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大全
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大全
1、民间故事望夫石的传说故事
望夫石,首推涂山望夫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不过,如果不是仔细考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黄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边。涂山便是这个故事4000多年来的见证者。
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
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四个民间传说故事
版本一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这块大石约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个背着小孩的妇人。有关望夫石的悲惨故事可谓家传户晓,对沙田的居民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传说在沙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妻子产下女婴后就病逝,遗下女婴,邻居的妻子亦产下麟儿,她怜悯穆女,为她哺乳。两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马,相处融洽。不久女孩的父亲亦逝世,孤女成为邻居的“童养媳”,长大后,跟男孩结婚,并育有一对儿子。有一年发生天旱,农作物失收,丈夫为求生计,被迫舍下妻儿与同乡出洋谋生,谁知一去不回就音讯全无。妇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着长子,攀登高山,遥望远洋,冀盼丈夫归来,日日如是,风雨不改。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时,突遇狂风雨,雷电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于世上,但他们站立的位置却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岩,形似失踪母子三人。传说是其深情感动苍天,把他们化成石岩,永守山峰。
版本二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凡到此的游览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个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女庙一行。
《咏秦皇岛望夫石》--张志真
长城内外彩云飞,凤凰山上落余辉。
杞梁殉城千古事,孟姜犹自盼夫归。
版本三
桂林地区山石怪异,各具特点,也有一处“望夫石”。
在桂林漓江边九牛岭下的的江峡叫黄牛峡,沿峡你能看到“群龙戏水”、“青蛙过江”等奇观,接着,就进入了斗米滩。在斗米滩,你能欣赏到望夫石。
关于望夫山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相传,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撑船路经此地时,船不幸搁浅。眼看口粮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于是爬上山顶四处了望,以便发现救援的船只。一直守在那里,始终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块石头。妻子见丈夫久去不回,便背着孩子上山寻找,刚走到山腰,望见丈夫已变成石人,顿时伤心欲绝,一同化做石头。清代诗人李秉礼曾赋诗:江头望夫处,化石宛成形。两洗髻鬟湿,烟横黛眉青。 离魂悲壮宇,积恨感湘灵。何事远游客,征帆去不停。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有一对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 傍晚,夫妻俩泊船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 见她们实在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
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正是 屋漏更遭连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了望船只。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 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 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
版本四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多才多艺,为人善良,他和一位姑娘成了亲,不就后生了一个孩子。丈夫为了维持生计,出海打鱼,出海前对妻子说:“我这次回来一定要带着满船的珠宝!”可是一走就是半年,音信全无。妻子天天望眼欲穿,望着大海,每当看见有珠宝的船都会高兴的叫起来,可是每次都不是丈夫的船,一天又一天……妻子天天望着大海盼着丈夫快快回家……
有一天,一位老渔民在海边打渔突然发现海边多了一块石头,走近一看很像那位妻子,原来,妻子天天望着大海,化成了石头--“望夫石”
2、民间故事孟母的四个传说故事
至少在中国,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要,传统社会就这么认为的。比如孔子,比如孟子。
尤其是孟子,在汉代,就出现了很多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出儒家的一些价值理念和立场,但未必是史实。东汉时,赵歧为孟子作注,谈及孟子,连他的字都不清楚了,“字未闻也”;何况其父母。大约都是汉代人好心作出来的伪史。
很多人都知道的是“孟母三迁”,旨在说明环境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另有“孟母断机”,也是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那么,不甚为人所知的,还有所谓“买肉啖子”一事。出自《韩诗外传》。说是邻居杀猪有人说不是曾子杀猪。不止曾子杀猪,孟家的邻居也杀猪的说是邻居杀猪,孟子问,他们干嘛杀猪?孟母随口说,杀了给你吃的。说完就后悔了,心想,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目的就是“胎教之也”现在流传的所谓“胎教”,就是出自这里现在这样,不是教之不讲信用吗。于是到邻居家,买了肉给孟子,以实现诺言。其实跟传说中的曾子杀猪讲的是一个道理。两事同源,也可证其伪。
第四个传说,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也自出《韩诗外传》,另见于《列女传》,一般称之为“孟子出妻”。说孟子的妻子一个人在家,“踞”,就是说在家一个,蹲着。上古时候,中国人一般是“跪坐”,蹲是很礼貌的行为。孟子见了,出来跟孟母说,妻子“无礼”,要休掉她。孟母问为什么?孟子说她竟然“踞”。孟母问,你咋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就说了,这不是你妻子无礼,是你自己无礼。礼书明明白白说,“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意思是说,进大门前要喊下有没有人在家,进屋子前要敲敲门什么的,让人知道你要来,不要乘人不备。就算是夫妻,也要如此,所谓相敬如宾嘛。孟母就说,现在你进入到家里很隐私的地方,一声不吭地进入,还看到人家失礼的样子,这是你的不对了,是你失礼在先。孟子很自责,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儿了。
孟母真不简单,深明大义,如把意义引申一下的话,就是孟母深知不能陷人于恶,就好比你明明知道有些东西人情所不能免,你不能制定个办法禁止他,因为这是刻意侵害啊。
儒家跟法家的大不同,其一就是法家“作人所恶”,而儒家则温情得多。
3、民间故事范丹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西晋,有个年轻人叫范丹,很贫穷,住在一间茅草屋里和年迈又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每天靠打柴换米度日,虽然穷却也很孝顺自己的母亲。每天出门的时候他都要念唠:“保佑天下人富贵,只我范丹一人穷”。
一天,他砍回了一担柴换回了几斤米,看天气还早又想去弄点鱼回来熬粥,提着鱼篓和母亲告别后就到附近的一条小河去了。为了抓到一些鱼儿,范丹全然不知天气在变化。这时天空乌云密布,也起风了。
却说,村上的豪门富户石崇家的大宅里乱成一团,管家吩咐仆人、丫环、奴俾等下人抢收晒在院子里晒坪上的谷物。石崇正和爱妾梁绿珠在大厅里慢条斯里地欣赏他的珊瑚树,偶尔从窗户瞟一眼忙乱的奴仆。自从拥有了这些珊瑚树,他对喝粥人玩的那些黄腊石、凡人儿玩的那些猪(珠)宝、玉坠已不屑一顾。心里寻思着:上次你他妈的王凯小子仗着晋武帝这个靠山也敢在我面前炫耀,我不把你的小珊瑚树击碎,你他妈的王凯还真不把我石崇当回事,我顺手铁如意一挥,啪一声脆响,还真他妈的过瘾,……。
石崇有个女儿年方二九,生得容颜美丽、赛若天仙,她见别人都忙得不亦乐乎,阁楼上很多晾晒的衣裳凌纱被风吹得飘呀飘地,她就不声不响地去把那些衣物收取掳了下来,就在这时只听一个丫环大喊:“小姐、小姐,海棠花给吹倒啦!”石小姐匆忙中,把收取的衣物往神龛上一放就跑去看那些被吹倒的花花草草了。
“谁把衣服放在神龛上的?”石崇生气的大声责问。丫环、奴仆个个面面相觑、诚煌诚恐。小姐说:“是我!怎么样?不得了啦?”“你!你!竞敢顶嘴!”石崇气急败坏“管家!给她几个银子和一匹马,让她离开这个家吧!”下人不敢违抗。
石小姐怀惴着那几锭银子,背上她收拾好的行囊,跨上一匹枣红马,“的、的、的”地行走在一条古道上。
荒凉的大道,没有人行走。
雨,终于没有下下来。
石小姐抚摸着她的枣红马说:“我的好马儿,走吧!我们去找幸福,只要你见到的第一个男人,他就是我的依靠了,请你叫一声!”马儿行走着,头也不注的点着。
马儿走到小河边,停下不走了,喷了一口气,抑头嘶鸣,石小姐环顾四周没有见到有人,“我的好马儿,快走吧!”马儿继续鸣叫,叫声惊动了在河里抓鱼的范丹,但他仍旧在抓他的鱼,石小姐这才发现河里有人,“哎大哥!你上来吧!”“不!石小姐!你走吧!我没穿衣服!”“你认得我?”“认得!你家的柴火是我砍的,我在你家隔着屏风见过你!”“哦!你上来吧!我给你衣服!”“我有衣服!”石小姐这才发现河边范丹放着的一条裤子“你的衣服大破旧了,上来吧!穿上我的衣服!”石小姐站在马后等待,范丹只好上来穿衣。
“大哥!我跟你回家吧!……”石小姐对范丹说。
范丹惊得目瞪口呆,良久才说:“我家很穷……”。
“没关系!上马来吧!”石小姐说。
“不、不、不用,我家不远,前面那茅草屋就是,我帮你牵马吧!”
范丹屋内,家徒四壁,墙透着风,母亲端坐屋内床边,仅凭声音得知儿子回来了,“儿呀!”
“母亲!石小姐来了!”
“石小姐?”母亲愕然。
“是的!石崇老爷家的石小姐!”范丹说。
“母亲!你老人家好!”石小姐也跟着范丹称呼母亲。
……
范丹放下鱼篓,把鱼洗净准备煮粥,石小姐说“大哥!这是银子,你用它去集圩上多买些酒菜回来吧!”
“这是银子?能买东西?”范丹吃惊不小。“这在我砍柴的山上石坎上很多很多哪!”原来范丹每天砍柴都是换米并不卖钱,所以他不知道也不认识金子、银子。
“你砍柴的山上很多?”这回倒让石小姐惊讶了,范丹点头称是,自己在山上砍柴,时常是左脚踏金、右脚踏银啊!“那我们明天就去把它搬回来”石小姐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
次日,范丹和石小姐就到山上把那石坎上的金子、银子悉数搬了回来。一数,呵呵,折合人民币比当今世界首富还多几个亿。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请上能工巧匠,在村子里建起了比石崇富豪家宅院宽大漂亮好几倍的围屋,真的是九天十八井,间间雕梁画栋,幢幢整洁豪华。
最后就剩下厨房的一扇门了,做屋师傅对范丹和石小姐夫妇俩说这扇门我们做不了,得由我们的祖师爷鲁班先师来做,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就在你打鱼的河边等着,那时从河里汆下来的一扇门,就是鲁班祖师做的了,你把他捞回来装上就OK了!
范丹和石小姐捏指一算,啊!那可是二十年以后的日子啊!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后来的日子里,范丹已不再贫穷,真是天助!谁都不曾想到原本贫穷的范丹会与富家女石小姐结为夫妇,只相隔数里地的石崇知道后气得晕死去!又无可奈何,女儿是自己赶出去的,权当没生养这个女儿吧!
范丹早已不再为石崇打柴了,他和石小姐都知道石崇的脾气,石崇这人是绝对看不起穷人的。
石小姐也很争气,一连为范丹生了五个儿子,哺育儿子、孝顺婆婆,石小姐早已没有了一丝富家女的骄奢逸。她也曾与范丹一起领着儿子回去拜见石崇,石崇不冷不热甚至羞辱范丹出身贫寒,设宴时还不忘向范丹炫耀,用金元宝来垫桌脚而称豪。
范丹和石小姐邀请岳父大人合适的时候来家做客。石崇说,当年王恺那小子邀请我,用紫丝屏障夹道铺路40里,我回请他就用比紫丝高档几倍的彩缎屏风夹道铺路50里,你要请我过去?看着办吧!
4、民间故事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沧州的狮子,定县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从这个广泛流传的民谣,可以看出沧州狮子是多么著名了。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沧州这地方是一块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它一面临海,因而远远地望去,海碧天蓝。再加上气候温和,人又勤劳,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那么美好。所以就连飞禽、走兽,也都愿意到这里落落脚。
有一年谷子黄梢,棒子苍皮的时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风,卷着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样咆哮着直扑沧州城。眼看着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满洼的好庄稼被海水吞没。黑风恶浪来得急,老百姓来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惨啊!
这黑风恶浪怎么突然来得这么猛呢?原来是一条恶龙在兴妖作怪。它看着沧州这地方好,就一心想吞这地方做它的龙宫。就在恶龙兴妖作怪、残害黎民百姓的时候,人们猛地听到一声像山崩地裂一样的怒吼。只见一头红黄色的雄狮,从海边一跃而起,象鹰抓兔子一样,嗖的一声,冲向大海,直取恶龙。海面上顿时水柱冲天,狂风大作,龙腾狮跃,雄狮和恶龙从天黑一直厮杀到黎明,恶龙招架不住,掉头就跑。它边跑边想:“我占不了这块地方,也叫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边跑着一边吐着又苦又碱的白沫。雄狮在后面紧追不放,一直到东海深处,逼着恶龙收回了淹没沧州的海水,这才罢休。
恶龙跑了,海水退了,沧州一带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又能安居乐业了。人们为了感谢为民除害的雄狮,就请一位叫李云的打铁名匠,带领着九九八十一个手艺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吨钢铁,铸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当年雄狮跃起的地方,铸成了这尊活灵活现非常雄伟的铁狮子。
那条恶龙虽然没死,可是它一望见这头铁狮子,就浑身发软,爪子发麻,再也不敢兴妖作怪了,所以,后来人们又把这尊铁狮子叫做镇海吼。
(附记据史料载,沧州狮子铸成于五代十国时的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铸狮为首得工匠叫李云。)
5、历史故事巡按传说
赵巡按姓赵,名文炳,字含章,号光世,河北任县后大宋人。万历年间,隆庆五年中进士,曾任湖北、山西、陕西巡按。居官清正,处处为黎民百姓谋求福利,因而有好多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虎星现形相传赵文炳,从小家里穷,就根本没法上学。可他很愿意念书认字,看到别的孩子们上学,挺羡慕。每天下地拾柴火回来,无论早晚,路远路近,总要绕到学堂哩,旁的孩子们上课,他就站在窗户外边。旁人学几遍学不会,他听一遍就记在心里。回到家里,抽空就练习书写。
有这么一回,赵文炳拾柴禾回来,又路过学校。正赶得学生都放学了。他就在影壁墙的后面,写了诗文。
第二天,老师发现了,一看那字写的又规整,又有笔力。上课时,老师就问,“影壁墙后面的诗文是谁写的?”满教室的学生都不吭声。后来,有个学生说:“那字是赵文炳写的。”
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出息,就到他家里,想让他上学。赵文炳的爹爹说:“上学是好事,文炳他又爱学习。可是家境太穷了。别说旁的,就连学费也拿不起啊!”老师说:“只要肯让孩子上学,学费的事儿,我愿垫上。”老师既然这么好,文炳的爹爹也就答应了。从此,赵文炳就上学了。他每天早到晚归,所学功课都能背诵如流。
一天早晨,学生都来上学。突然,发现教室的桌前趴着一只老虎,学生们“哄”的一下,吓得五零十散。这事禀给老师。老师觉得很奇怪,这平原地带,又不是山区,怎么能有老虎跑进学校?于是,跟着学生去看,果真有只老虎趴在桌前。他壮着胆子,咳嗽了一声。这只老虎霎时不见了。原来是赵文炳,来学校过早困睡在桌子前。因他是属虎的。这事被孩子们传了出去。乡邻们都说:“这事老虎星现形了?”
惩办经纪赵巡按从小家里穷,每年春冬农闲季节里,跟着爹爹到彭城瓷窑上用小车推碗卖。一次,去彭城推碗,为了省个盘缠,带了一兜康菜饼子。一百多里的路,一直走了一天一夜。第二天黎明,才到了瓷窑。这天,偏偏下了大雪,身上带的五十吊铜钱,又全买成了瓷碗。爷俩忍饥挨饿,费劲把火,刚装好车就要往回走。这时候,来了两个人,说是“经纪”,瞪着眼说:“哎,推碗的!”,他爹爹忙答话:“小叔,有啥事啊?”,“装什么晕!快给装车费!”小文炳挺着胸脯说:“您脚手没动,碗是俺自己装的,凭啥要装车费!”“这舒矩!”,“啥规矩?明明是耍赖!”经纪掂着巴掌就打来:“你这个小兔崽子,还敢犟嘴。。”他爹忙作揖赔礼“他个孩子家,不懂事。请小叔别跟一个小孩子家一样!”“不行,拿钱来!”“俺实在一个铜子也没有了。”另一个经纪更厉害“他妈的别嗦,不给钱就扒衣裳!”说着,两个家伙就动起手来。他爹跪在地上央求:“天这么冷,可怜可怜俺爷俩吧!”好说歹说就是不行,硬将他爹的棉袍扒了下来。爷俩没办法,只好把冤气往小车上使。一路又饿又冻,回家后他爹得下个重病就死了。
一晃十来年,文炳考中,当了巡按,来到彭城瓷窑上,想跟坑害穷人的经纪算账,便召集所有的经纪说:“在十来年前的一个冬天,老太爷丢了个破棉大袄,谁拾到了,重重有赏!”那俩家伙觉得该着发财了,就把破棉大袄献了出来。
赵巡按讲明真情,每人重赏八十大板。当众取缔了这个行会,并立下了碑文:“今日无经纪,明日无经纪,后日也无经纪。”下边坠着八府巡按赵文炳的名字。
碑上没有写年、月、日,啥时候起,啥时候止。从这谁都不敢再要装车费了。一直传到现在,彭城瓷窑上的顾客,都没有这份额外花销。
一把沙土赵文炳当了巡按,每天上朝,老是愁眉苦脸,没有笑模样。有一天,皇上问他:“赵爱卿,为何愁眉苦脸?”“万岁啊,你哪知道?我在朝当官,吃的又饱穿的又暖,可家乡地薄土碱,黎明百姓上顿接不住下顿,交不了钱粮啊!”“这点小事算不了啥,派个人查访查访就是!”
赵巡按马上派了钦差,赴任县、南和查访。临走时,巡按作了安置。钦差到了任县、南和,查遍了黎民百姓,知道有“任县南和不求天”的说法,如果这样禀报圣上,就辜负了赵巡按为民减轻负担的好意。正愁没法交旨,碰巧,有个村子的百姓挖井,正挖到流沙层,就抓了一把沙土带回来。
上朝时,钦差将沙土奉上,说:“巡按大人的家乡,好多都是这样的土,请万岁查看!”皇上看见了这把沙土,就颁发圣谕:“凡是这样的田园统统免粮。”赵巡按下朝以后,连夜赶回家乡,并制做了数万面黄色小旗,挨着地块插了起来。
财东豪绅,见自家地块里插上了赵巡按的黄色小旗,准是要“号”地亩了,偷偷将小旗拔掉,都挪到了贫民百姓地里。
事毕,赵巡按宣布:“凡插黄色小旗的地块,统统免交钱粮。。”着一下,富豪人家都瞪了眼,广大黎民百姓,都高兴得拍手大笑。一顶歪脖皇陵伞传说赵巡按回家,总不登州、府、县衙门的门槛。到在家里好给乡邻帮忙。
有这么一年夏天,赵巡按正给一家过“红事。”忽然间“当当当”地敲起大锣来,大伙都挺害怕。巡按一问才知道,外号叫“钱串子”的县官,谁家过个红事,他都要登门要钱,只要一出城,不知该有多少家要倒霉!
赵巡按不吭不呵,站在歪脖皇陵伞下。锣声响过,衙役高喊:“县太爷来了,黎民闪道!”县官一见百姓都不动,急眼了:“那个不挪,重打四十。”衙役禀报:“老爷,人群伙里,有顶歪脖皇陵伞!”“啊!”县官吓得就想尿裤子,赶紧下轿磕头。“不知巡按大人在这里,下官有罪!”赵巡按说:“恕你无罪!”县官说“红事用啥?请大人吩咐!”赵巡按向乡邻递了个眼色:“缺啥?就和父母官说吧!”这时候,有个老头摘下头顶上的草帽说:“小民办喜事,缺钱,上点“份子”吧!”县官听见是让拿钱,真比刮肉还疼哩!。可是有赵巡按在场又不敢不拿,就接过草帽,叫衙役给了一帽子碎银子,说:“衙中还有事。”这个县官就像见了鹰的兔子赶紧溜走了。赵巡按笑着对老头说:“您老拿的家伙太小了,怎么不给他拿个大筐?”乡邻百姓一阵哈哈大笑。赵巡按要回京了,向乡邻们说:“有啥事尽管说话!”大伙说,“这回办喜事,有您在场,可您走后……”为了对付县官的搜刮,赵巡按就将歪脖皇陵伞留下。谁家娶媳妇,就撑起了这把伞,吓得县官再也不敢登门了。赵文炳一生跟亲族和睦,轻财厚友,内外亲属得其资助的有十几家。他尤其关心地方公益事业,诸如,捐资建校,资助贫士,开河引水,建桥修闸,其功在当时,施惠后代,至今仍为任县民众所称颂。
6、童话故事瓦皮湖的传说
在远古年代,神秘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住着泰乌尔切和波亚斯两个部落。
它们分别盘踞在这个地区,每个部落各有一部分人在瓦皮湖畔定居。
波亚斯部落的酋长有个女儿,名叫梅丹。她长得漂亮,品行又好。她父亲把她许给了本部落的一个小伙子,他的勇敢、坚强和果断是远近都闻名的。
可是,泰乌尔切部落的两个年轻人都想娶这个漂亮的印第安姑娘。他们百般献殷勤,一味追求这个姑娘。
湖上经常举行庆祝活动。每逢这时节,年轻人都要到湖边来。梅丹很想参加这些水上喜庆活动。尽管她心里非常想去,但她不能迈出家门,因为她害怕遇上未婚大的两位竞争者。这位酋长的女儿只好呆在家里,盘算着还有多少日子要成婚。
泰乌尔切的两个小伙子决心可大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去问巫婆,谁该娶酋长的女儿。巫婆是个印第安妇人,她的魔法十分灵验。
巫婆的个子又矮又小。听她的声音还以为她是个小姑娘呢,其实她是个老太婆。她住在一间勉强能直起腰的小茅屋里。两个小伙子没法一起走进这奇异的地方,只好轮流去见巫婆,说出各自的要求。老巫婆觉得很难决定这两个竞争者究竟谁该娶那个姑娘。她对他俩分别说了同样的话。她说:
“你是水孩子,你游泳游得很好,去听听湖神的意见吧。只有他知道这事的结局。去吧,到湖神那儿去碰碰运气吧!他会告诉你结果的。”
巫婆要求这两位年轻人照她的意见去办。她要他们去唤醒沉睡的湖神。
两个小伙子带着巫婆的嘱咐又上路了。他们彼此谈了巫婆对自己的嘱咐。年长的小伙子说:
“既然我们俩追求的是同一个姑娘,湖神怎能使我们俩都满意呢?”
年轻的一个想了想,喃喃他说。
“听巫婆的话不会错。何况眼下又没有别的人愿意帮我们的忙。”
于是两个印第安入就分手了…… 巫婆连夜赶到一个老巫师的家,然后拿着老巫师给她的一瓶药跑到酋长家里去。她要酋长让女儿喝下这瓶药。说她喝下它就会消除恐惧,恢复体力。
梅丹喝下药就睡熟了,原来这个邪恶的女人正在划算怎样把这个漂亮姑娘弄到手。
瓦皮湖在烈日照射下,呈现出千万条火蛇,只见一条木船在湖上漂游,那位波亚斯青年的未婚妻梅丹就坐在木船上。
岸上,梅丹的两个追求者眼看着那条带走美丽姑娘的木船。沿岸站着一大群人,他们听到巫婆和巫师的召唤都跑来了。那条木船很快就要听从湖神的摆布了。湖神要宣布谁将成为梅丹的丈夫。两个泰乌尔切小伙子虽然离得很远,但他们都远远望着那条木船和船上的酋长女儿。
可怜的科扬也来到了湖边,他刚刚得知发生的事情,但为时已晚。
他忧伤地目送着载着梅丹的木船。木船被一阵阵狂风吹送着,可天空阳光灿烂,水面上没一丝波涛。这时候姑娘从昏睡中醒了过来,她惊恐不安地看了看观望的人群,他们都在那里大声呼喊。
经常在瓦皮湖出没的神灵把美丽姑娘向岸边的一名追求者推去。
科扬绝望了,立刻跳入湖,鼓足力气向木船游去,他的幸福就在那条木船上。
突然,浪飞涛涌,湖水翻滚。姑娘无力抗拒风的袭击,任风将木船吹得直打转,它好像成了浪尖上的一个陀螺。猛地,一股巨浪朝湖岸扑去,卷走了一些观望的人。
巫婆的恶行惊醒了湖神,湖神为有人打扰他感到十分生气。他命令湖水涌上湖岸,将湖岸冲了个缺口,梅丹乘的那条木船便从这个裂口中漂走了。
木船一漂走,湖水便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在湖神的努力下,湖水又变得清澈透明了。从惊涛骇浪里逃生的印第安人,看到这一奇迹,都异口同声地喊:
“利玛伊!利玛伊!”
大家一再重复这句圣洁的话,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利玛伊”印第安语的意思就是“清澈的水”,是纯洁、恢和希望的象征。
对科扬和梅丹这对年轻人来说,眼前的一切还历历在目。清澈的水在向前奔流。它淹没了大地,也让木船上的美丽姑娘摆脱了巫婆设下的圈套。
科扬不停地往前游,一心想抓住姑娘乘坐的那只木船。他终于如愿以偿。他爬上木船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清澈的水”继续向前流淌,汇进了另一条被入称为科龙库拉的河流里。
湖神对酋长女儿和她的未婚夫说:
“我王国里的人都想见见你们这两张幸福的脸。”
梅丹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听湖神说话。
湖神接着说:
“今后,你们将会有纯洁的灵魂和仁爱的心,再也不会干坏事,再也不和地上的人在一起生活了。”
梅丹和她的未婚夫全身披上了白色的羽毛,变成两只水鸟。他们为了逃避人类的恶行,躲到湖面上去。
这以后,波亚斯部落的印第安人说,每当黄昏时刻,总有一对水鸟栖息在瓦皮湖畔。那是科扬和梅丹归来感谢湖神,因为是湖神使他们生活在空中,生活在光明和洁净的世界里。
7、民间故事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8、民间故事五百罗汉的传说
汉阳归元禅寺的五百罗汉,千姿百态,个个都塑得传神动人。有年涨大水,所有的罗汉都淹在水里,但是水退后再看罗汉,却仍然一个个都是好好的。
归元寺的罗汉,水泡不坏,这有个来历:
那年归元禅寺建成,要塑五百罗汉,从黄陂县请来了两个泥塑匠人。这二人既是父子,也是师徒,他们揽下了这个活路。
罗汉谱是从天竺国传来的,据说全中国只有两套,一套在浙江天童寺,一在湖南祝圣寺。老塑匠跋山涉水,到了祝圣寺,一笔一笔地把罗汉谱描画好,拿回来,才动手塑像。
塑像容易,传神艰难。者塑匠不愿意照葫芦画瓢,他想塑出罗汉的各种神态,这可难哪!归元禅寺周围是农村,农民种地、休息、过路或者躺在树荫下睡‘觉,老塑匠都一个一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巧妙地化成罗汉的神态。这还不够,有时候,他还把附近的孩子们找来,故意逗他们打闹、嬉戏,仔细观察、琢磨,连他们互相挖耳朵、扣脚板心的调皮样子也都一一记在心里,塑在罗汉的身上,那座“六子戏罗汉”听说就是这样塑出来的。
塑泥胎容易变形,也容易损坏,怎能千秋百代流传?老塑匠试用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
一次,他看到一件福建脱胎漆器,又打听了制作的方法,便按照那种做法,用麻绒、葛布、生漆和观音土混合成的材料,把塑好的泥胎一层一层糊起来,晾干以后,注水融泥,泥水流尽了,空心罗汉就做成了。水打不湿,火烧不坏,非常结实,而且生动、逼真,简直象真人一样。
老塑匠为塑罗汉呕尽了心血,没等塑完便死了,他儿子便子继父业,接着又塑。他的手艺也很高明,一直塑到四百九十九个,忽然心里一动,想这多的罗汉,哪一个里头没有父亲的心血?应该把他老人家也供在这里,给后人留个纪念,于是老塑匠便被塑成了第五百个罗汉。
所以人们传说,在给罗汉烧香时,一座罗汉一柱香,正好五百根;但要是一、二、三、四……数罗汉,就只有四百九十九个了,你看神不神!
9、民间故事白米山的传说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四季涌流的清水涧。涧两边土松草肥,周围村庄上每天都有一些放牛娃在这里放牧。就在此山东北角处有一个较大的村庄,庄名叫"大张郢"。村南头住着一户张姓人家,就爷俩。爷爷是七月初二生的,所以爷爷的父亲给起了个名字叫张七二,已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孙子出生时也是七月初二,不能再叫张七二了,因家用门口有棵弯枣树,爷爷给趣了名字叫张枣。张枣已经十三岁了,为了糊口替村里大户张老铁家放牛。按家门辈分,张老铁还应叫张枣一声叔叔呢。可有钱人辈分也长了,这张老铁只叫枣子,他说他家和张枣已隔了十代了,论年龄枣子应叫他大爷。张老铁家养三头水牛,雇枣子放牛时谈好,一年四季吃住在张老铁家,另外每年给枣子三斗玉米贴补家用。这工钱虽少,但张七二还是同意了,因为家里少了一张嘴,一年还能进三斗玉米。
话说这年秋的一天,张枣在清水涧边放牛,小肚子饿得"叽哩咕噜"直叫唤。在过去淮河一带有个说法叫"狗无中饭,猫无晚饭,小放牛的的没早饭,"这都是大户人家抠油,想方设法克扣。张枣饿急了,叭在涧边"咕咚咚"喝了一肚子凉水。不停地抬头看太阳,这太阳挂在原处就是不动。张枣看着看着就觉得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地饿昏过去。不知什么时候,张枣醒过来,身边盘腿坐着个白发道人。白发道人见张枣醒过来了,从怀里掏出个小木碗,又掏了两粒米放在碗里,然后在涧沟边舀满了水,双手上下一摇,双止紧闭,口中"叽哩咕噜"念着经,不一会一碗雪白雪白的大米饭递到了张枣面前,张枣一对小眼一眨不眨地看了个全过程。神了!接过碗也顾不了许多了,大一口小一口的吃了起来,越吃越香。奇怪!张枣的小肚子涨得绷绷的,可小木碗里的饭还是不见少。张枣吃着、想着,能不能把剩下的饭带回去给爷爷吃一点呢?自从记事就没见爷爷吃过一顿白米饭。那白发道人像是会算,他一手抚摸着张枣的头,一边说:"真是个孝顺的孩子,自己饿昏了,有的吃了,马上就能想到爷爷。"张枣望着白发道人,看他慈眉善目是个好人,于是大着胆子说:"老神仙,这剩下的饭能给我吗?我从没见爷爷吃过白米饭,他老人家要是吃了我给他留的香喷喷的白米饭,不知要有多高兴。"他见白发道人点点头,站起身跑向一个藕塘采了片大荷叶,又跑了回来。张枣把小木碗里的白米饭倒在荷绎包好揣在怀里,他跪下要给白发道人磕头。白发道人扶起张枣,从张枣腰上抽下放牛鞭然后把自己拇指上的一个玉斑指抹下来套在牛鞭杆上说:"孩子,前面乱石山下有取不尽的白米,这就是钥匙。锁眼是山腰三棵檀树正中的那个石缝,每天必须在太阳照在石缝上时,将有玉斑指的这头插在石缝中,口中念: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连着三遍,白米就自动流出来,记住了吗?"张枣看看手中的鞭子点点头说:"全记住了。"白发道人又说:"此事不能让人知道,以免有贪心的人对你不轨。"张枣点点头。白发道人说::"你去赶牛吧,牛走远了。"就在张枣回头看牛的一瞬间,白发道人不见了。张枣掐了下小脸蛋觉得痛,知道不是梦,是遇到神仙了。
张枣把牛赶回村,故意从村南头绕,把怀里揣着的那包米饭递给爷爷。爷爷一见孙子送来了白米饭,香味扑鼻,也没问来历就狼吞虎咽吃起来。吃完了,又用手指将粘在荷叶上的饭粒捏下送到嘴里。张枣看爷爷吃得这么香,心里高兴极了。
"白米饭从哪里弄来的?"爷爷捏完荷叶上最后一粒饭才问。
张枣说:"是一位过路的道人给的,我吃了一半,留给您一半。"他摸了一下腰里的牛鞭又说:"爷爷,你给我一条口袋。"
"干什么?"爷爷问。
"我有用,你别问干什么,明早放牛我来拿。"张枣说完赶着牛回张老铁家去了。
第二天,张枣放牛时特地绕到村南头回家拿了一个布口袋。把牛赶到涧边,到山腰上找锁眼。由于山上树少,一眼就看到那三棵拳头粗的檀树。在三棵树的正中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斜依在山坡上,大石中间有一条石缝。为了能照看到牛在涧边吃草,张枣便坐石头上等太阳照过来。好一会,太阳挪过来了,阳光直射在石缝上,张枣连忙将牛鞭带玉斑指的那头插在石缝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一连念了三主届,只见雪白的白米哗哗顺着石缝流出来,不一刻装了满满一口袋。张枣拔出牛鞭扛着口袋下山去了。放牛回去时,张枣绕道一口袋大米送给爷爷。爷爷见张枣背了满满一口袋雪白的大米,吓了一大跳,以为是张枣偷来的,追着张枣说实情,张枣答应过白发道人不告诉任何的,张枣急出了满头大汗,瞪大了一对小眼睛说:"爷爷你放心,我自小就记着您的教导,君子是冷死迎风站,饿死不做贼,这白米绝非歪道而来,您就放心吧。"爷爷见张枣说得恳切,也就不再多问了。从此,每天张枣放牛回来都扛着满满一口袋大米。张七二吃不完就背到街上去卖,日久天长,张七二有吃有喝有用有穿的,还攒了不少钱等来年盖新房,等着带孙媳妇呢。
张七二发了,村里人很纳闷,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家里又没有水田,怎么会天天上街卖米呢?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张老铁是小心眼儿,开始他怀疑张枣从他家偷米,但悄悄盯了一段时间,每天他出家门都是空着手。再说一段时间他家并没舂米,张七二仍背着一口袋大米上街去卖。
这天,张老铁远远地跟着张枣看这放牛娃玩什么鬼头。他看到张枣把牛赶到涧沟后,提着个空口袋上山去了。张老铁仍悄悄跟着,趴在离张枣很近的地方。那张枣一会抬头看太阳,一会看石缝,只见当太阳直照石缝时,张枣把套在玉斑指的牛鞭插在石缝里,就听嘴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那石缝流出了雪白的大米。张老铁眼都看直了。回到家他把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婆。两口子合计着要把牛鞭弄到手。张老铁的女人把脸一绷说:"枣子是我家雇的放牛娃,现在我们不雇了,叫他丢下牛鞭滚蛋,不就行了。"张老铁想了好一会摇了摇头:"不妥,不妥,他要是不愿交出牛鞭呢?"女人把眼一瞪双手掐腰说:"来硬的,抢过来,还要怎地?"张老铁还是摇摇头说:"不成,不成,他要是县衙去告呢?"女人气急得要跳起来了:"告又怎样?县太爷还会帮个小放牛的?"张老铁点点头道:"是不会帮那个小放牛的,自古道:贫不斗富,富不斗官,一个贫放牛的哪能斗过我呢?"女人听了这话才缓了口气说:"哎,这不就照了吗?"张老铁眯糊着眼说:"那我们要跟县太爷斗,你说最后谁吃亏?"女人急了,骂了起来:"你瘟猪,肚里有什么花花肠子掏出来不就完了吗?"张老铁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不想来硬的,就怕这事传出去,消息要是传到县太爷那里,这宝物还能有我的份吗?"女人惊讶说:"你听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吗?"女人说:"我都会背了,你还有什么新段子了,整天就这段。"张老铁说:"我可不是给你讲故事。我想上街到玉器行买个和那玉斑指样子颜色差不多的,换了枣子那个。这枣子用假的玉斑指再去求米,米出不来,这小孩子还以为米没有了,不也就认了吗?那时这宝物神不知鬼不觉地不就归我了吗?"女人笑了:"乖乖,你真鬼。"
张老铁乘张枣睡觉时偷偷把牛鞭抽下来,取下玉斑指,换上假玉斑指。
第二天,张枣按老办法,又去要米,可一连念了七八遍口诀,石缝里粒米不见,张枣心想:大概是米没有了,或是米神见我天天来要米生气了,嫌烦了。嗨!看来还是爷爷说得对,这人就不能贪得无厌。
再说那张老铁见张枣没发觉是假的,要不出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俩口子高兴得直蹦。又隔了一天,张老铁拿着真玉斑指的牛鞭瞒着女人偷偷来到石缝处,当着太阳直射石缝处,忙将牛鞭插在石缝,口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只见雪白的大米哗哗地从石缝中流出。张老铁抓过一把大米,闻了闻,清香无比;看了看,雪白耀眼;嚼了嚼,甘甜爽口;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米越流越快,一眨眼功夫,漫过了张老铁的腰了,这时他老想起要把米装进袋,起去拿袋,可挪不动脚,挣扎着要从米堆里爬出来,难了,不一刻大米漫过肩头,漫过头顶。因为牛鞭还插在石缝里,米仍在往外流,赵流越多,在太阳落山前,把整个乱石山都埋在下面了。
就在白米漫过山岭时,周围的人发现了,很多人用筐子挑,口袋背,可是一有富户去担米,米却成了白沙。张老铁的女人见米漫过山顶,不见张老铁出来,知道糟了,老铁一定被埋在下面了。她一面哭着,一面拼命地在米堆上扒着,一面破着嗓子喊:"老铁、老铁,你在哪?"第二天,天一亮,挺拔高大的一座由白米堆成的大山替代了原来的乱石山。后来人们把它称为"白米山"。在山的北坡上有一块大石头,半截栽在泥里,传说是张老铁的老婆,当地放牛的经过,都喜欢用牛鞭打几下。
10、民间故事高米山的传说
在丰润县城的东南方十多里处的银城铺(过去的土垠)北,有一坐小山叫高米山,高米山是一座从四面平旷坦荡无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孤山,它与众山不同的是不但山体小,而且山上草木不生光秃一片,站在县城的城墙上向其望去,如同是镶在县城东南方大平原上的一粒高粱米,所以人们便把它称为高米山。
正因为高米山不但山体小而且山上草木不生,所以它不能与之西南秀美的车轴山相媲美,更不能与之西北腰带山相比之壮观,它羞涩与沟壑之间,身藏与百禾之中而自挺立。高米山虽不闻名于世,但在它山顶上经常出现的“银城晓市”却显为人知。
其实高米山名字的由来,还留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一带连年干旱,又逢兵荒马乱,所以小坞沟的李老好夫妻便逃慌出来。李老好夫妻本想要逃到关外去,当来到关里距丰润县城的东南方十多里处的银城铺时,李老好突然想起银城铺南的李庄子所住人家是自己的本家。本家也是多年前因逃慌到这里落的户,现在虽然和自己已出五伏(五辈),但总归是本家族人,所以李老好便携妻子直奔李庄子投亲去了。
李老好夫妻两口子又勤快又贴心,妻子在三十多岁时才好不容易地怀上孕,所以到丰润时李老好的妻子已怀有身孕。妻子怀孕后说来也怪都快满二十四个月了妻子还没生,李老好感觉这段时间妻子身体沉重准是要生了,所以就急着到李庄子来投亲。
李老好夫妻来到李庄子后,本家看在是远房亲戚的份上就收留了他们,又看到李老好的妻子身怀有孕,一开始还关心倍至,可不到一个月后突然听说李老好的妻子已怀孕快满二十四个月了还没生,猜想李老好的妻子怀的准是一个怪胎,如果李老好的妻子在这生下来,全家人都会遭殃。所以也不看在本家的份上了,连夜把李老好夫妻赶了出来。
这天正是妻子怀孕满二十四个月的时候,夜里天灰蒙蒙的劈雷闪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李老好夫妻出庄后刚来到银城铺村外,妻子便感腹内疼痛难忍快生了,李老好一看银城铺村外有一个看场院的破草屋无人居住,便拖着妻子连滚带趴的来到房中,妻子躺在炕上疼得翻来覆去地打滚。李老好看着妻子虽然揪心,但自己也用不上力,突然李老好瞅着妻子的下身生出一条黑蛇。黑蛇落生在炕上扑扑摇摇,身子眼见越长越大。妻子一看吓死过去。李老好盼妻子生个大胖小子,没想生了个怪物,妻子又被吓死过去,又气又难受就扬起拳头向小黑蛇砸去。那小东西有神的灵性,它呼地跳起,把身子盘在梁上,“吱吱”叫着,摇头摆尾,象是和爸爸捉迷藏。
李老好一看拿小黑蛇没办法只好先抢救妻子,妻子被抢救过来后看到梁上的小黑蛇更是心惊,对李老好说:“快!快把这小东西赶走,它吓死我了。”
小黑蛇在梁上好象听明白了妈妈的话一样,没等李老好赶,就恋恋不舍地自己从窗户窜到雨里跑了。这下李老好夫妻才算疏了一口气,李老好便帮妻子收拾好身体,拿出带的干粮让妻子产后充充饥。
到了第二天天刚亮,小黑蛇在灰蒙蒙的细雨中又回到破草屋外,对着李老好的妻子哀号地请求着:“妈妈我饿,求求您让我吃口奶吧!”声音既可怜又凄惨。
李老好的妻子听着这哀号的声音辛酸地流出了眼泪,心想:“孩呀虽然你不是我们人类,但你宗归是娘身上掉下来得肉哇。”没办法只好揭开怀让小黑蛇借着窗户吃了奶。
由于李老好的妻子刚生完产,所以李老好夫妻就斩时被困在了破草屋中,李老好靠着乞讨照顾着妻子,周围的人们看着这夫妻俩实在可怜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但小黑蛇却膈三叉五地找妈妈来吃奶,每次来时都行风部雨地。夫妇俩因现在小黑蛇太小无人照顾也就不愿离去。乡亲们因小黑蛇在此的缘故,这一年得了一个好收成,所以也对李老好夫妻另眼相看,就把夫妻俩留在破草屋中为他们看管场院,这样李老好夫妻也斩时有了一个息席之地。
再说小黑蛇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身子越长越大。一开始时还趴在院子里借着窗户吃奶,后来就身子趴在房顶上,头伸到屋子里吃妈妈的奶,等到十冬腊月小黑蛇已过百岁儿(百日)了,小黑蛇趴在房顶上吃奶时尾巴已可达拉到后房檐的地上,而且每次来吃奶时,李老好夫妻还得把窗户打开。由于今年的天气格外的冷,再加上李老好夫妻取暖的煤炭又少,所以每次小黑蛇吃奶时都要把妻子冻得够呛。所以李老好一是为了心疼妻子,二是看到小黑蛇已经长大,就心想:“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一定要想办法把它赶走。”
就在这天夜里李老好和妻子商量了半天,决定在下次小黑蛇来吃奶时,李老好就用烧红的炉钩子去烫小黑蛇的尾巴。妻子因经常来给小黑蛇喂奶时总是害怕,所以也就同意了丈夫的做法。
第二天小黑蛇果然来吃奶了,李老好就偷偷地把后门打开,用早已准备好烧红的炉钩子一咬牙向小黑蛇的尾巴烫去。小黑蛇正在吃着奶没想到爸爸会向自己下毒手,所以一惊之下失口把妈妈的奶子咬下来了一个,再由于身子一颤把头扬起到空中,结果一撒嘴把妈妈的哪个奶子摔到了距银城铺村北一里的地上。又由于当时正是十冬腊月妈妈的奶子掉在地上就被冻在地上,后来就变成了一座小山。小黑蛇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腾空而起架着云向东北方向逃走了。
小黑蛇虽然逃走了,但李老好的妻子因被小黑蛇咬去了一个奶子,连痛再吓就一命呜呼了。李老好一看得到了这个结局,在万念具灰的情况下带上妻子的尸体回山东小坞沟的老家去了。
再说小黑蛇带伤向东北方向逃出去一千多里后才按住云头,一看眼前是一条大河就跳在里面为生了,这条河便是黑龙江,小黑蛇也变成了一条黑龙,也就是后来的秃尾巴老李。
秃尾巴老李长大后,虽然嫉恨父母对自己的狠心。但又回想起小时候父母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还把自己抚养,而自己又不懂事,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让妈妈喂奶。能怪爸爸对自己下毒手吗?所以在第二年的春天就变化成一个黑脸小伙来到银城铺看望自己的爸爸妈妈。
到这里一打听才知道自己的妈妈已经被自己咬死,爸爸带着妈妈的尸体回山东小坞沟的老家去了,这里只剩下被自己咬下得一个妈妈的奶子,妈妈的奶子已变成村北的小秃山。秃尾巴老李听到这些,来到小秃山下看着妈妈留下的奶子痛哭了万分,眼泪掉在山顶上变成了血。从此在小秃山的周围长出了一种作物,这种作物高高的秸杆,种子长在尖上,人们就把这种作物叫做高粱,而且这种高粱被埝成米后有的呈乳白色、有的呈殷红色。所以人们就认为白高粱米是吸收了秃尾巴老李***妈的乳汁长成的,殷红色的高粱米是吸收了秃尾巴老李的血泪长成的。所以这两种米作成饭,吃在嘴里特别肉头,就象小孩含在嘴里的乳头一样。所以就把这座小秃山称做了高米山。
秃尾巴老李每年的春天在自己生日时就会来到这里,一是纪念自己死去的妈妈,二是来这里再吃一口妈妈的奶。每次来时都会行风部雨,走后雨过天晴高米山的天空上还要出现秃尾巴老李父母在银城铺生活时的情景,也就是后来人们长说的“银城晓市”,丰润的八大美景之一。
11、民间故事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
端午节,大家每年都有过,可是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相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下面网故事会为大家分享端午节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 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 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 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 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 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 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 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12、民间故事滁州白米山的传说
相传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四季涌流的清水涧。涧两边土松草肥,周围村庄上每天都有一些放牛娃在这里放牧。就在此山东北角处有一个较大的村庄,庄名叫"大张郢"。村南头住着一户张姓人家,就爷俩。爷爷是七月初二生的,所以爷爷的父亲给起了个名字叫张七二,已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孙子出生时也是七月初二,不能再叫张七二了,因家用门口有棵弯枣树,爷爷给趣了名字叫张枣。张枣已经十三岁了,为了糊口替村里大户张老铁家放牛。按家门辈分,张老铁还应叫张枣一声叔叔呢。可有钱人辈分也长了,这张老铁只叫枣子,他说他家和张枣已隔了十代了,论年龄枣子应叫他大爷。张老铁家养三头水牛,雇枣子放牛时谈好,一年四季吃住在张老铁家,另外每年给枣子三斗玉米贴补家用。这工钱虽少,但张七二还是同意了,因为家里少了一张嘴,一年还能进三斗玉米。
话说这年秋的一天,张枣在清水涧边放牛,小肚子饿得"叽哩咕噜"直叫唤。在过去淮河一带有个说法叫"狗无中饭,猫无晚饭,小放牛的的没早饭,"这都是大户人家抠油,想方设法克扣。张枣饿急了,叭在涧边"咕咚咚"喝了一肚子凉水。不停地抬头看太阳,这太阳挂在原处就是不动。张枣看着看着就觉得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地饿昏过去。不知什么时候,张枣醒过来,身边盘腿坐着个白发道人。白发道人见张枣醒过来了,从怀里掏出个小木碗,又掏了两粒米放在碗里,然后在涧沟边舀满了水,双手上下一摇,双止紧闭,口中"叽哩咕噜"念着经,不一会一碗雪白雪白的大米饭递到了张枣面前,张枣一对小眼一眨不眨地看了个全过程。神了!接过碗也顾不了许多了,大一口小一口的吃了起来,越吃越香。奇怪!张枣的小肚子涨得绷绷的,可小木碗里的饭还是不见少。张枣吃着、想着,能不能把剩下的饭带回去给爷爷吃一点呢?自从记事就没见爷爷吃过一顿白米饭。那白发道人像是会算,他一手抚摸着张枣的头,一边说:"真是个孝顺的孩子,自己饿昏了,有的吃了,马上就能想到爷爷。"张枣望着白发道人,看他慈眉善目是个好人,于是大着胆子说:"老神仙,这剩下的饭能给我吗?我从没见爷爷吃过白米饭,他老人家要是吃了我给他留的香喷喷的白米饭,不知要有多高兴。"他见白发道人点点头,站起身跑向一个藕塘采了片大荷叶,又跑了回来。张枣把小木碗里的白米饭倒在荷绎包好揣在怀里,他跪下要给白发道人磕头。白发道人扶起张枣,从张枣腰上抽下放牛鞭然后把自己拇指上的一个玉斑指抹下来套在牛鞭杆上说:"孩子,前面乱石山下有取不尽的白米,这就是钥匙。锁眼是山腰三棵檀树正中的那个石缝,每天必须在太阳照在石缝上时,将有玉斑指的这头插在石缝中,口中念: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连着三遍,白米就自动流出来,记住了吗?"张枣看看手中的鞭子点点头说:"全记住了。"白发道人又说:"此事不能让人知道,以免有贪心的人对你不轨。"张枣点点头。白发道人说::"你去赶牛吧,牛走远了。"就在张枣回头看牛的一瞬间,白发道人不见了。张枣掐了下小脸蛋觉得痛,知道不是梦,是遇到神仙了。
张枣把牛赶回村,故意从村南头绕,把怀里揣着的那包米饭递给爷爷。爷爷一见孙子送来了白米饭,香味扑鼻,也没问来历就狼吞虎咽吃起来。吃完了,又用手指将粘在荷叶上的饭粒捏下送到嘴里。张枣看爷爷吃得这么香,心里高兴极了。
"白米饭从哪里弄来的?"爷爷捏完荷叶上最后一粒饭才问。
张枣说:"是一位过路的道人给的,我吃了一半,留给您一半。"他摸了一下腰里的牛鞭又说:"爷爷,你给我一条口袋。"
"干什么?"爷爷问。
"我有用,你别问干什么,明早放牛我来拿。"张枣说完赶着牛回张老铁家去了。
第二天,张枣放牛时特地绕到村南头回家拿了一个布口袋。把牛赶到涧边,到山腰上找锁眼。由于山上树少,一眼就看到那三棵拳头粗的檀树。在三棵树的正中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斜依在山坡上,大石中间有一条石缝。为了能照看到牛在涧边吃草,张枣便坐石头上等太阳照过来。好一会,太阳挪过来了,阳光直射在石缝上,张枣连忙将牛鞭带玉斑指的那头插在石缝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一连念了三主届,只见雪白的白米哗哗顺着石缝流出来,不一刻装了满满一口袋。张枣拔出牛鞭扛着口袋下山去了。放牛回去时,张枣绕道一口袋大米送给爷爷。爷爷见张枣背了满满一口袋雪白的大米,吓了一大跳,以为是张枣偷来的,追着张枣说实情,张枣答应过白发道人不告诉任何的,张枣急出了满头大汗,瞪大了一对小眼睛说:"爷爷你放心,我自小就记着您的教导,君子是冷死迎风站,饿死不做贼,这白米绝非歪道而来,您就放心吧。"爷爷见张枣说得恳切,也就不再多问了。从此,每天张枣放牛回来都扛着满满一口袋大米。张七二吃不完就背到街上去卖,日久天长,张七二有吃有喝有用有穿的,还攒了不少钱等来年盖新房,等着带孙媳妇呢。
张七二发了,村里人很纳闷,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家里又没有水田,怎么会天天上街卖米呢?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张老铁是小心眼儿,开始他怀疑张枣从他家偷米,但悄悄盯了一段时间,每天他出家门都是空着手。再说一段时间他家并没舂米,张七二仍背着一口袋大米上街去卖。
这天,张老铁远远地跟着张枣看这放牛娃玩什么鬼头。他看到张枣把牛赶到涧沟后,提着个空口袋上山去了。张老铁仍悄悄跟着,趴在离张枣很近的地方。那张枣一会抬头看太阳,一会看石缝,只见当太阳直照石缝时,张枣把套在玉斑指的牛鞭插在石缝里,就听嘴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那石缝流出了雪白的大米。张老铁眼都看直了。回到家他把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婆。两口子合计着要把牛鞭弄到手。张老铁的女人把脸一绷说:"枣子是我家雇的放牛娃,现在我们不雇了,叫他丢下牛鞭滚蛋,不就行了。"张老铁想了好一会摇了摇头:"不妥,不妥,他要是不愿交出牛鞭呢?"女人把眼一瞪双手掐腰说:"来硬的,抢过来,还要怎地?"张老铁还是摇摇头说:"不成,不成,他要是县衙去告呢?"女人气急得要跳起来了:"告又怎样?县太爷还会帮个小放牛的?"张老铁点点头道:"是不会帮那个小放牛的,自古道:贫不斗富,富不斗官,一个贫放牛的哪能斗过我呢?"女人听了这话才缓了口气说:"哎,这不就照了吗?"张老铁眯糊着眼说:"那我们要跟县太爷斗,你说最后谁吃亏?"女人急了,骂了起来:"你瘟猪,肚里有什么花花肠子掏出来不就完了吗?"张老铁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不想来硬的,就怕这事传出去,消息要是传到县太爷那里,这宝物还能有我的份吗?"女人惊讶说:"你听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吗?"女人说:"我都会背了,你还有什么新段子了,整天就这段。"张老铁说:"我可不是给你讲故事。我想上街到玉器行买个和那玉斑指样子颜色差不多的,换了枣子那个。这枣子用假的玉斑指再去求米,米出不来,这小孩子还以为米没有了,不也就认了吗?那时这宝物神不知鬼不觉地不就归我了吗?"女人笑了:"乖乖,你真鬼。"
张老铁乘张枣睡觉时偷偷把牛鞭抽下来,取下玉斑指,换上假玉斑指。
第二天,张枣按老办法,又去要米,可一连念了七八遍口诀,石缝里粒米不见,张枣心想:大概是米没有了,或是米神见我天天来要米生气了,嫌烦了。嗨!看来还是爷爷说得对,这人就不能贪得无厌。
再说那张老铁见张枣没发觉是假的,要不出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俩口子高兴得直蹦。又隔了一天,张老铁拿着真玉斑指的牛鞭瞒着女人偷偷来到石缝处,当着太阳直射石缝处,忙将牛鞭插在石缝,口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给点白米救贫人。"只见雪白的大米哗哗地从石缝中流出。张老铁抓过一把大米,闻了闻,清香无比;看了看,雪白耀眼;嚼了嚼,甘甜爽口;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米越流越快,一眨眼功夫,漫过了张老铁的腰了,这时他老想起要把米装进袋,起去拿袋,可挪不动脚,挣扎着要从米堆里爬出来,难了,不一刻大米漫过肩头,漫过头顶。因为牛鞭还插在石缝里,米仍在往外流,赵流越多,在太阳落山前,把整个乱石山都埋在下面了。
就在白米漫过山岭时,周围的人发现了,很多人用筐子挑,口袋背,可是一有富户去担米,米却成了白沙。张老铁的女人见米漫过山顶,不见张老铁出来,知道糟了,老铁一定被埋在下面了。她一面哭着,一面拼命地在米堆上扒着,一面破着嗓子喊:"老铁、老铁,你在哪?"第二天,天一亮,挺拔高大的一座由白米堆成的大山替代了原来的乱石山。后来人们把它称为"白米山"。在山的北坡上有一块大石头,半截栽在泥里,传说是张老铁的老婆,当地放牛的经过,都喜欢用牛鞭打几下。
13、睡前故事月光公主的传说
这天傍晚,在天空升起一轮明月,这时,埃及国王正在策划把他的女儿怎么办,国王想了想,眼睛一亮,高兴的说:“我有办法了!”由于国王很疼爱女儿,所以就把公主送进了一座有魔法的城堡里,这座城堡里有一个充满危险的迷宫,和一扇有咒语的大门,只有晚上,月亮升起时,公主才能升到月亮上去,在那儿欣赏城堡外的风景。
因为小公主出生在月圆的时候,所以就起名叫月光公主。
可这天晚上,就在月光公主睡熟的时候,不知从哪出现了几位仙女,一落在地面,就唱起了歌儿,歌声惊醒了小公主,仙女对小公主说:“天父派我们来接一位名叫月光的公主,说她是天仙女,是天宫里法力最多的一位仙女,你是月光吗?”“是的。”临走之前,公主对父母说:“感谢您把我养大!如果想我就看看月亮吧。”小公主和父母告别后,乘着月光轮飞走了。
14、民间故事玉兔捣药的传说
这个小故事讲的守于:玉兔捣药的传说。
传说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传说之二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传说之三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以上是为您提供的小故事:玉兔捣药的传说。
15、民间故事二龙山传说
宾县城西南有座二龙山,群山环绕一湖水。水中的两个小岛,亭亭玉立。这是有名的大珍珠岛和小珍珠岛。在群山中,由东北向西南,有两条相并而行的山脉,形似巨龙蠕动。山头直入湖水,奔向水中的大、小珍珠岛。这里流传着二龙戏珠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北方的渤海国属下有个高州国,国王年事已高,无儿无女。国王一看后继无人,很是郁闷。有一次,他见到一仙人,仙人对他说:“恭喜、恭喜,喜得贵女,遇水分二,皆大欢喜。”国王不解其意,醒来原是一梦。此后,王后生下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公主。这孩儿一下生,口含一颗珍珠,于是取名叫珍珠。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眼看就成了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这一年,突然大旱,老天不下雨,倒是下火一样,庄稼苗都快要枯死了。
原来呀,高州国南边有座火龙山,山上有个火龙山妖,它手持火葫芦,放火烧山。把一个个青枝绿叶的大山,变成了一片焦土红岩。老百姓可遭殃了。
高州国里,举国上下,派去了多少文臣武将,也都无法制服这火龙山妖。这天,国王传下御旨说能降服火龙山妖者,愿将公主相许,招为驸马,传以江山。消息传出后,又有多少男儿丧命于火龙山下。
这件事,可愁坏了国王,难坏了群臣,于是叫人四处张贴告示,寻找能人。
虎头山下的一对孪生兄弟,大龙和小龙。大龙和小龙的父亲是个猎户,专打猛虎和恶狼。大龙和小龙也很快长成了十八九岁的后生。他哥俩生来聪明,无师自通,见猫跳,就学会了蹿房越脊。看鹰飞,就学会了腾云驾雾。见鱼游,又学会了海底潜水。大龙的箭法百发百中,小龙的法,百战百胜,虎头山一带,毒虫猛兽一扫而光,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龙兄弟被国王找去了。国王问:“你俩能打败火龙山妖吗?”大龙说:“不斩火龙山妖决不生还!”国王很高兴地说:“你们俩个谁杀了火龙山妖,我将招为驸马,传以江山。”
国王备酒饯行。二龙兄弟出了高州国,直奔火龙山,二龙兄弟一路走来,心里想,此一去,必是一场恶战,生死难料,纵然一死,也要制住火龙山妖,为民除害。他俩来到头道山,火烤难耐。于是,他俩穿上了冷鳞衫。原来这是那年他们下海擒龙后,用龙鳞结成的皮褂。穿上,周身冷水淋淋,自不怕火烤了。
来到二道山,山门紧闭,陡峭悬崖,人莫能过。山口上又有无数小妖弄烟玩火,很难近前。二龙兄弟无心与它们恋战,使出了飞身术,一跃入云端,二跃过高山。
来到三重山,山上腾烈焰。原来火龙山妖正在手舞火葫芦,将那腾腾的烈焰放下火龙山。大龙搭上长弓,对准那火龙山妖的右手腕儿,“嗖”的一箭,火葫芦脱手而出,喷火的葫芦一直飞滚到大江里,江水灭火,火灭烟消。火龙妖一看红了眼,左手舞动火棍,大战二龙。二龙兄弟越战越勇,小龙的金更是神出鬼没,一下子刺中了火龙妖的左手。火龙妖的火棍,应声脱落,不知去向。这时,火龙使出了看家的本领,口吐烈火,双眼喷青烟。二龙兄弟用箭用刺瞎了火龙妖的双眼,又用冷鳞衫捂住了火龙嘴,顿时烟消火断。这冷鳞衫越长越大,包住了整个火龙山,把个烤人的火龙山变成了冷风嗖嗖的冷龙山。后来人们怕火龙复活,在山上建了玲珑庙,修了玲珑塔,这就是今天的玲珑山。
二龙兄弟,得胜而归。国王大摆盛宴。国王问二龙兄弟,是谁杀死了火龙妖。大龙说小龙杀的,小龙说是大龙杀的,两人相推,国王也难以确认。他一想,这可怎么办,一女怎嫁二夫,再说江山传与何人?国王找群臣商议,有人献计,要二龙兄弟自相比武,胜者为驸马,传江山。要不相比,以欺君之罪问斩。二龙兄弟比了一段后,大龙说小龙胜,小龙说大龙赢。后来大龙急了,拔剑自刎。小龙一看,跪在哥哥的尸体前,也拔剑自刎了。
二龙兄弟死后,葬于玲珑山西北三十里处。
珍珠公主听说后,泪流不止,非要到坟前一祭不可。国王答应了,珍珠姑娘来到二龙坟前,似万箭穿心。痛哭不止。这一哭,只哭得天上的游云停住不动了,树上的鸟儿低头不语了。山上的花儿叶落花枯了,石边的小草儿伏地不起了。珍珠胸前的明珠突然口吐人言,对珍珠说:“珍珠,珍珠你莫哭,南海分身结夫妇。”
珍珠似有领悟,她想,我生不能为英雄之妇,死也相伴吧。于是她一头碰死在坟前。珍珠死后,葬于二龙坟前。
这三座坟天天长,不几天,二龙的二个坟变成两条山脉,珍珠坟变成了珍珠山。
珍珠死后,灵魂不散,飘飘荡荡,直奔南海洛枷山。在洛枷山上找到了观世音菩萨。菩萨从净瓶中倒出三滴水说:“三泉涌水出,二龙戏珍珠,遇水成夫妇。”珍珠点头自去。
菩萨的三滴水,落到人间,一是成了陡嘴泉,泉水成河,流向二龙山;二是成了石洞河,山洞流出水,集成河,流向二龙山;三是成了泉眼河,泉满水自流,流向二龙山。这三股水汇到二龙山脚下。河水年年加宽,龙山年年向前长,珍珠山也年年增高。人们说这是二龙戏珠的好美景呢。
后来,二龙山人在山头修起了拦洪大坝,拦截了三道河水,二龙山一带群山环绕的川洼地,变成了二龙湖。珍珠山,也变成了山环水抱的珍珠岛了。二龙湖年年见涨,小龙山的左侧,又出现了一个形似珍珠岛的小岛——小珍珠岛。这回可应了“遇水分身结夫妇”了。
16、民间故事樊梨花传说故事:火药山与九眼楼
延庆火焰山:高1141米,峰型一般,因其九眼楼和长城结点,才算胜地。火焰山又称火药山,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曾在此制造火药,并大败番将杨凡于掸马峪。至今还有当年樊梨花制作火药的碾盘。
火药山东西线一带,在唐朝时即是边防地区,像‘晾马山’、‘火药山’等都是女将樊梨花留下的遗迹与传说。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呢?根据史料记载,火药的最初问世源于中国道家们的炼丹。本来道家们练丹不是为了研制火药,而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但意外地发明了火药。到了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炼丹术,致使道教盛行,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初火药的发明者孙思邈即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
四海镇:事重镇,据说是因有四条河汇集于此而得名。传说樊梨花曾经在此打仗,附近村子的地名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第一座敌楼所在的村子就叫一楼,第二座就叫二楼。郭家湾原来叫裹脚湾,是因为在此薛丁山挑了樊梨花的裹脚布而得名。
九眼楼筑在火药山之顶,是北京最大的烽火台,3层,每面9个箭窗,九个了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九眼楼的外墙与主楼之间,设有宽1.2米的环形通道,供守城将士来往巡视。由此可见,外墙是九眼楼的第一道防御屏障。九眼楼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现楼内有灶炕、居室遗迹,近处有马场、晾马场、营(营城)遗迹。
樊梨花点将台:在九眼楼西边,为樊梨花的点将台。九眼楼不仅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了望孔作多的敌楼,而且在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蓟(蓟州,今之北京)、昌(昌平)三个事重镇接点,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九眼楼,已是很残破了,历史的沧桑让九眼楼以体无完肤,留下的只有对它斑驳的印记。九眼楼长城虽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它的长城第一楼的的雄伟壮观还是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作为一座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中国长城协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他们登上了九眼楼十分慨叹地说:“我们走过所有长城,从来没感到如此震撼!”
17、历史故事孝子墓的传说
沧州西北60里处有两个村子,相隔不到2里路,前村叫大孝子墓,后村叫小孝子墓,村名是因为这儿曾经埋葬着一个大孝子的坟墓而取的。这个大孝子叫马和,是大明朝年间的人。
马和9岁那年,他的父亲突发急病死了。因为他的母亲是小老婆,平时受父亲宠,大老婆十分嫉妒。父亲死了后,大老婆容不得他们,再说,还有马和大老婆生的大哥二哥都是大人了,不愿马和长大了分家产,母子仨就把他们母子俩撵出了家门。母子俩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因为母亲是父亲从口外带回来的,本地也没一个亲人,母亲只能带着他回口外的娘家。母子俩从山东的长清往北一路讨要一路走,走到德州的时候,母亲上门讨要时,遇到恶狗,慌乱中跌断了腿,走不了路了,只得找了个草棚住了下来。
原本路上都是母亲讨要,现在母亲走不得路了,没法讨要了,9岁的马和便提上了篮子登门讨要。母亲每次吃着马和讨回来饭,总是泪流满面,因为他不想让儿子去讨饭。有一次,母亲甚至说要去死。马和听了就抱住她说:“娘啊,你要死了,我怎么办呀。”他娘看看,儿子只有9岁,还没啊,这才放下了死的念头,母子俩抱头大哭。
之后,母子俩就住在这个草棚里,马和天天出去讨要,百日后,母亲的腿才好了,但落下拐瘸的残疾,走路非常不方便了。但母子俩继续往北走,走的很慢。到了孝子墓这个地方,母亲又患了眼疾,竟然双目失明了。母亲瘸了瞎了没法再走了,回口外老家的想法只得打消了。马和一边讨饭,一边找了一些木棍野草,搭了一间小棚子,算是自己的家了。
马和才9岁多,做不了别的,只能讨要养活母亲,养活自己。这天,马和来到一个大户人家讨要。这户人家姓周,是个财主。周财主正好出门,看到了马和。一个是动了恻隐之心,一个是想到,他家的猪还没有人放,就问马和愿不愿意给他放猪,一年给他500斤粮食。马和当然愿意了,500斤粮食,再加些野菜,就够母子俩吃的了。马和回去对母亲一说,母亲也很高兴,儿子不用讨饭了。
头一年顺顺当当,马和放的猪还添了两窝猪仔,其他的猪也由小猪长成了大猪,周财主很高兴,过年的时候,周财主杀了猪,还给了马和老大一块猪肉。马和把肉提到家里,母亲也很高兴,母子俩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年。
接下来,马和继续给周家放猪。谁知到了4月底,他把猪赶到草洼放,一头老母猪突然失踪了,怎么找都没找到。周财主就说马和把猪偷走了,于是把马和送到了官府,官府就把马和关进牢房里。周家是按月给他粮食的,又到了月底,家里的粮食只够吃3天的了。自己被关了牢房,周家肯定不再给粮了,娘怎么办?他就恳求县令,把他娘接到牢房来。县令不解,问他为何。马和就说,家里没了粮食,娘会被饿死的。县令虽然有点同情他,但也不能管他娘吃饭呀,皇上没定这规矩,就对马和说了。马和听了说,老爷,我不要您多给吃的,我只想把给我吃的,分出一半来给娘吃,别让娘饿死。县令一听是这样,可怜他一片孝心,就把他娘接到牢里来了,马和就把给他吃的饭,省出一大半来给娘吃。虽然他每次只吃3分饱,或者2分饱,但他总是对娘说吃饱了,吃的饱饱的,因为娘看不见。县令看了几天,见马和饿得有气无力了,再过几天就会饿死,不忍心了,便吩咐衙役,给马和多加了些饭。这样马和坐了半年的大牢,母子俩都没饿死。
他是怎么出了牢房的呢?因为周财主那头失踪的母猪回家了。不仅回家了,还带回了一窝猪仔,甚至还带回了一头300多斤的大野猪。
母猪那天失踪,是因为正发情,旁边正有一头公野猪,就跟着公野猪跑了。到处都是四五尺高的野草,马和也没看到。这老母猪下完了仔,显然记起了它以前下完仔吃的好的情况了,猪不是记吃不记打吗,所以带着猪仔回来了,墨野猪也舍不了它,就跟着来了。
周财主知道冤枉了马和,自己倒县衙把马和母子接出来了,因为歉意没让他们母子再去住那破草棚子,住在了自己大宅外的两间旧房里,还让马和继续给他放猪,而且粮食给到了一年600斤。母子俩更高兴了,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两年,
马和13岁这年的腊月,母亲生了病,想吃脆瓜!这大冬天哪儿去弄脆瓜?别说没钱买,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啊。可是母亲想吃,怎么办呢?马和愁了几天,忽然想起来,麦收以后,他给周家掇麦秸跺时,看到一棵小瓜苗,上面还有枣般的一个小瓜儿,他也没管,就把瓜苗压在麦秸跺底下了,现在不知道怎么样,烂了没有?管不得那些了,娘想吃,他就把麦秸跺给翻开了。喜出望外,那小瓜还在,而且已经长到鸡蛋那么大了,他捧着这个瓜,回来给娘吃了,娘别提多高兴了。可数了几天,娘又想鱼吃。哪儿给娘弄鱼呢?马和就想到,村子北边有个池塘,里边有鱼,天热的时候,他下塘洗澡时还摸到过鱼。可是现在是腊月,池塘结冰了,没办法下塘摸了,只有钓。他就用针弯了个钓钩,带了个榔头过去了。那冰冻了足有一尺厚,他费了好大力气才砸开了一个洞,把鱼钩垂在里面,可是没有一条鱼上钩,因为冬季鱼是很少吃东西的。这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去摸了。他就把冰洞砸大了些,跳到里面,冰水入骨的凉,但他管不了这些,终于摸到了几条鱼,回家后蒸熟给娘吃了。后来他娘听别人一说,是马和跳到冰窟窿给她摸来的鱼,大哭了一场,从此再也不说吃鱼了。
又过了三年,他16岁那年,娘患了更大的病,没有熬住,死了。他没钱埋葬母亲,就把自己卖给了周家,埋葬了母亲。
埋葬了母亲后,他也不在周家那两间房里住了,在娘的坟旁搭了个棚子,白天给周家干活,夜里就守着娘的坟睡,直到53岁那年,马和死在了棚子里都没离开。周家人就把他埋在了他娘的坟边了。
马和孝母的事,也在当地传开了,后来人们就把马和的墓,叫成了“孝子墓”。
18、历史故事博兴兴国寺的传说
兴国寺,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湖滨镇丈八佛村(原寨高村),兴国寺始建于东魏时期,寺内供奉一尊千年古佛丈八佛。
提起张丈八佛,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相传,东魏天平元年,正月初八,在博兴县寨高村,有一户姓郝的人家,早上他妻子秀美早上起来打水,来到井边,探头往井里面一看,看到水井里面露起一尊佛头,并且越升越高,她吓得扔掉水桶,扭头便跑。
秀美稍微平静了一下,心想是不是自己看花了眼,就停住脚步,转回头观看。只见一尊佛像,已经从井里面露出来,背北面南,高髯髻,面方圆,面带微笑,丰颐大耳,法相庄严,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支,胸前打结,手持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座上,并且佛像还在不断的增高。
秀美转过身又急急忙忙往家跑,想回家去告诉丈夫。一位老者看到问:“秀美,你惊慌什么?”
秀美说:“可了不得了,水井中升出一尊大佛。很大很高。”
老者问:“有多么高?”
秀美说:“有一丈八。”
那尊大佛升到一丈八,就再不升高,从此这尊大佛就叫丈八佛。
这件事,很快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认为,这是上天派大佛来保佑国家兴亡,人民安康的,他就派遣能工巧匠,在大佛处建造了一座寺院,皇帝亲自命名为“兴国寺。”
兴国寺完工以后,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有的求财,有的求寿,有的免灾,有的求子,他们各有各的心愿,都在虔诚的祷告。说来也奇怪,丈八佛有求必应。因为是正月初八发现丈八佛,四月初八兴国寺竣工,因此,人们自发的赶到兴国寺拜佛,这两天就逐渐形成了庙会,一直沿袭至今。
再说这户姓郝的人家,一直住在兴国寺一边。从兴国寺完成那天开始,他们家世世代代,每天都要到兴国寺里去,参拜丈八佛,清扫卫生。
到了宋代,姓郝的主人叫郝仁,妻子叫心美。他每天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到兴国寺参拜大佛,清扫卫生。郝仁夫妻为人仗义,经常接济村里的穷人,人们对他们都交口赞扬。
这一年冬天,夜里下起了大雪,郝仁早上起来扫完自家的院子,然后他拿着扫帚去打扫兴国寺里面的积雪。
他来到兴国寺门前,看到一位穿着褴褛的年轻人,躺在兴国寺门前。郝仁大吃一惊,连忙走过去,用手试了试年轻人的鼻息,尚有一息尚存,郝仁连忙扔掉扫帚,背起年轻人回到了自己家里,放在自己的炕上,又请来医生为其医治。很快,年轻人醒过来了,他自我介绍,他叫吴义,家中父母双亡,他要到河北去投亲,所带盘费路上遇到强人,抢劫一空,只好沿街乞讨,前天夜里,天下大雪,他又饿又冷,来到了兴国寺门前,想坐下休息一会儿,不知不觉,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吴义康复后,就在寨高村郝仁家里住下来,郝仁对待吴义像亲兄弟一样,并为他盖了房娶了媳妇。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天早上,吴义来到郝仁家中,一进门就普通跪在地上,郝仁连忙把他扶起来问:“吴义兄弟,你这是干什么,为何如此。”
吴义说:“我首先谢谢大哥的救命之恩,我已经打听到我那位亲戚在河北的具体地址,我要和妻子前去投奔与他,今天前来辞行。”
郝仁连忙把他扶起来,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既然有了消息,应该前去。”
吴义羞愧地说:“现在我囊中空空,连盘费都没有,我想跟你暂借50两银子。”
郝仁说:“快起来,我临时没有这么多银子,我到朋友家借一借,让你带上。”
吴义说:“谢谢恩公,你的银子,我一定加倍偿还。”
郝仁笑了笑说:“不需要,只要你忘不了这里还有个大哥大嫂就行了,如果大哥大嫂过惨了,到你府上,能给口饭吃,我也心满意足了。”
吴义听了,跪在那里说:“我对着兴国寺,丈八佛发誓,如果我忘记了大哥的救命之恩,让我嘴上长疮,不能咽食,饿死街头。”
郝仁笑着说:“我是说着玩的,何必当真,快起来。”
第二天,郝仁为吴义凑足了50两银子,吴义夫妻上路了。
吴义来到河北,找到了那位亲戚,并用郝仁给他的50两银子做本钱,做起了生意,并且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不几年就富甲一方。
郝仁却得了一场病,不久便去世了,撇下妻子与一个未成年的儿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萧条,家境败落。
心美看着无法度日,便想起了吴义。她听说吴义这几年在河北发了,心想:丈夫对他有救命之恩,再说,他临走还送给他50两银子,这几年虽没什么来往,凭以往的交情他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便带儿子去投奔吴义。
心美领着儿子,一路讨饭,来到了河北,见到了吴义。
吴义看到他们娘两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心里就是一惊,脸上却不动声色。
吴义妻子对吴义说:“大嫂母子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恐怕还没吃饭吧,你去杀只鸡炖炖,给大嫂和孩子吃吧。”
吴义听了说:“这么不巧,鸡都上了架了。”
吴义妻子说:“那么你去杀条鲤鱼炖炖。她们来一趟很不容易。”
吴义冷冷的说:“鱼都上了池了。”
妻子又说:“你到梨园里,去捡个落地梨给孩子吃。”
吴义看了看妻子说:“无病不吃落地梨。”
心美听了,站起来,拉着孩子走出了吴义的家门。后面传来吴义冷冷的话语:“穷鬼,真住在这里,什么时候才是头!”
心美听了,停了一下,接着便拉着孩子含泪走了。和孩子一起,又回到了家乡。
这天夜里,吴义在睡梦中,觉得房子也摇晃起来,吴义急忙跑出来,只见丈八佛站在院子中间。吴义赶忙趴在地上磕头,接着胆战心惊地问:“不知佛爷降临,有何训教?小人吴义不敢违抗。”
丈八佛指着吴义怒斥:“吴义,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欺负你恩人的孤儿寡母!当初你是怎样承诺的,快快拿出银子还了恩人。”
吴义一边磕头一边说:“我还,我还,我马上还。”说罢他跑进屋里取出一百两银子交给了丈八佛,又趴在地上磕头说:“我加倍偿还,加倍偿还,请佛爷宽恕,求佛爷饶命!”吴义磕头如捣蒜,磕了半天不见了动静,抬头一看丈八佛已经不见了。
这天夜里,郝仁妻子在梦中,看到兴国寺里的丈八佛向自己走来,来到跟前说:“你对我佛有恩,莫要悲伤,我替你做主就是了。”一转眼人不见了。郝仁妻子从梦中惊醒,再也睡不着,一直到天亮。
早上起来,她发现桌上放着一百两白银。
心美带着孩子,日子越过越好。又过了一年,这一天,心美正在做饭,家里来了一个人,嘴上长着一个大瘤子,盖住了半边嘴,一进门普通跪下:“大嫂,我对不住大嫂。”
心美问:“你是谁?”
来人说:“我是吴义啊。”
心美仔细耳的看了看说:“吴义,鸡上了架,鱼上了池,无病不吃落地梨,你来干啥?”
吴义羞愧地指着嘴上的瘤子说:“我对不住你们,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
沉默了很长的时间,郝仁妻子扶起吴义说:“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就别提了,你怎么会变成了这个样子?”
吴义叹了一口气说:“自从你俺们走了以后,丈八佛找我算账,后来我嘴上长了个大瘤子,饭也不能吃,每天只喝点儿水活命,家产全部卖光看病,也没治好,妻子和孩子也离我而去,我只好四处流浪,人在做,天在看,这是报应啊!。”
心美说:“以后你还住在这里吧。”
吴义叹了一口气说:“我没脸留在这里,我只想见你一面,当面赔罪,我死也瞑目了。”
无论心美怎样挽留,吴义都拒绝了,他磕了一个头,离开了郝仁的家。
过了几天,有人看到吴义饿死街头。
丈八佛的故事越传越广,兴国寺的香火也越来越旺,一直传承到现在。
19、幽默故事高速公路上的传说
国庆长假期间,行车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辆辆龟行的汽车。心里不禁感慨万千。同时,也由此,脑海里也不停地闲现过那一个个关于高速公路上的传说故事。
说到这高速公路上的传说故事,那是有很多的,故事的内容,有令人感动的;有让人愤怒的;也有滑稽可笑的……
在这诸多的关于高速公路上的传说故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是别人跟我讲的,现在我根据自己的印象,重新编辑一下:
传说故事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某一条高速公路上,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一辆装载着满满一车物资的大货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货车上的正副驾驶室里,坐着司机和他的助手两个人。突然,高速公路上窜出了一条狗。这样,司机就猛的一踩刹车,结果一下子没刹住,货车撞向了路边的护栏,随着货车也就侧翻了。
事故就这样的发生了。高速公路附近田里干活的一些农民目睹了这一事故场景,他们相互转告,并且都纷纷地放下了手里的农活,第一时间,从四面八方涌到了车祸的现场。其中,当地的一个村长跑的最快。他第一个跑到出事的货车旁边,这时围涌上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村长走到2个受伤的司机身旁,关切地询问:“你们伤到哪里了?伤势重不重?还能动吗?”这个时候,其中一个货车司机艰难的回答到:“骨头好像断了,腿疼的非常厉害,动不了了。”
司机话音刚落,这时候,村长听了,就马上手臂一挥:乡亲们,上啊!抓紧时间搬东西呐!他俩动不了啦……
20、中国神话故事白马青牛的传说
契丹先祖起源的神话故事:白马青牛。
横贯辽宁和内蒙有两条古老的河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西拉沐沦河起源大兴安岭的南端,老哈河自辽宁的医巫闾山西下,两条河交汇,流入大辽河,是辽河的上游。西拉沐沦河,契丹语[潢水]之义;老哈河,[土河]之义,两河为大辽河上游,契丹族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并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
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觉得云霄之上的生活枯燥寂寞,她乘云来到人间,坐着一头青牛来着的车,从“平地森林”这个地方,顺潢水顺流而下。
一位“神人”,乘着一匹白马,从“马盂山”顺土河向东走来。坐青牛车的天女和骑白马的神人在潢水和土河的交汇出[木叶山]相遇。天女和神人,松开白马,叱走青牛,满怀喜悦,相对走来。
此时,天降花雨,地生灵芝,白花齐放,白鸟争鸣。万里蓝天,祥云飘荡,群山披翠,大地升起一片祥瑞之气。天女和神人在这普天同欢的日子里,携手相亲,花香传递心声,鸟语倾诉情怀,男欢女爱,天作之合,这就是契丹族关于自己始祖的传说。
契丹人非常重视这个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在[木叶山]建“始祖庙”。奇首可汗[神人]在南庙,奇敦克汗[天女]在北庙,岁岁供奉,祭祀不断。每有战争,必祭告于此,以求战事捷顺。
关于契丹民族的生活,还有个有趣的传说。
契丹的一个首领叫(Wai歪)呵,头上戴着野猪头,身上披着猪皮,住在帐篷里。后来他的妻子偷了他身上披的猪皮,呵就从此不见了。契丹群众又推举了一个首领,叫昼里昏呵,他养了二十头羊,一天吃十九头,留下一头;第二天仍然有二十头羊,他又吃了十九头,留下一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他还是有二十头羊。
这两个故事很离奇,当然绝不会是真事。不过从这两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契丹族那时正从狩猎生活向畜牧生活过渡。
-
- 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短篇
-
2023-06-30 19:03:30
-
- 儿童故事拔萝卜25篇
-
2023-06-30 19:00:43
-
- 20个寓言故事合集
-
2023-06-30 18:57:56
-
- 自制儿童绘本故事10篇合集
-
2023-06-30 18:55:09
-
- 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精选
-
2023-06-30 18:52:23
-
- 金发公主睡前故事36篇
-
2023-06-30 18:49:36
-
- 睡美人睡前故事29篇
-
2023-06-30 18:46:49
-
- 儿童故事小羊和狼48篇
-
2023-06-30 18:44:02
-
- 儿童故事之家24篇
-
2023-06-30 18:41:15
-
- 儿童睡前故事三个和尚38篇
-
2023-06-30 18:38:28
-
- 猜猜我有多爱你儿童故事25篇
-
2023-06-30 18:35:42
-
- 儿童睡前故事苹果姑娘37篇
-
2023-06-30 18:32:55
-
- 30个睡前故事在线观看
-
2023-06-30 18:30:08
-
- 儿童侦探故事23篇
-
2023-06-30 18:27:21
-
- 睡前故事书在线阅读42篇
-
2023-06-30 18:24:34
-
- 睡前故事熊出没44篇
-
2023-06-30 18:21:47
-
- 武松打虎儿童故事26篇
-
2023-06-30 18:19:00
-
- 30个睡前故事全文
-
2023-06-30 18:16:13
-
- 成语故事120篇全集文本
-
2023-06-30 18:13:27
-
- 儿童故事三头牛的故事25篇
-
2023-06-30 18:10:40