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贾平凹简介资料大全(贾平凹的人生故事简介)

2023-06-17 10:58 来源:学河网 点击:

贾平凹简介资料大全(贾平凹的人生故事简介)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滩平静的死水,即使是再普通的人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人生的旅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时候能够顺风直上,有的时候也有跌宕的下坡路,有的时候,阅读贾平凹的文章,也能从平凡的人生中看到点点星光。

穿过漫长的孤单,生命总会绽放。

1952年出生的贾平凹,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于文学界一直有很高的声望,他对于生命、历史的思索,总是能够让人心旷神怡。

image.png

从写作历程洞悉“人生十悟”

一名合格的文人通常也不需要多么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们所需要的,仅仅只是洞察世界的能力,不少人流连于市井,同样能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金句。

1973年,贾平凹发表了《一双袜子》,从那以后,他的创作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史,而这四十多年中,他的创作过程也能分为三个阶段。

从1973年到1992年这段时间,他的语言清幽质朴,对于社会的评价也多以积极和正面为主,那会他的代表作名为《浮躁》和“商州系列”小说,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成名期和发生期。

从1993年到2004年,是贾平凹创作的第二段时期,标志性的事件是《废都》的出版,不过《废都》一直以来的争论性都比较大,这也可以被看作是贾平凹创作的发展期和探索期。

从2005年到2014年,贾平凹的文学功底已经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并且出版了《高兴》、《古炉》以及《老生》等长篇小说,在社会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也是贾平凹的成型期。

其中,《秦腔》直接帮助贾平凹拿下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在逐渐成名后,他反而不留恋于世俗的东西,开始寻找人生的真谛。

在他67岁那年,一部《人生十悟》横空出世,也算是颠覆了很多人对他的看法,在不少读者心里,到了这个境界,已经可以“封神”了。

能写出《人生十悟》,和他的经历以及思维创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同事又是一位身居要职的作家协会副主席,可他似乎从来不让旁人关注到他的头衔,这样才能更加细致的品读作品。

在《人生十悟》中,读者一下就能体味到,人生本就是一趟单程旅行,人生是有命的,世界也是现实的,无论日子好坏,人生的意义终究是自己的。

早期的创作,其实也和贾平凹的人生经历有关,比如从《天狗》、《商州》以及《山地笔记》当中,都可以看出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这也是《人生十悟》中昂扬向上时代精神中的体现。

上世纪贫瘠的农村,也孕育出了贾平凹的文化基因,可以说,他对于人生的看法,总是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创作数十载,始终如一,似乎有着一种佛家深远的境界。

这种感觉,也是其《人生十悟》中的“大命由天”的感觉。

他也在文章中指出了,每个人的人生出身都各有不同,一些人最后的追求在罗马,而也有一些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在罗马,除了生命,似乎很多东西都不是平等的。

这种“悟”,并不是让人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是要学会适应生活和放平心态,比如“生于何种年代”、“遭遇何种变故”、甚至是“遗传哪些疾病”等,这些都是命,积极应对好自己当下的生活,或许人生的旅程也能更加畅通一些。

正如贾平凹在《明月清泉自在怀》中写道的:人的一生,无论是苦还是乐,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人生总是充满了疲惫和奔波,也没有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淡薄的心性也是人生的一大哲理,要随时保持豁达的心态。

而由第一“悟”到第二“悟”的转变,则是一脉相承的。

贾平凹也认为, 历史从来都是由于胜利者来书写的,自古成王败寇都是这个道理,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亦是如此。

所以,第二“悟”名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些不仅仅是基于现实,也是对历史的思考,从古至今,社会中都不乏斗争,对于已经有了成就的人,身份便是通行证,对于失败的人来说,若干年后,仿佛就从未出现在世间一般。

而那部让他获奖的《秦腔》,也包含着很多相似的东西。

这篇文章中,贾平凹“为故乡树碑”,并且把乡村的凋敝和破败写得非常透彻,深刻的表现出了社会转型期的暗流涌动,不过这种现象也极为正常,旧的东西像泼出去的水一般,而新的东西却迟迟没有到来。

虽说他在《人生十悟》中写下了“适者生存”,好像充满了浓郁的“进攻性”,可在贾平凹的笔下,却是一个没有英雄的世界,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自由”的,里面的男男女女多多少少带着沉重的文化积弊和负担。

因为贾平凹还说过,自己实在是太爱这个世界和民族了,正因为爱得太深,所以他的神经也会格外敏感,甚至于到了眼睛里无法容纳一粒沙子的境界,哪怕生活中的一点点污秽,都会变成一种极为炽热的冷静,眼睛里总是充满了泪水和忧郁。

因此,当他渐渐将心态变得平和,便有了第三悟“有利有弊,好坏兼有”。

这其实也是辩证法的一种思维,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待人和接物的过程中,绝对不能管中窥豹和以偏概全,乐观的心态,往往才能收获乐观的结果。

成功人士所说的也不能当做“圣旨”来看,这句话放在当下也同样适用,似乎有的时候,只要你成功了,那么好像都有资格上台去说上几句,可如果你失败了,那么你就什么都不是。

可人生并不是可以借鉴的,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独特,各有各的活法,也会在沿途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选择自己喜欢的并纳入囊中,其实就可以了。

保持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生必修的课题,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换,二者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

提到了成功和失败的关系,贾平凹便顺势写出了“成功之路,失败之失”。

“成功”和“失败”这一对词,也是困扰大家最多的词语,可是,有成功者就必然会出现失败者,世人都想追求成功,可谁又甘心当失败者呢?

贾平凹举了越王勾践的例子,他卧薪尝胆几十年的时间,并且最终迎来了苦尽甘来,打败了吴国并且一雪前耻。

越王勾践

追求成功无可厚非,可是成功的道路上同样布满了质疑和荆棘,只有忍受一个人的孤单和寂寞,才能迎接最为灿烂的黎明。

谁敢说贾平凹没有成就感?而他的写作历程,同样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从新世纪以后,贾平凹创作小说就有了一种“为中国立命”的使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们的叙事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也都不愿再满足于80年代那种“伤痕小说”,而是秉承着新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还原日常生活。

贾平凹创作的四十年,也是极为不平凡的四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坚持是中国当代汉语写作史上不多见的,可贾平凹最终成功了,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并坚持了下去,这本就是难能可贵的。

人生十悟,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人生十悟的前四悟,思考的内容其实都比较通俗易懂,后面六悟,也给了读者很多的思考空间。

在第五“悟”,贾平凹提到了真与假的历练。

这其实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对于真或假的评价,也尽量不要盖棺定论,而是需要通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不断证明,现实中也有着太多这样的例子。

在文坛上,有很多“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同样也有很多“下里巴人”变成“阳春白雪”,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金子就注定会发光的。

贾平凹也曾提到,如果只是听之任之,从来不践行,那么束之高阁的“宝贝”也从来不具备真正的价值,只有践行才能够“验宝”,任何经过了实验检验的真理才是值得的。

在追求自己认同的真理过程中,也得有度,第六“悟”便是凡事皆有度。

追寻成功的路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急功近利的人大多没有什么好结果,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最为合适的“度”。

认真、敏锐以及追求完美向来都是人的优良品格,可若走到了极端,就会变成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从小都有人教育说:“吃饭要吃八成饱”。

不过再怎么保持内心恬静,人生总是有追求的目标,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为了金钱、荣誉、地位等不断奋斗,到了年老之时,才会发现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无论财富的多少,人的一生不过只是一日三餐与四季,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最终“赤裸的来,赤裸的去”。

贾平凹的第七“悟”,也是告诉自己: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不少人都有过很深的感触,就算听过了很多的道理,也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一生,问题的来源并不是由于听了谁的道理,无论是选择阳光大道还是幽寂的小路,人的一生总归会衰老,年龄不代表对错,经历再多也无法安插在别人的身上。

当太多追求其实没有办法实现,变成悬挂在空中的亭台楼阁,那么减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已经有太多人忘记了儿时的无忧无虑,在进入了社会以后,什么都会变得格外复杂,可是真的要入土为安的时候,所有人才会突然意识到,原来钱也仅仅只是数字而已。

这并不是让人“不求上进”,而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人生十悟的第八“悟”便是:心态好坏,至关重要。

人生在世,跟漫长的历史相比,再长寿都显得非常渺小,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乐观形态也足以让人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良好的心态,才能让人去接受各种挑战,人生并不需要去强求哪些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心只要放宽了,万物皆有自己的归处。

第九“悟”,也和心态有关,名为“祸福相依莫心慌”。

就算是身处逆境,也要意识到人生经历是自己的试金石,同样也是孕育成功的摇篮,当人生平安顺遂的时候,我们同样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力所能及的回报社会。

同样的一束玫瑰,有人会看到花的下面全都是倒刺,也会有人看到刺的上面全部都是花,有人会埋怨命运的不公,怪罪自己的人生为何会如此倒霉,也有人会把所有经历都看做是体验,曲折越多,那么磨难就越多,人生反而更加精彩,格外丰富。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好,什么样的人生是坏,贾平凹在最后给出了答案:成功是相对的。

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极少的人掌握着大量的财富,这看起来是不公平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别,似乎又是不言而喻的。

可是,当大官的人总会谨小慎微,挣大钱的人要八面玲珑,整日会因为什么最新的变化而寝食难安,可挣小钱的人,一家人只要是其乐融融,这难道不是成功人生的一种方式吗?

特别是到了贾平凹的那个年纪,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相对定义就体悟的更加透彻了。

再者说,无论任何人,明天都有可能一无所有,穷人家里多才子,富人家中也多败虫,就算是再为穷困潦倒的人,他都有勾画自己未来蓝图的权利。

贾平凹的作品,都融合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并且凝聚在笔中,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带着一种“自叙传”的色彩,他在生活的风暴当中独行,也远离了人群,仿佛一只孤独的野兽,去寻找自己的路。

按照他文章的思想,就算他的人生感悟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启迪,可这些也绝对不是教科书意义的,每个人还是要去寻找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