的美。欢迎关注百家号:呗妈美学

一、喜鹊乃神鸟,有强大的能力背景。喜鹊是乌鸦的亲戚,同为鸦科一族。上古先民曾经把鸦称为“载日飞行的神鸟”,唐朝以前乌鸦和喜鹊是没有区别的。喜鹊看到牛郎思念织女夜不能寐,织女思念牛郎和孩子昼夜哭泣,便慈悲为怀出手相助。喜鹊喜欢结伴而行,乌鹊是预示王业归属的祥瑞之鸟,天神不得不给神鸟一些面子。况且牛郎织女一年才得一天的相聚时间,谅他们也做不出什么翻天覆地的事情。喜鹊在民间也被人们称为“风水鸟”,它们擅长选择风水宝地筑窝,喜鹊“喳喳”的发音也和“家家”的发音相似,所以民间认为喜鹊结群喳喳叫就是好事要来到。

二、牛郎对喜鹊有恩情,喜鹊是来报恩的。看牛郎对待他的牛就知道他是个爱惜动物之人,而有些神仙被贬黜下凡修炼会变成鸟兽的形象。我们推测喜鹊在人间修炼落难的时候,牛郎好心收留和照顾它直至它康复。因此喜鹊感念牛郎的救助之恩,不愿意看到主人日夜悲伤,发誓要年年相助牛郎见织女,喜鹊便带领自己管辖的鹊群,不惜牺牲自己和伙伴的身体和羽毛帮助牛郎织女相会。凡事都有因果,而“喜鹊报恩”传到民间变成了“喜鹊报喜”,到现在人们依然认为喜鹊和姻缘好事相关联。欢迎收藏本文。

三、喜鹊暗恋着织女,选择默默地守护着爱人。牛郎是河西牵牛郎,织女是天帝之女,老黄牛是天牛星下凡,牛郎之所以会遇到织女并留下织女都是老黄牛出的主意。他们本是对苦命的鸳鸯,到最终还是要分离。而凡事都有因果,喜鹊做为神鸟,也许他对织女也动了心,然而无奈织女和牛郎结成夫妻,他和织女没有缘分在一起,又不忍心看到心上人因为离开丈夫和孩子而悲伤不已,于是喜鹊动用自己的号召力,花费一年的时间搭起一座鹊桥横跨银河,为织女和牛郎相会创造条件。爱一个人,就是看到她开心,自己就开心。

这就是古代动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古人的浪漫想象和生活智慧。你喜欢牛郎织女的故事吗?你觉得喜鹊为什么要帮助牛郎织女?欢迎留言评论和转发分享本文。

相关文章,点此查看:牛郎织女故事背后隐藏的实情:平民男子与天帝娇女的秘密

****************

维舟:七夕相会的鹊桥,原本是乌鸦搭建的?

作者:澎湃新闻

发表时间:18-08-1710:34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历来关于七夕的传说中,都说牛郎织女在这一天是通过“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作为两人相会桥梁的“鹊”乃指喜鹊,但这其实未必是故事的原貌。台湾学者洪淑苓在《牛郎织女研究》一书中发现:“为牛郎织女搭桥的,又有喜鹊、鹌鹑、与百鸟之不同,有一个笔者未收录的鹊桥传说故事,甚至说是乌鸦搭桥的。”

她所说的乌鸦搭桥的故事,在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记录的广东省陆安(海丰)民间传说中便是:牛郎织女婚后只管卿卿我我,把牧牛、织布的事都抛荒了,天帝知道后很愤怒,“即刻下了一道圣旨,命乌鸦前去传言,此后两人须各居河之一边,每七天,才准过河相会一次。乌鸦是顶拙于口才的东西。它这时得了御旨,便急急飞向两人同居的地方去了。它把好好的‘每七天相会一次’的话,误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即此以后,他们便永远每年只有一次的见面了。”

这里的故事细节很值得认真对待,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七夕传说的一处关键:牛郎织女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是因为使者误传口信引起的,而误传者是乌鸦,作为对其误传的惩罚,它们每年七夕必须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误传口信的使者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七夕是起源最模糊不清的一个。虽然有人推测《诗经·小雅·大东》里提到的牵牛、织女星与七夕有关,但该诗只说织女一日之间“七襄”(郑玄解释为一日之间自东向西经七个星次),且“牵”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可见这传说至少是较为后起的,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与七夕传承没有关系。无论如何,如今对七夕传说的文献记载,最早也只能追溯到两汉,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但该诗只是将牵牛、织女星拟人化了,歌咏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望而不能相见,却未提及鹊桥,甚至都未提及两人仅在每年七夕相会。

东汉崔寔(约103-约170)所著《四民月令》中首次确凿无疑记载了“七月七日”这一日期,表明这一天在东汉已成为固定节日。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虽然详细记载了乡村四时风俗生活面貌,却完全没提及这天和牛郎织女有关,只说这天应按习俗制作除虫解毒的药丸,并按习俗曝晒经书、衣裳。直到稍晚一些的应劭《风俗通义》中,才明确出现了现在所熟悉的七夕故事:“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为什么是七月七日?由于现在缺乏东汉以前的文献记载,如果孤立地看七夕的来历,这一点很难解释。不过,正如民俗学者刘晓峰在《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所言,中国传统节日“人日、上巳、寒食、七夕、重九、下元之间这种既有直接对应又有互涵对应的复杂关系,表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是结构性的,非线性的”,而“构成中国古代思维模式原型之一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古代岁时节日的内部结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很明显,奇数重叠的日期正月初一、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都是节日,而偶数日则没有相应的节日,因为按中国的数术原理,数字本身就是神秘性的,这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便使人相信相应的日期在整年的结构中均寓意天地的节律。因此,元旦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上巳则是由死而生、大地复苏之日,需要祓除不祥、祭祀祖神并繁衍后代;端午是阴阳交替之际,阳气上升,毒虫活跃,故须除毒辟疫;相应可以推断:七夕是阴气开始上升的日子,故而适宜女性。

在中国的数术文化中,“七”是一个神秘的玄数。虽然这是天地四时人的开始,但民俗中“七”常被视为凶数,这可能是因为“七”为一个周期,因而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在台湾、日本的民俗中,“七”也都被视为不吉之数。在道教中,每年的一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为“三会日”,三官考核人间功过,三魂攒送生人善恶,又谓之三魂会日,宜焚香忏过;其中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这种观念可能在先秦即已出现,按《礼记·月令》的记载,七月为孟秋之月,“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按照数术原理,七作为凶数意味着隔断,这些可能就是传说中天帝在此时考校牛郎织女、对他们处以隔离之罚的原因。

最早记载天帝惩处的是南朝宗懔著《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在此之前的东汉已经出现鹊桥的元素,因此合理的推断是:天帝的这一责令是由“信使”传达的。

这和《圣经·创世纪》中那个著名的神话相似:上帝告知亚当和夏娃不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但狡猾的蛇却引诱他们吃了,上帝震怒之下,将他们逐出伊甸园。英国人类学家James Frazer在《人类的堕落》一文中,旁征博引后指出,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是:“蛇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向人类传送关于永生的佳音,但是这奸诈的东西错传了信息,使这信息有利于它们而有害于我们。”这种“误传口信的使者”元素广泛见于世界各地,动物形象也从蛇、蛙到野兔等种种不一,但获胜的都是动物,它们为了自己获得永生而故意误传了信息——蛇由此年年蜕皮,在原始人看来这就像每年不断获得新生。

在七夕的传说中,信使不管是喜鹊、乌鸦、鹌鹑还是百鸟,无一例外都是鸟;在最早提到牵牛、织女星的《诗经·小雅·大东》中,“大东”本身就是远离镐京的东方诸国,而在东夷传统中一向以鸟作为天帝的信使。关于鸟传错信息的事,不仅见于广东民间传说,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也有“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一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信使的鸟完全就像是一个奉天帝之令传信的下级官僚,它们纯粹只是犯了小错误,但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私利而有意曲解信息。尽管如此,对它们的处罚却极为严厉:所谓“鹊首无故皆髡”,髡刑是盛行于先秦至东汉的重刑,在《周礼》中是死刑罪减一等的刑法,看起来只是剃掉头发,但“对当时的人而言,头发的重要性仅次于生命”。尽管洪淑苓在《牛郎织女研究》中搜集各种传说变体后发现,“搭桥的原因又有‘自愿’与‘被罚’之分别”,但“被罚”恐怕更合乎传说诞生年代的社会语境。在传统中国社会,这样因小过失而受帝王重罚的事极多,如《西游记》中沙僧原是玉帝的卷帘大将,只因失手打碎琉璃盏,就被贬出天界。

在七夕传说中,这个冒失的信使一向以来都被广泛认为是喜鹊,但其实,如按上古人的观念,更有可能成为天帝信使的应是乌鸦。

乌鸦还是喜鹊?这是个问题

在上古中国人的心目中,乌鸦的地位极高。汉字中对鸟的命名要么从“鸟”(长尾鸟)、要么从“隹”(短尾鸟),但唯独“烏”字属火部,单独造字,可见其特殊。在古史记载中,太阳中有三足乌,西王母的使者“青鸟”也“如乌”,直至中唐之前,乌鸦一直被视为预兆吉祥的神鸟。所谓“爱屋及乌”,其实也是因为乌鸦本是吉兆。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故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传说,三国时东吴年号“赤乌”也是因此而设。传说汉代曾有许多乌鸦栖息在御史府柏树上,因而御史府又被称为“乌府”、“乌台”,北宋所谓“乌台诗案”便是因这一典故。

将乌鸦奉为神鸟,乃是古代整个欧亚两洲北部的普遍观念。在古代亚洲英雄史诗中,乌鸦“是萨满的魔鸟,帮助他们的精灵和同伴。萨满偶尔把自己变成乌鸦。……凡能操纵乌鸦的人,都懂得魔术”。这意味着,乌鸦其实是上天沟通的媒介。在北亚的科里亚克人神话中,乌鸦则被称为世间第一人,也是他们的始祖。日本《古事记》中将乌鸦说成是上天赐予天神御子(神武天皇)的动物。北欧神话中的大神奥丁有两只乌鸦,分别叫Hugin(思想)和Munin(记忆),它们每天环绕世界飞行,向奥丁报告一切,因此奥丁才能无所不知。在古代日耳曼人看来,“乌鸦是一种无所不知的鸟,它们是智慧的化身,能够洞悉这个世界的一切,并且了解人类未来的命运。……这是一种神圣、尚武并且无所不知的飞禽。”

相比之下,鹊的形象原本颇为普通。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七崇礼:“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意思是昆山玉石极多,竟拿来投掷乌鹊,后世遂以“抵鹊”喻指大材小用。在一些文化中,甚至它颇具负面意涵。如《突厥语大词典》中说:“鸟类中最坏的是喜鹊,植物中最坏的是野蔷薇。”在欧洲,《蒙塔尤》中描述13世纪法国南部人的心理:“猫头鹰和喜鹊这两种凶狠而阴森的飞禽,与能飞能爬的龙一样,让人忧虑和厌恶。”在1475年绘于普瓦蒂埃的《忏悔诗篇》中,嫉妒罪的画像上,鹊被描述为饶舌爱抱怨的鸟类。在当时的西方文化中,喜鹊的形象是“多嘴多舌、爱偷东西,象征谎言与虚伪”,因为“在中世纪中期,身上带有黑白两色的动物都是不大受人喜爱的”。

在西方,乌鸦形象的逐渐降低,是从基督教时代开始的。正如法国历史学家Michel Pastoureau在《色彩列传:黑色》中推断的,“到了封建时代,黑色的正面意义几乎荡然无存,而负面意义则占据了它全部的象征义域”,这对乌鸦这样一种全黑的鸟类显然是不利的;而且正由于之前的异教传统崇敬乌鸦,它才更为教会所贬斥。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乌鸦形象的逐步降低是随着它逐步被儒家剥去其神秘力量开始的。汉代独尊儒术,以孝义立国,乌鸦被称为“慈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乌,孝鸟也。”另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所谓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用以教化人们恪守“孝”、“礼”的一贯说法。这乍看仍推崇乌鸦,但无疑是将乌鸦的形象道德化、世俗化、祛魅化了,正如现代人所说的“勤劳的小蜜蜂”只是一个道德形象,但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神圣的。在那之后,乌鸦在儒家文化中的“慈乌”形象一直保留,只有在道教中仍保留着对乌鸦神力的崇敬,相传真武大帝上武当山修炼时,有黑虎开山,乌鸦引路,故他得道后封乌鸦为“神兵”,日后善男信女朝拜武当时也将乌鸦视为“灵鸦”。

这样,大体从晚唐时代起,乌鸦和喜鹊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中唐诗人白居易《慈乌夜啼诗》中,还按照一贯的儒家道德观,将乌鸦歌咏为“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晚唐诗人张籍(约766-约830)在《乌夜啼引》中还记载:“李勉《琴说》曰:《乌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虽然这里提到的何晏是三国曹魏时人,但至少表明人们还记得乌鸦是喜兆,然而在稍晚的段成式(803-863)《酉阳杂俎》中,就出现了不同的记载:“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意指:人们只知道乌鸦叫不吉利,但其实临行时乌鸦在前面叫往往有吉兆,旧占却多不记载。这表明当时民间已普遍忘了乌鸦兆喜的说法。不过,不论吉兆凶兆,都还是延续了传递上天神秘旨意的意味——不像麻雀,无论它怎样,没人觉得它预兆什么吉凶。

自此,喜鹊逐渐取代乌鸦成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旧本题师旷撰、晋张华注的《禽经》,其实成书年代很可能是在宋代以后,一是因为该书在汉唐诸志及宋代《崇文总目》中均不载,二是书中还出现了“灵鹊兆喜,鹊噪则喜生”的说法,这应是晚唐以后才流行的观念。在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的世俗化,乌鸦原先作为神鸟的那种神性逐渐被社会淡忘,反倒可能注意到它喜食腐肉等特点。

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会去细化区分鸦、鹊的不同象征意义。13世纪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畏吾儿人起源传说时说到,其首领受真主赐予“三只尽知各国语言的乌鸦(zāgh),他在哪儿有事要办,乌鸦就飞到那儿去侦察,把消息带回”,何高济译注:“zāgh,这个波斯词义不清,今天指鹊和鴥。”这一词义变迁恰可说明,古人常把乌鸦和喜鹊混在一起,两种鸟都以黑色为主,都很聒噪——成语“鸦雀无声”其实应作“鸦鹊无声”,意指“连乌鸦和喜鹊这两种最吵的鸟都没声音了”,否则颇不合构词理据。无独有偶,英语里的“喜鹊”一词magpie在美式英语口语中就指“爱饶舌的人”,前半mag的词源在俚语里指女性浪费时间喋喋不休(“idle chattering”);而后半的pie源自印欧语词根*(s)peik-,指“啄木鸟,喜鹊”,梵语pikah则指“印度杜鹃”,拉丁语picus也指“啄木鸟”。也就是说,古人所指的鸟名是根据其某些特征命名了“一类”鸟而未必是“一种”鸟,到后来于是变成不同的特指。

中国古人因为很重视乌鸦,基本上还是能区分这两类鸟的,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有乌与鹊斗”,《淮南子·说林训》则说到“舍茂林而集干枯,不弋鹊而弋乌,难与有图”,这当然表明这两类鸟有所不同。问题在于:古人对鸟类的称呼并不精确,鸦科在中国共有13属29种(包括乌鸦和喜鹊),但古人一般都是泛称。“乌”本指全黑的大乌鸦,“鸦”字则不见于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直至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年成书的《广雅》一书中才收录,其解释是:“纯黑反哺者,谓之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鸦乌。古有《鸦经》占吉凶,南人喜鹊恶鸦,北人反之,师旷以白项者为不祥。”这里说到的“鸦乌”的特征,倒更像是喜鹊,只有鹊才会在腹下出现纯白色(另如分布在印度的白腹树鹊);而北方人不喜欢的“白项”者,虽被列为鹊类,但它的特征却更像是鸦科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白颈鸦或达乌里寒鸦。

在古代诗文的习惯,“乌鹊”经常并称。三国时曹操的名诗“乌鹊南飞”,千百年来多有争议,究竟是指乌鸦还是喜鹊,抑或兼指两者;钱歌川在《翻译的基本知识》中嘲讽汉学家Herbert Giles将这句诗中的“乌鹊”译为“乌鸦”(raven),但这么译其实情有可原,在曹操的时代,“鸦”字本身都未必已通行,故并称“乌鹊”。宋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此处所谓“乌鹊无声”大概犹言“鸦鹊无声”。在南宋人陈元靓辑录的《岁时广记》里,征引了许多关于鹊桥的诗文,虽然其中多称“乌鹊”或“鹊”,但他归纳的标题却是“填河乌”。

也许在古人的心目中,这一类鸟的区分本就模糊——那种区分更多是外观和文化意义上,而非现代鸟类学意义上的精确界定,就像作为西王母使者和侍从的“青鸟”无法完全对应于现实中的某种鸟类。它们均可成为天神的信使,也都适合在七夕出现,因为两者都在夜间出没;只不过在远古,纯黑的乌鸦看着比黑白驳杂不纯的喜鹊更具通灵的神力。至少在七夕的鹊桥传说成形的东汉时代,北方的神鸟还主要是乌鸦。然而随着对这种神力的敬畏逐渐消失,人们更在意的是鸣声的动人、外观色彩的悦目,晚唐之后中国文化重心向南的转移,则更进一步将南方人那种对喜鹊的文化偏爱带到了七夕的节俗中去。但之所以是喜鹊而非别的什么鸟取代了乌鸦,则在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这两类鸟原本就具有的相似性。

这一文化转变后来产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影响:世居东北的女真人,原本和许多东北亚民族一样崇敬乌鸦,但到清朝建立时,其后裔满族却变得崇拜“神鹊”了。元代纂修的《金史》卷一记载完颜阿骨打的祖父乌古乃被人称作“乌鸦”,他毫不介意——这很可能是因为在女真文化中,乌鸦未必含有贬义。在同卷中记载有一个女真人的名字就叫“活罗”(乌鸦),这恰似康熙时顾命大臣苏克萨哈(Saksaha)的名字是满语“鹊”一样,“活罗”对应于通古斯语的turaki(“乌鸦”)或朝鲜语的talk(“鸡”),朝鲜古代的新罗王国因崇拜鸡而被称作“鸡林”。在朝鲜人心目中的鸡,与女真人心目中的乌鸦可能都是太阳鸟。

满族虽然后来也仍然崇敬乌鸦,在晚清时的老北京,“掌管太庙的官员们过去常常为乌鸦供香,觉得它们是神鸟”;但开创满清王朝的爱新觉罗家族向来以神鹊(enduri saksaha)为祖,传说是它衔来朱果,让天女佛库伦吃下后生下了始祖布库里雍顺。从周边文化来看,这一对神鹊的崇拜颇不寻常,因为北亚普遍崇拜的都是乌鸦,唯一合理解释就是:满清贵族在晚明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意识到乌鸦在汉人心目中带有的负面含义,因而将这一作为上天使者的鸟从乌鸦改成了“神鹊”。

(本文原题《从乌鸦到喜鹊》,并有注释,此处从略。)

****************

与张爱玲齐名,仅活26岁,但她的爱情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绝唱!

作者:说历史的女人

发表时间:08-3016:01优质原创作者

(说历史的女人——第916期)

民国时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等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不少风华绝代的才女,其中有四人最为出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她们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这四位都是以文学著称于世,巾帼不让须眉,她们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她们四位的人生,特别在爱情方面都比较坎坷,都有一定悲剧色彩。其中有一位在四人中生命最短暂,去世时才26岁,可谓红颜薄命,然而她却铸就了堪称“梁祝”的爱情绝唱!那么这位与张爱玲齐名、仅活26岁的才女是谁?为何说她的爱情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绝唱!她的爱情悲剧是如何形成的?本期分解。

在民国四大才女中,张爱玲最长寿,享年75岁;其次是吕碧城,享年60岁;萧红也很不幸,才活了31岁;而本文的主人公最不幸,26岁就香消玉殒。她就是中国近代著名女作家石评梅。若要知道她是如何铸就“梁祝”一样的爱情绝唱的,得先简要说一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一)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中悲剧性最强的《梁祝》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个传说不管流传多久,经过后人多大的改动,仍然魅力无穷,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定喜剧色彩,但真正被人感动的都是故事的悲剧性。它们的悲剧都在于主人公的爱情被拆散,但这四个爱情传说里,悲剧性最强的无疑是《梁祝》。

牛郎和织女,白娘子和许仙,这两对虽被拆散,但最终被人们虚幻成一个不错的结局:牛郎和织女每年还有个鹊桥会,尽管是一年一次;白娘子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而塔终究是会倒的,事实上雷峰塔确实倒掉了,白娘子终有了出头之日。不管她出来后是否真的还能见到丈夫(有的版本是见到了,有的版本是许仙已死,但白娘子还是见到了当状元的儿子),终归还是回归喜剧。

而孟姜女的故事似乎完全是悲剧的,她尽管哭倒了长城,但丈夫范喜良还是不能复活的。不过孟姜女与范喜良的爱情悲剧比起梁祝还是好了点。因为二人已经有了夫妻之实,当然有的版本是他们二人并没有夫妻之实,范喜良是正在拜堂成亲时,被当做丁夫抓走修长城的。但无论如何,孟姜女和丈夫(传说中都称范喜良为孟姜女的丈夫)是有爱情之实的,也就是说他们二人曾经尝过爱情的甜蜜。而这是梁祝二人所没有体验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充其量是柏拉图式的爱情,甚至还不如。

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产生情愫的三年同学之间,祝英台是单恋,梁山伯则浑然不觉,所以根本谈不上双方之间有什么真正的爱情。只是到了后来,梁山伯发现祝英台的女儿身之后,才感到自己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但为时已晚,他已经没有了机会。他甚至在知道祝英台的身份之后,根本不曾有与对方接触的机会(因对方已被父母许给别人),也就是说,双方不可能有爱情之实。直到此时,梁祝双方才能被定义为柏拉图式的爱情。到最后双双殉情而死,终于把悲剧推到了顶峰。至于后来双方化蝶,则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玄想,跟梁祝二人已经没有关系,蝶舞也只是昆虫界的事情了。这跟牛郎织女的鹊桥会还不是一个概念,那一对是真的能在空中拥抱的——可叹年年鹊桥会,泪决银河漫天涌!那场面自是颇为壮观而感人的。相比之下,那两只蝴蝶只有在花间的悲情之舞……

本文主人公的经历跟梁祝的故事太相似了。只是在开初,石评梅的角色定为要反串一下,他不是《梁祝》中的祝英台,她更像是梁山伯;而她的爱人,男主则更像是祝英台,为何?

(一)梅花初绽,芳香四溢

石评梅(1902—1928),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坚贞风骨,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清末举人。她自幼聪颖好学,从三、四岁开始,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书识字了,学习十分用功。她上小学后除了学好学校的课程外,晚上回家仍要读书到深夜,很早就熟读了《四书》、《诗经》等书。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随父亲到省城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当时石评梅就被誉为“才女”。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她对传统世俗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一次女师闹学潮,她便为组织者之一。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国文科不招生,于是改考了体育系。自此她的人生迅速走向如春花般的绚烂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勤奋学习,一方面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石评梅初涉文坛,便出手不凡。此时她才19岁,梅花初绽,便芳香四溢。

1924年石评梅和朋友陆晶清合编《京报》副刊的《妇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抨击社会的黑暗,激励人民革命斗志,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支持。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在《妇女周刊》上发表特别启事,对“沪汉惨屠”表示愤慨之情。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著名“三一八”惨案,当时石评梅虽然没有亲自参加到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行列,但她的好友刘和珍等人不幸遇难,好友陆晶清也负了伤。第二天,石评梅即到医院看望负伤的朋友。并于3月22日在《京报》副刊发表散文《血尸》,抨击对学生开枪的段祺瑞政府(后来鲁迅也写了类似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3月25日,她又参加了女师大为刘和珍和杨德群召开的追悼大会,同时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石评梅短暂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她在任教之余编著报刊,又辛勤地从事写作,最初以写诗歌与散文为主,当时即被称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后来又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1927年发表的小说《匹马嘶风录》,是其代表作之一,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注和好评。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多才多艺的石评梅26岁便患病不幸早逝。

石评梅尽管生命极其短暂,但她却用生命铸就了一段堪称《梁祝》的爱情绝唱。

(二)高君宇一片痴情,石评梅拒而远之

如果把石评梅比作祝英台的话,很幸运,她也遇到了她的梁山伯,那时她刚20岁。

在一个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高君宇。二人很快便建立了友谊。两个年轻人经常相约来到北京南郊美丽的陶然亭湖畔散步。他们彼此亲密无间,谈理想,谈抱负,憧憬着未来美好的人生。

前面说过,在这段爱情的开初,是跟梁祝的故事是反着的。原故事中,女主一直是主动的,而梁山伯只是个“呆头鹅”,是个不开窍的主儿。而在本故事中,男主高君宇一开始就被石评梅强烈地吸引,处于主动进攻一方;而石评梅却一直处于被动,甚至有意拒而远之,不接受对方的求爱。

高君宇长石评梅6岁,他于1896年出生于山西省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他20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当时北大就有着很强烈的进步思潮,高君宇受激进的新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9的五四运动,他就是运动的骨干之一。石评梅当然也很钦佩很喜欢高君宇,但她只当他是自己的好朋友,好哥哥。

1923年夏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范毕业后,受聘于母校的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和体育教员。这一年的秋天,当香山上的红叶开始灿烂的时候,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信里只有一片火红的枫叶,上面写着:“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这俨然是一封求爱信了,可这却让石评梅陷入重重的忧虑和矛盾中。她寻思良久,还是在红叶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你把我视作你的祝英台,可惜你不是我的梁山伯啊。

为何石评梅拒绝高君宇呢?原来,石评梅曾经失恋过。他的第一个恋人叫吴天放。当时她来北京上学时,父亲因对她不放心,曾托付一个稍微年长的人来照顾她。那人也是北大的学生,叫吴天放。此人长相俊朗,曾经留美学习,很有学识。他见到石评梅后,就被她的秀外慧中强烈吸引,对石评梅照顾十分周到。后来就开始公开地追求她。石评梅当然低挡不住他的攻势,再说对方也很优秀,且又年长一些,对他十分体贴,于是她就陷入了恋爱的陷阱。石评梅曾说,“我们一旦相爱,不管今后彼此的命运如何,道路如何坎坷,我将终生不再爱第二个男人。”

为何是陷阱呢?因为在他们热恋的第三个年头,石评梅发现吴天放骗了她。当时石评梅在文坛崭露头角,她的文章开始在各大报刊频频发表,她正处在意气风发之中。一次她去找吴天放,让他分享一下自己新作的快乐。她想给他一个惊喜。当她突如其来地到吴天放家里的时候,却发现了对方的妻儿!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石评梅一下子崩溃了。

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原来是有妻有子的人了,这让她难以承受;即便她思想开放,不在乎这些,但她不能原谅吴天放对她的欺瞒。最终,她选择了离开。这次感情的挫折对石评梅打击太大了,令她失去了重新追求爱情的勇气。她说过,除了他,她不再会有第二个男人,你无情,我岂能无义?她遂决定今生独身!

石评梅搬到了教师宿舍居住。宿舍是古庙改成的,很冷清,她开始了孤寂青灯的生活,只是工作和写作,不关风情了。除了几位好友外,她不再接待他人。即便高君宇去访,她也变得很矜持,只谈工作和友谊。

一次父亲来信,告诉她一个不好的消息,即她少年时的一个好友去世了,她受到很大打击,一连数日精神恍惚,以至于浑身发烧病倒,昏迷三日不醒。幸亏高君宇及时赶到,把她送往医院,并对她精心照料。石评梅得到了爱的温暖,对高君宇十分感激,但她仍然坚守着曾经的诺言:不再爱任何一个男人。

在另一方面,高君宇也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他18岁时,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已经结了婚。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从一开始,高君宇就试图反抗这桩婚事,但是遭到了父亲的严词拒绝。自他认识了石评梅后,便更加坚定了要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信念。但是,此刻,他却被石评梅拒绝了。然而他岂能死心?他认为爱可以融化一切顽石。他决定放下一切包袱,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随后,高君宇不顾父母的极力反对,毅然决然地离了婚,结束了自己没有爱情的10年婚期。他要不顾一切,来向他心中的爱神石评梅进攻了。而此时,命运之神却没有眷顾她。梁山伯的悲剧再度上演。

1924年高君宇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他历尽艰辛,将自己扮成厨子侥幸脱险后,接到上级指示,让他回山西建立党组织,继续为革命而奋斗。他临走之前,决定去看一眼他的心上人。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她到了石评梅住处。

那个晚上,他告诉石评梅自己已经跟妻子解除了婚约,完全表白了自己。石评梅心里尽管感动,但她还是没说什么。高君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石评梅的,可想而知。

由于工作需要,当年9月,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但他一直没有忘记他的爱人。石评梅的生日快要到了,高君宇买了一对雪白的象牙戒指,将其中的一枚寄给了远在北京的她,另外一枚戴在了自己的手上。石评梅收到戒指后,虽然戴上了,但她对这枚戒指的解读却是这样的:这对如雪洁白的戒指,象征着二人将永远保持“纯洁如冰雪的友谊”!竟如此的“不解风情”,好一个梁山伯啊。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成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执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于是,高君宇随孙中山抵达北京。回到北京的高君宇参加了许多会议,工作十分繁忙。多年的艰苦生活和情感郁积让这个年轻人再也无法承受,不久,他便生病住进了医院。在这期间,石评梅当然对他十分关切,差不多每天都来探视。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他们戴象牙戒指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眼看石评梅要崩溃,再难坚守自己独身的诺言了;眼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要走到一起了,此时命运之神再度抛弃了他们。

本来高君宇病愈之后已经出院了,但不久他又因急性阑尾炎再次住进医院。高君宇因手术后大出血,于1925年3月6日凌晨不幸去世,年仅29岁。这对石评梅不啻一个晴天霹雳。

在高君宇的追悼会上,石评梅悲伤地送了一副挽联:“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根据高君宇的遗愿,石评梅等人将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附近,她在他的墓周围亲手植了松柏十余株,并在墓上亲题了碑记。

高君宇的去世给石评梅极大打击,她后悔自己的任性,自己的脆弱,和犹豫不觉,她岂能是不爱高君宇啊?仿佛失去爱人之后,她才收获了爱情,然而一切都已晚了。她经常到高君宇的墓前,对自己的爱人诉说、表白,她欠他太多太多了。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评梅写道:“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三)死后同葬,堪比梁祝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自己的寓所突然发病,剧烈头痛,但她没有在意,还是照常去附中教书。后因病情加重,友人庐隐等把她送到日本山本医院,她到医院就进入了昏迷状态。然后她被转到北京协和医院,被诊断为脑炎。9月30日石评梅不幸病逝,年仅26岁。一代才女,香消玉殒。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她也被安葬在陶然亭附近,同高君宇并墓而葬。

石评梅与高君宇生前不能结为伉俪,只能死后同葬,共同铸就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堪比“梁祝”的爱情绝唱,令人唏嘘。不知他们是否也化作了一对蝴蝶呢?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石评梅传》《春风青冢石评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