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的故事」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43~49)
「石榴籽的故事」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43~49)
「石榴籽的故事」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43~49)
****************
「石榴籽的故事」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43~49)
作者:青海妇女
发表时间:18-10-1019:00青海省妇联
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他们和汉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把台湾开辟成为美丽富饶的宝岛,并共同反抗外来侵略和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对于共同缔造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台湾的少数民族,我国政府以“高山族”为其正式族称,台湾当局则称其为“原住民”。
据2004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统计,台湾“原住民”共有452,579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 ,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上。此外,根据祖国大陆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高山族还有4,461人散居在祖国大陆的福建、武汉、北京、上海、南京、山东和安徽,他们大多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从台湾移居大陆的高山族的后裔。
台湾本岛由台湾山脉纵贯南北,峰峦起伏,风景优美。岛上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稻谷一年两熟,中南部有些地区可三熟。甘蔗产量很大,是我国著名的蔗糖产地之一。乌龙茶和红茶饮誉中外。热带和温带水果也很有名,有八十多种,产量较大的有香蕉、菠萝、木瓜、椰子、柑橘、槟榔和龙眼等二十多种。森林占全岛面积百分之五十五,是我国木材的重要产地之一,素有“森林之海”的美称,其中特产樟脑占据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境内河流短而急湍,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地下矿藏丰富,有金、银、铜、煤、石油、天然气、硫磺等。沿海地区的水产品也十分丰富,是我国有名的“鱼仓”,也是我国东南部重要产盐区之一。
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及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高山族内部又分为阿美人、排湾人、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邹(曹)人、雅美人、鲁凯人、卑南人、邵人、平埔人等。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族群之间的语言差别比较大,共同特点是,都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胶着语。
历史上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呼一般都与台湾当时的地名联系在一起。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的“夷州人”或“山夷”;隋朝时称“流求人”;宋元时称“琉球”、“流求”或“土人”;明代称“东番夷”、“淡水夷”;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称他们为“土番”、“土民”;清代称为“番族”、“番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番(蕃)社”。又以生产生活习俗和居住地的不同,分为“生番”、“熟番”、 “黥面番”、“高山番”、“平埔番”、“东番”、“西番”、“南番”、“北番”以及“水沙连番”、“琅峤番”、“卑南觅番”等。
明末,少数倭寇来到台湾西南部沿海,因台湾岛上风光明媚,气候宜人,与日本播州海滨之地高砂相似,故称之为高砂,后被明朝军队驱逐,当地少数民族“喜为除害”。 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日本侵占台湾50年,遂称台湾的少数民族为“高砂族”或“番(蕃)族”。西方人称台湾少数民族为“福摩萨人”或“福摩萨土著”,意为“美丽岛上的土著民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统称台湾的少数民族为“高山族”,称居住在30个山地乡者为“山地山胞”,居住在山地乡以外的为“平地山胞”。现在则统称为“原住民”。以上各种称呼都不是台湾少数民族自己的称呼,而是他称,他们内部有他们各自的称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争取土地资源权、参政议政权及其他各种权利,台湾高山族的各分支联合起来,以“台湾原住民族”的名义,参与行政事务的管理等。此后,“原住民族”这一称呼被广泛使用,成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并得到台湾当局的承认。“原住民族”先是在台湾的学术界被广泛运用,如今大陆的学术界也沿用了这一名称来称呼台湾的少数民族。
sdfd
苗族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苗族分布。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省苗族人口最多,有430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近一半。其次是,湖南192万人,云南104万人,重庆50万人,广西46万,湖北21万人,四川15万人,广东12万,海南6万。这8省(区、市)的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98%。贵州、云南和湖南湘西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有159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80万。其他地方的苗族居住较为分散,一般以一个或几个村寨为单位,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杂居区的苗族多数都是聚族而居,自立村寨,很少与其他民族合村共寨。
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但由于分布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也较大。黔东南、黔南和桂北处于云贵高原边缘,海拔从1000多米降至400米左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苗岭山脉延绵全境,潕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贯穿苗区。湘西、湘西南、黔东北、鄂西南和渝东南位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脉地带,海拔、地形与黔东南地区相近,境内有武陵山脉延伸其间,河流有沅水、酉水、澧水和清江等。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5℃,年降雨量1060-1600毫米左右,无霜期长,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不仅宜于稻作,而且十分有利于林木生长。粮食作物以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薯类、小麦、豆类及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烟叶、苎麻、甘蔗、花生、棉花等。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用材林有松、杉、柏、楠、青枫等,尤以杉木最负盛名。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核桃、板栗、柑橘、猕猴桃等,还出产党参、桔梗、吴萸子、三七、金银花等药材。地下矿藏资源也极为丰富,其中汞、钨、锑、锡、铅、煤、铁、黄金等的蕴藏量较大。川南、黔西北、云南的苗族大多居于高山之巅或半山腰,少数居住河谷平坝,这一带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山高路险,水资源匮乏,农耕条件较差,除河谷平坝和少数半山区适宜水稻种植外,其余以玉米、麦类、荞麦、甘薯、马铃薯为主食。药材、各种山珍和果木都很丰富,药材有天麻、三七等,山珍有竹笋、山药、香菇、木耳、蕨菜、水芹菜等,野生水果如猕猴桃、八月瓜、梅子、李子等。还有煤、铁等矿藏资源。海南苗族地区地处热带,盛产橡胶及各种热带水果。
苗族族称,既是他称,也是自称。除湘西方言区自称为“仡熊”、“果雄”,其他地区的苗族则多自称“模”、“蒙”、“髳”、“苗”。汉语所称的“苗”,来自苗族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经过民族识别,将族称定为苗族。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大致可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个大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贵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这些传说现在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苗语语文学家,对全国苗语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另外创制了东部、中部、西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并在苗族群众中推广使用,受到广大苗族人民的欢迎。
sdfd
我国的俄罗斯族共有15393人(2010年),其中城镇12700人,乡村2909人,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多,有8935人,占全国俄罗斯族人口的57.24%,分布在塔城、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克拉玛依市等地。在内蒙古自治区有5020人,占全国俄罗斯族人口的32.16%,分布在全区12个盟市,其中,呼伦贝尔市最多,有4741人。呼伦贝尔市所辖额尔古纳市的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有俄罗斯族1075人。
俄罗斯族主要居住的新疆的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丰富,耕地较多,草原辽阔。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地貌大体分为天山山区、准噶尔界山区、准噶尔盆地区。其中山区面积40%以上,平原46.8%,沙丘、戈壁13.2%左右。塔城地区属温带干旱型气候,年均气温在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无霜期150—200天。平原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呼伦贝尔市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地处多山丘陵区,盆地较狭窄,地理形态为南北狭长,南北最长处为185公里,东西最宽达55公里,属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5℃之间。该乡自然资源丰富,有野生浆果、越桔、笃斯越桔、水葡萄、草莓等10多种。金矿储量大、成色好、开采历史长。室韦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现已开发的俄罗斯族家庭游、口岸游、风光游及自然风光,是吸引人们夏季旅游的好去处。
“俄罗斯人”(Russian、ΡYССΚΝe)一词源自于欧洲古代斯拉夫人的部落名称——罗斯。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史书中称为色目人。清朝文书中称为“罗刹”,这是俄罗斯族祖先罗斯部族的音译。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盛世才于1934年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1935年,新疆召开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会议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划分和称谓做了具体规定,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案。其中,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和其他欧洲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他们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他们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
纳西族现有人口为326295人(2010年),其中云南295464人,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10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四川省纳西族有8725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境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芒雪山、贡嘎岭等名山大川,山体与峡谷并列,顶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个别甚至超过6000米,峡谷深邃,相对高差极大。纳西族居住区平均海拔2700米,独特的地貌因素,使得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气候有寒、温、热3种类型。高寒山区平均气温为5.4゜C, 金沙江河谷为14.5゜C,丽江坝区和泸沽湖盆地为12.6゜C;年降雨量为800—1034毫米。
纳西族山区密布云南松、红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红杉、铁杉等优质用材林,是我国西南的著名林区。纳西族聚居区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植物保护基地之一。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境内,仅种子植物就多达2 998种,单是杜鹃花就有40多种,热带、温带、寒带植物在全市均有分布。鸟兽类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共有兽类8目,21科,83种,占云南兽类总数的29.6%,其中资源兽类近40种。共有鸟类17目、46科、290种,占云南鸟类总数的37.6%,其中资源鸟类230多种。珍稀鸟兽的种类较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颈鹤、滇金丝猴等。纳西族居住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滇中高原过渡地带,因此成为滇川藏几省区各民族彼此交往的通道。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
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在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特别是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在汉文古籍中,纳西族的他称有“麽些”(些读如so)、“摩沙”、“摩挲”、“摩娑”等,近现代汉族民间亦曾流行以“麽些”(摩梭)称纳西人。由于历史上的这一他称比较普遍,直至族称正式定为“纳西”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各地纳西人填族别时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则称纳西族为“姜”(Hjang),白族自古称纳西族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称仍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东坝等地的部分纳西人(自称纳西或纳罕)被称为“阮可”(又音译为“若喀”)。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县的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
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
sdfd
基诺族总人口为23143人(2010年),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1979年被国家正式确定的祖国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单一民族。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基诺山为“攸乐山”。
景洪市东北部的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以下简称基诺乡),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民族乡。该乡风景秀丽,俗称基诺山或基诺洛克山,东连勐腊县勐仑镇,南邻勐罕镇(橄榄坝),西接勐养镇,北毗大渡岗乡。基诺山属横断山系无量山脉末梢中的丘林地带,总面积623平方公里,拥有国有森林约45万亩,轮歇地21.33万亩,国家自然保护区8.6万亩,其他用地16万亩,95%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地势东南部低,西北部高,以亚诺山最高,海拔1482.5米, 小黑江岸最低, 海拔550米。基诺山地处热带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8至20摄氏度之间,年降雨量约1100毫米,年均日照数1852.14小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无霜,全年分旱、湿两季,5至9月为雨季,其中7、8月为盛雨季节,其它月份为旱季。澜沧江与勐仑江相夹,境内地形蜿蜒起伏,河溪纵横交错,主要河流有帕尼河、小黑江、少纽河、么洋河、亚诺河等。土壤系紫色沉积沙岩和季雨林条件下发育的赤红壤,有机质较多,土质颇厚、湿润肥沃、物产丰富,山地植被随山势呈垂直分布,海拔10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海拔1000米以上为热带常绿阔叶林。
基诺山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沟谷中古木参天,藤木攀缠,山梁上青翠碧绿,林波涟漪,覆盖着茂密的原始阔叶林和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其中森林树种1000多种,经济作物2000多种,常用的中药树30多种,野生果类和奇花异草不计其数。基诺族以旱稻、水稻、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棉花、砂仁等。基诺山是出产著名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古老的茶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印支虎、亚洲象、野牛、野猪、野象、犀鸟、长臂猿、孔雀等珍禽异兽,有哺乳动物100多种,鸟类420余种,两栖动物36种,爬行类60多种,鱼类100余种。铜、铅、铁、银、油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
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音、词汇上同彝语支、缅语支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基诺族日常生活中使用基诺语。基诺族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在汉文献中,直到清朝初期才有关于“攸乐”人的零星记载。现在政治生活中大多使用汉语,学校进行汉语教学,并辅之以基诺语。
sdfd
中国瑶族共有2796003人(2010年),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有1471946人,约占全国瑶族总数的百分之55.8%。居住在湖南省的有704564人,广东省有202667人,云南省有190610人,贵州省有44392人,江西省有1198人。
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瑙格劳”、“拉珈”、“炳多优”、“唔奈”、“藻敏”等等。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按照语言、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支系:操勉语的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又称苗语支系;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又称侗水语支系;汉语方言支系。
瑶族有60%以上的人所操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他们自称为“勉”(或优勉、标敏、标曼、澡勉、交公勉)或“门”(金门、甘迪门)。有三分之一瑶族说的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他们自称“布努”、“努努”、“布诺”、“东诺”、“瑙格劳”、“努茂”、“炯奈”、“优诺”等)。自称“拉珈”等少数瑶族说的话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此外,还有一些人只讲汉语。由于长期与汉、壮等民族大杂居和频繁接触,所以各地瑶族一般都兼通汉语,部分人还兼通相邻少数民族和瑶族其他支系的语言。
学术界普遍认为,历史上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瑶族在古代曾使用过“刻木记事”,叫做“木契”,或 “打木格”。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南丹县大瑶寨和大瑶山(现金秀瑶族自治县)还使用过“刻竹记事”。广西西部一些地区的瑶族用小石子、黄豆粒、玉米粒,“以物记事”。瑶族社会普遍采用做标志的办法来传递信息,叫做“打标记事”。瑶族使用汉字刻碑文、记录歌词和抄写经书的时间比较早,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至今还保留有明代的手抄歌本和经书。学术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瑶族有自己的文字,即瑶族师公、道公、民间歌手在学习并熟练地使用汉文后,在抄录民族典籍时,仿造一些字与汉字并用或者以汉字为基础仿造一些文字,通过对汉字进行增减或者重新组合的办法,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并用以记录自己的语言。这种文字被称为古瑶文,其字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汉语借词,即汉语音义与瑶语音义相同或相似的,多直接采用汉字的音形意;二是借用汉字字义而读瑶音,这一类字占多数;三是借用汉字读音而表瑶字字义;四是借用两个汉字或者汉字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新字。这些古瑶文,主要是道公、师公、民间歌手在用汉字抄录经书和歌书等民族典籍时搀杂使用,以弥补不足。道公、师公、民间歌手是古瑶文的创制者和传播者。
1982年7月,北京部分瑶族学者联合有关单位,初步设计了一套以勉语为基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瑶文方案》(草案)。这种文字由30个声母、130个韵母、8个声调组成,先在两广部分地区展开试验推广。1984年,又结合旅美的美籍瑶族华人约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中美瑶文方案的统一。
瑶族分布地区属亚热带雨林气候区。除了都安、大化、巴马等石山地区严重缺水以外,一般都是溪流密布,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区盛产松、杉、竹、木,是我国南方重要木材生产基地。物产丰富,主要有油茶、油桐、八角、玉桂、棕皮、砂仁、木耳、香菇、香草、山楂、板栗等,以及各种中草药材。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3/4的面积为林区,有“杉木之都”的称号。瑶族山区有野猪、熊、猴、果子狸、瑶山鳄蜥、云豹等珍稀和特有种类的野生动物。瑶族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林副业经营和特种养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瑶族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山区溪流纵横,密如蛛网。仅金秀大瑶山就有25条河流呈辐射状流向周边七县(市),哺育着200多万人民,灌溉着700多万亩农田。山区滩险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流经巴马、都安、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的红水河,已建成大化和岩滩两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电能支援。
瑶族地区地下蕴藏着金、银、铜、铁、锡、锰、钨、锑、铝、锌、水晶、云母、长石、磷、稀土、花岗岩等多种矿产,可供开采利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稀土储量在全国就仅次于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属特大型矿床。瑶族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当地的矿产业及相关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口为1220844520人,占91.6% (2010,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伟大成就,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有七种。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汉文(见汉字)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族的衣、食、住和风俗习惯从古至今颇有特色,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文明、科学、舒适已成为生活习俗发展的趋向。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婚姻家庭以牢固稳定著称。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丧葬过去行土葬,现大部分通行火葬。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节日已成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有部分人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民间尊崇孔子和儒学。
****************
「石榴籽的故事」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22~28)
作者:青海妇女
发表时间:18-09-2813:11青海省妇联
我国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
东乡族聚居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高原浅山丘陵区,平均海拔2000米。该地区三分之一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三分之一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面积则高寒阴湿。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东乡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糜谷、玉米、蚕豆等,其中以土豆最为有名。这里出产的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可制点心、酒、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经济作物有大麻、胡麻籽、油菜籽等。沿洮河、大夏河地区,还出产大量瓜果,其中以唐汪川的桃杏最为出名,它既不同于桃,又不同于杏,个儿大,色泽美,皮薄肉厚,带有白兰瓜的醇香,甘甜爽口。山区还生长有秦艽、冬花、狼毒、甘草、防风、柴胡、麻黄等多种野生药材。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临夏)的东乡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并不被承认是单一的少数民族,往往称之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这是因为,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与西北的回族十分相似,历史文献上也常把它归诸于“回回”民族之内。由于东乡族在语言方面基本上同蒙古语相似,也有被称为“东乡土人”或“东乡蒙古人”的。
东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语言内部比较一致,大体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各土语之间仅有个别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差异。东乡语中借词数量较多,其中汉语借词占的比例最大,还有少数突厥语借词。东乡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成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过去,不少群众也会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或汉语。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其他京族人口则与汉族、壮族杂居在东兴市江平、谭吉、红坎、恒望、竹山等地及防城港市的其它市县。钦州市也有少量京族人口分布。
京族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终年不见冰雪,树木四季常青,物产极为丰富。南面的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盛产鱼、虾、蟹、贝等多种海产品,有鱼类7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丰富的达200多种,珍珠、海马、海龙等都是医药上的名贵药材。北部湾海水含盐度达31%以上,适于制盐业的发展。海岛上盛产香蕉、木瓜、黄皮、龙眼、菠萝等亚热带水果。除渔业、盐业外,京族居民也从事水稻、红薯、花生、芋头和玉米等种植业。竹山地方有铁矿,澫尾、巫头岛有钛矿、磁铁矿、错石英和玻璃砂等矿藏。
京族的主体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隋唐时称为“僚”。后来因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或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占人和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高棉人及少量汉人的加入,重新融合而成现在的新民族群体。京族文化在发展中受中华汉文化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包含了不少占人文化、高棉人文化的元素。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京、汉两族人民的长期友好相处,绝大部分京族人民都通用汉语(粤方言)、汉文。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字喃”。“字喃”意为南方的字,即喃字,系13世纪末京族人民在利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前,在歌本和宗教经书中仍保留使用。目前会用京语哈歌(哈,京语音译,即唱)的,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人,如今在整个京族三岛懂字喃的,只剩下10多位老人。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京族人开始发起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工作。
京族的祖先迁到江平地区时,附近的谭吉、红坎、恒望等地已有汉族居住,而当时的澫尾、山心、巫头等地还是丛林密盖的荒漠小岛。在漫长的岁月中,京族人民和广大的汉、壮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共同开发了祖国边疆。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结成了亲密的关系。
京族过去曾称为越族,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这里四季常青,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适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剑麻、
橡胶、紫胶、香茅草等。土壤多为红壤土、棕壤土、黄壤土。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终年不下雪,仅有轻霜期30余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5月至10月,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傣族居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西双版纳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芒果、椰子、菠萝、香蕉等亚热带水果常年不断。山区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萝芙木、金鸡纳等名贵药用植物。西双版纳州的森林覆盖率为57.14%,德宏州森林覆盖率为46.02%。矿产资源种类丰富,有20余种,铜、铁、金、银、镍、铅、锡、水银等很早以来就被傣族人民发现、利用。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绵延起伏的山岭河谷中,繁殖着野象、虎、豹、鹿、犀牛、金丝猴、孔雀、犀鸟等珍禽异兽。水边林际,每值晨曦微现或夕阳斜照时,常见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人们把这里誉为“孔雀之乡”。
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雅”,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雅为花腰傣。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文献则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傣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但各地不尽相同,分傣那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新平傣文5种。前4种文字以印度梵文为基础,经过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文字。新平傣文则以注音字母为基础。较为通用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现称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20世纪50年代,对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傣文称为新傣文,原有的文字称为老傣文。改进后的西双版纳傣文,在保留原来字母形式和表音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语音增删了若干字母,改变了声调符号,并对字母读音、附加符号的使用和书写规则作了规范。改进后的德宏傣文,克服了老傣文一字多音多义以及没有配套声调符号等缺点,更为规范、科学。
德昂族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保山地区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地区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的军弄乡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德昂族只有1万多人,却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外,其他德昂族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德昂族是一个跨境民族,缅甸有一定数量的德昂族。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的广大山区,是德昂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区。气候属亚热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矿藏丰富,森林茂密,自然条件优厚。这里所产的龙竹,干粗梢长,直径一般在四、五寸以上,尤以镇康地区所产龙竹最负盛名,大者如柱,直径盈尺,二千年来即为著名特产,史书称之为“濮竹”。它既是建筑材料,又是家庭用具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原料,肥嫩的竹笋还可食用。
德昂族很早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开田垦地,栽种水稻、旱稻、玉米、荞子、薯类以及核桃、黄麻等作物。新中国成立后还种植橡胶、紫胶、桐果、棉花、咖啡等。德昂族人民尤善种茶。住宅周围,是菜地也是果园,除各种蔬菜外,还有香蕉、黄果、芒果、菠萝蜜、番木瓜、梨及石榴等;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彝族人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中云南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路南等县较为集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贵州主要聚居于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安顺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聚居在隆林、那坡两县。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
彝族分布在我国西南高原与东南沿海丘陵之间,境内地貌主要为高山与深谷,地形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既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如滇东、黔西乌蒙山两麓和四川大凉山的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宜于放牧和兼营高山农业;有海拔1000米至2500米左右的山区和半山区,如小凉山、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也有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河谷地区,如金沙江、元江谷地等,气候炎热,干旱少雨。
彝族地区水电、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牧业、林业各具特色。装机容量分别为1260万千瓦、360万千瓦、180万千瓦的溪洛渡、锦屏一级、官地等大型水电站已正式开工建设。稀土、铅、锌、铜、铁等矿产资源储藏量大、品位高。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农产品的种类十分丰富。楚雄州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大豆、薯类次之;小春作物有小麦、蚕豆。经济作物有烤烟、棉花、花生等;红河州的亚热带水果香蕉、菠萝、芒果、荔枝等享誉国内外。凉山州粮食作物以土豆、玉米、水稻为主,荞麦、燕麦次之;经济作物有苹果、烤烟、石榴、甘蔗、蚕桑等。此外,还盛产天麻、杜仲等中药材。彝族地区草山草坡资源丰盛,有许多天然牧场适于畜牧。饲养的牲畜以牛、羊、马、猪为主。优良品种“黑山羊”、“建昌马”、“德昌牛”、“小耳猪”等享有盛名。
西南彝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生长着大量的马尾松、云南松、飞松、麻粟、桦木、桉树、樟树、油桐等,生物多样性丰富。楚雄州境内森林面积达1000多万亩,森林蓄积量为4562万立方米。红河州、凉山州与贵州毕节、威宁彝区亦是著名的“绿色宝库”。在深山密林中栖息着虎、叶猴、金丝猴、熊猫、长臂猿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熊、岩羊、孔雀等异兽珍禽。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宁蒗等县,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3个方言分布在云南。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史书中称“爨文”、“韪书”,或“罗罗文”、“倮文”,通称老彝文。该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据估计,现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格式,主要为由左向右直书或横书。贵州大方县发现的明代铜钟,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钟面刻写的彝文是现存最早的彝文铭文。许多彝族地区都保留着用老彝文抄写的书籍,如《勒俄特依》、《玛穆特依》、《阿姆尼惹》、《齐书苏》等。这些书籍可分为九类,即祭祀经文、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话、译著,老彝文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由于彝语有六个方言,各地方言差异较大,代音的文字也因地各异,老彝文的字形、读音均不统一。为使彝文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1975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制订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文字,并设计出“彝语拼音符号”,便于注音学习。1980年国务院批准该方案。目前,已在四川彝族地区推广使用。
我国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于新疆南部的乌什、阿克苏、温宿、拜城、塔什库尔干、疏附、英吉沙、莎车、皮山、和田和新疆北部的昭苏、特克斯、巩留、塔城、额敏、乌鲁木齐等地。此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数百人聚居,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地克孜勒苏阿尔克孜自治州,面积7.09万平方公里,地处帕米尔高原,境内群山起伏,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梯状上升。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受地形影响,气温垂直差异较大。自治州地域辽阔,河流纵横,水源丰富,河流年总径流量72.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9.28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石油、石棉、水晶、绿柱石、冰洲石等。其中铅锌储量全国第一,铁矿石储量1.5亿吨,居南疆首位。农区盛产瓜果,尤以阿图什无花果最为闻名。柯尔克孜聚居的地区有许多天然牧场,克孜勒苏阿尔克孜自治州有草场面积5000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590万亩,优质草场1330亩,牧草丰茂,水源充足,气候凉爽,宜于放牧。
“柯尔克孜”是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国外同源民族被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四十的复数,可解释为“四十‘百户’”,也就是四十个部落;一说是“山里的游牧人”,还有“山中的乌古斯人”、“依山傍河之人”、“草原人”的说法;也有说“柯尔克”是四十,“克孜”是“姑娘”,“柯尔克孜”就是四十个姑娘。
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绝大部分柯尔克孜族使用自己的语言。阿克陶等县农业区与维吾尔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通用或兼用维吾尔语;北疆特克斯、昭苏等县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兼用哈萨克语;塔城市、额敏县一带的与哈萨克、蒙古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通用或兼用哈萨克语、蒙古语;黑龙江与汉、蒙古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通用汉、蒙古语。城镇的柯尔克孜人,特别是青少年,通用汉语、汉文的人越来越多。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在贵州省,主要居住在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县。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潘、梁等为大姓,人口最多。
仫佬族聚居区多属喀斯特地貌,山峦叠嶂,奇峰耸立。在群山交错之间,形成水草肥美的峡谷平坝,是仫佬族人民理想的居住之地。在广西北部仫佬族聚居地,从宜山的小龙,到罗城的龙岸,有众多小块平坝相连,形成一条百里长廊,素称“仫佬山乡”,是广西仫佬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温度为摄氏20度左右,年降雨量为1300多毫米,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芋头、小米、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茶叶、烤烟、棉花、花生、黄豆、大麻、芝麻、油菜等;盛产五倍子、金银花等药材。煤、铁、硫磺、铜、铝、锌等矿藏也很丰富。其中以硫煤矿藏量最多。广西仫佬族居住的勾山、九龙、白马、塘底山至太平、银村、桥头、四把、小长安、龙岸一带,面积八十七平方公里,人们称之为“百里煤乡”。自古以来,煤对仫佬人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早在清代,仫佬族山区就设有官办煤矿,雇有大批仫佬族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仫佬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相继在四把的九龙至桥头的茶花这一条长40里的仫佬山乡长廊,建井采煤,并铺设铁路,将年产几十万吨的无烟煤运往各地。
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仫佬族人民与汉、壮族人民交往密切,仫佬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绝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话。仫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仫佬族族称,有自称与他称之别。多数仫佬族人自称“伶”(音Ling),少部分地区自称“谨”(音Jin)或“本地人”。汉族称之为“仫佬”,壮族用壮语称他们为“布谨”。史书记载中写作“姆佬”或“木佬”。仫佬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元代以前,史书往往将仫佬族与“伶”或“僚”并称,仫佬族的先民被归属于当时泛称的少数民族僚族之中。僚族的称呼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汉书西南夷传》称夜郎境内的主体民族为“夷僚”。晋代以后,文献资料上到处可见类似的称呼,涉及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僚族,又出现了“僚民”、“僚子”、“土僚”、“夷僚”、“生僚”、“山僚”、“洞僚”等称谓。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边界的僚族,被称为“葛僚”、“守宫僚”、“夷子”等。关于“僚”,许多学者认为是“骆”的后裔,而“骆”则被认为是“越”的另一称谓。而“越”是我国南方民族的一个大族系,经春秋战国至秦汉,不断发生迁徙。到了汉代,史籍不再见“骆”的称谓,而改称“僚”。由汉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间,僚族被当作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活动区域很广。仫佬族就属于这其中的一支。清嘉靖《广西通志》说:“天河僚在县东,又名姆佬。”《古今图书集成》载:“天河县色分四乡,县东八里咸伶种,名曰姆佬。”都指明了“僚”、“伶”与“姆佬”(仫佬)的直接关系。仫佬之名,元代史籍已明确记载,称“穆佬”、“木娄苗”、“木娄”等。明、清以后,相继以“木老”、“木佬”、“姆佬”等名称见于史册。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仫佬族。
****************
惠川文学社——「美文撷翠」‖作者/吴纯芳
作者:春野观点
发表时间:03-2821:20
神奇的草原之光
鸿音
鸿音从没有去过边疆的大草原 自从相遇忠阳康妮师亲 还有年轻的张霞师亲 不知不觉中对新疆的大草原也是越发迷恋了
两位师亲都是来自于美丽的大草原 写出来的诗作特别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个是退伍军人扎根边疆一辈子 十分热爱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个是土生土长的边疆后辈美女大诗人
鸿音喜欢读忠阳康妮师亲前辈才子的美作 更喜欢读后辈张霞美才女的佳篇
对于忠阳康妮师亲的作品 鸿音已经写过不少诗评了 张霞这位大美女诗人 鸿音也是十分欣赏她的人品诗品的
多次也想提笔写一写读后感或诗之略评什么的 却总是碍于这事那事未得心愿 觉得很对不起张霞师亲 在此也向张霞师亲道个歉吧
一来是自己水平有限 二来是总觉时间不够用 这事那事错过了很多张霞师亲给鸿音诗评的机会
在这里鸿音想说 读过张霞师亲这么多美作 还有对忠阳康妮师亲的精准诗评 觉得这位年轻的美女才女诗人非常非常的了不起
这万里之遥的美丽大草原 不但天蓝地绿 牛羊成群 白云飘飘 还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养育出这么多大才帅哥 大美才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啊
鸿音人在南方 心早已飞到了边疆 也想看看那忠阳康妮师亲和张霞师亲笔下的碧野千里的大草原
看那帅哥追求天山下美丽姑娘的动人情景 双双爱着蓝天下飘逸的白云朵朵 挥动着鞭儿放牧着珍珠般的羊群
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现已退休的八十高龄的忠阳康妮师亲 一个年轻的正在教育工作战线上努力培育祖国花朵的张霞才美女
这两位都是鸿音十分敬佩的大才大师 为新疆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祖国争了光 为新疆争了光
这神奇的大草原之光 与日月同映照 与各族人民共光辉
感谢忠阳康妮和张霞师亲分享美作赏阅 鸿音受益匪浅 向两位师亲学习 同时祝愿两位师亲诗心快乐永远
写出更多更好的美作供我们赏阅 诗文将中国的大新疆装点得越来越美丽 越来越辉煌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万岁 愿新疆的天更蓝 人民的天更高更清更亮更风光
最后再为忠阳康妮师亲的美诗点个大大的赞 也为张霞师亲以及垂谷师亲的美评点个大大的赞
作者简介
鸿音,广东人,教师,原名吴纯芳,喜好唐诗宋词,虽写得不好,却笔耕不辍,自娱自乐,学无止境,多谢大家的支持,今后继续努力!
- END -
惠川文学社总社组织机构
名誉社长:吕兴福
书画顾问:吴如欣 郑瑜文 夏清兰
文学顾问:展福奇 梦如诗
出版顾问:吕夏乔
特邀文学评论家:芝山石
特邀插图摄影师:陆建华
特邀形象大使:沈园
社长:吕春野
常务副社长:
王兴斌 吴学娟 张夏叶
吕夏乔 宋媛媛
常务理事长:
知 凡 王兴袖 吉文栋
理 事:
杨向武 王校生 紫罗兰 思贤
魏 萍 宋玺玉 顾德龙
编辑部部长:王兴袖
编辑部副部长:木槿花
编辑部副部长、头条号主编:王霞民
歌曲发行部部长:木槿花
歌曲发行部副部长:张燕
推广部部长:吉文栋
推广部副部长:真水无香
总 编: 孤忆
优秀编辑:小虾米 卿玄 杨晶晶 向暖
幽兰 冬天午后 夏雨
优秀主播: V-mo 紫蝴蝶 风筝 晒肚皮
优秀摄影: 张国新 宋文辉 金戈 流沙河
财 务: 张夏叶 宋媛媛
合作外联:冬 末 张会科
各分社组织机构:
白俄罗斯分社社长:
Су Цзиньцзинь(暂代)
北京分社社长:吕夏乔(暂代)
江苏分社顾问:郑瑜文、夏清兰
江西分社社长:陈艳波
新疆分社名誉社长:展福奇
湖北分社社长:刘会奇
黑龙江分社顾问:赵桂云
贵州分社名誉社长:唐文荣
贵州分社顾问:孙远震 彭烈寿
贵州分社社长:唐永松
贵州分社副社长:李阳
广东分社顾问:李水金
广东分社社长:庞田生
内蒙古分社顾问:叶向光
甘肃分社社长:王兴袖
甘肃分社总编:吉文栋
战略合作伙伴:
广谊书画社 临洮书画院 墨痕书院
利民印务公司 蒲公英书画学院
附注:
1、分社与总社对接、协调等事宜由社长负责。
2、分社副社长、顾问等职务由各分社社长推荐,总社审核。分社理事会及其他成员由分社社长自行安排,原则上,所有承担惠川文学社职务的人员,必须是惠川文学社会员。所有成员档案统一由总社存档,三年审核一次。
3、会员申请由各分社统一提交,分社与总社对接会员业务由常务副社长张夏叶负责、王兴斌存档。
4、所有作品刊发前,作者本人须先关注平台,作品经顾问、编辑部部长、常务副社长审核后方可刊发。
温馨提示
2.惠川文学社面向海内外招募理事、会员,有意者直接添加社长 微信了解详情。
3.您在本平台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和编辑们的心血凝结 出的智慧结晶,您的分享、赏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是我们精益求精、不懈奋进的动力。
谢谢您的来访与支持!
指归自性
****************
雪上乐趣[5]
作者:新华社图片
发表时间:18-03-0512:23新华社官方帐号
新华社照片,外代,2018年3月5日
(外代二线)雪上乐趣
3月4日,在瑞士勒蓬,人们在雪地上行走(无人机航拍)。
在严寒天气过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
新华社/欧新
****************
副国级领导逝世周年,副省级老友发文纪念
作者:政事儿
发表时间:18-05-0612:44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5月5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近日,曾任内蒙古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伏来旺,在《内蒙古日报》发表长篇文章《布赫同志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卓越贡献》,纪念布赫逝世一周年。全文如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布赫同志,离开我们近一年了,斯人已去音容在,风范长存昭后人。
布赫同志是我敬重的领导和良师。上世纪80年代,他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期间,我在土默特右旗党委工作,因工作之缘,有幸结识,尊为前辈。1999年我到自治区党委工作后,常能听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同志的教诲。布赫同志退出领导岗位回内蒙古考察参观时,我数次陪同,曾促膝长谈,深受教益。2006年,我的第一本诗集《思絮与诗绪》出版,布赫同志亲为作序。我退休后组建了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得到了布赫同志的热情指导。2016年5月,我赴京向他汇报研究会工作并征询乌兰夫家乡的革命史实,九旬高龄的老人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我们把老人家谈话进行了整理,经他亲自修改后,发表在《敕勒川文化》刊物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会面,布赫同志于2017年5月5日在京逝世。
作者(左)与布赫在乌兰夫纪念馆
布赫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不懈追求真理,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境界、坦荡襟怀、远见卓识和文化修养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记忆。特别是他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及民族文化繁荣所作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永载史册,为民族地区工作的各民族干部群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矢志不渝坚持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布赫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的长子,1926年3月出生于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塔布”,蒙古语意为“五”,村名源自清朝初年居住这里的布赫同志先祖和“走西口”来这里定居的四户汉族,当时共有五户人家,故称“塔布”村。新中国建立后,该村发展到几百户人家,蒙汉民族团结互助,十分友好。1965年,根据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提议,村名改为“塔布赛”,“赛”蒙古语意为“好”,赋予民族团结“五好”的新意。布赫同志幼年,正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而淳朴善良的塔布村民不分民族,互相帮衬,共度时艰,给布赫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1931年初冬,国民党骑兵到塔布村搜捕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的乌兰夫,抓住布赫,威逼他说出乌兰夫的下落,不然就要摔死他。在这生死关头,一位汉族邻居挺身而出,搂住布赫说:“这是我的孩子!”使他逃过一劫。这使布赫同志从小就懂得了“蒙汉民族是一家”。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归绥(今呼和浩特),土默川地区的劳苦大众更是雪上加霜。从事地下斗争的乌兰夫常给村民及子女们讲述各民族只有团结起来坚决斗争,才能不受外敌凌辱的道理,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在布赫幼年心中扎下了根。1939年,年仅13岁的布赫同志历经艰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在陕北公学蒙古青年队就读,1941年9月转入新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毛主席为学院题词“团结”二字和延安民族学院校歌:“汉、满、蒙、回、藏、苗、彝,亲密地团结在一起。高举起民族革命旗帜,迈步走向平等、幸福、各民族团结的新中国。”时刻激励着布赫的少年心灵。1942年7月,16岁的布赫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延安水滋润我们成长》一文中写道:“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青年,为着民族解放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汇合到一起。尽管大家操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民族语言,但怀着同一个心愿,朝着同一个方向,沿着同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在前进”“从我入党的这一刻起,我们肩上不仅担负着民族解放的重任,党还赋予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此后,布赫同志相继在延安大学民族学院、定边三边公学民族学院、伊盟城川民族学院就读。他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不断升华。1946年初,布赫同志由延安回内蒙古工作,投身到蓬勃兴起的内蒙古自治运动中,历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组织部干事,内蒙古自治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兼政治教员,内蒙古文工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1947年4月下旬,布赫同志参加了在王爷庙(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亲历了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他曾深情地说:“回首创建内蒙古自治区如火如荼的历程,每一项重大决策的成功实践,无一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布赫同志曾在内蒙古多个岗位上工作。从1983年到1993年担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10年间,他始终坚持学习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认真总结内蒙古民族工作的经验,有力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1987年,布赫同志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一书出版,成为内蒙古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民族理论的教材之一,在全国也产生广泛影响。1990年3月,布赫同志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将内蒙古民族团结优良传统概括为:热爱党、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传统;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紧密合作的传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的传统。1994年9月,布赫同志在全国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有代表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并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017年初,91岁高龄的布赫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第1期发表了《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胜利的意义和启示》。这篇文章系统地回顾了早期的内蒙古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抗日胜利后的探索和奋斗,内蒙古人民武装的历史贡献,削弱消灭封建制度与牧区社会变革,实现内蒙古统一自治区等重大革命与建设的事件。在结束语中,布赫同志写道:“实现内蒙古民族彻底解放,实现内蒙古区域统一自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使内蒙古民族结束了被分割和贫穷落后的历史,走上了统一、繁荣、幸福的光明大道,开创了新的历史进程;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开了先河,树立了榜样。”布赫同志满怀深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最强音,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力召唤,也是对形形色色分裂分子的严正警告。新形势下,我们不忘初心,就是要继承弘扬先辈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精神;继续前进,就是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充分表现出布赫同志作为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践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族工作献身的情怀。二.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文化繁荣“文化大革命”中,布赫同志及全家遭到残酷迫害。但他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始终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1974年恢复工作后,先后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自治区党委常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布赫同志带领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彻底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对十年动乱给民族之间留下的伤痕正面引导,积极弥合,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妥善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布赫同志担任自治区主席后,始终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结合内蒙古实际,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探索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路子。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遍全区100多个旗县市区的山山水水,走到蒙汉民族的毡包寒舍中,访贫问苦,排忧解难。他始终把全区的民族工作抓在手上,反复强调: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民族团结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社会就不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蒙古族干部要与汉族干部融洽相处、配合默契,共同搞好内蒙古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他的倡导下,1983年9月自治区党委、政府首次召开全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此后,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表彰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到2017年,共召开9次。从1984年起,自治区将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到2017年已连续开展34年。民族团结促进了内蒙古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布赫同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前的1992年,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达421.6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09.4亿斤,提前三年实现粮食自给目标,结束了1969年以来粮食调入省区的历史。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5558万头只,创历史最好水平,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布赫同志长期以来对民族文化事业高度关注,为繁荣我国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早在延安民族学院期间,布赫同志参加了学院的文艺宣传队,创作诗歌、短文,宣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到解放区演出自编自演的《赶骡马会》《找八路军去》《到好地方去》《反抗》等蒙古戏剧。1946年3月布赫同志回到内蒙古工作,先后担任内蒙古自治学院(驻地赤峰)教员,学院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卓索图盟文工团团长,内蒙古文工团党支部书记兼副团长。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创作了许多蒙汉语节目,并冒着战火深入解放区各地演出。在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日,文工团演出多场精彩节目,对全体代表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文工团后来奉命赴哈尔滨、沈阳慰问演出,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庆祝演出,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一期间,布赫同志还以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反映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的、由蒙古族演员主演的电影《内蒙春光》的拍摄,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后根据毛主席提议,片名改为《内蒙人民的胜利》。1953年,内蒙古文工团改为民族歌舞剧团,布赫同志任团长。当年9月至12月,他带领部分团员参加了第三次祖国慰问志愿军代表团,并率三分团赴前线慰问演出,极大地激发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旺盛斗志。从1954年到1966年“文革”前,布赫同志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兼文联主任,自治区党委代常委,自治区文委党委代书记、主任。在此12年间,他积极工作,大胆创新,陆续创办了内蒙古民族剧团、京剧团、话剧团、杂技团;创办了内蒙古博物馆、图书馆、民族曲艺馆、群艺馆、说书馆、展览馆、乌兰恰特(红色剧场)、艺术学校、电影制片厂,使全区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等各个领域异彩纷呈,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名家和精品力作;与此同时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丰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布赫同志直接领导组建了内蒙古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他回顾当年文工团,既是文艺宣传队,又是宣传群众的工作队,遇到敌情还是战斗队,能歌舞,能宣传,能战斗,深受群众的欢迎和赞誉。为传承这种优良的传统,布赫同志根据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区和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半农半牧区的文化生活实际,指导两地组建了适宜流动、装备轻便、队伍短小精悍、人员一专多能的小型文艺工作队,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工作,定名为乌兰牧骑。后通过推广这两个旗的经验,使乌兰牧骑在草原处处生根开花。1964年,布赫同志率领乌兰牧骑到北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称赞。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布赫同志组织乌兰牧骑分4路到全国27个省市区巡回演出,受到普遍好评。布赫同志说:“总结乌兰牧骑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的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深深扎根在群众中,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改革开放后至今,全区乌兰牧骑发展到75支,队员3000多人,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次。大家普遍认为,乌兰牧骑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植根基层,服务群众,值得全区各行各业共同学习。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永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布赫同志的一生,笔耕不辍,他创作的《慰问袋》歌舞剧和《乌力吉的生日》《送军粮》《王文焕》《海棠》等话剧,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和内蒙古戏曲集。他坚持作诗50多年,著有《诗海纪行》《布赫诗集》。他的诗与时代同步,为人民讴歌,即使在顶风雪、冒严寒、驱车救灾第一线的路上,汽车深陷雪坑的危险时刻,他都以苦为荣,写下“天寒朔风烈,地冻雪似冰。路上行人绝,空中鸟无声”“积雪沉沉封大地,晚霞淡淡抹天空。路途漫漫白日短,素娥频频照我行”等豪迈诗句。中国作家协会曾专门召开“布赫诗集研讨会”,称赞他的诗情真意切、恬怡清淡、朴实无华、蕴味深长。布赫数十年习练书法,临池不断,以楷书为主,兼有隶草,出版有《布赫书法集》。其字体端庄、笔力遒劲、章法和谐、韵味高雅。2016年,布赫同志将他自创的4000余幅书法作品,捐赠给家乡内蒙古,珍藏在内蒙古博物院。布赫同志十分注重文学理论和文艺评论方面的研究,曾发表《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文化要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建设民族的新文化》等许多文学理论文章,著有《布赫文艺论文集》《文化工作漫谈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三.忠诚履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法规从1993年3月后,布赫同志连续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先后分工联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工作。在此10年中,他常以“团结同志,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勤学苦干;与时俱进,志存高远;代代相传,理想必现”几句话与人大机关的同志们共勉。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1997年8月,布赫同志在《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政策、经验及任务》一文中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保障。他总结了50年来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六条基本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统一与自治结合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加速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坚持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出发。1998年3月布赫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文中提出:要从国家长治久安、各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来重视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制定全国性的改革政策,一定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保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落到实处;民族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在布赫的积极推动下,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对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订,使这部重要法律更加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布赫同志经常深入到五大自治区和全国部分自治州和自治县(旗),就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调查研究。他亲自撰写了一批富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总结推广民族工作新经验,推动民族工作政策的完善和实际问题的妥善处理。与此同时,悉心指导民族自治地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布赫同志对内蒙古的民族工作更加关注,曾多次来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他殷切希望内蒙古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别要保护好草原和森林,为内蒙古和全国提供重要的生态保障。1997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布赫同志撰写了纪念文章《迎接新的历史性飞跃》,回顾了自治区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内蒙古长期发展的基本经验,满怀信心地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之后,他又撰写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昌盛》论文,于当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内蒙古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开始的地方。认真总结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内蒙古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五条基本经验: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必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年大庆期间,布赫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同内蒙古各族人民一道,共同欢庆这个光辉节日。其间还在国家民委和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召开的全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一项创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必须把民族团结作为突出主题,必须把促进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在自治区首府各项主要庆典活动结束后,布赫同志率中央代表团分团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地兴安盟慰问,给革命老区各族人民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布赫同志退出领导岗位后,仍然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关心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在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他的革命精神、优良品德、崇高风范和赤子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人。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29日在考察内蒙古工作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目标和任务。布赫同志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国家领导人,热爱民族工作,善作民族工作,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我们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发扬“模范自治区”的优良传统,继承布赫同志遗志,不断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光辉篇章,让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永放光彩!
****************
旁边的江边就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作者:情感十字路
发表时间:18-01-2519:41
随着节奏的向前推进,场景就像电影屏幕一样不断地变化着。只有几年的小榆树在堤岸两侧长高了,细枝布满活力,在热烈欢迎我的到来。站在堤岸上,环视四周,江边的堤岸是无边无际的绿海。这是草的世界,树木的世界,鸟的天堂。有很多种类的树,大部分是杨树,榆树,柳树,还有一些其他的杂木,如山丁和厚季子。高大挺拔的白杨,白色的枝干,枝叶茂密,枝叶茂密,枝叶繁茂,与叶的摆动姿态有关,嗖嗖的嗖嗖的嗖嗖声,就像在《圣歌》里。而在榆树与杨树齐齐的时候,树枝弯曲,交织,布满了所有的纹理,老榆树更像一个沧桑的人,把幼苗给站在河漫滩上的人。柳树枝条挂在云,绿叶植物,隐藏在无数小红水果,就像每一个放大球,起初我真的怀疑是一个大柳树,仔细观察,原来是冬青,四季常绿植物,有一只鸟,叫霍莉把冬青。偶尔我能看到鸟巢,鸟儿们的努力工作和惊人的创造力。他们将树枝、树叶、羽毛、芦苇絮凝剂等尝起来,如底座,营造出优雅舒适的房子,他们的房子最像篮子,椭圆形的像椰子树。
在树林里,一群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我叫不出名字来。不时地有个哞……咩……现在,人们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当动物对自己的食物和饮料感到满意时,他们就会到草地上享受快乐,通过唱歌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威瑟斯,从主流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支流,七八* *,充满曲折,有银色的光,太阳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就像空中的仙女丝巾。在远离河岸的地方,沙滩上到处都是溪流,鸭子和鹅在欢快地游泳,捉鱼和青蛙。站在向西的堤岸上,群山起伏,线条柔和而美丽,形成一个半圆形,紧紧地控制着城镇。沿着山根延伸出小屋,烟雾缭绕,云雾缭绕。在村舍前,一片黄绿色的农田,一排排乳白色的蔬菜井然有序。哦!这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场景。在堤岸的脚下,数英里,在街上看到,总共有二十多英里,这篇文章就像一条巨龙躺在鸭绿江边,旁边的江边就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听不清,大坝的来到一个湖,透过树的间隙,一个大红桥隐约可见,脚一步到甲板上,手在半月板桥,缓解俯瞰着明亮的镜子桥下的水湖,仿佛仙境一般。桥是独一无二的,明亮的红桥就在碧绿的水面上,就像天空中的一道彩虹,所以这座桥被称为“彩虹桥”。修水风景区,这里是向上的方向,山高耸的橙色馆,绿色的叶子,非常醒目,希望馆,人们站在亭南,整个小镇都是眼睛,蜿蜒的河流在绿洲,最窄城外的建筑,和繁忙的公路汽车,YiTangTang铁轨在远处,是永远存在的风景非常美丽。山太陡了,上山很困难,所以就停了下来。
转过身去,沿着水坝旁边的一条路返回。道路两旁高大的树木向我们伸出了长长的臂膀,他们还为游客搭建了拱形的亭子,让他们感觉很舒服。在前面的道路上,去年有很多树被龙卷风刮走了,今年高高的树桩又变绿了。但还有另一种观点。
新发行的树枝是整齐对称的,精致的椭圆形叶子的叶子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大盆景。你也可以想象他们的姿势,有些像孔雀的尾巴,有些像松鼠的尾巴,或者是模特的头饰。在我知道之前,我来到一个大鱼塘,那里有很多人在钓鱼。岸上的几张石凳上满是人,有的打麻将,有的打牌,聊天……这些退休的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条穿过市区的水泥路,走在路上经过一条街和广场,花园广场,有绿色的背景,成对的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在点缀其间,花池、草坪,许多游客悠闲地漫步,一些相机和朋友合影留念,让这美好瞬间成为永恒的记忆。广场的一角挤满了人,那是老年人在运动器材的帮助下锻炼。
从角落里往南走。
沿着这条柏油路往南走,穿过城市,来到繁忙的街市。街道两旁林立着高楼大厦、商店、汽车和人群,街道也欣欣向荣。道路两旁的风景更美,柳树婀娜,路中间的花坛盛开,粉红色的花朵簇拥着,簇拥着精致而美丽,如芙蓉水。花园,路边满是鲜花,我觉得自己被花包围了。在城镇的南郊,一排排的砖瓦房是郊区农民的新家园。通过种植果树,绿草和花在房子后面,院子外面的大庄稼生长,因为眼睛可以看到向日葵的边缘将被染成金黄色的泥土,一个人的高茎上的玉米田被挂起了三、两个苏。
它离南路不远,在路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红色中国结,在空中可见。两边都有许多巨大的银雕石柱,里面有一点好奇。最近,红色的中国结挂在高耸的银擎天柱上,看起来雄伟而美丽。因为有一条路,下面的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银白色的大理石柱子总共有20个,围绕着中国结的两边排列着,分别在每一个石柱上刻着少数民族风俗画,被称为图腾。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大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象征着小镇上20个民族的大团结。红色的中国结和银白色的石柱在路的尽头,更加耀眼,新奇而独特。原来这是新建的迎宾广场,广场上装饰着彩色的砖,两边种的小榆树都长出了茂盛的叶子。在111国道交叉口的交叉口,两条路形成了t形。站在十字路口的边缘,回头看路,路的两边就像月牙灯一样,像城市的守护神一样。人们站在山的东侧,俯视迎宾广场,它的背景是光海的全镇,明亮的灯光使迎宾广场更加丰富多彩。因为路很远,经常骑到很累,快到中午的时候,可以回到路边的小餐馆里吃午饭,里面的美味,玉米汤,炸蛋糕,小米蛋糕,比如便宜,方便的人路过。
磨削线
这里是国家高速公路111号的一段,从南路往东骑摩托车,有一个立交桥,在桥下,火车上,桥下的车。从南到北的公共汽车和面包车跑得很快,不时有一列火车从立交桥下打来。穿过立交桥,不远处,佛寺“金刚寺”。寺庙内殿很大,主殿有五层楼,六角的佛寺,内有数以千计的观音菩萨、卧佛、第三佛、八金刚等,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如藏经建筑。在寺院里,竹子的声音,香烟的烟雾,和尚在和尚的衣服里,在和尚的嘴里念诵,佛的心。走出寺院,沿着路往南走,沿着绵延起伏的山峦,感觉仿佛置身于外世界。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汽车和卡车从我身边驶过。这是一个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见面的机会。这个场景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果树有谢华的果实,小杨树在高速公路旁,少开着梅花,花有深粉色,浅粉色,白色,路旁的树和花有两个漂亮的花边。蕾丝伸展了一百多英里,花朵的香气让男人觉得不可战胜。
妹妹桥
鸭绿江流经两座桥。这两座桥的外观相似,一南一北,两桥相隔四英里。它们被称为“姐妹桥”。如果桥要绕道而行,就得走几英里。我经常在下午骑车去这两座桥。从市中心的街道到南桥,再到北桥,有时先到北桥,然后再到南桥,回到家刚走了360度的椭圆。芯片组由两种颜色相配的黄色,蓝色,明亮醒目,煞是漂亮的雕刻图案,桥上排列着相等的圆柱形灯,每盏灯的顶部都有一个大球,使整座桥显得美丽而壮观。桥的两端宽桥广场,地面用彩色瓷砖设置成各种美丽的图案,逐行视频整洁的小榆树将被分为梯形广场,椭圆形、三角形,如荷塘,充满红色的集群,翠菊,晨曦,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白色,杯燕。行人和车辆在桥上,桥下桥下,有几个人在游泳,沙滩,草地上晾晒的衣服,五颜六色,如浮云。北桥站在北桥,望向河岸。那些红红的小树,在微风中摇曳,像燃烧的火把,树枝像雪一样洁白,这是岸边的河流。在河的中央,水池很亮,像一块被不小心落在后面的手绢。从北桥,穿过广场,路旁低矮的紫丁香和野玫瑰,一路陪伴着我,花串在一起,紫色,大红色的混搭,花香沁人心脾。沿着这条路向前延伸,这里是河西镇的一部分,这里有奶类制品、羽绒工厂、青蛙养殖基地、兔子养殖基地、果园、学校、商店、村庄、农机和农民正忙于田间劳作。在农民的房子前面,有许多种鸟在柏油路两旁的树上活动。飞着的燕子、叽叽喳喳的麻雀和栖息在那棵老树上的一大群鸟,飞起来遮住他们的脸。有一种鸟,非常漂亮,有白色的肚皮,有花翅膀,还有一群乌鸦。因为路很长,走起来也很辛苦,尤其是在炎热的日子里,为了防止他的喉咙干涩,经常用一瓶水,或者遇到农民开着车卖西瓜,然后买一个准备到他们的目的地和朋友分享。
****************
80后用过的物品,收藏着满满的幸福回忆
作者:花卉小达人
发表时间:05-2722:34
皇宫积木
铅笔盒上的口诀表,考试时能偷看!
贴画
贴画
最早的旱冰鞋
晾衣服的
小刀,经常拿来划课桌
大团结
话梅糖,还记得味道吗
称
骑起来,特潇洒
超级玛丽魂斗罗
谁玩过
土豪级玩具
铁青蛙
****************
从《战狼2》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到《流浪地球》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看主旋律的扬眉吐气
作者:超级学爸
发表时间:02-1610:05
2月14日晚10点,《流浪地球》票房正式突破了30亿,打破了此前由《战狼2》保持的最快11天破30亿的记录。
目前,吴京已经率先成为第一个票房过百亿的影帝。其中仅《战狼2》就贡献了56.83亿,而《流浪地球》破50亿也将是指日可待、板上钉钉的事情。
为什么是吴京?为什么又吴京?为什么又是没有当红流浪明星、没有一个好莱坞式奔放爱情镜头的《战狼2》和《流浪地球》?
吴京和这两部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上篇文章中蛋总说是文化价值观的胜利,其实是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影票投票,反抗娱乐圈的歪风邪气。
从古至今,无论是什么艺术形式,不朽作品总是有一些共性,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现在的电影电视。
有什么共性呢?那就是必须具有时代烙印,传递时代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否则必然是昙花一现,甚至一现也没有。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这是最牛50后说的)
比如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反映了三千年前(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诗经》中,描写的从来都是人的奋斗、从来反映的都是人的生活。而不是西方文化中,非要存在一个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上帝”。
《诗经·关雎》歌颂美好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伐檀》歌颂劳动人民,鄙视不劳而获:“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硕鼠》鞭挞贪污腐败,痛斥剥削者的贪婪:“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无衣》推崇尚武精神,颂扬保家卫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歌颂军民团结一心,然后慷慨激昂、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经·采薇》通过戍边老兵退役返乡,歌颂他的家国情怀,内心戏很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总之,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中不朽的篇章,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或忧国忧民,或鞭挞丑恶,或催人奋进,或引领社会。
简单的来说,大家看影视剧也是如此,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赞美奋斗、体现时代的作品容易受到大家青睐。
而脱离生活、崇尚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纵然形式优美、辞藻华丽、别出心裁,也必然最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被时代所抛弃,或者被世人所嗤笑。
简单的衡量办法,就跟蛋总的文章一样,如果说写到了大家心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才愿意捧场,才愿意转发到朋友圈,或者转发到各个群。
如果说我写的文章,谁转发谁丢人,那这篇文章就是失败的。比如抗战神剧《敌后便衣队传奇》就是能吃又能炸的包子雷那个。
也就是说那种作品,不仅仅粗制滥造,还侮辱智商,更重要歪曲历史、侮辱先烈。谁要是敢承认从头到尾看过一部抗日神剧的,我一定对他刮目相看。
在西晋的时候,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追求享乐,过着奢靡的生活。那个时候,社会风气日益堕落,拜金主义盛行。
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到驸马王济家做客,相中一道蒸乳猪,连连夸赞肥美可口,味道独特,于是请教这道菜的秘籍,王济得意的回答说,小猪用人奶浸泡后再蒸……《晋书》有记载。
晋朝的风气,反映在文坛,也是形式浮夸,内容绮靡,粉饰太平,丧失了崇高的精神与激荡人心的活力。
具体来说,过度追求辞藻的华美与对偶的工整,过度追求形式技巧的繁缛文风,目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能够炫耀自己的才华怎么来,完全不顾格调高低。
晋朝社会风气不正,也是个看脸的时代,美男如云。古代四大美男有三位都是西晋的,比如潘安、嵇康、卫玠。
在上流社会,男的也开始涂脂抹粉,崇尚小鲜肉,以病态的娇弱阴柔为美,也是个娘炮的时代,其中卫玠堪称男版的林黛玉。《世说新语》中这样描述他:“风神秀逸,身体羸弱。”
卫玠是一位典型的官二代,也是学霸人设,著名的玄学家,经常夸夸其谈,圈粉无数。只要他一开口,言谈举止,优雅脱俗,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那时审美也是以白为美,形容男人,不是玉山,就是玉人、玉树,“玉树临风”的说法就是那时候形成的。不白的男人,只能涂脂抹粉。
那时候也流行追星,女性毫不羞于表现对漂亮男人的爱慕。卫玠因此成为当时的大众情人。因此他出门简直就成了一种灾难,每次都会造成洛阳城的交通堵塞,甚至瘫痪。
卫玠帅气的容貌,洒脱的风采,还赢得了很多男粉。后来西晋灭亡之后,他来到了建康,建康的人们一听说巨星要来了,于是万人空巷、人海人山地围观。
大家对他的马车进行了围追堵截,欢呼声、鼓掌声、尖叫声响成一片,时不时有鲜花、水果、小吃被塞到车上,还有各种花式提问,还有人求抱抱举高高。
刚好那一天是建康最热的一段时期,加上他舟车劳顿,两天之后便卧床不起了,没过多久遍追随西晋一命呜呼,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被“围观致死”的案例。
《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
西晋社会风气的堕落,离不开当时文艺工作者的推波助澜。大家来欣赏西晋大文学家张翰的一首诗,看看大家的荷尔蒙指数是不是可以涨停。
“……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
一位美如荷花、楚楚动人、皮肤细腻、行为端庄、服装华丽、知书达理、回眸便笑、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的青春纯情美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然而真相却令人大惊失色,甚至作呕,这是描写的一位西晋的娘炮!蛋总隐去的第一句是:“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周生叫周小史,比潘安小二十岁。
所以西晋为啥短命,统治阶级丢掉了忧患意识,整天纸醉金迷,安于享乐;而文化氛围上,开始追求绮靡文风,整个民族丢掉了汉朝的尚武精神,沉醉于娱乐追星,沉醉于娘炮文化。
西晋短命倒不足惜,早就该亡了,但是倒霉的是北方的底层劳动人民,正式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的时代,中华文明险些惨遭灭顶之灾。
而当今社会风气,也有点不正常。比如娱乐明星逃税队的队长范2B,她还有个弟弟叫范2C,刚开微博一天就收获了二十万粉丝,目前粉丝超过了1080万。
去年4月26日凌晨1点多他通过微博发了一张付费照片,也就是付了费才能看到高清无码照片,价格是60元。
他发完之后就去睡了,等他醒来,已经有八万人进行了支付,折算一下总额480万。这才是真正的睡后收入480万!
要说他们收入来得容易也就算了,问题是他姐姐还是逃税队队长。此时此刻,我脑海中只怪一个人,那就是袁隆平,让某些人吃的太饱。
要知道袁隆平70多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才 500万,跟人家一夜睡后的收入差不多。
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调高到了800万,获奖者有两人,一位是83岁的刘永坦,另一位是82岁的钱七虎。
刘永坦的贡献是,他领导团队研发出了强大的天波超视距雷达,让海军成了万里眼,可以探测海面和海面上空5000公里级别的目标。
钱七虎的贡献是给国家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让中国的防护工程再也不怕核打击,更不怕钻地弹。
钱七虎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的防护工程不仅能防当代的,也能防未来可能的敌战略武器打击,什么钻地弹来了都不怕。”
更令人敬佩的是,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他,一转眼就把800万奖金,捐给了家乡,在昆山设立了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
必须承认的是,当前社会两种价值观正在激烈交锋。一种是积极向上的、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勤劳、勇敢、善良的价值观,一种是主张个人享乐主义、追求物质和感官刺激的价值观。
比如在影视圈体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娱乐圈的状态是:吸毒队暂时领先,出轨队紧追不舍,嫖娼队奋起直追,逃税队横空出世,抄袭队另立门户。
还比如北影表演学院的院长张辉,在戏里抨击师生恋,自己却涉嫌用公款讨好自己刚毕业的女学生,两人最终日久生情,喜结连理。
整个圈子都在拼命捞钱,有时候并不需要精品。比如杨子黄圣依夫妇,曾一年拍好几部电影,300多集电视剧。
就算是很多非常有前景的好剧本、好的剧组、好的导演找上门来,也会被拒掉,理由是性价比太低(耽误时间)……
由于这些短平快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以极低的成本霸占了屏幕,加上捞钱太容易,精品就很难出现。
道理很简单。比如老版的《红楼梦》为啥经典,36集的电视剧,光拍就花了三年,整个剧组一聚就是五年。
《西游记》为啥能够霸屏30年,因为25集却拍了六年。上级部门看到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十分感动——然而直到拍完,也没再加一台。
老版《水浒传》为啥经典,因为武松李逵打的虎,全是真的。为了演好潘金莲,王思懿提前到剧组学习发面、和面、揉面,她承包了拍摄期间剧组的馒头供应。
因为在不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大家都在忙着请流量明星,只要请到流量明星基本上旱涝保收。而明星又是按天收费,因此粗制滥造在所难免。
其实中国足球何尝不是如此?在国内踢联赛轻轻松松地就可以圈到钱,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替国家队出力,风险很大,还耽误挣钱,谁还肯卖命?因此我觉得中国足球的问题在价值观上。
《战狼2》和《流浪地球》的成功,其实反映了两种价值观的激烈斗争。两部电影都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知名大牌,但是票房却异常火爆,就是主流价值观被压制已久后的大爆发。
说白了就是资本控制的流量、娘炮长期霸屏幕,短平快地粗制滥造了很多抗日神剧、宫廷剧、穿梭剧、偶像剧,主流价值观被长期压制。
中国的影视剧虽然很多,但精品太少。其实大家都非常渴望影视精品,渴望有精品能够引起思想的共鸣。
《战狼2》和《流浪地球》是精品。吴京曾经为了拍拍好片子,在部队体验了8个月的生活,跟官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现在能做到了这一点的演员不多了。
而《流浪地球》不知不觉也拍了超过3年,怪不得万达中间撤资。但是剧组最终成功空手套了战狼,并坚持到了底。
更重要的是这两部电影中体现的价值观,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总结一下就是这两部电影,把天安门两边的标语讲明白了。
《战狼2》给大家讲明白了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流浪地球》给大家讲明白了什么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据说第三部是《珠峰》,要讲中间的巅峰老人。
其实就是因为这两部电影体现的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感染了大家。尤其是《流浪地球》,用了一种歪果仁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除了韩国),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但是《战狼2》和《流浪地球》动了某些人的奶酪,遭到了某些患者的无端抹黑,这又引起了大家报复性的一刷、二刷、三刷,更拉高了主流价值观电影的票房。
《战狼2》的激励下,主旋律阵营士气大振。由于《战狼2》有陆军背景,所以海军也不甘示弱,拍了一个《红海行动》,票房36.5亿,相当不错。
结果空军的斗志也被点燃,拍了《空天猎》,甚至让歼20出镜客串。公安当然不能怂,拍了《湄公河行动》。武警随后也拍了《利刃出击》。
据说火箭军也在蠢蠢运动,名字可能叫《末日快递》。但片长可能只有二十分钟,然后全剧终。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流浪地球》将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而且这仅仅只是开始,可以预料到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再次重申一下本文主题,西晋的血泪史告诉我们娱乐致死,娘炮误国。希望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能够占领文艺圈。也希望文艺工作者能够用多出精品,为伟大复兴鼓舞士气,反映问题,引领时代。
【 ↓苹果拦不住你对蛋总的赞赏↓ 】
超级学爸 超级学妈
****************
小五续命……(原创散文)
作者:兰若寺的厨子
发表时间:18-05-0908:51
堂屋 菩萨 太师椅 老徐
小五跪在下面 咚咚的磕头
我小五 今拜徐XX为父 拜徐XX子女为兄妹 以后视为一家 常来常往 若义父仙逝在前 我愿披麻戴孝 打理好徐家的后事 菩萨在上 见证小五今日所言
老徐挥挥手 好了好了 小五 以后你就是我儿子了 可要好好听话 认真学手艺
一月前 东街
小五兴冲冲的出门 老徐叫住他 小五 今天你最好不要出去 要舍财
小五一笑 我都是痞子 哪个敢动我的财呀
九点 车站 小五 背后 利刃 "把钱拿出来"!
十点 东街 老徐门口 小五 心有余悸 背后冷汗
半月前 小五越来越不顺 走路都没有力气了 县里有名的王大仙屋里 王大仙左掐右算 把本子合上 面色凝重 小五 你回去吧 吃好 喝好 算命的钱我也不要了
小五头皮一阵发麻 小五带着哭腔 王老师 你就给我说清楚嘛 半晌 禁不住小五的软磨硬泡和大团结 王大仙比起三根指头 你的命只有这么多了 但是可以过继给人家 若人家的命不硬 你可以续到他的命
那年 小五二十九
于是 认亲 拜父 小五认认真真的学 老徐也一丝不苟的教 他们做的也是风水命相
一年后 老徐无端端的不行了 小五跪在床下 小五啊 记住你在菩萨面前说的话 小五泪流满面 父亲 你放心 小五说到做到
弥留之际 老徐嘴里咕咕哝哝 老徐儿媳妇凑上前去 老徐气若游丝 五子啊 其实认你的那天我就知道 你只有三十年的命 我收了你 是我在给你续命啊
老徐儿媳妇看了看旁边的小五 咬着唇 任眼泪流下 却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年 老徐的儿子也走了 时年三十五
十五年后的一天 东街 老徐儿媳妇坐在门前
小李 去哪里? 脚步匆匆的年轻人停住脚步 一笑 呀 是刘姨 我去买点牛肉 那好 那好 有空过来耍 路上小心些
我正在和刘姨说话 突然间 她的泪汹涌而下
原来 她就是老徐儿媳 小李就是小五的儿子 自从老徐死后 十五年了 小五却是从来不曾来看望过她们 小五现在的生意越来越好 成了县城的知名人士 富甲一方 偶尔 刘姨在路上碰到 小五也是头一偏 假装认不到了
阳光刺眼 有风吹过 我的眼睛似乎进了沙子 有泪出来 我赶紧揉了揉眼
****************
一棵松散文力作推送:《米拉山口逃亡记忆》
作者:世界作家园林
发表时间:07-2619:53
米拉山口逃亡记忆
文/●一棵松 编辑/磐石
从拉萨到林芝,有一个夺命颈,这就是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按照导游的说法,这是一次免费的体检,倒不如说,是一次逃亡的体验。管它称为夺命颈也不为过。
米拉山口,是一个特殊的山脉。它以米拉山口为界,往西即拉萨河水系,往东则是尼洋河水系;往西即内陆性气候,往东即是海洋性气候。米拉山口以西,即拉萨城区,平均海拔3800米。高原缺氧,气候干燥而寒冷,山上尽是不毛之地。而越过米拉山口东进,即进入林芝市的范围,也就是曾经的八一镇。平均海拔3000米,气候温暖而潮湿,山上植被茂盛,林木葱郁。尼洋河从米拉山口为起点,伴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路哗哗,一路行,直至把我们送入林芝市。
清晨,我们随着旅游大巴,以拉萨作为起点,一路颠簸一路行。随着山势的拐弯抹角,以及连绵起伏,耳朵在吱咯不断。他在负责任地记录着西藏海拔的高度。在行车开始进入米拉山口时,耳朵开始咯咯地直响,接着听音模糊,甚至耳塞。自知已进入了高海拔的地带。这就是我自身的特异功能。平时承坐飞机也正是如此。
行车在进入米拉山口时,经过一个拐转而停在高原停车场内。这时十多辆旅游大巴,同时进入这里,把这个千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压得已是水泄不通。
刚下车的人们,以其烦乱的脚步,在编织着高原的网。“喂!你们那几位慢点走!急什么拍照的嘛?”“妈妈!你等着,我过去扶你”。行前,导游提出的“十不”、“一慢”,人们在开始完全地照搬照套,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举目四望,道路旁,山坡里,屋顶上,藏族人挂着的经幡,随着阵风,在迎风招展。其传来的啪!啪!!之声,终于奏响了米拉山口的合凑。在山体的正南面,藏族人选择在一块略显平坦的山坳上,把编织而成的经幡,打造成了一个圆锥形状。随着阵风,在啪啪地飘动。它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给人们送去了圆满、安祥的祝福。
米拉山口的一个标志物,就是座落在山口上的那三头牦牛石雕了,几乎成为这里的一景。其能够生财与力量的展示,几乎成为牦牛的神化。被堂堂正正地安放在米拉山口的山坡上。素有“雪域之舟”称谓的牦牛石雕,底座的横向刻写着“福建泉州市援建”的大字,显示出民族大团结的标志。在一片蓝天白云下,牦牛在行至一个悬崖边时,突然以一个调头而朝向了通道,以似乎注目的神态,在关注着人们生命的一切。勃子系着的几条哈哒,在迎风招展,从而把吉祥送给从远方而来的客人。浑身翻卷着的肉浪,展示着它的力量,同时也是藏族人生命的寄托。在藏族人的家庭中,牦牛居家必备,多则数百,少则数十。每头的卖价均在万元以上。由此可见,牦牛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已成为了牦牛神,从而成为藏族人敬仰的目标。
刚下了车,人们均以此为中心,把荒乱的脚步从山坳移向这里。从停车场到达牦牛石雕,是一段陡峭的山坡,尚有几百米的距离要走。人们虽然争先恐后,但不敢一哄而上。有的一手扶着膝,一步一个歇脚地前行。已经获得了头啖汤的人们,在那里把控着有利的位置,不停地在那里倒转拍照,企图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已的身影挂到牦牛的身上,以求获得如牦牛般的强壮与神一样的高贵。
看着围在那里团团打转的人们,我自然有了一种迫不及待之感,于是在悄悄地加快了脚步。刚登了几步,气在开始了喘急,有点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刚登上山顶时,面对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道,我吃力地越过了大道,正要往石雕的方向行走时,突然出现的晕厥,自知供氧不足了,于是两眼发直,似乎要休克。于是立马停止了前行,在极力地用手捂着额部,尽可能地让自己平静下来,在等待着神志的恢复。约过了数秒,神志终于获得了复苏,否则也许我这一生,就要贡献给米拉山口了。我开始对发生的这一切,开始慢慢进行反思,藏族同胞在这里极力地打造的各种各样经幡,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就是使人们临危而不惧,逢凶而化吉,也许我的转危为安,得益于藏族人的这一造化。我在默默地回味与体验自然力的是否存在?但却因此而把生命旅行中的这一经历,注入到我的经历中,成为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道路旁,二座以藏族风格打造的二层建筑,分别矗立在路旁的不同方位上。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分别刻写着“松赞干布纪念馆”与“松赞干布出生地”。记录了吐蕃王朝的缔造与衰落。从而米拉山口,推向了神秘的境界。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他迁都逻些(即现在的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吐蕃王国的功名卓著者。他发展农牧业,推广灌溉,制定文字,颁布吐蕃之“大法令”,以调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促进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他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遣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对吐蕃王朝作了如下评价: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墀松赞王者之时出现也。从而为米拉山口秀上了一层如迷的色彩。
我们站在米拉山口西望,那浑圆而平缓的山体,尽显其世界屋脊的荒凉。它以其不毛之地,而呈出深灰色。在太阳的时荫时灿的照耀下,山体被切割成了深灰、深绿相间状。从远望去,矗立在其背后的一座雪山,几乎成为这里的巨无霸。在太阳的照射下,积雪在开始褪化,从而呈出了白里间绿状。一群牦牛,在半山腰上蠢蠢而动。它正以其鼻嗅草,在那里艰难地觅食。
从拉萨开始,一路护送着我们同行了300多公里的拉萨山峡,一经到达了米拉山口,而被截了它的去路,从而以一个撞墙式的回旋,被挡了回去,而变成了一座山口分隔着两重天。往西便是拉萨的领地。在其高海拔山岭上,几乎成为不毛之地。
在米拉山口的下端,一座由中铁公司承建的米拉山口地下隧道,标志着米拉山口将以顺畅的交通,从米拉山口下通过。到时道路与米拉山口的景观,将实行分道扬镳。这对米拉山口环境的保护,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到时,从拉萨到林芝,可以避免对米拉山口这景点的为害,但缺少了米拉山口观景的风情。
而从米拉山口东进,则是林芝的领地(即八一镇),是西藏的鱼米之乡。在一路令人尖叫的行程中,中流砥术、尼洋河谷、巴松措、嘎拉桃花村、色季拉山口、鲁朗林海、扎西岗村、喇嘛岭寺、江河交汇处等,在你眼前款款而过。只可惜,由于行程的安排,只好远眺其景,而不能涉足。
一路上,尼洋河由其沟水,而在慢慢地编织成了江河,从而成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一条支流。山上树木葱茸,云海升腾。山泉,在潺潺地下流,为尼洋河从沟水汇集成江河,提供了没有穷尽的源泉。
我们越过米拉山口,同时也就完成了我人生经历中的一次生命之旅,从而获得了一次征服大自然的资本。有了这一资本,除珠穆朗玛峰以及世界几处名峰外,其它高原也许已不在话下。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一棵松,原名吴文琴。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师职称。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外华语作家等五家媒体,联合评为“中华国家地理十佳游记作家(诗人)”。著有长篇小说《大佛团长》;长篇报告文学《绿洲金字塔》;散文专集《鲜花飘落的季节》,《用脚去丈量世界》;哲学专著《管理创新纵论》。作品散见《当代小小说》、《纪实中国》、《作品》、《微型小说选刊》、《广州文艺》、《佛山文艺》、《禅城文艺》、《岭南文学》、《歆叶文艺》,以及农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新世纪文坛报、佛山日报。三十多篇文章在全国各地征文中获奖
-
- 廉洁小故事
-
2023-08-27 01:42:12
-
- 经典寓言故事
-
2023-08-27 01:39:26
-
- 人生哲理故事
-
2023-08-27 01:36:39
-
-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原文(画蛇添足的简短故事)
-
2023-08-04 18:50:01
-
- 螳臂当车什么意思(螳臂当车故事典故)
-
2023-08-04 18:47:15
-
- 狐假虎威什么意思(虎假虎威寓言故事成语)
-
2023-08-04 18:44:29
-
- 鹤立鸡群的故事主人公是谁(鹤立鸡群的成语故事由来)
-
2023-08-04 18:41:43
-
- 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简述)
-
2023-08-04 18:38:57
-
- 狐假虎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狐假虎威的故事赏析)
-
2023-08-04 18:36:11
-
- 守株待兔的故事和道理(守株待兔的完整故事)
-
2023-08-04 18:33:25
-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简短)
-
2023-08-04 18:30:39
-
- 带言的成语有哪些(含言字的成语故事简短)
-
2023-08-04 18:27:53
-
- 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成语故事主要内容)
-
2023-08-04 18:25:08
-
- 关于望梅止渴的故事(望梅止渴的故事和道理)
-
2023-08-04 18:22:22
-
- 冰清玉洁的意思是什么(冰清玉洁解释及故事概括)
-
2023-08-04 18:19:36
-
- 哄老婆睡觉的睡前故事短篇(短篇故事原文)
-
2023-08-04 18:16:50
-
- 刮目相看是什么意思(刮目相看的成语故事)
-
2023-08-04 18:14:04
-
- 感人爱情小故事简短(使人泪目的8个爱情故事)
-
2023-08-04 18:11:18
-
- 一鸣惊人的故事表达了什么(一鸣惊人主要内容概括)
-
2023-08-04 18:08:32
-
- 焚书坑儒是什么有意思(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
2023-08-04 18: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