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射虎给我们的启示)

2023-06-20 01:52 来源:学河网 点击:

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射虎给我们的启示)

提示:小时候,因为在课本里读到“李广射虎”的故事,就把李广读成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大英雄。长大了,才发现,这个“力大无比”不过是经过虚构和夸张的,违背了最起码的科学事实。相比之下,西汉学者扬雄对它的评价似乎更合理。

小人书里的李广

李广射虎是记载于司马迁《史记》里面的故事,原文是: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

image.png

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是: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

违背科学事实的地方是:第一次石头吞没了箭头,复射多次不能成功,证明这块石头是坚硬的,没有裂痕和间隙的,甚至表面是光滑的,没有为箭头提供“乘虚而入”的地方;即使现代的冲锋枪弹头也很难射入其中,更别说古代的箭头了。

李广射虎

显然,司马迁将这样一个故事写入一般情况下会让人们以历史的心态,即真实的心态去读的史书,是违背历史的精神的。而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他道听途说而来,是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即是箭头没入石头这件事是完全不可能的。

据后世学者揣测,司马迁写这故事可能的两层用意:一是,人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产生“神力”的;二是,“射虎”这件事发生在李广被撤职退居二线后,司马迁是想要告诉人们“居安而思危”。第一点,关于“神力”的问题,我们应该是承认的,人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拥有这种力量的,但这种力量要通过箭作用于石头,威力显然会减少很多,即是箭头不可能与李广一起拥有“神力”,所以,这个被听来的故事在科学的面前基本是失败的;第二点,关于居安思危的问题,是应该的,居安思危可以使人躲过很多灾祸的,但干吗要非得要去射一块石头呢?这至少会让人产生这样一个误解,作为神箭手的李广视力不好,对事物本身的判断能力差,因为,他射中的的确是一块石头而不是老虎。

司马迁

所以,无论是从科学还是史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对李广的形象不但没有提升作用,反而让人会觉得他是一个宣传品,里面有不少水分。那么,作为文学的意象,它是不是就很好了呢?课本的原文大约是: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卢纶

这里被夸大的水分成了“嗖”的一声、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了,显然,课本的编者和司马迁一样,没有想到石头吞没箭头这件事是不可能的,司马迁听人说、课本编者听司马迁说,使道听途说又多了一层。虽说文学的“教化”功能在这里被增强了,但却破坏了科学与史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是宜过分提倡的。

其实,怀疑这件事儿的并不是两千年后的我,也不是我独自一人。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对它产生了怀疑,不过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

李广“射虎”这事儿在当时被流传开来,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因为“李广射虎”这个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扬雄

扬雄回答实在是高,他没有分析李广的箭能不能射入石头,只是说到了人的诚心实意,而作为励志之语,一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已经如同大海将李广射虎的那点小事故给淹得无影无踪了,扬雄也许是在告诉我们,想要达到“教化”的目的,就不要去编造那些蹩脚的小故事了,只要是诚心实意的,有什么事办不到呢?

然而,李广射虎的故事一直几千年来我们在塑造英雄人物上的一个通病,人们似乎从来也没有想过,“神化”过头了,英雄会让人失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