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股神巴菲特的故事大全(巴菲特的创业和管理故事)

2023-06-19 23:56 来源:学河网 点击:

股神巴菲特的故事大全(巴菲特的创业和管理故事)

他被誉为为华尔街“股神”,是世界上靠股市暴富的世界第二大富豪。

他创造了人们做梦都不敢想象的财富。

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2年涨了2.4万倍。当真是真正的“男神”。

不论炒不炒股,懂不懂股票,他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他就是沃伦·巴菲特。

image.png

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1930年,一个体重6磅、早产5周的小男孩降生。

算上他,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他的母亲娇小、开朗,被称为有着”很好的经济头脑“的贤妻良母。

他的父亲是一个严肃且和善的股票经纪。

他似乎从小对数字有一种本能的渴望。

他喜欢玩“大富翁”游戏,兴奋的数着自己不断积累的虚拟财富。

这个白皮肤、蓝眼睛的男孩对数字很是着迷,对金钱也很是热衷。

12岁时,他发誓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否则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爱钱”的天才少年

受家庭影响,从小巴菲特就对股票很感兴趣。

当其他孩子还在玩飞机模型、棒球时,巴菲特就像大人一样一心盯着华尔街的股市图表,还能象模像样的画出各种股票价格波动的曲线,令父母惊叹。

11岁时,他鼓动姐姐”合资“买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他们以每股38美元,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满怀信心地等待出手赚钱。一开始股票不断下跌,姐姐很生气地埋怨他选错了股。

但是那只股票很快反弹,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

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谁料想,刚刚出手的股票价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卖早了。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虽然赚得不多,但收获了宝贵的财富:在股市中一定要不为震荡所动,相信自己的判断,持之以恒。

后来他在股市中不断尝试,不断积累经验,加上父母的指点,小获成果。

巴菲特的学生生涯

初中刚毕业后,小巴菲特用炒股赚的钱在拉斯维加斯州买下了了一块40亩的农场,俨然一副小地主的模样。

因为小时候炒股的经验,巴菲特具有长线投资的心态,选择投资标的时候,是把自己视为企业经营者,而非市场分析师

他非常反对短线交易,认为那只是浪费时间及金钱的行为,并且会影响操作绩效。

巴菲特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

巴菲特告诫投资人,任何一档股票,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够持有10年的话,那就连 10 分钟都不必考虑持有。

高中时期,巴菲特边学习边炒股,炒股的兴趣越来越浓,大学就一心攻读金融学。

21岁时,巴菲特在股市获利达9800美元,这笔钱也为他今后的投资生涯奠定下了基础。

大学期间,巴菲特有幸成为了金融教父格兰姆教授的得意门生。

毕业后,格兰姆邀请他到自己的公司“纽约投资” 共事,巴菲特喜出望外。

四年后,巴菲特投下的1万美元已经变成了4万美元。这算是巴菲特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人认定巴菲特只买绩优股,不买垃圾股,事实上,这第一桶金恰恰是在所谓的”垃圾股“上赚到的。

大学毕业后的巴菲特已经跟着格兰姆教授一段时间了,他感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行事了。

巴菲特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

巴菲特的创业之路

巴菲特婉拒了格兰姆教授,创立了“巴菲特投资有限公司”,资金是炒股得赚来的4万美元。

创业初,纽约证券市场处于熊市,巴菲特创办开了一家制衣公司,将主要精力用来创办实体,有些许的积累,但是没有富起来。

毕竟他的天赋与兴趣是金融投资,所以果断回到股市。

当时,美国的传播业处于低潮,许多报刊与广播公司亏损,多数人认为行业将继续低迷,股价会持续走低。

而此时巴菲特却认为,他们属于成长性企业,目前股市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他偏偏买入别人抛出的股票,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传媒业的股票。果然不出巴菲特的预料,很快这些企业止跌上涨,巴菲特度高价位出手,赚到上百万美元。

创业2年,他的投资公司市值达到 2200万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原来并不属于巴菲特。它是一家不错的投资公司,声誉不错,但规模不大。

1965年,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每股价格仅12美元。

巴菲特不理亲友的忠告,以合作的方式买下伯克希尔,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次力排众议的行为也成为了巴菲特人生重要的转折,他终于有了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正式进军证券市场。

伯克希尔公司开始活跃起来,不断收购多家纺织公司、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一时间,许多股票评论家对此表示不解,巴菲特自然不会为他人的讥讽而改变自己的方向,因为他考虑的是企业的实际价值。

果不其然,人们逐渐看到伯克希尔公司市值不断上涨,股票从无人问津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昂贵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