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清明节传说的故事(清明节典故及由来介绍)

2023-06-26 23:36 来源:学河网 点击:

清明节传说的故事(清明节典故及由来介绍)

清明节就快过了,在农村的荒郊野地里,可以看到到有很多人在上坟,分布于田间还有山脚下长满了杂草的坟头被重新添上了新土,不少人家还在坟头上放置一堆直立的青麦(这里当然是指北方了),这是表示对亲人的缅怀,还有对祖上的一份哀思。为什么农村地区不在清明节当天上坟,而是要提前个几天呢?

相信大多数农村人都听说过“早清明,晚十一”,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就是说的祭奠的时间。清明节可以提前祭奠,农历的十月初一,可以拖后一天时间祭奠,而被

image.png

称为“鬼节”的七月十五最好是在当天祭奠。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有民间传说是这样的:清明节是每一年的农事开头,要农忙了,忙罢麦子又是玉米谷子(当然了,这依旧是说的北方),夏秋两季都从早忙到晚,奈何人们又不能分身,所以清明节祭祖烧纸,又叫关鬼门。因为人们马上就要忙起来了,顾不上阴间的亲戚朋友了,就祭拜一下,先把它们统统关起来。而秋收过后,冬日农闲回来了,上坟烧纸送寒衣,兼开鬼门,放它们出去野游拾钱吧。所以,这天要迟一点,迟一点也是没多大问题的。

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是这样的:据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追杀,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同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各奔东西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的,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喂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这时候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大感忏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谁知道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始终没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终究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自然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烧尽,终究不见介子推走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活活烧死了。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有一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诗,读书时代再熟悉不过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