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短篇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短篇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短篇》这是优秀的故事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子罕辞宝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在开凿石料时发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是宝石,就抬到都城献给大臣子
罕,子罕说如果给我,我们都失去了宝,我以不贪为宝。于是命人打磨宝玉到市场上卖掉,把钱交给宋人,派人护送他回家。
【解释】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
2、青眼相加成语故事
魏晋时期,阮籍性格狂放不羁,做事总是由着性子,他的母亲病故,嵇康的弟弟嵇喜前去吊丧。阮籍不喜欢他就以白眼相待。嵇喜回去对嵇康倾诉受到冷遇。嵇康带上酒与琴前去吊丧,阮籍见了大喜,马上变作青眼热情招待。
【解释】青眼:眼睛平视。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
3、立地书厨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华州郑县令吴时学识渊博,办事灵活,他提出的“移兵就食”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的人才物力。他经常上书宋徽宗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后来被调到京城做官,国子监的人与他接触后都认为他学识渊博,尊称他为“立地书橱”
【释义】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4、流芳百世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解释】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5、牧豕听经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承宫很小就成为孤儿,靠给别人放牧猪羊为生。乡里徐子盛老师给数百个学生讲解《春秋经》,8岁的承宫偷偷躲在教室的外面,边放猪边听老师讲解,十分入迷,就想方设法请老师让他进教室听课,作为交换条件是为师生捡柴草。
【解释】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6、飞鸿印雪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解释】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7、韬光养晦成语故事
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
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
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后来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关羽张飞佩服得不得了。
【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8、食玉炊桂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玉石、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释义】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9、食少事烦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每天都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刘备关心他问他一天的起居饮食情况,能吃多少米,诸葛亮答道:“只吃三四升米。每天要亲自处理20多宗各种军事问题。”刘备逢人就夸诸葛亮吃得少而处理的时期很繁多。
【释义】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10、离题万里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开白纸,下笔千言,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他忙说不急还没写到“驴”字。
【解释】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得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
11、脍炙人口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释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12、倩人捉刀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会见匈奴的使者时,为了显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让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装成他接见,自己则扮成武士提着刀站在床头。会见完毕就命间谍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说床头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释义】倩:请;捉刀:代人执笔作文。请人代做文章。
13、没完没了成语故事
清朝咸丰年间,李鸿章因为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他组建清朝的海军,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一条游船,送到昆明湖,湖水太浅,李鸿章命人再修建一个更大的湖泊及宫殿,老百姓说“李鸿章修致敬阁——没完”。
【解释】无穷尽。
14、镜破钗分成语故事
南朝陈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估计不能相保,就将铜镜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分开行动,相约于正月十五日当街卖破镜来取得联系。陈朝灭亡,妻没入杨素家。到期,徐德言辗转依约至长安,找到卖破镜的妻子,夫妻团聚.
【解释】比喻夫妻失散、离异。
15、王后卢前成语故事
唐朝初期,诗歌散文十分活跃,其中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及骆宾王,他们的文词在海内外都有名气。当时有人试着给他们排名,杨炯听到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人们认为这样的排名比较合理。
【释义】指诗文齐名。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解释】: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17、馋涎欲滴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吴兴太守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在熙宁五年写《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称赞湖州的美食。
【释义】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红。
18、在所自处成语故事
秦朝大臣李斯年轻时上厕所见到老鼠争吃蛆吃,见到人来后仓皇逃跑,到官仓时见到老鼠们正在细嚼慢咽,根本不理会人。李斯不由感慨万分,同是老鼠竟有天壤之别,生活的环境不同,爬上去为贤者、君子,沦落下层的就是愚民、小人。
【释义】处:处理。在于自己如何处世。形容在一定的环境中,要自己选择立足之处。
19、青蚨飞来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一些不法商人利用青蚨母子永不分离的特点,抓大量的青蚨,把它们母子分开,分别取它们的血涂在钱上,然后将涂有母蚨的血钱放在家里,把涂有子蚨血的钱拿出去买东西。一到晚上那涂有子蚨血的钱会自动飞回来的。
【解释】青蚨:传说中的虫,比喻金钱。比喻花出去的钱又回来了。
20、潢池弄兵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龚遂任渤海太守,前任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拼命压榨。当地居民困于饥寒交迫而群起反抗。龚遂向汉宣帝上书,将人民的起义说成:“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遂采取安抚措施。
【释义】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21、狗恶酒酸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一个宋国酿酒人非常注意自己的信誉,店越开越大,酒越酿越好,他养一条狗看店。可是渐渐地酒卖不动了,越积越多,逐渐变酸。他问杨倩到底为什么?杨倩说:“你家的狗太凶猛了,别人害怕你的狗而不敢来买酒。”
【释义】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22、休戚是同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庾亮因德高望重及善于用兵被派驻镇守边关,南蛮校尉陶称敌不过庾亮,就在当时权臣王导面前施用反间计,说庾亮拥兵自重准备举兵造反,要王导严加防范。王导说:“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休戚是同的意思是: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23、没金饮羽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熊渠子箭术相当精湛。一次从外地赶夜回家,借着月光看见前面好像有一只老虎在蹲着,于是拔出箭来,弯弓一射,正中目标。上前一看,原来虚惊一场,只见箭已经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
【解释】指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
24、猛志常在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陶渊明读《山海经》后对其中精卫鸟衔枝填海与刑天至死不屈两个故事特别喜欢,他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作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解释】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25、风禾尽起成语故事
西周时期,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后来周公重新执政,大风把吹倒的禾苗重新竖起,从此国泰民安。
【解释】比喻顺应天心,得到天助。
26、狐鸣鱼书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误了行程,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义造势,第二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27、涅而不缁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先后在卫国、宋国等没受到重视,在赴晋的途中,子路劝他不要去投奔赵鞅这种小人,孔子相信自己是君子,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的。
【解释】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28、胡肥锺瘦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大书法家刘德升以擅长行书而闻名。胡昭和钟鹞同时拜他为师学习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发展了刘氏行书的特长,胡昭的字体肥,钟繇的字体瘦,这是分辨他们行书的特征。
【释义】胡:三国时的胡昭;钟:三国时的钟繇。胡昭的字体肥,钟繇的字体瘦。形容书法各擅其美。
29、鸡骨支床成语故事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父母,和峤按照风俗习惯,守孝三年,神气丝毫没有损伤。而王戎则不同,他在父母的灵前搭了一个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灵,十分伤心,而且吃的很少,整个身体变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经很长时间调养才恢复。
【释义】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30、飞鸿雪爪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解释】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同“飞鸿印雪”。
31、壶浆塞道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相国子之暴政,大将子被、太子平率兵讨伐,国内大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并控制大部分领土,燕国老百姓用箪送吃的,用壶装喝的欢迎齐军,齐宣王想侵吞了燕国咨询孟子,孟子说:“你会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
【释义】壶浆:以壶盛着酒浆;塞道:挤满道路。形容群众欢迎自己所拥护的军队的场面。
32、桂林一枝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晋武帝在各地大肆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后来升为雍州刺史。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解释】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33、散马休牛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解释】指不兴战事。
34、鲁阳麾戈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释义】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35、玩火自焚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州吁杀兄卫桓公篡位,他拉拢宋、陈、蔡等国一起攻打郑国。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如何看待此事,众仲说如此残忍的人会众叛亲离的,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知收敛就会烧死自己的。果然不久卫国人借助陈国杀死州吁。
【释义】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36、投辖留宾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京兆尹陈遵性格豪爽,很有才气,而且非常好客,各地官员和四方豪杰都仰慕他的大名,经常去拜访他。陈遵大摆宴席,陪客人喝酒,为了留住客人,他命令仆人把客人马车上的辖拆下投到井里,客人只好留下来陪他喝酒。
【解释】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投辖:丢掉辖。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37、人心所向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登基不久的晋愍帝司马邺要举行盛大庆典,丞相司马睿的主簿熊远认为与国家危难局面不相称,就上书劝谏愍帝:天子要与民同忧,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司马睿也加以赞同,愍帝接受劝谏。
【解释】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38、同室操戈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王室公孙黑与公孙楚同时看中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犯十分为难,就去向子产讨教。子产让徐吾犯的妹妹自己决定。徐妹看中公孙楚,两人结婚时,公孙黑不服气就全副武装冲进公孙楚的家,公孙楚拿戈相迎把他赶出家门。
【解释】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
39、食无求饱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经常是三月不知肉味,为此不得不用“君子食无求饱”来教育弟子跟他过苦行僧的生活。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40、束装盗金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郎官隽不疑侍奉汉文帝,他的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的另一个的金钱带回家了。那个同事认为是隽不疑拿了。隽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金子给丢金的人。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回来了,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丢金人十分惭愧。
【解释】指无端见疑。
41、熟魏生张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42、败军之将成语故事
楚汉战争的时候,汉军大将韩信打垮了魏王豹后,继续攻打投靠楚军的赵王歇。但是他们必须经过一个叫井径的狭窄山口。赵王的谋臣李左车向赵王献计说:井径道路狭窄,汉军辎重一定拉在后面。我带一部分军队,抄小路去截断他们的辎重,就会使他们因失去给养而败走。可惜赵王没有采纳他的计策。韩信攻克赵后,向作为俘虏的李左车请教一些问题。李左车谦虚地推辞说:作为败军之将,我怎么可以教导你呢?这个成语意指打了败仗的将军。
【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43、绝妙好辞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据《世说新语》载,蔡邕题字后的一天,曹操和他的“主簿”(类似现在的秘书)杨脩路过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曹操指着蔡邕的题字,问杨脩:“这八个字的意思你知道吗?”杨脩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杨脩于是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轿’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杨脩说:“我的才能不及你!”
后来,人们便以“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作为文才高、诗词佳的赞语。
44、璞玉浑金成语故事
“璞玉浑金”这则成语的“璞玉”是未经人工雕琢的玉;“浑金”是没有冶炼过的金子。比喻人的品质纯美质朴,或指天然浑朴的精美之器。
这个成语来源于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魏晋时期有七位文人,他们在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一名叫嵇康的,家附近有一大片竹林,风景秀丽,七位贤才常在那里游玩,毫无顾忌地开怀饮酒。为此,社会上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45、攀龙附凤成语故事
“攀龙附凤”这则成语的“龙、凤”是形容有权势的人。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叙转下》,午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连名字都没有。刘邦原名季,意思是“老三”,直到做了皇帝,才改名为邦。
刘邦三十岁时,当了秦朝沛县的一个乡村小吏——亭长。他为人豁达大度,胸怀开朗,做事很有气魄,很多人都和他合得来。当地的萧何、樊哙、夏侯婴等,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人后来都为刘邦建立汉朝出了大力。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是个杀狗卖狗的。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沛县县令惊恐万分,打算投起义之机响应陈胜,就派樊哙去召刘邦来相助。不料刘邦带了几百人来时,县令又反悔起来。于是,刘邦说服城里人杀了县令,带领二三千人马誓师起兵。
夏侯婴与刘邦也早就有了交情。他原来是县衙里的马夫,每次奉命为过往使者赶车,回来时经过刘邦那里,总要与刘邦闲谈很长时间,直到日落西山才走。后来夏侯婴当了县吏,与刘邦交往更密切了。一天刘邦与他闹着玩,一不小心打伤了他。有人告刘邦身为亭长,动手打人,应当严惩,夏侯婴赶紧为他解释。不料,后来夏侯婴反以伪证罪被捕下狱,坐了一年多班房。后来刘邦在沛县起兵,他和樊哙主动参加,并担任部将。
刘邦的势力逐渐发展后,有个名叫灌婴的人又来投奔他。灌婴是睢阳人,本为贩卖丝绸的小商人。此人后来也成为刘邦的心腹,领兵转战各地,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前208年,刘邦根据各路起义军开会的决定,带领人马西攻秦都咸阳。第二年初,刘邦大军兵临陈留,把营扎在城郊,当地有个名叫郦食其的小吏前来献计。郦食其对刘邦说,现在您兵不满万人,又缺乏训练,要西攻强秦,如进虎口。不如先攻取陈留,招兵买马,等兵强马壮后再打天下。郦食其还表示,他和陈留县令相好,愿意前去劝降;如县令不降,就把他杀了。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计谋。郦食其连夜进陈留城劝说县令,但那县令不肯起义。于是郦食其半夜割下他的头颅来见刘邦。第二天刘邦攻城时,把那县令的头颅高悬在竹竿上,结果守军开城门投降。在陈留,刘邦补充了大量粮食、武器和兵员。
接着郦食其又推荐了他颇有智勇的弟弟郦商,郦商又给刘邦带来了四千人。刘邦就任命他为副将,带领这支队伍西攻开封。后来,刘邦又战胜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当皇帝后大封功臣,樊哙、夏侯婴、灌婴、郦商等人也先后被封为舞阳侯、当汝阴侯、颖阴侯和曲周侯。
46、方寸已乱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徐庶辅佐刘备有功,曹操一心想网罗他,就把他的母亲骗来,要她写信召徐庶回来。徐庶接到信后,知道这是曹操要挟他,无奈地对刘备说他方寸已乱不能兴汉除暴了,只有回去救母,然后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解释】心已经乱了。
47、面如土色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秀才俞良步行8千里到达京城杭州应试,结果名落孙山,他身无分文,就到杭州西湖边作鹊桥仙词然后准备自杀被救。太上皇在梦中认定俞良是人才,派人到旅店找他,吓得店主孙婆面如土色,俞良从此被封为大官。
【解释】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48、弹冠相庆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王吉和贡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们很早相识,而且因为两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学识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总是不够顺利,得不到皇帝的喜爱。
贡禹曾担任过很多职务,但多次被罢官。这样的经历,一次两次还行,可是一旦频繁地出现,他心中就会闷闷不乐,陷入忧愁之中。王吉虽然没有多次罢官的经历,但一直以来没担任过重要的官职,郁郁不得志。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聊天,倾泻心中的块垒。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运,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官位显要。
此时贡禹正赋闲在家,他听说王吉被重用之后,心里非常高兴,他想:“我与王吉的经历与才学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赏王吉,也可能会赏识我啊。这样一来,我很有可能会被重用。”于是,他把官帽找出来,将上面厚厚的灰尘弹去,准备将来做官的时候戴。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征召贡禹,请他担任重要官职。
◎成语释义
指即将做官,互相庆贺。有时仅指相互庆贺。弹冠:弹去帽上的灰尘。
◎故事出处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出处译文
王吉与贡禹是好朋友,世人都说:“王吉被征当官时,贡禹就弹去帽上的灰尘以示庆贺。”意思是说他也将要受重用。
49、巧断鸳鸯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杭州府医生刘秉义由于儿子刘璞得病,让他结婚冲喜。女方孙寡妇得知后让儿子玉郎代姐出嫁探听虚实,结果促成了玉郎与刘惠娘的苟合,刘家报官告到乔太守那里。乔太守见玉郎与刘惠娘两人是两相情愿就成全他们的好事。
巧断鸳鸯的意思是:断:判定。很巧妙成全别人成为夫妻
50、干卿底事成语故事
五代时期,南唐皇帝李璟对带兵打仗治理朝政不感兴趣,只喜欢吟诗作词,他写《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寒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他见宰相冯延巳的《谒金门》就取笑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风趣地说不及他的:“小楼吹彻玉笙寒”。
干卿底事的意思是:干:关涉。管你什么事?常用于讥笑人爱管闲事。
51、成竹在胸成语故事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成竹在胸的意思是: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52、芒刺在背成语故事
霍光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汉武帝很器重他,封为大将军。汉武帝临终,令他辅佐幼主昭帝刘弗陵,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虽然对皇室效忠,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能相容。他利用手中权力排斥异己,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杀掉,迫使反对自己的燕王等皇亲国戚自杀,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怕他。
昭帝死后,由昌邑王刘贺即位,这个皇帝从不干正事,霍光很生气,不久又将刘贺废黜,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宣帝深知霍氏势大,自己的生死存废都取决于霍光,因此对霍光非常害怕。
有一次,宣帝去祭祀,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后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礼。
不久霍光病死,霍氏家族的人企图废掉宣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被满门抄斩。
◎成语释义
形容某人心中极度惶恐与不安。
◎故事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出处译文
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
53、敬谢不敏成语故事
鲁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郑国的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聘问,晋侯借口和鲁国是同姓诸侯,而鲁国正有丧事,所以没有立刻会见他。
于是,子产便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以安放车马和礼物。晋国派士文伯责问他说:“治国因政事刑罚不明,盗贼遍地。为了安顿来我国聘问的各国使节,我们特意让官吏们把宾馆修整好,让使者们能无忧无虑地住在里面,现在却被你拆毁了。就算你的随从戒备森严,可让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我们大王派我来问一下您拆墙的用意。”
子产答道:“我们郑国弱小,在你们大国的夹缝中勉强生存。大国动不动就要责罚我们,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现在,我们把全国的财富都搜集起来,拿来朝会,碰上你们不得空,使我们不能及时献上这些礼品,也不知进见的日期。我们无法献礼,又不敢让它风吹日晒,发生损坏,那样就会加重我们郑国的罪过。
我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却把接纳诸侯的宾馆修整得宽敞高大,像王宫一样舒适。库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馆舍周围点着火把,卫士们巡逻警戒,各种杂役有人服务,使者们来到之后,很快就能办完事情,从不耽搁。更不用说担心携带的礼品被盗窃或被风吹日晒了。宾客来到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可是晋侯的宫室绵延数里;来朝的诸侯宾客却像是住在奴隶的屋子里似的。门口进不去车马,车马货物又无法翻墙而过。雨淋日晒无法避免,加上盗贼横行,宾客进见又没有准确时候。要是还不拆毁围墙,就因为没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请问主管大人,你说我们怎么办?虽然君王遭到鲁国的丧事,可这同样也是我们郑国的不幸之事啊。如果能让我们早一点奉上礼物,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哪里敢怕麻烦怕劳累呢。”
文伯报告了子产的意思。赵文子说:“确实如此,我们实在是做得不当,这是我们的过失啊。”于是就派士文伯去向子产表示歉意,恭敬地承认晋国对这件事处理不当。晋侯也很快会见了郑简公。
后来,“敬谢不敏”就由“表示歉意”变成种客气话了。
54、破镜重圆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陈国公主乐昌美丽且有才华。她与丈夫徐德言感情深厚。但当时,隋朝正入侵陈国,陈国即将被灭亡。
乐昌公主和徐德言都预感到他们的国家将被入侵者占领,他们也会被迫离开王宫,背井离乡。战乱中,他们可能失去联系。于是,他们将一枚象征夫妻的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在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将各自的半片铜镜拿到集市去卖。期盼能重逢,并将两面镜子合而为一。不久他们的预感就成为了现实。
战乱中,公主与丈夫失散了,并被送到隋朝一位很有权势的大臣杨素家中,成了他的小妾。在第二年的元宵节上,徐德言带着他的半边铜镜来到集市上,渴望能遇见他的妻子。碰巧,有一名仆人正在卖半面的铜镜。徐德言马上认出了这面镜子。他向那名仆人打听妻子的下落。当他得知妻子的痛苦遭遇后,他不禁泪流满面。他在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上题了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那个仆人把题了诗的铜镜带回来,交给了乐昌公主。
一连几天,她都终日以泪洗面,因为她知道丈夫还活着而且想念她,但他们却无法再相见了。
杨素终于发现了这件事。他也被两人的真情所打动,觉得自己也不可能赢得乐昌的爱。于是,他派人找来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夫妻分开后,又高兴的团圆。
55、马到成功成语故事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出处:元·郑廷为《楚昭公》:“管取马到成功;奏凯回来也。”
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担心他并劝阻他。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56、笔底生风成语故事
唐玄宗开元年中,裴旻因为家中父母亡故,到吴道子那里,请他答应到天宫在几个墙壁上画鬼神,凭借这几个鬼神赏善罚恶,帮助劝善。吴道子回答说:"我长久不动画笔了,您若有意让我画几个鬼神,就为我盘绕着舞剑一节,剑锋犀利犹如风猛,可以通过舞剑通到阴府幽冥。"裴旻听到这,立即脱去丧服,像平常的装束一样,跑马如飞,左旋右旋,把高剑抛到云空中,剑高数十丈,仿佛一道电光下射。之后裴旻手握剑鞘收剑回套。围观的人达数千人,没有人不惊讶战栗的。吴道子于是握笔在壁上画图。运笔神速有力,风声飒然,确为天下的壮观一景。吴道子平生绘画,都是从这得到的益处。
形容书法、绘画笔势遒劲有力。
57、别无长物成语故事
【释义】:
“长物”,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它物。形容因贫困而空无所有或因俭朴而东西极少。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恭听了,毫不犹豫他将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用法】: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其家乃是个贫人,房内只有一张大几,四下一看,别无长物。”
58、为虎作伥成语故事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59、恶贯满盈成语故事
“恶贯满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罪大恶极的人,死到临头。
这个成语来源于《书.泰誓上》,商罪贯勇,天命诛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60、不合时宜成语故事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61、不自量力成语故事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62、大公无私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63、当局者迷成语故事
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释义比喻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
故事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64、返老还童成语故事
“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这个成语来源于《云笈七签》,......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为童,渐从此矣!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65、风声鹤唳成语故事
“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唳是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66、一钱不值成语故事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干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67、朽木不可雕成语故事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释义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他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68、双管齐下成语故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燥,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燥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燥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69、千里送鹅毛成语故事
出处徐谓《路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释义: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
故事: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70、千载难逢成语故事
出处:《韩昌黎全集·潮洲村史谢上表》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释义:“载”,午。“逢”遇。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客机会极其难得。
故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刻苦自学。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迎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其中提到,佛教传人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唐宪宗看了这表。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掸”。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71、壮士解腕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征西大将军陈泰率军进攻蜀国,蜀将姜维率军还击到魏国边境,准备攻占狄道。陈泰与邓艾汇合,邓艾劝陈泰要像壮士断腕那样放弃狄道以求自保。陈泰说服邓艾,毅然率军进入高城岭,奇迹般地给狄道解围。
【解释】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72、一馈十起成语故事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个君主,他告诉百姓要找他办事得敲五种不同的声音,即钟声、鼓声、磬声、召声和绎声。百姓纷纷去找他,他经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热情地听取群众意见。
【释义】馈:以食物送人,这里指吃饭。吃一顿饭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
73、推舟于陆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从鲁国西行到卫国去游说推行先王的仁义之道。学生颜渊问鲁国太师金能否成功。师金说:“推行先王已用过早已废弃的仁义之道就像祭祀用的草狗一样无用,他这样做就像把船推到陆地上希望代替车一样劳而无功。”
【释义】推船在陆地上行走。比喻劳而无功。
74、顽石点头成语故事
传说道生法师被师父逐出,回到南方,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奇迹传扬开去,不到十天拜他为师的人越来越多。
【解释】顽石:无知觉的石头。连无知觉的石头都点头认可。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75、牛衣病卧成语故事
汉朝书生王章到京城长安读书,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因为家里很穷,只好与妻子躺在盖牛用的蓑衣里御寒。一天生病,他担心自己会死,与妻子在蓑衣里相对哭泣。后来当官,因看不惯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专权,不听妻子的劝告上书而被赐死。
【释义】形容贫病交迫。
76、成语故事一不做二不休
【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逃脱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驮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驮,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驮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驮、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驮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驮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驮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驮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77、成语故事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
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
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
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为“外强中干”)。若遇到意外,进退不得,后悔也晚了,怎么能作战呢?你要是非用它们,肯定会后悔的。”
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秦晋两国的军队再次交战。震天撼地的喊杀声使郑国的马受惊失控,它们带着战车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之中。
战马更是狂嘶乱叫,拼命挣扎,结果越陷越深,进退不得。晋惠公无计可施,晋军因此大败,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国的俘虏。
——《左传·僖公十五年》
【求解驿站】指外表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干,枯竭,空虚。
【活学活用】他宁可让别人说自己胆小如鼠,也不去充当~的好汉。
【妙语点拨】晋惠公为郑国的高头大马所迷惑,又固执己见,不听大臣庆郑的劝阻,最终落得兵败被俘的下场。这启示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不要被其外表蒙蔽了,究其实质才是明智之举。像晋惠公这种不辨是非、出尔反尔的人,下场通常都会很惨。
【近义】色厉内茬
【反义】大勇若怯
78、成语故事谈笑自若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ī)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79、成语故事拭目以待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人们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拭,擦;待,等待。
80、成语故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奇珍异宝前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点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白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谁知白天鹅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一时间,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接下来,缅伯高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来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于是,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徐谓《路史》
81、成语故事七擒七纵
【释义】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指正确使用攻心战使对方心悦诚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为兵出祁山伐魏作准备,于公元225年率军平定南方,当时南方首领是孟获,他和诸葛亮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因此决定把他招降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有勇无谋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将会被诸葛亮处死,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看营阵,若只如此,既容易胜耳)。诸葛亮就放他回去。这样一连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
最后孟获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族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就这样,孟获等终于归顺了蜀汉。
82、成语故事白衣送酒
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白衣送酒的意思是: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潜的故事。 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83、成语故事巴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
在民间有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
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
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
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
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
.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
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巴蛇吞象的意思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或为"巴蛇吞象"。传说古时四川有一条蛇,头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头象,三年之后名胜的骨头才吐出来。比喻人心不足,贪午无厌,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
84、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85、成语故事方寸之地的故事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方寸:指人的心。成语“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绪。
86、成语故事华而不实的故事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 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 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ying),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 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 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 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 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 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 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 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 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 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 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87、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88、成语故事不知所云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南部彝族头领孟获,兴兵反蜀。诸葛亮为了维持安定局面,积聚力量,派人前去安抚。经过几年,蜀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归顺蜀汉。南方平定后,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表章《出师表》。《出师表》中,诸葛亮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安排妥当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百官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10里多远。
“不知所云”本是诸葛亮自谦,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泛指言语紊乱,叫人摸不着头绪。
89、成语故事见利忘义的故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90、成语故事别无长物的故事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恭听了,毫不犹豫他将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释义】:
“长物”,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它物。形容因贫困而空无所有或因俭朴而东西极少。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91、成语故事运斤成风的故事
这个成语见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
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运斤成风”引为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92、成语故事背道而驰的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这个人是个疯子。虽然他有很多好的条件,但是他却往反方向走,怎么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着季梁就告诉魏王说:“大王说的话一点也没错。但是,像大王现在这样一直攻打附近的国家,这种举动也会让大王离称霸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不也是和那个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样吗?”
93、成语故事利令智昏的故事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甚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94、成语故事出奇制胜的故事
齐泯王是个骄傲、喜欢享乐的人,因此人民生活的很苦,于是齐国的邻国――燕国便派大将联合另外几个国家一同进攻齐国。齐国百姓恨透了齐泯王,因此都无心抗敌,士气也非常低落。后来,他们看到燕兵奸淫掳掠,想到国仇家恨无法棒成,心里非常难过,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军攻了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守军知道大将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也很擅于攻略,于是就推举他为守城的大将军。聪明的田单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拿着金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并且要他们假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您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一听,以为即墨城里已经准备投降,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戒。
没想到田单从城里收集来一千多头牛,并且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双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绑着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一声令下,部署们将火把点上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烫到之后,就拼命往前跑。燕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惶失措,四处乱逃。被牛撞死的、埤死的、被齐兵砍死的。田单又乘胜追击,最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个城邑。
95、成语故事调虎离山的故事
1、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2、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3、三国魏少帝时,皇族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曹爽无论资格、能力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他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江山,就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图,为了不上曹爽进一步加害于他,他干脆装病不入朝。曹爽又派亲信李胜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故意装疯卖傻:仆人侍候他喝粥,他不能用手接,而是直接把嘴放到碗边喝,只见粥顺着碗边流下来,把他的衣物全打湿了。李胜见此情景,觉得司马懿病的不轻,回去全告诉了曹爽,曹爽大松了一口气。
公元249年1月,“病”中的司马懿乘机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少帝果然领着他的王族及亲信全部出城去祭祖。司马懿听报少帝一行刚出皇城,见“虎”已调出,立即披甲带枪,同他的二个儿子,率领兵马抢占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丘太后的诏令,撤了曹爽的军职。曹爽一行得知城里情况,一时慌了阵脚,同时,他们都是些吃喝玩乐之辈,经司马懿轮番的利诱与威逼,曹爽只得缴械投降。后来,司马懿以“谋反罪”,杀了曹爽一干人,如此,魏国的军、政大权尽归于司马懿一族人的手上。
96、成语故事名正言顺的故事
【成语故事】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典故】《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理直气壮
【相反词】理屈词穷
【押韵词】出内之吝、情至意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砺世摩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民保于信、言之过甚、高谈弘论、黄中内润、单传心印、......
【灯谜】闯王登基改国号
97、成语故事狼狈不堪的故事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
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原来,李密很小就没有了父亲,4岁时母亲被迫改嫁,他从小跟自己的祖母刘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长大,也是祖母供他读书的。因此,李密与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丢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
最后,李密给司马炎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信中说:“我出生6个月时便没有父亲,4岁时母亲被舅舅逼着改嫁,祖母刘氏看我可怜,便抚养我长大。我家中没有兄弟,祖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她。祖母一人历尽艰辛把我养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过残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违背了您的旨意,我现在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呀!”
98、成语故事千金市骨的故事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99、成语故事兔死狗烹的故事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着,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智慧语林】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成大业,值得称道。但他心胸狭窄,连与自己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大臣文种都不放过,令人心寒。范蠡富有先见之明,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才得以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相比之下,文种的想法就未免太过天真了。
100、成语故事鹬蚌相争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101、成语故事蓬莱仙境的故事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光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何仙姑屹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上前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八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难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
102、成语故事至死不悟的故事
出处《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喜且怒,共 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释义 “悟”.醒悟。一直到死仍不醒悟;形容顽固到了极点,贬 义。
故事 古时候,临江地区有一个人外出打猎,捉到了一只小麋鹿, 心中十分高兴,便把这小麋鹿带到家中养了起来。 这人平时爱好养狗,大大小小的狗养了好几条。过了一段时间, 小麋鹿看到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这些狗当成了自己的朋 友。 过了三年,小麋鹿长成了大麋鹿,它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一 天,它独自走出家门去玩,看到路上有几条狗在互相打闹。它以为这 些狗也和家里的狗一样会对自己很友好,便奔过去和它们一起玩 耍。 这些狗见了,不由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这只傻乎平的麋鹿 竞然如此大胆,竟敢自说自话地加入它们的队伍,和它们一起玩耍; 高兴的是,这只麋鹿膘壮体圆,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 于是,它们一拥而上,你咬头,他咬脚,不多一会,路上一片狼 藉,只剩下麋鹿的尸骸了。 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103、成语故事臧毂亡羊的故事
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小贴士:工作的时候工作,念书的时候念书,这不仅是老生常谈的法则,也是让孩子培养专注力的法则。
104、成语故事短兵相接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九歌》热情讴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祭祀他们,歌颂他们的忠毅。诗文内容为:“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光。”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兵: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军事、斗争
105、成语故事山鸡舞镜的故事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南方有人捕到一只美丽的山鸡献给曹操。曹操喜欢山鸡,命手下人逗山鸡跳舞,他们不懂山鸡的习性,怎么逗也不能让其跳舞。聪明伶俐的曹冲让人抬来一面大镜子,把山鸡放在镜子面前,山鸡面对镜子忘情地跳起舞来。曹操十分满意。
【典故】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很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
【释义】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我欣赏
【相近词】山鸡映水
106、成语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107、成语故事作威作福的故事
故事 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7年后,汉顺帝重用议郎李固。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看不惯宦官专权。孙程对他恨之入骨,想置之死地而后快,诬陷李固妄自尊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汉顺帝征询梁皇后后保住李固。
词目 作威作福
发音 :zuò wēi zuò fú
释义:原意只有君王才能独揽威权,擅行赏罚。后来形容当权者妄自尊大,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出处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梁书·武帝纪论》:“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
《晋书·刘毅传》:(刘)墩勃然谓(郭)彰曰:“君何敢恃庞,作威作福!”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指独断专横。
例句:我们的领导者应该是人民的公仆,而不应该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
108、成语故事以火救火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来向老师辞行。颜回说:“我听说卫国国君独裁凶暴,荒淫昏乱,不管百姓死活,人们怒不敢言,所以我打算给卫国国君当个医生,替他治理国家······”
孔子却说:“我看你这是去送死啊,你也不想一想,那位卫国国君若听贤臣忠言,何必你去?他身边难道就没有贤臣了?正因卫君是愚顽之人,专听奸人谗言,排斥贤良之士,才弄成这样。你若是去了,如果坚持正义,他们会迫害你;若是屈从他,岂不助长他的恶行?我看你是以火救火,更助长他的威风。”
颜回于是就不再提去卫国的事了。
109、成语故事不甚了了的故事
东汉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声很大,轻易不接见客人。有个10岁的孩子,名叫孔融,他偏要去见见李膺。
太守府门庭森严,孔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守门人陪送他去见李膺,可李膺不认识他,问:“你是我的什么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吗?”李膺的宾客们见他才思敏捷,很善于讲话,都感到惊奇。只有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窘得陈韪半天说不出话来。
孔融长大后中,做过北海相等官,是历史名人。
了了:明白。“不甚了了”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伸过来。形容不十分了解。
110、成语故事一往情深的故事
桓伊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字叔夏,小字子野。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攻伐东晋。桓伊尽起豫州之兵攻击前秦军队。结果在淝水一战中大破前秦军队,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了功勋。不久,桓伊军功升迁为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桓伊在驰骋疆场以外,还十分喜爱音乐,会作曲,善吹笛。
除了吹笛子,桓伊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对音乐有如此痴心,便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111、成语故事有名无实的故事
故事 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 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 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 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 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 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 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 您表示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 了我何故。”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112、成语故事贾人渡河
贾人渡河,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渔者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充分体现了人情的淡薄。告诫我们要守信用,否则会受到惩罚。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113、成语故事不胫而走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盛孝章的名士。他曾任吴郡太守,后因病辞官在家隐居。孙策平定东吴后,对当时的名士深为忌恨,盛孝章曾因此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知交好友,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一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助。在给曹操的信中,孔融叙述了盛孝章的艰险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来打动曹操,辞意恳切。
孔融在信中这样说: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五十,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老朋友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迫害,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若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的命运,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盛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但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为天下人所欣赏和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了厚待,终究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曹操接到信后,马上请盛孝章担任都尉,但任命的文书还没到,盛孝章就已被孙权杀害。
114、成语故事比肩继踵
春秋后期,楚国雄踞南方,成为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因此有许多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前来结盟。齐国与楚国相隔不远,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齐国也与楚国结了盟。但是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每次都想显摆一下自己的大国风范,借机为难各国来楚的使节。
有一次,齐王派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晏婴这人可不一般,他在齐国身居要职,而且口才极好。以前出使楚国的时候,楚王就企图羞辱晏尽,结果反被他机智地驳回了。所以楚王一听说这次还是他来出使楚国,早就做好了准备,想趁机侮辱晏婴,一来报上次的仇,二来也显显楚国的威风。他知道晏婴身材矮小,就特意令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好让晏婴来的时候从小门进来,以此来羞辱晏婴。当晏婴到来之后,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晏婴拒绝从小门进入,很严肃地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出。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去吗?”接待他的人顿时没了话说,只好改道。按照相应的礼节接待晏婴,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进了城。
晏婴去拜见楚王,楚王因为在城门那里羞辱晏婴而没有得逞,早就憋了一肚子气,见晏婴前来朝拜,就故意轻蔑地看了看他,问道:“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
晏婴听了,马上回敬道:“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溯(今山东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人人展开衣袖就可以遮住太阳,个个挥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街上人多得肩擦着肩,脚挨着脚。您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
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说道:“既然齐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总是派遣像你这般矮小的人来出使我们楚国呢?”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准备,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大王有所不知,齐国使者,各有各的出使对象。有才贤明的人就被派去出使访问贤德圣明的君主,无能丑陋的人就被派去出使访问无能鄙俗的国君。晏婴我是齐国最丑陋无能的人,所以才被派来出使楚国。”
一席话说得楚王无言以对。本来他是想趁机羞辱晏婴一番的,没想到,几个回合下来却是自讨没趣,从此楚王再也不敢小看晏婴和齐国了。
后来,人们根据晏婴所言:“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引申出“比肩继踵”这个成语。
115、成语故事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着名的大将军叫吕蒙。他带兵打仗非常勇敢,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将自小没有读过书,所以,肚子里墨水很少,行事也比较粗鲁,又不怎么懂礼仪。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吴下阿蒙”。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能不负众望哟!”吕蒙说:“我整天在军营里忙忙碌碌的,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呢?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吗?”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说不过去,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哪一项不让我操心哪,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天看书,不问军务,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非常有帮助的……”
“您说得对,我突然想起光武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生活中,手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于是,孙权就给他拉了一串书名,让他有系统地读些书。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甚至还会利用战争停息的阶段,认真读书学习。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后来,都督周瑜去世了,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有天,鲁肃来看望吕蒙,跟他讨论起军事来。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跟关羽为邻,有什么策略以防不测呢?”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完吕蒙的五条妙计,惊奇又高兴地说:“以前你只有武功,现在你又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吕蒙答道:“读书人离别后三天,就应该另眼看待了呀!大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由于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所以,后人就常常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
打这以后,鲁肃再也不敢小看吕蒙了,两人还成了好朋友。鲁肃去世前,向孙权推荐了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打败了一代名将关羽,夺回了荆州。
116、成语故事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候,地方官吏经常要向皇帝进贡礼物。云南地方上有个行政长官要送件礼物给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银珠宝,要送也得送个稀罕的。最后,他决定进贡一只天鹅。
他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用竹篓背上一只天鹅,前往京城长安。缅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来到了沔阳湖(在今湖北省境内)边。在这许多天里,天鹅没下过水,浑身都脏兮兮的。缅伯高放下竹篓,抱出天鹅要给它洗洗澡。不料,天鹅一纵,挣脱了他的怀抱,扑棱一声,振翅要飞。缅伯高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睁睁地看着天鹅飞走了。缅伯高又着急又害怕,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后来,他急中生智,怀揣着那根羽毛,赶往都城长安。
多日后,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皇帝。轮到缅伯高时,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皇帝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听到这里,皇帝连声说:“缅伯高千里送鹅毛,难能可贵!难能可贵!”缅伯高的才华和机智博得了皇帝的欢心,皇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奖赏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这个成语,比喻礼物虽然很小,但是情意却很深重。有时与“礼轻情意重”连用。
117、成语故事先发制人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样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在大泽乡造反,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项梁他们家在战国时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他和他的侄子项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争夺天下。起兵前,他找来了素有贤德之名的会稽代理太守殷通,说:“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原文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殷通是个读书人,哪知其中的深浅,当场赞叹道:“听说您出身楚国的将军世家,起兵的事儿就一切听您做主了。”项梁让殷通找来了项羽,项羽佩戴着宝剑进了屋,殷通连忙起身相迎,结果被项羽一剑割下了脑袋,一命呜呼了。可怜的太守成了“先发制人”这个谋略的最早牺牲品。然后,项梁和项羽收服了殷通的军队,从此东征西战,争夺天下。
“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现在人们用来表示遇事时要先于对方采取行动以获取主动。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118、成语故事置之度外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光武帝。政权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也有着相当的实力,并不服从东汉。有的虽然表面上表示臣服,实际上都仍旧保留着自己的地盘,各行其政。刘秀花了五年多时间,基本统一了全国,只剩甘肃的隗嚣(wěiáo)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势力不肯归服。其中,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可是,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
四川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易守难攻,而甘肃又路途遥远,到底是攻还是不攻呢?刘秀的部下们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刘秀的想法是,让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毕竟已是连续苦战多年,将士们疲惫不堪,国力也不堪其重。至于隗嚣和公孙述这两个人,暂且放他们一马,日后再作打算。刘秀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后来,刘秀经过一番养精蓄锐,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成语“置之度外”由刘秀所说的“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演变而来,指不把某些事放在心上,根本不予考虑。置,放置;度,思考。
119、成语故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120、成语故事爱屋及乌
纣王死了,商朝灭了,周武王仍忧心忡忡,问:“进了殷都,对商朝的旧部怎么处置呢?”
太公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喜欢他屋上的乌鸦(爱屋及乌);讨厌一个人,会讨厌他家的墙壁篱笆。应该杀尽那些敌对分子。”武王认为不行。
召公说:“杀了那些有罪的;放了那些无罪的。”武王认为不好。
周公说:“释放所有的人,用仁德来感化他们。”
周武王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安定了。
“爱屋及乌”比喻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和这个人相关的东西。
(出自《尚书?大传》)
121、成语故事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122、历史故事年羹尧为何被杀?年羹尧写错了什么成语?
《清史稿》记载:三年二月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这次天地异象,发生在雍正朝。在格外敬畏神灵的古代,天地自然异象,往往都被视为神灵的警示或者预告。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在古代绝对是祥瑞之兆。对于国家出现这种祥瑞之兆,最开心的莫过于一国之君了。毕竟天降祥瑞也就意味着他这个君主当的不错,得到了老天爷的认可。
而雍正帝登基前经过了激烈的夺储之争,登基之后又流传有他皇位来得不正的说法。这次日月合璧的祥瑞,对于雍正来说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除了雍正帝之外,这次异象还对另一个人影响很大。
这个人就是雍正朝权臣年羹尧,而与雍正帝不同的是,这次异象之后他迎来的却是祸事。我们都知道雍正帝以92条大罪赐年羹尧自尽,又与这异象有何干系呢?
天降异象,官员们自然要大拍皇帝马屁。不管是否相信天降祥瑞与君主治理国家有关系,为了讨好最大的boss,就必须说感谢皇帝陛下用心治理国家,所以上天有感降下祥瑞。
虽然年羹尧权势滔天,但到底也只是一介臣子,自然也要上表拍雍正帝马屁了。而他的马屁,最后却给自己惹来了祸事。
年羹尧上表说陛下爱民如子,勤于政事,是励精图治的明君。而在夸赞的语句中,年羹尧用了一词朝乾夕惕,坏就坏在他写错了,将词语颠倒写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这绝对是一个好词,但关键是年羹尧将它写错了。
雍正帝看了一下子就不开心了,说年羹尧就是不想将这四个字用来形容自己,所以故意写错。说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然后他就清算了年羹尧,年羹尧的结局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年羹尧的贺表字迹潦草,还出现了词语错误的情况,严格来说的确对皇帝不敬。但这只是一个导火索,雍正帝早就看不惯年羹尧了,清算年羹尧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件事。
早在雍正二年,雍正帝就已经下定决心铲除年羹尧的势力。否则不会给忠于自己的大臣和站位不明的朝臣透露风声,让他们离年羹尧远一点。而他之所以治理年羹尧,更多的还是因为年羹尧功高盖主,专权谋利。
年羹尧因为对雍正帝继位有从龙之功,所以雍正帝上位之后他权势暴增。历来功高盖主之辈,下场都不怎么好。年羹尧却不知收敛,气焰极其嚣张。
他在朝廷大肆打压异己,培植亲信。但凡与他交好,或者给他送了巨额贿赂之辈,都能在他的安排下仕途更进一步。而与他不是同道中人的,则会被年羹尧拉下马来。如此行为,谓之年选。
当官员将升迁之事寄托在臣子身上,而不是皇帝身上的时候,皇帝还能无动于衷吗?特别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后,围绕在年羹尧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政治小集团,雍正帝更不能忍了。
利字当头,
-
-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精选
-
2023-07-09 23:49:57
-
- 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经典
-
2023-07-09 23:47:10
-
-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大全
-
2023-07-09 23:44:23
-
- 爸爸讲胎教故事30篇在线观看
-
2023-07-09 23:41:36
-
-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短
-
2023-07-09 23:38:49
-
- 50个暖心睡前小故事短篇
-
2023-07-09 23:36:02
-
- 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推荐
-
2023-07-09 23:33:15
-
- 40个经典励志小故事短篇
-
2023-07-09 23:30:28
-
- 10个凄美爱情小故事完整版
-
2023-07-09 23:27:41
-
- 安徒生童话故事100篇精选11篇
-
2023-07-09 23:24:54
-
- 成语故事120篇经典
-
2023-07-09 23:22:07
-
- 成语故事120篇优选
-
2023-07-09 23:19:20
-
- 10个凄美爱情小故事精选
-
2023-07-09 23:16:33
-
- 智慧小故事100篇文本
-
2023-07-09 23:13:46
-
- 亲子阅读故事10篇在线读
-
2023-07-09 23:10:59
-
- 格林童话故事100篇精选25篇
-
2023-07-09 23:08:12
-
- 十个幼儿简短小故事精选
-
2023-07-09 23:05:25
-
- 100个寓言故事原版
-
2023-07-09 23:02:38
-
- 经典寓言故事100篇赏析
-
2023-07-09 22:59:52
-
- 100个寓言故事合集
-
2023-07-09 22: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