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河网 > 句子 > 正文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故事23篇

2023-06-30 20:13 来源:学河网 点击: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故事23篇

1、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

小朋友,每年,我们都要过很多很多的节日。那么,你听说过“端午节”这个节日吗?你知道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吗?

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一天,爸爸妈妈会买好吃的粽子给我们吃,还会带我们去看划龙舟比赛呢!

image.png

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嗯,差不多是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作屈原的人。屈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很爱国的大臣。但是,屈原不幸遭到坏人的陷害,被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屈原非常伤心,写下了很多怀念祖国的诗歌。后来,屈原的祖国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灭亡了。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农历五月五日那一天,来到汨罗江边,投江自尽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表达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屈原死后,很多老百姓来到江边祭奠他。渔夫们驾着小船,在江上来来回回地划着,希望能将屈原打捞上来。为了防止江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大家还用苇叶把糯米包起来,煮熟后扔到水里喂鱼喂虾。后来,每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大家都会包粽子、赛龙舟,以此纪念屈原。于是,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了吗?

2、毛南族火把节的由来民间故事

贵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一带的毛南族人,每年腊月三十晚上,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毛南族的祖先就在卡蒲这块山青水秀的地方生息劳作。一天,一个外出做生意的毛南族人急急忙忙跑回来对寨老说:“今年三十晚,一支异族人将要来侵占我们的地盘。他们人高马大,兵器精良,……”寨老立即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大家一致认为,硬拼是要吃亏的,只有采取疑兵计,才能击退外族人的进攻。于是,寨老组织全寨男女老少在寨脚、路边和山坡上插了许多亮槁,再用猴滕把亮槁牵连起来,并挂上许多炮竹。天快黑时,全寨人马四处埋伏,封锁消息,备足牛角、火药、锣鼓家什,等待入侵的异族人。当异族人马趁着夜色扑进寨脚时,突然一声炮响,埋伏多时的毛南族人们点燃亮槁,牵动猴滕,顿时,锣声、鼓声、牛角声、炮竹声和怒吼声响成一片。异族人见山坡上、路边都亮起晃动的火把,弄不清到底有多少毛南族人,以为中了埋伏,个个吓得心惊肉跳,不敢往寨子里冲,纷纷夺路而逃。有的异族人在逃跑时,由于不熟悉地形被毛南族人捉住拉进寨子,寨老们亲自给他们松绑,用最好的酒菜招待他们,给他们压惊,并耐心规劝,使俘虏们很受感动。从此以后,异族人再也不来侵犯毛南族的地盘。

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劳,年年都在除夕晚上全寨人集中在一起,手持点燃的火把,敲锣打鼓、吹牛角、放炮竹,互祝新年快乐,与邻寨群众互相对“骂”、捉“俘虏”,据说“骂”得越凶,来年就越吉利,对“骂”正酣,双方暗中派人混入对方人群,出其不意,将对方成员“俘虏”归寨,用酒肉惩罚,将其灌醉。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毛南族人叫它“火把节”。

3、侗家斗牛节的来历民间故事

在远古的时候,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后来,也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牛的老者兴起斗牛活动。

爱牛老者住在牛王寨。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转,对牛感情很深。后来,他以放牛为生。一晃眼,已经年过四十,不知道养了多少头牛,但没有一头是他满意的。他决心走村串寨买一头好牛。也不知他走过多少村,串去多少户,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们只记得他回到家的那年,两鬓已经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坏他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来。从牛眼到牛鼻,从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优劣。你若同他摆牛门子,他三天三夜也摆不完。

他来到一个叫沟洞的地方,发现了一头宝牛,高兴极了。“嘎老,你这牛卖不卖?”他这样问养牛的人。养牛的老者早听说爱牛老者是个识马认牛的能手。“他既然想买,我这头牛一定不差。”养牛老者心里这样想。的确,养牛老者这头牛的来历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踪了。养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后来顺着牛的蹄印,找到沟洞,才把牛找到。牛主人见沟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这儿定居下来。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孙……养牛老者一家如今也变成一寨人了。自从他祖宗跟牛祖宗来到沟洞,他家喂猪猪长得肥,养鸭鸭不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人发千口,粮发万担。由于这牛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养牛老者有意把牛价抬得高高的。谁知爱牛老者一声不响就把牛买下了。爱牛老者刚把牛牵出门,有个好心人劝他道:“嘎老,你买拐了!”“你晓得个屁!”爱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胜似的,笑眯眯地对那个人说,“这是头保家牛,得了它,人旺家发,是个无价之宝嘞!”“何以见得?”那人不解地问。“你看,它额凸,角翘,腰直(俗称三翘),腿粗,蹄甲坚硬;那蹄壳的花纹织成五个大字:天下我为王。”因为这是已经到手的货,爱牛老者毫无顾忌地夸着。那个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几个大字,连忙点头称赞。爱牛老者见那人如痴如醉,又神秘地说:“还有哩!你看,它右耳内还有一根卷须。这是根龙须,最能打架。”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红长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从牛头扯到牛尾巴上去。爱牛老者高高兴兴地赶着保家牛往家走。保家牛翻过看牛场,走过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爱牛老者虽然身子骨很硬朗,走起路来能跟小伙子比,可他哪里赶得上力大无比的保家牛?一转眼,保家牛昂头甩尾,挣脱了他手中的绳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当他气喘吁吁赶到犀牛潭边时,突然有一头犀牛跃出水面。它喷着鼻、甩着尾,走上按与保家牛角斗。保家水牯牛见犀牛个儿虽然比自己长大,角却没有自己的长,而且又是角,就用蹄抓了两下地皮,屙了一泡屎和尿,瞪着红彤彤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过去。

保家牛与犀牛在岸上打了好一会儿,就转入水中去了。它们在水中继续角斗,激起千层浊浪,掀起万朵银花,把个犀牛潭的水搅浑了,把个红彤彤的太阳斗暗了。它们几沉几浮,左抵右触,斗了三天三夜,难分输赢。

看的人越来越多,扶老携幼,提米带肉,热闹极了。

大家看得高兴,爱牛老者却心事重重。他正在考虑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来。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用绳子套牛脚杆。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来两根大粗绳,听他一声号令,许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便潜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两头牛正斗得难解难分,都没有注意后面来人。

犀牛虽然稀奇,但爱牛老者并没有要它。他叫大伙把它宰杀了,让众乡亲欢欢喜喜地饱餐了一顿。这一天,正是农历九月初九。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为了纪念保家牛斗犀牛的胜利,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爱牛老者都领着乡亲们来到犀牛潭边放牛打架,欢庆丰收。

这就是斗牛节的来历。

4、圣诞节的由来睡前故事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5、“光棍节”的由来和故事民间故事

又是一年一度的11月11日“光棍节”,又叫“单身节”。关于光棍节的来历倒还有些说法。

“光棍”最初并非指单身而是流氓地痞

“光棍”一词在中国最先出现于元朝。元朝萧德祥的杂剧《杀狗劝夫》“楔子”里写道:“却信着这两个光棍,搬坏了俺一家儿也。”这里的“光棍”就是流氓、地痞、无赖、人渣、烂仔的意思。

明末凌蒙初的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27:“元来临安的光棍,欺王公远方人。”

清朝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46回:“恐怕是外方的什么光棍,打着太尊的旗号,到处来骗人的钱。”也是这个意思。(呵呵,即使从今天来看,这个最初的意思也还是有一定道理哟!)

只是到了明朝以后,“光棍”才指没有老婆的单身成年男人。明朝冯惟敏的杂剧《僧尼共犯》第一折:“哄俺弟子都做光棍,一世没个老婆。”清朝洪楝园的杂剧《后南柯招驸》:“妹妹已有人家,阿兄犹然光棍,岂不愧煞人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此外在一些方言里,“光棍”还有聪明人、好汉、识趣者的意思,如“光棍不吃眼前亏”的说法。

更有意思的是,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种树也叫“光棍树”。

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中,有四个男人,当然都殊棍,也就是没老婆没女朋友没情人也没某某伴侣的那种。

他们聚在一起搓麻将。从上午11点打到晚上11点。输赢倒是次要的,奇怪的是,搓麻过程中,不论是谁和牌,自摸或者接炮,都是和四条。于是自始至终,都在,四条,四条,四条。最后有输得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另外三个说,四条就四条,还四条什么。

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麻将牌里,四条就是四条,没有四条什么的说话。不过,打完麻将,他们一起去冲澡,把衣服裤子一脱,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十分兴奋,边冲水边欢呼,我知道四条什么了,我知道四条什么了!

后来,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特把这个设为光棍节。事有凑巧,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日历上,刚刚好,不多不少,也就是四条……

相传当天光棍们都要吃糖葫芦,而且要一口气吃光,这叫“脱光”,要不然,来年还殊棍。

6、动物的六一联欢会动物故事

狗熊小憨在树下睡觉,一张海报吹落脸上,森林里举办儿童节联欢会,小憨爬起来,我要准备节目了。

六月一日,演出开始,动物全来了。猴子小毛、狐狸小妖主持节目。

第一个节目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表演者:蚂蚁大家族,指挥:蚁后。

蚂蚁排着整齐的队形,站在舞台中间,蚁后挥动有力的手臂,蚂蚁放声高唱。歌声、掌声震得树叶和花瓣纷纷落下。

第二个节目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表演者:小兔喇叭花。

伴着欢快的音乐,喇叭花背着小竹篓,光着毛茸茸的小脚丫上场了,她边舞边唱,捡了一朵漂亮的蘑菇放进背篓,乌龟小曼喊:“喇叭花,漂亮的蘑菇有毒快扔了。”喇叭花说:“蘑菇是道具,假的。”长颈鹿小丫说:“假的也不行,观众误会了,就有生命危险!”这时松鼠小乙递上小花篮:“喇叭花,用真蘑菇表演,早晨我刚采的。”喇叭花感激地点点头,继续跳起来,大家热烈鼓掌。

下面是男生唱:歌曲“忐忑”,表演者:青蛙小瓜。

小瓜拿着麦克蹦到舞台,满怀深情地唱起来,台下观众掌声如雷。

主持人小妖现场采访:“小瓜,你是怎样将这首歌演唱得如此精彩?”

小瓜委屈地说:“狮子小帅的眼睛瞪着我,我吓的。”小帅说:“你演得太好了,我都看呆了。”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小毛:“接下来请狗熊小憨表演魔术《水变蜜》,大家欢迎。”小憨左手托瓷碗,右手拿小树枝神气地走上台,用树枝敲敲碗:“请观众尝尝是不是山泉水?”馋猫小咪自告奋勇,舌头一舔:“是水,不甜。”小憨神秘一笑,口袋里掏出一片荷叶,盖在碗上,挥动小树枝:“甜、甜、甜。”唰,掀掉荷叶,举着碗说:“再请观众尝尝水已经甜了。”花猪小肥甩着大耳朵,哼哧喝了一大口,表情怪怪的:“还是水?”小憨懵了:“蜂蜜哪去了?”

十个猪宝宝一起喊:“你送给蚂蚁吃了。”

小憨想起来,蚂蚁演唱结束,嗓子都哑了,他把蜂蜜兑成甜水,让他们喝了。小憨红着脸走下舞台,但售众仍给了鼓励的掌声。

最后一个节目:“舞狮”,表演者狮子小帅、刺猬小真。

狮子小帅大嘴里滚动一只五色彩球走到台上,观众看到狮子来了,吓得四处奔逃,狐狸小妖拿起麦克喊:“不要怕,小帅不会伤害你们的,我们有制服他的秘密武器。”大家又回来继续看表演。小帅表演得真给力,大彩球含在口中,叮铃铃响,还做高难度的翻转、腾跃动做。河马小凤说:“咦,不是二位演员吗?刺猬小真呢?”突然狮子小帅将彩球高高抛向空中,大象小丁伸出长鼻子稳稳地接住了,刺猬小真从彩球里露出了脑袋,原来彩球是小真扮演的,怪不得小帅的嘴总是张开的,闭上嘴,刺儿就会扎到他。节目又精彩又神秘,大家长时间的鼓掌,手都拍红了。

猴子小毛、狐狸小妖上台:“各位小朋友:儿童节联欢会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7、六月六吃新节的传说由来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稻谷,人们是靠猎取野兽、采摘野菜充饥度日。

这件事被天上的仙狗晓得了。仙狗觉得凡人生活过得太苦,心想:凡间有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阳光雨露,我要把仙境里的稻种送给凡人去种植。

偷仙稻种下凡,是触犯天规的。为了避开众仙的眼光,仙狗想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仙狗像往常一样,守在晒仙稻的地方,等众仙们离开之后,仙狗便在稻谷堆里打了几个连滚,全身的毛沾满了仙稻,连尾巴上都沾满了。

仙狗满心欢喜,这下凡人不愁没吃的了。

天黑了,仙狗偷偷地逃出天门,腾云驾雾,奔向凡间。一刻时,仙狗绕过南天门,来到了通天河边。

正在这 时,只见一条渡船划来,仙狗见船离岸不远,纵身一跃,便跳上了渡船,小心地蜷缩在船尾上。

船到河中心,船夫发现一条奇怪的野兽上船偷渡,心想这不吉利,举起船篙子,朝仙狗打过去。

仙狗“扑通”一声跌进通天河中。船夫见怪物落水,飞快地把船划走了。

仙狗落水后,全身水淋淋,粘在毛内的稻谷,也被河水冲洗走了。仙狗心里十分难过,一边使劲地朝对岸游去,一边用力把尾巴伸出水面,只要能保住尾巴上的稻谷,就可以繁种。

仙狗费尽全身力气,游过了通天河,爬上了河岸。

这时,仙狗摇身一变,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手里提个包袱,向有人的地方走去。

半路上,正好碰到一个农夫,白发老翁把稻种送给他,并告诉他如何繁种。

农夫刚接过稻种,霎时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白发老翁突然昏倒在地上,农夫吓得全身发抖,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过了一会儿,白发老翁苏醒过来,连忙催农夫快离开这里。

农夫见白发老翁不能行走,就上前去扶他,白发老翁连连摆手说:“我不能走了,我本是天上的仙狗,今天偷送稻种下凡。这稻种是天上神仙们吃的,如今被玉皇大帝晓得了,我要遭雷打火烧。”

农夫听后,心里很难过,但无力相助,只好含泪离开。

风停了,雨住了。仙狗被雷打火烧后,失去灵气,再也不能上天了,变成了凡间的狗,从此,在人间生存。

第二年,农夫按照仙狗传授的方法,精心种稻,禾苗长得特别好,获得好收成。

为了感谢仙狗送稻种,六月六那天,农夫用石碓舂了谷壳,煮了一大锅白米饭,盛了一大碗,还夹一块肉放在米饭上面,先给狗吃。

此后,每年稻谷熟了的时候,在这天,农夫都要让狗先尝新。就这样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个风俗,相传至今。

8、愚人节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

据说,愚人节起源于一个很有名的希腊神话传说。

农业女神得墨忒尔,在希腊是个妇孺皆知的神祗。她具有无边的法力,可以使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也可以令田园荒芜,万物凋零。在希腊众神中,她也是最受尊崇的女神之一。万神之王宙斯是她的弟弟,也是她的丈夫。仅仅这个身份,就足以使众神在她的脚下俯首帖耳了。

但是,这位权势无比的女神的故事外,关于愚人节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在中世纪时,多数基督教国家都使用儒略历,把3月25日到4月1日作为新年节日来庆祝。按习俗4月1日这天,人们要互赠礼物致贺。公元1752年,格里高利历开始颁行,新年移到了1月1日。但人们旧俗难改,仍愿意在4月1日向别人送贺礼,这个“新年”,本身就是虚假的了。后来,有些爱恶作剧的人,干脆把礼物也变成虚假的。说是送一盒点心,里边可能是块石头。声言前去拜访,却让主人干等半天。受骗的人不甘心,也照方抓药,进行报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愚人节。

今天,愚人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节日,差不多在整个欧洲和北美都流行。苏格兰称这一天的受骗者为“布谷鸟”,似乎和农业女神仍有些关系。法国人则叫作“四月鱼”这大概是因为小鱼在四月刚孵出,糊里糊涂地见饵就吞,容易上钩的缘故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愚人节作弄人的手法,也是花样翻新,新意百出。如:新婚的妻子可能会收到告发丈夫不忠的信件,碌碌无为的公务员会接到提升的调令,儿子会接到父亲去世的电报。某年4月1日,英国《每日镜报》登出一帧照片,一个面容酷似某国的男人,一手挽着一个几乎全的美女。凡此种种,如果你都信以为真,就上了大当。当然,如果你真受了愚弄,也不必像得墨忒尔女神那样大光其火,最好拿出点“绅士”风度,一笑置之,才符合愚人节与人为善的真谛。

9、关于门神的由来传说故事民间故事

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这人的来头倒也不简单,是那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则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经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称骨算命法。

有一群在长安城外靠泾河吃饭的渔人,每日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袁守诚便会指引他们在何时何处下网捕鱼,必然网网不落空,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

袁守诚在长安西门繁华大街上卖卦,生意自是十分兴隆,泾河龙王寻到卦摊前,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向袁守诚问上一卦。

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

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

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

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

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

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

泾河龙王自认身为司雨龙神,那凡人袁守诚怎么可能比自己还先知道天上下雨的时辰,这场赛,自己定是赢了。谁知刚回到泾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长安,降雨的时辰与水量和袁守诚所言不差分毫。龙王虽然大惊失色,叹这世间竟有如此通天晓地的能人,但它性情极刚烈,怎也不肯轻易服输,那争强好胜之心让它晕了头,竟然决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时辰,又克扣了雨量。

次日,龙王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

雨后,龙王化为人形,径直去那袁守诚的卦摊前,一口气将卦摊砸了个稀烂,还要袁守诚立即滚出长安城。可袁守诚只是安静地看着龙王打砸,末了冷笑一声,说道:“我小小卦摊不值钱,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认得你,你不是什么白衣秀士,你是那泾河龙王,你私改时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条,明日恐难免一刀!”

泾河龙王这才慌了手脚,后悔自己一时冲动,连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诚救命。

袁守诚叹道:“求我无用,明日午时三刻,你该被魏征处斩,那魏征是当朝丞相,你若能在唐王处讨个人情,尚有生路一条。”

泾河龙王拜谢袁守诚后,匆匆赶到皇宫,直待到子时,唐王李世民入梦之后,它才潜入李世民梦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

唐王吃了一惊:“你是何人?朕当救你?”

龙王道:“臣乃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下天条,当被陛下贤臣魏征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唐王见它苦苦哀求,心生恻隐,便答应了它:“既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龙王这才放心,叩谢隐去。

唐王李世民从梦中醒转,思量龙王所托,想来想去,决定明日将魏征留在身边一日,不放他出宫门半步,应可救下那龙王。

翌日,唐王退朝之后,留下魏征一人,宣上金銮,召入便殿,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拖到巳末午初时候,见魏征有些坐立不安,唐王暗笑,又命宫人取过棋枰,要与魏征纹枰论道,魏征不敢不应,只能谢了恩,与唐王对弈。

魏征棋力高强,唐王本意却只是拖延时辰,厮杀至中盘,唐王已呈败象,不由低头陷入长考,待到唐王拈子落枰,再抬头望向魏征,魏丞相却已伏在案头,呼呼酣睡。唐王笑曰:“贤卿真是匡扶社稷之心劳,创立江山之力倦。”

唐王任其盹睡,更不呼唤,眼见午时三刻已至,想那泾河龙王,应已逃过一劫。

忽而伏案之魏征,额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王恐因天热,心疼贤臣,便亲自为魏征打扇,凉风徐来,魏征密汗顿收,睡得甚是沉稳。

突闻朝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唐王起身观看,却是徐茂功,秦叔宝等人,秦叔宝手中提有一物,见唐王在此,便将那东西掷在地上,那东西滚到唐王脚边,竟是一个血淋淋的龙头!那龙头须发戟张,一双眼还未闭合,正正瞪着唐王。唐王吓得后退,惊问:“此乃何物?”秦叔宝答道:“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微臣不敢不奏!”

魏征被喧闹声惊醒,步至唐王身边,俯伏在地道:“臣该万死!适才晕困,不知所为,望陛下恕臣慢君之罪。”唐王道:“卿有何慢罪?且起来,但看这龙头,却是何说?”魏征仍伏在地,并未起身,说道:“此龙是臣适才梦中所斩!”

唐王闻言大惊:“贤卿困睡,并未见动身,更无刀兵,如何斩却此龙?”

魏征答道:“此龙犯下天条,当被臣于今日处斩,臣虽身在君前对局,却梦离陛下驾云提剑追斩此龙,谁知孽龙仓皇逃窜,一时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有陛下为臣打扇,借那三扇凉风,臣撩衣进步追上孽龙,手执霜锋一举斩下龙头,那龙头就此滚落虚空。”

唐王心中一时悲喜不一,喜者,有魏征如此能人豪杰相助,江山岂有不稳之理。悲者,梦中曾许救龙,岂知竟致遭诛,魏征更是借自己三扇凉风之力才斩了龙王。无奈,唐王强打精神赏了魏征,众人散去。

入夜二更时分,唐王竟听闻宫门外有凄惨号泣之声,惊恐之余,唐王朦胧睡去,谁知梦中那无头的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扑到唐王身边,擒住其手直呼其名:“李世民!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亏你允诺救我,不救也罢,怎还助那魏征追斩我?快快出来!与我到阎王处说理!”

唐王有口难言,惊的汗流遍体,怎也挣不脱龙王纠缠,大叫一声有鬼,方从梦中醒转。至此连续几日,唐王夜夜被龙王鬼魂惊扰,竟落下脉弱体虚之症。

唐王病重,鄂国公尉迟恭与护国公秦叔宝入宫探视,得知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二将劝慰唐王,秦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什么鬼祟。”唐王准奏,二人谢恩而出。

当日晚,两位将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一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王因此安寝无事。

虽有二位将把守,皇宫清静了几日,但唐王终究不忍二将辛苦,为难两人夜夜守候,便寻那丹青妙手,将尉迟恭秦叔宝披挂在身的真容绘于宫门之上,前宫门从此夜间无事。而两位将的威风仪容,就成了民间流传至今的门神。

10、薛平贵和王宝钏故事的由来民间故事

宋朝建国初年,在渤海南岸古过国附近设了一座营,驻守重兵守卫海疆。

这年中秋节,朝廷派人来营犒劳将士,并特赐给营中马步都总管一匹红鬃马。都总管心中一高兴,派一名亲随去临近东莱城中约来一帮弹唱艺人到营中作场助兴。

弹唱的共4个人,为首的叫张山。因为是在营中作场,张山选定开头说唱唐朝名将薛仁贵的故事。他对这个曲目词谐调熟,很想弄个开场彩。琵琶和三弦调好了弦后,他向台下官兵抱了抱拳便打起鼓点。他念了故事的引子“将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接着道白:“在下今天要唱的是一位花郎,花郎就是花子,要饭的。此人姓薛,名叫……”他这里名宇还没说出,台下早恼了马步都总管,只见他站起来大吼一声:“把这混账东西拿下!”台上立即上来几名亲兵,把张山绑了。

都总管怒气冲冲骂了几句,扭身离开场子。众将领簇拥在他身后,也纷纷离去。当兵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自然不敢留在场里。一霎时,场里只剩下4个弹唱艺人和几名看守他们的亲兵。

这4个弹唱艺人本是一家,其余3个人是张山的老婆“一口蜜”、儿子张哄和女儿翠萍。4个人个个能弹会唱,他们轮换说唱,配合默契,今天却不知怎么惹恼了营中的最高长官。看着在刀之下被绑在地的张山,一家人哭成一团。

哭了半天,张山的老婆“一口蜜”才醒过神来,求一名看守他们的亲兵去请约他们来的那个人。

约他们来的人叫薛勇。他向张山一家人轻声讲了都总管发怒的原因。原来这位都总管名叫薛承贵,是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嫡传后裔。他在众将领和不少兵士面前讲过身世,全营将士都知道他祖上是天上白虎星下凡,随唐太宗征辽东立下赫赫战功,唐高宗时在天山破突厥名传华夏。唐皇夸赞薛仁贵“将三箭定天下”,这句话全营人人皆知。今天张山说薛仁贵是叫花子、要饭的,让薛承贵如何不恼呢?

听了薛勇的一番话,张山的老婆“一口蜜”却放声笑起来。她对薛勇和看守他们的亲兵说:“看来都总管误会了。俺唱的故事里将姓薛,却不是薛仁贵大将。故事开头引子,不过是编词的人仰慕薛仁贵大将的英武,借几句词来渲染一下气氛,没想到都总管为这事恼了。”说完又笑起来。

“一口蜜”说的这些话,张烘和翠萍心里明白,知道这是母亲为救父亲编的理由,也急忙随声附和。他们请薛勇找都总管求情,求都总管放他们回家。这4人是薛勇约来的,出了这种事他也觉得脸上不光彩,干是想了想,点点头走了。

张家4个人坐在一起,正低声商议赶快离开营的事,见薛勇面带笑容回来了,他后面还跟着两个亲兵,抬着一个饭篮。薛勇给张山松了绑,说:“都总管盛直人,火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赏给你们的压惊酒。他说今天让你们歇着,明天接着今天的开场重唱。”

薛勇走了,张山一家犯了愁。今天为了救人才编了这么个理由,明天早晨都总管知道受了骗,一家人还有命吗?

见一家人呆坐着,“一口蜜”叹了口气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事到如今,要想死里求生,只有编个故事了。”说完,她让大家听一听她编的故事:唐时有个姓薛的叫花子,学了一身好武艺,投后打仗勇敢,立过不少大功,最后被皇上封为大将。

张山摇了摇头说:“故事太单薄了,一听就知道是瞎编的。”他认为叫花子当大将,只有战功不行,还得有贵人提拔。

“一口蜜”想了想说:“如今富贵人家都讲究抛彩球选女婿,咱就编一个大官家抛球选婿,彩球打中花郎,花郎投后立了战功,大官一再提拔,不就成了大将了吗?说武场,把别的书中打仗的情节借来用一下;唱丈场,把花郎投前新婚夫妻难舍难分的感情说足,应付过眼前祸事就行了。”

按着这个框子,全家人精心编了一夜,不觉日上三竿了。听着有人喊了声“将到”,一抬头见薛勇引着薛承贵来了。薛承贵迸门坐下,很随和地说:“我来听听故事的大概意思,你们谁讲一讲吧。”

“一口蜜”见丈夫面有难色,忙赔着笑脸说:“这个段子我们常说,是很好听的。”她把新编的故事从头开始讲了起来。不料刚讲到当宰相的老丈人想提拔花郎当官时,薛承贵火了,说:“我就不信,一个叫花子能平步青云?这个宰相就不嫌贫爱富?是不是你们胡编故事哄我?”他还要说什么,忽听外面人喊马嘶。

一名亲兵跑进来说:“都总管,红鬃马又惊了,离了您谁也降服不了它。”薛承贵听罢,回身就走,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说:“明天我来听。若是再敷衍,哼!”他把腰中剑向外抽了抽,气呼呼地走开了。

薛承贵一走,张家4人真吓坏了,他们想逃走,见营中兵丁提刀横地往来巡逻着,知道逃不走。事到如今,只有静下心来编故事了。

宰相的女儿抛彩球选女婿已经说出去了,不敢改口,只能顺着此路往下编。张山的意恩是依照薛承贵的口味,把宰相说坏。给宰相再加上两个女婿,在两个女婿的挑拨下,宰相把花郎和女儿赶了出来。

“一口蜜”听了一拍大腿说:“嘿,刚才不是说有匹红鬃马惊了,离了他谁也降服不了吗?咱就编上皇上新得了一匹红鬃烈马,被花郎降服了,皇上封花郎为中先锋官。”

张洪说:“宰相的大女婿二女婿是中正副元帅,在中害花郎。”

翠萍点头说:“对,害得花郎被敌兵捉去,寻机会杀了敌兵主帅又逃回来,被皇上封为大将,这样故事就有头有尾了。”

张山听着妻子、儿女的编排,慢慢地开口说:“还可以再拐几个弯,让花郎被敌兵捉去多年,他心中惦记着抛彩球的妻子,立了功千辛万苦地回来了,封了官又与妻子团圆了。或者干脆让花郎在敌国被招了驸马,回来把妻子带去同享荣华富贵。”

4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到半夜时分,一个很好的故事编成了。

张山把故事从头理了理,给大家通讲了一遍,又让大家给故事中的人物取名宇,要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容易记住的。

一听说取名字,“一口蜜”笑了,说:“花郎叫薛平贵,平头百姓变成贵人,这名好记。宰相的三女叫王宝钏吧,本来我想叫她王宝钗,可钗字韵太窄,编唱词太难,钏字韵宽,编词容易些,王宝钏和她爹三击掌翻了脸,脱下身上锦珠宝衣,头上漏下一支金钗。薛平贵投时宝钏赠他金钗当盘缠,薛平贵在西凉国当上驸马后,西凉公主藏了他的金钗,他又想法寻回来;薛平贵回寒窑同王宝钏凭金钗相认。王宝钏在西凉死前又把金钗交给薛平贵,一支金钗串着这个放事,故事名宇就叫《龙凤金钗传》,你们说好不好?”张哄和翠萍听了,大声叫起好来。

张山说:“其他人物我来取名,也都是很好记的。”他说出故事中众人的名字,的确都很好记:

一家人望着天编故事,天上有云,宰相叫王允。元帅是皇上直属的官,皇上是龙,“龙属”二字倒过来,大女婿叫苏龙。元帅有虎威,“虎威”二字倒过来,二女婿叫魏虎。西凉公主代表一国出战,叫代战。她的两员副将,一个叫马达,因故事有匹红鬃马,把“大马”两个字倒过来;一个叫江海,这里竖家的海疆,把“海疆”二字倒过来。

张山再三叮嘱妻子儿女,不管谁唱哪一段,都要注意相互救场,千万不可说乱了故事中人物的名字。

第二天早饭后,薛承贵又来了。张哄和翠萍见他一脸怒容,不由得心虚起来。张山请他坐好,让妻子讲这个故事。

“一口蜜”清了清嗓子,慢慢地讲起来: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室钏,抛彩球选了乞丐薛平贵为婿。王允嫌贫爱富劝女退婚,宝钏不允,终至父女三击掌决裂。宝钏离相府在寒窑中与薛平贵成亲。薛平贵降服红鬃烈马,被皇上封为西征先锋。王允的大女婿苏龙和二女婿魏虎为正副元帅,借薛平贵同王宝钏别离误了卯打他,并让他带伤出战。薛平贵被代战公主擒获,西凉王将代战公主嫁给平贵,并让平贵继了王位。18年后,平贵射猎,得到鸿雁带来的王宝钏的书信。薛平贵私逃返唐,在武家坡寒窑找到了王宝铡。他把王宝铡带回西凉封为正宫娘娘。在番宫薛平贵偏爱王宝钏,为报答宝钏18年受苦之情,薛平贵命宫中天天张灯结彩,让王宝铡天天享受过大年般的恢,引起代战公主极大不满。王宝钏在番宫仅住了18天,被马达、江海设计毒死。王宝铡死前嘱咐平贵一定要将她的遗骨带回自己的国上。

“一口蜜”讲到这里,薛承贵说了声:“哦好恨啊。”

一手按着剑,一手攒着拳,忽地站了起来。张山一家吓坏了,不知道这段故事如何又惹恼了马步都总管。

薛承贵咬牙切齿地说:“好人没有好结果,坏人没有坏报应,公道何在?天理何存啊!”

张山一家不知他的心思,正要赔罪,却见薛承贵面对张山深深一鞠躬说:“有一事相求,请不要推辞。”

薛承贵说出一番话来,大出张山一家人的意料:原来薛承贵对祖上被奸臣所害的事一直耿耿于怀。薛仁贵的孙子、他的三代祖宗因惹恼了奸臣,全家几乎被杀绝。连威镇边关、名传四海的巾帼英雄樊梨花都被逼得自刎了。他恨透了奸臣,薛承贵求张山把《龙凤金钒传》后半部故事重新编一下,把王允说成杀帝篡位,让薛平贵引代战公主的人马杀王允,杀奸臣,让薛平贵在大唐登了皇位,把王宝钏封为皇后,让这对苦命人扬眉吐气,有个好结局。

薛承贵刚说完,“一口蜜”抚掌大笑,说:“好,都总管,下面的故事你已编好了,咱就按这个唱,最后一节就叫大登殿吧。”

《龙凤金钗传》的说唱获得极大成功,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感动了全营将士。

一年后,皇上调薛承贵回朝任职。薛承贵主动放弃了升迁,解甲去了长安。他说要选块风水宝地,修座寒窑,塑造薛平贵和王宝钏的像,还说要塑一匹红鬃烈马,让后代百姓都知道这个故事。

《龙凤金钗传》很快传遍全国。后来,《龙凤金钗传》又被艺人们编成各种戏剧,一直演到今天。

11、端午节插艾草由来民间故事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除了吃粽子,都要在房子上插几根艾草,说是可以祛瘟镇邪。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位神仙来到人间巡视。那时人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老神仙降下云头,摇身变成了一个骨瘦如柴的乞丐。他右手拄着打狗棒,左手端着破碗,来到一家农户门前。这家女人在喂猪,猪吃的不是糠皮,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里,他不露声色,把破碗伸了过去,哀求说:"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你施舍点东西给我吃吃吧!'哪女的对老头白了一眼,说:"臭要饭的,给你吃还不如给猪吃!猪吃了还长肉呢,快走!"老神仙又说:"大嫂,不给饭吃,给一点水喝喝吧!"那女人一听,顺手将墙上拴的网勺拿了下来,扔给老头,没好气地说:“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这东西怎么好舀水呢?老神仙来气了,用袖口往墙上一拂,墙上立刻出现了十个大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内死尽。”化作一道青烟,升到空中,那女人吓得像根木头,好久才明白过来,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

第二天,老神仙驾着云头,背着瘟瓶,正要向村里撒瘟药,忽然看见有一个妇女一只手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诉儿,另一只手里搀着一个两三岁的伢儿在匆匆赶路。老神仙感到奇怪,怎么大的抱,小的搀!又变成一个老头倒在路上哼,那女的看见了忙问,"老大爷,你怎么啦?”

"我脚被树枝戳了一个洞。”

那女的一看,老头脚上到处是血,连忙放下怀中的伢儿,摘了几片文草叶,放到老人伤口上,不一会儿,血就止住了。

老人问了:"你走得这样急,上哪儿去呀?"那妇女说:"我们村里有个大嫂,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发了怒,说三日之内,叫我们全村人生瘟病死光,我们都去逃命。"她边说边把老人搀起来,"老人家,你也同我们一起逃命吧2”

"那你为什么不抱小伢儿走,而抱大伢儿走呢?”

"老人家,不瞒您说,这大儿子是我丈夫前妻生的孩子,这小的是我生的孩子。现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们的命根子留下来,好好照看才是。”

"噢!"老神仙一听,心想,自己差一点儿办错了事!天下还是有好人,坏人毕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说:"那么,你们也不必逃命了,这艾草就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子上,就不会生瘟病了。"说完,就上了云头,用拂尘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一到村子,这妇女就到处找艾草,又把这消息告诉了大家。后来,老神仙虽然在天上投了瘟药,但因地面上有艾草防着,所以也就都没事了。

从此,五月初五插艾草的风俗习惯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12、门神的来历,门神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故事

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这人的来头倒也不简单,是那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则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经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称骨算命法。

有一群在长安城外靠泾河吃饭的渔人,每日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袁守诚便会指引他们在何时何处下网捕鱼,必然网网不落空,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

袁守诚在长安西门繁华大街上卖卦,生意自是十分兴隆,泾河龙王寻到卦摊前,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向袁守诚问上一卦。

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

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

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

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

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

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

泾河龙王自认身为司雨龙神,那凡人袁守诚怎么可能比自己还先知道天上下雨的时辰,这场赛,自己定是赢了。谁知刚回到泾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长安,降雨的时辰与水量和袁守诚所言不差分毫。龙王虽然大惊失色,叹这世间竟有如此通天晓地的能人,但它性情极刚烈,怎也不肯轻易服输,那争强好胜之心让它晕了头,竟然决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时辰,又克扣了雨量。

次日,龙王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

雨后,龙王化为人形,径直去那袁守诚的卦摊前,一口气将卦摊砸了个稀烂,还要袁守诚立即滚出长安城。可袁守诚只是安静地看着龙王打砸,末了冷笑一声,说道:“我小小卦摊不值钱,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认得你,你不是什么白衣秀士,你是那泾河龙王,你私改时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条,明日恐难免一刀!”

泾河龙王这才慌了手脚,后悔自己一时冲动,连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诚救命。

袁守诚叹道:“求我无用,明日午时三刻,你该被魏征处斩,那魏征是当朝丞相,你若能在唐王处讨个人情,尚有生路一条。”

泾河龙王拜谢袁守诚后,匆匆赶到皇宫,直待到子时,唐王李世民入梦之后,它才潜入李世民梦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

唐王吃了一惊:“你是何人?朕当救你?”

龙王道:“臣乃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下天条,当被陛下贤臣魏征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唐王见它苦苦哀求,心生恻隐,便答应了它:“既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龙王这才放心,叩谢隐去。

唐王李世民从梦中醒转,思量龙王所托,想来想去,决定明日将魏征留在身边一日,不放他出宫门半步,应可救下那龙王。

翌日,唐王退朝之后,留下魏征一人,宣上金銮,召入便殿,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拖到巳末午初时候,见魏征有些坐立不安,唐王暗笑,又命宫人取过棋枰,要与魏征纹枰论道,魏征不敢不应,只能谢了恩,与唐王对弈。

魏征棋力高强,唐王本意却只是拖延时辰,厮杀至中盘,唐王已呈败象,不由低头陷入长考,待到唐王拈子落枰,再抬头望向魏征,魏丞相却已伏在案头,呼呼酣睡。唐王笑曰:“贤卿真是匡扶社稷之心劳,创立江山之力倦。”

唐王任其盹睡,更不呼唤,眼见午时三刻已至,想那泾河龙王,应已逃过一劫。

忽而伏案之魏征,额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王恐因天热,心疼贤臣,便亲自为魏征打扇,凉风徐来,魏征密汗顿收,睡得甚是沉稳。

突闻朝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唐王起身观看,却是徐茂功,秦叔宝等人,秦叔宝手中提有一物,见唐王在此,便将那东西掷在地上,那东西滚到唐王脚边,竟是一个血淋淋的龙头!那龙头须发戟张,一双眼还未闭合,正正瞪着唐王。唐王吓得后退,惊问:“此乃何物?”秦叔宝答道:“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微臣不敢不奏!”

魏征被喧闹声惊醒,步至唐王身边,俯伏在地道:“臣该万死!适才晕困,不知所为,望陛下恕臣慢君之罪。”唐王道:“卿有何慢罪?且起来,但看这龙头,却是何说?”魏征仍伏在地,并未起身,说道:“此龙是臣适才梦中所斩!”

唐王闻言大惊:“贤卿困睡,并未见动身,更无刀兵,如何斩却此龙?”

魏征答道:“此龙犯下天条,当被臣于今日处斩,臣虽身在君前对局,却梦离陛下驾云提剑追斩此龙,谁知孽龙仓皇逃窜,一时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有陛下为臣打扇,借那三扇凉风,臣撩衣进步追上孽龙,手执霜锋一举斩下龙头,那龙头就此滚落虚空。”

唐王心中一时悲喜不一,喜者,有魏征如此能人豪杰相助,江山岂有不稳之理。悲者,梦中曾许救龙,岂知竟致遭诛,魏征更是借自己三扇凉风之力才斩了龙王。无奈,唐王强打精神赏了魏征,众人散去。

入夜二更时分,唐王竟听闻宫门外有凄惨号泣之声,惊恐之余,唐王朦胧睡去,谁知梦中那无头的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扑到唐王身边,擒住其手直呼其名:“李世民!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亏你允诺救我,不救也罢,怎还助那魏征追斩我?快快出来!与我到阎王处说理!”

唐王有口难言,惊的汗流遍体,怎也挣不脱龙王纠缠,大叫一声有鬼,方从梦中醒转。至此连续几日,唐王夜夜被龙王鬼魂惊扰,竟落下脉弱体虚之症。

唐王病重,鄂国公尉迟恭与护国公秦叔宝入宫探视,得知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二将劝慰唐王,秦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什么鬼祟。”唐王准奏,二人谢恩而出。

当日晚,两位将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一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王因此安寝无事。

虽有二位将把守,皇宫清静了几日,但唐王终究不忍二将辛苦,为难两人夜夜守候,便寻那丹青妙手,将尉迟恭秦叔宝披挂在身的真容绘于宫门之上,前宫门从此夜间无事。而两位将的威风仪容,就成了民间流传至今的门神。

13、竹的由来民间故事

竹,民间又称之为“仗” “花鞭”或“响鞭”等。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出来燃放竹。大街小巷,竹声声,映衬着人们的笑脸,使得节日的气氛也格外的浓烈。

年夜饭前人们喜欢放一通竹,俗称“闭门炮仗”;到了子时,人们以猛烈的竹声来驱逐鬼怪,迎接新年;正月初一开门又是一通竹,称作“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喜”,放六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让炸碎的鞭炮纸屑覆盖自家的门口,则被称作 “满地金钱”。

竹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它是禳鬼的镇物,燃放竹,就可以驱除鬼怪。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在海底,但是每到除夕,就爬上按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除夕,人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村子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竹声,“年”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其中一件就是燃放竹。以后,每年这个时候,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燃放竹。这个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而燃放竹也成为过年的重要习俗。

史料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说法。西汉东方朔在《神异经》中说西方的深山中,有一种长尺余的鬼怪,名“山魈”。它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它,人们才可得到吉利平安。据说山魈怕火、怕响声,于是人们就想出对付的办法,那就是把竹筒放到火堆里烧,让燃烧时竹节发出毕剥毕剥的声音,来吓跑山魈。这大概是最早有迹可查的制作竹的方法。

六朝时,人们在过年燃放竹就已形成了习俗。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是后来“开门炮仗”的由来。

唐朝初年曾发瘟疫,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竹的最早雏形,后称为“竿”。火药发明并被广泛应用后,在宋朝,竹改用纸头筒扎火药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来点放,当时称为“编炮”(即鞭炮)。关于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竹。皆以真竹着火之,故唐人诗亦称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竹”。

从唐宋开始,燃放竹成为各地的习俗。后来,燃放竹不再单数年时为了驱鬼辟邪,而且在喜庆时也可以燃放。

14、秦皇岛的由来民间故事

关于河北秦皇岛地名的由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心想长生不老。他听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如可以登上仙山,就可以取来长生不老药。于是,秦始皇派了许多人前去寻找仙山,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有个叫卢生的方士说自己可以取回仙药,秦始皇很高兴,就赐予他许多财物,并选了碣石山东北的一个半岛作为其下海的码头。

卢生带着20多人乘船下海后,寻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仙药。但是秦始皇却意外的发现了作为下海处的半岛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后人在此立了“秦皇求仙入海处”的石碑,秦皇岛由此得名。

15、风的由来民间故事

那时候,没有风,草不动,花不摇,树叶也不会“哗哗啦啦”唱歌,实在有些呆板,寂寞。

后来有个年轻人泄漏了天神的机密,受到惩罚变成了风,这世界才开始生动活泼起来。

这个年轻人名叫阿风。在寨子里,谁家的事儿他都当成自家的事挂在心上,一有空儿,就帮大伙砍柴、背水、除草,是个人人夸赞的好后生。

那是个大热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火热,热得禾苗蔫了,热得人头上淌汗。阿风却不敢歇凉,他锄完自家的地,还要帮无儿无女的阿公除草。突然,眼前慌慌张张蹿过一条小花蛇。阿风抬头一看,哎呀,一只凶恶的老鹰正怒睁圆目,伸展利爪,紧追着小花蛇。眼看小花蛇就要成为老鹰的美食了,好可怜呀!阿风往前跳了几步,举起锄头直向老鹰捣去。老鹰受了惊吓,闪闪翅膀躲开了,小花蛇趁机钻进草丛逃了命。

这小花蛇可不是条普通的蛇,是龙王的小儿子,因为喜欢人间的草木花朵,跑出来观赏,没料到会碰上老鹰,差一点丢了性命。小花龙很讲情义,热情地邀请阿风到龙宫一游,要把阿风介绍给父亲龙王。

大半天不见小儿子,龙王一家在龙宫焦急坏了。他去哪儿了呢?全家人宫前宫后找遍了,也没有看见他的踪影。恰在这时,小花龙领着阿风回到了宫中,说明了遇险被救的经过,龙王热情地握住阿风的手,连声说:“大恩人,大恩人,我得好好感谢你!你不要回人间去了,就住在我的宫殿里,保你好吃好喝,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小花龙蹦跳过来,拉住阿风的胳膊就说:“恩人不要走了,今后咱们天天一起玩耍!”

没容阿风说什么,小花龙拉着他的胳膊就去龙宫游逛。

龙宫比人间好多了,到处花团锦簇,满眼珠光宝气。阿风走了一大圈,脚不沾泥,脸不染尘,他才明白人间真是“尘世”呀!

小花龙还让阿风和自己住在一起,床是软榻,被是绸缎,躺上去柔柔和和的,舒服极了;吃饭也在一起,顿顿饭菜满桌,盘盘菜肴飘香,不要说动口吃,看上一眼也口舌生津。阿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可只住了三天,他浑身不自在了,老是想寨子里的事情:阿公的田还没有锄完,六阿奶恐怕早没柴了,自己一个人过好光景,他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越想越不安心,阿风告诉小花龙,他要回人间。小花龙拦住不让他走。阿风找到龙王,说了寨子里的情形,龙王通些人情世故,见他执意要回去,不好硬拦,只是要送给他一些宝贝。

龙王领着阿风来到珊瑚库,各色珊瑚五彩斑斓任他挑。

阿风看过,一枝也不要,他说:“珊瑚不能给人做事,我要它没用。”

龙王领着阿风来到珍珠库,各色珍珠晶莹剔透任他眩阿风看过,一颗也没要,他说:“珍珠不能给人做事,我要它没用。”

龙王指着宝珠对阿风说:“这宝珠对人很有用!你带在身上能听懂禽兽的话,能看清明天将要发生的事,不是就能为大伙做事嘛!”

听说这宝物对寨子里的父老乡亲有用,阿风才欣然收下。

龙王嘱咐阿风:“这宝珠预测的事情你可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让他们看见宝珠。若是让他们看见,你就难保性命了!”

阿风记下了龙王的话,怀揣宝珠返回寨子。第二天,阿风又去帮阿公锄地了。休息的时候,他打了些柴,回去要送给六阿奶。阿风还是大家喜欢的那个热心肠的好后生。

这天,地锄完了,阿风背着一捆柴下山,忽然宝珠发出了声音,仔细听时,是两只老鼠在说话。

一只说:“快跑,明天要地震了。”

另一只说:“对,再不跑,会被砸死!”

阿风还想听清楚,两只老鼠一前一后蹿过去,跑没了影。

真要地震吗?他取出宝珠一瞧,明天的事看得清清楚楚:山崩了,地裂了,树倒了,房塌了,洪水咆哮,寨子冲垮了……哎呀!灾祸就在明天,阿风扔掉柴捆,快步跑回寨子,站在高崖上喊:“父老乡亲们,快走吧,要地震了!”

人们听见喊声,出了门,看他一眼,满不当事儿,又回家去了。

阿风跑进寨巷,挨家挨户地敲门,说:“快走吧,要地震了。

人们瞪大眼睛像是看疯子一样,这后生昨日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说起胡话来了呢!

无论阿风怎么解释,乡亲们没有一个人把他的话当真。

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这可怎么办呢?

阿风想来想去,惟一的办法只有让乡亲们看一看宝珠了。

可是,龙王送他宝珠时交代得清楚明白,宝珠一旦让别人看见,自己就会活不成了。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他顾不上那么多了,一把掏出怀里的宝珠说:“父老乡亲快看,这是龙王的护身宝珠,能看到明天的事情!”

他把手伸到大家面前,让他们一个一个观看。看过的人立即脸色发白,不再把阿风的话当儿戏了,都说:“阿风说的是实话,咱们快逃命吧!”

众人相随了要走,回头再找阿风,已不见了。只觉得身边飘飘呼呼,草动花摇,树叶唱响。这是什么东西呢?原来这东西就是阿风变的,他露了宝珠,惹怒了天神,天神罚他四处飘动,再也不能停息。乡亲们感念阿风的救命恩德,就用他的名字称呼那草摆叶摇的情景,从此,世界上就有了风。

16、骊山的由来民间故事

陕西省临潼有一座大山,名叫骊山。民间传说这座山是由一位仙女化成的。

传说远古时天塌地陷,百姓遭难。天神骊山老母带着两个女儿下界来炼石补天。

骊山老母和大女儿炼石,小女儿变成一匹飞马驮着母亲和姐姐飞上飞下,最终补好了天。可是,有一条黑龙又从被天砸坏的地底钻了出来,用洪水淹没了大地。骊山老母和两个女儿又制服了恶龙,拯救了人们。然后,她们开始炼石补地。

等把地补严后,小女儿由于疲劳过度,没有来得及变过本相就卧在地上休息了。等她一觉醒来,看到四周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就决定留在这里。她变成了一座大山,样子很像一匹黑色的骊马卧在人间。这就是骊山。

17、皮鞋的由来益质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外出经过一个偏远的乡间,乡间的路面崎岖不平,而且有很多碎石头,刺得国王的脚又痛又麻。

回到王官后,他下了一道命令: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以造福于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集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多少。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竖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暗自感叹。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牛,差遣那么多人,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割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而且所有的人都可以这样啊!”

国王听了很惊讶,仔细一想,立刻收回成命,采用了仆人的建议。于是,世界上就有了“皮鞋”这种东西。

感悟: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我们还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好主意,都出自爱心。仆人并不是多有智慧,仆人只多一些不忍之心。他不是为国王划策,而是为牛,为天下苍生。

18、马年的由来寓言故事

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物者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时”中午十一点至中午一点又称“马时”。易卦为“干为马”。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及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桂,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并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姐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众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占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最选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民间的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事实上马与人类的关系这亲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马以它的那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无论是在农耕、狞猎、运输、交通等方面,还是在古今中外的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马都给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无怪古人将马作为“六畜之首”来评价了。在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作为人类的助手这一作用对削弱,但千百万年来那一幅幅瑚马行空、老骥伏枥、千金买骨、义马救主的动人图景,那一份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人类的认同,它成为人类的生肖是当之无愧的。

属马人们精力充沛,但急躁鲁莽。属马人们最大优点是自信心强,待人和气,有代理能力和理财能力。不墨守成规的属马人穿着入时,好显示,遇有活动或聚会时,一般挑选浅颜色,款式奇特、华丽又俗气的穿戴。

属马的人爱好智力锻炼及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属马人们灵巧的举动,优美的身姿和急急的说话速度上看到这一点。属马人们反应迅速,能当机立断,属马人们动摇、少耐性的弱点常被灵活、开朗的性格所弥补。马在地支排列次序中,是喜好玩乐、贪图享受的花花公子和娇娇姐的代名词。属马人喜欢凑热闹,对人慷慨,是个十足的乐天派。属马人做事灵活,如同属马人的爱情观一样,并机敏灵巧,总能支配身边的人。

19、北斗七星的由来民间故事

天地刚分开的时候,地上到处都很荒凉。这时候,女娲生了一男一女。

一天,倒了支天柱,天塌了,成天往地上漏洪水。女娲整天忙着炼五色石,页顾不上照管自己的孩子,去好天,小子得病死了,就剩下一个闺女。

女娲补天也累病了,日子长了,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孩子,病得越来越重,眼看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这可急坏了她的闺女。为了救母亲,十来岁的闺女劈开了个最大的葫芦瓢,掂着去找救命水。

她走啊走啊,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她能治好娘的病的水的所在。闺女一激灵醒来,按老头指的方向走。走了半天,面前真有一汪清水。

闺女迷了回家的路,碰上了一条狗,躺在路边蔫得不动弹,闺女端过瓢来叫它喝水。狗介绍了一段路。但光能白天走,黑价不能走,急得直哭。一哭,惊动了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拿出七块金刚石扔到瓢里,眨眼工夫,瓢里有了个明晃晃的勺子。让她瞅着勺子走。闺女黑价也能赶路了。可是金刚石太沉,闺女走一会儿得歇大半天,急得又哭起来。白胡子老头又出现了,吹了口仙气,瓢里的七块金刚石飞上了天,成了明亮亮的星星。

这样,闺女白天按狗踩的爪子印走,黑价照着勺星指的方向走,一直回了家。女娲喝了水,病全好了。女娲叫那颗勺星为“北走星”。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北斗星”。

20、八斗岭的由来民间故事

合肥东北角七十里有个集镇叫八斗岭,三国诗人曹植的墓就在那里。“八斗岭”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诗人而起的,说起来还有段传说故事哩。

曹植是曹操的三子,年幼聪明,诗负盛名。曹操非常喜爱他,就一直带在身边。

汉末天下大乱,曹操过的是戎马生活,曹植也跟着曹操四海为家。这年,曹操带兵来到合肥,曹植也跟着到了合肥。

有天,曹植带着随从,骑马出游,任马奔驰,来到一个去处,但见岗岗坡坡,像山又没有顶曰说平原,又凹凸不平。这时正是春末夏初时节,庄稼非常旺发。遍地郁郁葱葱。曹植跑了半天,汗流浃背,就令随从拴了马,在一棵树荫下歇凉。哪知随从没有把马拴好,就在他们歇凉时,几匹马走进了庄稼地,把庄稼践踏了好几亩。这还了得! 曹操的纪极严,曾有令说:“糟蹋百姓庄稼者斩。”有一次在征途上,曹操的马受惊,下了麦地,曹操自己带头执法,举起宝剑,就要自刎。众将官求免,曹操才“割须代首”,处罚了自己。

曹植虽然年轻,但是非常爱护体恤他的随从,怪自己未嘱咐好,出了纰漏,因此,就举起宝剑,说:“诸位甭担心,回复丞相,就说植已伏法啦!”

众随从哪让呢?拽住他,夺去宝剑。那个粗心的随从跪在地上,说:“公子,你不能这样。马践庄稼,全是小人的罪责。只要你照顾好小人的妻小,卑职死而无怨。”

曹植还是感到对不起他,抱着他哭成一团。这时,几个留着黑须的农民走上前来,说:“公子,你甭难过,丞相的纪严明,可是对我们却没用哇!”

曹植止住哭泣,擦擦泪水,不解地问:“为啥?”

“你别看现在庄稼长得怪好的,可是一不下雨,全完了,那比马践还厉害。那时我们只得逃荒啦。公子,你不要杀他,请你在丞相面前,为我们这里的村民讨个封,开条河吧! 有水就有粮,一碗水一碗稻啊!”

曹植明白了,就说:“这个容易。不过父亲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的。他从来不准徇私。”

农民笑了,说:“这不妨事,你就说,这是老百姓的要求,以河换命吧!”

曹植答应了,回来把这事向曹操说了。曹操果然答应宽免了那个随从。至于开河,曹操说:“现在各处烽烟未平,怎么抽得出手来! 待全国平定后,我一定办。”

曹植是个直肠子的人,当即跑到那里对农民们说了。大家听了,也很高兴,相信曹操说到做到。

谁知不久曹操死了,曹植的哥哥曹丕即位。曹丕嫉恨曹植以才得宠,就把曹植贬到陈留去了。

这时,曹植想起了当年在合肥北外乡的那段事。他收拾了一下,便来到北外乡。那几个黑须老农已变成白胡子了,他们流着眼泪对曹植说:“公子,你遭难了,还没有忘记我们啊! 只是这……这开河的事是无指望啦!”

曹植说:“老大爷,你们甭愁。曹植就是为这开河事来的。合肥守将张辽老将,是父王的爱将,他也很喜爱我的。我当修书前往曰请他帮忙,完成父王遗志。”

老人们感动得眼泪哗哗,只是他们已很难相信这开河的事会成功啦! 再说,曹植写了信,派人送给了张辽,自己也赶回陈留,准备把仅有的一点积蓄也拿来,用到开河上去。

一个月后,曹植又从陈留回到北外乡,可是不见一个兵丁,一个民工,心里感到纳闷。原来,张辽虽然和曹植交往深厚,但是他惧怕曹丕,所以既没有答应,又没有不答应,一直拖着。曹植相信他与张辽的友谊,于是,又写了封信去催!

时当六月暑天,又逢干旱。那一带干得土地龟裂,一落脚,尘灰齐脚脖子,村民喝的都是泥浆水。跟随曹植的那个“以河换命”的随从泪水汪汪地说:“公子,看来开河无望了,走吧,走吧。”

曹植说:“估摸着信他也该收到了,老将张辽是个讲情意的人,等等吧!”

老随从只得哽咽着点点头。

又过了几天,连泥浆水也没啦。几个白胡子老汉跑来对曹植说:“公子,这里不能待啦,渴死不如逃荒!”

曹植望着万里无云的晴天,痴心地说:“我等张将派人来!”

老汉们苦苦哀求:“公子,快走吧! 你可不能干死在这荒岗野坡!”

“我等……等张将派人来!”

几个老汉流着泪走了。

第二天一早,曹植看到村民们三三两两地离开了,就是不见来人。一个白胡子老汉又来劝:“公子,我们一道走吧!”

曹植摇摇头,照旧痴情地望着南边,等了很久,还是不见人来。曹植渴了,他和随从走进村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找不着,到哪里去找水呢?曹植和那个随从竟渴死在那个荒岗上。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曹植,就在这里为他修建了墓地,还把曹植渴死的地方起名叫“八斗岭”。

21、扇子的由来民间故事

关于扇子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流传下来的相关传说,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时代。

一种传说是神祗女娲抟土创造了人类,伏羲则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以及夫妇制度。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宇宙初开时,天下没有百姓,女娲和伏羲遂结为夫妇,因此被后世尊为人类的祖先,结草为扇就是他们成婚故事的一部分。

关于后一传说,唐代的《异志》有着完整的记载。书中记载:“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娲二人。他们来到昆仑山上,燃草向上天祈祷道:如果我们可以结为夫妻,那么燃烧的烟合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么烟四散。结果所有的烟合在一起。于是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与伏羲结为夫妇。”由此可知,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编织的,具有遮蔽的功用,后世有人将此扇称为“羲扇”。宋朝人李曾伯的《避暑赋》中就有“举羲扇,披楚衣”的句子,这里的“羲扇”具有障荫避日的功能。

到了帝尧的时期,尧德化天下,百姓无不敬服。上天也因此降下祥瑞,其中一种就是在厨房中生出了瑞草莆,它的叶子摇动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还可以驱除虫子。这种可起到扇子功用的瑞草莆,不免让人联想到夏天人们用的蒲扇。古汉语中莆与扇子同义,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尧之后的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五明”,意即广达圣明,“五”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舜帝在巡幸各方时,招纳贤人来辅佐自己,所用的自然是障扇,称作“五明扇”。后来演变成为王侯公卿使用的一种仪仗扇。秦朝、汉朝时期的公卿、士大夫都可以使用,但到了魏晋时期,则只有乘舆之人才能使用。

殷商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雉尾扇”,据说是用五光十色的雉鸡尾羽做成的。后来,因为这种雉鸡尾羽的来源越来越少, “雉尾扇”就用的很少了,也成为稀有之物。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素白的“羽扇”,是用作周王的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当时,扇子主要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一般人用的是扇。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半规形的“便面扇”,它的形状好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它是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都可以使用它。

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有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汉代扇子已经发展到大量加工制作时期,不仅品种多,而且工艺精致。此时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扇子成为人们随身的装饰品,也成为馈赠的礼物。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在被册封为皇后时,她妹妹送的礼物中就有六种非常珍贵的扇子,如云母扇,孔雀扇等。

西汉以后,扇子开始更多的用来纳凉。汉朝末期,一种名为“齐纨”的丝织品被用来制作明月形的团扇,这种扇子是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被称为“纨扇”或“齐纨扇”。大概是因为“齐纨扇”十分有名,后世又将“齐纨”附会成扇业的祖师。纨扇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而且宜于书画,显得珍贵优雅。这种扇子出现后,在中国流行了千余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

汉代文学家还留下了若干咏扇之赋,如傅毅的《扇赋》、班固的《竹扇赋》和蔡邕的《团扇赋》等。文章赞美了扇子的精巧制作和功用。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始于三国时期,魏晋时,在扇面上题字作画馈赠亲友开始流行。《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成为智慧的象征。

隋唐两代,扇制品已相当精美,而且花色品种很多,扇子更加为人们所喜爱。当时流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因为它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到了南宋,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宋以后,折扇更加盛行流行,明朝皇帝还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国内扇子发展。清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腰形、马蹄形等。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 盈、工艺性强。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扇画”的国画形式,一些国画大家纷纷加入这其中,使扇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根据扇子的发展历史,扇子基本分为二大类:一是平扇(包括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是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如今,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的扇子除了纳凉的功能之外,其雅致精巧的构造以及精美的扇面书画艺术依然为知识分子所喜爱。

22、筷子的由来民间故事

古时候,并没有筷子。筷子是到了商朝才有的。

商朝的纣王,是个出名的昏君。他整天花天酒地,脾气又不好,动不动就要杀人。他吃饭时,菜烫一点,汤冷一点,厨子就没得命了。就为这个,他杀了不晓得多少厨子,就连妲己也提心吊胆,每次吃饭时,总要先尝一尝再给纣王吃。

有一次,桌上有一道纣王喜欢吃的菜,姐己吃了一口,太烫了,正想换,纣王已经到了。姐己急中生智,临时想了一个办法,从头上拔下二根金钗,用它夹了菜递给纣王吃。这一夹一递,菜就不太烫了,纣王吃了蛮高兴,妲己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就叫人用金子做了两根短棒,专供自己和纣王吃饭吃菜用。

那时不叫筷子,叫"箸"。这事传到大臣耳朵里,也就跟着学,可用金子做太贵,就改用银子做。慢慢地这事又传到了民间,老百姓哪里用得起金的,银的?便又改用竹子做了。竹子做的既不容易断,又不容易烂,人人用得起。

后来,大家嫌这个"箸"字不好听,东西"蛀"了还好得了,不吉利,就叫"快"吧。又因是竹子做的,就在"快"字上加个"竹"字头,成了"筷"。

23、泼水节的由来民间故事

在缅甸、泰国等国都有过泼水节的习俗,而我国每年的4月中(傣历六月),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也要欢度泼水节,这是他们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传说,傣族家乡美丽富饶,人民丰衣足食。后来,来了一个火魔,整日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把傣族家乡变成酷热干旱、五谷不生的地方。人民对火魔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消灭它。

火魔接连抢了7名年轻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依香(也有说叫南粽布的),她骗取了火魔的宠爱,在傣历六月的一天陪火魔饮酒。

当火魔喝醉了的时候,侬香故意吹捧火魔的本领说:“你什么都不怕,真了不起。祝大王千秋万岁!”火魔喝醉了酒,得意忘形,脱口而出:“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一样:怕我自己的头发丝勒住我的脖子。”

浓香趁火魔醉得酣然大睡时,乘机从火魔头发上拔下一根头发,把火魔的头勒下来了。正当侬香惊喜交集的时候,那魔头却似一团火球,滚到那里烧到那里。

侬香大声呼叫,六姐妹急忙赶来,七手八脚把魔头提起来。说也怪,魔头一离地,火就灭;一着地,火又起。

于是七姐妹只得轮流抱住魔头,不让它落地。魔头滚烫,大家只能不停地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7年以后,魔头才死去。

七姐妹为民除了害。从此,傣族人民为纪念她们的功劳,每年傣历六月都要举行泼水节,庆贺打败妖魔的胜利。年轻人放鞭炮、赛龙船、载歌载舞,持续三四天。

这个民间传说,反映了人类战胜旱灾、祈求丰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