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的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听海的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1、听海的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噪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文章语言华丽,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文章的语言是清新淡雅的,并不以华丽为重。“细腻而又张扬”错,应该是“细腻而又深沉”。)
2、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3分)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僻,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1分)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1分)
3、(1)“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
(2)“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3)“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答到和塑造人物有关即可)(6分。每点2分。)
2、《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凌晨两点,我被妻子的叫声惊醒。借着厕所微弱的灯光,我看见她站在离床不远的地方,对着一个敞着衣服、满身横肉的男人吼道:“滚出去!”
我一怔,阵阵恐惧牵动着全身,紧接着,一个筋斗,我啊地一声从床上弹起,摆出格斗架式。那沉闷的嚎叫声似乎掺着血,好久没那样了。尽管我在海陆战队受过训,这不期而至的际遇,还是着实吓了我一跳。
见我眼露凶光,那混蛋反而镇静地转过身,背对着我,似乎对我不屑一顾。接着他熄灭了厕所里的灯,房间里漆黑一片。
他要伤害妻子?又没见他拿凶器。容不得多想,我跳下床,向妻子奔过去。此时,只见那家伙忙乱地从我眼前掠过,径直奔向只有五岁的儿子房间。他要加害我的儿子?!天,我发狂的追了过去。
我随手按亮了灯,那家伙正穿过儿子的房间。儿子没事,正坐在床上,揉眼睛。
“呆在那别动!”我急急地告诫儿子。
我紧跟着进起居室,发现阳台门的门帘已被掀开,那家伙正欲溜走。月光下,我见他窜到钉有防护架的阳台尽头。阳台离地面有十四层楼之高。木架是我用来防盗的',用来保护阳台上的玫瑰花。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那个混蛋穷追不舍,然而,我的确那样做了。我实在是怒不可遏。他践踏了我神圣的家庭,使亲人成了无辜的惊弓之鸟。我要让他滚,滚,彻底地滚!
我抓起一把铁椅,把它高高举过头顶,一步步向阳台逼去。想溜!哼!除非你爬到木架外面,再跳到另一栋楼上。
他把脚搭在了木架的底杆上,手也抓住了木架上方的一根杆子。在他和我之间,什么遮掩的东面也没有,只有黑漆漆的夜。
我向他逼过去,打算就这样送他上西天。骤然间,我们四目相触,他眼神那般恐惧和绝望。
除掉他!他既没伤妻儿又没伤我。就在我犹豫的那一瞬间,他趁机战战兢兢地上了木架,向另一栋楼的阳台纵身跳去。他跑了,是我身不由己地放了他。我一直在想:他刚才是否也对我做了同样一件事呢?
尽管那个混蛋早在去年八月份就逃走了,可他留下的阴影却是那样的幽长。儿子现在明白了盗贼是什么样的货色。他不仅学会了怎样取脚印,还学会了自己去布告栏追认那个罪犯。我给他说了一百遍,说那个坏人再也不敢来了,他就是不肯信。这一切都是他自个儿体验出来了,我也同样。
从那以后,不管阳台上的防护架有多牢实,都不能消除儿子心中的恐慌。他怕有人偷偷从街边爬上来,怕他们用绳子从屋顶上吊下来。每逢半夜三更,他总是大声地将我们叫醒,他要看看爸爸妈妈是否安全。他不敢一个人进屋,特别是在晚上。他满脑子疑问,可问题与他的年龄是多么不相称啊。
爸爸,为啥有的人要冒着生命危险进别人的屋呢?盗贼家里也有小孩吗?盗贼有没有固定的工作?他们是住在哪里的?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人为啥要偷东西呢?
说来奇怪,那个梁上君子促使儿子与我结成了一条生死与共的感情纽带。儿子视我为英雄,我在他面前变得更加刚强。当然,儿子的赞誉与我的行为不一定名实相符,但是,每当他一遍又一遍讲起那晚的事情,我都会毫无愧色地微笑。
“是我爸爸把他赶下了阳台的。”他逢人便说:“我爸爸是海陆战队的,所以他知道怎样做才好。”
儿子的称赞叫我不得不考虑如何去按照他的意念做父亲。恍然之间,我才领悟到,在子女的成长中父亲起的特别作用应该是什么。
那么,我想知道,当那位梁上君子还是个担惊受怕的五岁孩子时,他的父亲又躲到哪里去了呢?我真纳闷。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小说一开始就写“微弱的灯光”,接着写“房间里漆黑一片”,最后是“只有黑漆漆的夜”,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文章开头先写“我”见到小偷时“阵阵恐惧牵动着全身”,接着又说“摆出格斗的架势”要与小偷决战。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3分)
3.小说主人公“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4.小说在结尾出写到:“恍然之间,我才领悟到,在子女的成长中父亲起的特别作用应该是什么。”结合全文,说说“我”到底领悟到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使主人公“我”的形象更突出。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正是因为“房间里漆黑一片”,才导致“我”对小偷的行为一时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引出狂追小偷的情节。③这也是作者精心布局的一条的线索,它既能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又使全文思路清晰。(满分4分,写出其中两点给满分。)
2.(3分)不矛盾。“阵阵恐惧牵动着全身”是因为半夜在家中突遭凶险,再加上听到妻子的吼叫,一时间让人感觉很。“摆出格斗的架势”要与小偷决战则是“我”保护家庭不受侵犯和妻儿不伤害的本能反应。(3分;观点1分;分析2分。)
3.(4分)从全文来看,小说主人公“我”的性格特点包括:①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敢于正面迎战小偷。②有担当:在灾难面前,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全家人。③理智、宽容:当已“我”把小偷逼入绝境时,能作出“他既没伤妻儿又没伤我”的判断,下意识地留给了小偷一个逃生的机会。(4分;写出其中两点给满分。)
4.(4分)答案示例:①父亲在子女面前要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做到以身示范。②父亲要尽量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③在孩子还处于担惊受怕的年龄时,父亲要给予义不容辞的保护。(4分;写出其中两点给满分。)
3、说明文《麈尾》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麈尾》阅读题及答案
麈尾
白化文
①麈(zhǔ)尾,是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②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麈尾也绝不像拂尘,这是肯定的。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③据说,麈是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某些外国帝王和手持的权杖,起显示身份的作用。那是不能随便交与他人,特别是交与侍从代为掌管的。而拂尘,则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人时拿的东西,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④东晋大名士王导有一篇《麈尾铭》: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价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呢?
⑤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实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其中所绘阮籍便手执麈尾。七贤以嵇康、阮籍为首,看来阮籍执麈尾也隐喻有竹林清谈领袖之意吧。此外,唐代阎立本→代帝王图卷》中的孙权,也手执麈尾。从而又可看出,麈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
⑥麈尾实物,有镶牙漆木柄的,有镶玳瑁檀木柄的,显示出贵族用具的风貌。据《晋书王衍传》记载,大清谈家王衍常用的是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样白皙温润,有一种病态美,历来为名士所称道。《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造了一个玉柄麈尾,认为当时配拿它的只有清谈家张讥,就把它赐给了张讥。这两则故事说明:。大名士王病重时,在灯下转动麈尾看来看去,长叹不已。王死后,另一大名士刘把犀麈尾纳入棺中。麈尾与名士,可真是生死与共了。
13、从功用上讲,麈尾与拂尘、扇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
14、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2分)
15、因为文献界与文物界的脱节,《辞海下册》4728页对麈尾的解说并不准确,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在第①段横线上为"麈尾"准确定义。(2分)
16、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2分)
1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教材中朱熹《观书有感》的最后两句诗。(2分)
参考答案:
13、(2分)麈尾与拂尘、扇子的相同之处是都能拂秽清暑。(1分)不同之处是拂尘与扇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麈尾只有清谈名士和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才能使用。(1分)
(说明:若分开表述麈尾与拂尘、麈尾与扇子的不同点,也可得分)
14、(2分)①那时的麈尾是极其华贵的。
②华贵的麈尾是极受名流重视的。
(说明: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15、(2分)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或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
16、(2分)通过本文的阅读,可以了解麈尾的来历,形状,用途,制作工艺以及它与拂尘、扇子的区别。
(说明:答对一点得0、5分,至2分为止)
17、(2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明:错一字扣1分)
4、阿芳的灯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菜,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无心地回头,望见一扇大敞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了,可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
后来,我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我搬进新居,上班需从这里走过。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
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小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用一个极小的电子计算器算账,粗大的手指点着米粒大小的键钮。数字显现了,她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听他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观察了几遍,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我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苗条,叫人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她:“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
她说:“是我男人。他下班以后,或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起来了。关起来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记得哪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几个来回以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鲢,腕上也有了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更多了。”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10.小说中为什么多次写到阿芳的金首饰?(4分)
11.简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分)
1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的作用。(4分)
13.王安忆是一位善于发现女性之美的作家,请结合全文分析,阿芳上有着怎样的女性之美。(6分)
答案:
10.①是这个家生活有了起色的见证;②是爱情和辛劳的见证;③也暗示了是阿芳拯救了这个家,照亮了一个母亲和孩子黯淡的生计。(4分,写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1.①用“圆润”“俏丽”“多”等形容词,用“又”“也”等虚词,表现了阿芳家生活质量的提升;
②多用短句,简洁干净,富有节奏感;
③运用排比,写出了阿芳家平静的生活状态;用比喻、对比,赋予水果丰富的意味;④语言朴素,展示了生活中平淡而和谐的图画。(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①与上文的“我”不敢去证实真相相照应;②点明并深化主旨;③表达了对阿芳积极扎实的人生态度的赞美。(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3、①从日常生活中展现阿芳的诗意之美:阿芳穿红色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她长得清秀苗条;她安然地守着水果摊儿,吃苦耐劳;
②从生存活动中阐释阿芳的坚韧之美:即便生活艰难,阿芳也努力生长,表现出坚忍的生命力量,扎实的人生态度;在艰难生活中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她很投入地唱“宝玉哭灵”,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
③从情感体验中咏叹阿芳的人情之美:阿芳对这个家、对这个男人以及对儿子毛头倾注了全部的爱,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和温暖;待人也是善良、热情、殷切。(6分。每点2分,需结合文本分析。如果只回答了阿芳的穿着、外貌和勤劳,只能算一个点,给2分)
5、大风吹过古老的村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风吹过古老的村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午饭过后,父亲将半袋麦子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弟弟兴奋地围过来看:“我要去送姐姐!
②我想甩掉弟弟,便在走出巷口后趁他不注意,跳上自行车奋力蹬了起来。风有些大,又是顶风,于是我的计划执行起来有些吃力。但我却硬起心肠,不打算回头去看弟弟。我只听见他跟在我的车子后,快乐地奔跑着,嘴里发出啊啊啊的喊叫声。风在耳边呼呼地响着,风也一定在奋力向后扯拽着弟弟的双脚。我听见弟弟在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他的脸一定也是红红的吧。我能感觉到他在车后几米的位置,却始终追赶不上。故意加快了蹬车的速度,但风也跟我较劲一般把我用力地向后拖拽着。车子摇摇晃晃,半袋麦子眼看要坠落下来,我有些泄气,恨不能跳下来,自己扛起麦子走人。
③忽然之间,车子变得轻了起来,犹如生了翼翅一般,我几乎想要高声歌唱,并放慢车速,怡然自得地欣赏一下风吹过秋天大地的美,或者深情地嗅一嗅泥土里散发出的成熟谷物的芳香。至于那个总是留着长长鼻涕的脏兮兮的弟弟,最好化作一阵风,从我的面前彻底地消失掉。
④可是没有,他依然在后面撒欢儿地奔跑着。只是,他在推着后车架奔跑。我低头,看到他的双脚,小马驹一样欢快地跳跃着,脚上的布鞋照例顶出一个洞来,看得见倔强的大脚趾风将他包围着,但他有的是乘风破浪的力量,我觉得身后的弟弟,变成了一尾鱼,于波涛之中,奋力地向前。风一次次将他推回到岸边,他又一次次执拗地跃入汪洋之中。他甚至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并用大声的呼喊表达他内心的快乐。
⑤“姐姐,我们一起跟风比赛吧!”
⑥他并不等我的回复,便跳到车子的前面去。这次,我看到了他奔跑的样子,瘦瘦的,两条小腿,在裤管里荡来荡去,好像那里是两股无形的风。后背与前胸上的衣服,快要贴到一起了我觉得弟弟变成了纤细的纸片人,或者一只柔弱的蝴蝶,一阵小小的风,都能将他从这个村庄里吹走。可是他却丝毫不觉得自己的弱小和卑微,他的内心涌动着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大到不仅仅可以对抗那一刻的风,还能对抗整个的世界。
⑦是的,那一小段路,他追赶的不是我,也不是风,他在追赶他自己,一个被我嫌弃的小小的自己
⑧他就那样在我的前面跑啊跑,跑啊跑,有那么一刻,我甚至希望这条乡间的小路永远都不要有尽头,就像这永无休止的风一样。我跟着他到哪里去呢?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只想这样注视着他瘦小的背影,倾听着他清晰的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就像我们是在一条时光隧道里无休无止地奔跑,而这条隧道的尽头,则是成年之后,不复亲密的我们。
⑨风果然在很多年后将我和弟弟像蒲公英一样吹散了。我跟随着风,去往北方以北,那里是所有风的源头,无数支风,犹如千万马,从沙漠草原、戈壁一起出发,向着无尽的南方奔去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能看到沙蓬被大风挟着,漫山遍野地流浪一株沙蓬草,究竟能走多载?当它们的双脚被石块、泥土、沙蒿、柠条或者大树牵绊住的时候,它们的心底浮起的`,究竟是宿命一样的悲伤,还是终于寻到归宿的欢喜?如果幸运一株沙蓬会遇到湿润的泥土,生儿育女,繁衍不息,而后将它们的流浪精神完美地复制给后代。于是秋天一来,沙蓬这一大地上的浪漫种族,便跟随着风,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它们穿过山野、戈壁、荒原,越过黄河、沙漠、村庄。它们一定比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历经更多的风景。在风里互相追逐着奔走的时候,一株沙蓬会不会和另外的一株说一会儿话?还是像我和弟弟一样在村庄大道上一前一后地飞驰,却互不言语?如果某一天它们走丢了,是不是永远不会重逢?
⑩当我在蒙古高原上写下这些文字时,又想起了很多个孤的午后,我和弟弟站在风里看天上的云。风最终将那些形形色色的云全部带走,不留印痕。风也带走了村庄里许多的人,他们或者寂寞地死去,或者沙蓬一样,飘进城市。风最终将一个老去的村庄,丢给了我。
而这时,如果我回到村庄,蹲在墙根下,眯起眼睛晒晒太阳,我一定又可以听到风的声音。那声音自荒凉的塞外吹来,抵达这堵墙的时候,已经是春天。风暖洋洋的,在我耳边温柔地说着什么。去年的玉米秸,在风里扑簌簌地响着,它们已经响干响干的,一点儿火花,都可以让它们瞬间呼隆呼隆地燃烧起来。空气中有一种甜蜜的、好闻的又热烈的味道,那味道似乎来自遥远的童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那时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小猪一样拱啊拱,拱啊拱,最终,我寻到了世间最幸福的源头—母亲的乳房。
那一刻,风停下来。
整个的世界,都是我的。
(选自《光明日报》20xx年11月08日)
10. 解释加点字“风”在句子中的含义。
(1)至于那个总是留着长长鼻涕的脏兮兮的弟弟,最好化作一阵风,从我的面前彻底地消失掉。
(2)风果然在很多年后将我和弟弟像蒲公英一样吹散了。
11.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2. 简析文章第⑨段写沙蓬草的作用。
13.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0. (1)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风。(2)内执着理想的强大动力。
11. (1)多用拟声词,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啊啊啊”形象地描出弟弟奔跑时的快乐心情,以“呼呼”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有力,用“呼哧呼哧”生动地展现出弟弟迎风奔跑时气喘吁吁的特点。(2)运用想象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作者由风的呼呼声想象风扯拽弟弟双脚的情态,凸显风的阻挠性;由弟弟的喘气声想象弟弟此时脸红却又追赶不上的状态,表现了弟弟奋力奔跑的形象。(3)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自然。将风当作人来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和弟弟奋力前行时遇到的阻力。
12. (1)内容上,以沙蓬草的经历喻指人一生的经历。(2)结构上,通过对沙蓬草随风流浪状态的猜想等引出下文对弟弟和村庄的怀念。
13. (1)以对过往的回忆,表达对曾经快乐生活的追忆。(2)以当下生活的失落,表达对人生不可预知的感伤。(3)以追忆过往、慨叹当下和想象回归,表达对生命成长过程的认知,即要珍惜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美好。
6、小王子现代文阅读考题及答案
第二个行星上住着一个爱虚荣的人。“喔唷!一个崇拜我的人来拜访了!”这个爱慕虚荣的人一见到小王子,老远就叫喊起来。
在那些爱虚荣的人眼里,别人都成了他们的崇拜者。“你好!”小王子说道,“你的帽子很奇怪。”“这是为了向人致意用的。”爱虚荣的人回答道,“当人们向我欢呼的时候,我就用帽子向他们致意。可惜,没有一个人经过这里。”
小王子不解其意。说道:“啊?是吗?”
爱虚荣的人向小王子建议道:“你用一只手去拍另一只手。”
小王子就拍起巴掌来。这位爱虚荣者就谦逊地举起帽子向小王子致意。
小王子心想:“这比访问那位国王有趣。”于是他又拍起巴掌来。爱虚荣者又举起帽子来向他致意。
小王子这样做了五分钟,之后对这种单调的把戏有点厌倦了,说道:“要想叫你的帽子掉下来,该怎么做呢?”
可是这回爱虚荣者听不进他的话,因为凡是爱虚荣的人只听得进赞美的话。
他问小王子道:“你真的钦佩我吗?”“钦佩是什么意思?”“钦佩么,就是承认我是星球上最美的人,服饰最好的人,最富有的人,最聪明的人。”“可您是您星球上唯一的'人呀!”“让我高兴吧,请你还是来钦佩我吧!”
小王子轻轻地耸了耸肩膀,说道:“我钦佩你,可是,这有什么能使你这样感兴趣的?”
于是小王子就走开了。
小王子在路上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些大人,肯定是十分古怪的。”
1.阅读上文回答:这个爱慕虚荣的人有什么特殊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喜欢别人鼓掌向他欢呼;喜欢听赞美的话。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爱慕虚荣者的内心世界,描绘了其丑态,给予了有力的讽刺。(回答讽刺和夸张手法也可)
3.“略”。(提示:我们要以文中的爱慕虚荣者为戒,认清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快速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
做词汇选择题目的时候,对于近似的词汇,多念几遍,培养语感。别以为语感可有可无,早早晚晚他会让你大吃一惊;
阅读文章完成题目类试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抠,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第一感觉;
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一周一篇作文,切脊思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不时练习一下为某段话拟个题目;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7、宝物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0xx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xx年第16期)
《宝物》现代文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是希望顾林尽快卖掉家里的瓷瓶,缓解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
B.老教授非常富有商业头脑,所以才坚持到顾林家鉴别古董真伪,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嫌弃瓷瓶不能吃,还易碎,本不想接受瓷瓶。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与老教授父子的对话中,顾林介绍关于瓷瓶的往事,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更重要的是为了塑造父亲不为名利、高尚无私的品质。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7.文中“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本文分析。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王教授的人物形象。
9.小说中顾林母亲说道:“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是否与小说无关?可否删掉?说明理由。
《宝物》现代文阅读答案
6.CE(选C得2分,选E得3分,选D得1分,选A.B不得分)。
7.①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不知道瓷瓶的真伪。
②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③有但矛盾。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但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8.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被认为是赝品的瓷瓶。
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9.与小说有关,不能删掉。
①从情节上看,撞人之后逃逸与前文顾林着急出手瓷瓶紧密相关,补充了小说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又耐人寻味。
②与后文老教授父子知恩、感恩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塑造老教授的光辉形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瑕不掩瑜,虽然有不负责任的逃逸者,但像老教授这样有感恩情怀的人还是主流,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8、现代文浅滩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浅滩阅读练习及答案
(1)用达斡儿话或满语,可以将这条大江的名字译为:平安的江。那江水几千年几万年安分守已地流淌。虽说是本国疆土上最冷最北的江,但在这条江上行船,却极少有什么风险。
(2)要去源头的洛古河,水路全程一千余公里。
(3)夜气弥漫,白色的双体客船轻盈地顶水起航。忽然船底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响,那巨响来得特别,船的四壁似遭到无数锋利的石块袭击,又似有粗重的金属互相敲击。马达发出绝望的颤抖,舱壁的灯摇摇欲坠。船身似乎就要断裂,却还竟然跌跌撞撞地挣扎,有什么巨大的力量将它死死拽住,它哼哼着,呻吟着,终于,不动了。
(4)有水手们急促的脚步声上上下下地冲上甲板,有喊声、吼声,忙而不乱。有人说,是船搁浅。
(5)只见那船身几乎已横了过来,将船头对着江岸、微微喘息着,似要摆脱江底那双魔爪的纠缠。却无济于事。
(6)今年水瘦。
(7)没事。江底除了泥就是石头子儿,没啥玩艺儿,船坏不了。
(8)照这情形往上走,浅滩可不老少。
(9)有乘客三三两两在船舷上议论,声音从浓黑的夜雾中钻过来。马达已无可奈何地熄火,整条船停止了呼吸,奄奄一息地瘫软虚浮。它似被世界抛弃的一条小船。它眼前明明有光亮,却被吞没在黑暗中;它身上明明有力气,却被困陷在淤泥中;它心中明明有勇气,却消耗在无谓的等待中。
(10)它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么?
(11)它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也许就因为险滩太险,而浅滩又太浅了。
(12)它无声无息地钉在黑暗中,如同江心一块突起的礁石。
(13)却竟然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客舱里,老爷子枕着自己的行李睡了,行李里有在黑河街里百货买回的电饭锅和电动玩具,会让他做个好梦;妈妈搂着娃娃蜷在长椅上睡去了,娃娃的口水淌出一条小河……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人们很宽容,很谅解。浅滩,就像人生、就像人这一辈子,真要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啥坎儿没有,还倒怪了,倒叫人心里不踏实。浅滩说明船大,没听说小船浅住的,船也像人呐……
(14)夜深了,梦中隐隐听到长长的汽笛。隔了许久,船身猛地一震,只觉得人整个儿飘浮起来,悠悠地荡开去。马达轰然鸣响,绞盘的缆绳嘎嘎作响,从船头传至船尾。甲板上有粗哑的嗓子欢呼——它,复活了。披衣跑出去,朦胧的薄雾中,只见一只小小的货船,从大船旁边摇摇晃晃驶开去。
(15)汽笛又响了,是诚挚的敬礼。甲板上站满了人,朝看不见人影的小船挥手。
(16)是的,那是一只小船。小船不怕浅滩,小船通过了浅滩。小船把大船拽出了浅滩。
(17)大船过得了险滩,却过不了浅滩么?
(18)是的,它过不了浅滩。它吃水1.4米而大江枯水期最浅处仅1.2米。浅滩承受不了它的重量、它的雄心、它的深度。它生来是要在大江里航行的,它在浅薄的河道里受挫。它让浅薄拦截了,它悲哀之至。
(19)然而谁都认为这是一条浩浩荡荡、满满登登的平安的江。如果不是江图上有着记载,谁也不会想到在那样深沉、雄浑的大江江床上,浅滩竟一个接一个排到源头……
(20)干旱的六月竟泄露了大江的隐秘。大江从此坦然真实。
1、请分析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请赏析文章第9小节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3、文章第13小节两次写到“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责难”,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4、浅滩发生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和社会哲理,请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答案:
1.(4分)交代大船搁浅的发生地(1分);写“平安的江”与下文的浅滩搁浅形成对比(2分);同时也与文章末尾的内容构成照应,引发思考(1分)。
2.(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分),从视觉和内心感觉的角度,刻画出大船搁浅时无奈、孤、悲哀的情态(2分),惟妙惟肖,发人深思,意味深长(1分)。
3.(6分)第一处紧承客船搁浅之事(1分),总写人们对这一突发事件的态度(1分),引出下文对乘客各种情态的描写(1分)。第二处的反复(1分),一是强调了人们的态度,更是引出了有关人生的深刻思考,将文章的内涵引向深入(2分)。
4.(6分)人生如行船,总会遇到浅滩,不会总是顺当、平安,遭遇不测也是在所难免;面对生活中的意外,抱怨和责难没有意义,要习惯于服从命运的安排;就像浅滩无法承受大船一样,人的雄心必须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有时候打败人的不是困难,而是浅薄。(答对三点得6分)
9、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4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第三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558万人。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以下为各年龄层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考虑的因素调查。
(摘编自《移动支付各种数据深度分析对比》,中国商业电讯)
材料二
日前支付宝发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是使用移动支付增长最快的人群,就连平时不怎么用手机的老年人,每逢春节也戴着老花镜,乐滋滋地抢红包和发红包,但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
“前几天替儿子收一个到付的快递,15元的邮费,非让我用手机支付不可。”今年63岁的王朝霞说,没想到收个快递也这么麻烦,快递小伙当时拿着智能终端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宝。她虽然平时也在微信里抢个红包,但对怎么支付真的不太清楚,只好敲开邻居家的门,让年轻人帮忙用手机付款,自己把现金给邻居。
而在女儿的多次培训下,终于掌握移动支付技术的李先生说,尽管会用但他平时也不怎么用,对于手机操作不熟练、眼花的他来说,实在找不到移动支付的方便。“带孙子下楼遛弯,孙子非要买一个小玩具,想着没带现金就用手机扫码支付。”他说,出门也没戴眼镜,商店里信号也不好,支付5元钱弄了10多分钟,还不如直接给现金方便呢。
开通移动支付后,李先生的女儿不止一次向他强调,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账户安全,不要到处扫二维码,注意手机不要中病毒。
但是对手机操作都不熟练的李先生,对个人隐私、账户安全的基础保护并没有多少概念。有时候听到谁的账户资金被盗取,他就特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中招,在他看来,移动支付远没有现金或是银行卡使用起来安心。
(摘编自《“无现金”概念受到诟病,老年人和孩子受不利影响颇大》,2017年8月24日大河网)
材料三
超过3成的受访者表示,曾有过至少一次的移动支付欺诈经历。而根据调研显示,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消费者的反应各不相同。41.9%的受访者选择第一时间向机关报案,24.7%的受访者则会倾向于先去银行求助,排在其后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20.9%。这样看来,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保险公司,明显在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时的参与力度不足,均落后于国家公权部门,缺乏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的动力。一方面,这反映出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多个参与者未来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国家方面,也需要考虑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从法治角度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重磅!2017年移动支付安全报告》,2017年3月10日《今日头条》)
7.下列对材料一表格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它年龄阶段,同时选择支付场景的要求更高。
B.9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对多项因素都比较重视。为争取90后的市场,支付平台首先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
C.6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的考虑因素时,只有一项突出,说明他们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方面与其它年龄段的人们相比,要求不高。
D.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手机支付与网上支付的规模差距正在缩小。
B.虽然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对中老年人群而言,移动支付存在着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
C.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没有参与到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的行动中去,所以大部分受访者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会选择向机关报案。
D.材料一和材料三注重通过客观数据来分析问题,语言更严谨、理性;材料二更倾向于用事实来说话,更贴近生活。
E.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其中材料二的作者对现阶段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完全持消极态度。
9.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让世界惊叹。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继续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环节及措施。(4分)
试题答案:
7.B(3分)
8.8.A(2分)、D(3分)
9.(4分)①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以及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
②在移动支付流程、手机功能设计上多考虑中老年用户的需求。
③支付环节的各机构、公司等需要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
(4)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答对一点给1分)
10、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五尺道的回声尹汉胤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人的悬棺。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特无畏的惊险。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札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尺道又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5.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5分)
6.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4分)
(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2分)
试题答案:
4.B.(3分)
5.(5分)
①袁滋一行古道踟蹰与摩崖题记述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声。(2分)
②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的交响乐与豆沙关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的面貌改写之声。(2分)
③村落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与欢笑声。(1分)
6.(6分)
(1)比喻,(1分)将“蹄窝”比作“省略号”和“眼睛”,(1分)形象地写出了静默的古道历史悠久,见证了千年风雨,引人遐思。(2分)
(2)比拟(拟人),(1分)形象地写出了豆沙关由过去的险阻难行变成现在的通途的情形。(1分)
1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的。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3分)
A.“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D.我们对神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这不是讲究实事求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文章从“生生”等3 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就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
B.中国的传统可以迫测到《易经》,其原因是《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讲的。
C. 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不仅是“顺乎天,应乎人”的体现,更是“生生不息”的要求。
D.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既要生生不息。又要不断变化。“和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启发。
试题答案:
1.B(A项“《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说法绝对,原文是《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C项“每个中国人”扩大范围。D项意思和原文相反。)
2.C(不是总分,是分总结构方式。)
3.A(逻辑错误。原文是“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是部分肯定,而用“只要……就……”就变成了充分条件,全部肯定。)
12、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留性这个村庄刘亮程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理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槟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珠上那条上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我会趋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给自己留住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求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到我的身体,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抱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恫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丰穿过那些荒野和四地,淅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权仲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条,砍折我的桠权,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仲不到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千活。审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侯。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
“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述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在忙哈。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高,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物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加在那个敲门声前面,加在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根据《遥远的村庄》改编)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作者想回家乡,又担心回乡后走不出来的矛盾心情。
B.当我回到黄沙梁,吹着来自荒野的风,我对村庄的熟悉感一下就涌上心头,那里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落的是伴我成长的村庄变得荒芜而陌生。
C.作者出生在黄沙梁的小山村,在走出大山后,进入城市打拼,因为对自己出身农村感到自卑,所以“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D.我重访故乡的村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孤老迈的留守农民形象,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现状。
5.如何理解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的含意?(5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蝗段的作用。(6分)
试题答案:
4.C(文中并未提到因“自己出身农村”而感到自卑。)
5.(1)作者希望从小生活的“村庄”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要被废弃荒芜。
(2)作者离开故乡后,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希望旧有的熟悉的乡村文明留存下来。
(3)“村庄”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作者都要留住“村庄”赋予的美好的性格。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
6.(1)“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与标题、首段“留住这个村庄”相呼应。
(2)末段运用了排比,“加在……后面/前面/中间”,表达了作者渴望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
(3)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每点2分,前两点鉴赏术语与分析各1分,第三点深化主旨1分,艺术效果1分)
13、如果大雪封门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如果大雪封门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如果大雪封门》现代文阅读原文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他父亲来把他搂回去了。我和行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找打这个电话,洪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于里,我走到他面前,说:
“一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结束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是,一人一年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去北京不是想看,而是想看到了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他想去北京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火车来了北京。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林慧聪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星点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还是鸡屎?”
“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掉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玩意儿干净!”
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养鸽子的。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点往北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归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同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目子。她暖和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他还是来了。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
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天,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这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子。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如果大雪封门》现代文阅读题目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北京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慧聪。他勤劳、质朴、坚强,即使卖鸽粮也要在北京奋斗下去;也浪没、执着,即使苦寒仍然希望大雪封门看看雪的样子。
C.小说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手法富有变化。
D.小说中的“鸽子”有象征意味,它们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象征着人物短暂的快乐,在大雪降临时的死亡象征着悲剧的必然性。
E.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景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住,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8.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我”这个人物,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如果大雪封门》现代文阅读答案
7.B D
8.①情节方面:
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起情节,展现众多人物命运;②人物方面:“我”也是社会底层人物,通过“我”的生活情态和心理活动更丰富地展现底层人物的多样情态;③主题方面:通过“我”关注林慧聪的生活和理想来展现底层人物的善良和期望,表达作者人性关怀的主题。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9.①为全文营造一种阴冷的氛围,“雪”是寒冷的象征,揭示人物生存环境的苦冷;②表现人物不屈的浪漫理想情怀。在林慧聪眼中,雪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是支持他在北京打拼的精神支撑;③反衬现实生活的沉重,用雪的洁白美好和浪漫衬托底层人物艰辛的生存现实,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关注底层人物。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14、海中听海阅读答案
海中听海阅读答案
海能听吗?
许多文艺作品都是从视觉上展示大海的形象的。
而法国现代派电子音乐作曲演奏家亚尔,在艺术长廊中别出心裁,他将万顷波涛,浓缩于一盘小小磁带之中,只要你按一下音响的键盘,咆哮的大海就在你的头脑中手舞足蹈了。它时而疯狂,时而娴静;时而__________,时而温柔;时而__________,时而絮语……从中,我听到了大海深沉的呼吸,我觉得我认识了海,并从大海中汲取了无穷力量。
那次,我远行南海西沙群岛,便把亚尔的“海”带上。一则解除漫漫航程上的寂寞,二则想和真实的海作个比较;眼睛眺望着真实的海,耳中听着音乐旋律中的海,不是件很有情趣的事情吗?
那天船艇行驶在深海和珊瑚岛之间,23号强台风在太平洋生成,旋即横扫菲律宾,又从南沙而西沙。入夜,船艇只好在大海中抛锚,涌浪卷起锚链撞击甲板的哐啷哐啷的巨响声,首先把亚尔的海撕裂成碎片!
海咆哮了。
海疯狂了。
耳机中的海迅速褪色,变成缕缕游丝,而我身下的海,则排天而来。狂浪飞上甲板,又折然飞去,眼前一片浑浊,一条两千多吨重的船,竟像一片树叶一样,上下飘飞,似已被风浪夹携到浪的'漩涡、海的深渊中去了一般。
耳机滑落,我像醉汉一样在舱内踉跄。活生生的海,用它全部蛮劲,一会儿把我抛向高空,一会儿又把我掷向谷底。海似乎正在翻身,它痉挛着、震颤着、呐喊着、厮杀着,把积蓄在体内的原始势能迸发出来,把浪甩向夜空去和星月接吻,把船埋进海底去造访死亡之谷。在这一霎间,我突然感到世界上一切描绘和吟唱海的艺术,都已宣告死亡;亚尔电子音乐中的海,在真正的海啸面前,似成了干涸的无水之塘,他写在五线谱上的那些音符,一律变成了僵死的小小蝌蚪!对比我身下发了疯的大海,虽更有诗情画意,但却少了海的神韵和海的性格。
于是,我往日对海的孟浪,被撕破了,它变成大海喷吐出的一个个泡沫,旋即被卷入呼啸着的海的深渊。海中听海——不虚此行。
阅读题:
1、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1分)
放肆虐喊叫怒吼
2、文中写亚尔的海和它给自己的感受,其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3、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海的神韵和性格”。(不得用文中词语)(2分)
4、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不虚此行”?(2分)
5、试解释文章题目中两个“海”的含义。(2分)
第一个“海”。
第二个“海”。
参考答案:
1、虐怒吼。
2、衬托真实的海以及真实的海给自己的感受,表明自己并未真正认识海。
3、桀骜不驯、强有力、粗犷等。
4、因为通过此次经历,“我”认识了真正的大海。
5、真实的海亚尔的海。
15、曹冲称象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曹冲称象》阅读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智慧)意(意识)所及(达到),有若之智。时孙权曾致(送来)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指代象)斤重,访(问)之群下(手下群臣),成(都)莫能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如石头等物)以载之,则校(jiào,比较)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曹冲称象》阅读题目
1、根据提供的注释,翻译古文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古文用了一个什么例子说明曹冲“有若之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曹操一家,你还知道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冲称象》阅读答案
1、曹冲五六岁时,他的智力已经和成年人差不多。那时孙权送来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它的重量,就问手下的大臣,都不能说出一个好办法。曹冲说:“可以把大象放在一条船上,刻下水的'位置,再把一定的物体放到船上,一直放到刻下记号的位置,这样不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吗?”曹操很高兴,就按照这样办法做了。
2、用了曹冲称象的例子。
16、现代文天空的表情阅读答案
现代文天空的表情阅读答案
《诗经》里说:“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
①:音当地dìdōng,虹。
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5、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6、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7、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参考答案:
5、B。
6、C。
7、B。
17、秋天的思念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2、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身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
①
②
4、这篇小说的主旨是
1、A
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怒无常的脾气均不合母亲的形象。
2、D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
3、
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痛苦、无望的心情;
②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3、本文塑造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4、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小说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大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适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如何在原文中找答案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找出合适的答案。一年级的阅读理解并不难,只要紧扣原文,告诉学生答案肯定能在原文中找出,只需要细心的筛选答案信息就可以了。一般答案都是紧挨着题目中的关键词出现的。
-
-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优秀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3:33:01
-
- 设备设施管理方案(通用19篇)
-
2023-06-22 03:30:14
-
- 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冈》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3:27:27
-
- 《仙子谱》陆羽线上半部分重要分歧攻略
-
2023-06-22 03:24:39
-
- 部编语文七年级教学计划
-
2023-06-22 03:21:53
-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3:19:06
-
-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3:16:19
-
-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原文及翻译译文
-
2023-06-22 03:13:32
-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全)
-
2023-06-22 03:10:45
-
- 污水管道清理施工方案(通用15篇)
-
2023-06-22 03:07:58
-
- 《揠苗助长》教案
-
2023-06-22 03:05:11
-
- 小区物业管理方案(15篇)
-
2023-06-22 03:02:25
-
- 客至原文及赏析
-
2023-06-22 02:59:38
-
-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2:56:51
-
- 《太后秘史》目前可触发的惩治儿媳事件
-
2023-06-22 02:54:04
-
-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26篇)
-
2023-06-22 02:51:17
-
- 《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2:48:30
-
- 新课标小学语文《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2:45:43
-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一等奖《狮子和鹿》
-
2023-06-22 02:42:56
-
- 微格教学教案(精选21篇)
-
2023-06-22 0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