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故事 > 正文

​著名谋略家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

2023-08-27 10:16 来源:学河网 点击:

著名谋略家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

著名谋略家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

伍子胥与渔夫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出自《吴越春秋》,讲的是伍子胥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渔夫,伍子胥由于担心自己的安全,怀疑渔夫,渔夫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自沉江中而死的故事。

image.png

伍子胥与渔夫

伍子胥在被楚国士兵通缉的时候,在一个渡口,被一个渔夫所救。渔夫将他安全的送到对岸之后,看到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心中不忍,就对伍子胥说:“你等一会儿,我回去给你取点饭食”,说罢,渔夫就走了,留伍子胥一人在岸边等他。等了好久的伍子胥心中感到不安,他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去向官府告发,带领着官兵来抓自己。因为在他看来,渔夫既然是靠打鱼为生,住的地方必然是距离江边很近,取点饭食不会要这么长的时间的。

想到这里,伍子胥感到非常的惶恐,他就躲到江边的芦苇丛中。没一会儿,渔夫回来了,手上提了很多的食物和水。来到岸边的渔夫没有看到伍子胥,就想到了他可能为了躲避官兵,藏在了芦苇丛中,于是渔夫呼唤伍子胥在船上告诉自己的名字,渔夫喊了好久,确定没危险的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

看到从芦苇丛中出来的伍子胥,渔夫说:“我只是回去为你准备饭食,你为什么要怀疑我”,伍子胥回答道:“我的命都是你救的,怎么敢怀疑老人家你呢?”。伍子胥吃饱喝足之后,将身上的佩剑解下来送给老渔夫说:“这是我的祖传之物,价值百金,今天送给您了”。渔夫听后回答道:“楚王出了高额的赏金来捉拿你,我都不动心,何况是把区区百金的宝剑,我救你只是因为同情伍家的遭遇”。

听完这番话,伍子胥只好收起自己的宝剑,想老渔夫深深的鞠躬道谢。道完谢的伍子胥再三叮嘱渔夫,让他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说:“如果你这样的不信任我,我只好以死明志了”,说完,撑着自己的渔船,自沉江底,以死明志。

伍子胥是哪国人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本是楚国椒邑人,后又逃到吴国,在吴国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伍子胥塑像

伍子胥的父亲姓伍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后来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费无极的陷害,被牵连处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脱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长和父亲都被楚平王处死。历经艰难逃出楚国的伍子胥来到吴国,刚来吴国的伍子胥苦于没有人引荐,再加上生活艰辛,只能上街头卖艺求生,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专诸,两人性情相投,随后结拜为兄弟。

后来,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为门客,伍子胥帮助公子姬光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后称为阖闾。阖闾当上吴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孙武二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几年后,吴国开始强盛起来,随后吴军在孙武和伍子胥的指挥下,攻入楚国的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下,报了父兄之仇。

吴国灭越之后,俘虏越王勾践,他和吴王夫差在勾践的处理上发生了分歧,夫差主张留下勾践,伍子胥则极力主张立刻杀掉勾践,君臣之间开始有了间隙。后来两人又在先灭越还是先灭齐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认为越国被灭,会一蹶不振,不足为虑。而伍子胥则认为越国离吴国太近,吴国要想灭掉强齐,就必须先扫平周边的障碍。恰巧此时有谗臣诬告伍子胥投齐,夫差听到了大怒,立刻赐死伍子胥。

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吴国自刎而亡,可以说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吴国大地。

伍子胥评价

伍子胥,春秋名将,楚国人,后又逃到吴国,帮助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随后又帮助吴国走上春秋争霸之路。后世对伍子胥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说他是隐忍的君子,一说他是卖国贼。

伍子胥剧照

伍子胥隐忍君子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长一样随着自己的父亲而死是对的,最后他隐忍下来,为自己的父兄报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复仇之中度过的,自从自己的父兄被杀之后,伍子胥就背负上了仇恨的枷锁。带着仇恨的他来到了吴国,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吴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逐渐的开始强大起来。最终,他率领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锐之师,攻入了楚国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自己父兄之仇。

伍子胥卖国贼的说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就应该为楚国效力,投靠别国为别人卖力,最终还带领着别国的军队,攻入自己母国的国都,身为曾经的大楚臣子,却做出鞭尸自己国君的大不敬之举。

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名义上只能算是东周的附属之国。当时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频繁的,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国,希冀能搏出一个大好前程。伍子胥为了吴国效力,那么他就是吴国的子民。帮助自己的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不是卖国行为。

伍子胥是一个名人,名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说他是个君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卖国贼。

伍子胥怎么读

伍子胥,春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国著名将领,原籍楚国人。

“胥”字

伍子胥因为自己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杀,逃亡到吴国,被当时的吴国公子姬光收为门客,后来帮助姬光杀死吴王姬僚,姬光得以即位,世称吴王阖闾。最后,伍子胥被阖闾之子夫差赐死,自刎而亡,死后尸体被夫差投于钱塘江喂鱼。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后来因为曾被封地“申”,又被称为“申胥”,后世多称为伍子胥,关于他的名字读音,主要集中在胥的读音上,很多人将这个字读为第四声“xu”,其实正确的读法是第一声“xu”。

“胥’字本意为古代的小官,作胥吏之称,也就是小吏的意思。它也有全、都的意思,可以组词为万事胥备。还有蟹酱的意思,组词为蟹胥。最后一个是中华名族的传统姓氏为“胥”,很多人都会将“胥”误读为第四声的“xu”,但是不管做什么意思解释。这个字只有一种读音,那就是第一声的“胥”,“胥”字现在多为姓氏。

“胥”中国传统姓氏,读音为第一声“xu”。有关“胥”姓的来源,现在有三种说法,专家学者多认为,“胥”姓来源上古的华胥族。而对于一些典籍进行研究之后,有些专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胥”姓来源于晋国大臣胥臣。还有一些人通过家谱的研究发现,“胥”姓来源于“姬”姓,是姬氏的一个分支。

总的来说,伍子胥的正确读音是“wǔzīxū”,不能读做“wǔzīxù”了,电视剧《华胥引》的“胥”字也是读作第一声。

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列传》是《史记》中的一部人物大传,出自《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作者当然是司马迁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伍子胥列传》原文

这是一部人物大传,何为大传。大传就是除了些主要的人物,还包含了对于周边人物的描写以及对于他所在国家的描述,甚至还会涉及到对天下大势的解读。《伍子胥列传》中不仅是对于伍子胥一个人生平的描写,其中还涉及到了很多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伍子胥列传》中就包括了楚国太子公子建、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吴王阖闾之弟夫概等人物生平的描述介绍,不仅如此,该列传还涉及到了吴王夫差很越王勾践之间的恩怨纠葛。

整部列传总共被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父兄之祸、伍子逃亡、使刺王僚、鞭尸复仇、相吴争霸、身死吴亡、白公胜传、史迁评论这些部分。

前两个部分是伍子胥写的是伍子胥没有到达吴国之前的人生经历,包括他的父兄被杀,以及楚国太子建和伍子胥父兄的人物传记。中间的四个部分,描述的是伍子胥到达吴国之后发生的事情。伍子胥到达吴国被当时的吴国公子姬光看中,收为门客,后来又帮助姬光除掉篡位的姬僚。

伍子胥被阖闾所重用,后来又帮助吴国攻破强楚的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父兄之仇。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开始逐渐有了争霸中原的本钱,最终,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伍子胥在谗臣的挑拨之下,被吴王夫差赐死。白公胜传是对白公胜的描写,是一部一笔带过的传记。

史迁评论是司马迁对于伍子胥的人物评价,司马迁对伍子胥的人物评价是非常的公正的。他说伍子胥的怨毒对于平常人来说是很厉害的了,但是他的才华和忠心也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

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吴国大夫。辅佐两代吴王,并帮助吴王夫差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就这样一位忠贞之臣最后却被夫差赐剑自刎而死。伍子胥死后流传下了很多的故事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掘墓鞭尸、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和千金报恩。

伍子胥雕像

“掘墓鞭尸”是讲伍子胥在攻入楚都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的父兄复仇,掘开楚平王坟墓,挖出其尸骨进行鞭尸的事情。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伍子胥是一个有仇必报,凶狠毒辣的人,这样的人在乱世之中是很容易建功立业的,所以后来的伍子胥帮助吴王建立了不世之功。

“一夜白头”是讲伍子胥在逃出楚都之后,被扁鹊徒弟东皋公收留,住在东皋公家里的伍子胥由于担心自己能否逃出楚国的抓捕,急的一夜之间白头的故事。

“七星龙渊”是一个传说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逃出楚昭关的时候,得到一个撑船老者的帮助,才渡过大河。伍子胥为了报答老者的恩情,解下腰上的七星龙渊宝剑,要送给那个老头。

那个老头接过宝剑之后,仰天长叹道:“我救你并不是因为钱财,只是因为你们伍家世代忠良,现在既然你怀疑我是为财而来,那我只好以此剑自刎以证清高。”老者随后自刎而死,也有人说这个老人并没有自刎而死,之所以会有这个传说流传出来是因为百姓之间的以讹传讹导致的。

“千金报恩”讲的是伍子胥在逃离楚国的途中,饥肠辘辘,一个姑娘可怜他给了他一点食物,伍子胥为了人身安全,要求姑娘对他的行为进行保密。那个姑娘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于是抱着石头跳进了旁边的河里。后来,伍子胥发达了之后,曾派人去寻找姑娘的家人,寻找无果之后,伍子胥只好将千金报恩之金投入姑娘所死的河中。

伍子胥和孙武

提到孙武,很多人都会想到《孙子兵法》和武圣,比起孙武来说,伍子胥就要低调了好多,其实他也写了一部很著名的兵书叫做《伍子胥》,只不过现在已经绝迹。

伍子胥和孙武

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后来到吴国,向阖闾进献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经》,受到吴王重用,最后率领吴国大军和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国国都。孙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晚年所整理的《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流传到现在,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还被现在很多国家奉为军事经典,也被很多军事研究机构参考研究。

伍子胥和孙武是同时代的同国家的成就差不多的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孙武的知名度要比伍子胥高这么多?

一是因为后世历史对于伍子胥的偏见较大,由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举动,在当时被很多文人不能接受。所以后世史书著作者对于他很难做到公正的评判,再者他最后是被吴王夫差以叛国罪处死的,那么在吴国的史书之上,肯定会尽量地丑化他,才能让当时的吴王开心。

二是孙武最后是自然死亡,他在帮助吴国取得大胜之后,就辞官归隐了,开始安心的整理自己这一生的所学,这才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反观伍子胥,开军事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开始进军政治,做了夫差的辅政大臣。但是长期混迹军旅的他,不太了解真正的为官之道,不能很好地“左右逢源”,这才导致后来的下场凄惨。

其实,伍子胥和孙武到底谁更厉害,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比较。在生存之道上,孙武比伍子胥要厉害的太多,这从两人的结局下场就能看出。但是要说军事政治成就,孙武比起伍子胥就要略输一筹,《孙子兵法》里的很多理论的修改和完善,都是孙武和伍子胥共同指挥军队时所做的。

京剧伍子胥

京剧《伍子胥》是一部传统戏曲栏目,它的主要唱法是以老生为主。《伍子胥》是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基础之上,再根据著名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创作而成。全剧主要讲的是伍子胥从出逃楚国到被吴王阖闾重用的过程,共分为七折。

京剧《伍子胥》剧照

伍奢由于进谏楚平王被杀,从而连累楚平王的太子和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要被处死,万幸的是聪明的伍子胥逃出了都城士兵的逮捕。昼伏夜行的伍子胥来到楚国的最后一个关卡昭关,面对着防卫森严的关卡,伍子胥只得无奈躲进深山,后来得到扁鹊徒弟东皋公的帮忙,成功逃出昭关。

来到吴国的伍子胥苦于没有人引荐,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面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不得不当街卖艺,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专诸,两人结拜为兄弟。后来,吴国的公子姬光看中了他,被姬光收为门客。

姬光本来是王位的继承人选,但是后来自己的位置被姬僚夺过去了,姬光一直想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他听闻伍子胥有才华,于是向他询问计策。伍子胥向姬光推举了专诸做刺客,后来姬光又收集了一把削铁如泥的短剑,在一次宴会上,专诸化妆成一个厨师,借献鱼之机,拔出藏于鱼腹中的宝剑,刺死了姬僚,姬光得以即位,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伍子胥》曾是有着“京剧鼻祖”之称的程长庚代表剧目,后来经过几次起伏,渐渐被人所遗忘,最后被杨宝森成功改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伍子胥和申包胥

伍子胥和申包胥,两个曾经是至交好友,后来因为灭楚护楚的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成为死敌。

申包胥图像

就个人成就和后世知名度来说,伍子胥和申包胥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伍子胥出生贵族,很早就已经出名了,后来到了吴国之后,更是闻名于春秋各国。反观申包胥,连生卒年都没有人知道,后世唯一知道就是他在秦国驿馆大哭七天七夜,最终感动秦王,出兵帮助他救助楚国。

但在人生境界和德行操守方面,两人恰好相反。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发下灭楚誓言,申包胥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发出了护楚誓言,两人彻底决裂。后来,伍子胥破入楚国国都,做出了鞭尸的残忍举动,惹得申包胥对他更加的怨恨,他让人带话给伍子胥,强烈的谴责了伍子胥,伍子胥对此的回答是,只要能报父兄之仇,倒行逆施之事他也会常为之。

楚国都城被破的时候,申包胥逃出楚国国都,辗转来到秦国,面见秦王,想向秦王借兵击退吴国,但是秦王以路途遥远,恐不能及的理由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被拒绝的申包胥来到驿馆之中,把自己关在房间之中,想到自己的故国将不复存在,伤心的大哭起来。这一哭就持续了七天七夜,秦王听到申包胥在驿馆之中大哭七天七夜,不吃不喝,非常的感动。

最后,秦王派出五百战车,驰援楚国,申包胥带着这五百战车回到楚国,再加上楚国民众的一致对外,终于击退吴国,保护住了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