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尊师重道的典故(关于尊师重道的成语故事)

2023-06-19 16:12 来源:学河网 点击:

尊师重道的典故(关于尊师重道的成语故事)

(三)孔子与子贡

子贡(前520~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士,孔门七十二贤者之一,小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眉清目秀,英俊潇洒,能言善辩。二十余岁继承祖业经商,约二十五岁左右拜孔子为师,此后他一边学习,一边经商。子贡在学习上很有造诣,深通《诗经》,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image.png

《论语》中多处记载子贡对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为政、人格修养、文质关系等重要内容提出不解之问,或持守发扬。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孔子对子贡有很高的期待。子贡多有入世之行。孔子唯恐他失心于红尘,故而不时提点,曾多次将他与颜回对比,以鞭策、激励子贡要向颜回学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孔子也曾传道与子贡,但子贡尚未与恩师心心相印,没能明白孔子之教导。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子贡初拜孔子为师时,并未感到孔子有什么了不起,拜师三年后才明白孔子的伟大。“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王充《论衡·讲瑞》)子贡因富有政治才能,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后来又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期间,子贡经常碰到诋毁或是贬损孔子的人。他总是不遗余力地维护恩师,积极传播恩师的思想,让孔子的贤德遍布天下。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刘向《说苑》)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

子贡还多次运用自己的政治关系,救助孔子于危难之际。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今河南省淮阳县)受困绝粮,陷入危境。子贡临危受命出使楚国,不仅筹到食物,还成功说服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子贡尊师重道还体现在他积极践行老师的思想学说。子贡在理财经商方面具有天赋,富有千金。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就是子贡说出来的,充分展示了儒者“取利而不为利所害,有名而不为名所累”的取利守道精神。

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传道一生,“克己复礼”“吾其为东周”的理想不能实现,社会动荡不见起色,儿子孔鲤先己而去,所钟爱的弟子颜回、子路也走了,夫子伤心之极,大病。子贡闻之,专程来看望孔子。“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深感孔子的恩德,在恩师墓前服丧三年。期满,相诀而去。唯有子贡结庐墓旁,又继续守墓三年。

关于子贡守墓六年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子贡觉得对不起恩师。后人感念子贡的至情至性,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又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来纪念子贡。

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为了广泛传播、传承孔子的思想,准备将孔子事迹和言行编辑成书。子贡继续在老师墓旁独守三年,是为了把收集来的各种资料原件进行梳理,披沙拣金,成稿后交给师弟曾子。曾子和其他同门及他们的弟子继续进行编辑加工,最终由子思完成了定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