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言文《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1、文言文《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逝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
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1、找出难懂的词、句。2、疏通文意(让学生做好勾画)
教师从旁点拨
3、交流
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
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
三、问题探究
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
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明确:伯乐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里可作拓展部分)
最后读课文结束。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逝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3、《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之。骥于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4、《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马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
2课时
教法教具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是情境引入我门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二是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翻译课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5、《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逝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6、《文言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7、《文言文》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士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3、字词检查: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
夫声起(hōu) 意少(shāo) 中间(jiàn) 絮(xù)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口技,一种很早就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它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构成,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我们看过的相声《洛桑学艺》,仅仅凭借一张嘴和手的巧妙配合,那惟妙惟肖的乐器声响就被摹拟出来了,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那其实就是口技表演。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 ?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口技一文。
二、教学基本任务
读、说、诵、练、写。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
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第五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急有缓。
2、说:
⑴ 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⑵ 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字贯穿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 ,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
⑶ 从“听众的反应”的角度,那些句子能体现善?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诵: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⑴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一 ──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① 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梦中惊醒”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② 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渐入梦乡”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③ 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火起群乱”。(学生诵读)
⑵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也才有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尽情品味、尽情描述的“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全文的文眼或核心就是一个“善”字!──点击出大大的背景图“善”字。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口技艺人如此精湛的表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长期的观察与揣摩,靠的是无数次的 勤学苦练,再加上精巧构思上展现的聪明智慧。这启发我们,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更得益于勤学苦练基础上的创新。
⑶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⑷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⑸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⑹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⑺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⑻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 背开头和结尾
② 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 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 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反思:《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4、练:
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⑴ 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⑵ 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②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③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④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⑤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⑶ 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股(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走( )
⑷ 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⑸ 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⑹ 现在,该轮到你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反思: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是匠心运的。这份“智能练习”表现了我的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个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种“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5、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下面请大家借鉴所学的写作技巧,“走进自然之家,去聆听自然之声”,并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摹写出生动形象的自然之景。
首先需要交代一下:下面的声响兼图片,共包括八个场景,各场景可看作立的片段,也可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有,这些声响和画面,是老师经过精心的构思,从众多的声音材料库中剪辑组合录制而成,并配以相应的精彩画面合成的,比如,几声鸡叫、几声鸟鸣、几声雷雨发作、几声潺潺水响……道具可谓简单,制来可谓不易,倾注了老师的很多心血!──希望大家听的认真、看的仔细、写的精彩!
要求如下:
⑴ 边倾听、边观察,看看这些声响表现出怎样的`场景;
⑵ 运用所学的描写声响场面的写作技巧,写出你最强烈、最美好的一段或几段场景,要力求有场景,力求描写生动,想象合理。
播放配图声响画面,播放两遍,第一遍用心感知,第二遍精心选择自己感受最强烈的画面和声响进行摹写。播放中,教师随时激情点拨,作引导描述……
几分钟后,请学生就所写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做随时点评,鼓励精彩……
8、《文言文》教学设计
原文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3〕,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4〕,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6〕;在人间〔7〕,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来〔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四部丛刊》本《元次山集》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手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 。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文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结构特征
学习方法:
朗读、合作、探究、比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又来到了,真想到大自然起走一走,可每当考虑春游的地方时,老师就挺犯愁的。为什么呢?许多景点我们都去过,有些景点虽没去过,但离我们又很远,一两天又回不来。不过,我们课本的编者给我们指了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右溪”,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那里去“玩一玩”。(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作者简历:17岁从师元德秀,34岁中进士。曾任职务有:参、御史、节度参谋、经略史、吾卫将、礼部侍郎
人品:同情劳动人民。曾两次上书朝廷,请求免除租税。
文学方面:诗文注重反映现实,清淡简洁,纯真自然,文字稍逊。
三、师生共同反复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并了解文章大意。
师小结:右溪是道洲(在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水清石怪境幽,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洲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四、学生自学,做词语积累,把加点的字抄写整理在笔记本上。
五、分小组合作:对照书下的注释,合作翻译课文,教师巡视,帮助释疑。
六、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对课文的研究学习。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完成练习题,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抒情句。
师: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念的题目,完成下面的选择。本文的抒情句是(A)
A、徘徊溪上,为之怅然B、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请你把你选择A的理由说一说,好吗?(理由:B句说的是刻石的理由)
(2)引导学生找出“怅然”的原因。(朗读课文开头的写景部分,从中找答案)
师:仍然请大家听题目,然后选择问题的答案。作者“为之怅然”的原因是(B)
A、不可名状B 、无人赏爱
(3)朗读课文后半部分,引导学生讨论“为之怅然”与下文的联系。
师:刚才我们读写景部分的文字时,我们感受到右溪水清石怪境幽,但由于这里地处偏僻,环境“芜秽”,所以“无人赏爱”。于是,元结就对它进行了修葺。那么,作者为修葺右溪做了哪些事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参考答案:疏通建筑植树种草刻石或疏凿芜秽建造亭宇植树种草为之命名刻铭石碑)
七、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结构特征
板书:景美:水清石怪境幽
命名右溪
右溪
记无人赏爱
为之怅然
彰示来者
修葺:疏通建造刻石
八、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理解本文的主题
问:右溪“无人赏爱”,作者为什么要“怅然”?
(参考答案: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一是因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二是因为由此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九、比较阅读:《右溪记》和《小石潭记》
(一)景物对比:
水:清水:清澈
《右溪记》石:怪《小石潭记》石:参差
境:幽境:过清
(二)心情对比:
无人赏爱寂寥无人
《右溪记》徘徊溪上《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为之怅然悄怆幽邃
结论:景相同,情相似。景美、景奇、情深。
(三)作者对比:
元结:怅然→修葺(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柳宗元:观鱼乐、赏美景→忧伤(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表现了的艰难)
十、反复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十一、拓展练习: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补充资料
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文言词语
抵、不可名状、怅然、芜秽、俾、裨、彰、铭、悉、荫、则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南流数十步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2)合营溪:合:汇合。
(3)置州已来:“已”同“以”,通假字。
三、省略句
(1)合营溪:省略了“于”字,即“合(于)营溪”。翻译:在营溪汇合。
(2)徘徊溪上:省略了“于”字,即“徘徊(于)溪上”。翻译:在溪上徘徊。
9、《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10、《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11、《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粗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 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声
2、理释下列加粗字词的含义:
⑴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⑵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⑶ 当是时
这个时候。
⑷ 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极点。
⑸ 宾客意少舒
稍微,读shāo
⑹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⑺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用作动词。
⑻ 几欲先走
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⑴ 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⑵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礼物 。
五、分析理解
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12、《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从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挖掘做人的智慧。
3.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由成语“毛遂自荐”导入课文。
三、播放“毛遂自荐”相关视频。
四、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4.平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5.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五、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
六、教师提问点拨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提示:
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19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提示:
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有义勇精神、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4.平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喜士养客,但闭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治家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如何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提示:
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中来表现;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个性化的语言。
6.课文中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7.文言常识
⑴通假字
合从于楚“从”,通“纵”
其末立见“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
毛遂奉铜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同“盘”
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
⑵古今异义
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
⑶特殊句式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七、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毛遂自荐”这一行为的看法。
13、《文言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 ,改变教学模式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四、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14、《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2、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治活动、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15、《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
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解疑答惑
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
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 一家人醒而梦。
⑶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16、《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写景段落。
2.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景物中的白描。
3.深入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白描手法。
2.感受作者的情意。
重难点突破措施
1.学生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等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课文。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和适当点拨,探究作品的主题。
预习导航
同学们,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1.自主批注阅读《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第一场雪》P215和∠方的雪》P217。
2.阅读《主题丛书知人论世》中的《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P8认识张岱其人。
3.自主预习并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具体做法:
画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能流畅、字正腔圆的朗读。
正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我的困惑
在预习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惑吧?把它们整理一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要突破哦!
课内探究
一、观雪色
1.师以“落雪有意”为话题精彩导入,组织学生阅读展示。
2.学生个人或小组以朗诵形式展示《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片段。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三季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故乡的记忆。再过几天就是大雪节气了,在雪至之前,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雪景中畅游:观赏、品味、感悟。
二、品雪韵
(教师导入:这美丽的雪景也曾引起古代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他们的风雅和忧伤,嬉笑和怒骂,成败和荣辱,这一切都和雪有关,此时都美丽成了雪的典故和与轶事,珍藏在我们记忆里。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 赏析张岱笔下的奇景。
诵读课文(学生试诵读,师生点评,修正,逐步提高诵读水平。)
2.了解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张岱去看雪,他看到了怎么一幅雪景?文章是怎么描述的?(学生品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意境。)
3.围绕白描手法进行主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品悟: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话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清冷、孤寂的情绪。
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巧用量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画面,带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的写作精妙之处。(痕、点、芥、粒,这四个只称微小事物的量词,不仅用的新奇大胆,还反衬出了天地的阔大,这极小和极大的强烈对比使人不由的生出这样的感想人之渺小,不过沧海一粟。)
③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从《落雪有意》中寻找其他写景片段,比较不同手法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悟雪情
1.结合作者背景、经历及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明朝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来了解作者其人,感受作者笔下雪景中蕴含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愁。全班齐诵《湖心亭看雪》来感受痴情。
①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②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题目是“看雪”,为什么不用“赏雪”呢?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快速读主题丛书P8《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2345段。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
【PPT出示张岱的《陶庵梦忆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围绕借景抒情,进行主题拓展,展示其他作家借助景物传达的情感。如《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江雪》等。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痴人,他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惟有寄情与山水,这样的文人你能想到哪些呢?
例:
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的《江雪》被贬永州时所写。别人沽名钓誉,而柳宗元特立行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被贬黄州时所写。被贬谪的苏轼借月抒怀,自嘲“但少闲人如吾”,我们在赞许其旷达心境之余不免为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而感慨。
3.美读这些诗文,展示自己的锦绣情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虽然雪去无痕,但是落雪有意,风花雪月总关情。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课后拓展
课下继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的其他文章,来感受雪景中文人的情致。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荣洁)
这节课是整合课“落雪有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师事先带领学生在课外把《落雪有意》阅读品析完了,画出了自己喜欢的雪景片段。第二课时导入之前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朗读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通过朗读来塑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走入雪景,深入雪境,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时,此时再去品析文人先贤张岱的雪景就显得水到渠成。对于文章的挖掘,教师是用一两个主问题来引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点整体的感受即可。之后就在读中慢慢品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课堂活动之余,留给学生思维思索、内容内化的时间,这样就让学生感觉到有所收获,而不是艰涩空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规律,学生实现“海量有效阅读”也不会太难。
17、《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能够说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教学的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意。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疑问引入:
1.板书文言文和课题学弈,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清楚。
2.指读,评价并正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读。
5齐读。
6.小节过渡: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1.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加深理解。引读设计内容:
(1)弈秋是谁?
(2)让弈秋干什么?
(3)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
(4)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飞
1.不是智力不如别人,为什么弗若之矣?
(引导并相机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介绍本文的述说者孟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一课你学会了吗?为什么学会了?
2.回去之后,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好吗?
附:
板书设计
文言文
26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
- 汉语拼音ao、ou、iu的教学反思
-
2023-06-22 06:08:47
-
- 落花生教学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6:06:00
-
- 课改实施方案13篇
-
2023-06-22 06:03:13
-
- 小寒食舟中作原文及赏析
-
2023-06-22 06:00:26
-
- 一年级语文《在家里》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57:39
-
- 毕业生在国税局的实习报告
-
2023-06-22 05:54:52
-
- 《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52:06
-
- 公开课《日月潭》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49:19
-
- 精选培训实施方案15篇
-
2023-06-22 05:46:32
-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43:45
-
-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通用11篇)
-
2023-06-22 05:40:59
-
- 小学作文《介绍我自己》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38:11
-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2023-06-22 05:35:24
-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32:37
-
- 《有趣的树叶贴画》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29:51
-
- 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22 05:27:03
-
- 必修2化学键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22 05:24:17
-
- 瑶池原文及赏析
-
2023-06-22 05:21:30
-
- 《旧唐书·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
2023-06-22 05:18:43
-
- 教师教学质量个人提升方案(精选12篇)
-
2023-06-22 0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